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告别》读后感(篇一)
看完《直捣蜂窝的女孩》之后看了这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的《漫长的告别》。
感觉好像刚吃完一顿海底捞的火锅,辛辣刺激,回味无穷。然后紧接着吃了一坨屎,恶心苦涩,措手不及…
最可气的是:我,一名不到黄河心不死的犟种,不敢相信自己竟然真的吃到了屎,硬是一直坚持看到了最后一页,希望这可能是一坨屎味的巧克力…
然而,现实给了我重重的一记击,它就是一坨屎,舔得再干净,也是一坨彻头彻尾如假包换的屎…要说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的这本《漫长的告别》为什么是一坨屎呢,理由如下:
1,我理解出版社追求花哨的排版,不走寻常路的把页码放在侧边竖排,但是为什么左边的页码全部都是反的?生怕读者发现自己看到那一页吗?
2、文中随便可以找到不少的错别字,出版社没人校稿的吗?
3、翻译稀烂的就不说了,情节莫名其妙,人物也飘忽不定莫名其妙…主角的设定应当是一个重情义视金钱如粪土,不惧权贵的硬汉私家侦探…然而他的人设就是靠满口莫名其妙的喷他身边所有的人树立情深意重的形象,莫名其妙…
书中他莫名其妙的就对某个萍水相逢的男人有好感,产生了友谊,第一起命案发生之后这位朋友成为嫌疑人,他完全没有任何调查的欲望和调查的行动,然后莫名其妙的又卷入了第二起凶杀案,主角莫名其妙的柯南附身指出凶手,莫名其妙的第二起凶杀案的凶手又自杀了然后死前写了遗书承认自己是凶手,再然后莫名其妙的第一起凶杀案死者的妹妹又爱上了主角…
没有任何预兆和铺垫,事情就突然发生了,又突然解决了,人物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了…然后故事就结束了…
作为一名阅读侦探销售经验还算丰富的读者,我从头到尾就是黑人问号脸?这人是谁?这又是谁,这是什么情况?他/她为啥要杀人?他/她为啥又要自杀?这一切都是什么鬼!
阅读体验非常糟糕,建议千万不要看!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篇二)
我阅读的是洪雷翻译的这版,其他版本,我也还未曾尝试,所以只能就这个版本下的《漫长的告别》,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雷蒙德·钱德勒(Raymond Chandler)的作品,这是第一次接触他所写的小说。美国式的推理小说,好像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和以往我所接触的推理悬疑小说还是存在差别的,因而,在刚开始的阅读当中,我也略感不适,因此,这部小说,我花了将近两个礼拜的时间才看完。因为我总觉得,它其中的故事情节对我而言,兴趣不大,感觉并没有像以前的推理小说似的,给我一种叠叠推进,引人入胜的感觉。或许,是我看的比较粗糙吧,把它当作一种纯粹的推理小说来看,因而觉得情节并非那般吸引人。
印象深刻的,螺丝起子这么一种酒,为了了解透彻,我甚至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螺丝起子(screwdriver)又叫渐入佳境,是一种由伏特加或金酒加青柠汁调制的鸡尾酒。螺丝起子的流行与《铁汉柔情》这部侦探剧有着直接的关系。私家侦探菲利普·马罗的一句台词:"喝螺丝起子现在还太早了点儿。"让螺丝起子一跃成为知名鸡尾酒。从这时起,螺丝起子成了侦探剧的必要道具,侦探、绅士等关键词的关系日益紧密。
在《漫长的告别》中,便是一位硬汉侦探与喜欢螺丝起子的醉汉发生的一系列的故事因为这位突然而至的醉汉,侦探,甚至包庇,甚至做出一个警务人员不该有的善感。
“我的朋友,就这样吧,我不会说再见,‘再见’两个字我已经在另一个场合说过了,那时候我用一个意味深长的诀别仪式跟你道别,我感到悲凉、孤独、别无选择,只能痛下决心。”这句话,在文章快要结尾时,特里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出现在马洛面前,马洛对他而说的。我不敢说当时的马洛是怀揣着怎样的心情看见一个“死而复生”的特里。也许他想的是那时的特里早已不复存在,此时的他也已然是一个虚幻的人物。
铁汉柔情,在遇到那个特别的醉汉而出现。一位硬汉以自己硬汉的形式作出了他对友谊的付出,这次对朋友, 对友谊,对特里,抑或是对自己的铁汉柔情的告别,都是那般的漫长。再见,最后出现了,但之前的那些也便不复存在了。
每一次的再见,便是死去一点点,很符合,不是么?
对于雷蒙德·钱德勒的作品还是了解甚少,因此不能以一概全,因其一本书籍,就对他盖棺而论。但从这本小说定义为悬疑推理篇这点还是心存疑惑的。在此就不过多评论,待阅读了他的其它著作,深入了解之后再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篇三)
这本书虽然不是很长,但是看了好几天,主要是文风不太喜欢。侦探小说是外壳,里面包裹了很深厚的感情,尽管我不太喜欢这本书,但是里面探讨的感情我还是很喜欢的,两个人成为好朋友之后(当然,是萍水相逢后的惺惺相惜),一方突然有了改变,另一方的坚守就显得很可笑。这种类型的侦探小说的确很少见,所以是硬汉派,的确很硬汉,暴力、酒和权力等因素充塞了整部小说。
不得不说这本小说在一定程度上讽刺了美国的警察、富人等手握决定权的群体。看来作者对美国社会各阶层的了解很透彻,处处透露出机智和冷静。
将感情融入侦探调查中的确是个很不错的想法,但是缺陷也很明显,逻辑结构不够清晰,很多地方处理不够利索,给读者的感觉既不如普通侦探小说那样惊艳,又不如一般探讨本类话题的文学作品那样富有深意。书里面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其“硬汉”色彩,浓浓的美国战后风,也不错。有一个地方不能理解,管家坎迪的态度转变很出人意料,我无法给出恰当解释,起初对主人很不友好,可以看出罗杰在清醒或喝醉时也透露出对他的不满,可是后来艾琳事发后他一下子成了忠实的仆役形象,很耐人寻味。
感情方面,不管怎样,给我的第一感觉是,马洛爱上特里了,我认为不单单是友谊那么简单,但是作者的硬派作风是不可能将这类感情纳入考虑范围的,所以写的很暧昧。如果不是这样,那么马洛的孤独感带来的影响可真够大的,他瞧不起一切,很骄傲,越是堕落的代表他越是愿意与之为伍,所以最开始是特里的堕落吸引了他,后来发生的一切也就顺理成章了。说实话我真不太喜欢第一人称讲故事呢,总有种置身事外的感觉,不是很契合。那么特里的感情投入,从一开始就不如马洛强烈,马洛的孤独很大的原因是不愿与俗人为伍,特里的孤独很大原因是因为自己的堕落,大家不愿与他为伍,当然,他本性也有一点高傲,但这不是主要原因,他也是一个绅士,这也是吸引到马洛的原因之一,酒鬼的绅士似乎很能说明问题,他的来历不明使得马洛带着点职业性的探寻深入了他。艾琳对特里爱情的消失是无奈的,因为她无法接受一个堕落到寄人篱下的特里,后来的特里没了自尊,她情愿特里在战场上就死去了,原文艾琳这样写下“······生命中最可悲的事情,并不是美丽的事物消逝了,而是它们腐朽了,变得肮脏了。我决不允许这种事发生在我自己身上,所以,霍德华,永别了。”(霍德华是她的出版商朋友),很明显,艾琳对这份还有很深的怀念和眷恋,但是堕落的特里和原本的特里不是一个特里。与此同时,我们还注意到,不光是艾琳眼中的特里改变了(这个改变发生在从战时到战后),在马洛眼中的特里也变了,甚至死了,这个改变发生在他从墨西哥回来突然出现在他面前,马洛意识到他一直以来是一厢情愿的,受了很大的欺骗,之前那个重情重义的特里确实消失了,眼前的这个人不仅容貌变了,也成了一个瞻前顾后的“绅士”,他们的友情,也终结了,时至今日,从特里的“死讯”传来到特里的再次出现,告别才真正完成,这场告别,痛彻心扉,这样的特里,永别吧······马洛听着他的脚步声多么盼望他转回身来求他原谅,然而特里,哦不,他叫马伊拉诺斯,他终究没这么做,告别即是永别了,它漫长的跨度,是余生。
这本书从某种意义上专注探讨了友情和孤独的意义,孤独的人不光是马洛、特里,还有琳达也是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她缺少的是爱情和呵护,但是在孤独的浸润中她还没得到爱情就急着要把自己豁出去,高傲的马洛怎么会和她厮守余生?她需要的,是臆造的爱情和幻想中的耳鬓厮磨。马洛的孤独则造就了他选择单一的生活以及不与常人为伍,他不结婚的(很多地方让我怀疑他是同性恋,不赘述,没有意义)。兰迪和曼迪两人同特里的友情,更多的是报恩,他们不是一类人。我想以书中的一段话作结:
特里,我承认你的魅力吸引了我,只因为在随便一个安静的酒吧安安静静地喝上几杯酒,点一下头,挥一下手,露出一个笑容。那时真的挺好,因为我们之间存在友谊。我的朋友,就这样吧,我不会说再见,“再见”两个字我已经在另一个场合说过了,那时候我用一个意味深长的诀别仪式跟你道别,我感到悲凉、孤独、别无选择,只能痛下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