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菌中毒的读后感大全

菌中毒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03 13:10:11
菌中毒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05-03 13:10:11   小编:

《菌中毒》读后感:这篇文章描写了一位年轻女子因误食毒菌而发生中毒的故事。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中毒带来的痛苦和恐惧。读后感触人心弦,引发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深思。这篇文章以其真实而震撼的故事,提醒人们要警惕食品安全问题,并保护好自己的健康。

菌中毒读后感篇一

一旦吹过云南的风,喝过云南的水,必会对云南魂牵梦绕,而这云南的菌儿,传播开的毒却更像是一张蜜网,牢牢套住了云南人的味蕾和心。而在这张网络里,还套着一座城,和城里的人和物。

“雨季一到,诸菌皆出,空气里到处都是菌子气味。” ——汪曾祺

这是每年菌子开始生发的时候都可以拿出来拜读的书本儿,这本儿里有被菌子纠缠着的味道,也有被菌丝蔓延的人生。

菌中毒读后感篇二

第一次对菌子有了解应该是在看电视剧的时候,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去有风的地方》,里面就提到了鸡枞菌,可以煮来吃或者来炒,好像还挺美味,以后有机会可以去尝尝。鸡枞是百菌之王,自认为“家乡宝”的云南人,喜欢平静,甘于淡泊,如若有人出人头地,就是芸芸众生中冒出来的几朵“鸡枞” 云南,是盛产菌子的地方,在云南处处都能看见菌子留下的踪迹。本书主要是以菌子为媒介,通过菌子串联起自然、饮食、历史、轶事,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具有人情味、烟火气的云南生活图景,从中既能体会到故乡、亲情、友情、人情,也能满足对自然美好生活的想象,勾起对彩云之南的向往,真得很想去云南玩一玩。 本书作者是聂荣庆,他是昆明当代美术馆馆长、联合创始人,写作者,当代艺术收藏者,云南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曾举办过“蘑菇之语:万物互联的网络”展览。 本以为这是一本关于食用野生菌类的科普教材,但实际上是一本散文,讲述关于菌子的云南故事。菌子早已盘根错节深入云南的风土,云南人在菌子生活中建立起了世界观。 本书的亮点主要有 : 专属赠品毒蘑菇手册一本手册带你辨识神秘毒素还是鲜美能量,从中我们可以见到16种常见毒蘑菇植物科学画,清晰辨识有毒特征,采蘑菇的路上小心毒蘑菇出没!同时图文并茂,书中有将近50幅蘑菇植物博物画,来自于“中国植物科学画第一人”曾孝濂与杨建坤之手,这些画中还有未曾发布过的虫草王等,精致印刷还原生命力的细节描摹,感受蘑菇的灵气与魅力,从这些画中体会云南这个“真菌王国”。

菌中毒读后感篇三

“红伞伞,白杆杆,吃完一起躺板板……”

提到菌子,我就想起这首耳熟能详的云南歌谣。

每年7月前后,雨水充足,云南就成了野生菌的王国。

云南人渴望的“菌中毒”时节也到来了。

冒着中毒的危险也要去吃野生菌,这是一群多么执着的云南人!

带着好奇,我翻开了这本《菌中毒》。

这本书并不是一本纯粹的野生菌科普书籍,而是作者聂荣庆以菌子为媒介写下的散文集。

里面不仅有关于野生菌的知识,还有关于云南人的故事。

云南人对菌子的狂热追求,仿佛就是一种精神信仰。

他们怀着矛盾的心理去吃各种各样的菌子,一次一次将自己置于生与死的边缘。

在云南,吃菌中毒是常有的事,每天都有人被送到专门救治菌中毒病人的医院去。

可是,云南人就爱吃这一口,等到来年野生菌成熟时,又有一批前赴后继的勇士们开始了菌中毒。

对云南人来说,没有经历过菌中毒的人生是不完美的。

书中讲了一个关于菌中毒的故事:昆明电台有一个播音员因为中午吃了菌,播节目的时候,整个人都“嗨”了。后来,因为这个事故,电台再也不敢让工作期间吃过菌的播音员播节目了。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书中那些形形色色的野生菌。

比如品种繁多、色彩丰富的牛肝菌;长相丑陋但价格昂贵的干巴菌;口感鲜甜被称为“百菌之王”的鸡枞;本土叫猪拱菌颇受西方人喜爱的松露;色彩艳丽却无毒的大红菌;吃起来像嚼皮革一样的皮条菌;长得像珊瑚却被称为扫把的扫把菌……

随书还附赠了一本毒蘑菇手册,果然应了那句老话:长得越漂亮越有毒。

彩云之南,不仅有美丽的风景,现在又多了一样让我向往的美味菌子。

菌中毒读后感篇四

作者: 聂荣庆(著) / 曾孝濂(绘) / 杨建昆(绘)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出品方: 中信·雅信

本书是一本不仅是关于野生菌类美食读物的科普教材也是讲述了关于菌子的云南散文故事集。让我们了解了菌类的世界。在云南,每年7月前后,雨水充沛,各种蘑菇自群山破土而出。这是一个大地的狂欢节日

菌中毒

在昆明四季如春的气候。昆明人会很期盼雨季的到来。因为可以在雨后就会有菌陆续上市了。他们对于这种来自自然界美食有一个昵称菌儿,菌是任何一个云南人谈论美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云南的菜系里如果没有了菌,那么云南人是根本没有底气跟外省人谈论云南美食

而菌的品种和烹饪方式决定了是否会产生菌中毒。尽量选择单一品种做食,这样可以降低中毒概率,如果当你一直用手捂着脑袋 ,感觉自己像一瓶矿泉水,生怕水就从脑袋里扑出来并且手舞足蹈在空中抓着幻觉中的各种神奇物种。这就可以判定为菌中毒了。而在云南里面会专门设立了救治菌中毒病人的中心

在云南松露有一个土一点的名字——猪拱菌

松露,鱼子酱,鹅肝,属于西餐三大顶级食材,受到世界各地的人们青睐,但是云南人却不以为然。在云南黑松露,白松露都有出产,黑松露成熟的时候表面为黑色,灰棕色,切面呈褐色,白松露则整体颜色为灰白色。

猪拱菌的由来是因为在云南彝族聚集区用母猪来寻找猪拱菌。他们的祖先打猎跟踪野猪的时候,发现他们从树根里拱出颜色漆黑的球状物,吃掉后不仅能填填饱肚子,还能增强体力

书中讲述了40多幅精彩的作品,20多种菌,这些都是云南人民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安全美食,而在云南研究菌的烹饪加工是他们乐此不疲的一种生活方式。最后的书中还有一个地点介绍,如果去云南旅行,可以到这些地方打卡,了解菌类的世界也是一件很独特的事情。通过书中也让我们发现云南除了风景秀丽,还是一个菌类王国,让我们发现这样的神奇物种

菌中毒读后感篇五

对于云南菌子的最初印象要追溯到年少时在《收获》杂志上读到的一篇美食评论。曾在云南生活过的内地作家阿城在《思乡与蛋白酶》一文中深刻写到:“说到鲜,食遍全世界,我觉得最鲜的还是中国云南的鸡枞菌。用这种菌做汤,极危险,因为你会贪鲜,喝到胀死。我怀疑这种菌里含有什么物质,能完全麻痹我们脑里面下视丘中的拒食中枢,所以才会喝到胀死还想喝。”

对于把吃菌子这件事看得比天大的云南人来说,伞帽尚未全开时的鸡枞菌拿来煮汤滋味最是鲜甜,其肉厚肥硕,质细丝白,口感与鸡肉相似,因而得名“鸡枞菌”,一口下去鲜香爽滑,回味无穷,令人感叹人生圆满的同时,仿佛空气中都弥漫着幸福的味道。

多山多林、雨水充沛的七彩云南是世所公认的“菌子之国”,单是鸡枞菌的数量大致就有20种,占全世界40种的半数之多。

高分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曾出现见手青(牛肝菌的一种)和鸡枞菌的身影,相对于往往需要豁出命来才能一品美味的见手青来说,“身姿妖娆”的鸡枞菌则相对要安全得多,且在云南各地都有出产,数量可观,是当地人饭桌上一道常见且易于烹制的美味佳肴。《风味人间》总导演陈晓卿也曾将云南人誉为“站在食物链顶端的人”。

在云南人聂荣庆看来,“云南蘑菇这种毒,乃是一种精神毒药。每年一过了端午,就是云南人民集体中毒的时候到了。”

这是一年一度吃菌子的季节,令人欲罢不能的肥厚壮硕的牛肝菌、有着迷人大长腿的鸡枞菌、老态龙钟且形容丑陋的干巴菌、色泽异常鲜艳的青头菌、杏香味十足的黄澄澄的鸡油菌、亮泽艳红的“香菇之王”大红菌、大如拳头且遍布大理石状纹理的松露、药用价值极高的羊肚菌与灵芝……每一种都是云南人难以取舍的心头好,同时这也是《菌中毒》这本书写作的主旨。

这是一本读来令人食指大动的美食散文集。全书以“久经考验”的21种可食用菌为载体,辅以60幅活色生香的菌类博物画,将老云南人的市井生活、风土人情描绘得入木三分,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写物、写景的同时更是在写人,在聂荣庆看来,一个热爱美食的人首先是热爱生活的,正是出于对生活的热爱,才会有动力去追逐口腹之欲,与其为友,其乐无穷!

中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菌子食用史的国度,香气馥郁、咸鲜爽滑的松茸、牛肝菌、鸡枞菌、干巴菌并称为云南“四大名菌”。但任何食物都是有鄙视链的,鸡枞菌正是稳稳站在了金字塔的顶端。

美食大家汪曾祺先生居于昆明时曾将自己的食菌经历写入《昆明食菌》一文:“鸡枞是菌中之王。味道如何,真难比方。可以说这是植物鸡,味正似当年的肥母鸡。”味比肥鸡鲜嫩,不得不说,这是对于鸡枞菌一个很高的评价。

对于云南本地人来说,下班后路过菜市场随便买上一把不起眼的干巴菌,多放蒜片、辣椒大火爆炒,不加多余的佐料,就这么简简单单、清清爽爽一个素炒也能吃出荤菜的口感,但又比肉更有营养,质地也更为细嫩。

牛肝菌在吃菌季也是一道简单易上手的家常菜,无论炒腊肉还是做炒饭都是不错的选择,尤其炒腊肉,菌子的爽滑被腊肉的咸香充分激发,如果再有一碗羊肚菌汤或松茸鸡汤,配上一碗白米饭,简直就是无上的美味。

除了炖鸡汤,松茸另外一个西式吃法则比较简单,将之切开用少量黄油煎一煎,放少许盐即可出锅食用,不需要多么复杂的操作,也无需多么昂贵的食材,做菜如做人,有时候,人生就是如此简单……

菌中毒读后感篇六

云南太好了。两年前去的那次没赶上菌子季,但是也因为太悠闲和舒畅,而体验到了500分的快乐。这次,我又通过《菌中毒》痛痛快快地了解了那些入口的好菌和别册里的毒菌,以及书中包含的各种菌子的烹饪方法,更是让我食指大动,以至于我专门把这些菜谱专门整理出来了一篇读书笔记(点击可跳转)。

比如,以当天采摘、当天食用为最佳的青头菌,即使是呈现为朴素家常的烩青头菌形态,搭配上米饭和一碟油卤腐,也是云南人最童年、最“家”的味道......

比如,已经进入国宴菜谱的鸡㙡,有着白汁鸡㙡、网油鸡㙡、红烧鸡㙡、火腿蒸鸡㙡等地道的吃法,而本着不吃隔夜鸡㙡的原则,没吃完或者多买的鸡㙡就会被炸成油鸡㙡,再衍变为鸡㙡捞饭、鸡㙡油拌面、油鸡㙡拌凉菜......

比如,有完全不同故事的松茸,是因为日本人的痴迷而反向攻陷味蕾,其中独属香格里拉的传统吃法,是配上当地的走地鸡,和肥瘦相间的藏香猪腊肉,并配上烤焦的当地枇杷辣、胡椒盐及就上汤汁做成的蘸水......

比如,可以炒、烩、爆、炸、熘、煮、煨、蒸、瓤、炖的扫把菌,既可以与皱皮青椒和蒜片爆炒/烩炒,也可以结合泰式风味做出扫把菌沙拉,还可以使用广东创意烹制为鲍汁凤爪炖扫把菌,更可以在牛小火锅/寿喜锅里加入撕碎的扫把菌......

还有谷熟菌、虎掌菌、大红菌、皮条菌、羊肚菌、鸡油菌、奶浆菌、老人头菌......啊,真的不能再说了,简直要勾起我的云南魂......

总之,菌资源的丰富,又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云南人的生活方式,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此这番对其烹饪加工的研究。

而另一方面,这种对特定品种的菌子的渴望,最终呈现为一种近乎毫无用处的精神性,让云南人和为此“中毒”的异乡人统统徘徊在大快朵颐的快乐之路。

书中正文收录的菌子(别册是毒的哦,别弄混了),虽然都是能入菜的,但是如果夹生、烹饪不当,也自然有着中毒危险——只是,即使是一如见手青那样的致幻,可能有毒与否的根本区别只是在于是否能取命?

但是别笑,作者真的写到一位外国友人,大半生在云南吃菌吃得沉醉,却在回到真正的家乡德国之后,因为几朵在云南吃惯了的青头菌,折戟而去......

其实,如果那位友人是在云南中毒,那么完全可以迅速送到云南省红十字会医院的菌中毒专业治疗中心,并得到相应的治疗。真的是可惜可叹。

总之,《菌中毒》的蘑菇科普做得极为到位,菜谱做法也写得很细,加上故事又具体到人,那些来自于他们对菌子的执着,更是让想象中的鲜香再加一等……

滤镜已经拉满。只待下次为了吃菌,再出发一次(和若干次)。

菌中毒读后感篇七

每一种食物背后都蕴含着非常多离奇的故事,都有能够让我们看到多姿多彩的人生。

而有一种食物,每年都会有着大量的人因为食用而中毒,被送进医院,甚至还有人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依然乐此不疲,依然趋之若鹜,为之癫狂而又不放弃。

这就是蘑菇,而在云南这片土地上,更是蘑菇最为丰富的地区,也是喜爱蘑菇人的圣地。因此也就有了大量的艺术家们汇聚在这里,吃着云南各种各样的蘑菇,中着蘑菇的毒,在自己的人生世界里癫狂着,创造了各种各样与蘑菇有关的传奇故事。

聂荣庆,昆明当代美术馆馆长,联合创始人,写作者,当代收藏家,当然,他更是一位蘑菇的资深中毒者,遇见蘑菇更是欲罢不能。他每年都会期待着生长于云南的各种蘑菇,当然,在食用着这样另类美食的过程中,就有了更多的他或者其他菌类资深中毒者的故事。

所以聂荣庆创作了这样一本散文随笔集《菌中毒》,带我们走进各种蘑菇之中,让我们通过这些相关的故事里,发掘着这样一种美食背后更为深刻的人间烟火气。

作者按照每一种特定蘑菇的方式给我们讲述着其中的故事,这里有着21种云南常见或者真细的蘑菇,他们每一个都有着赫赫名声,都代表着蘑菇的一段传奇。这些相关蘑菇的故事呢?相信也一定能够构成传奇,也吸引着读者们从这些故事之中探索更多有趣的世界。

比如,书中于扫把菌相关的行为艺术家阿昌的故事。他每每用自己的身体极限创造着行为艺术,让自己遭受着各种身体的损伤但却乐此不疲。看一看他的作品与他所受到的伤害吧。2003年,阿昌创作了他的作品《抱柱之信》,将自己的左手浇筑在水泥里,长达24小时。2008年8月8日,作者通过各种检测证明自己没有精神病的情况下,自愿取出了自己左侧的第八根肋骨,并用这根肋骨和黄金打造成了一个项圈儿,送给他心中爱人们。

在外人看来,阿昌的行为是无法理解的,但在云南人们来看,只会说一句“这个艺术家怕是吃了菌了”,看来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种食物也就造作了一种性格。

其他更多与菌类有关的故事呢?它们都极具颠覆性,都反应着吃菌人丰富多彩的人生。那就通过这样一本《菌中毒》来开启极为有趣的与菌类相关的人生阅读吧。

当然这本书也是一本菌类的科普读物。书中大量关于菌类的专业绘图也让我们认识着一种种不同的菌类。在阅读着有趣故事的同时,还能够增长知识,为一举双得,可谓作者送给我们的最好礼物。

菌中毒读后感篇八

小心,这本书有毒,却让人每翻一页都忍不住口水直流!

这是一本云南老餮分享给大家的云南菌子食用指南,从外形特征、生长环境、采摘季节、风味特色、烹饪方法,到历史回忆、人文故事……

21种常见菌子轮番登场,组成这“桌”独属于云南人味蕾记忆的舌尖上的菌子美食档案!

但可别以为这本书仅仅只是一本菌子美食图谱。作者以人文的视角记录了人类与菌子的故事,字里行间充满人间烟火气——小时候老市场里卖新鲜菌子的小贩、大杂院里邻居的拿手菌子食谱、每到菌子季开车远道而来食菌子的老友、开在老街上的苍蝇小店独创的食菌秘方、意大利人开的毒蘑菇披萨招牌店……

作者以菌子为引,穿针引线地将一个个与菌有关的故事穿连起来,引领我们走进普通的云南人家,仿佛坐在他们的餐桌前,被张罗了一桌好菜,体味到云南人那关于菌子的味蕾记忆如何代代相传!

吃了见小人儿,却成香饽饽

见手青有剧毒,见了空气还会变成毒汁丰富的青绿色,但它却是云南人最青睐的一种食材。

如何烹饪见手青,几乎每个云南家庭都有自己的祖传秘方。

作者的妻子每次吃见手青都很容易中毒,好在每次中毒都不严重,症状就是眼前出现一个神奇的世界,还能看到很多小人。

妻子每次中毒,如果画面好看,就多看一会儿,如果不好看,就倒头大睡。

更有趣的是,很多朋友听说没有生命危险还能看到好看的画面,就纷纷打着探病的名义跑过来探听食用的菌子种类、计量等,摆明是自己也想尝试下!

这也很真实地反应了云南人对菌子的态度,有没有毒根本不是他们考虑是否食用的标准,美不美味、有不有趣才是标准!

世界顶级食材,却在云南滑铁卢

松露可谓世界顶级食材之一,在法式大餐中几乎以克计费。其实,这种食材在云南古已有之,只是老云南人喜欢叫他们猪拱菌,经常有野猪将它们从地里拱出来食用。

在云南人的菌子食谱金字塔中,这种食材却根本排不上号,其实也跟云南人的烹饪方式有关。

云南人最喜欢的烹饪菌子的方式,即辣椒爆炒,并不是很适合松露,反而是法式烹饪能将这种食材中的鲜香更好地激发出来。

对云南人来松露是很好的泡酒食材,每到冬天一家人围着火炉一人一杯松露酒才是云南人对松露最顶级的享受!

在云南人心中,真正的顶级菌子是干巴菌,每到菌子季,菜市场里卖菌的小贩都因为自己卖的菌种不同被分成了三六九等,其中就属卖干巴菌的小贩最扬眉吐气,一幅我筐里捡个渣都比你那一整筐都值钱的高傲。

中材西用,意大利小哥的毒蘑菇披萨

旅居到云南的一位意大利小哥在云南发现了许多珍贵的菌子,很有经济头脑的他就在这里开了家以云南菌子为食材的意大利餐馆,见手青烘焙的披萨顺理成章地成了这里的招牌菜。

可惜的是,后来小哥的生意做得越来越大,渐渐地也就顾不上最初开的这家小餐馆了,见手青披萨也消失了。

书中记录了很多只有老云南人或美食老餮才知道的位于老街上的苍蝇馆,每家馆子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菌子招牌菜,作者以人文记录的笔触记录了这些小店曾经的辉煌,可惜的是很多小店早已歇业或搬家。

手绘插图也为这本书了增色不少,采用了很复古的欧洲古典时期博物画制法记录了不同菌子的形态特征,特别是蕈海撷英部分的菌子画,不仅认真描绘了菌子本身的形态特征,更将菌子的野生生活环境一并画出,即使从未见过也仿佛亲眼在野生丛林里看到了一颗活生生的它们般有代入感,每一幅都精美得可以直接放大裱起来当装饰画!

菌中毒读后感篇九

作者说在云南吃菌是一种地区性哲学事件。

这样的形容第一次听到,顺着这个思路往下想想,还真有那么点意思,首先,吃菌是一种取舍,一种命运的随机体现,吃菌有风险,吃,还是不吃,这是一个问题,不吃永远不会有风险,但为了人间至美之鲜味,似乎性命都可以不在优先考虑之列,吃到了杂菇,轻则嘴唇发麻看到小人儿在手臂上跳舞,重则躺板板全村吃席,这是一场舌尖上的俄罗斯转盘赌,也许风险本身就是这美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总有一些时刻,我们尝试放弃掌控,把命运寄托给老天和运气。在云南形容一个人行为特立独行就说他“吃了菌儿了”,蘑菇无疑塑造着云南人,为云南人性格中添加了一部分特殊的基因。

这本书并非一本关于蘑菇的科普书籍,而是一本关于菌类的散文集,又由吃菌展开对于生活的回忆,对人生的反思,对于云南这片遥远国度的记载。展现了一幅有别于城市生活的“魔幻”图景,与云南有关的那些人,那些事,都由吃菌作为线索被作者带入书中。

散文我感觉比小说更难以驾驭,却也更加自由。黄子平说,小说可以点评,但散文没有标准,无法被轻易评判好坏。这本《菌中毒》算是我近期读过的最好的散文。他的文字自由而随性,看似朴实无华,却又充满力量。蘑菇是一种载体,是云南人灵魂的摆渡船,书里记录了很多云南人,作家艺术家他们对于生命热度的追求,就像那鲜美而略带怪异的蘑菇味道一样:

舌尖中国的导演陈晓卿、余华等都推荐了,诗人于坚给写的序,可见这本书的分量,在书籍的设计方面,书中配有大量的手绘插图,都是全彩的,图文并茂,赏心悦目。我在想,是不是用手绘的方式也有安全角度的考虑,因为如果用照片,很多读者大概率会试着去学习辨认,而采用这种手绘的艺术形式,而且请了2位博物画家来对插图进行创作,可以说非常用心了。一方面保存了菌类特有的美感,更利于书籍风格的审美统一,第二方面,也有限度地脱离了事实,让这本书不能变成一个蘑菇采摘指导书籍,保证了读者的安全。随书籍还配有一个小手册,专门介绍有毒蘑菇,并且用醒目的大字注明“菌类有风险!辨别毒蘑菇!”作者可谓对安全非常重视了。从书籍的设计、精美程度来说,绝对是一种艺术上的享受,是那种你一看,就想把它收入囊中摆在家中书架里的精品书籍。

书中对于吃菌这件事的描写可谓让人垂涎欲滴了,比如,云南的老年人会警告年轻人不要吃“头水菌”,也就是5月雨水季节来临第一批在山上冒出来的野生菌,他们认为第一批菌毒性最强。而贪嘴的当地人,都跃跃欲试,相互试探是否开始吃菌了年轻人跃跃欲试,首选的当然是见手青牛肝菌,他们认为,如果吃了这种菌都没危险,那么一年的菌都可以随便吃了,感觉有点像“抗药性”的锻炼那样。炒牛肝菌一般是常规做法,做法颇为细致讲究,首先要用小南瓜叶子清洗蘑菇,因为小南瓜的叶子有绒毛刺儿,相当于柔软小刷子,既能清洗干净蘑菇又不会损坏它,然后切成薄厚均匀的片儿,猪油和菜籽油用铁锅烧热,夹杂着蒜片和干辣椒、皱皮青椒,用菜籽油文火慢炒,把水分炒干,放少许盐,不加其他任何调料了,肥厚口感的牛肝菌散发清香诱人气味,小孩子都能多吃两碗饭,这是自然的美味。

对于我这样没有去过云南的人,云南的印象是遥远的,是美好的,也是飘在认知的空中的,而这本书让我第一次深切体会到了当地人的精神世界,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云南环境,大家的心态,对事物的看法,对生活的坚持,融入到这本有味道的书中,美食的力量是伟大的,它把遥远距离的情感通过味觉而链接沟通,在吃菌这件对云南人无比重要的事中,超脱了物理的距离,让内心情感通过舌尖的韵律而达到一种共鸣。

补充一点:

蘑菇是菌类,不是植物,如果你在各种书评或者介绍中发现形容为“植物”之类的话,那估计此人对这块还是兴趣不大,我在大学阶段就对菌类有浓厚的兴趣,大家知道世界上有动物植物,除此之外还有一类庞大派系的生物,就是菌类,而地球上最大的有机体也不是蓝鲸,而是菌类,确切说是1998年在美国发现的一个蘑菇,学名叫“奥氏蜜环菌”,属于伞菌目,大家都知道我们吃的蘑菇只是菌丝上长出的一块实体用于传播孢子,而菌类的主体是地下绵延的菌丝,而这株蘑菇占地面积接近10平方公里,重达1000多吨。虽然蘑菇在我们平常认知中很不起眼,但有科学家至今怀疑,菌类实际是外星物种通过陨石之类的来到地球繁衍的物种,它们的本质,其实更接近于动物而非植物,也许真的是一种外星生命呢。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