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1000字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17 23:45:21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6-17 23:45:21   小编:

《西线无战事》是一部描写一战士兵内心的小说,通过主人公保罗的视角,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脆弱。小说中充满了悲壮和无奈,令人深思。它不仅是一部反战文学经典,也是一部永恒的人性之作。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第一篇

这本书既不是一种谴责,也不是一份表白。它只是试图叙述那样一代人,他们尽管躲过了炮弹,但还是被战争毁掉了。 ——[德] 埃利希·玛利亚·雷马克

没有宏大的叙事,铺张的场面,却从一个18岁普通士兵的视角,把战争的残酷真实血淋淋地呈现在面前,战争是政治,也是普通民众的血肉之殇,惟愿世上无战乱,不存在活着才是偶然!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第二篇

第95届奥斯卡金像奖已于今日揭晓。《西线无战事》获最佳国际影片、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原创配乐4项大奖。

1928年,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著名作家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创作了《西线无战事》,1930年被拍成同名电影,获得第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今年是由《西线无战事》改编的电影时隔92年又一次获得奥斯卡奖。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疯狂,在一个疯狂时代中最先毁灭的是青年人的梦想。正如保罗和他的战友,胸怀着英雄主义的理想参加了战斗,却成为了战争死亡名单上的一个尾数。历史有的是时间去回顾,去反省,去更正,但是人的一生过于短暂。这一代人,即使逃过了炮火,也仍然被毁掉了。

人类对于历史的记忆与遗忘几乎是同步的,或许我们无法预见下一场灾难,但是所有的狂热,都是值得警惕的。从这个角度看,阅读《西线无战事》,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有必要的。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第三篇

#2022年手边书#《西线无战事》。 班主任在上体操课时用感人肺腑的嗓音对一群18岁的男生说:“同学们,你们都去参军吗?” 于是,这群懵懵懂懂的孩子上了战场,贝姆第一个阵亡;克默里希被截了一条腿而感染,他把自己的皮靴给了米勒;米勒被照明弹击中肚子后又活了半小时,半小时足够他把克默里希的皮靴遗赠给保罗…… 卡特,一个无所不能的战士,在这场战争的最后,被击碎了胫骨,当保罗拼命背他到卫生站时,他死了,在半路上他的头部被一个小流弹碎片击中,他们还在路上交换家庭地址,仅仅十分钟,一切都中止了…… 而保罗,躲在弹坑里,刺杀了一个同样滑入弹坑的敌人,那是保罗亲手杀死的第一个人,保罗试图救他,无济于事,找到他的皮夹,里面有他的姓名有照片有信,热拉尔.迪瓦尔,排字工人,保罗说自己以后一定要当个排字工人,而当他获救后,一切又被抛到脑后…… “他于一九一八年十月阵亡,那一天整个前线是如此平静和沉寂,所以军队指挥部的战报上仅仅写着这样一句话:西线无战事。” ?这么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葬送的是无数人的生命,他们是学生是农民是排字工人,他们是儿子是丈夫是父亲……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第四篇

雷马克在书中并没有写多少冲锋陷阵、机枪对阵之类的正面战争场景,而是将大部分笔墨花在了与战争没有太大关系的闲笔上——比如开始的“西红柿”分发饭菜、中间部分“我”和战友抓鹅烤鹅吃鹅、坐在箱子上打牌闲聊等情节。

私以为雷马克的战与和两大情节交错相织,混合的恰到好处——利用两者的对比,突出和平日常的珍贵和战争场景的残酷,进而给予读者更深刻的反战思想之印记。由此观之,和平间隙的战友生活之描写并非闲笔,而是点睛之笔。

本书的结尾也给人以震撼。没有什么主角光环,到了最后主角团几个人全部都阵亡了。尤其是“我”在停战前不久被狙击手击中而身亡和文末那段经典结尾(“他于1918年10月阵亡。那天,整个前线寂静无声。军队指挥部战报上的记录仅有一句:西线无战事。 他向前倒下,像是趴在地上睡着了。如果把他翻过来,会看见他大约并没遭受太久的痛苦一一他脸上表情镇定,就像他对这样结束感到满意”)相配合,让与主角团“并肩作战”的读者们感到惋惜和悲痛,从而使读者的反战思想达到高潮,并且挥之不去。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第五篇

文明如时间一样,是滚滚向前,不可逆转的。站在现在望向过去,所见多是狂妄和虚罔,这并不是因为现在的人更富洞见,只不过是由于教训的累积才造就了这样的睿智。而站在未来望向现在,也必然免不了对现时愚蠢和丑陋的不解,这种不解也必然来源于时间和历史的见证。 人类社会是趋向于完美的,却未必会达到最终的完美,在趋于完美的过程中,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甚至有些错误会一犯再犯。个人犯错的结果由个人承担,而时代的错误却只能由时代里的所有人来承担。在所犯的错误当中,战争无疑是最大的错误。因为利益、野心、权力、虚荣等等不可言明的原因,让本来心怀壮志,爱好和平的人们,如嗜血的野兽般厮杀。那些利益、野心、权力、虚荣被成就的背后又毁掉了多少更加宝贵的东西,决定战争、发起战争的是上一代的人,而被迫直面战争、被迫被战争改变的却永远是下一代的年轻人。 《西线无战事》讲述的便是一战中一群德国的年轻人,被鼓动后走上战场之后的逐渐消亡,肉体的消亡和精神的消亡。消亡的不只是这几个人,消亡的是那一代人,不只是德国的那一代人,也是所有参战国家的那一代人。书里没有分析对与错,也分析不出对与错,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来不及思考对错,只有活下来与死去的结果。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不知战争意义的年轻人只有依靠本能来求生存,这本能是野兽的本能,是魔鬼的本能。肉体消亡的如未绽放便凋零的花蕾让人惋惜,而精神消亡的却如行尸走肉般苟活。个人的命运在时代的错误面前是如此的不堪一击,战争把人变成了鬼,把人的过去与现在、现在与未来、过去与未来硬生生的割裂了,这与血肉横飞的战场相比,是同样的残酷,而这种残酷又是持续的、至死方休的残酷,那么这种残酷便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更加残酷了。 没有经历战争的不要去谈战争,通过历史记载的冰冷数字看战争,把战争也看得冰冷了,捧着爆米花看血肉横飞的电影,把战争看得沸腾了,看《西线无战事》这类战争小说,看得感同身受不过也只是脑子里的感同身受。就像前面所说的,有些错误是一犯再犯的,一战的残酷并没有阻止二战的爆发,而历史上的战争也从没有中止过。只不过到了如今,随着杀人机器的不断进步,杀人甚至如游戏般简单,面对面厮杀、血肉横飞的场面似乎也很难再见了,这好像是人性的进步,但这会导致更加的冷血。 但愿西线无战事,但愿全线无战事,但愿永远无战事。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第六篇

“他于一九一八年阵亡,那一天整个前线是如此的平静和沉寂,所以军队指挥部的战报上仅仅写着这样一句话:西线无战事。”

在和平到来之前,他永远躺在了被炮火摧残的战场上了,同他的战友、兄弟们在一起,卡特、恰登、米勒还有其他人,从青年人奔赴前线之后,他们以后的世界里,注定被战争的硝烟味写满,在战场阵亡和战争结束后在孤独里沉溺而终,两种不同的的死法,这就是战争如何毁掉一个人的一切。

战争的残酷在于炮火子弹的无情。我读到战地医院里无数士兵躺在病床上的痛苦模样,有人肺部、胸口中弹奄奄一息,有人大腿手臂中弹被迫截肢,“我从未想过一个人的身上有那么多的部位可以被子弹打中。”我读到前线上被榴弹的弹片击中而痛苦死去士兵,尸体遍布大大小小的弹坑里,血流将土地染成黑色。毫无经验的年轻士兵们不知如何掩蔽而变成炮灰,冲锋白刃相交时被吓到发愣的人们,还有毒气弥漫时吸入而肺部被严重烧伤无法呼吸的士兵。

在战营里,士兵们通过吃饭和聊天打趣来对抗恐惧,“士兵都是幽默的人”,这其中有多少的无奈和痛苦。我看到保罗和伙伴们在一起相处时的亲密,也深秋体会到当有人死在他们面前而又无能为力时的悲伤。当保罗拼尽全力想要将受伤的卡特带到急救站,却不知路上的一发弹片已经将卡特带向死亡,当他得知最好的朋友已经死去,转了一圈又一圈,才停下离去。无法阻止死亡的意外,只是拼尽偶然性不让它落在自己的头上,这是战场上唯一能保命的技巧。

我记忆清晰的一段,保罗在战俘营里见到那些俄国的俘虏们,被他们的模样所触动,明明只是本分勤苦的农民们,在战场上却能视若生死仇敌,如果这是在其他的时间其他的地方,他们能够成为最好的朋友。当时在战场之上,最老实的人也能拿出最凶狠的样子杀死对面的人,战争使人性丢失,参与的每个人都沦为依靠本能支配的动物。而这一切的发生都只凭着国家首脑们的一句命令。

战争带给人类的只有无止境的痛苦和灾难,而经历战争的那一代人,会失去战争之后的所有事物,被炮火和残酷所没收。没有正义的战争,只有灾难和尸横遍野的战争;没有爱国主义的冲锋陷阵,只有断臂残肢的身体下的无奈,在所有士兵的身后都有他们深爱的父母、妻儿,还有他们年轻时期永远也追不到的梦想和长大后的生活。愿世间无战事!

“我们的思想是黏土,被日月的更迭揉捏。休息时,它还算好,上了战场,它就死了,里里外外遍布着满是弹坑的荒野。”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