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读库2101读后感摘抄

读库2101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20 11:00:30
读库2101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06-20 11:00:30   小编:

《读库2101》是一本聚焦未来的科幻小说集,作者们在书中刻画了一个充满技术和科学的未来世界,探讨了人类与技术、环境、自我等方面的关系。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读者可以深入思考人类的未来走向和自身的价值观。

读库2101读后感(一)

断断续续读完《上海浮生》,几近直白的叙事,没有冲击,没有感动。我教过那些从外地中途转来的学生,他们大多非常优秀。

只是恍然想起,我来这个城市已经十几年了,却未像作者那样记录自己的经历。好像一转眼高楼就起来了,房价就飞涨了,我就老了。民办教育的兴衰,自我成长道路的抉择,老教师的去留,老城更新的变故……这篇文章的意义在于,告诉我,我也可以拿起笔写,或许,我也可以写一部《楚州浮生》。

第一次读《读库》,有点失望。

读库2101读后感(二)

诗的奇迹——涨知识,唤起一部分了解和创作诗歌的热情。 文化人黑《三国演义》——没读过三国演义,以致读这篇文章时还被老公质疑会读不懂(=_=)本来就不感兴趣,读了本文对三国演义更不感兴趣了,但是对历史还是有满满的求知欲。 心病——有个强迫症问题,白内障是心病?或者作者指的是莫奈对手术的抵触心理?两个玛丽,再次戳中知识弱项(历史)。自闭症小节中对女孩绘画技能的描述很棒。 戴森印象记——没有认真读,所以读完也没有什么印象。 还有三篇,继续读。

读库2101读后感(三)

“民国十一年(1922年)七月,陶锡山来到榆次,通知榆次各村村长村副来开会。阎锡山讲:“山西百零五县中,榆次县向称富裕,到今日则变坏了。考其原因,约有二种:一因近年商务调落,民间之收人日少;一因多数吃上金丹,外界之消耗日多。前者则病在金钱不进来,后病在金钱向外流,以致榆次县一天穷似一天,人民一天比一天向下。余这次来到榆次,全为劝榆次县人民赶快回头向上,其重要者,就是快把金丹戒除…”

其中“吃金丹”是什么意思?

读库2101读后感(四)

之前从来没想到,名片要在民国时期就已经使用的如此广泛,并且延伸到了乡贤村首的范围。当然那时候的名片和现在的名片有所不同,在电话号码尚未出现的时代,名片更多的是代表个人的身份和显示个人地位的一种手段。从这篇文章可以得到了额外信息是,民国时期阎锡山治下的山西相较其他地区,算是比较用心的,政府政策制度完备,施政考核体系设计合理,在当时已是很难得。

诗的奇迹,为了纪念《新诗潮诗集》编辑老木,回忆中国诗歌的高潮时代,对我来说看到很多熟悉的名字,但仅此而已。诗歌黄金时期已过去很久,当年的追随者如今都已垂垂老矣。

读库2101读后感(五)

今年开始定了读库,先把2101读完了,有很喜欢的,也有不太感冒的部分。 《上海浮生》很喜欢,跟着作者在上海闯荡了一番,在小有成就之时,作者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百年前的交游》,作者收藏的民国官员的名片恰好就在说我家长的故事啊~饶有趣味啊! 《诗的奇迹》更是喜欢的不得了啊~对于诗有着朦胧的喜爱,但却不得其法,文章中展现了90年代涌现出的诗人和他们的优秀作品,给自己读诗提供了线索。 《大业》是隋炀帝的年号,这也是第一次知道,对于杨广,全是历史课本中寥寥无几的描述,他是隋朝的第二个皇帝,荒淫无度,欺压百姓,导致隋朝二世而亡。通过阅历的积累以及史观的重新建立,对于成书的历史要持怀疑的态度看待,对待任何历史人物也不能非黑即白的评价。文章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年少时励精图治,但最后疲于朝政导致隋朝灭亡的过程。客观看待,理智评判。

读库2101读后感(六)

《上海浮生》讲述普通人的沪漂故事,看的过程中一直期待会有逆袭反转的剧情发生,但故事到结尾也还是平凡收尾。 《百年前的交游》以民国时基层官员收到的名片为切入,让我第一次从细小的角度了解“阎老西”。 《诗的奇迹》讲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新诗潮诗集》的编选故事,有种想继续了解的欲望。 《大业》很立体的解读了真实的隋炀帝杨广,本期心中最佳。 《心病》中写的故事没有关键性,印象最深的是自闭女孩的画,真的很难想象出这种天才与神秘。 《文化人黑<三国演义>》最后一段话留下很深的印象:“《三国演义》被牢牢固定在了古代知识精英的鄙视区。道理很简单,高档奢侈品和一般大众日用品没有对立关系,但看不惯的就是A货。“ 《戴森印象记》没文化的我还以为是发明吹风机的戴森,粗略的看了看,只能打心底的羡慕下数学好的人可以在各种领域游刃有余。

读库2101读后感(七)

这期是对旧事开新视角的一期。《上海浮生》虽有时强烈感受到作者主观性,但打开了一个和以往的光鲜亮丽大都市不一样的视角,道出了在这个城市拼搏过的人的骄傲和无奈,还有始终存在的异乡人落寞。《大业》作者在历史上对隋炀帝的各种黑料中披巾斩棘,展现了一个宏图大志的自负的“上天宠儿”最终被幸运抛弃。没有落入一味吹捧的另一极端,也有反思造就隋炀帝悲剧的自身原因和社会时代原因。《文化人黑<三国演义>》对站在文化人鄙视链下游的《三国演义》进行客观分析。觉得《三国演义》是在两个不同阅读群体的“切点”附近寻找微妙平衡的。《百年前的交游》收藏旧名片这个题材很有趣,通过名片本打开一个人的交友圈和生平经历的方式也是难得,能感受到作者对于旧名片收藏的热情。《诗的气息》迎面而来有青年人的那种热血澎湃。《心病》一文把莫奈晚年的白内障可能性放在其他几个类别里似乎有点奇怪。

读库2101读后感(八)

最喜欢《上海浮生》和《大业》,一个是小人物的打拼,一个是大人物的恢弘。

《上海浮生》的作者并不是完美的人,但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希望赚更多的钱,但也被骗被欺,被欺负后也会想办法报复。社会本身就不完美,有什么资格要求人完美。

《大业》尽可能以一个真实的视角去描写一个历史人物,在我模糊的影响中,中学历史课本对杨广的评价是暴虐,但是这个暴虐的人,其实是被史学家夸大了的,一如不少王侯将相的功绩一样。和《上海浮生》的小人物一样,杨广不是完美的,但也是真实的。

这世界并非非白即黑,见惯了太多的「扣帽子」和「打标签」,评价一个人不是好就是坏,这和自媒体的标题党一样,用绝对的噱头来吸引人眼球,可悲的是,大部分根本不会思考,反而会被这些标题党吸引。

读库2101读后感(九)

《读库》2021年第一期,7篇中短篇。 1、《上海浮生》5星 自传体小说或者说纪实,作者表示有95%是真实的。语言平实,生活的味道浓郁,酸甜苦辣,泪中带笑。也许是看到陌生世界的缘故,觉得写得很吸引人。这篇似乎不是读库文章主流风格。 2、《百年前的交游》3星 从一本民国时期的名片开始说起,以为是类似《屠猫狂欢》那种心态史,原来是阎锡山时期山西的行政制度考察,失望。 3、《诗的奇迹》4星 介绍那本朦胧诗经典编选时一些不怎么为人知的事。诗歌的黄金时代啊,耀眼的金色光芒,膜拜。 4、《大业》5星 把隋炀帝杨广讲得立体生动又不随便瞎扯,优秀的通俗历史读物。 5、《心病》3星 考察历史上的心理疾病。 6、《文化人黑〈三国演义〉》5分 刘勃精彩的书评,也作为附录出现在《天下英雄谁敌手》这本《三国演义》评论中。 7、《戴森印象记》3星 介绍一位物理学家,提不起兴趣。

读库2101读后感(十)

由于不是一次性读完的,前后的观感略有割裂。记得第一篇《上海浮生》初读时颇不耐烦,着实有点冗长之感。大概隔了一段时间,心态有点转变,再去读竟是津津有味了。

《百年前的交游》由一位民国基层官员收藏的名片起笔,可惜我不太感兴趣。

《诗的奇迹》平铺直叙,因是一篇纪念文章,看过也就看过了。

《大业》挺有意思的,我喜欢历史方面的文章。不过现在戏说历史太多了,希望在一笑而过的同时也对一些观点保持警惕。毕竟人一无所知的时候是最容易相信别人输出的东西的。

《心病》这篇也有意思,借着外国的著名人物略略讲了一些心理疾病。

《文化人黑三国演义》看了两页回去翻作者,果真是刘勃,太好认了,哈哈,就这个贱贱的文风。

《戴森印象记》是篇随感,不长,无感。

综上,4/7,整体质量不错,4星。

读库2101读后感(十一)

《上海浮生》最近几年很少见到这么朴实无华的文字,流水账一样的段落一张张铺开,呈现出了一个在时代浪潮中困窘、乐观、不惜力的人,他可能是我们身边邻居、朋友,有生活中的烦恼和无奈,但更多的是努力适应和调整,我想正是这种态度打动了读者的心。最近刚读完迟子建的烟火漫卷,刘建国、翁子安、谢普琳娜、黄娥、杂拌儿一个个人生,何不是如此呢?烟火漫卷的世界,才是真的人间。

读库2101读后感(十二)

喜欢《上海浮生》和《大业》这两篇。

《上海浮生》写得详实生动,读的时候一直觉得可以改成电视剧哈哈哈。

《大业》这篇讲了杨广如何从天才少年一步步奋发谋划、沉隐多年而后登上帝位,雄心万丈乃至用力过猛、三征高丽后最终葬送了隋王朝的故事。(之前没怎么读过张宏杰的文章。故事讲得真是挺生动)

有两点感受:首先,史家在撰史修史时会因强烈的目的性而产生严重的非客观性。比如据张宏杰分析,杨广就是因为他犯了“夺嫡”和“多欲好动”这两个有违于“稳定”宗旨的大忌,所以历代史家才把他写得那么不堪,而这显然是与史实不符的。所以后人在读史时就更需要多方比较、思考,不可偏听偏信一家之言。

其次,如张宏杰在文中所言,杨广实际上非但不是只知享乐挥霍的无能之君,相反,他心中是有着成为“千古一帝”的大抱负的。但这与他刻在骨子里的“贵公子”属性根本上是相悖的。他少年即受瞩目,一路顺风顺水,登帝之前几乎从未遇到过挫折,也从未真正感知过民生之疾苦、战争之残酷。因而他即位后的一系列举措,多构思宏大、行效显著,却又往往负累民生,隋朝也最终因此而亡。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想法不接地气、逆商太低。

读库2101读后感(十三)

首先说这本书我给六分。七篇文章中除了《戴森印象记》,其余的文章都不喜欢。戴森让我想起一位中国的学者李玫瑾,在本职之外的领域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戴森热衷于超感官知觉,李玫瑾为中医站台,其实两人对这些东西都是一窍不通。戴森《宇宙波澜》结尾的梦像极了《太空漫游2001》里的星孩诞生。

《上海浮生》虽然文字坦诚,但笔法过于白描,少了些文学性。

《百年前的交游》这个题材非常新颖,常见的的历史叙述都是大历史。这一叠名片就想是刘大鹏的日记,开启了新视角,展现出吕梁在阎锡山治下的生态样貌。若是能把名片中的人物关系事迹综合起来写成一个故事就更好了,简单的罗列铺陈有些乏味。

《诗的奇迹》可看之处在于那几篇序言,其余无可取。

写隋炀帝的书太多了,《大业》为了写出新意,就把杨广当做一个自恋懦弱的神经病,事件还是那些事件,只是多了一种解读方法。

《心病》有三小节,【相思之疾】里的人物名字若是能缩写,篇幅能减少三分之一。【莫奈的白内障】【普遍的抑郁症】【自闭症女孩的画】都是老生常谈。

《文化人黑三国演义》属于圈地自萌吧,味如嚼蜡。

读库2101读后感(十四)

《上海浮生》:田看似是阔达和乐观,实际上是自负与狭隘——他反复强调自己与妻子的工资对比,一边提及自己如何陪伴女儿,丝毫未提及九年内妻子的付出;他所描述的所有人,都带着极强的负面色彩,仿佛世界一直是他的阻力;上海九年生活,直到女儿初二时才得知非本地户口不能上高中,敢问田究竟有没有关注真正孩子的教育?此外,长途客车一展歌喉、打击报复昔日同事、恶意揣摩本地居民,甚至甚至,田在返乡前夕得知上海本地小老板也没有登上东方明珠,竟生出一种自得与坦然——上海是他的家,他可以随时登上东方明珠,可你只是异乡人,与之比较的意义又何在?(老六已经预见这篇文章的争议,而且从他的信中也不难看出,这篇文章的意义也在于此)

《百年前的交游》:文章本身并没有给予我太多的知识,只是粗粗了解一下民国山西省的基层行政体系,也只是浅浅认识一下阎锡山。或许等到未来的某一天,这些知识就能让我更加立体地认识民国。

《诗的奇迹》:北大学生凭借自己的一腔热血完成艺术壮举,令我对这所大学更加向往。此外,我觉得我的生命不在大脑,而在心灵——我的归宿不在数学与逻辑,而在文学与情感。

《大业》:上上之作,提供一种迥然不同的视角去看待隋炀帝,也让历史有血有肉。

《心病》:不明所以,如风飘散。

《文化人黑三国演义》:很有趣,再次加深对四大名著的认识。

《戴森印象记》:篇幅略短,略显单薄,索然无味,随风飘散。

读库2101读后感(十五)

上海浮生

不喜欢,相较去年“网贷”一篇稍能接受,但还是在字里行间感受得出不舒适,有一些自命不凡,有一些自以为是,有一些自我为中心。落笔至此突然醒悟自己是否也时常如此而不自知,或是自知却没有悔改之意。或许自省也是一种收获。(全书改四分为五分)

百年前的交游

有趣的知识又增加了,有趣且有用,也想自己搞一些名片故作风骚。小小名片可窥见百年前的基层治理、人情世故。

诗的奇迹

知道了来龙去脉和历史意义,想搞一套《新诗潮诗集》收藏学习。

大业、文化人黑《三国演义》

历史之于中国,不是简单的记录,更有一种宗教似的教化的力量。在此之下,历史人物(隋炀帝 杨广)的故事、历史相关的语言文字如何评价都大有学问。多了一分了解何为“春秋笔法”、为什么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心病

初看有些摸不着头脑,介绍了欧洲历史中的几例“心病”,私以为是否可结合上下两篇品味中欧对待历史、科学(医学)的不同态度。一为正本清源,一为查明真相。

戴森印象记

戴森也许会犯错,但从不乏味。确实,文中所看到的是一个经常“完全胡扯”,但好像真的有那么一点科学精神的人。“民科”吗?哈哈。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