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清明通用作文

清明通用作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14 12:40:32
清明通用作文
时间:2024-04-14 12:40:32   小编: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每年的四月四日左右。人们在这一天会扫墓祭祖,缅怀先人。但是,在现代社会,清明节的意义已经逐渐演变,不仅仅是祭祖扫墓,更是一个缅怀故人、珍惜当下的节日。清明节的到来,让人们更加懂得珍惜生命,珍惜亲人。

第一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在这个节日里有人踏青,有人扫墓,而对于我来说,清明是又酸又甜的。

让我觉得甜的事情是放风筝、戴柳与荡秋千。

每到这个节日,我和爸爸妈妈一家三口会来到郊外,把一只五光十色的喜羊羊风筝,在晨光中放飞,我们用双眼护送到远方,它带着我的美好心愿越飞越高,飞向远方,我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

来到小溪边,妈妈总会从柳树上折下两根枝条编成柳条帽戴在她和我的头上,她告诉我戴柳可以“避鬼”、“明眼”、“免毒”,其实我早就知道戴柳的“用处”是让自己变美,我大声说出之后,一家人都甜甜地笑了。

荡秋千是我最爱的了。秋千上的我像飞人一样起伏飞翔,只要我用脚用力地蹬地,秋千便又高高荡起,让我游弋在这春光之中,如同超人在飞行。这份甜,无法用语言形容。

清明节的酸,就是心酸,每到清明,我会和父母去为奶奶扫墓,那时我的心情有一些沉重。在我出生前奶奶就离开了这个世界,她从没见过我,我也从来没有见过她,我多么想她能在我身边看看我,像别人的奶奶那样抱抱我,亲亲我,陪伴我长大,那该多好啊!

《寻梦环游记》里说过,被亲人遗忘才是真正的死亡,奶奶一直活在我们心里,她永远不会被我们遗忘。

又酸又甜的清明节,甜蜜和悲伤都是那么记忆深刻。

第二篇

每到清明的时候,人们会制作美味可口的清明团子,放风筝和踏青等。我要讲的故事,就是制作清明团子和放风筝了。

许多家庭一定都会做清明团子,它的做法其实很简单:先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糯米和石碾,把糯米倒入石碾中,使劲推动石碾。然后用袋子装好糯米粉,拿出一个不锈钢盆,把糯米粉和水放在一起揉,一直揉。揉完后,把新鲜的艾草放在锅里煮烂,煮完后,把艾草汁挤到那个用来揉面粉的不锈钢盆。再把糯米团放入艾草汁里用手搓。最后,把糯米粉团搓成长条,掰成一块一块的样子,用手把团子捏成一个碗状形,把馅儿放入碗状形的面团里,把碗状形的面饼合拢,放到蒸笼里蒸。过一会儿,香气扑鼻的清明团子就出炉了。

清明的时候,还要放风筝,因为这天的风速大小均匀,是最适合放风筝的了。我拿出上一年买的大风筝,洗净、擦干。我们来到了一片空旷的地方放风筝。我拿着风筝的头,妈妈拿着线,我一直在狂奔,手中还拿着风筝,直到它飞起来为止。

就这样,我们度过了这愉快的一天,既吃到了自己亲手制做的美味清明团子,又放了一下午的风筝。我不禁感叹道:“这真是充满活力的一天!”

第三篇

几阵清风吹来

一轮明月升起

古人云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望着夕阳落下

看到白云无瑕

我静静回忆

那丢在角落中的记忆

我的姥爷

曾是一个勤俭节约的平凡劳动者

更是一个疼我爱我关心我的姥爷

平生没啥爱好

只喜欢独自一人喝喝小酒吃点小菜

一辈子就那么勤俭节约与随和

零二年的夏天

姥爷因胃癌病故

我那故土

为什么你要让姥爷乘鹤西去

为什么

如今,又是一度清明

我相信姥爷在极乐世界

会收到我的这份怀念

第四篇

清明,给人的印象总是一片湿雨。仿佛有了这雨,清明才更能显得出它淡淡悲凉和丝丝忆念的味道来。是清明成全了这场雨,更是这雨衬托了清明。望着飘洒的细雨,才更能引得人们心中那种淡淡的哀愁和思。这雨或是风狂雨恣,或是和风细雨,从清晨开始,至黄昏之际,在烟雨弥漫的山野中,在泥泞难行的小路上,总有顶风冒雨,点缀寂寥,行行重行行的扫墓人;或三五成群,扶老携幼,或一二个孤影,跚跚独行。远山隐在云雾里,近树笼在孤烟前,小桥流水,愁鸦悲啼,雨洗清秋,风吹哀愁,唯见烟雨一片苍茫,不见人家与炊烟。好一个伤感寂寥的行旅,好一个凄迷彷徨的画面。抬头偶望,墓地黯然见:百坟拱起,千碑林立;烟雨朦朦,青草何离离。一片荒凉,一片凄迷,一片死寂!山孤烟雾薄,树小雨声稀!风飘飘,雨潇潇,哀思悠悠,悲情渺渺,莫道不销魂,何处暗香盈袖?拔净一片乱草,摆下几杯冷酒,烧上一把纸钱,风雨愁煞人,杯土带愁,杂草含烟,竟无言以对,唯有心底弥满幽幽的愁绪和淡淡的哀愁!死者长已矣,存者永怀悲!音容笑貌,历历在目,昔日种种,犹言在耳,但客心逐流水,随缘到天涯,念千里孤坟何处话凄凉?

回味少年时,清明节和雨,在我的印象中只是一幅优美的画卷。随风飘洒的细雨中,一位骑着马赶路的清贫诗人,俯身向着一个小牧童,牧童站在道旁,一手握着鞭子,一手遥遥指着间草房。草房上空,一面红色的酒幡在薄薄的细雨中时隐时现。这大概是源于《清明》这首诗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为什么"断魂"?因为"古墓花影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我无忧的岁月里,这首诗所给予我的就是这样一种恬美的意境.少年无忧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就像童年放起的一只风筝,挣断了线,便消失的无影无踪,到处也寻觅不到了。这首诗,今天读来仍然那么哀怨,那么亲切。古往今来,人性中某些共同的、美好的感情,四海相通,古今相通。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生者总是会不断地成为逝者。有人说,对别人的思念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淡。我想,或许对于至爱亲人的思念恰恰与之相反吧。即使过了再长的时间,在每次忆起他们音容笑貌时,我们的心中总会有些酸酸凉凉的感觉吧。哪怕是十年、几十年,这种感觉也不会减弱、消失,反而会变的更加强烈。正因如此,清明节才会成为一个流传千年的日子;清明时节的细雨,才会绵绵不绝地纷纷而至,这大概是对于人们心中哀愁的感应吧。又是清明了。"男儿有泪不轻弹",我不能流泪。但对亲人绻绻的思念,洒下所有的泪,回忆就不仅仅再是生活的负担。我们再次体会人世间的爱心与温暖,拼合破碎的心,微笑着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我们感慨世事无常人生苦短,曾经真正爱过,生命便不存在遗憾。援手于他人危难,自己在挫折中保持乐观,只要心中有爱,爱就会没有遗憾,人生永远是美丽的春天。有拜托清明的细雨了,希望她如期而至,就算是世人欲流而难流的泪吧!

第五篇

怀揣着一颗沉重的心

带着一束洁白的菊

来到杂草丛生的坟头

怀念逝去的生命

安抚长眠的灵魂

感叹着一生的短暂

回顾流逝的日子

清明

教会我珍惜拥有的一切

整理思绪,重新出发

第六篇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第七篇

每逢清明节,脑海中便浮现出小时候随着长辈在烟雨中祭祖,折纸元宝时捣乱的一幕幕。

清明前夕,父母带我赶回老家。祖母忙着准备继续用的食物和纸元宝。祖父不知道从哪里翻出了一只布满锈斑的香炉盒和几支香。父母也没有闲着,与亲戚们联络好祭祖的事情。

傍晚,祖母便坐在院中的小凳子上。面前摆着一袋蜡黄蜡黄的纸。吹着徐徐的晚风,祖母边和我们聊天边忙着手中的活计。转眼间,一沓纸成了半袋纸元宝,个个都小巧玲珑,十分精细。我拿起了一张纸,胡乱折起来,竟然揉成了一个粽子似的纸团,惹得祖母一阵笑。

黛青色的天空略过几团黑影,翠绿到了柳条随风摇曳。父母、还有其他长辈们都拎着大包小包,每个人的表情都十分的庄严肃穆。

银丝般的烟雨浸润了空气,泥土与烟草的气息混杂在一起。爷爷奶奶手捧着花束,拂去石板上面想尘土,轻轻把花束放在了上面。然后叔叔阿姨布置好祭祖的食物,什么青团子、白酒瞪。再摆上一个香炉,点燃香柱,一缕白烟缓缓升起,晚辈们对着石碑拜了又拜。

在石碑旁的空地上点起一团火,祖母把纸元宝递到我的手中。那堆纸化成了一股烟,与绵绵细雨融为了一体,载着人们的祝愿与思念,缓缓飘上了天空。

第八篇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第九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首杜牧写的清明古诗。

今天是星期六,我爸爸一大早说:“清明节到了,祭祖坟了,这是我们中华的风俗。”我得意地说:“谁不知道啊!好像就你知道一样。”妈妈和我一唱一合害得爸爸一个字都不敢说了。

我们一家三口人来到祖坟前面,我们先拿出打火机,然后拿了几串小鞭炮放放,刚开始放,我就躲到了爸爸妈妈的怀里,连头都不敢升到外面看一下,爸爸说:“孩子别怕,放鞭炮没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首杜牧写的清明古诗。

今天是星期六,我爸爸一大早说:“清明节到了,祭祖坟了,这是我们中华的风俗。”我得意地说:“谁不知道啊!好像就你知道一样。”妈妈和我一唱一合害得爸爸一个字都不敢说了。

我们一家三口人来到祖坟前面,我们先拿出打火机,然后拿了几串小鞭炮放放,刚开始放,我就躲到了爸爸妈妈的怀里,连头都不敢升到外面看一下,爸爸说:“孩子别怕,放鞭炮没什么好怕的。”妈妈说:“是啊,放鞭炮不要怕。”我说:“我就怕,我害怕得很啊!”我原本是个喜欢放鞭炮的人,可现在为什么这么怕了呢?这都怪一个小鞭炮若的祸,那是我六岁的时候,我再玩的时候检到一个小鞭炮,我把它给放了,可是它爆炸的速度太快了,只听啪的一声,我的手被炸出了血,当时我痛的哇哇大哭,我家的邻居看见了我这副得性,马上告诉了我爸爸妈妈,我爸爸妈妈听了害怕极了,连忙把我送到医院里包扎伤口,从那时我就不敢玩鞭炮了,而且有时候听到鞭炮声就怕了。我们放完鞭炮点了几根香,我学着爸爸妈妈的样子,先鞠躬,再说些什么话,我的爸爸妈妈在说什么我听不到,但我口中在说:“我要好好学习,以后考上大学,这样才对的起父母“我知道我这样只说说不做是没有用的,而是要实际行动起来。最后,我爸爸拿出一些吃的东西和酒,他把酒倒到小茶杯里,然后倒倒墓碑前面的土地上。在回家的路上,我说:“你们这样祭祖坟不怕旁边那些野草着火吗?”他们说:“当然怕啊!但只要小心点就行了。”

回到家中,爸爸拿出几个他第一次做的“清明果”,他说:“我从来没做过“清明果”,所以,这次“清明果”可能比以前奶奶做的难吃很多。”我尝了一口,我觉得不好吃,可是我还是吃了下去,因为我相信爸爸下次一定做得更好吃!

么好怕的。”妈妈说:“是啊,放鞭炮不要怕。”我说:“我就怕,我害怕得很啊!”我原本是个喜欢放鞭炮的人,可现在为什么这么怕了呢?这都怪一个小鞭炮若的祸,那是我六岁的时候,我再玩的时候检到一个小鞭炮,我把它给放了,可是它爆炸的速度太快了,只听啪的一声,我的手被炸出了血,当时我痛的哇哇大哭,我家的邻居看见了我这副得性,马上告诉了我爸爸妈妈,我爸爸妈妈听了害怕极了,连忙把我送到医院里包扎伤口,从那时我就不敢玩鞭炮了,而且有时候听到鞭炮声就怕了。我们放完鞭炮点了几根香,我学着爸爸妈妈的样子,先鞠躬,再说些什么话,我的爸爸妈妈在说什么我听不到,但我口中在说:“我要好好学习,以后考上大学,这样才对的起父母“我知道我这样只说说不做是没有用的,而是要实际行动起来。最后,我爸爸拿出一些吃的东西和酒,他把酒倒到小茶杯里,然后倒倒墓碑前面的土地上。在回家的路上,我说:“你们这样祭祖坟不怕旁边那些野草着火吗?”他们说:“当然怕啊!但只要小心点就行了。”

回到家中,爸爸拿出几个他第一次做的“清明果”,他说:“我从来没做过“清明果”,所以,这次“清明果”可能比以前奶奶做的难吃很多。”我尝了一口,我觉得不好吃,可是我还是吃了下去,因为我相信爸爸下次一定做得更好吃!

第十篇

千丝万缕的思念伴随着清明节的细雨从天而降

-----题记

清明,给人的印象总是一片湿雨。仿佛有了这雨,清明才更能显得出它淡淡悲凉和缕缕思念。它载着千千万万从天而降,雨落到了土中,渗入了那沉睡已久的地下人。

在泥泞难行的小路上,总有顶风冒雨的行人,或三五成群,扶老携幼,或一二个孤影,跚跚独行。烟雨一片,不见有人家;抬头看来,有两个身影映入眼帘。没错,那是妈妈和我去看望婆婆。路边荒草凄凄,偶尔抬头,墓地黯然见。来到婆婆坟前,拔下周围的野草,烧上一把纸钱,对着墓碑说说话,心底始终有不尽的愁绪和悲伤。百坟拱起,千碑林立,一片荒凉。

小时候,印象中清明节总是一幅优美的图画,随风飘荡在细雨中。一位骑着马赶路的清贫诗人,俯身向着一个小牧童,牧童一手握着鞭子,一手遥遥地指向远方。远方上空,一面红色的酒幡在薄薄的细雨中时隐时现。大概是源于清明这首诗吧,这首诗,在今天读来仍是那么哀伤。清明时节的细雨绵绵不绝的纷纷而至,或和风细雨,或风狂雨恣,或沥沥淅淅,或大雨倾盆

如今,对清明节不再是那一首诗的单纯理解,更多的是对亲人们的思念。也许是老天也懂得悲天悯人吧,让我们在这个思念亲人的日子里,看到她在哭泣。每当想起亲人们的音容笑貌之时,心中就会有一些酸酸凉凉的感觉,对他们的眷眷思念,洒下所有的泪水,哪怕是十年二十年,这种感觉也不会消失减弱,反而会变得更加的强烈。

希望清明的细雨依旧如期而至,因为他是我们欲泪而难流的泪。

第十一篇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我到今天才真正体会到。

4月4日的早上,我、妈妈、爸爸等许多人来到了高山上的墓地扫墓。山真高,山下的田中开着各种各样的花,嫩绿色的小树苗长在山路边上。长长的山路一直通向山顶,树上的小鸟叽叽喳喳叫个不停。雨突然下了起来,手上拿着一个又一个美丽的花圈,这是送给死去的亲人的。花圈分成内圈和外圈,两部分的颜色都不一样。比如外黄内红,外蓝内红,外红内蓝,许许多多,五彩缤纷。中间有一根细细的木棒,可以插入土中。内圈上面还有许多小花,小花的颜色也不一样。

从山腰往上看,不可计数的花圈在雨中挺立着,像一个一个士兵。雨越下越大,我们顺风往山下走,雨淋过的土地又滑又松,我不小心滑倒了。当我又一次站起来时,裤子上已经沾满了泥土。

雨点打在衣服上,许多雨伞上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倾盆大雨从天上飞泻下来到了山上、田野中、小池里……

我又去了爷爷的墓地。我的爷爷是一个军人,是一个法官。他当了三十年兵,当了多年的法官,但是他在六十岁时没了。我从来也没有见过我的爷爷,也不知道爷爷的名字叫什么。在家我问起这来,奶奶很伤心。因为爷爷是操劳过度而死的。

清明的雨,让我们想到了不在的亲人,我喜欢清明下雨。

第十二篇

凌晨下了些许小雨,倒也洗净了风沙,迎来这个肃穆的清明。我家先祖的坟墓离得有点儿远,所以开电车去,其他步行去的人们都一改笑容,表情都带着沉重,就连清风吹来都带着几分寂寥。

家里长辈在路上遇到不少熟识的人,但都是简单打了个招呼,便各自沉默。由于后面都是山路,只能拿着祭拜的东西步行上去,空气沉重得让人压抑,我便扛着一大袋面包只管低着头走,凌晨的小雨让小路变得泥泞,没一会儿鞋就脏了。

第一个祭拜的是爷爷的母亲,冬去春来,坟墓周围的草好不茂盛,大大小小都拿着锄头除草,简单清理好之后,放个火红的鞭炮,接而把食物都放在坟前,然后爷爷烧纸钱,火光照耀了爷爷苍老的面容,含泪的眼眸。随后由老到幼的顺序祭拜,爷爷奶奶郑重地跪下,口中喃喃低语,我望着那两个佝偻的身影不禁鼻子一酸,想起爷爷奶奶一同与我诉说祖母的温柔坚忍……到我这一辈祭拜时,奶奶跟年幼的弟弟说要祖母保佑自己身体健康之类的,我是不认同的,清明祭拜难道是寻求保佑的吗?我跪下来,严肃地磕了三个头,心里念叨着,“祖母啊,祝您平平安安,幸福安康……”

随后去祖父坟墓的路上下起了小雨,祖父的坟墓是在群山上,那里有不少打开的伞在走动,听父母跟我说,祖父刚好是在我出生那年逝去。大家都说祖父母是一对非常相爱的璧人,祖母温柔貌美,祖父和蔼高大,可惜我只见过年老的祖父腿脚不便地坐在椅子上的照片,听家里人说祖母五六十多岁逝世,而祖父八十多逝世。流程都做好后,已经不再下雨了,只有时小时大的凉风,那些凉意又丝丝缕缕钻进我的身心,生老病死向来不可违逆,生命脆弱又美好,不过对于在战乱时期长大的祖父母来说,他们真的经历太多了,死亡只是为了他们下一次的相遇。

回家的路上我才注意到开得灿烂的花,巴掌大的树叶,钻出土地露出嫩芽的草,野鸟依旧欢唱,它们是否也会因为生老病死而悲伤呢?我又听了听那鸟啭声,我想即使会悲伤也依旧会骄傲地翱翔于蓝天。

第十三篇

俗话说得好:“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是个特别的日子,我们可以踏青还可以做清明果,下面我就来说说清明果是怎样做的吧。

奶奶先把青剪回来,接着把青选二遍,过滤一遍,然后用100度的高温水把青煮成糊状。等它完全冷却下来,再煮一下,就可以开始做清明果了。

想要做好清明果,首先当然是馅料豆沙和菜要好。菜是奶奶当天就剁好的,豆沙是要煮过,把它煮成泥一样时在加糖,这豆沙是算成馅料了。材料都准备好了,“开始做清明果喽!”我激动万分地叫着。

爸爸拿来一个大大的盆子,盆子的表面银光闪闪,足有两个篮球那么大。爸爸吃力地把糊状的青倒在盆子里,好像那一盆子有4斤重。

爸爸又倒了入许多面粉,那面粉,犹如天上的繁星那么多。接着,我用上了喝奶的劲把盆子压住,爸爸用手反复揉捏清糊,清糊全黏在爸爸的手上。但一阵青草的香味扑鼻而来,爸爸把手往上一提,用力往下推,重复这种动作,那一开始淡淡的青草香,顿时便随之而去,紧接着是一股春天的香味,那香味里交杂着花和草的香味,让人沉浸在这美妙的世界里。

最后,就是包清明果了,我从青团上捏起一个小团,搓成一个圆,再把圆用大拇指从中间慢慢往下压,边压下去还要往外慢慢延伸,最后成一个碗状,就可以用来包馅料。我勺了一团豆沙放进里面,用手封住口,“不好”我大叫起来,“我的馅料漏出来了”怎么办,妈妈对我说:“别小看做清明果,它是有方法的。”在妈妈的指点下我又试了一下,这次成功了。我高兴地一蹦三尺高。

妈妈把刚做好的清明果放进锅里蒸,吃着自己包的清明果,我心里比吃蜜还甜。

第十四篇

清明节的源起是提醒我们感恩与勿忘,昭示着我们心中对生命的向往,对逝者的缅怀;对未来的期待,对过去的咏叹。大自然在人类的血液中埋下了一条条寻根的踪迹,而清明节正是唤起了我们对生命的遥想与对祖先的缅怀。

南宋诗人高翥曾吟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清明之时,人们祭奠祖先,凭吊故人,遥寄哀思。无论是至亲、朋友,我们都会点一柱香烛,递一束百合,撒一抔黄土,扫一扫尘埃。

清明节,我和爷爷一起去老家扫墓,祭拜我逝世的老祖母,一路上,我看到了许许多多的去扫墓的人,有手捧拿着白花的,有手拿祭礼的,人们以不同方式表达对亲人的缅怀,我们也在他的坟前烧了一些纸钱,放了一束花,将那浓浓的相思与怀念传至坟茔,埋于心间。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天下起了蒙蒙细雨,好像老天爷也为清明流下了眼泪。

第十五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唐代诗人杜牧所写的《清明》,今天正好我和姑姑一起去为长辈扫墓。

我和姑姑坐着公交车,不一会儿就到了杜村西河,我们买了一束纸花、几沓黄纸、纸元宝、几袋香和一些祭品(小零食)。我们走到山脚下,一点一点往上爬。路上有许多牛粪,姑姑说,牛粪不臭,因为牛吃的是草,不是肉。

到了墓园,我看见每个墓碑上都写着去世的人的名字,去世的人的时间、岁数和为他立碑的后代子孙的名字。姑姑从袋子中拿出买来的东西,将坟上的野草割去又把纸花插在土堆之上,跟在后面的爷爷给我送来了一打火机和几沓纸钱。爷爷熟练地将黄纸卷出花边又叫我点火烧纸,我便接过爷爷的打火机一按开关让小火苗在纸上烧起来。爷爷见火大了,便把纸放在一边,我和姑姑将纸钱和纸元宝拿过来放在火上烧。看着火苗我似乎又看见了离开我的亲人的慈祥的脸,我擦了擦挂在脸上的泪珠,把酒洒在地上表示敬意,和前辈讲了几句心里话。因为天气干燥怕着火便没买鞭炮。

火渐渐小了,但我对先人的怀念却没变淡,火苗没过一会儿就灭了,我和姑姑、爷爷这才放心的回去了……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