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未来建筑家:你好,桥梁》读后感摘抄

《未来建筑家:你好,桥梁》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11 12:05:28
《未来建筑家:你好,桥梁》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05-11 12:05:28   小编:

《未来建筑家:你好,桥梁》是一篇发人深思的文章。它以桥梁为主题,强调了建筑师的创造力和对未来的展望。通过描述前沿技术和智能设计,作者展示了建筑的无限可能性。这篇文章引发了我对未来建筑发展的思考,以及建筑作为连接人与人、人与自然的重要性。

未来建筑家:你好,桥梁读后感篇一

从古至今,桥梁在人类历史上都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它帮助人们跨越障碍,改善交通,连接着一条路,一条河。桥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时候他像一个旁观者看着经过生身上的人,把这些人送到想去的对岸。

有一天和儿子一起刷到一个新闻,广西贺州一座2015年建成的的桥梁发生了部分坍塌,具体原因不清楚,在2015年7月建成之时,有2万多人告别了摆渡过河,这个桥梁曾经连接河的两岸,让居民方便了不少。现在附近的村民暂时又恢复了渡船过河。儿子问我:妈妈,桥怎么这么快就坏了呢?关于建筑,我知之又少,无法给他讲明白,因为建筑不仅仅只是他的样子,更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包括物理、材料、数学、艺术、社会学,《未来建筑家》是一套关于建筑的科普美育系列绘本,屡获殊荣的大奖绘本,这套丛书有 《未来建筑家:你好,桥梁》《你好,城市》《未来建筑家:你好,房屋》《未来建筑家:你好,花园》《未来建筑家:你好,高楼》五本,每一本都从不同的方面讲了建筑,每一本都有其自己的特色,孩子问到的桥梁我讲不明白,刚好可以给他看《未来建筑家:你好,桥梁》这本书,这本书汇集了8座千奇百怪的名桥,让孩子了解桥梁。

作者迪迪埃·科尔尼耶,法国当代著名设计师、作家,师从工业设计之父罗杰·塔隆。法国建筑杂志《明日城市》曾赞誉他为“和孩子亲切耳语的建筑师”。

译者张璐,南京大学法语系副教授。翻译作品有《逐云而居》《变革》《阿尔玛》等。作品曾入围傅雷翻译出版奖。

叶蕴仪,青年译者,毕业于南京大学法语系。

桥是怎么做出来的?《未来建筑家:你好,桥梁》给了很详细的答案。

第一座金属桥是先用木头做出每个部分桥梁的模具,再浇注进融化的铁水,冷却后脱膜,把每个部分焊接起来,浇注工艺在很久以前就有了,直到现在这座铁桥依然屹立不倒。

福斯桥有三段菱形结构,底部嵌入到岩石中,增加了它的稳固性。

三个工程师接力完成的布鲁克林大桥则是在沉箱内填满石头用以做桥墩的基础,桥墩建好,工人就把拧成股的钢丝从这头拉倒对岸,形成一条条坚固的钢索。

不管是哪一座桥,是简单的复杂的,每一座桥都是设计师智慧的结晶,这里面也运用了大量的只知识和经验做支撑,这样的科普也让孩子明白知识的力量,了解到热爱的过程。

说起桥总是会想到石桥,混凝土钢筋水泥做的桥或者木桥,木桥不耐用,石桥不够坚固,你知道世界上第一座金属桥是在哪里吗?是英国铁桥。当时正处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森林木材已经不能满足当时的建材需求了,于是铁匠世家达比家族制造出来第一块工业铸铁,基于这个灵感,达比三世请当时还是木工的建筑师托马斯·法诺·伯里卡特造一座桥,这于托马斯的想法不谋而合,但他只画出了图纸,后面是由达比完成了建造工程。

布鲁克林大桥是为了方便布鲁克林的居民穿越河流,去到对岸工作,设计师设计了这座吊桥,这座吊桥的目的是要既方便人们通行,又不能影响船只运行。想法很美好,但现实总是很残酷,整个工程一波三折,这座吊桥在经历三位设计师,28年之后终于建成,而它也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它稳稳地承载了无数行人、车辆的运行。

福斯桥的使命则是运载火车,这是一座红色的三段菱形结构的桥梁。普卢加斯泰勒桥用了可重复使用的拱架,经济实惠,比钢铁这种金属更加新颖便宜。有的气势恢弘,有海上的长虹,有通往大海的小径,每一座桥都有其自己的使命。桥梁是历史的见证,每一座桥都承载了设计师和建造者的心血和汗水,是他们梦想的承载。老话说:遇山开路,遇水架桥,桥梁也是人们智慧的体现。

作者迪迪埃·科尔尼耶,是法国当代著名设计师,全书桥梁图解都是作者手绘。看似简单的线条把桥梁的建筑过程和成品展现出来,线条流畅有秩序,也体现了建筑的严谨。看似简单的线条和撞色结合在一起有了不同的艺术体验。

在美术上有个词叫留白,这是艺术中常用的一种手法,这样的空白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留有思考的空间,予人以想象之空间。

书的设计突破了固有的左右翻页的模式,而是采用横向的设计,像是一座书的桥梁,把孩子和知识和艺术连接起来,带孩子走进桥梁的艺术殿堂。让孩子读《未来建筑家:你好,桥梁》,给孩子一个建筑师的可能,发现建筑之美。

未来建筑家:你好,桥梁读后感篇二

小时候读到一句话:“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多,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多。”

当时特别惊讶,一个人得走多少路,才能遇到那么多桥呀?那时我所见过的桥,无非是些两步就能跨过去的小石板桥。

后来离开了家乡的小村庄,开始遇见各种式样的桥梁,有的壮观,有的惊险,但我已经习以为常,从来没特别关注过。

注意到桥梁的建造过程,是前段时间小区附近的旧桥拆毁重建,散步路过附近时,孩子们总会探头去看看新桥的修建进度。

在这个过程中,大宝果果开始问东问西,对桥梁的建造细节有太多的好奇,我却一问三不知。

为了鼓励孩子的求知欲,也为了满足自己被激发起来的好奇心,就和果果一起读了“未来建筑家”系列的绘本《你好,桥梁》。

这个系列的绘本都特别美,这一本介绍桥梁的尤其好看,曾获得了2014年蒙特勒伊童书展金奖,法国设计大师迪迪埃·科尔尼耶手绘了8座近代经典桥梁,讲述了背后的设计、建造的故事,既涨知识,又能接受美的熏陶。

书的外封是很有质感的半透明膜套,简约的插画文字和封面上的桥梁手绘图相互映衬,分外好看。

看了编辑的短评,才知道这种材料是硫酸纸,用这个做外封,不仅是因为好看,还因为绘制建筑图时会用到这种硫酸纸,细节真是非常用心。这一册配合桥梁的形状,装帧也是细长的横版形式,很别致。

建造于1779年的英国铁桥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座金属桥,它的设计师托马斯·法诺·伯里卡特是英国建筑师,他原是一名木工,但他一直寻找着比木材更耐用,比砖石结构更坚固的建筑材料。

后来,随着工业铸铁的出现,伯里卡特设计了一座横跨越塞文河的大型铸铁桥。可惜的是,伯里卡特刚画完图纸就去世了,没有亲眼看到这座大桥的落成。

建造英国铁桥每个部件的模具,全部是用木头做成的,先把木头模具压在一层厚厚的紧实沙子上,再取出模具,在凹进去的造型中灌入烧融化的铁水,凝固后铁桥的部件就完成了。

最后,将铸造好的金属部件牢固地安装在砖石桥台上,大桥的主体就完成了。

创新总是艰难的,好在这些充满智慧的建筑家们愿意不断求索。

英国铁桥

布鲁克林大桥的建筑师列表上有三个名字:约翰·罗布林、华盛顿·罗布林和艾米莉·沃伦。他们并不是一开始的合作者,而是接过家人的接力棒继续奔跑的传承者。

这座大桥最初的设计和建造总工程师是父亲约翰·罗布林,用钢缆支撑吊桥,就是他发明的方法,他曾完成过尼亚加拉大瀑布吊桥的设计。

不幸的是,在建造布鲁克林大桥的过程中,渡轮撞上码头的一次事故,夺走了这位建筑师的生命。他的儿子华盛顿·罗布林接任了父亲的工作,继续主持工程。

可是,由于长期在气压沉箱中监督作业,高压环境使华盛顿患上了重病。她的妻子艾米莉·沃伦接替他继续工作,并最终目睹了这座凝聚着两代三个人心血的大桥拔地而起。

这座大桥于1883年建成通车,它曾稳稳地承载过21头大象的重量,至今,它还在托举着纽约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

负责设计修建福斯桥的工程师约翰·富劳尔和本杰明·贝克曾在伦敦建成过全世界第一条地铁,本杰明·贝克还设计过一艘圆柱形的轮船,用来运送著名的古埃及方尖碑。

确实很厉害,但我在金门大桥、米约大桥等更熟悉的名字中,之所以对福斯桥这座钢铁巨龙印象更深刻,却不仅因为如此,而在于它曾和另一位当时更著名的设计师失之交臂的故事。

起初,在筹划这座桥梁时,苏格兰铁路公司曾想把它交给名噪一时的建筑师托马斯·鲍彻完成,可是托马斯·鲍彻设计另一座桥——泰和桥在1879年发生了坍塌事故,造成多人死亡。

于是,福斯桥的重任就落到了约翰·富劳尔和本杰明·贝克这两位工程师身上。

也许,事故是无法绝对避免的,但建筑承载着活生生的生命,不得不慎之又慎。只有和建筑相关的每一个人,都抱有对生命的绝对敬畏,我们住在房屋里,走在桥梁上,才能安心。

福斯桥

以前无数次走过桥梁,心中毫无波澜,如今读了《你好,桥梁》,才后知后觉我们踏足过的每一座桥梁背后,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智慧和责任心。

读着迪迪埃·科尔尼耶在《你好,桥梁》中对8座著名桥梁的描绘,看着简洁流畅的手绘插图,不由产生了去看一看这些桥梁的愿望。

不知有生之年有没有机会踏上这些桥梁,但借由这册绘本,我好像已经和这些千里之遥的桥梁产生了某种联系。

这真是一种奇妙的感觉!

未来建筑家:你好,桥梁读后感篇三

你住在高楼里吗?你担心过楼会不会被风吹倒吗?你想过桥为什么可以悬空吗?房子如何才能冬暖夏凉呢?为什么如今盖楼造桥越来越快呢?我从小到大,思考过无数类似的问题,长大后知道了部分答案,但又会想,怎么就没人给小孩讲讲呢?

后来我意识到,讲明白太难了,又得了解建筑,又得说得明白。直到最近,我才终于找到一套讲建筑的童书,作者迪迪埃·科尔尼耶既是设计师,又是作家,他不仅为36座经典建筑和27处城市风光手绘数百幅艺术级插画,还讲出了建筑背后的故事。

这套书叫《未来建筑家》,共有五本书,分别是《未来建筑家:你好,房屋》《未来建筑家:你好,桥梁》《未来建筑家:你好,高楼》《未来建筑家:你好,花园》和《未来建筑家:你好,城市》。自推出后,接连斩获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非虚构类“特别推荐奖”、蒙特勒伊童书展金奖、韦斯普奇童书大奖、儿童建筑图书大奖等多项国际重磅大奖。

每本书都在该方向,分别介绍了多个国家的建筑,《你好,公园》中提到的第一个公园可是咱们的苏州园林,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这套书是一起学画画的朋友推荐给我的,他说这套书没用实景图,而是彩色手绘,少了遮挡和视觉魔法,能够更好地掌握结构和比例。

我最先看的是《你好,房屋》,看这本时,我还因为无法想象建筑物实际的样子,特意去搜索实物图来对比。事实证明,手绘图比实际图清楚多了。

看到《你好,高楼》的时候,我已经不再特意搜实景图了。当看到“克莱勒斯大厦”时,我总觉得在哪见过,凭印象上网一搜,果然是《黑衣人》中男主角爬上的高楼。

这么多年,我一直特别喜欢科普童书,简单明了,内容充实,设计上别具匠心。比如这套书的形状和内容是相关的,《你好,桥梁》长长的,《你好,城市》大大的,《你好,房屋》小小的。

外封采用半透明硫酸纸加烫金,内外封元素交相呼应,形成立体效果,看似没必要的硫酸纸,其实是因为绘制建筑图时会用到。内文采用120g胶版纸,优化阅读体验。读着这套书,真是美的享受。下面说说这套书内容上,让我印象深刻的方面。

《你好,房屋》里讲了一个故事。1977年,圣莫尼卡盖里买了一座小房子,但对一家人来说,房子太小了。所以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盖里用一些普通材料,如波纹金属板、胶合板和铁丝网在外侧围上新的围墙,又放了三个大玻璃方块,既扩大了房子的面积,又给一楼提供了自然照明。

你对家有什么要求呢?价钱便宜?有大大的窗?有明亮的阳光?放得下浴缸?想出答案后,你应该发现了,你对房子的要求都围绕着你的需求,你不会要求房子外面必须贴30厘米见方的砖。

所以以人为本,从需求出发,别具匠心,灵感和实用碰撞,才会设计出令人惊叹的建筑。归根结底,任何建筑都是为人服务的,人的感受才最重要。

《未来建筑家》中还讲了这么几个建筑:

现在国内有了越来越多的精装修小公寓,自带家具、储物空间充足、拎包入住,因为面积小价格相对便宜,同时省去了装修的麻烦。这就是以满足年轻人想要有自己的房子为目的设计的。

不仅仅是设计师,这种“利他”的理念,应该存在于每个人的脑海中,想要达到自己的目的,那就先想想如何“利他”,比如一味想要设计出房子外面贴30厘米见方的瓷砖房子的人,或许连建筑师都当不上。孩子也应该从小培养这种理念,“利他”就是“利己”。

《未来建筑家》汇集了19到21世纪的著名经典建筑,除《你好,城市》外的其余四本都是按照时间顺序介绍建筑的,所以能够清楚看到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革新。尤其阅读《你好,桥梁》时,随时都能深刻感受到建筑家们在努力降低成本、利用最新的科学成果,来方便人民的生活。

不过,建筑家们的努力并不仅此而已。《你好,高楼》里介绍说,埃菲尔铁塔最初是为1889年巴黎世界博览会建造的,世博会后在塔顶架了一根天线,建起了一个气象站。埃菲尔铁塔的建造者埃菲尔还在塔上做过空气动力学研究,进行了自由落体装置实验,在塔边安装了一个风洞,多位航空学先驱在这里测试了他们最初的模型机。

相信你也发现了,建筑家们不仅走在科技和想象的前沿,为同时代服务,他们甚至在为科研服务。他们的建筑或许能够带来更多科研成果,为科学家们提供平台继续探索。

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同时成为其他人的肩膀。这也正是我们每个人应有的状态,脚踏实地,也有诗和远方,淋过雨,才会想要为他人打伞。这些道理甚至于不必讲给孩子,他们读到这些故事,就会在他们心中留下这样一个接力的故事。

《未来建筑家》在介绍建筑前,都会先几句话简单介绍建筑家本人,你会发现很多建筑家是学霸,比如法兹勒·汗曾攻读应用力学和土木建筑专业,让·努维尔毕业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建筑系,奥姆斯特德曾在耶鲁大学研习农学。

他们除了拥有渊博的知识,还有一种奉献精神。比如《你好,桥梁》中介绍的布鲁克林大桥,是由父亲、儿子、儿媳妇三位工程师接力建造完成的,因为父亲和儿子都为建桥而不幸去世。

说了这么多,你一定会有个疑问,既然《未来建筑家》介绍的都是些已经成名的建筑家,那为什么要叫《未来建筑家》呢?

因为衷心希望这套书中的建筑和故事,会在小读者的心中种下一个种子,长大后去建造自己心中的建筑。每一座建筑都带着对未来的期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所有这些都是从一颗小小的种子开始的。

不要觉得设计建造太难了,书中详细介绍了很多建筑的详细建造步骤,比如伯里卡特设计的世界上第一座金属桥,桑法勒设计建造的塔罗公园等,你会发现看起来精妙无比的建筑,其实按照步骤拆解开来,并非不可想象。

表面看,《未来建筑家》在讲建筑家和建筑,但其实它还在讲结构、自然、地理、物理、材料、数学、艺术、社会学和人生。与其把知识和道理讲给孩子,不如通过这一套书,把建筑作为一门综合学科,让孩子有机会接触和了解这些方面。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