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海之间》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在大都市中的生活经历,展现了现代都市人的孤独与迷茫。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主人公内心的痛苦与挣扎,令读者深感共鸣。小说中充满了对社会现象的触动,呼唤人们关注彼此,关注身边的人,以期在人海之间寻找属于自己的温暖。
人海之间读后感篇一
中国古代的海洋知识,或者说,古代中国乃至古代世界的海洋知识,也大致口耳相传,如同流言与白云,虚幻与真实交错并存。
人海之间读后感篇二
人海之间,那风化了两千年的历史又再现 红头船,承载海边的梦。 - 小时候最期盼的,便是有远方陌生的客人来访。大人会告诉我们,那是谁家的番客来了。小朋友们都可以分到好吃的“罗D”(宝塔糖),而老人们则多数是分到各种
人海之间读后感篇三
人海之间,那风化了两千年的历史又再现 红头船,承载海边的梦。 - 小时候最期盼的,便是有远方陌生的客人来访。大人会告诉我们,那是谁家的番客来了。小朋友们都可以分到好吃的“罗D”(宝塔糖),而老人们则多数是分到各种
人海之间读后感篇四
海洋对我们极具吸引力,还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但它又曾经有怎样的故事呢?这本书从四个角度来和大家聊聊“人海之间那点事儿”
船 根据发掘顺序,先后介绍了三艘船:
人海之间读后感篇五
2020年初到访科钦时,曾经写下:Cochi,Cochin,中国人、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都曾到访过。只不过列强在这留下了殖民深深烙印,中国人则在科钦堡北留下来几张巨大渔网。曾经印尼、印度东方的香料从这里销往世界。 作者通过多年研究,还原了古代中国也是海洋中国,而海洋中国与海洋亚洲及海洋世界是密不可分;中国也曾经活跃在亚洲海洋的开拓与交流,中国也一度是印度洋活跃的中坚力量。但长久以来的官派航海,多是通过朝贡贸易、派出使臣宣威四海、造万国来朝之势。至郑和七下西洋,古代中国的航海规模上达到了最高峰。之后,古代的中国和印度洋就越行越远。 同样2020年初,站在Kanyakumari(科摩林角),也曾写下: 印度大陆最南端,陆之终于此,海之始于斯。 站在Cape Comorin,左手孟加拉海,右边阿拉伯海,面朝印度洋,直眺南极洲。 航海路线上重要港口,印度唯一可同观海上日出日落的地方,三宝太监郑和曾三次到访(为啥是三,不是四[难过])。
人海之间读后感篇六
最近对南海、印度洋和波斯湾的航海史,海上丝绸之路颇感兴趣,集中读了这一部分的中西史料和今人著述。杨斌的这本是可读性最强的。可以说是一连串故事连缀而成的历史著作。是历史著作,而不是历史读物,因为杨斌著作此书可谓颇下了一番苦功,前言罗列了公元三世纪中期至1751年中文史料50种,西文一手史料则有26种之多,几乎把留传至今一手材料都网罗无余。近人论著更不计其数。所据既博,所论亦不可谓不精。在无钉船、龙涎香、椰索、珊瑚、美人鱼等史物的细微之处中,皆有新见。概言之,此书有两个极难得的特点之一,在不损失趣味性的前提下,同时也是一部严谨有新意的南海史著。
那第二个特点,就是此书的体例,抛开了常见的以年代或地域为线索,以宏观历史沿革为叙述对象,而是抽出了“船、物、事、人”这些历史的细部,以更微观也更有趣味的小历史切入实际上与中原联系极为紧密的印度洋史。而我私心,也是“船、物、事、人”这几部分最感兴趣。所以这就是我最喜欢杨著的地方,也是此书内容在故事、细节,甚至人物上,颇具文学性之处。印象深刻的是,在珊瑚部分的最末尾,杨斌还引了徐志摩的诗,抹上了几乎不见于此类史著的浪漫色彩。此书每一节的内容,几乎都能激发当代读者的想象力,令到你仿佛置身于千年前的南海、印度洋海域。
人海之间读后感篇七
古老中国从两河文明的发展中,孕育出农耕社会的进程。内陆帝国的发展成为了一个大乐章成为了历史变迁的主旋律。然而,古代中国的沿海居民与海上的发展从来就没有缺失过。当目光聚焦到海洋中国的变迁上,让我们的方向与知识层面即刻就得到了不一样的大视野。
杨斌先生《人海之间》从考古面带引我们进入了兴趣面,这也是探索未知的强大兴趣点。沉船的历史重现,不仅是古物的重见天日,更是古代科技与海上文明的历史揭密。从全球大历史来说,东西方的古老文明革新在很多时候,展现出同一时期同时发展的平行进程。比同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与西方哲学启蒙。而在海洋发展上,同样如此。
自唐代的海上贸易就渐入规模,宋明时期的科技与造船工艺更是遥遥领先。郑和下西洋的船队的数量体量上更是放眼同时期的西方国家的其它船队,无人可比。然而中国的出使与海上探索,除了贸易,就是弘扬大国气度。没有侵略与强征之举,虽有万国来朝的局面,但终究在付出与回报上,难以平衡。
当那些湮没于历史中再度浮现的瓷器丝绸古币金银与来自异国的香料海贝铁器等各种极具异域特色的物品一并被打捞而出的时候,物品背后的故事就像是在述说着海洋中国的古老传奇。
梳理与凝望2000多年的海洋探索,先辈的脚步从未停止过。人与自然抗争与理想追寻始终是恒久不变的美好愿景。
人海之间读后感篇八
如何证明曾经海洋贸易的存在事实?以泉州一号为例,学者论证泉州一号航行路线的重要证据是船体的附着生物。泉州一号的船体发现了15种海洋生物,且大部分都是西太平洋或印度洋的暖海种。于是可以推测出这艘宋代海船返航地可能是印度洋。1998年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附近海域发掘出“黑石号”,艘船上出水近六万件长沙窑的瓷器。意外的是,根据残骸推断,这艘黑石号并不是中国建造的海舶,而是阿拉伯制造的船。这足以证明,在9世纪时,阿拉伯时间和中国就展开了直接的贸易往来。
龙涎香在9世纪就传入中国,根据段成式的记载,龙涎香产于西南海,就唐朝的方位而言,就是今天的印度洋海域。更何况嘉靖等皇帝也用龙涎香炼丹。根据17世纪时马尔代夫当地的法律,海岸上发现的任何物品都属于国王,无论“船骸、木材、箱子,以及其他海滩残存物或者龙涎香。”——所有的发现,都属于国王,任何人私藏,一旦发现,就会被剁去双手。这种冷酷的惩罚反映了龙涎香的珍贵,所以嘉靖时期多年寻龙涎香未果也算是情有可原。
除了龙涎香,晚明时期的椰子还都是从东南亚进口而来。万历十七年的漳州月港货物进口抽税条例规定椰子的税银。甚至一百个椰子给明朝政府提供的税源远超一百斤鹿角,与五张虎豹皮一样。万历四十三年开恩减税时椰子也是从二分减至一分七厘,虎豹皮、鹿角等才相应减税,这些物品足以证明当时海洋贸易的货物的珍贵。
通过《佛国记》等作品的记载,我们也可以清楚得知古代中国海洋亚洲的航海和贸易情况。中国的货物,很早就到达了斯里兰卡和印度等地。一直以来,国内学术界大多以农耕文明看中国古代,很多时候都忽略了我国古代海洋方面的事实。本书涉及海船、航海技术、海洋生活、海洋贸易等方面,从“海洋中国”的角度书写不一样的历史。
人海之间读后感篇九
在人们眼中,古中国一直被视为一个陆地国家,即便是海上丝绸之路似乎也没有陆上丝绸之路显眼,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
我国地处太平洋之西,海岸线长达三万多千米,甚至比很多海洋国家的海岸线还要长,海洋与内陆一样都对我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教授杨斌先生撰写的这本《人海之间:海洋亚洲中的中国与世界》就是为了填补这一段研究范围空白所作。这本书为读者解读古代历史提供了新鲜的视角,可谓眼光独到、功莫大焉。
——关于作者你需要知道的事。
杨斌老师自2003年将研究视角投入到海洋史后,可谓硕果累累,做出了很多意义重大的研究,获得了学界内外的一致认可。如《海贝与贝币:鲜为人知的全球史》曾获17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并入围2021年《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榜。
——阅读本书你可以得到什么?
可以了解历朝历代对海洋的向往、与海洋的接触、海洋如何影响历史等问题。如嘉靖皇帝对龙涎香的向往、以郑和为代表的古人对海洋的探索、印度洋与古人的渊源等。
可以欣赏一场文学与史学交错的盛宴。本书文笔十分流畅,可读性较高,堪称是一本小说风格的史学书。如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本书的最后一句话,从此,古代中国和印度洋越行越远,各不相干。
此外,全书四大部分“船”“物”“事”“人”都为“人海之间”服务,既可单独成篇,又能有机组合成一个整体。因此,你可以随时随地打开这本书,感受海洋与古人的不解情缘。
书名:《人海之间:海洋亚洲中的中国与世界》
作者:杨斌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人海之间读后感篇十
当我们看近代历史,这是一部硝烟战争史,列强和霸权曾经肆虐在这个孤独的地球之上,人间恍如地狱,可是细看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我们从来是和海上帝国无缘的,大海也似乎和我们毫无关系,百年来,农业帝国的帽子牢牢在头上坐实了,农民之国也让我们紧紧依附于这篇土地之上。
但是,我们真的和大海毫无关系吗?
我们东邻太平洋,南俯南海,海岸线长达三万二千多公里,这紧靠大海的地缘位置,难道我们就不是一个海洋帝国吗?是因为我们没有在海上屠戮和霸占?是因为我们的船上总是带着礼物而非军火?在海洋的历史上,我们是被遗忘的是缺失的。
那浪漫的风从海上来
虽然在霸权中隐入尘烟,但是那蔚蓝海洋却融入了我们的文学和传说,从小,我们早就体验过那些从海上吹来的神话,美丽神秘的女儿国“法性西来逢女国 心猿定计脱烟花”虽然在很多版本中被安排在西域的丝绸之路必经之处,但是实际情况更接近西海的东南亚王国滨海“海中有女国,无男人,或传其有神井,窥之辄生子云。”作为西游记中唯一的一篇爱情故事,是多少人童年最难忘的浪漫故事。
还有我们从小就听过的美人鱼的传说,美人鱼无数次和危险与爱情牵绊纠葛,而美人鱼也出现在在安徒生的童话、奥德赛的海妖,元人的《异域志》后汉书的《西域传》中,甚至在非洲也有保护穷苦渔民平安的美人鱼神的形象出现,而且非洲人民塑造的的这位保护一方百姓的美人鱼神,是我个人最喜欢也认为是最美好的一个传说,比男权黑化过的或者想象美人鱼无脑为爱牺牲的那些形象都美好和伟大的多。
当然,这些所有的传说和文化都来自海洋也在海洋汇聚在海洋传播,也代表了在海洋上,古代各国文化的传播和交融使我们今天无法想象的。也许在古代的海洋,文化更加透明和真实,水更安全和甜美,鱼儿更自由和健康,传说也更加美丽和宽广。
人海之间读后感篇十一
总体来看,在古时候由于交通方面的不便利,人们对海洋上的世界的探索是有限制。大海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它宽广无边,一旦遇到大风大浪,就会变成非常危险的漩涡,这大概也是许多年以来让人们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吧。
在《人海之间》这本书中,作者以宏阔的海洋史视角,深入考察古代中国与印度洋世界交往的重要细节,这些探索向我们展现了古代中国同时也是海洋国家、海洋大国的观点。
人们会不会去海洋上探索新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所拥有的航行资源。当然对于一些比较远的航行,人们还需要带着足够大的勇气以及足够多的智慧。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从海洋的角度去探索新世界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而通过海洋之路的不同地区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也不应该被我们轻易的忽视。
一般来说,由于大面积的海洋阻隔的两片土地上,会有差异非常大的社会生活。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经济条件上,也体现在人们的文化,社会格局等方面上。
在以往,人们通过海上之路主要是为了商业贸易。以这种途径来进行物品的交换,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理解与交融。
南宋宗室赵汝适以朝散大夫提举福建路市舶兼权泉州市舶,直接管辖泉州的海洋贸易,对于泉州的海外交通非常熟悉。他编撰的《诸蕃志》补充了泉州和阿拉伯世界的航路细节。
在这本书中谈到了很多贸易上的交往,结合历史资料来帮我们分析一些物产的来源,以及这些物产在地理层面上的传播过程。
对于一些与海洋有关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本书中也谈到了很多,比如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这本书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有趣的案例,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比较新奇的领域,带我们去追寻失落在印度洋上的古代中国。
人海之间读后感篇十二
印度洋是连接东亚、南亚、东非和澳大利亚的重要海域,它不仅是海上贸易的航道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探索和交流的起点之一。 在这边海域中,古代中国有着怎样的往事与传奇呢?或许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杨斌所著的《人海之间:海洋亚洲中的中国与世界》(简称:《人海之间》)来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本书的焦点是古代中国的海洋活动,内容共包含中国与世界交流中的船、物、人和事等四个部分。
“船”的内容中分别讲述了南宋沉船泉州一号、阿拉伯式海船“黑石号”以及“南海一号”这三艘沉船。其中,我最感兴趣的“黑石号”,因为这是一艘无钉之船。 无钉之船是相对于“有钉之船”而言。在晋代时期,中国南方就已经开始有用椰子、桄榔等材料加以木板制作成舟。 黑石号于1998年,在印度尼西亚海域发现的。船上共有瓷器、金银器等出水器物六万多件。据考究,这是一艘来自中晚唐时期,从广州向阿拉伯返航的船只。 关于这艘沉船是怎样认定为阿拉伯制造的船呢?原因有以下几点:1.黑石号的造船技术来自印度洋西部。2.船体八个木材样本只有一种可能来自印度,而其他七个都是来自非洲。3.2013年在泰谷发现了一艘与黑石号同时代的阿拉伯式沉船。 “物”的内容中分别讲述了龙涎香、海贝、椰子、珊瑚等中国与其他国家贸易中的商品。 龙涎香,在西方称为“灰琥珀”,但是与“琥珀”并没有什么多大关系,它是抹香鲸的分泌物。在古代中国很长的一段时间中,龙涎香都是皇家御用香料,价格十分昂贵。 在中世纪的中西文献中都提到印度洋是龙涎香首要乃至唯一的产地。但是,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人们陆续在其他地方也发现了龙涎香的存在。作者在讲述这段内容中所说的“被人类发现,龙涎香才存在”的这一句话让我深思许久。 《人海之间》一书带我们从海洋史的视角来看中国历史,启发我们对中国和世界多一些新的理解与认识。
人海之间读后感篇十三
我们古代中国被视为陆上帝国,很少涉及到海洋的历史,其实我们也是海洋资源丰富的海洋大国,这本书《人海之间》就是从海洋的角度来研究古代中国,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在这亚洲海洋历史中,很想知道古代中国与世界是如何交往的? 这本书带领我们,翱翔在2000年中国海洋史的往事和传奇里,让我们重新发现海洋中国。哪些古代先驱如何扬帆深海,用生命缔造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海洋世界。全书分为四个部分:船、物、事、人等讲述我们不曾知道的海洋中国。 从“泉州一号”说起,作者根据自己和诸多学者的研究,进行重构场景,还原现场的描写,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南宋景炎二年(1277)夏秋之际,一艘长达34米,宽达11米的中国远洋帆船,经过数月的海上航行,在东南季风的护送下,缓缓地驶回泉州。”
船上的近两百人,按耐不住喜悦的心情,离家一年多终于可以团聚,加上带回来的两三百吨的货物,尤其是官家千金难求的龙涎香,可以大赚一笔。想到这些个个是喜笑颜开,发出一阵阵欢呼。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一场浩劫,船还没有停稳,一群持着明晃晃刀剑的士兵乱哄哄的冲上船洗劫一空。 无人照看的海船逐渐沉入海中,直到696年之后的1973年重见天日,退潮时被正在此考察海外交通史的庄为矶敏感的发现。我们这了解到这段不为人知的历史。虽然当时被掳掠一空,在船上还是发现大量的物料多达14类69项,有香料、药物、铁器、陶瓷等。
人海之间读后感篇十四
印象里我们一直是农业大国,陆上帝国,提起海记得是: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或者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我住在海滨城市,也不过是到海边走一走,望一望,水天交接处海天一色。去哪里想到的出行工具是车、火车、飞机…没想过船。 听说和韩国的轮渡时停时有,也只是听说,没起心去打听过。 海洋,离我很近,其实很远。 在拿到杨斌教授这本《人海之间》的时候,再次感叹他的眼光独到,从海洋的角度来探索古代中国,独出心裁独树一帜,高,妙!和他的《季风之北,彩云之南》一样,视角独特,史料扎实。语言又流畅可读。 这一本是杨斌博士基于在澎湃的专栏“人海之间”的文章合集,研究海洋世界中关于古代中国的学术随笔,更平易近人。 他从1974年在泉州湾发现的南宋沉船(泉州一号)中的2000多枚海贝开始,接着写龙涎香…开启他的专栏。 这本随笔共21章,约一半在澎湃发表过,(以前在浏览澎湃时候读过一些,觉得有趣,没注意作者。这次读觉得熟悉。) 共分四个部分:一:船;二、物;三、事;四:人。 船为本书切入点,依次介绍三艘沉船的发掘细节,分别是1974年在泉州湾发现的南宋沉船泉州1号、1998年在印尼海域发现的阿拉伯式海船“黑石号”,以及南海1号,它早于泉州一号一百年,宋代的远洋帆船。1987年发现,历时20年打捞,它是目前中国海洋考古所发现的保存最好、出水文物品种最丰富、数量最多、文物制作最精美的沉船。他激发了中国海洋考古这一学科的建设,革新了海上丝绸之路史和陶瓷史。 这本书从2000年的中国海洋史的往事与传奇里,重新发现海洋中国。深入浅出,有趣的案例,带我们进入一个未知的领域。 椰子,酷热夏天的恩物,我有时候会一天两只抱着喝,椰子壳也就随手扔了,读了这本书,椰子可不只是提供椰汁而矣。 椰绳。阿拉伯式无钉之船由椰绳将有孔的船板(有些就是椰树木板)捆缚。 椰肉、椰汁、椰油、椰奶、椰蜜。 椰壳可做燃料或浮游工具以及水时计一一古代亚洲航海的钟表。这也太精巧了。古人的智慧不可低估。 本书的重点在于古代中国和印度洋上的海上交通。印度洋是重点,是海洋中国的最远触角。代表海洋中国的高峰。引用历代中西史料,钩陈构建曾发生过而逐渐被时间沉淀、掩盖和湮没的人、物、事。 逐步梳理中国人参与的亚洲海洋的开拓与交流。可惜自郑和下西洋后渐渐式微。从此古代中国与印度洋渐行渐远,各不相干。
人海之间读后感篇十五
文丨云海
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本的陆地国家。尤其是明清时期,在西方开启大航海时代的背景下,明清帝国与世界潮流背道而驰,施行海禁、闭关锁国,更是强化了人们的这种印象。长久以来,几乎没有人会认为中国是一个海洋国家。
海洋史专家杨斌教授则在《人海之间:海洋亚洲中的中国与世界》一书中,探讨了过去2000年里中国和亚洲海洋史上的一些重要话题,从而为我们勾勒起一幅海洋中国的历史图景。
作者援引宋代海舶泉州一号、南海Ⅰ号等考古发现和研究,指出宋代中国制造的海舶开始驰骋于从东海、南海到印度洋的广阔的海洋亚洲,占据了海洋亚洲远洋航行的统治地位。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证据就是在泉州一号上出水了2000多枚海贝。作者认为,这些海贝并非产自东南亚,而是来源于印度洋的马尔代夫群岛,因为马尔代夫盛产海贝,而且马尔代夫贝的一个特殊性在于体积特别小,再加上马尔代夫拥有较为优良的港口、发达的航运交通、印度及我国云南等市场,足以证明这些海贝产自马尔代夫,并从海上抵达我国东南沿海的。
而南海Ⅰ号上出水的遗物更是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而且工艺精湛、质量精美,被作者比喻为南宋中国海洋贸易的时空胶囊。
这两艘沉船传递的信息是中国技术、中国商人、中国资本、中国货物,折射出宋代中国民间贸易的发达,表明南宋时期的中国已不同于唐代时的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向海洋进发,可以称得上是海洋中国革命性的变革!
作为一本研究海洋亚洲中的中国与世界的文集,书中汇集了作者的21篇文章,从考古发现、文献中梳理出了古代中国海上活动的历史,为我们认识中国历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