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妙》是一篇深刻的哲学散文,作者通过对微妙的探讨,揭示出了生命和世界的本质。文章从物理、化学、生物等角度出发,阐述了微妙的存在和影响,引人深思。同时,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个概念。这篇文章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奥妙和美妙。
《微妙》读后感(一)
✒️
「幸福的时候,即使置身人群之中,也感觉不到别人的存在。」
「我们总是被他人的欲望所操控。」
「这种不被麻烦事所左右的能力也是一种力量。也许,这便是她最杰出的才能:从不暴露自己的弱点。」
「不过,有些话确实没法用“您”来讲。比方说安慰的话,要消除距离才说得出来。」
「走廊总有尽头,必须转身折返。」
「在最痛苦的时刻,我们会觉得伤口永远都不会愈合。然后,某个早上,我们会惊讶地发现,那种可怕的重量在身上感觉不到了,创痛消失得无影无踪。」
「有些对的人,我们却在错的时间遇到。而有些人之所以是对的,是因为我们在对的时间遇到。」
「生活主要还是由诸如草稿、涂改和空白这样的时刻填充的。」
「有时,当我们下定决心,发誓从今以后定将不再如何如何时,其实只需要嘴唇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就能攻破这种似乎永远有效的保证。」
《微妙》读后感(二)
不太懂这本是怎么成为法国现象级爆款小说的,而且还入围了当年法国十项文学奖项。???这还是见多识广、浪漫至死的法国人吗? 小说就是说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完美女人前面和老公完美邂逅,然后结婚完美生活在一起。中间突然遭遇了老公车祸去世,变成未亡人,被爱慕她的上司天天贼不偷但是贼惦记。最后,她选择了一个相貌平平无奇(不是古天乐那种平平无奇)但是内秀的男下属在一起了。 我也知道,从古至今的爱情千千万,作家想写出个新故事很难了,但是不换药、不换汤都行,总好添点水啊。 但这本真就是从头到尾没有新意、流水账一样的下来了,而且还因为法国人天性里有种奇奇怪怪的魔幻感,导致了女主角丈夫去世那一段的心情也看着有点失真,也不是说作者写的假,就总之感觉是有些悬浮,她的悲也悬浮,她的伤也模糊。 我这里还纳闷着,“她什么时候开始悲伤啊?”书里进展已经进入她被追求、重新去约会、择定下一任真命天子了。 ……确实不太会表达我的心情了 也不是说人在面对失去爱人的时候就必须要痛彻心扉、要死要活,毕竟每个人的承受度不同,每个人外化悲伤的方式也不同,不然怎么会有哀而不伤这种词呢。但是,你悲的这段没有写个透彻,后面喜的剧情就显得轻浮和不扎实。好比入世了才能出世差不多意思。 不过,书里唯一我能理解的地方就是女主角选择那个平平无奇的男下属那一部分,那个男的挺吸引人的。 另外,作者说过一句话也很吸引我,“渐渐日薄西山的人物身上自有一种动人的东西”,他的金句比他的小说更吸引人。 看报道说,他因为优雅帅气有魅力是法国很多编辑的宠儿。看了下照片,不是哦。如果他帅,我可能对他小说的接受度会更柔软的。就这样吧。
《微妙》读后感(三)
真微妙呀。 爱是街头邂逅相约一杯杏汁,爱也是充满默契的皮礼士糖。 一部浪漫的真情实感小甜剧。看的很过瘾。 从娜塔莉和弗朗索瓦的街头相遇,搭讪相约咖啡馆,“喝什么”时他思考的正是她想点的。他们旅行,拼图求婚,浪漫幸福的生活。“在爱情的神话里,他们就像是孩子一样,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听人讲着同一个故事。”但是令人艳羡的幸福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一场车祸弗朗索瓦的离开使得娜塔莉的生活笼罩悲伤。弗朗索瓦用他的生命封锁了他们之间的爱情,娜塔莉重振旗鼓让自己忙碌起来,成为女强人一般的角色。她的魅力一直以来都被人看在眼里。对一个平平无奇的员工马库斯的吻让一切都变了。 “这个吻是她的神经元突然爆发的无政府行动,是人们所说的那种‘’无动机行为’。” 尽管别人眼里她俩不搭,但爱情就是这么微妙。他们逐渐发现对方的吸引力,他仿佛那个契合她的另一半,“皮礼士糖里蕴藏着悲剧发生前的那些时光,在那样的时光里,所谓的脆弱不过是摔了一跤,或是擦破了一点皮。”生活可以向前迈进,生活可以将人洗劫一空,但在这里,什么都没有改变:一方恒常不变的土地。 结局也很甜美。她们捉迷藏,“奇妙的是,正是在这一天,他感觉到自己前所未有的高大,感觉到体内充盈的生命力正在苏醒迸发。一藏好,他就笑了。他幸福地等待着她,幸福地等待着她来找到自己。” 全书心理描写太真实啦。喜欢。 微妙在于偶遇,在于邂逅,在于鼓起勇气,在于我懂你你懂我,在于我们会在与对方相处的过程中发现更好的自己,发现更美的对方。微妙在于真的很微妙呀! ❤❤❤
微妙
8.1
[法]大卫·冯金诺斯 / 2021 / 上海译文出版社
《微妙》读后感(四)
扉页引用了齐奥朗的一句“哪怕这个世界的每时每刻,都脱离时间的轨道来给我一吻,我也不会与之言归于好。”一个不与世界和解的暗示。尽管开头弗朗索瓦和娜塔莉的爱情以独属于法国人轻快和浪漫的节奏展开,因为这个引言,我始终悬着一颗心等待那场不能让人原谅世界的灾难。果然故事没开展多少,弗朗索瓦就在一场车祸中离世。
在此之前我没有看过改编的电影,读完之后去看了一下,发现导演在这里的处理实在很高明,没有常见的血腥的场面,甚至没有临别的见面,我们只看到娜塔莉在接到电话后慌张地奔下楼去,在医院走廊里失态地和医生发生争执,没有拍出弗朗索瓦经历了什么,但我们都能从娜塔莉的反应中猜到这一切。这部作品对于细节的刻画到了极致,譬如面对这场灾祸,喜欢读书的娜塔莉在放下书之前还习惯性地将书签夹在那一页。令人欣喜的是,电影也拍出了这个小动作。角色完整的人格就是由无数这样的小细节构成塑造的。
我以为接下来的故事会以齐奥朗德这句话为基调,会是一个陷在回忆和悲伤中的沉重一生,可是,法国人最擅长的就是在一切苦难中发掘浪漫。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一变故对娜塔莉来说毫无影响,相反,她一度难以摆脱失去弗朗索瓦的悲伤,生活中到处都是弗朗索瓦的影子,他人的怜悯和同情更让她难以忍受。她开始用高强度的工作来在这场失去中获得短暂逃避,继续她一个人的生活。
这是我设想中的展开,但《微妙》的转折发生在娜塔莉的老板夏尔对她的示爱,他揭开了娜塔莉这段时间以来的伪装,让她又一次经历了失去弗朗索瓦的慌乱和无措,以至于在这种不稳定的情绪状态下吻了下马库斯,而在此之前娜塔莉甚至不怎么记得这个人。
因为美貌和能力,娜塔莉是所有男性的理想情人,没有人会拒绝她的吻,马库斯也不例外。他久久沉浸在这个吻中,思考者它的意义,虽然本质上它并没有任何特殊含义。当他从娜塔莉的口中得到这个答案后当然是失落的,但是马库斯的个人性格中有一种属于瑞典人的冷幽默和固执,他以牙还牙,还给娜塔莉一个毫无征兆的吻。
娜塔莉和马库斯的开端都难以解释,就像本书的书名——微妙。
微妙,难以言说的又妙不可言的,突如其来的无从解释的感情。
但读完全书后我们再从头看,一切真的无从解释吗?马库斯对娜塔莉的追求从来不涉及弗朗索瓦,这就和夏尔还有其他所有人不同。他曾想过他们二人的过去,却从不将其宣之于口,他的感情是属于崭新的未来,而这正是娜塔莉所需要的。尽管马库斯本人并没有将娜塔莉从失去爱人的悲痛中拯救出来的意图,但他的确完成了对于娜塔莉的救赎。
我非常喜欢本书的结尾,他们在娜塔莉幼年生活的院子里玩幼稚游戏,他走过娜塔莉过去走过的地方,也将和她一起走向未来。结尾很轻,就像整个故事并没有一直像齐奥朗那样沉重,让我感到温情满满,深受触动,仿佛也经历了一场治愈。
《微妙》读后感(五)
冯金诺斯的书真的都很适合拍成电影。矜持优雅又挥洒着一份自在的美丽女孩,热情朝气又偶尔笨拙腼腆的男人,一次街头的邂逅,这就是恋爱故事的开头了。
说凡事都讲个来头。但就像揪花瓣真的能指示一个人爱不爱你吗?还是为了给自己的判断加上点神秘学的双重印证,好下定决心去做一个选择呢?或许扯下最后一片花瓣的时候,你就生出了再拿一朵花作弊的念头。娜塔莉和弗朗索瓦的结合是因为契合了彼此 “轻微斜视”和“杏汁”的理想型吗?如果娜塔莉没有点那杯杏汁,弗朗索瓦会不会在脑内再写一篇小论文为她辩解,当然,这或许就是另一个酸甜故事了。
此刻一切恰好。
他们热恋、结婚,彼此爱意从未稍减,直到弗朗索瓦因车祸突然离世。娜塔莉一度绝望崩溃,她将对爱情的渴望都封闭起来,日复一日地沉浸在不可自拔的怀疑和自责中。她半梦半醒间听到的,弗朗索瓦的最后一句话到底是什么?如果那天她放下书留下他,是不是意外就不会发生?另一边,肇事者夏洛特也同样被痛苦折磨。但这些问题再追问下去,那就是如果9·11事件没有发生,夏洛特一定不会与送花工让-米歇尔相识,更不会在鲜花速递公司工作;如果让-米歇尔的祖父没有突然住院,那趟订单一定不是夏洛特去送。一份纪念日的求婚鲜花摧毁了另一个家庭的幸福。
只是命运弄巧。
娜塔莉选择用工作麻痹自己,而她坚强又脆弱的美丽太有吸引力,表现得温柔体贴的上司夏尔,看起来平平无奇、为了完成国籍KPI才被招收的马库斯,还有一个又一个来搭讪的男人都忍不住要靠近。但爱情这件事,多的是不可言说:搭讪发生的时候,男人女人都在想些什么?终于决定了和克洛伊一起外出,遇到的搭讪男人如何又让娜塔莉陷入了怀疑?她到底是在什么时候敞开了心扉,再次感受爱情?打翻了一杯红酒,马库斯怎么就顿生退缩、落荒而逃?有妇之夫夏尔的撩拨套路固然不讨人喜欢,但马库斯究竟赢在哪里?还有那个吻,那个神经元突然爆发的无政府行动,是怎么一回事。我觉得用“一吻定情”实在不够概括他们的试探纠缠,但有些事掰开了揉碎了一条条理智分析,就没意思了。
都怪气氛微妙。
微妙,délicatesse,délicat,两种词性七个词条,都不足以解释它的涵义。我问了太多问题,或许是因为这些相遇离别、贪嗔爱怨里的主角们也有太多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无法解释的时刻。但是爱情来了。
谁都无处可逃。
不同于公主王子的完美爱情,一见钟情和意外组合才是法国人的浪漫。故事到这里就该告一段落,再没有添油加醋的非同寻常。在清晨宁静的花园里,马库斯走过了娜塔莉藏身过的角落和他未曾参与的时光,也走过了她将要踏足的地方,娜塔莉睁开了眼睛,从这儿看,便是悠悠岁月,往后余生了。
《微妙》读后感(六)
生活中很多感情都源于时间的推进,相遇深爱分开又相遇。时间就像是一个旁观者,看着主人公们的行进路线,冷漠残酷但又很公平。它不偏袒谁也不亏待谁。
微妙这本书的作者大卫 冯金诺斯我很喜欢,之前看过他的别的作品,作品很生活化,有离别但是不伤感,有相聚但是不冲动。作者营造的氛围一直都是很温馨的,面对残酷的现实也不会压抑的让人透不过气,所以我把他归类为治愈系作家。心情不好的时候,看他的书总是可以让人充满爱和希望。
小说主人公娜塔莉,是一个漂亮的姑娘,在街上邂逅的男孩弗朗索瓦最终成了她的丈夫。结婚不久,因为丈夫遇到车祸从而回归独居生活。在克服了没有丈夫的痛苦之后,娜塔莉重新回归工作,工作中也不乏上司夏尔的追求,但是她很明确地拒绝。直到遇到她的工作成员马库斯,一个看起来完全平平无奇的瑞典人。但是就是他的幽默和体贴打动了娜塔莉。最后他们走在了一起。
夏尔是娜塔莉的上司,不可否认也许是因为娜塔莉的美貌所以入职了公司。但是随后她展示出了工作的能力。面对夏尔的追求,娜塔莉一直保持着距离。最终明确拒绝了夏尔。而夏尔是一个渴望征服的人,他对于女主人公的情感更多的是欲望和虚荣而不是爱情。
马库斯是一个非常低调的人,在公司有人提起名字也不会想起他是长什么样的人呢。但是就是这样平凡的人赢得了娜塔莉的心。这在公司引起了轩然大波,但是细看他们的约会过程,人格魅力总是能很好的展现在交谈中。 马库斯的每一句话都能引得娜塔莉捧腹大笑,这对于过了2年抑郁生活的她来说就像阳光一般的存在,她更愿意放下那些难过的往事,让自己开心起来。马库斯把她的每一句话放在心上,谈起小时候吃过的糖果,就去找来当做礼物送给她。这份细心也让娜塔莉感动。在娜塔莉离开公司的时候,拒绝公司的人事调动赶去找她。这种陪伴也是娜塔莉需要的。或许他们在别人眼里是两个世界的人,但是在自己的频率里他们很合拍,遇到的时间不远不近也是刚刚好。
在作者笔下,娜塔莉第一次和丈夫邂逅的时候,有一种微妙的感觉,一般都会拒绝搭讪的她接受了他的邀请,并且最后成为了夫妻。在办公室遇到马库斯的时候,有一种微妙的感觉,说不上为什么但是她主动亲了她,最后他们也走在了一起。这两个邂逅的片段是整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感情有时候越是刻意反而越没有结果,但是命中注定的人可能就是这么幸运的会遇到。或许是时间刚好,或许是命运正巧,生活中这些微妙的瞬间,会让我们展现出最真实的反应,也会指引我们人生的道路。这就是作者带给我们的又一个温情故事。
《微妙》读后感(七)
大卫.冯金诺斯,是我2021年度最最喜爱的作家。
我们不能忽略作者还是一位导演,剧作家的身份。他的小说非常具有个人特征,有镜头感,电影画面感,代入感以及节奏感。读起来也是十分的畅爽,不拖泥带水,剧情紧凑。读着读着你仿佛是正在看一场电影,身临其境。所以作者好几本书都拍成了电影!冯金诺斯的书,适合消遣与放松,入坑就出不来了(还好他的书不多,是我第一个all in 的作家)。
冯金诺斯把爱情的千姿百态放进了《退稿图书馆》;又将生活、时间、亲密关系编织成珍贵的《回忆》;一路追寻,走过她走过的路,用梦幻般的诗小说抒写了《夏洛特》不幸的一生以及惊人的艺术才能;爱情令人欲罢不能的地方,是得到又失去的美丽,是不经意间的《微妙》。
看完《微妙》,让我对爱情又有了一种新的认知。爱情是感性中带点理性,苦中又有一丝甜。
女主角娜塔莉,是一个闪闪发光的成功女性。一开始拥有完美般的爱情,顺风顺水的事业,过着令人羡慕的生活。可生活就是喜欢对人捧杀,打破完美的平衡。没有了契合的伴侣,一直爱慕她的上司又想进一步关系,自身还困于被打击过后的绝望中。外表高傲坚强,内心溃不成军。人这个时候是特别需要一根救命稻草的,是左边接受上司的追求,从此事业平步青云,还是右边主动出击平平无奇的下属。这里的微妙之处,在于一个吻!!!上司寻寻觅觅多年无法得到的,她转身就吻上了平平无奇的下属。当然这里她的上司知道后气急败坏,甚至只想外派了下属。这个吻就很特别了,当事人是无意识做出的一个动作,但被吻人却是翻天覆地。文中没有很明确的第一人称视角,但是你可以感觉到冯金诺斯的存在“幽默的很微妙“,例如男主找取消约会的借口(怀疑作家边写边笑)
娜塔莉这微妙的决定,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其实男主角马库斯虽然其貌不扬,但是确实非常有趣有内涵的人,他的幽默,他的温柔,他的细心治愈着娜塔莉,也让她摘下戴了已久的面具。他非常懂娜塔莉的小心思,乘着火车追逐,送皮礼士糖 。这该死的法式浪漫,谁顶的住啊!他两的性格是互补“微妙”联系着他们,没有矫情做作。
我愿意称冯金诺斯是爱情大师!
但是爱情没有道理可言,所以跟着感觉走吧。
《微妙》读后感(八)
最近有一个感觉,"时机"真的比"人"重要多了。 前几天路过商业街,发现原来开奶茶店的好几个都换了门面,只有蜜雪冰城屹立不倒。你说奶茶店之间除了牌子不一样,奶茶本身有天壤之别吗? 但就是因为蜜雪冰城捐了5000万物资,这波好感buff到现在都在影响大众的消费倾向。所以那些后来开奶茶店选了蜜雪冰城的人,他们不是比开茶颜悦色的更会做奶茶,他们只是抓住了一个好时机。 薛宝钗说:“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以前读来只觉傲气,今时今日方才看懂,这句话里,深意多着呢。 比如,这“好风”不仅是外力,同时也是一个人自己的心气,想成事,少哪个都不行。 就说我那个认识多年的女友吧,本来她和初恋说好了工作几年就结婚,结果男朋友认识个有钱客户,相互纠缠一段时间后女友就果决的提分手了。和初恋黄了以后她开始一门心思搞钱,后来房也买了车也买了,副驾驶上也经常坐着我不认识的男孩。 一水儿的男大学生。 “没办法啊,我永远都喜欢和20岁的男孩子谈恋爱!” 每次她都这么说,但我知道她只是一直过不去当年的那道坎。 后来可能属实过于海王了,她最后一任小男朋友受不了了,脑子一热跑到公司去求婚,女友这才感觉过家家似的谈恋爱让人心累,萌生出了结婚成家的念头。 就是这一念之差,女友动心起意,父母帮忙安排,现在她和另一半已经在谈婚论嫁了。 “你确定要结婚?”我后来问她。 “爱情就那么回事,心动啥的跟谁都行,都差不多。但是和另一个人细水长流过一辈子的勇气却很少。好不容易遇见,我还不牢牢抓住?” 她是岁月静好了,可那句她的话却让我冥思苦想了很久——真的是这样吗? 我想起了最近在b站追的一个宠物博主,他养的边牧真的聪明到家了,又机灵又有人性,看完真的让我特别怀念自己以前养的萨摩耶。其实不止是这条边牧,我看见很多萌宠都会心动,但我并不想真的去养个宠物。 同样的,我看见骑着单车穿着校服的少年,我会心动;我看见《风气洛阳》里百里弘毅死死地护着七娘,我会心动;我看见星哥下班很累了还帮我拿快递,很温柔地笑着说没关系,我也会心动。 但确实,我有勇气与之细水长流的,只有他一个。 为什么呢? 大概不仅是因为我自己这么想着,他也在默默地“推波助澜”吧。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看起来是一瞬间的事,但其实那风不是只吹一秒就够的,作为外力它必须持续地吹,强力地吹,才能够将一个人的全部愿景、欲望托起,使他平步青云,扶摇直上。 而决定度过一生这件事,除了一个心愿,一个恰当的时机,也需要另一方在爱神丘比特的掩护下默默努力才能成功。 冯金诺斯的《微妙》最近就让我深有同感。 女主的丈夫意外身亡后她把自己封闭起来,拒绝外界的一切情感信号,也不愿走出那黑色的阴霾。 可是突然有一天,久违的生命力和活力回到了她心里,她踩着漂亮的高跟鞋在办公室踱步,可厚重的地毯像消音器一样瞬间吸走了高跟鞋踩在瓷砖上的性感而诱人的声音。 那一刻她心里生出无限的落寞,甚至还有一丝怨怼。 是谁设计了这么厚的地毯呢?她在心里默默地埋怨。 这地毯就像一堵墙,注定将她尚且年轻的心隔绝在声色犬马之外,让她不得不保持沉寂。可是她的心已经苏醒,她发现自己仍然渴望爱,渴望情感的慰藉,渴望真实的生活。 就在这时,一个平平无奇的小职员闯进了她的办公室。沉浸在巨大的重生般的欢愉里,她一时间未能仔细分辨来人,而是迫切的寻找一个情感的出口,于是她毫不犹豫的给了小职员一个吻。 就这样,她完成了对旧生活的谢幕,拉开了新生活的大门。 女主第二天就出差了,她几乎忘了这个吻,因为对她来说重要的不是亲了一个男人,而是她确定自己仍有生命的活力。可是小职员不这么想。他觉得这是他这辈子最幸运也最重要的际遇。 于是在冯金诺斯精彩至极的讲述下,一场小职员与女上司之间诡谲而多彩的心理战开始了。 从躲闪到表白,从约会到冷战,从流言四起到双向奔赴。每当其中一个对自己不够自信的时候,另一个就会义无反顾的向前一步。 其实在这个故事里他们并不是最般配的,小职员的自卑始终阻挠着他对爱的追求,而女主的感情里也不乏些许叛逆。 可是就像我们开头说的那样,有时候时机比人重要的多。有时候对的人之所对,是因为他出现在了对的时间。 爱情就是如此微妙:恰好就是女主情感苏醒的时刻,他走进了她的房间。 就像我朋友恰好决定成家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差不多的相亲对象;就像开奶茶店的恰好赶上蜜雪冰城成了热门;就像我们要跟另一半共度一生时靠的是两个人一起努力。 好风、借力、青云,少了哪个都凑不成“最好的我们”。 有心愿有时机,有外力有努力,唯有这些恰好凑在一起,一件事才能真的做成,一段感情才能融入到我们生命中去。 《亲密关系》中说:“有时候你必须失去一个目标,才能找到你真正的命运。”其实“时机”也是如此,有时候你走错了,只是因为还没到最好的时机。 有时候你走对了,是因为此时此刻,才是最好的你。
《微妙》读后感(九)
会有人因为对某一种物品或食物过敏而错失爱情吗?
我不知道!至少在现实生活中,我还没有听说过。不过,在大卫·冯金诺斯的小说《微妙》中,夏尔因为对鱼过敏而错失了爱情。当然,所有这一切,女主角娜塔莉并不知情,这只是夏尔一个人得出的结论。
娜塔莉是夏尔的下属,当初娜塔莉前来面试时,夏尔几乎在看到娜塔莉照片的一瞬间就决定录用娜塔莉。那时,年轻貌美的娜塔莉刚刚完婚,整个人沉浸在甜蜜幸福之中,她从未曾察觉夏尔对自己的特殊情感,直到娜塔莉的丈夫费朗索瓦遭遇意外离世。
严格来说,夏尔是娜塔莉的伯乐,虽然当初夏尔聘用娜塔莉,并非出自娜塔莉能力的考量,但他的确给予了娜塔莉展示自己的机会。娜塔莉拒绝夏尔的那一段描写我比较喜欢。大卫•冯金诺斯细腻地描绘了娜塔莉与夏尔的告别——转身离开,身影变得越来越小……突然,娜塔莉停下脚步,她过身来重新走向夏尔。
看得出来,娜塔莉原本打算无声拒绝夏尔对自己的青睐,不知道那一瞬间娜塔莉想到了什么,总之她站在夏尔面前,斩钉截铁地说:也许我再也无法爱上什么人了,但就算我开始考虑这件事,我也知道这个人不会是你。
这一刻的娜塔莉很酷。
《微妙》的故事开始于浪漫邂逅,结束于浪漫邂逅。虽然男主角换了,却并不影响整个故事的甜蜜氛围。如果说娜塔莉与费朗索瓦的相遇写满了命中注定,那么娜塔莉与马库斯的相爱则充满了不可思议。
与面对夏尔的冷静自持不同,娜塔莉与马库斯的交集开始于一个不同寻常的吻。
前来汇报工作的马库斯莫名其妙被上司娜塔莉吻了,更加莫名其妙的是,一吻过后,娜塔莉没有任何解释。马库斯内心矛盾重重,百思不得其解,最终决定主动出击。
很快,娜塔莉与马库斯之间发生的一切被同事们察觉,故事开始有了戏剧性的变化。平平常常毫无闪光点的马库斯为何会引起聪慧美丽的娜塔莉的注意?每个人都在想,是不是自己忽略了什么?错过了什么?
一瞬间,同事们对马库斯的一举一动充满兴趣,马库斯成为公司同事竞相接近的目标,同事们有意无意地寻找各种借口走近马库斯,只为一睹马库斯的“风采”。大卫•冯金诺斯充分抓住了人们的猎奇心理,将这一场景描绘得极具奇幻色彩。
必须要承认,大卫•冯金诺斯笔下的马库斯极富个人魅力,仅从他赴夏尔约会的这一细节就能窥其一斑。马库斯的幽默沉稳是否与他喜爱阅读有关?也许,是的。
《微妙》刚刚出版就创下百万销量奇迹,并改编成电影上映。2009年,大卫•冯金诺斯更是凭借这部作品入围法国十项文学奖项。
这是个简单的故事,不过大卫•冯金诺斯在章节间穿插进的“小说明”令它灵动鲜活起来。比如娜塔莉最喜欢的三本书、巴黎和莫斯科之间的距离、《微妙》剧本节选,等等。
对了,有统计显示,鱼类过敏是法国排名第四的过敏原。另外,据说法国人周五必吃鱼。或许,夏尔懊恼的并不完全是因为自己鱼过敏“错失”娜塔莉,毕竟,在与娜塔莉擦肩而过之后,夏尔迅速回归家庭。
娜塔莉重新唤起了夏尔对爱的渴望——他突然明白自己再也不能缺情少爱,生活在一个干涸的世界里让他感到窒息。夏尔能够与妻子重温旧梦吗?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毕竟,很多时候,爱情消失了就是消失了。鱼过敏还能够进行脱敏治疗,爱情消失了要如何治疗呢?!
--END--
《微妙》读后感(十)
【2022/08/16】
#做手不离卷的阅读者#
[法]大卫·冯金诺斯 微妙
『感情这件事,本就是很微妙的』
2022年阅读之BOOK109
很好读,年轻漂亮的娜塔莉在丈夫意外去世之后和自己的下属组员彼此慢慢靠近的故事。因为是感觉来得有点太出乎意料的浪漫,所以很像是看了一场八九十年代的欧洲浪漫喜剧。虽然基调中藏匿着一点淡淡的忧伤,毕竟是失去了丈夫的设定,但是因为这份突如其来的爱情,所以依然多了那种童话般的罗曼蒂克。
这确实是很微妙的感觉。
示好的上司不理睬,其他优秀的青年才俊也没入眼,恰恰是平凡的马库斯打动了她的芳心。“他身上有一种孩童般的温柔,能坦然接受各种状况,最离奇的情形也能包容。”而他的这一份包容的情绪,还有一种孩子气的逞强和天真——被娜塔莉突然的吻撩拨了情意,觉得自己被“玩”的马库斯,“报复”的方式是找一个时间吻过去,然后立刻逃走,这是什么幼稚园小朋友的行为啊。
但是,确实很戳人,不是吗?
娜塔莉有过很深刻的爱情了,她有很强的能力,也依然年轻漂亮,她当然可以再次进入爱情生活,但是她真的,不需要太惊心动魄的爱来印证她活着了。
我喜欢故事最后两个人在利雪车站的相遇,远离了所有人都不看好他们觉得马库斯配不上娜塔莉的职场,下着雨的异地,他们只有彼此。
我喜欢这一份宛如私奔感的浪漫。就像离开之前马库斯把老板打一顿一样,有一种劫后余生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