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线杆去哪儿了?》是一本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电线杆被拆除后,被改造成不同的物品,最终成为了一座图书馆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作者告诉我们,事物的价值取决于我们如何使用它们,每一个物品都有它的独特用途和价值。
电线杆去哪儿了?读后感(一)
为了让孩子脱离电子产品,我们通常会为孩子选择纸版书籍。怎么给3-8岁孩子选择合适的书呢?很多家长也是煞费苦心:文字太多的看不懂,图画不美的没兴趣、内容雷同又无新意…… 这本《电线杆去哪儿了?》,就非常适合3—8岁孩子阅读! 首先、这是一本硬皮、精装、彩绘书。图画色彩鲜艳、一个个人物神形兼具、场景新奇有趣,能一下子吸引住孩子。 第二、本书运用大面积的图画配合少量的文字,而且所有的文字都是常用的易读字,对于识字不多的3-8岁孩子,没有任何阅读障碍。
第三、这本书立意巧妙,内容新颖。从电线杆的第一人称视角,旁观中国城市化进程,讲述宏大叙事。在电线杆身上,我们能看见时代进程中,无数平凡角色的支撑与担当!这不光对孩子是一个全新故事,让家长也耳目一新。 凉床、蒲扇、暖水瓶;瓦屋、杆称、冰棍摊。书中让孩子倍感新奇的老物件,却瞬间把我们带回到远去的旧时光。 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共读,把我们的过去,送给要走向未来的孩子们!
电线杆去哪儿了?读后感(二)
小时候,有电线杆意味着这里通着电,这个地方有了电灯,甚至有了电视。夏天,电线杆上挂着的昏暗的路灯也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大人们会在路灯下下象棋、打扑克牌,或者聊聊家长里短;我们小朋友们可以在路灯下玩游戏,捉蛐蛐,当然也有些孩子在路灯下写作业和背书。 之后,电线杆越走越远,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看到它们的影子,从最早的木头的,到水泥的,现在是钢架的,电线杆看到了这个地方的发展。但是我们也会突然发现,现在的电线杆越来越少,它们都去哪里了呢? 这本书中以电线杆为第一人称叙述者,它见证了城市的兴衰变迁,从繁华到落寞,从喧嚣到寂静。电线杆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也是城市变迁的牺牲品。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地下电缆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电线杆,它们被埋入地下,成为了城市的“隐形守护者”。 这本书的巧妙之处在于,作者没有简单地讲述电线杆的消失,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含义。电线杆的消失,不仅是为了节约用地、美化城市,更是为了城市的未来发展。这一变化反映了城市从粗放型发展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也预示了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 此外,书中还通过丰富的插图和生动的语言,将电线杆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孩子们在阅读时,仿佛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电线杆的喜怒哀乐,与它们共同经历城市的变迁。 我们发现通过这本书,作者让我们通过电线杆重新审视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感激那些默默为城市付出的人们。
电线杆去哪儿了?读后感(三)
这是一本适合由家长带读的儿童绘本。一本讲述生活中常见的电线杆历史变迁故事的书。因为正如绘本中所讲电线杆在日益发展的城市中已经越来越少见了,在带读讲解的过程中,家长可能要结合一下自身的成长经历,现身说法一下方便孩子理解。
在一些乡村郊区,老式的电线杆还是存在的,这在亲子游的路上多会遇到,家长也可以借这个机会结合本绘本讲解一下城市的变化和进步。
在阅读之前,建议可以先看一下后面的评审语和作者语,对本绘本有个大致的了解,这样更容易一次性把内容讲解到位。
电线杆从开篇到结束,在书中出现的位置从左边逐渐移到至右边,至最后消失,正像一个人走完了自己的一生,是非常有意义的一种绘画安排。本书曾获第十三届信谊图画书奖,是一本不错的低幼儿童读物。
书中另有意思的是评审与作者似乎在拟人手法上有所分歧,家长们看了以后再做评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