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萝卜须(插图珍藏版)》是一本寓意深刻的童话故事书,通过插图生动地展现了胡萝卜须的成长历程。故事引人深思,告诉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特点和身边的人,认识并接纳不同的个体。这本书不仅适合孩子阅读,也能让成年人从中获得启示。
胡萝卜须(插图珍藏版)读后感篇一
第一次听到胡萝卜须这个名字是12年许嵩的同名歌曲,那时候不理解这首歌的含义,只是知道他出自一本书。
今年终于有机会来读这本书了,胡萝卜须这个可怜的小家伙,他有父母哥哥和姐姐,但又好像从来没有家一样,甚至比不上教父亲,如果是我在这种环境中长大,我可不一定能像他一样如此心理健康!
作者的文笔在本书的结尾达到了高潮,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在哥哥姐姐的幸福中,小心翼翼的拼凑出了自己的幸福
胡萝卜须(插图珍藏版)读后感篇二
《胡萝卜须》并不是一个传统的童话,如同《小王子》一般,老少皆宜。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反思。当立于苦难世界。胡萝卜须属于勇敢者先体验世界。
胡萝卜须其实从小就发现自己的特别,自己的长相,父母、兄姐对自己的捉弄,胡萝卜须只愿存在在这个世界里,为他们添一份光彩。胡萝卜须需要得到关注,在所有被需要的时候,都有胡萝卜须的等待。胡萝卜须在这个过程中开始慢慢的心灰意冷,在他接受教育后,发现自己的特别已经成了一种煎熬。
他渴望能和他们平等的对话,却得到了他们的嘲讽。幸存者总是有偏差,而不幸的人总是卖了乖还会得到恶心的评价。积累让胡萝卜须开始反抗,其实是觉醒了。他不再需要得到谁的关注,只关注自己,开展美好的生活。
胡萝卜须(插图珍藏版)读后感篇三
“如果妈妈都不爱我了,那我人生还剩什么?” 不知多少昼夜,我想主人公都在辗转反侧,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我的妈妈不爱我?会百般刁难、排挤我!”
翻开这本书,可恨可怜又可敬。恨胡萝卜须妈妈会如此险恶对待自己儿子;怜胡萝卜须有母亲却未得所爱,渴望得到疼爱却爱而不得;更敬胡萝卜须
胡萝卜须(插图珍藏版)读后感篇四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妈妈啊???
看完太难受了 特别心疼这个名叫皮埃尔 却无人叫他大名 只被人叫做“胡萝卜须”的小孩 因为叫的人太多 人们渐渐忘了他的本名 就连他自己也会自我介绍为“胡萝卜须”
虽然他不好看 他不整洁 他性格也古怪 他身上有很多诸如爱吹牛爱逞强的毛病 但他真的不应被亲生母亲这样对待
勒皮克夫人根本就不在意胡萝卜须 习惯性忽视 经常性打骂 以教育为借口折磨他 只在用胡萝卜须干活儿时才想起有这么个儿子 看得我太心酸了。。。
他在学校揭发学监 不过也是因为也想得到一些些爱。。。
勒皮克先生倒是个正常人 但要经常出差 对孩子的照顾与陪伴大部分缺失 当胡萝卜须跟勒皮克先生说他不爱妈妈了时 勒皮克脱口而出“你以为我就爱她了?” 以及 他告诉胡萝卜须“你就忍耐一些 坚强一些 一直到你长大成人 可以自己做主 你才能够获得自由 如果性格和脾气都合不来 你可以不认我们 可以自立门户 在那之前 你还得努力振作起来 克制自己的敏感 看看别人——那些跟你最亲近的人是怎么做的 你会发现乐趣的”一下子让我对这个一家之主有了好感
胡萝卜须(插图珍藏版)读后感篇五
《胡萝卜须》是一个满头红发,满脸雀斑的小男孩的童年成长故事,因为他的外貌,别人也叫这个小男孩“胡萝卜须”。胡萝卜须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并不受到多少关爱,他从自己的家庭里得不到多少温暖和爱,胡萝卜须也是个在家庭里不受人关注的小孩子。 鸡窝的门没有关上的时候,妈妈让胡萝卜须的哥哥去关门,可是哥哥推卸了责任,说鸡窝平时不归自己的管,然后妈妈又让姐姐去关门,姐姐也说自己害怕。妈妈一拍脑袋想起了胡萝卜须,可是胡萝卜须作为一个小孩子,他肯定也害怕。妈妈却说这么大了,有什么害怕的,哥哥姐姐也“鼓励”自己特别勇敢,这种“别样的”鼓励让胡萝卜须开始去鸡窝关门。点上蜡烛之后,胡萝卜须自己去了鸡窝关门,当狂风吹灭了蜡烛,胡萝卜须害怕极了。但胡萝卜须关上了鸡窝的门,可是这样期待得到鼓励的胡萝卜须,没有得到家人的一切鼓励。“这间小屋里依次住过鸡、兔子和猪,现在空出来了,胡萝卜须放假时,就完全归他了。因为这个小屋没有门,他很容易就能钻进去。”读到最后,我又想起了开始,我觉得很心酸,一个这么小的孩子,渴望得到家人的鼓励和温暖,却丝毫没有回应,戛然而止的故事,胡萝卜须是什么样的心情,也凭我们自己去猜测。 鼹鼠的故事里,胡萝卜须一次次抛起鼹鼠试图摔死它,“鼹鼠的爪子断了,脑袋裂了,背也折了,看起来已经没命了。”可是鼹鼠没有死,哪怕石头上已经沾满了血迹,鼹鼠在胡萝卜须眼里是十分渺小的存在,玩弄在自己的股掌之间,满足小孩子那种调皮并且好奇的欲望。但鼹鼠一次次在死亡的边缘挣扎,没有轻易地死去。成年人读到这个故事,心里也五味杂陈。胡萝卜须一次次在自己的经历之中成长了,他没有变成坏孩子,而是更勇敢、更有爱。童年受到的创伤和阴影是很难在成年之后弥补的,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感受到来自家庭和家人的爱意,让爱与被爱都成为一种甜蜜的幸福。
胡萝卜须(插图珍藏版)读后感篇六
为什么会觉得童年等于纯真美好,明明童年是一段黑暗又漫长的路,时常感觉自己弱小,抓不住什么,又有无数恶意像藤蔓一样蔓延。
小胡萝卜须笨拙地讨好每一个人,可惜没有得到善意的对待,然后他学会了武装自己,裹上厚厚的铠甲,张牙舞爪横冲莽撞,从始至终,他只是想要被关注,被平等对待,给他一点点爱。
再听许嵩的《胡萝卜须》那段歌词只觉得心疼。
“胡萝卜须抓住鼹鼠
抛向天空
然后盯住它
盯住它直到手脚折断
抽搐翻滚
脑袋也开花”
没看这个故事可能会想这小孩咋这么怪呢,还有点残忍,怎么能这样对小动物,看完会发现这也是其他人看胡萝卜须的视角,片面的,或者先入为主的。你看他自白,他不是这样的。他把周围加在他身上的东西投射到其他事情上,在弱小的时候,只能模仿、接受。扔鼹鼠是以强恃弱的转移,胡萝卜须强,鼹鼠弱,他恨鼹鼠怎么死不了,为什么不肯示弱,怎么不投降,可鼹鼠就是这样,和他一样。
《我亲爱的甜橙树》里泽泽尚有老葡,有一棵甜橙树,胡萝卜须什么也没有。和父亲的通信是全篇看到最正常的亲子关系,可能他从这有了写作目标,才能成为儒勒,可惜小时候的创伤永远也愈合不了。
这是一本写给大人看的黑色童话,你最终会成长,会反抗,会脱离原生家庭,同时也请别忘了来时之路,愿所有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
胡萝卜须(插图珍藏版)读后感篇七
如果你从小是留守儿童或者寄人篱下,我想察言观色这个本领应该练得炉火纯青,我是一名留守儿童,太知道如何才能获得大家的认可。 为了让父母放心,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会舍弃自己的想法,也不太敢真正的表露自己的爱好。别人的一个眼神,一句话、甚至一个动作都能引起那高敏感的心,是不是做错了,是不是做得不好。 这种情况在留守孩子或者寄人篱下的孩子中很常见,他们的成长伴随的是隐藏了真实的自己,但是他们也渴望爱、渴望被关心、渴望被关注。 当我翻开书,看着关于胡萝卜须的故事时,便被他的遭遇深深刺痛。 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作家儒勒•列那尔,有一个非常不幸的童年,从小是在父母的拳脚下长大的。他有一个哥哥还有一个姐姐,都能得到父母的偏爱,唯独他是那个不被爱的孩子。 他把童年的经历写进小说《胡萝卜须》里,母亲因他有一头赭红色的头发和满脸雀斑给她取名胡萝卜须,从此大家记住了他的这个名字,而很少有人知道他真正的名字,而通过阅读这本书,能看到一个不受宠的孩子会受到怎样的待遇。 在开篇的故事《鸡棚》中,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寒冷的夜晚被迫去黑乎乎的院子里关鸡棚,他夹紧了双腿,脚都迈不开来,身子直打啰嗦。明明胆子很小,却被家人说成胆子大。完成任务回来后,不仅没有得到母亲的表扬,还被告知以后关鸡棚都是他的事。 而在《不恭》这个故事中,更是看到家人对胡萝卜须的恶劣。因年纪小尿床,母亲没有安慰,相反还把他的尿液收集起床,做成汤汁喂给他喝。冬天的夜晚特别漫长,母亲说会为他准备夜壶,没想到不仅没准备,还在胡萝卜忍不住拉到壁炉后,早上悄悄拿了一个夜壶放到胡萝卜的床底下,冤枉他,让邻居都来看他的笑话。 不仅母亲如此,还有一次,他和隔壁的小孩马蒂尔德玩新郎和新娘的游戏,姐姐打小报告给了母亲。结果母亲听到后,用一根摘掉叶子,留着细刺的藤条抽打他。 胡萝卜须知道反抗没用,就平静的接受。他说他不喜欢喝酒,从此以后他的杯子再也没有出现过;他知道母亲吃饭不会加菜,他也说他不加菜;哥哥能吃到涂了黄油或果酱的面包片,而胡萝卜须只能吃干面包,他则说他资环自然的东西,只是为了让家人知道他不是一个贪吃的孩子。 儒勒•列那尔说:“但是我的麻烦是和其他人一样——我无法改变自己,我生来就被束缚,没有什么能切断这个结。”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而不幸的人只能用一生去治愈童年。
胡萝卜须(插图珍藏版)读后感篇八
读大学的时候简单翻阅过这本名著,后来,歌手许嵩创作了一首《胡萝卜须》再一次引起了我对这本书的关注,“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先有女还是先有男,成年人没空思考,小孩又想不出答案......噢,胡萝卜须抓住鼹鼠,抛向天空。。。。。”以名著中主人公为切入口,在理想和现实之间跳跃,慢慢地,我长大了,也懂得了,不要拥有那些狭隘的,傲慢的,轻蔑的眼神,小孩子永远是最柔软,最脆弱的,我们一定要温柔相待。歌词在脑海中回荡,书中的人物形象也跃然于纸上,我不禁留下了眼泪,心疼那个瘦瘦的男孩,一头红发,一脸雀斑,外号“胡萝卜须”的男孩。
这本书的作者是儒勒列那尔,作品除了《胡萝卜须》外,还有《愉快的分手》《八天》等,林清玄曾经在自己的文章中,这样写道: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词句的堆砌,而好的文章却是光芒四射,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读的时候不觉得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关于这本《胡萝卜须》很多人都说这是一本黑色童话,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啊,但关于这个人物的塑造,无疑是成功的,每个人心里都有了一个自己理解的形象。我特意去查阅了相关的资料,作者的父亲是一个心情粗暴,爱挖苦人,母亲严厉,严苛,好体罚,父母亲都偏爱哥哥姐姐,而作者在家就经常挨打。这样的童年背景给了作者丰富的写作素材。可怜的胡萝卜须为了得到爱,小心翼翼,故弄玄虚。他还只是个孩子啊,他能怎么办?
书中有一个情节,他的妈妈没给他放尿壶,然后他直接尿床了,但是妈妈早上却偷偷把尿壶放在床底,对胡萝卜须进行辱骂,让全家人都来看笑话。胡萝卜须很难过,但是并没有生气。家里吃东西的时候,妈妈对胡萝卜须说,没有给你留西瓜,我知道你和我一样不爱吃西瓜。可怜的胡萝卜须只能忍着不吃。最后,妈妈让胡萝卜须把西瓜送给兔子吃。在这个家里,胡萝卜须最小,但是却最不受待见,饱尝了欺辱和孤立。但是小萝卜须放弃生活了吗?
并没有,他仍然在努力地活着,《芳华》里面有一句这样的话,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感受到什么是善良。在本书结尾处,和父亲的对话中,我们能看到胡萝卜须的反抗和拒绝。生在什么样的家庭,我们不能选择,唯一的方法是努力地生活,长大,独立。
在中国式家庭教育中,我们经常看到或者感受到虎妈虎爸打压式教育,也能在主人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真心希望我们的父母能看到这个故事,从而让我们的家庭教育,亲子关系更加和谐。
胡萝卜须(插图珍藏版)读后感篇九
☘️《胡萝卜须》是法国作家儒勒·列那尔根据自己童年的一些真实经历写的。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情一直都是压抑的。为那可怜的胡萝卜须的遭遇而难过。
这是一个不被父母亲喜爱的孩子,哥哥姐姐对他,更多的也是嘲笑。
当全家人没有一个人敢去关鸡窝门的时候,也只能是胡萝卜须去关。胡萝卜须原以为关好鸡窝门回来之后,会受到大家的表扬。然而,他收到的只有全家人的漠视。并且,从此以后,每天晚上去关鸡窝门就是胡萝卜须的任务了。
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成长的胡萝卜须变得敏感、自卑。做事也是小心翼翼的,总是看别人的眼色行事。
为了得到母亲的喜爱,胡萝卜须会喜欢母亲喜欢吃的食物。当母亲吃饱了,胡萝卜须也吃饱了。然而,母亲对于胡萝卜须的态度却没有改变过。
☘️原来,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拥有幸福的童年。对于那些家庭中拥有两三个孩子的人来说,父母或多或少都会有相对喜爱的孩子。
☘️只希望这些父母能够把爱更平均地分给每个孩子。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在一个宽容友爱的家庭中幸福成长
胡萝卜须(插图珍藏版)读后感篇十
这世界上真的有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吗? 如果有,那她为什么还要生下这个孩子呢? 一个不被期待、不被爱的孩子被生出来,对于孩子来说公平吗? 这是我看这本书的过程中,一直徘徊在脑海之中的念头。 “为了让他下定决心,妈妈说要给他一耳光。” “那么他晚上的毛病就只有打呼噜,他的母亲总是认为他是故意的。” “而妈妈,可以这么说,除了我没有别的狗可以打。” 我一直觉得父母偏心是很常见甚至相对正常的,因为没有人可以做到一碗水端平,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有些性格会得到大人的偏爱而有些不会。又好像有许多妈妈天生会疼儿子一些,有许多爸爸天生会喜欢女儿一些,但即便如此,对于另外的孩子,他们也一定是在意的、疼爱的。 但是当胡萝卜须不小心砸破了脑袋,他的哥哥菲力克斯因为晕血而晕倒,他们全家人都围在菲力克斯的床边满是担忧长吁短叹,对胡萝卜须却冷嘲热讽甚至还要骂他两句时,我的感觉真的不止愤怒,更多是心惊胆寒。 这个世界上真的有这样的家人存在吗? 如果有的话,那他们会教出什么样的孩子呢?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品格形成的主要因素,那么胡萝卜须成长为了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他顺从讨好,卑微谨慎地盼望着一点点来自大人的关心。 看胡萝卜须的故事我们就会发现“会哭闹的孩子有糖吃”这句话真的一点没错。我自己本身就是一个讨好型人格,因为父母从小和别人说起我都会说我“懂事”“乖巧”“听话”,所以我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都会要求自己要“懂事”,但这样的性格很容易被人欺负。 比如小时候亲戚们带着孩子来我家玩,有一次他们来了之后在我身上叠罗汉,把我压在最底下,我当时真的很难受,但我不敢告诉大人。 直到我长大成人后,我才渐渐学会拒绝、学会说不。 一味的退让和委曲求全并不能获得尊重与友好,只能越发让别人觉得你好欺负。 好在胡萝卜须在最后终于学会说“不”,他敢于说出“我爱您,不是因为您是我的父亲,我爱您,因为您是我的朋友。实际上,作为我的父亲,您并没有什么功劳,我认为您给予我的友谊是最崇高的馈赠,这份友谊您不一定非得给我,却又慷慨地给了我”这样的话,敢于对她的母亲说“不,妈妈”。 而他变得坚定勇敢有主见了之后,他的妈妈对他反倒无计可施了……真是讽刺啊。 但那又怎样呢?毕竟胡萝卜须已经不再爱妈妈了啊! “谁的命运不比我的好呢?我有一个母亲。这个母亲不爱我,而我也不爱她。”
胡萝卜须(插图珍藏版)读后感篇十一
之前看的很多小说,书中的孩子都是幸福的、快乐的、像个小天使般。法国作家儒勒·列那尔的这本《胡萝卜须》的主人公是一个叫“胡萝卜须”的孩子,这是妈妈给他取得昵称,小说从头到尾都没有说他真实的名字且从文字中也感受不到任何爱意,他的童年是黑色的,读起来真让人心疼,想穿越书本抱抱他,这个弱小的孩童。
这本《胡萝卜须》是法国文学史上一部经典之作,一段少年隐秘的心灵成长史,一部关于爱的“黑色童话”,童年不幸福的人真的在用一生去治愈内心的伤痛,小说中的“悲剧”和“闹剧”都是作者儒勒·列那尔亲身经历感受。 在阅读的过程中,读他人经历,每个读者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或自己童年时所遭遇同种不公平对待,或早已为人父母,在思考自己的育儿方法有没有不恰当的地方。
儒勒·列那尔的作品数量不多,以《胡萝卜须》最具代表性,却别具一格,在法国文学史上有一席之位,内容精致、凝练、犀利,用字不多,但极其讲究。 书中作者展示了主人公胡萝卜须的一个个童年碎片,拼接成一段令人读来尤感哀伤的少年心灵成长史。读起来叫人心疼,让人心碎,一字一句深深印在心上。
法国纳比派大师菲利克斯·瓦洛东为每一篇故事配以一幅版画插图,用简洁的线条与列那尔的精炼文字呼应,用多个场景定格精彩片段,展现胡萝卜须的小小世界。 后浪插图系列每一本都是精品,装帧精美值得珍藏。本书封面设计呼应小说内容,更随书附赠一张胡萝卜色水纹纸藏书票,珍藏少年思考人生的瞬间。
胡萝卜须(插图珍藏版)读后感篇十二
成长的烦恼 ——读《胡萝卜须》 记得《成长的烦恼》是美国的一部青少年的电视剧,很有意思。就是说有借鉴意义,演的生动、逼真,让人受到触动。当然了,说成长的烦恼,还是比较笼统的概念,具体怎么成长?什么样的烦恼?这是需要细细来剖析的。在我的印象里,成长的烦恼代表了青少年成长的某些特征或者说特点,简要言之就是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面临社会的考验,也就是挫折和锻炼。一颗敏感的心灵,需要面对荆棘丛生和坚硬的世界。那些柔软的部分,需要逐步加强,让它们更坚强,更勇敢。 《胡萝卜须》也就是这样的一部小说。故事情节可以说并没有太多的意外,不过也是有点异域风情的。这是法国作家写的一部小说,可是对比一下电视剧,有些部分是可以重叠的,可见古今中外,大致的情形都是相同的。这就又想到一部电视剧作品,是中国的,名字叫《我爱我家》,这种类型的作品有个称呼,叫做“轻喜剧”。在令人发笑的同时,还是给了人们启发,让人们受到教育。 对比《胡萝卜须》,就可以看出来,这部小说也是成长烦恼的深刻诠释。这部小说的背景在一百多年前了,可是讲的就是一个家庭的故事。可能是个中产阶级,父亲母亲和三个孩子。最小的孩子叫胡萝卜须,他是一个男孩,然后他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在哥哥和姐姐面前,胡萝卜须受到了一些轻视,这让他采取种种手段和方法来对抗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讨好家庭的领导者:母亲。还有一个次一点的权力中心:父亲。 胡萝卜须显然受到了各种伤害,不被母亲重视,在哥哥和姐姐面前,也是一个受气包。不受待见的原因可能与中国大同小异,因为他是第三个孩子,并没有什么性别优势。在父母亲看来,他可有可无。因为他们有儿子,有女儿,并不缺乏,第三个孩子只是一个偶然,自然也不会得到特别的爱。这和中国的情形并没有特别的两样,一个孩子不受父母的宠爱,但是他还要生存,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应对现实和解决矛盾。 孩子的方法是幼稚的,但是也可能是行之有效的。当胡萝卜须通过种种方法来不断处理这些成长的烦恼后,有一天他也感到了厌烦。这种厌烦是一种反抗,无言的内心中反抗。它早就存在了,不过是没有表达出来罢了。但是,在一个契机下,它爆发了,是情绪的爆发,心灵的爆发。他反抗母亲了,他憎恨母亲了,不听从命令。并且,要以死亡来彻底解决和反抗。他的想法被父亲发觉了,及时开导了他。生活在家庭生活或者社会生活的人,没有哪一个是完全快乐的,每个人都要面对他的困难。解决的方法是忍耐、再忍耐,百折不挠地忍耐。 的确,因为一些困难是人为造成的,是情绪的认同,并不一定就有什么真的困难。只要你思想翻转,也许马上就是晴朗的天空。胡萝卜须被父亲开导了,转变了思想。然后他从成长的烦恼中发现了智慧和光明,快乐和亲情。这才是生活的真谛,在那些平凡的生活细节里,蕴含大量爱的正能量,不过也许你只是没有认真去感知、发现。于是,一个一百多年的故事放到今天来,同样让人感到亲切和细致。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经典,这就是文学的真理! 2023年1月2日
胡萝卜须(插图珍藏版)读后感篇十三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说:“幸运的⼈⼀⽣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都在治愈童年。”
如果孩子从⼩便有⼀个良好的、有爱的⽣长背景和环境,家庭和谐⽗母关系和睦,那么便能塑造⼀个健全的⼈格。倘若不是如此,孩子就会经历很多心理上的挣扎,无助,加上现实中可能遇到的种种挑战,自然会让人觉得人生多艰。
最近我读了《胡萝卜须》这本书,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胡萝卜须虽然被周围的亲人朋友甚至是陌生人厌恶、嫌弃、欺打骂,但随着他渐渐的成长,他开始学会独立,学会坚强,并不断的通过学习和锻炼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摆脱曾经的那些欺辱的故事。
这本书所讲述的内容并不复杂,但读起来却颇让人感到压抑。主人公在童年经历的种种事情,很有可能会让一些人感同身受。
对于共情力比较强的读者来讲,主人公所承受的心理上的打击可能会让读者感到非常的难受。尤其是对于那些有相似经历的人来讲,这本书的内容可能会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他关上鸡棚的门,然后挥舞着手臂撒腿就往回跑。他气喘吁吁地回到温暖明亮的屋里时,可别提有多自豪呢......他现在脱离了危险,要在家人们的脸上找一找他们曾经为他担心的样子”——但是没有。
当我们年纪比较小的时候,我们特别需要父母的关心,需要一种比较和谐温暖的生活环境。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被关注,被重视,被爱护,当我们是小孩子的时候,因为我们自己的力量比较小,所以更加需要这些。而如果在我们最需要这些关心的时候,却没有得到关心,就会让我们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
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一方面不能过于溺爱孩子,因为如果什么事情都为孩子处理好的话,就无法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等孩子大一些要独自面对某些问题的时候,可能就没有能力去应对。
但是另外一方面,如果家长总是忽视自己的孩子,甚至用暴力手段来对待自己孩子,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更加严重的影响。
一个从小无法得到足够的爱的孩子,可能会在很长的时间里都处于一种缺爱的状态。这样即便他们长大成人,可能也无法用一种比较健康的交际方式去处理自己的社交问题。
胡萝卜须的童年是值得同情的,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醒我们,对待孩子应该用一种更加温暖,更加充满爱意的方式。
胡萝卜须也是勇敢的,幸运的,随着他年龄的增长,他慢慢的走出了那种不友好的生活环境。
在这个物质并不匮乏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去注意孩子成长过程中心理上的问题。好好爱自己的孩子,就是对孩子最大的帮助。
胡萝卜须(插图珍藏版)读后感篇十四
《胡萝卜须》一书,共讲述了49个胡萝卜须的童年琐事,通过这49个小篇章故事,展示了主人公胡萝卜须的一个个童年碎片,拼接成一段令人读来尤感哀伤的少年心灵成长史。
胡萝卜须生活在一个五口之家——父亲勒皮克先生、母亲勒皮克夫人、哥哥费力克斯、姐姐埃内斯蒂娜。
“鸡棚”——
夜黑风高的晚上,勒皮克夫人发现奥诺里娜忘记关上鸡棚,于是,先后让哥哥费力克斯、姐姐埃内斯蒂娜去关鸡棚的门,可是几乎头都没有抬一下的懒散胆小的哥哥、姐姐都推脱了。于是,勒皮克夫人指派胡萝卜须。
然而,胡萝卜须在同哥哥姐姐一样表达了害怕之后,仍旧被无情的指派了出去。这是,姐姐哥哥还阴阳怪气的说,“大家都知道,大的胆子大的像只山羊”“他可是天不怕地不怕”。
听出话外音的 胡萝卜须,仍旧安慰自己,一定要去关上鸡棚的门,不然对不起哥哥姐姐的赞美 ,并在心里默默地为自己加油打气的壮胆子。
就在此时此刻,为了打消胡萝卜须的顾虑,勒皮克夫人说“再不去的话就要赏他一巴掌”。
可怜的胡萝卜须只能怯怯的走出温暖明亮的屋子,被姐姐中途抛弃后,独自一人来到鸡棚前。
书中这段对胡萝卜须关鸡棚的画面,描写的细致全面,让读者切身的感受到了胡萝卜须的害怕和可怜。
在关上鸡棚回到温暖明亮屋子里后,胡萝卜须“脸上露出微笑,骄傲地挺直了身子,等待着大家的赞扬”,然而,晴天霹雳的是,胡萝卜须不仅因为刚刚脱离危险而渴望得到的赞美没有出现,反而“肩负重任”——勒皮克夫人用平常的语气说,“胡萝卜须,以后每天晚上都由你去关鸡棚的门”。
呵,多么可怜、可悲的胡萝卜须啊!
《胡萝卜须》的49个小篇章,都是对胡萝卜须童年经历的还原,每段经历,读来总是让人意难平,即恨铁不成钢的认为胡萝卜须的卑微,又恼怒勒皮克夫妇、哥哥姐姐的冷漠与无情,更是同情胡萝卜须的 童年经历。
愿每个有多孩家庭的父母都来读读《胡萝卜须》这本书,引以为戒,公平公正的对待自己的每一个孩子。
胡萝卜须(插图珍藏版)读后感篇十五
谁能想到这是一本让我完完全全心碎的书。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头发颜色如胡萝卜须一般的小男孩,而“胡萝卜须”正是他的昵称;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也是最不受宠的那个;他的父母双全,但是这样的父母还不如消失;他的家境殷实,但是父母却对他吝啬至极;他细腻聪慧,却备受愚蠢的父母重重打击;家人对他极尽讽刺与戏弄之事,毫无血缘关系的人却对他展现温情。
我宁愿相信这是许多个不幸的家庭揉成的故事,而不愿相信,或许真的有一个小男孩儿面临这样的父母和家庭。然而事实告诉我,这些让人痛心的故事,来自作者真实的童年经历。作者儒勒·列那尔 (Jules Renard,1864-1910) 法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戏剧作家。他诞生在法国马延河畔的夏龙地方;两岁不到,即随家迁回故乡西特里一莱一米纳居住。他的整个童年时期都是在这里度过的。他的父亲是个公共工程承包人,性情粗暴,爱挖苦人,崇拜伏尔泰,反对教会。母亲是个虔诚的宗教徒,严厉,苛刻,好体罚。他有个哥哥,叫莫里斯,还有个姐姐,叫阿茉莉。父母亲都偏爱哥哥姐姐,儒勒在家里动辄得咎,老是挨打。他起初被送到奈凡尔去上学,做寄宿生,后来到巴黎去读书;1883年中学毕业。毕业后曾做过铁路职员,家庭教师等职业。
任何细腻敏感的读者,或是有相同经历的人,都一定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压抑与难过。胡萝卜须的父亲经常在外工作,母亲在家照顾家庭,年幼时胡萝卜须有大量和母亲的共处时间。这些共处时光对胡萝卜须来说,几乎全部是灾难和折磨。
他的妈妈常常利用胡萝卜须渴望爱的心理,支使他承担家庭里一些无人愿意做的劳动,这些诸如夜晚关鸡棚、宰杀山鹑之类的吩咐让胡萝卜须恐惧,他的顺从和忍耐未曾得到应有的尊重,反而被家人冠上残忍、凶狠的帽子,更变本加厉的迫害他、挑剔他,言语伤害他;客人来访时,胡萝卜须要让出自己的床跟母亲同住,因为睡觉打鼾被母亲掐醒;当胡萝卜须因为母亲忘记放夜壶,夜间给门窗上锁导致尿床,母亲的教育方式是让他吃下掺有尿液的汤食……这样的恶劣行为还有很多,胡萝卜须夹缝中生存,甚至研究出了“生存之道”。即使如此,当看到母亲低声下气的向父亲要面包,父亲把面包屑大小的面包丢过去,胡萝卜须仍因为母亲被这样对待而感到愤怒。或许爱父母就是孩子的天性吧。
自以为是、造成母亲丧偶式育儿的父亲,被骄纵惯坏的哥哥姐姐,刻薄、惯用体罚的母亲,备受摧残的胡萝卜须,内心是充满愤怒的,他伤害鼹鼠、戏弄同学,学业上不肯坚持努力,面对邻居老奶奶的关怀无所适从。
我似乎懂他的愤怒,他生气自己为什么不能变成和他们一样的人,如果自己冷酷、吝啬、刻薄、自私、愚蠢,是不是就不会被伤害,是不是就能和他们和谐共处?
可怜的胡萝卜须不懂,天性善良的人,即使生活磨难重重,也无法被改变。他只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
这本书里的故事都很短,用语精炼,无法猜想作者写下这些内容时,内心深处是否千言万语汹涌而来,最终却因为多年压抑只留下短短数句。只希望他在写下这些故事的时候,痛苦得到释放,灵魂得到安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