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传注(修订本)》是一部经典的注释性文献,对《春秋》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解读和分析。通过阅读这部书籍,我深刻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思考,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本书让我更加了解了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
春秋左传注(修订本)读后感第一篇
看了左传,只觉得其中充斥着各种斗争。一是各种宫廷内斗,血雨腥风。一是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生灵涂炭。其中穿插着各种人物尤其是各种立场的谋士言行。交织成一幅春秋时期壮丽画卷。反映出周初建立的一套礼制到这时已经形同虚设。杨伯峻先生是左传专家,他的注文详明深透,极有助于对原文的学习理解和研究。本书可说是注释左传的权威版本。
春秋左传注(修订本)读后感第二篇
这是我读过最痛苦的书,没有之一,一是理解比较吃力,也许是历史欠债较多,很多春秋时期的历史文化常识缺乏。二是读起来比较痛苦,这一套书,我足足读了一个月,白天上班不忙时读,下班晚上没有事做时也读,但也这只能叫做通读一遍,很多东西还是理解得不是很准确,从3月1日起,虽然这个月其中有一周查攻略去了澳门和香港玩,并去玩了四天,但还是用了近30天时间,才通读一遍。昨天下午我算读完一遍,晚上九点开始摘抄这书中的一些句子和词汇,今早六点十分起床继续抄,抄了厚厚几十页,抄到近十点,终于将我在书中划出来的句子和词语全部抄了下来。三是读并快乐着。我觉得读这一套书是很痛苦的,但也是很快乐,很多东西对于我来说,都是新知识,开阔眼界,杨伯峻老先生治学的严谨态度,确实值得我们学习,里面很多文化常识,也许今天都不再使用了,但他还是很仔细地标示了出来。不过,鉴于理解困难,建议这一套书最好结合《新东周列国志》一起读,这样也许容易理解些。想理解春秋时代,这一套书是必读!而且,案头必备,常读常新!读史会看到肮脏的一面,但也会看到人性光辉的一面,人类从历史中所得到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记取历史教训。所以历史会经常重复出现。古今中外几千年,例如中国,在这漫长的政治史进程中,每一个历史事件,几乎都可以找得到类似的例子,人物时间地点变换了,角色发挥的作用和在事件中的位置,都可以找得到对应的,只是角色换个名字罢了。 所以想不通、理不明、道不清时,大可鉴前事,而知后续,进而找到解决方法。读史启智也!
春秋左传注(修订本)读后感第三篇
读春秋的三番滋味: 其一,体会了时间的腐蚀。《春秋左传》所记载的人和物已经离我们远去。历史潮流浩浩荡荡。豳、耏、賵、翬、籥……这些承载显赫都市、山川河流、礼乐器物含义的汉字,在三千年的沧海桑田中逐渐褪色。没有什么物质能够抵抗历史的侵蚀。 其二,见证了思想的不朽。《春秋左传》所首创的概念和名词历久弥新。量力而行、众叛亲离、唇寒齿亡、予取予求、外强中干、尾大不掉、食言而肥、数典忘祖、风马牛不相及……这些成语成为汉语中表词达意的基本元素。只要汉语尚存,这些成语就会一直存活下去。 其三,明白了史家的意义。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对于史家的意义,就像物理实验对于物理学家,天体运行对于天文学家一样。将具体事件总结归纳成为抽象经验教训,“以史为鉴”,将历史事件打磨成指导后来人走正路的镜子,是史家的意义。 进一步,我得出这样的看法:春秋是华夏族从周王朝分裂成诸侯列国,融合吸收戎、越、荆诸民族,统一于秦,最终催生出汉王朝和汉民族的历史的序章。这种地位对等的族群文化大融合是中国历史上仅见的。在随后三千年的历史中,汉民族作为主体民族虽然历经外部入侵,但一直保持着文化的先进性,靠着自身文化制度的反刍实现复兴,从未用到过春秋大融合的历史经验。 自近代以来,国门大开,中国作为单一国家侧身世界舞台,由撮尔小国逐渐跻身世界列强。彼亦一春秋,此亦一春秋。崛起于世界列强之林,与争霸于诸侯列国之间何其相似。中国能否像秦国一样奋六世之余烈,还是如齐晋楚吴之辈成为过眼云烟?我相信《春秋》给出了一个答案“取乱侮亡”。 庚子年末,卒读于上图。
春秋左传注(修订本)读后感第四篇
12,《管子》云:“国小而都大者弑”,可为“国之害也”注脚。 24,“凡胜国曰灭之”,则灭国亦可曰“胜”。 31,社稷即国家,国必有土,土神曰社;民必有食,穀神曰稷。 43,考,成,落,釁(音信),与“燎”功能近似。“叔孙为孟钟,饗大夫以落之。”郑玄:“考之者,设盛食以落之尔。” 44,宋人伐郑,围长葛。 60,古者娶妻必于黄昏,故曰昏礼。 64,“先配而后祖”,是不为夫妇。当:先祖后配。配,同房之谓。 64,“公及莒人盟于浮来”,何以“以成纪好也”?比如:段誉分别和乔峰、虚竹结拜,乔峰没有直接和虚竹结拜,但是通过与段誉结拜,也就同时成为了虚竹的兄弟。 74,“以王命讨不庭”,“庭”亦作“宁”。《易·比卦》云“不宁方来,后夫凶”,亦即“不庭方来”,谓早先不朝之国今竞先来朝,唯恐落后。 80,纠正小错。“其敢以许自为功乎?”注者谓:其,用法同“岂”。则不然。岂敢以许为功,则通;其敢以许为功?亦通。岂敢以许为功?于义不通。当为“岂敢以许为功!”“其”不通“岂”明矣。
81,郑许之相爱相杀,所从来久矣。
82,“民人苦病,夫妇皆诅。祝有益也,诅亦有损。”
82,射颍考叔者明知为公孙阏(音恶),而郑庄公佯为不知,使军士诅咒之。窃疑公孙阏即《诗·郑风·山有扶苏》“不见君子,乃见狂且”之子都。其人貌美,得庄公之宠幸,故庄公不欲加之以刑,为平众怒,乃出此策。
92,臧哀伯之谏,适合全文背诵。注者所解,精细非常,可谓字字有注音,无字无来历!
99,“易则生乱”,注者曰,易亦违反之义。读者多事,轻易想备一说,道歉道歉!
春秋左传注(修订本)读后感第五篇
桓公六年
《傳》:楚武王侵隨……隨人使少師董成。
【注】隨,國名,亦作曾國,姬姓。始封國君為南宮括,亦作南宮适,金文中作“白(伯)适”、“南公”。周文王及周武王時重臣,有功,分封於隨。
《傳》:鬭伯比言于楚子曰:「……少師侈,請羸師以張之。」
【注】諸書以為鬭氏,羋姓,名伯比。青崖以為其名為比,受封鬭地,故以鬭為氏,稱鬭伯。此類稱例金文所習見。
《傳》: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鬬伯比曰:「以為後圖,少師得其君。」
【注】楊伯峻曰:“熊率且比,楚大夫。”不知何據。青崖頗疑熊率為人名,且當讀為阻,訓為止,比指鬭伯比,下文“季梁止之曰”與此正同。古,且與阻二字相通,亦作沮,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阻】:【大射儀】且左還,毌周。注曰:古文且爲阻。聯繫上下文,鬭伯比提出“請羸師以張之”的計劃,熊率認為有季梁在,這個計劃沒什麼用,因此阻止鬭伯比,但鬭伯比依舊堅持己見。
《傳》:故奉牲以告曰『博碩肥腯』,謂民力之普存也,謂其畜之碩大蕃滋也,謂其不疾瘯蠡也,謂其備腯咸有也。
【注】楊伯峻曰:“瘯音蔟,借為瘦。蠡借為羸。不疾瘯蠡,猶言不病瘦弱,正釋肥字。”青崖以為此說甚迂,且前文羸字重出,不当借字。案【玉篇】瘯蠡,皮膚病。【疏】瘯蠡,畜之小病,瘯族生疥類是也。蠡則綠生癬類是也。楊氏為解肥字,而強為之說,盡廢前人之言,過矣。瘯字從疒從族,族者,鏃也,當指劍矢之類的外傷,此亦疾字本義,後疾引申指一切疾病,故另以瘯字代之。蠡字从䖵,當指蟲病之類。受此類之傷病,自然身體瘦弱,間解肥字矣。
《傳》:秋,大閱,簡兵馬也。
【注】簡,閱也。【周禮·春官】大田之禮,簡衆也。【疏】簡,閱也。謂閱其車徒之數也。
春秋左传注(修订本)读后感第六篇
历时半年,终于读完《左传》,顺便整理了一下其中的成语(包括部分典故),成语按阅读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每个成语后面有对其出处故事背景的简单说明,最后标有页码(以中华书局杨伯峻先生六卷本为准) - 量力而行,相时而动(郑庄公伐许)——82 - 度德量力(息伐郑)、不自量力——84 - 滕薛争长(朝鲁隐公)——77 - 城下之盟(楚败绞)——145;城下之盟(晋侵蔡)——669 - 人尽可夫(夫也;郑国雍姬母语)——154 - 及瓜而代(齐襄公) - 勿忘在莒(公子小白)——192 - 毁家纾难(楚國令尹子文)——269 - 割臂盟公(孟任和鲁庄公)——276 - 懿公好鹤(卫,闵公二年,狄人伐卫)——290 -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晋,大臣里克为重耳党,先后杀公子奚齐、卓子及荀息,故晋惠公忌之)——365 - 幸灾(乐祸;秦国赈灾晋国,晋国不赈灾秦国)——380 -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晋国,虢射)——380,最早来源:据汉刘向《新序.杂事二》说,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刍,“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恃耶?’” - 外强中干(秦国伐晋,晋惠公想要乘郑国产的马应战,庆郑劝说)——388 - 退避三舍(晉楚城僕之戰,子犯的意見)——500 - 表裏山河(城僕之戰,子犯;子犯一直是主戰的,然後先軫出計謀)——501 - 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舍郑以为东道主)——525 - 厉兵秣马(杞子、逢孙、杨孙厉兵秣马以待秦军)——541 - 相敬如宾(冀/郤缺夫妇相敬如宾,臼季(即胥臣)引荐给晋文公,其父有罪,侍奉晋惠公,曾想杀文公)——548 - 華而不實(晉國陽處父)——591 - 厉兵秣马(晋国,赵盾(赵文子)出尔反尔,拒秦师送公子雍)——612 - 冬日之日(赵衰),夏日之日(赵盾)(狐射姑,即贾季之语,贾季因不满阳处父调位次,使同族杀阳,后奔狄)——614 - 畏首畏尾(鄭子家告趙宣子書)——684 - 鋌而走險(鄭子家告趙宣子書)——685 - 过能改之,善莫大焉(士会说晋灵君)——718 - 染指于鼎(郑国灵公和子公的故事)——740 - 狼子野心(楚国子文说其侄斗越椒〔字伯棼〕,楚国谚语)——742 - 知难而退(晋国士会劝说荀林父放弃伐郑攻楚,因为楚庄王之前以德对待陈国,现在又放过了郑国,他是有仁德的人,他的军队有典章制度,人民信服,故不能攻)——791 -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楚庄王训诫士卒)——798 - (百步穿杨)楚国养由基(车右)为善射者,延伸出来的《战国策》中的小故事——805 - 掬指(晋楚邲之战,楚庄王对荀林父;后李白《南奔书怀》诗:“舟中指可掬,城上骸争爨。”)——807 - 止戈为武(楚庄王说的……)——813 - 困兽犹斗(晋文公城濮之战胜利过后,依然担心楚国的成得臣)——817 - 鞭长莫及(宋国求救,晋国大夫伯宗劝晋景公不要救宋国,“虽鞭之长,不及马腹”)——829 - 易子而食,析骸以爨(宋国的惨状,华元子反的故事)——831 - 城下之盟(宋国楚国,华元子反)——831 - 尔虞我诈(宋楚盟约,“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 结草衔环(晋国大夫魏颗将父之遗妾改嫁,妇人之父结草绳绊敌,助魏颗擒秦杜回以报答对他女儿的不死之恩)——835 - 余勇可贾(齐晋鞌之战,齐国高固入晋师,擒了人家的人,站在车上大放厥词)——864 - 唯命是听(外交辞令)——873 -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季文子引古书之言来劝鲁成公不要叛晋从楚)——894 - 疲于奔命(楚国巫臣对子反、子重的复仇誓言;奔命,是奉命奔驰的意思)——911 - 从善如流(晋国中军将听从荀首等人的谋略所以获楚俘)——915 - 伉俪(鲁国声安之母,一位被嫁来嫁去的苦命女子)——932 - 唯利是视(秦国被晋国黑得很惨呀……晋国绝交书里说是秦国说的)——945 - 痛心疾首(同样出自绝交书)——945 - 甚嚣尘上(鄢陵之战,伯州犁帮楚王视察晋国军队的情况)——967 - 君子劳心,小人劳力(晋国围郑国,中军将知罃出主意三分四君以老楚军)——1063 - 胜之不武(晋国想打小城,荀罃劝谏)——1070 - 居安思危(晋国魏绛辞晋悼公乐)——1092 - 有备无患——同上,1092 - 掎角之势(戎子答范宣子)——1106 - 马首是瞻(晋国经过崤之战66年后又开始和秦国打战了,征集诸侯军队开到秦国境内,秦不服,即将开战,中军将荀偃进行战前训话)——1109 - 生死(而)肉骨(楚国的令尹薳子冯在有前车之鉴的基础上都还多宠信之人,经申叔点拨,后恍然大悟,遂去嬖人)——1179;季平子逐鲁昭公,然后请叔孙昭子帮自己平息这件事,如果能够帮助自己,就是“生死肉骨”了——1630 - 視民如子(子產向然明詢問施政方針)——1222 - 舉棋不定(寧喜打算復立衛獻公,大叔文子不同意此種做法,將其比做舉棋不定的弈者;其實寧喜只是奉行他對他老爹的承諾而已……他老爹想給自己洗白)——1223 - 上下其手(卫国因为宁氏父子逐卫献公复立献公的事得罪了孙林父和晋国,晋国便来兴师问罪,在战争中,穿封戌获郑皇颉,但楚公子围争俘,伯州犁当裁决人,上下其手暗示皇颉撒谎)——1230 - 床笫之言(晋楚弥兵之会完了后,晋国赵孟从宋国回晋经过郑国,郑国国君率领七位卿大夫来宴享赵孟,赵令其各自分别赋诗言志,伯有赋《鹑之賁賁》,此诗为讽刺卫宣姜而作,故赵孟以之为“床笫之言”)——1252 - 宾至如归(子产大大毁了人家晋国的墙,还能说得头头是道
春秋左传注(修订本)读后感第七篇
摘要:楊伯峻先生《春秋左傳注》,為迄今最佳之《左傳》注本。惟賢者千慮,一失難 免,楊注遂有訂補之需要。本文為隱公元年經傳楊注之訂補,楊注錯誤之處,將予 以訂正;楊注有所遺漏,需予補充者,將加以補充。於訂補過程中,將盡量利用近 年出土之簡帛材料。又電腦科技日進,本文將掃描古文字字形,透過文字之初形, 以及闡釋引申義及文字間之通假關係,以加深讀者之理解。
作者简介:单周尧,香港大学哲学博士。1975年起任职于香港大学中文系,讲授《左传》等课程,并参与筹办届《左传》国际学术研讨会。现任香港能仁专上学院副校长(学术)、香港大学中文学院荣誉教授,以及内地多所大学之荣誉教授。同时担任两岸三地多家学术刊物,如《能仁学报》《东方文化》《中国文哲研究集刊》《文与哲》《饶宗颐国学院院刊》之主编、编辑及顾问。发表论文近二百篇,专著有《中国语文论稿》《文字训诂丛稿》《左传学论集》《勉斋小学论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