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一封谁见了都会怀念我的长信》读后感锦集

《一封谁见了都会怀念我的长信》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07 22:15:32
《一封谁见了都会怀念我的长信》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09-07 22:15:32   小编:

读完《一封谁见了都会怀念我的长信》,感触颇深。作者以真挚的情感和深情的文字,表达了对友情的珍惜和思念。长信中充满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让人不禁感慨时光易逝,友情却永恒。这篇文章让人感受到了友情的珍贵和宝贵。

《一封谁见了都会怀念我的长信》读后感(篇一)

日本人的短歌,总是平淡中见真挚。

虽然石川啄木用口语写的短歌鲜少有唐诗宋词的意境,但口语化创作为他的短歌内容开辟了广阔的日常境地。

观石川啄木的大部分短歌终究境界浅薄,聊以抒发个人感伤而已,作为消遣读物尚可。人都是这样的呀,伤痛过后就有了浮生享乐的力气。歌不过是人的呻吟,但含着真情实意罢。诗人自己也曾发出感慨:歌也是我的悲哀的玩具罢了。

目前国内流行的石川啄木歌集是一代宗师周作人的译作,可以说是译作最佳保证了。

《一封谁见了都会怀念我的长信》读后感(篇二)

去年暑假我在寺山修司的散文裡讀到这首詩:

那回旅行的火車裡的服務員

不料竟是

我在中學時的友人

這樣寥寥幾筆的口白式的詩,很奇妙地吸引住我。火車給我一種高速奔馳的逃離感,讓我幻想起對親人、朋友、身邊一切重擔的逃離,這時卻發現服務員是中學時期的友人,這種歷經時間沖刷帶來的懷念和親切,五味雜陳。

我也不禁回想起從前的友人,想著他們如今都在做些什麼,我又該懷著什麼樣的心情去看待他們的生活樣貌呢。

看見他們的詩寫得拙劣,我心裡就暗暗的覺得高興。

有時候我覺得石川啄木就是個為了反抗而反抗的屁孩。當時自然主義文學興起,詩人希望擺脫傳統束縛,追求行文自由,石川啄木卻說:「沒有約束的詩就變成散文了」,他當時發表的文章『食うべき詩 / 可以吃的詩』中還有這樣一段話:

「たまたまそれらの新運動にたずさわっている人々の作を、時おり手にする雑誌の上で読んでは、その詩の拙つたないことを心ひそかに喜んでいた。」

「偶然在雜誌上讀到從事這些新運動的人們的作品,看見他們的詩寫得拙劣,我心裡就暗暗的覺得高興。」

我想石川啄木反對的理由才不是什麼「沒有約束的詩就變成散文了」,畢竟石川啄木自己的詩就非常反傳統。他只是想裝酷而已,『食うべき詩』這篇自白的後段證明了這一點——他從北方流浪歸來的時候發現東京變了,對「新運動」保持不理解態度的人佔據了大多數,這讓他又產生一種叛逆的心態——對自己曾經對「新運動」的反感的反感。之後石川啄木就站在「新運動」這一邊,開始思考何為自然主義文學,並進行各種文藝批評活動。

說到底石川就是一個與世俗抗爭的年輕人。雖然在裝酷,但也確實很酷。

「這是一位新詩人。」別人的好意,從來沒有像這樣使我感到過侮辱。

「石川啄木是我很喜歡的詩人」,如果他聽到我這句話會生氣嗎?用他的話來說就是「我否定所謂詩人這種特殊的人的存在。」「人們稱寫詩的人為詩人無可厚非,但寫詩的人若自稱為詩人,他寫的詩就會墮落。」

石川啄木認為寫詩必須依於生活,必須與現實生活毫無間隔,否則就會淪為空想。這也是早期石川啄木感到空虛的原因,因為他曾經只依靠「空想」來寫詩。

我想石川所說的「詩人身份的消除」其實是將詩人回歸到「人」本身,而且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必須會很普通的經歷每個普通人都會經歷的事物,否則就會毫無責任地脫離現實,淪為空想。這大概就是石川啄木心中的新詩吧。

來到鏡子店的前面

突然的吃驚了

我走路的樣子顯得多麼寒傖啊

《一封谁见了都会怀念我的长信》读后感(篇三)

继《 事物的味道,我尝得太早了》之后,翻阅的石川的第二本诗集。两本书内容有不少重复,但再次读来,又丧又萌的句子,依然会使人不禁莞尔,轻轻捧起放进内心深处。

极简与哀伤,是石川诗歌的风格。虽是短短三行,读来触感却有三尺深。像个温柔的人,在你对面低声絮絮叨叨,你也不会觉得厌烦。

石川应该是个喜欢玩弄水晶球的大男子吧,想想真是个有趣的爱好。而书中有两处都提到水晶球,让人印象深刻。

对着很大的水晶球诉说心事,寂寞与苦涩的内心。

这一天诗人的心情,应该是柔软愉悦的吧。

说出了所有社恐患者的愿望,害怕社交,想变成透明人,不想引入注目,不需要被在意。

真可爱

细细读完这本书诗集,你一定会承认,石川啄木的丧,是最温柔最可爱的。

《一封谁见了都会怀念我的长信》读后感(篇四)

《石川啄木诗歌集》:你有多好,诗就有多好

刘强

石川啄木,之前我没听说过。那天在书店挑书,看到他的诗集《一封谁见了都会怀念我的长信》,书后印着两行诗,读来非常喜欢,就赶紧买了。

先看第一首:

这是我最喜欢的诗歌类型,纯描述,但是你不敢深想,越想越动人,盯着这三行字,不一会儿就能把你吞噬掉。

“在灯光底下”,这是环境,这是外界,灯光能照亮事物,却不能带给事物温暖,就像知识,就像大人教给你的人生哲理,等等,你只是知道,没用的。

“把冻了的墨水瓶用火烘着”,这是动作,墨水瓶是人的内在,是灵魂,是意识,它本身是死板的,需要火的加热,才能涌动,才能抒发,才能产生记忆,那这个火是什么?是经历、阅历,是快乐,也可以是悲伤,总之是那些触动我们的事物。

最后一句最妙,“眼泪流下来了”,直观的感觉是诗人的眼泪流下来了,可以这么理解,诗人从眼前火烘墨水瓶的一幕,想到人只有经历悲欢离合、酸甜苦辣,才能读懂人生,不禁有些难过。但是,读诗,试探的是你的想象力,如果你通过前两行诗构建出这个诗意的世界,你就会发现,流眼泪的并不仅仅是诗人,还有那个墨水瓶,在火的烘烤下,水汽会凝结其上,一行行地流下来。能想到这里,这首诗就没办法分析了,一张照片都言说不尽,更不用说眼前的这一幕。对我来说,读诗最大的快感就在这里,仅仅三行,就能感受到一个世界。

需要说的废话是,对前两行的分析,也只是我自己的角度,如果你正需要爱,那灯光就是生活,火就是爱情,整首诗就又是另外的意思了。这就是顶尖艺术品实现的真实世界般的全息性,它可以无限解读,却不会令人感到迷茫。

再看第二首:

交换、接吻、分别,三个词,两个人的距离越来越远,心情呢,“深夜的街上”,孤寂,阴冷,这“远远的失了火”,可能是真的火,那更凸显出深夜街上的寒意与落寞,更可能是内心的火,被接吻点燃,两个人越分越开,却越烧越旺,“远远的”,三个字,包含着对越走越远的那个人,多少挂念与不舍!看,纯描述,没有一丝心理活动,但写的全是心理活动,打通了外在与内在的边界,内外整个融为一体,用三行诗,让你同时感受诗人的内心与身处的世界。

读完全书,我最喜欢的是二百二十五页编号为“五一一”的下面这首:

前六个字,一下把诗人推到了道德的边境,怎么能觊觎朋友妻呢?别急,往下看,“湿润的眼睛”,为什么,因为含着泪水,说明她过得并不幸福,眼睛底下的黑痣,是命运,是泪水的烙印,是悲苦的过往、现在和将来。“只有”眼睛和黑痣,没有她的容颜、身材,诗人只关心她的命运,“老是引人注意”。诗人想要做什么呢?他没有写,因为第一句已经预示了这个沉默——“友人的妻子啊”!

三行,胜过多少小说电影,石川啄木的每一首诗都能经得起这样的细读。

他,只活了二十六岁。

《一封谁见了都会怀念我的长信》读后感(篇五)

在一个深夜开始读石川啄木,另一个深夜读完。

他的诗适合每个无眠的夜、独自一人的傍晚、阴雨绵绵的所有季节。

忧思和欢喜都变得简单,简单的背后是一个人的一生:对温暖的眷念,对压力的排解,以及无数个不可对人言却一定得表达出来的小念头。

三句短短的话放在一起/就成了连通心灵的桥/砰 烟花开了

几乎是在看到的瞬间就掉了泪,像听刺猬的歌一样。

年轻时就开始记忆力下降是件很难讲好坏的事情。反正悲欢离合都会过去得很快,而眨眼忘事这样的本领成了逃避一些什么的天然屏障。但随着一起丢的,多多少少也有那些欢乐。

况且,这样的说辞大部分时候也是无奈之下的自慰之语,苦笑是有的。

“哄”地一下血冲上脸,连耳朵尖都红起来的样子,是刚恋爱时止不住的情感外泄。石川啄木的三句话,一下子将人拉回到那时那刻,这样子的举动彷佛重新回到少女时候,连说话都会害羞,不像现在,对无来由的殷勤充满戒备,也懒于再费心去经营一段什么。

充盈的幸福感,一想起来,羡慕曾经的自己。

敏感的人更易受伤,同时也更容易体会细微的美好。

诸如上面这样的诗句在诗集里很多。我初读完时的评价是:情绪低落时五星,日常服用三星。就是因为那些看起来不值得一记的小念头,却往往在落入深坑时化作可以攀援的藤蔓,重要的紧。

用已经不太流行的词汇,这些小念头就是人生中的小确幸,需日常收集,以备不时之需。

石川啄木更流行的诗句,诸如“ 玩耍着背起了母亲,觉得太轻哭了起来,没有走上三步 ”,“ 说是悲哀也可以说吧,事物的味道,我尝得太早了 ”这样的句子,当然是很有人生况味的。而他止于二十六岁的生命,更教人值得叹息。

少年成名,却一生困窘。

出生于1886年的他,19岁发表第一部诗集《憧憬》,被誉为少年诗人。

同时,因为家境贫穷,中学没读完就退学了,当代课老师、记者,写评论……三入东京想实现文学梦想,却因不会打理财务,债务越积越多。

儿子夭折,妻女、母亲相继患病,这些痛苦和压力成为短歌的书写对象,最终流传于世。

我有时候分辨不清,是时势造就了一些人物,还是因为注定要有他们的出现,所以安排了这些命运。

无论哪一种,天地真是无情啊。

石川啄木的短歌,不是要膜拜恭读的,是能够抱在怀里汲取温暖的。

再不济,是可以同病相怜的。

他的生活融在了短歌里,所以看的时候务必要看注释。

每一首都像是抽出了他此生的一个瞬间,所有的连在一起,望过这二十余年。

比起诗人,他更像同龄人。

“为这点事就死去吗?”

“为这点事就活着吗?”

住了,住了,不要再问答了。

《一封谁见了都会怀念我的长信》读后感(篇六)

想起你来,平安的心忽然就乱了

文 | 钟立风

四月底从南方回到北方的家里,看到一堆在我离开期间寄来的各种快递,其中有一件很特别,是一封长信——《一封谁见了都会怀念我的长信:石川啄木诗歌集》。

石川啄木在我的想象里,是能在一段孤寂的旅途中邂逅的人,你熟悉这样的感觉:即使相对无语,在各自的眼神里也能荡漾开无声的话语……孤寂者,充盈也。

所以哪怕旅途漫长,相知的人并未如愿出现,你也会在内心虚构出来一个情投意合者,来与你经历一段幻觉般却真切、性感的时光。只是当结束旅途,一切照旧,你却发现,天哪!刚刚逝去的那些光景并非是自己的想象,而是真实的存在,你站在镜子前看到的自己俨然成为了别的某个人,几个迷路的音符竟然奇迹般地走到一块,各就各位形成了韵律。

27岁,最多情、迷人的年岁,石川啄木去世了。少一岁不可,多一岁不行,这样的境遇,本身就像一首和歌。我记得也是27岁那年,在夏天已过但秋天却还未到的时节,突然心情郁闷,不知该怎么办,于是在一个鸽哨声响起的傍晚,我奔向了火车站,随意买了一张火车票,抵达那个北方城市需要睡一夜。

我记得一个情节,我随身带着的一本茨威格的小说(多年之后另一个当事人回忆起时坚持说是里尔克的)在半夜我梦中翻身时掉了下去(我在中铺)。晨起下床去盥洗室,看到下铺的女子靠窗坐着正捧着这本书在读,她不动声色地说,夜里你的书把我砸醒了。

就是这段旅途,一个奇妙的缘分,我读到了石川啄木。一下子就感觉拥抱了一个奇特而能共鸣的灵魂,其中有一句短歌看得我一阵悲凉却又笑了出来,因为它为我的这趟旅程做了一个十分准确的注脚——

不知怎的想坐火车了,/ 下了火车 / 却没有去处。

石川啄木短歌里的调性,弥漫着的感伤与苦涩令人无法拒绝。对,无法拒绝。因为在这些“难过”的情绪里面又包含了无数的生命的滋味,像一条条在暗夜里交错流淌的水流,不知不觉在你心底之河形成漩涡又激荡起爱欲和激情——

到了郊外 / 不知怎的,/ 好像是给初恋的人上坟似的。

怎么搞的,这个奇怪的石川啄木,看,又是一个“不知怎的”!可是细想一下,人之一生就是无数个“不知怎的”所组成,直到最后“不知怎的”就成了一个这样的自己,在某个自我怀疑的日子里唱起一首歌:“你是不是别的某个人,/ 摊开掌心你看见,/ 一只黑鸟,急速地穿过了两三个女人。”

除了这些伤感、颓废和莫名的情绪,这位短命天才的生命细胞里也不乏某种理智和幽默。人生有两样最不可或缺的因素:健康和幽默,石川啄木无法兼而有之。看诗人的生平故事,他短暂的人生之旅,令人唏嘘,于是在他这些幽默的表达里也散发出一丝哀伤——

不知道在什么时候 / 学会了假装 / 胡须也是在那时候留的吧。

不瞒你说,因为这一则,我曾几番跟留有胡子的朋友恶作剧。在朋友们聚会的场合,我极其严肃地跟胡子朋友说:怎么搞的,我们都觉得你近来有点装啊,是不是留胡子的时候就开始了?!朋友一开始完全被我蒙住,真以为自己最近有什么问题,甚至开始自责。后来知道我是在恶搞,于是大家哈哈大笑起来,空气中弥漫着无数欢乐的碎片。正如在黑暗里储藏着数不胜数的光明,日常中也潜伏着难以计数的诗歌。石川啄木干脆说,诗是可以吃的。这也是他的诗歌理念,生前专门撰文一篇《可以吃的诗》。

石川啄木之所以说“吃诗”,是因为他认为诗歌即日常,是“两脚立定在地面而歌唱的诗。”并非山珍海味,而是像我们日常吃的小菜,对我们是“必要”,是每天都要吃的。这种 “诗”的感受和现实生活毫无间隔。啄木强调,诗人,何谓诗人?他必须具有“凡是普通人所有的一切的那样的人。”诗人孤独而清醒地品尝着人性的隐秘和真实。

所有寻常的事物都有其隐藏的深意和奥妙,诗人以某种他擅长的方式解开这些奥妙,但又没说出更多,反而还有意无意地掩藏了一些,可就在那一刻,平淡无奇的生活里竟然闪现出一道奇迹(神迹)。

想起石川啄木,脑海里偶尔也会闪现他的一位同胞诗人讲过的一句妙语,这短短一句却也贯穿很多类似命运、性格的人的一生:情欲之长人生之短。石川啄木以他的节奏唱腔将这句同胞的喟叹接了下去——

有时候 / 想起你来 /平安的心忽然的乱了,可悲啊。

钟立风,中国内地民谣男歌手、作家。音乐代表作品《欲爱歌》、《像艳遇一样忧伤》、《在路旁》等。著有文字作品集《在各种悲喜交集处》、《没有过去的男人》、 《书旅人》等。

原文刊载于新京报书评周刊 2018-5-4,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搜索ibookreview,关注新京报书评周刊公众号。

《一封谁见了都会怀念我的长信》读后感(篇七)

有一次参加一个出版交流活动,谈一本书的策划思路,谈到对读书与写作的看法,现场有个朋友问:“你自己为什么不写作?”

我给这个朋友的回答是:“我没法成为一个写作者。”

然后我复述了一段威廉·福克纳的话,那是我在《巴黎评论》里看到的。福克纳说:“艺术家是由恶魔所驱使的生物,他不知恶魔为什么选中了他,而且他素常也忙得无暇顾及其原因。他完全是超道德的,因为为了完成作品,他将向任何人和每一个人进行抢劫、借用、乞求或者偷窃……作家只对他的艺术负有责任。他如果是个好作家的话,那就会是完全冷酷无情的。他有一个梦,这梦令他极为痛苦,他必须摆脱掉,只有在把梦摆脱掉时才能得到平静。为了把书写出,一切都越出船舷进入海中:荣誉、自尊、面子、安全、幸福、一切。如果一位作家必须抢劫他母亲的话,他是不会犹豫的……”

巴尔加斯·略萨在《中国套盒:致一位青年小说家》里,也用很多篇幅表达了类似的观点。略萨说:“文学抱负不是消遣,不是体育,不是茶余饭后玩乐的高雅游戏。它是一种专心致志、具有排他性的献身,是一件压倒一切的大事,是一种自由选择的奴隶制——让它的牺牲者(心甘情愿的牺牲者)变成奴隶……文学抱负是以作家的生命为营养的,正如侵入人体的长长的绦虫一样。”

福克纳所说的“由恶魔所驱使的生物”,其实在很多小说里都会成为主角。比如毛姆笔下,《月亮和六便士》的主人公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那个以高更为原型的人。如果你身边有一位思特里克兰德,你多半会认为这家伙是个混蛋,是个恶棍,因为他无端抛弃了十七年的结发妻子和两个孩子,以最恶毒的方式对待他的“恩人”,并且对此毫不以为耻。同样的人物,还出现在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的小说《香水》里。小说里的主人公,在“闻香识女人”这件事上天赋异禀。为了制造香水,他可以成为一个猎杀少女的冷血杀手。他的人生目标就是制造出完美的香水,在他眼里,所有女人都只是香水的原料而已。

当我在心里问自己“你为什么不写作”时,我其实是在问自己“你能否被那样的恶魔驱使”。我给自己的回答是否定的。这决定了我目前只能成为一本书的读者和编辑,而不是写作者。

我喜欢那些能够释放心里的恶魔,跟随心里的魔鬼去驰骋的写作者,石川啄木即是其一。我对于石川啄木作品的印象,都是由周作人的译文里得来的。当我读到石川啄木的诗歌时,我看到了他心里的恶魔,看到了毛姆、聚斯金德、福克纳心中的恶魔。从石川啄木的文字里,我能得到一种短暂的慰藉,那是一种和自己内心永远无法消解的空虚和悲哀相契合的慰藉。

用这样一句话介绍石川啄木,或许你就能很快了解他所处的时代:他比鲁迅小五岁,比周作人小一岁,比胡适年长五岁。不过,他的生命比鲁迅、周作人、胡适这三位中国新文学的代表人物要短暂得多,他只活了二十七岁。

石川啄木是一个僧侣的儿子,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妹妹,一家人始终过着很清苦的生活。因为父亲的身份是住持,石川的童年是在寺庙里度过的。他从小就是个早慧的孩子,被视为“神童”,由于是家里的独子,一直得到家人的宠溺,养成了一种任性自我的性情。少时因求学之故,他也曾离家,有过寄人篱下的生活。石川啄木在中学时就成立文学社,开始努力写诗,以“麦羊”为笔名,第一次公开发表了自己的作品。不过,石川一直对学业没什么兴趣,最后在只剩最后一个学期毕业时选择了退学,带着老师赠送给他的一套书,满腔热血地去了东京。

没有学历,也没有一技之长的少年石川,很快就体会到了大城市里丛林版的残酷。他的文学天才并不足以让他果腹,很快就贫病交加。石川的父亲得知消息,只好把寺庙里的杉树砍了,换作路费,才把他接回老家。在家休养的这一年,十九岁的石川啄木遇到了后来成为自己妻子的那个女孩。女孩不顾家人的反对,与石川结婚了。

石川啄木并不能安于平稳的生活。他第二次来到东京,希望能出版自己的诗集。没过多久,他的父亲因为被卷入派系斗争,失去了住持的工作。石川一家已经失去了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此时的石川尚不知情,仍然在东京四处奔走,结识作家,并且受到欢迎。

二十岁时,石川啄木的第一部作品《憧憬》出版了。这部略显稚嫩的诗集,是石川啄木在东京闯荡的成果,却并不能解决他长期的吃饭问题。他不得不再次离开,返回家乡。他尝试过创办文学刊物,担任主编,请父亲来做发行,并且邀请了不少著名作家和评论家投稿。可惜这份刊物只出版了一期,而且给石川增加了欠债。他和家人不得不开始过上颠沛流离的生活。

这时候,女儿来到了人世,而父亲因为难以忍受村民的敌视,负气离家出走。石川在学校的教职也难以为继,也只好抛家弃子,独自去了北海道,希望能重新立足。略微安定下来后,他把妻女和老母亲接来居住,一家人总算团圆了。石川开始做兼职记者,同时从事文学工作。他的工作与生活刚有起色,一场大火却把报社烧毁,他的前途又陷入渺茫之中。

随后的石川又开始了独自漂泊的生活,并且第三次去东京闯荡,憧憬着自己能靠小说创作获得一份收入。1908年,石川极为佩服和推崇的著名作家和诗人国木田独步病逝,让他有了物伤其类之感。他开始想到自己的生死问题。他的小说创作陷入瓶颈,债务也越来越多,近于绝望的他,开始了放荡不羁的生活。他不顾自己欠债越来越多,开始频繁出入声色场所,沉迷于肉欲之中。在这段时期的日记里,石川写道,这是自己“最大胆、最露骨、最深刻、最广泛地品尝人生的喜怒哀乐”。

此时的石川,人生已经在悬崖边上了。他的儿子出生后,不到一个月就夭折,妻子也患病,他自己的病情也日益严重。母亲也病倒了。女儿也患上了肺炎。一家人全都在病中挣扎。他在写给好友土歧哀果的信中说:“近来补养的钱已经用光,而且,写点什么的勇气也没了。人世间变得实在无聊。”

1912 年,石川的母亲病逝。家里全靠两个朋友的接济度日。临终前,石川用加急电报将父亲叫回来。在父亲、妻子和朋友的陪伴下,离开了人世。

我不愿意去评判石川啄木的人生。石川啄木自己的这句诗,也许最适合用来总结他的一生,也许还能总结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的一生:

《一封谁见了都会怀念我的长信》读后感(篇八)

选了一些我喜欢的,分享给大家

玩耍着背了母亲,

觉得太轻了,哭了起来

没有走上三步

飘然的走出家,

飘然的回来的脾气啊,

朋友虽然见笑……

但愿我有

愉快的工作,

等做完再死吧。

远远的听见笛子的声音,

大概因为低着头的缘故吧,

我流下泪来了。

说那样也好,这样也好的

那种人多快活

我很想学到他的样子。

新墨水的气味,

打开塞子时,

沁到饥饿的肚子里去的悲哀。

多么可悲呀,

仿佛头里边有个山崖,

每天有泥土在坍塌。

像一块石头,

顺着坡滚下来似的,

我到达了今天的日子。

像断了线的风筝似的,

少年时代的心情

轻飘飘的飞去了。

踏着故乡的泥土,

我的脚不知怎的轻了,

我的心却沉重了。

十一

秋天来了,

像用水洗过似的,

所想的事情都变清新了。

十二

哗拉哗拉的雨落下来了,

看到庭院渐渐的湿了,

忘记了眼泪。

十三

想暂时忘记了也罢,

像铺地的石头

给春天的草埋没了一样。

十四

松树的风声昼夜的响,

传进没有人访问的山涧祠庙的

石马的耳里。

十五

彷徨行走,像是拣拾着

悲哀的夜里

漏出来的东西的声音。

十六

恃着还年轻,

数数自己的岁数,凝视着指头,

旅行也厌倦了。

十七

水蒸气

在火车窗上结成了像花一样的冰,

晓光把它染上了颜色。

十八

像慕着火光的虫一样,

惯于走进那

灯火明亮的家里。

十九

像山里的孩子们

想念山的样子,

悲哀的时候想起你来了。

二十

很愉快的

贪着春眠的眼睛,

看去很柔软的庭院的草啊。

二十一

吸着潮湿的卷烟,

我所想的事情

大概也都微微的潮湿了。

二十二

说是你要来,很快的起来了,

这一天直惦记着

白衬衫的袖子脏了。

二十三

海港的街市,

把呼噜噜鸣叫着兜圈子的鹞鹰

也给压低了的潮雾啊。

二十四

高高低低的屋檐

好像并排游泳着的样子,

冬天的阳光在上面舞蹈。

二十五

呼吸的时候

胸中有一种声响,

比冬天的风还荒凉的声响!

二十六

筱悬木的叶子落下来触着了我,

以为是记忆里的那个接吻,

吃了一惊。

二十七

“已经看穿了你的心了!

梦里母亲来了说,

哭着又走去了。

二十八

今天早晨刚想着——

不要再说谎了——

但是现在又说了一个谎。

二十九

半夜里睡醒觉得棉被沉重时,

几乎这样猜疑了:

命运压在上面了吧。

三十

有一天忽然忘了在生病,

试学着牛叫——

当妻子没在家的时候。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