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效率红利读后感精选

效率红利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26 03:50:18
效率红利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05-26 03:50:18   小编:

《效率红利》是一本探讨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书籍。作者通过讲述自己的经历和观点,提出了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管理时间和资源,提高工作效率。通过阅读本书,我深刻意识到了高效工作的重要性,也学到了一些实用的技能,对我提高工作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效率红利》读后感(一)

非常推荐,非常干货的内容,案例丰富。简单易读看了一会的确提供了日常工作的效率,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我想多提升专业性、多看看书总是好的。

晚上看完了效率红利这本书,目前计划再读两遍。

包括每天在办公室午休后都会看,感谢工作虽然忙碌,但是忙里偷闲看了看书. 每一次看都有新的收获

感谢作者

《效率红利》读后感(二)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聪明人,但是聪明人如何让自己的时间合理分配呢?我们的老祖先还作为猿人的时候,就学会了使用工具捕猎和用绳索计数甚至分工合作捕猎,那个时候还没有创造出诸如“效率”这样“高级”的词汇,但是我们的老祖先已经懂得如何让效率最大化,比如几人围猎一头野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比每个人捕猎一份小猎物来的回报要高很多。

书里面讲的效率并不是一味让人冲冲冲,而是拆分假设了很多场景和情况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不同的情景下就算做同样的选择,也不一定能得到相同的回报,所以效率的首要原则就是方向正确,正如同我们祖先去打猎,如果选择了一个团队完全不能抵抗的猎物,可能适得其反,不仅没有任何收获反而还会丧命。而在现代,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已经日趋成熟,这些创新技术在某种程度上能成为我们的杠杆,让我们能越级起跳,从结绳计数走到今天,人类从个人到团队,创造了很多奇迹,很多都是通过增效来实现越级打怪的。

正如书中简介所说,这个世界缺的从来都不是有想法的人,而是那些能更快地把想法变成现实的人。在存量时代,效率就是一切竞争的基础,特别是最近几年国内电商异军突起,创造了很多不可能的可能,所以在这个机遇与风险并存的时代,提高个人和团队的能效,寻求新的增长点才是突破之道。马云曾说:“很多人一生输就输在对关键事物的看法上,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所以选对一条道路,不断学习,用效率弯道超速,让我们从规模红利转向效率红利,而动力足才能走得更远。书中阐述的很多观点让我觉得眼前一亮,希望二刷以后能得到更多启发。

《效率红利》读后感(三)

这本书的名字叫效率红利,其实更直白的去理解,他的意思就是如何把效率转化成金钱或者说转化为收益。作者从方方面面来告诉我们到底该如何去做。书中涉及到的方面比较广泛,从个人的效率该如何提高,再到企业的效率、作为领导管理的效率等等,都做了详细的梳理和指导,所以总的来看这本书是很具有实战性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书中讲到让你如何拥有三头六臂,在忙得四脚朝天的情况下,如何去聚焦重要的事情,如何梳理日程,在工作中三线并进再到随机应变。

在阅读这些方法的时候,我总是会不自觉的想起自己平时的一些工作习惯,而且可能大家都有差不多一致的这些习惯。比如我们会有一个专门的笔记本用来记录一天之中重要的事情,或者给自己制定一天之中的工作计划,然而我们总是会发现,即便我们已经做了详细而缜密的工作计划,有时候还是会忙的找不到方向像一只无头苍蝇,到头来发现自己还是在瞎忙,所做的工作计划也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的呢?这其中最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效率,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什么是效率,以及效率对完成任务和工作的重要性。

关于如何提高效率,书中是这样说的:比如你要从上海去北京,怎么衡量你的效率呢?首先,你的方向得正确,不能心里想着北京车却开向了南京,那么你永远也到达不了北京。其次你的动作得正确,比如你开车去,那你开车熟不熟练,道路选择是否正确,行程安排是否妥当…如果这些动作不正确或者你的开车技术不佳,路上经常擦碰追尾,那么你就得花更多的时间才能抵达北京,甚至最后根本到不了北京。最后在以上都正确的情况下,你才能加速,从平均3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提升到100千米每小时。那么怎么衡量效率呢?效率等于方向的正确率乘以行为的正确率再乘以行动的速率,简化成更直白的词语就是:效率等于目标乘以能力再乘以速度。

从而我们可以知道,要如何提高我们自身的效率,关键在于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其次在完善自己的能力,最后提升自己的速度,这样我们就可以达到最大的效率。

《效率红利》读后感(四)

不知你有没有开店当小老板的梦想?我曾经试着观察过一些店铺,所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门前人来人往,但并没有多少人进店消费。过了一段时间,店铺转让,下家接手,再过一段时间,旺铺再次易手。很多人接手后先是叮叮咣咣一顿装修,开张后火爆几天,然后进入静默期,看起来很像在『熬店』,坚持半年后,撑不住了,只好转让了。我想,这第一步,他们的客户目标都没找对,更不要说店铺的运营效率了。

提起效率,大部分想起的是速度,效率提升,一般理解为加快速度。《效率红利》给我们列出了一个公式: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发现,只有目标正确,能力和速度超于常人,才能得到效率的提升。而这三大要素,也正是《效率红利》这本书所要重点讲解的。

《效率红利》

本书主要从三个大的方面,个人效率升级,协同力升级和团队效率升级。这三个效率提升的方面,也是我们经常见到的,但作者给出了他的独特讲解。本书从头到尾贯穿着一个白手起家小锤开奶茶店的故事,讲述在不同阶段面对各类问题时,应该如何处理,如何效率提升。

从刚开始的开店,改善制作流程,缩短顾客等待时间,到开启加盟模式,引进职业经理人,吸引投资人投资等,作者通过小锤的故事,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串联起来,一一拆解。虽然也有『三思三进』、『FOTA』等名词,但读起来并不枯燥,描述语言通俗易懂,道理也讲得比较透彻。更为重要的是,当面对一个问题时,作者不单单从一个角度来看待问题,而是综合考虑论述,从多个问题探讨,解释各种方案的优缺点,找出一种合理的处理方式。

总的来说,本书比较系统的讲述了效率提升的关键步骤,语言通俗易懂,案例生动代入感较强。书中也有大量的图文做解释,不枯燥不呆板,理解起来非常轻松。本书对于工作多年的职场老鸟或者创业成功的成功人士也许并不适合,但对于经验不多的创业者或者职场新人,这本书值得一读。你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很可能书中已经讲到了,也许作者可以给你一些建议,提供一些灵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工作中中实践,在工作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打磨自己的思考能力,提升自己和团队的效率,才会有更大的提升,才能飞得更高。

《效率红利》读后感(五)

华山之巅,武当弟子和峨眉派正在进行友好切磋。突然一阵凉风带过,飞刀没入一人胸口,顷刻毙命。 众人脚步慌乱,开始四下寻望,试图找出使用飞刀之人。 躲在暗处,擅使暗器,虽不是名门正派作风,却能威胁到众人性命。 江湖之上,唯快不破。任你武功高强,做好防御之前已被毙命,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尤其是现在,经历过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的进化,信息化时代的迭代更新呈现出指数型增长。 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如果不能快速、有效地掌握信息、完成任务、推进项目,早晚会被拍在沙滩上。 在《效率红利》里提到“知识是学到,主要靠记忆和理解,而技能是习得,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如何快速地习得并熟练掌握技能,是一项能够推而广之的能力。 01 确保正确是前提 我报课学了两年的写作,如今还是在门外踱步,其他群友已经变现了不知多少。 每回想起便长吁短叹,同样的老师,怎么差距就这么大呢? 原来第一步我就没走好,以至于现在的文章还多是自己的阅读感悟,而非具有高传播、高反馈的新媒体文章。 因此,谢春霖在《效率红利》里提到,速度快并不意味着就是效率高,比快更重要的两件事是确保正确、可实现。 在写作一路上,正确是意味着要思考能让读者获得什么,“以读者为中心”。要知道,读者不看,我们的文章就只是自己情感抒发,这就是没有市场的产品。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的寻求热点,这样会丧失自己写作的热情。因此要兼顾好对方和自己,找到一条适合的路才能够走得长远。 再者,时机正确也是非常重要的。互联网时期新媒体、自媒体发展就是顺应潮流的事情,写作是一项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表现自己的技能。 因此,于目标人群有益、于自己有益,并且时机刚好,顺应趋势,这样才能保证自己走在正确的路上,能够尽快的到达自己的目标而不偏离。 02 行动正确是效率 找了目标和方向,快速获得技能则成为赛道上争先的优势。毕竟市场摆在那,先到达者就会享受到优先的胜利。 在《效率红利》里,谢春霖将路径发展分为入门、高手、专业和职业四个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和战略学习,不能混为一谈,这一点也不能不做了解。 入门级别,要做好准备工作,比如找到想要成为的对象,然后拆解其行文结构、语言用词,不需要懂很多,跟着做几次就能入门了。 到了高手级别,在入门的基础上,要重新从最基本的单元做起,积累词汇、修辞、金句表达,大量重复好的内容,完成初级的积累。 专业级别要学习更好的策略,比如写作的SCQA、金字塔结构,用更好的结构、更好的语句去表达。 职业级别就不止是外在的进化了,对于写作者来说,人生的阅历、感受和经验,文学历史等知识的积累,对生活细致敏感的体察和感悟,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些会构成优秀作家的特殊性。 了解了这一精进过程,也不意味着就能够快速高效地学会写作,成为写作高手。真正的高手都是经过时间的积累、岁月的打磨,当然天才除外。 有效的训练是能够专注、正确地不断重复,而要做到精进循环就要建立增强回路和调节回路,也就是通过他人和自己的认可,让自己能在写作这一条路上坚持下去,同时能在练习中通过有效反馈找到问题、看到差距,从而修正。 至于目标的设定,则可以通过前期的四个阶段来细化具体的技能。 九层之塔,起于垒土,只有一层一阶向上,才能打牢自己的技能塔,不会在风雨中飘零倒落。 03 最快的加速是最基础的积累 虽然明白了目标和成长路径,但打工人哪有那么多时间来积累这项技能? 想要提高习得技能的效率,并不是想明白了就可以了,足够的时间必须安排上,否则还是会成为空中楼阁。 对于写作本身来说,建立SOP(流程化+标准化)也是非常必要的。有了SOP,写好一篇文章的偶然性,就变成了依靠流程和规则,写好很多篇文章的必然性。 比如写文章之前做好选题分析,确认是否是读者有兴趣了解的,能否给读者带来好奇、兴趣或者情绪,是否是自己能写的,会不会踩雷。 确定可写之后,要进行素材的积累,只有足够全面、丰富的材料,才会有更加全面的态度和足以支撑观点的论据。 前两步完成后,就要进行非常重要及其严肃的一步,如何搭建自己的写作逻辑和框架,并且整理出大纲,进行初步的创作。 之后是初稿、修改、再阅读、修改,然后是定稿、输出,通过自媒体的反馈形成更多的意见,再进行修改,当然这一步并非必然,很多文章发出后并不会再有二次修改的意愿。 有了写作的流程和标准,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这些呢? 专注自己的主干线,一定要自己完成的事情;然后利用自动线,就是顺带可以做的事情在碎片时间完成;购买第三线,如不知道写作的人可以通过付费学习完整的知识,快速搭建起框架,或者不需要亲自跟进的事情分发出去,让别人帮忙完成。 聚焦于自己的主线,高效完成,这样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想要的、而又没时间做的事情。 技能的习得不是一朝一夕,但也不是十年八载。 能够快速入门,然后有目标的情况下确定要习得的每一部分技能,在有反馈的的情况下找到问题差距,不断地更改优化,通过刻意练习完成技能的积累和迭代,这样就能高效快速的到达所预期的地方。 一年习得,十年精进,前提是要知道路在何方、人往哪去,既不是呆在原地,也不是无方向的漫游。

《效率红利》读后感(六)

四月份,我参加了一场培训。目的是提升自己的推广能力。然而我最终在参与过程中选择了终止。原因是,我发现在这次培训中我的努力不仅徒劳无功,还使得原本有序推进的事项陷入了停滞。

我一度困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直到我回到最初:提升推广能力,并不是目标,目标是通过提升推广能力从而提高赚钱能力。换句话说,推广能力并不单独存在,单单提升推广能力只是无效努力。无效努力必然带来问题,并不能推进事情进展。

我得到的教训是:我要先建立自己的赚钱系统,然后才能有效提升推广能力。

当我带着这样的想法翻开《效率红利》,仿佛一下子抓到了这本书的精髓:没有系统,就没有效率。没有效率,只能失败。失败的结局只有一个:被淘汰。

效率才是生存竞争的核心。

鉴于人类族群的组成结构,生存竞争有不同的阶段,即:

1、最小颗粒度的个体竞争、

2、需要互相配合的协同竞争、

3、作为一个整体的组织竞争。

这三种竞争,某种程度上像是游戏中的三种层级。

我们作为玩家,必须要先把上一级玩通关才能晋升到下一级。通关越早,优势越大。这就是效率红利。

玩游戏,需要各种装备。现实生活中,工具就是我们的装备。有了装备,充分利用它们,就能提高效率。

问题是,工具有很多,不仅各有长处,甚至在某些地方看起来十分相似,我们容易错误使用。解决办法是,依据自己的目标建立一个系统,把这些工具镶嵌到合适的位置。当工具发挥出各自的效用,系统就运转起来,效率也就自然提升。

那,怎么建立系统?

我得说,有效的系统建立在认知和现实两大要素之上。系统存在的目的就是利用认知改变现实——因为现实往往并不足以让我们应对生存竞争。而认知可以帮我们找到现实竞争力不足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案。这就是为什么作者在这本书里多次提到他的上一本书《认知红利》的根本原因。

就算没有看过作者的另一本书也不要紧,作者已经告诉了我们:有效系统要确保这样几件事——

1、在开始启动的时候,知道自己做的是对的事情。

2、在执行的过程中,不能偏离原定方向。

3、在具体的事项上,需要具备足够匹配的能力。

建造系统的方法千千万万,这三点始终不变。把它们当作原则,就不必拘泥于系统的具体建造方法。顺便说一句,以我自己的经验,太过执着于具体方法不仅降低效率,还会损伤自己的创造力。

系统就像是火车轨道,让我们通往自己想要的生活。

接下来要做的,显而易见是让火车有效率地跑起来。

坦白讲,这部分并不难。它只和两方面相关:能力与工具。

所有的能力中,学习能力是最为根本的能力,专业术语叫做元能力。学习能力中,自学能力又是核心。自学需要学习材料、反馈、时间规划等工具。

在个体范畴,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是生产能力——流行的叫法是输出能力。其次是,时间规划能力。前者保障了核心竞争力,后者提升了竞争效率。

在协同范畴,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是说服力。说服力够强的话,可以直接扭转竞争形势。在现今职场上,通常表现为营销、销售、主播、博主等岗位——他们也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赚钱最多的那波个体。

在团队范畴,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是领导力。领导力是一个综合能力,包括但不限于招募、识别、激发、考核等能力。与其他能力最大的差别是,它只能在实战中学习。

不同范畴,对应的能力并不相同,不同的能力需要不同的工具。比如写作能力的工具也许一个word文档就够了,但视频制作能力的工具需要有拍摄工具、剪辑工具等。

系统、能力、工具,就是效率红利三要素。

只有当三要素同时发挥效用,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吃到效率红利。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值得用余生去构建。

《效率红利》读后感(七)

速度快、效率高是大家同等24小时一天拉开差距最重要的。

当我还未理解速度快、效率高是指什么时,只是一味地最求快速完成这样我就能短时地完成任务或学习,剩下的时间再继续做其他事情,如此往复了四年,我也时常痛批自己不要一味地追求快速,但却找不到什么方法或者说真正能够帮助我不是一味地追求速度快,终于在《效率红利》本书中,找到了对自己问题的帮助。

一、速度快,不代表效率高

“不要急,慢慢来”、“欲速则不达”这是别人对我,也是我对别人说过最多的话。

但我始终无法在重要的事情上静心去做,也因如此出现纰漏,虽都能完整或较好地完成但内心还是不断地自我批评。

当然急躁这一点也出现在我的学习中。总想要通过各种捷径或者说试图用简单的思维去理解数学概念(往往都造成错误理解),而这就是想通过快速且简单,就试图掌握真正的知识基础。

但缓慢地前进,实在太让人生厌甚至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

并且在快节奏的时代下,快速且高效地学习、工作能够与他人拉开差距的方式。

但我们得在快速下保证正确才有效,否则极易剑走偏锋。

二、确保正确

要确保正确的状态,首先有三条线:基线、边线与路线。

第一条线:基线——基础。

开展一项工作前,很多人会先担心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这件事,是否能达预期目标?

思来想去,打退了堂鼓。

学习某个新知识或技能时,作为小白的学习者,这些未知知识宛如天书一般,让人膛目结舌,还未学便失去信心甚至是备受打击。

但对已有基础的人来说,不论是工作亦或学习都不是那么困难的事情,因为他(她)有做成的基础。

假设你特别想学习外语,每次看到其他人能够流利地说出一门外语,便会相信:要是我也会这门语言,那肯定能够自主阅读外语原著、与外国人交谈。

而学习外语,当然是先要学习对应的基础,再进阶词语、语法。

第二条线:边线——不能触碰的。

对于边线本书的作者解释为:不能越过的“边线”(“越界”),否则就会受到对应的惩罚。

因为我是从学习的角度去理解:影响你学习/工作的事情——称为“边线”。

能力边线

知道自己的学识量——有自知之明。

基础不行,那就补基础。

木桶理论常出现在我们眼前,但学习的缺失是没法不去面对的。

第三条线:路线。

用计划、行动实现目标。

第一步,可用到的如:SMART原则——具体、可衡量、可行性、相关性以及时间的限制。

第二步,将目标拆分为各小目标。

第三步,把目标翻译成任务。也就是将最后的结果转化为路线图形象地呈现出来。

第四步,开启戴明循环,即PDCA——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处理)。

第一步不用经常改变,后三步需要在行动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实际适时调整。

始于“基线”,留意“边线”,忠于“路线”。

当然这只是我从自身角度去思考本书带来的价值,书籍本身的价值远不止这些,它还通过小强创业的展开的故事线,阐述效率带来的红利。

《效率红利》读后感(八)

“C轮死”魔咒

根据IT桔子《2020~2021中国新经济创业投资分析报告》截至2020年12月31日的数据,中国新经济创业项目中获得B轮融资的公司,有近70%都无法拿到C轮融资,这就是我们在投资圈内经常听到的“C轮死”。

为什么会有“C轮死”现象?

按理说,A轮看产品,B轮看模式,能拿到B轮投资的创业公司,大多数公司的产品已经获得了市场认可,并且基本都找到了自己的盈利模式,业务算是步入了正轨,但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大比例的公司倒在这里呢?

因为团队走到这里,比的不仅仅是产品和模式,更重要的是效率。

比如共享专车、共享单车、网上团购等业务模式,当年在市场上都同时并存着几十乃至上千家公司,它们的产品类似,模式一致,公司本身都没什么大问题。

一开始,它们的差别不大,市场处在群雄逐鹿的“均衡态”,各自都拥有一定数量的用户。

但市场上的用户总量是有限的,同类型的产品,他们只会选择其中的1~2款,选择了A产品,就没必要去用B产品,而一旦用户发现身边的人都在用C产品了,就会立刻弃旧图新,放弃A产品转而去使用C产品。

结果就是,使用C产品的人越来越多,其他产品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少,再接着,大鱼吃小鱼,差距不断扩大,市场最终形成“7/2/1”的格局—第一名占有70%的市场份额,第二名20%,剩下的所有玩家瓜分仅剩的10%。

你发现了吗?在这种竞争格局下,最关键的是谁能率先打破“均衡态”,成为市场的领先者,一旦取得领先,就能因为“规模效应”或者“网络效应”而受到市场上更多用户的青睐,然后引来更多的资本注入,获得更强的市场推广能力,进一步扩大领先优势,最后,赢者通吃。

这就是“C轮死”最重要的原因,打破平衡取得领先的公司永远是少数,而剩下的所有“落后者”都很难再获得资本的青睐,因为它们不会在一个“胜负已分”的比赛中继续支持输家,那些落后的公司会在弹尽粮绝后倒在此处。

那么关键点来了,大家的产品都差不多,模式都一样,该如何打破“均衡态”取得领先呢?

答案是两个字:效率。

在大鱼吃小鱼之前,这里的游戏规则是快鱼吃慢鱼,谁能更快地组建起一支团队,谁能第一个把产品做出来,谁能迭代得更快,谁能率先占据有利的资源位置,谁能更早地被用户熟知……谁就有可能打破平衡,脱颖而出,然后赢下比赛。

这就是效率带来的红利。

效率红利

不仅团队之间的竞争需要拼效率,个人也需要。

在我的上一本书《认知红利》中,我说在这个时代,普通人要想脱颖而出,得升级自己的认知,因为我们眼里的世界和能给出的解决方案,是由我们的认知决定的,认知不改变,现状也不会发生改变。

但就算认知改变了,现状也不一定就能改善,为什么?

因为中间还差着“行动”。

认知是改变的起点,但如果不能转化成行动,将一个好想法、一个好计划变成现实,那一切都是白搭。

不仅要行动,你还得提高行动的效率。

一项工作,别人用一周的时间才能做完,而你只需要花三天,剩余的时间,你用来继续提升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做事的效率,进一步拉开与同事们的差距,当公司有升职的机会时,不给你给谁?

除了个人与团队,当你回看历史长河,你会发现效率也在推动着我们的文明从落后走向先进。

更高效的生产技术,将刀耕火种变成了机械智能;

更高效的信息传递,将远隔万里变成了触手可及;

更高效的协作方式,将手工作坊变成了跨国企业;

更高效的组织形式,将封闭僵化变成了开放共生;

……

可以说,整个文明史,其实就是不断用“高效率”替代“低效率”的过程。

谁能提高效率,谁就能给自己,给团队,乃至给整个人类文明带去红利。

那怎么提高效率呢?

怎么提高效率

在讲具体的方法之前,我们先来明确一下什么是效率。

比如你要从上海去北京,怎么衡量你的效率呢?

首先,你的方向得正确,不能心里想着北京,车却开向了南京,那永远也到不了。

其次,你的动作得正确,比如你开车去,那开车熟不熟练,道路选择是否正确,行程安排是否妥当……如果这些动作不正确,或者你的开车技术不佳,路上经常擦碰追尾,那么你就得花更多的时间才能抵达北京,甚至根本到不了。

最后,在以上都正确的情况下,你才能加速,从平均30km/h的速度提升到100km/h。

怎么衡量效率?

效率 = 方向的正确率 × 行为的正确率 × 行动的速率

简化成更直白的词语就是:

效率 = 目标 × 能力 × 速度

本书内容简介

如果我们把效率分成个人效率和团队效率,那么按照公式“效率 = 目标 × 能力 × 速度”,就可以得到一个2×3的矩阵(见图0-1),本书的核心知识点就落在这个矩阵之中。

图 0-1

具体我将会把这些知识点分成三大模块,分别是:个人效率升级、协同力升级、团队效率升级(见图0-2)。

图0-2

第一模块:个人效率升级

我将用“三思三线”来校准你的个人目标,也就是在出发之前,你要问自己三个问题,画出三条线,它们是你提高效率的基础、成事的前提,不然你踩一脚油门,可能会让你撞上南墙!

有了目标,你需要的也不是立刻行动,而是要提升自己的能力,先成为某个领域的高手,因为现在是一个强者通吃的时代,高手们获得了比以往更大的优势,我将会告诉你一套“精进循环”的修炼方法,助你快速提升自己的技能。

有了正确的目标,具备了相应的能力,然后才是提升做事的速度。

你可以使用“八段加速”的方法,来逐级提升完成单一任务的工作速度;而面对多任务时,你可以运用“FOTA”这套时间管理技巧,让事情多而不乱,做到有序高效。

第二模块:协同力升级

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当目标超出了个人能力所及,你就需要召集天下英雄好汉,和你一起并肩作战。

虽说人多力量大,但如果彼此的“目标”不一致,就会变成一群乌合之众,三个诸葛亮也抵不过一个臭皮匠。因此,想要提高团队的效率,你得先拥有协同力,将大家的目标统一起来。

首先,你需要的不是说服力,而是获得“权力”,因为它能改变你和他人的沟通模式,让协同变得更加简单。

但获得权力需要时间,如果现在你的权力不够大,那么你可以运用“说服攻略”来增强自己的说服力,达成协同。

其次,“屁股决定脑袋”,人的社会角色也会影响他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因此你还需要“调整角色”的方法,来帮对方换个身份,重新思考。

最后,我会把以上三种方法结合在一起,形成强大而有效的协同力工具—“协同三角”,助你实现大规模协同。

第三模块:团队效率升级

统一了团队目标,接下来就是提高团队的能力与速度了。

团队的能力,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获得:第一,“组建团队”,我将告诉你如何通过四个步骤,快速组建起一支有战斗力的团队;第二,“培育团队”,我将告诉你如何通过五个步骤,打造一个有利于员工成长的环境,然后让他们自己成长。

团队的速度,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提高:第一,“个体产能”,我将告诉你如何通过回答三个问题,让每个员工都全力以赴;第二,“团队协作”,我将告诉你从哪三个视角观察并改进团队,能有效地提升它们之间的协作效率。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这个世界缺的从来都不是有想法的人,而是那些能更快地把想法变成现实的人。

希望你能通过本书12章的内容,迅速提升个人以及团队的效率,更快地将梦想变成现实,取得属于你的“效率红利”。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我们书里见!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