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天生是个审美的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天生是个审美的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7-20 11:45:14
天生是个审美的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07-20 11:45:14   小编:

《天生是个审美的人》讲述了一个审美狂热者的成长故事。主人公对美的追求从小就开始,通过不断努力和学习,他最终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审美达人。小说通过主人公的经历,传达了对美的狂热追求和不懈努力的重要性。

天生是个审美的人读后感篇一

小16开,纸太薄,背面的字或图会透过来,影响观感,画幅大小和视觉效果都不如《何多苓文献集》。279页之前的文字内容与《何多苓文献集》完全相同。还有一些错别字。之后,是《雪雁》和《带阁楼的房子》画稿。最后部分是谈艺录,收何多苓1988年到2019年的19篇文章。两本书都是成都同一家印刷公司印刷。

天生是个审美的人读后感篇二

何多苓的画,在成都展出的时候,去看过,一时难以归类,感觉是奇妙和熟悉的。最近的《十三邀》嘉宾是何多苓,好看,有趣。他似乎对艺术是随性的,但他对自然的天生融入感和探究感,决定了随性背后还是他自我艺术理解的坚定。所以他说,西方艺术亦或是国内美术运动对他没有什么影响。兴许在知青那几年,面对自然,他早已了解自己的心性。

这本书算是他的传记,包含了他口述的历史、朋友的访谈、一些论述文选,读起来很有意思。翟永明那段访谈录恩爱秀得好看,艺术的默契、文学的审美、灵魂的契合在八十年代闪光得厉害。

读完之后才发现当时看画时的奇妙与熟悉,原来来源于他画中的文学性,尤其是诗性。他年轻时的阅读量大,且狂热。虽说他一定程度上拒抗其他画派风格的影响但对文学的影响是拥抱的。《春风已经苏醒》当年被归类于伤痕派,他也无所谓,不拒绝也不排斥。他对自然的天生归属感被解读为八十年代狂潮之后的哀伤,挺有意思。传世作品总归要在解读中带点故事性…他喜欢艾略特,由此看来国内人的“伤痕”解读太表面。他的画时刻在演变,并未驻留成名的题材和技法,别人觉得可惜,他觉得自在欣喜,他毕竟还是浪漫那一挂的。

何多苓画起画来非常自虐,森林系列的时候他几乎忧郁成疾。(顺带提及,这个系列中喜欢他画的阿赫玛托娃)在朋友的访谈中提到,他画画喜欢喊几个人在他旁边。问那几个人在旁边干啥,答摆龙门阵。这很成都人了。

天生是个审美的人读后感篇三

以前看何多苓的《雪雁》,脑海中想象着苏格兰北部沿海冰冷潮湿的沼泽地。礁石,海浪,灯塔,天空阴翳似暗涌。想象着那位“所有鸟儿的好朋友”到底有多丑,有钟楼怪人丑吗?

那时家里有一册绘本形式的纪伯伦的《先知》,忘了画者是谁,里面有幅插图是黑黢黢的夜里弧形门洞透着光,把人影拉得很长。“那个人可能就是画鸟儿的菲利普!”我灵光乍现。于是我记了很久,总觉得“专画大自然”的菲利普就是这样的,他的大海就是这么黑黢黢的,他的灯塔就是有这么个门洞的,他可能还会遇到让大海变色的比目鱼。

长大后失去了所有想象力,周末再翻看《雪雁》,我已经想象不出那片幻想中的夜里翻腾的大海了。

没有即时网络的年代里发生的事情是会记很久的。喜欢何多苓,其实是喜欢印象中的何多苓。最初知道他是在画展上看到他的《青春》,才十几岁吧,正是审美启蒙的岁数。之后最多只会在美术杂志上偶遇寥寥无几的代表作——春天苏醒的小女孩和狗,阁楼房子前的姐妹,彝族女人,乌鸦和远山,浴缸里的奥菲利亚。毕竟是智能手机时代前看到的,惦记了很久。

我是到了今天才知道原来他早已办了个何多苓美术馆,才知道他2013年那么活跃在微博,发过那么多习作。他发布了五幅桃花树,写道“对一株桃花的五次写生”。会让人想起多年前他在《雪雁》里画的同一个坐在礁石上的背影,由近及远,沉默孤独。何多苓还是何多苓。

还有一件小事让我兴奋不已。

小时候父亲给我讲希什金,说是“森林歌手”,我就翻着那本薄薄的八十年代出版的画册,看着里面高大的乔木、橡树林里的棕熊、神秘严肃的守林人,心驰神往。周末看完了何多苓的《天生是个审美的人》,他多次提到希什金和俄罗斯,我仿佛一下回到童年,搬个大椅子,踩到书柜隔板上,就为了翻出一本我喜欢的画册。

还有原来何多苓喜欢诗歌,喜欢叶芝,他还画了《偷走的孩子》,孩子的脸还自带广角畸变。他很自豪说完全就是叶芝笔下的小孩儿,但他画里的孩子仿佛走失在破晓时分的旷野,分明没有山涧没有精灵,好像执意要离开,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真是一位有趣的人。

最后安利一下《天生是个审美的人》这本书吧,以美术为基准点发散话题,是自传也是访谈录,像纸质版的podcast;装帧排版也有趣,像渴望收录一切的人所做的手账。他聊到他的学生时代,回忆着大家一起画画,大家风格日渐迥异,日子还是和谐快乐。很难想象一位被贴了“伤痕美术”标签的画家那么能唠嗑——“曾经年轻过,这事儿真的奇妙。”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