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我们这一代读后感1000字

我们这一代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06 19:55:57
我们这一代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6-06 19:55:57   小编:

《我们这一代》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它揭示了当代年轻人的成长经历和内心挣扎。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记录时代变迁的纪实文学,更是一种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探索。读完这本书,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积极面对人生的挑战。

《我们这一代》读后感(一)

从豆瓣高达9.1分的真人秀读书节目《我在岛屿读书》知道此书,厚厚实实装帧漂亮的大开本,主要是人像摄影师肖全用其镜头记录、定格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文艺圈,有余华、苏童、西川、欧阳江河、马原、叶兆言、格非、刘震云、贾平凹、王朔、残雪、王安忆、顾城、北岛、舒婷、窦唯、崔健、唐朝、刘欢、何训田、朱哲琴、谭盾、姜文、张艺谋、巩俐、陈凯歌、田壮壮、李少红、杨丽萍、刘小东、吕澎、陈冲…… 那时的他们大多还相当年轻,镜头前的脸庞毫无衰老、难觅沧桑,可转眼三四十年已过去了~

书中还收有改革开放之初,肖全所拍摄的城市乡村,市井生活,皆是很难得的老照片。读之恍若历史回放。

正如作者自己在后记所言:“对于肖全来说,这本书是摄影家的传承和使命;对于这本书的主角来说,这本书是他们的青春和回忆;对于中国文艺界来说,这本书是一段历史;而对于今天年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就是一个时代。”

尤其喜欢书中窦唯、崔健的照片,很有味道。

《我们这一代》读后感(二)

历史不会重复,这不是一向套话,每一代人的经历与演变都有自身的逻辑,而作为见证人,肖全的感受与视角也是属于那个历史时期的。事实上,没有任何文字能够代替肖全的作品说话,我们只能够去静静地观看与感受,阅读与思想。肖全的照片首先是历史文献,很少有人像他那样能够将文学艺术领域的不同人物的生活与工作记录下来,人们的确能够找到其他摄影者拍摄的有关“我们这一代”的照片,但是,我们很难见到像肖全这样用一种特殊而连贯的摄影语言如此完整的记录,它们提示了历史的形象与后面的故事,肖全的照片也是这个时代的艺术,任何将摄影看成是一种客观描述的试图,都是一种错误。相机在摄影者的手中,那镜头的位置与焦点由摄影者支配,光,在照相机的作用下对胶片产生作用,最后由暗室工作生成一个图像,这是多么难以预测的结果!那个按下快门的瞬间是如此地神奇,最终,我们只能够在艺术家的神经末梢里去寻觅原因。

我们很难不说,肖全历经千辛拍摄的“我们这一代”是历史的肖像,不过,这些肖像不是真神,而是一个个满面尘埃、甚至遍体鳞伤的个人。他们欢乐,悲伤,希望,绝望;他们思想,迷茫,骄做,沮丧;他们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塑造自己,改变自己,用诗歌、小说、绘面、电影、舞蹈、音乐、图像来影响社会,成就自己,他们与这个社会和这个时代的人们互为语境,最终,他们共同塑造了一个时代。留下了无法抹去的历史记忆。

相信在多年之后,人们会一次又一次反反复复地感慨:肖全的摄影呈现了一段特定历史的语境和肖像。

《我们这一代》读后感(三)

记录: 2023年阅读第48本——微信公众号《非哥笔记》 , 天天都读书,2023目标500本。

书名:《我们这一代》

作者:肖全(中国著名人像摄影师)

点评:他用相机留住了文艺黄金时代的辉煌。记录了1980-1990,中国文艺黄金时代中百余位一线文艺工作者的群像:崔健、陈丹青、谭盾、张艺谋、陈凯歌、巩俐、姜文、北岛、顾城、余华、史铁生、贾平凹、王安忆、苏童、韩少功、唐朝乐队……多少耳熟能详的名字,尽化为其镜头中的“历史肖像”。肖全,以一个人的镜头,叙述一代人的故事,叙述了一个时代的故事。

摘要:

>> 曾年:第一次提起曾年这个人,还是在1990年与崔健的聊天中,崔健问我是否认识他。“我的第一盘专辑《新长征路上的摇滚》的封面就是曾年拍的。”他说。我从柜子里取出曾年寄来的那两份稿子,在文章的结尾处,有这样一段话:“干这个职业的人都不会发财,不会成巨富,只能是在付掉旅馆、胶卷、冲洗照片、飞机票、电话、传真等费用之后,用剩下的钱往破旧的大众牌汽车里加一点汽油了……但自由又是最富有的,因为我们是事件的参与者,我们目击了世界。”

>> 李保田:保田哼了一声:“中国的任何一个演员,都别想进我这里来,我耻于与他们为伍。”保田认真、严肃地讲了这句话。他接着说:“演戏,不过是我挣钱吃饭的一个手段,拍一部戏,够我吃半年的,我便可以无忧无虑地在这里画画、看书。”

>> 王序:凡是高人,都会在陌生人面前表现出平静、友善、谦和的一面,这种感受已在我长达十年的工作中多次得到印证。在与王序的初次见面中,这种感受又一次得到强化。

《我们这一代》读后感(四)

因为看《我在岛屿读书》,知道了肖全,在亚马逊上下单了《我们这一代》的四川文艺出版社版本。因为是从法国发货,三周就到了,不过价格不菲,书和运费加起来快一百欧。 肖全作为著名的摄影家,在书中收集的主要是他对一批五六十年代出生的文艺界人士的拍摄作品,,可以说是一代文艺界的记忆。其中一些照片非常有名,比如他给易知难拍摄的人像。他的作品确实有很独特的笔触,像是有人评价过的那样,肖全的镜头是包含感情的。 之前有一段时间微博上兴起了怀念九十年代的潮流,但在我看来,九十年代可以回忆、纪念,但并不值得怀念。原因很简单:一个字,穷。那时候的中国,经济发展刚刚起步,但是还是太穷了。物质贫穷,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因此书中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出这一批文化名人大都属于出身良好、可以接触到外国文化的阶层,至少要出身大城市,不是北京上海也得是成都昆明这样的省会城市。那个年代的小城镇居民又哪有那么多机会接触诗歌、绘画、电影和摇滚乐呢? 再就是书中的一些用词和描述,比如对女作家和艺术家的描写,多落窠臼于她多么美,多么有“女人味儿”,而作者同其他男性文艺界人士的一些探讨也似乎局限于如何找到一位体贴贴心的另一半。曾有人讽刺道文青的终极目标是为了cao逼,虽然用于粗俗,但也多少反映出一些现实问题。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文学艺术的创作源头很多时候确实是爱情和性,但完全以男性艺术家视角来阐述,可谓是局限了。 所以我并不怀念九十年代。这本书是一代人的剪影和印记,值得阅读和珍藏。但过去的已经过去,我更喜欢的一个生活更为富足的年代。作为八零末生人,九十年代末零零年初的时候,想买最新一本《哈利波特》在长春的新华书店是买不到的,只能去沈阳买,而音乐更是几十块的随身听加盗版磁带的配置。我上高二的时候,2005年,才买了唯一一个CD机(此处确实要归功于郭敬明的影响),八百多块,花了我爸大半个月工资。而现在呢?买个PS5眼睛都不用眨一眨。 虽然经常由我国经济发展过快而文化发展速度不匹配引发很多争论,但其实九十年代的争论也不少,比如书中就描述了广州双年展上两派艺术家对当代艺术是否要市场化商品化进行的白热化争执,等等,所以我还是对当下充满信心。无论如何,首先要生活富足,孩子们才能想写诗就写诗,想玩摇滚乐就玩摇滚乐。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