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谦逊的探询》读后感锦集

《谦逊的探询》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1-05 03:35:49
《谦逊的探询》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11-05 03:35:49   小编:

《谦逊的探询》是一篇关于谦逊和探索的文章。它提倡在探索未知领域时保持谦逊,不断学习和进步。作者认为,谦逊是一种美德,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并且在探索过程中遇到挑战时能够更好地适应和解决问题。文章启发人们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保持谦逊和谨慎。

谦逊的探询读后感篇一

在去北京的动车上翻完了这本书。

作者是埃德加·沙因,斯坦福大学社会心理学硕士,哈佛博士。

他率先提出了“企业文化”的概念,奠定了企业文化研究的基础,是企业文化与组织心理学领域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虽然作者名头很大,以及后记里自称这本书“连续写了好几年”(这句话让我惊呆了),但是坦白讲我觉得这书的内容质量真的一般。

92页的精装版薄书,定价36元,然而其实十页差不多就能讲清楚中心思想。其他实在太多冗余和重复的表达,内容也比较浅显。

简单概括:

谦逊的探询之所以是重要的技能,是因为真诚的好意和兴趣可以使误解、错误的判断,以及不合适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最小化。

大多数时候我们需要让自己慢下来,以一种谦逊的方式询问他人,确认事实的真相,在进行判断或直接行动之前询问自己的行动是否会有效。

谦逊的探询读后感篇二

谦逊的探寻,是一种使人把话讲出来的艺术,是问一些答案未知的问题的艺术,是在对他人的好奇和兴趣的基础上建立交往的艺术。

通过更好的提问,建立起一种氛围让人们讲出实情。提出正确的问题是关键要素。

本书非常像是学术论文,所以里面非实用的部分非常多,可以跳过大量的内容而不影响最终效果。而且语言非常晦涩。

章节安排:

1、含义

2、短小的案例,用于理解含义

3、对比,继续理解含义

4、文化氛围的影响

5、地位的影响

6、社会关系和人脑的复杂的影响

7、一些提高的建议。

第一章,基本含义

谦逊的探寻,英文原文是 Humble inqiury,谦逊是解决了地位尊贵之类的限制,可以有获取答案的条件。探寻是提问,动机源于兴趣和好奇的态度。

第二章是举例。

第三章,给出了四中询问的方法对比。

1、谦逊的探寻,最大限度地表达出自己的好奇心和对他人的兴趣,是引导他人多说的提问方法,对方并不需要多想。

2、诊断式询问,与上一个的区别在于,这个需要对方多想,想一些之前没有意识到的问题。需要动脑子,而且比较辛苦。是解决问题的提问方式。

3、对抗式询问,在提问中使用反问句比较常见,直接带入自己的猜测,是因为某某吗?之类的。攻击性很强。

4、面向过程的询问,是直接针对谈话流程的提问,用于控制话题。

对个人而言,从第四章开始到最后都是废话,不用看。

谦逊的探询读后感篇三

组织心理学大师埃德加沙因(Edgar H.Schein)在《谦逊的探询:询问而非命令的艺术》中告诉我们,探询(询问)要强于陈述(告知),特别是在建立双方信任的时候,两种的不同尤为明显。

一个人陈述或告知时,是假设对方不知道,这样其实是对于对方的一种冒犯,并非尊重。告知过多,会让让对方抵触,进入心理防御姿态,增加沟通的难度。而询问,尤其是带着谦逊态度的探询,则是一种寻求帮助的姿态,一种主动的“示弱”,是对于对方已有信息或能力的尊重。

这种探询的方式是微妙的,往往被人忽视。“但如果你是老板或高层管理者,希望增加下属对你的协你或是对你敞开心扉,那么谦逊式探询就是必须的!”

谦逊态度的形成往往由于三种原因:社会地位;成就和经验;“此时此刻”自身需要。谦逊式的探询中所保持的谦逊态度,更多是自己主动的行为。这种行为源于我们对他人的一颗好奇心,”而不是让自己的期望和预想肆意妄为”。

沙因把询问划分为四种类型:

一、谦逊式探询

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了解真实的情况,促成深入流程的交流。此种提问一般是开放式的,不限定条件的,其中不掺杂自己的意见。

真正的谦逊式的探询,是以一颗真诚的心为前提。谦逊的态度是假装不了的,人们感知别人的能力,其实超乎自己的想象。通过动作、声音语气、表情、姿态,对方都能察觉你是否真诚。而怀着一颗真诚的心,抱着一种希望真正了解对方的请教的态度,特别是深深地懂得自己在对方熟悉的领域有所不及。这样探询是才可能是谦逊的姿态。没有“诚意”,就不能获得他人的信任。

谦逊式的询问其形式看似很平常,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技巧(谦逊式探询的示例详见原书)。谦逊式探询的根本在于提问者的动机。是提问者的“起心动念”决定了提问的效果,以及是否能建立一种良好的联系。

二、诊断式询问

影响他人的思维过程,掌控对话(需要谨慎,以免引起对方的抵触)。迫使他人改变思路,或做深层次思考,或形成未来的目标。这种询问一般又分为四类:

1. 感受和反应: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了解自己的感受,如”你对此时是中什么样的感受?“

2. 原因和动机:“为什么?”“什么动机?”

3. 行动导向:比如使对方的视角由向外,转为向内的自省本身的原因,“你是怎么想的?你当时是怎么做的?”对于那些强调外在原因的问题的人,很有好处。比如,促成对方关注未来的行动。“你打算怎么做?”

4. 系统性问题,环境和他人因素:了解其他人与问题的相关程度,利益程度。“你这做的时候,你认为他会怎么想?”

(我觉得可能还有另一种询问——视角转化式问题:使被问者获得一个全局的视角,来审视正在发生或发生的事情,获得新的认知。如”如果是一个老顾客,会怎么看到这次活动?“ “如果你用一种动物来比喻,会是哪种?”)

三、对抗式询问

问话中包含了提问者自己的假设、判断或建议(自己设置的前提),以寻求对方的判断或相关的信息。这种问话是满足提问者的利益,提问有时具有诱导性,相当于一种告知。但是,这种探询方式与谦逊式的探询很少有相似处。

在你提出这种问题前,最好问问自己的动机是什么。如果只是想验证自己的想法,那就进入了告知的状态。对抗式询问的分类与诊断式相同:

1. 感受和反应 :设定某种情感,“这样不让你愤怒吗?”

2. 原因和动机:假设了某种原因,”你这样做是因为害怕吗?“

3. 行动导向:假设了某种必要的行动,”为什么你没有反驳他?“”为什么我们今晚不去看电影?“”你想过邀请外部专家吗?“

4. 系统性问题,环境和他人因素:“房间里的其他人感到惊讶吗?”“你这样做,他会不会感到难过?”

四、面向过程的询问

询问不是针对对话的内容,而是此时此地的对话状态,让双方关注于关系本身。比如谈话是否偏离了主题,或遇到什么困难。

1. 谦逊式:“我们跑题了吗?”“这样的问题会不会难于回答?”“您觉得我的这种提问方式是否可以接受?”

2. 诊断式:“这个问题让您有些什么感受?”“您觉得下面我们讨论什么问题好?”

3. 对抗式:“为什么您现在回答问题时有些紧张?”“您显得有些低落,是因为我刚问的这个问题吗?

“面向过程的询问”可以让双方重新关注交谈的方向,摆脱尴尬,排除一些困难,重回正轨,校准双方的目标。

谦逊式探询是有难度的,也许难度首先来自放下“自我”,知道自己的不足和无知,懂得需要别人的帮助才可以有所成就。

这又让我不禁想起了Jobs那句名言: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