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缝之间观后感第一篇
女性在片场掌握极大话语权的情况下我看到了很鲜活的李青草,她会在带着女儿上厕所时拿出万能钥匙把纸取出来开始吃包子,会操着一口粤语腔说自己爱吃辣椒(说起来 电影的语言结构真的特别复杂,感觉听到了起码三种口音),会爱抽烟喝酒打麻将,会一直染自己喜欢的发色(这些竟然会被那个男的否定他太没品了),这些都是李青草,和小时候成绩优秀被很多人喜欢的李青草一起构建了这个角色。 那天晚上之后的李青草再也没和韩岩说过话,走廊里漫长的沉默没有,一起陪审没有,他说她就听,听到“那天晚上我对不起你”就走,可能没有什么对不起的,一个小孩没跑也不会救下她,但作为观众我也想不到李青草该对他说什么,等阿甜留长头发那天再说吧。 这是今年看到陶昕然的第三部作品,在综艺里她是女儿是自己是有过大热角色的演员,但在电影里,她是妈妈是制片人是在童年听到一个故事能够感同身受为之发声的女性,这才是陶昕然。 路演提问过程中陶昕然面对提问有一句回答是“这个世界勇敢比完美更重要”,是的,就算影片可能还不够完美,能够自己攒局,把这样一个故事放到荧幕上表达,已经足够勇敢,足够值得被歌颂。请继续去拍吧,你做的很好。
夹缝之间观后感第二篇
女性困境确实是有的
但谈不上女性主义
不如说是体现男性的恶
不过导演又是男性
有点既要又要
所谓的女性主义不过是重点刻画了留守女童的遭遇
确实是有展现出留守儿童和部分女性的困境
但我想这些困境大家都是知道的
重点是如何解决
我以为结局不是好的解决方案
上位者姿态下想到的解决方案是浅显的
还有我认为女性是有无限可能的
没有必要在映后强调成为母亲后怎么怎么样
那些选择不成为母亲的也有可能是更加负责任的选择
如果自己没有能力让自己的孩子摆脱留守去往更好的平台
解决方案只能像女主这样的
我并不觉得有必要生这个孩子
当然我说话的视角也是上位者的了
我意图不在否定母亲
而是在于我觉得这个片子有些刻板印象了
你可以说女主身上有很强大的女性力量
她作为一个母亲是伟大的
但这绝对不是女性主义
真正的女性主义我认为应该是有益于女性的
如果女主没有这个孩子她又会是怎样的呢?
请营销的时候放过女性主义这个点
而留守儿童问题的展现又太过浅显
如果展现不好太多
请抓住一个重点就好了
除了女主其他小孩的问题说的有些太少了
留守儿童问题绝对不是一辆两辆校车能解决的
这至少需要从教育方面去抓吧
还有一个感触就是女性的困境男性是理解不了的
所以请多一些全女班底去讲女性问题
看了片子我觉得女制作人给男导演命题去写剧本我不敢苟同
虽然出发点是好的想去帮助女性和留守儿童嘛
但展现的不尽如人意
可能换个女导演女编剧会更好?
男性永远只能看到表面的东西
夹缝之间观后感第三篇
今天在现场看到了这部作品,本来意外坐在第二排观感不是很好,但是整场的思维一直在跟着剧情走,一直被调动着,整个体验非常好!!
首先,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剧本,整场的节奏把握的非常好,叙事结构也非常好,一点一点带着观众把故事的情节展开,层层递进,雨夜悬疑气息拉满。导演埋了非常多的小细节,这种细节是在发现之后会感到心灵一震的细节,而不是贴着你的耳朵告诉你“我是一个意象”的细节,比如这些孩子的名字、海报的构图、猫的寓意、小女孩的短发等。
其次,陶昕然的演技让我震撼,演员的爆发力和区别于现实的演技冲刷了我对她固有的印象。从她对故事对谈入流,也可以看出她对整个剧情的了解和对这个影片的用心,有点“大女主”和“制片人中心制”的意味了,但也可以看出导演对这个影片的设计和巧思。演员想要突破自己非常难,尤其是在塑造出一个经典的角色之后,再想突破自己更是难上加难,可是她做到了,她用非常鲜活的演技和扎实的台词将观众的目光牢牢锁定在这样一位在泥泞中挣扎在夹缝中求生的女性身上。
最后,一方面是留守儿童,一方面是女性悲惨的一生。一位叫做李青草的女性,小的时候就是留守儿童,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小白月光,却惨遭伤害,以至于她不敢让自己的孩子梳起长长的辫子,自己身上的伤痕也带给了自己孩子刺痛,这种情感的传承与命运的传承深深地带给了我触动。结尾她的孩子过上了不一样的生活,青草的寓意带来希望,就像陶昕然在见面会上说的,生活中会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但是终究这些不如意的事情会过去,还是会好起来的。影片中还有暗含着李青草在辍学之后过的日子,小红是李青草的镜像,温柔善良的女孩却成为最后带着孩子单亲母亲,被隐去的青年时光是“不可见的”。最后它成为了一位母亲,她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在遭受她的经历,所以她拼尽全力牺牲一切,为了自己的孩子,这样鲜活有力的一位女性,也获得了很好的结局。
今天结束的时候,那位cos了三年安小鸟的陈研志说这就是他的故事。这个故事是根据陶昕然妈妈教书的学校里的真实事件改编,我相信这不仅仅是这一个地方的故事,也是千千万万个人身上的故事。中国电影应该多拍一些像这样现实主义的影片,优秀的影片不应该被埋没,努力的人应该被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