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猫记》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小说。故事讲述了一个小女孩与一只流浪猫之间的温暖友谊。通过与猫咪的相处,女孩懂得了关爱和责任,并学会了如何帮助他人。这个故事温馨而感人,给读者带来了对友谊和人性的思考。
《捉猫记》读后感(篇一)
阅读《捉猫记》
《捉猫记》不是一本非常激动人心的冒险故事,也不是王子公主的经典童话,可却是一本令人难忘的好书。
法国作家马塞尔·埃梅创作了一段“动物狂想曲”,讲述了两金发小女孩和动物一起的故事。在《捉猫记》里,所有生命都是天真无邪的,很多角色看起来很坏,可实际上一点都不坏。我想分享一下例子。
你看狼,没人愿意相信它,大家都认为它会吃人,狼也怪可怜的。它后来虽然差一点吃掉人类,可它当时真的只是忍不住了。我感觉狼有一点像一个小孩,家人虽然说过不能吃甜点,可他最后忍不住吃了一块,结果被发现了,于是被赶出了家门。
还有那个士兵,他也许真的很急,而他的马又不听话。他就只能把羊买走当坐骑了。
反正我想让大家读书读全面一点,阅读时要多多思考。
1/6页《捉猫记》读后感(篇二)
童话,让一切荒诞情节变得合理,可信。孩子应该读童话,大人更应该多读童话。在纷繁的现实生活中,找到一点点安慰。
《捉猫记》的背景在一个农场里,农场里有两个可爱的孩子——黛尔菲娜和玛格内特,还有爸爸妈妈,以及一些可爱的小动物。小动物在这里都会说话,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在那个没有电子设备的时代,我们在一个农场里,也有着有趣的探险,经历着有趣的故事。
书的目录是按照农场动物的名称来命名,每一个故事虽然都是独立的,但是农场的大环境是固定的,因此还是可以串联起来,让人物的形象更丰满。每一个经历的故事没有在跟读者讲什么道理,但是读起来却又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插画也有鲜明的法式风格,很有趣,大约是用的彩铅作画,勾勒出一家四口的形象,小动物们的形象,配合着故事内容,帮助读者代入到既定场景中。
《捉猫记》最有趣的地方则在于它能够让读者相信——真的有这么一个地方,有会环球旅行的鸭子;小白母鸡真的可以变身大象,和孩子们玩诺亚方舟的游戏;驴很聪明,可以好好地惩治坏公鹅;鸭子都不像是鸭子,可以变成“士兵”偷梁换柱,让黛尔菲娜和玛格内特的绵羊重新回来……有时候我们看到故事内容,有一种“确有此事”的真实体验感。
很喜欢最后天鹅的故事。黛尔菲娜和玛格内特破坏父母定的规则过了马路,老天鹅为了让小姑娘们瞒住父母做出努力,而父母最终觉得如果姑娘们破坏规则的话说不定也能看到天鹅最后的歌声。故事紧凑,结局给人一种淡淡的悲伤,很难从文字中抽离出来,或许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整本书的故事都围绕着“爱”,我们能看到黛尔菲娜和玛格内特对动物的爱,并且动物们也能回馈她们的爱,在她们遇到烦心事儿的时候帮忙解决。我们看到的,就是一大家子的故事。
这本书很适合中高年级学生阅读,首先是他们的想象力正在逐渐消失,一些故事可以唤醒他们一部分想象力。其次就是故事语言的写作,有很强的逻辑性,不至于让读者跳出这个环境。
2/6页《捉猫记》读后感(篇三)
翻开书,读到与小姐妹们一同读书的俊俏鸭子,我便觉得此书不寻常。
“这是中国。”玛丽内特说,“在这个国家,每个人的皮肤都是黄色的,眼睛都是丹凤眼。”
这个描述是否刻板,我不确定。金黄色的皮肤,细长上扬扫入鬓角的眼尾,我觉得在西方人眼中是迷人的亚裔风情,倒不见得是大部分中国人的典型长相特征。
看过世界地图便燃起雄心,启程环游世界的鸭子,有点像凡尔纳《八十天环游地球》的福格(Fogg)先生,虽然好像有点“云里雾里”的不着边际,但执行力十足。“鸭子头也不回地大步出发了。由于地球是圆的,三个月后,鸭子发现自己回到了当初出发的地方。”鸭子“理所应当”地回来了,令人惊异的是它竟然结伴带回了一只黄皮黑花斑豹。
豹子既深沉谦逊又霸气十足,且不惧挑战。它反客为主地在农场住了下来。它只吃老鼠和野生动物。它主事儿,打点家庭杂务,呵护老马等农场的一干动物。就连小姐妹的父母,也在豹子的威慑下,变得收敛、平静,安心如孩童。
然而,这个看似威严、冷静,安之若素的主理者,内心深处压抑的野性与不自在一直在隐隐骚动,直到它秘而不宣地对农庄里暴躁、狂妄的猪执行了私刑。大家心中心照不宣的顾虑和恐惧被公然证实了,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无人再提及猪的失踪。
然而,这是豹子压抑天性的蠢动,也是豹子与农庄生活存在违和的第一个讯号。
生活在西印度群岛,习惯于热带海洋性气候的豹子,期待着雪落的到来,但却一天天地萎靡下去。终于,如约而至的大雪燃起了也耗尽了它残存的最后一点生命力。
事实上,开篇仅读了几页,这文风就令我回想到了小时候读的《世界童话名著连环画》的一篇。翻开目录,果然,映入眼帘的正是《鹿与狗》。以宁静的,与自然交汇的农庄生活为背景中,马赛尔•埃梅描绘了人性的冷清与残酷。你知道那感觉,如同卡夫卡的《变形记》,奥威尔的《动物庄园》,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那动物不是动物,对比之下,其实比人更富温情。甚至,你可以说埃梅所作的《驴与马》简直是儿童版的《变形记》。
作者纵然对人性呈审视和批判的态度,但并不悲观失望。除了在动物身上寄托着对人性的希望,他对小姐妹黛尔菲娜和玛丽内特的真挚与善良始终报以肯定的态度。他还在书中加入了一个很少出现的,作为小姐妹保护者的正面人物——正直的阿勒弗雷德叔叔。
但是,猫在哪里呢?除了在《鹿与狗》中作为一个谋士似的关键角色,在其他篇章里,猫只不过以时隐时现的配角出现。在《鹿与狗》里,埃梅笔下的猫清醒、忠诚、明智,且长袖善舞。然而灵光乍现地,我突然觉得,不如说作者埃梅就像只猫,用他狡黠的智慧、冷眼旁观的洞察力,将那人性的善与劣编入故事娓娓道来。埃梅像位冷静的智者,不失童心地向孩子们讲述着富有人生教益的故事。他告诉我们:
不要考验人性(或曰人性中的兽性)。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要一厢情愿地认为惯常的习性是可以改变的。放松警惕性的轻率信任会令人付出代价。别退让,用宽容和智慧来应对、化解粗鲁的傲慢。
因此,我迫切地希望妞儿在读完林格伦系列故事后,读一读埃梅的《捉猫记》。随着她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我觉得她也需要了解,在闪烁着阳光碎银的清浅水波下,人生之河还有暗涌的漩涡和缠足的水草。
3/6页《捉猫记》读后感(篇四)
漂亮的封面
马赛尔·埃梅,这位被誉为“法国二十世纪最出色的文学家”的男人,总是以其奇巧的构思和幽默的语言引人入胜,把现实主义的内容与怪诞形式进行巧妙结合。《捉猫记》可谓是彰显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整体感受就是——“光怪陆离”!
《捉妖记》的插图我个人很喜欢,感觉是水彩和彩铅的结合,每张图的用色都比较单一,颜色饱和度略低,层次单一,很容易给人复古的感受,让人觉得这些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之前”。
和谐的配色,粉色和绿色通过降低饱和度的方式搭配在一起,明黄色又突出了重点。
拿到书之前一直在想书名为什么叫《捉猫记》,迫不及待地翻开目录,也并未发现有任何和“捉猫”相关的章节,于是只好带着疑问开启童话之旅了。
奉上目录
原本以为是小猫小狗都会自由发言、小朋友和小动物团结一家亲的故事,结果竟然完全不是!奇幻的故事中暗含了人性的尔虞我诈,温馨的家庭中也处处有自我利益的较量。阅读过程中无数次地想过,如果我此时处在儿童时期,看这样的作品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儿童文学中对人性的深入探索,在儿童纯净如水的心中能激起怎样的波澜呢?
《捉猫记》虽然是一篇一篇的小故事,但是里面塑造的人物贯穿始终。主人公是戴尔菲娜和玛丽内特两姐妹,时常出现的还有各种动物和他们的爸爸妈妈。两姐妹的塑造比较常规,一对漂亮的金发姐妹心地善良,总是形影不离。有意思的是他们的爸爸妈妈。首篇《鸭子与豹》中就有父母因为忠诚的老马年事已高想把它卖掉的情节,颠覆了儿童文学中塑造慈善的父母的形象,刻意营造了一种小市民阶层自私且自我的形象。这种形象在《驴与马》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当孩子变成了驴和马,父母便自然地想要在孩子的身上剥夺利益。现实生活中也往往如此,父母不是圣人,不能完全像大部分儿童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那样慈悲且付出无条件的爱,他们会为自己考虑,也会出手维护自己的利益。孩子能在这样的家庭关系中体会到什么呢?接受爱但仍要独立?理解父母为什么有时候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这要看孩子自己如何去体会了。
虽然书中充满了许多在儿童文学中算是“非常规”的情节,但是作者也崇尚“真善美”。我最喜欢的一篇就是文章的最后一篇《天鹅》了,一只善良的老天鹅,为了帮助两个女孩,在孩子的父母归家之时,用尽力气唱完了生命中的最后一支挽歌。《鹿与狗》中有“忠”“义”不能两全的猎狗,《狼》中有试图改邪归正的狼,《绵羊》中有损失了自己木马的于勒……爱与善在任何时代、任何维度、任何充满幻想的空间中,都应当是被赞扬的主题。
《天鹅》插图
合上书本回顾这些奇幻的故事,好像动物会说话是理所应当的,聪明和愚蠢可以被颠覆,无私也可以是出于自我利益,一切疯狂的想法都像是“捉猫游戏”一样轻盈、奇趣又令人雀跃。成长或许就是一场躲猫猫游戏,想变成猫就变成猫,想去找猫就去找猫。也许找得到猫,也许会找到其他动物,也许什么都找不到,也许正在找的过程中,才发现自己是猫。时间可以交织对调,空间可以压缩伸展,语言可以随时共通,人性随时被试探……这些幻想的元素就像旋转灯球的光束一样五彩斑斓、灯红酒绿,构成一幅光怪陆离的奇异景象。这种景象值得任何一个孩子、任何一个成人走进去,用一次剪刀石头布作为开头,开启一场意想不到的“捉猫记”。
4/6页《捉猫记》读后感(篇五)
今年暑假,带孩子们去剧场看了《爱丽丝奇境历险记》的话剧,六岁的儿子高兴得手舞足蹈,全程沉浸在主人公爱丽丝奇幻疯狂的历险游戏中无法自拔。
这周,和娃们一起亲子共读了马塞尔.埃梅的《捉猫记》。儿子说,这本书的脑洞一点也不逊色于《爱丽丝奇境历险记》;而女儿则认为,这本书通过每个单篇故事所呈现出来的哲理,和她之前读的《儿童哲学智慧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本书作者马塞尔.埃梅,被誉为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剧作家。他的作品构思巧妙,以“怪”取胜。现实主义内容与怪诞形式巧妙结合,构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本书曾入选法国中小学教材,成为影响几代人的经典故事。也被选为中国小学假期推荐阅读书目。
01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转转
开篇故事《鸭子与豹》中,鸭子在两个小主人戴尔菲娜和马利内特的劝说下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走之前,它曾花两天的时间深入学习地理知识。
它用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环球旅行,并回到了最初出发的地方——农舍,并带回了它的朋友——一只漂亮的黄皮黑花斑豹。而这只豹子之所以愿意和鸭子回来,则是被它精通的地理知识所折服, 同时也萌生了:世界这么大,我想去转转的梦想。
虽然最后豹子死在了阴冷、潮湿的雪地里。 但它的这段经历使它原本枯燥、单一的生活也曾充满了奇幻与快乐。
鸭子与豹面对世界,永远保持新奇、热爱的态度,也给了我们面对生活不一样的感悟
02 生命诚可贵,自由价更高
故事《鹿与狗》中,一次偶然的机会,猎狗救了鹿。后来,鹿被猫说服,离开森林去戴尔菲娜和马利内特的家中应聘工作,并试用一个月。
一开始,鹿和牛一起去犁地,虽然磕磕碰碰,但后来它们彼此调整自己的步伐,很快鹿也变成了一头优秀的犁地好手。
但鹿对干活不感兴趣,它更喜欢每天工作完后和小女孩们一起玩耍,而农场主却对此颇有抱怨。
后来鹿鼓励牛和它一起逃离现在枯燥、单调的生活,一起去森林里面探险。但牛在森林里面晃悠了一天后,随着夜色的降临,恐怖逐渐笼罩在它心头,最终它还是选择了回到农场,过那种一成不变、但却踏实安稳的生活。
而鹿为了自由,选择了独自回归森林,最后却死在了猎狗的围猎中。
鹿在临死前,请求狗把一朵小雏菊带给亲爱的小女孩们。
牛喜欢呆在舒适区没有错, 鹿向往自由也没有错。
每个动物都是独立的个体,它们要为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责任。
只是,总有一些桀骜不驯的个体会选择:”生命诚可贵,自由价更高。”
03 我的悲伤,你无法感同身受
故事《驴与马》中,二位小主人戴尔菲娜和马利内特曾经的梦想是变成一匹白马和一只头上有白斑的灰驴。
第二天,随着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进房内,她们睁开眼睛,发现梦想照进了现实。
她们的爸爸妈妈虽然接纳了她们变成动物的事实,但是在面对她们犯错误以及干活很慢的时候,仍然忍不住发牢骚和用鞭子抽打它们,甚至面对高额的金钱诱惑,想要把它们卖掉。
面对虐待,它们由刚开始的反抗,到后来的习以为常。长时间的劳作使得戴尔菲娜和马利内特的记忆变得模糊,她们甚至忘了自己是谁。
虽然后来,她们再次变回了最初小女孩子的模样,经过努力练习也适应了学习和生活。
但曾经,她们的悲伤无法诉说,也没有人能够感同身受。
04 结语
这是一本大作家写给孩子们的儿童读物,适合亲子共读, 也适合绘本临摹。本书插画为著名插画家娜塔莉.帕兰所绘,她曾给许多大师作品绘制插图,也曾获法兰西美术学奖。
书中的插画童趣十足,色彩饱和度高,比较真实地还原了20世纪初的环境形态。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愿这本书带给你不一样的童趣感受,真挚推荐!
5/6页《捉猫记》读后感(篇六)
幻想是每个孩子最浪漫的事,也是最喜欢玩的游戏,一会想自己变成奥特曼,一会想自己变成白云,一会又想自己变成其他事物等。
没错,爱幻想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们经常玩的游戏。而这些东西一般都会在童话故事里出现。
我们最熟悉的《安徒生童话故事》《一千零一夜》等,都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但是,有些故事说得多了,孩子们就会产生厌倦之感。没有新鲜之意。
为了让孩子们阅读新的童话,大作家马赛尔·埃梅给孩子们写了《捉猫记》,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读物,语言风趣幽默,孩子们都很容易理解。故事内容也非常精彩,能带来快乐的狮子,善良的狼,以及一群勇敢的小伙伴们。
马塞尔·埃梅是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家、剧作家。他继承了法国现实主义和幽默的文学传统,构思奇巧,语言诙谐,往往能写出现实生活中的荒诞感,因此也被称为“短篇怪声”。
《捉猫记》中故事短小精巧、趣味十足,一个个画面渲染纸上,像影片一样,在眼前浮动。
01 快乐就是大家一起玩
愉快的心情就是从健康里长出花朵。
在故事《鸭子与豹》中,鸭子喜欢看地图攻略,它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它征求了朋友们的意见后,踏上了旅行的路。
在旅行的路上,他遇见了豹子,在豹子准备吃它的时候,它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救了自己,并且和豹子成了好朋友。
3个月后的一天,鸭子带着豹子回到了农场,小伙伴们都很开心,但是又都很害怕豹子,通过鸭子的介绍,他们慢慢的接触豹子,并且和豹子成了好朋友。
豹子可以帮助朋友们做任何事,但是从来没有伤害过朋友,他们每天都在一起愉快的玩,包括两个小女孩的爸爸妈妈也加入了他们,爸爸妈妈起初的害怕,到最后主动要求玩,所有农场的小伙伴们都可以参与游戏。
他们的快乐是发自内心的,是真正的品尝了快乐。
02 善良就是狼不再在吃小孩
《蒙田随笔》中说:“对别人的善良的信任,足以证明自己的善良。”
《狼》这个故事中,狼的转变是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的,女孩的父母外出,告诫女孩们不要给任何人开门,两个小女孩爽快的答应。
爸爸妈妈们刚出门,徘徊在农场门口的狼就来敲门了,看着两个漂亮的小女孩,狼的内心柔软了很多,一直在门口诱导小女孩开门,最终,狼在门口和两个小女孩一整天地在聊天,小女孩依旧没有开门,而是和狼约定下次见面的时间。
第二次见面后,小女孩不顾父母的叮嘱,给狼开了门。于是,狼就和两个小女孩一起玩游戏,玩得很高兴。她们俩骑在狼背上,拽着狼尾巴等。狼都没有生气,反而很开心地和她俩玩。
她们最后在玩“狼”的游戏后,狼进入角色,假戏真做了,把两个小女孩吞入腹中。还好,狼不知道怎么开门,爸爸妈妈回来后,把狼的肚子划破,把两个小女孩救了出来,然后又用针线把狼的肚子封好。
自此之后,狼发誓,以后再也不吃小孩。两个小女孩对于狼的信任,再一次的证明了她们两的善良。
03 勇敢就是可以救下绵羊
平凡的生活,平淡的自己,却有一颗勇敢的心。
《绵羊》中,爸爸妈妈为了有自己的一匹马,不惜拿农场的任何一个动物去和喝醉酒士兵去交换马,而士兵最终选择了绵羊。
当士兵把绵羊骑走后,女孩们瞒着爸爸妈妈和动物们商量着怎么去营救绵羊。
在营救绵羊的路上,他们向村子里的人打问,有没有见过骑着羊的士兵。一个5岁的小男孩带他们去了士兵所在的位置。等他们到了士兵所在位置后,他们看见的是一只瘦弱的羊,原来士兵嗜酒,把羊毛剪了换酒喝了。
他们想去直接牵走山羊,又怕被士兵发现。于是,鸭子骑着路上碰到指路的小男孩的木马,飞快地从士兵跟前滑过而且让自己停在离士兵不愿的地方,接下来跟喝醉酒的士兵进行交涉,把绵羊用木马换了回来。
士兵骑着木马,使劲让它前行,木马依旧站在原地。于是,士兵大发脾气,用刀把木马的头砍下、腿砍断。小男孩看着自己的木马,心里很难过,但是想到可以救出绵羊,又开心极了。
虽然女孩们和她们的动物小伙伴都很平凡,但是他们为了救自己的好朋友,都有一颗勇敢的心。
写在最后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童话世界,都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他们的世界,和我们一样,有快乐、有悲伤、有相聚,也有分离。
《捉猫记》作者用诙谐的话语,给孩子们展现了一幅幅精彩的画卷,高兴、快乐、善良、勇敢等,教会孩子付出什么就会得到什么,你付出快乐就能得到快乐,付出善良就能得到善良。
如果想和孩子一起看童话故事,那么这本《捉猫记》一定不要错过。
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