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下看中国》一书从全球视角审视中国历史,探讨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作者通过对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探讨,揭示了中国在全球史上的独特地位和作用。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理解中国历史。
全球史下看中国读后感第一篇
天涯上的煮酒论坛接触到这本书,作者十分用心的写作,全新恢弘的视野,图文并茂的通俗易懂的介绍全球大环境下的中国历史的发展,浮躁的当代我们,需要安心下来读这样一本大视野的书,读史使人明智
全球史下看中国读后感第二篇
全球史下看中国文章写的真好,内容丰富,知识真的全面。从中国人祖先北京猿人开始讲起故事般引人入胜。中国历史是从诗经开始记录的,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写大众老百姓的;《雅》是写贵族的;最后《颂》是当时社会称赞皇帝的内容。
全球史下看中国读后感第三篇
该书以时间为主线,采用横向对比的方式,对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进行平行叙述,纠正长期以来形成的中外历史“时间差”---只知中国,不知同期的世界。书中作者以全球视野重新审视中国历史,对世界历史进行梳理。论述涉及外交战争、经济贸易、技术传播以及各国文化对比、社会发展、城市建筑等各个方面。
全球史下看中国读后感第四篇
从全球的角度和广阔视野看待中国的过去和现在,
高屋建瓴、立意高远、气势恢宏。近十年来,史学界、国学界、人类学界难得的系统的、有力度的大作。建议对人类学、史学、国学感兴趣的朋友们,一定逐字阅览。
以前的人类学偏重西方,较少介绍中国。以前的国学、历史,着重介绍中国、希腊罗马各自的历史演进,很少有相互对照关联地研究。以前的史学很多靠文献记载,有太多主观性,以前考古学有文化物证,却缺少与血缘种族的绝对客观对应。读完这本书,一切都迎刃而解。
全球史下看中国读后感第五篇
一本全球视野的大历史,结合各种神话传说、历史记载和现代考古,描述了人类文明之初的全景画卷。如果说《明朝那些事儿》开戏说恶搞历史的先河,那么《全球史下看中国》则是一部洪钟大吕的正说巨制
汤因比曾说,以往历史研究的一大缺陷,就是把民族国家作为历史研究的一般范围,这大大限制了历史学家的眼界。事实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立地说明自身的历史问题。应该把历史现象放到更大的范围内加以比较和考察。该书既有全球性视野,又有翔实有趣的历史细节,可以说是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全球史下看中国读后感第六篇
天涯追随作者好久,发现出版了,第一时间在当当网购买了这本书
书本的封面,大气
全球史下看中国读后感第七篇
在传统中国历史观念中,几乎是没有世界的,而只有天下,中国就是天下的中心,中国之外,其余皆是野蛮愚昧的所谓“蛮夷”。这种夜郎自大其实并非中国独有,而是传统历史的普遍现象。
历史不仅与时间有关,也与空间有关。因为地理与统治的封闭性,中国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用黑格尔的话说,中国是世界的“例外”。这种封闭性不仅令中国文化自成一统,也使历史在中国形成独特的样式。现代历史与传统历史的最大不同,或许是现代人必须面对全球化的人类大背景。正因为这一点,《全球史下看中国》就显得极具意义,特别是在厚黑学权谋化的“历史热”仍未脱离传统历史叙事的当下,更显得弥足珍贵,因为它代表了未来历史写作的一种大趋势。
从历史本质上来说,每一种文明都有其差异性。这种差异在分居欧亚大陆两端的中国与欧洲之间最为明显。西方学者艾兹赫德在《世界历史中的中国》一书中,将旧大陆分为亚欧洲和中国两个部分,“中国”与“世界”几乎完全对立。在近代之前的很长时间里,相对于自身文化,对方几乎都是不存在的——中国眼里没有世界,世界眼里没有中国。
历史是现实的出处和现实的镜像,当人们面临现实的焦虑时,往往会试图从历史中获得启迪和智慧。在中国走向全球化的同时,中国历史也第一次来到世界这面大镜子面前。事实上,我们已经很难从传统中国的角度来看待当下的中国,前者是天下中心,后者只是世界一分子。以民族和国家来看待一个全球化时代的历史如同管中窥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
同时应该注意的是,中国传统历史一般以政治体制为线索,记录帝王将相的言行事迹;相比之下,现代历史学更加平民化一些。就目前出版的《全球史下看中国》第一卷而言,作者所关注的历史主题涵盖了世界不同文明发展的方方面面。古人类的迁移、三皇五帝、两河文明、古埃及,等等,这些历史都属于人类的源头,对一般读者而言,多少有些隔阂感,但作者还是尽最大努力,使这些历史内容更加生动。第一卷的内容以人类起源和早期文明为主,大多依据来自于史前的神话传说和现代考古,世界不同文明整体的互动尚不是很明显。就阅读体验来说,整体叙述比较简洁明朗,每章后面用对比表加以总结,有利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宏观面貌。只是缺乏相关插图,特别是地图,多少有些遗憾。
作者在序言中提出,写作和阅读历史的意义在于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从而使“国家强大、民族复兴”,事实上,绝大多数中国人,包括高层精英,获得历史常识最基本的、甚至是唯一的来源就是官方制定的教科书。关于中国史和世界史,中国一直都是分开教学的,以致现在很多人,包括一些专家学者或高层人士,缺少一种“世界中的中国”的概念。毫无疑问,这种历史的缺陷必然会投射到现实中来。许倬云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出国之前,以为世界之大,只有中国,出国之后,才发现世界之大,没有中国。
历史不仅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历史也是人类的共同语言。一部《百年孤独》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畅销不衰,这说明人类具有共同的人文情感和历史感受。同样,在中国一直以来最畅销的历史书便是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其实这并不意外。对今日中国来说,改革开放的收获之一,不仅是发现了世界,也发现了一个世界语境下的中国。《从全球史下看中国》的出版恰逢其时。在某种意义上,它比一些旧瓶装新酒的所谓《中华史》更有意义。
本书作为“第一卷”,只是一个小小的序幕和开始,从周开始,中国历史才进入真正的黄金时代。作为读者,我期待第二卷和后面的更精彩的历史篇章。这不仅是一部宏大而不失细节的大历史,而且是一部充满野心和想象力的通史作品,它完全出自一个初出茅庐的历史爱好者之手,这也启发人们,历史并不见得是多么高不可攀的东西,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成为“历史学家”。
全球史下看中国读后感第八篇
从当年天涯的世界中国史演义,到今天的全球史下看中国,作为读者一路看来,也是十分感慨。我们都说,中国人是酷爱历史的民族,这很令人自豪,但应该说这还不够,我们民族对历史的热爱,有时更偏重其故事性,而对其背后的逻辑和启示,甚至史料的可靠性,思辨都远远不够。另一方面,中国史虽然是世界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那样的缤纷多彩,气势磅礴,但我们不应把目光仅仅停留于此,应该放眼全世界,甚至了解文艺复兴,光荣革命,独立宣言都远远不是我们的终点,两河流淌出的文明,比我们早上何止千年,从他们在沃土上插下第一株小麦,倏忽至今,已是万年。
当年的美索已经不存在了,在叙利亚伊拉克的战火与恐袭中,常常让人忘记它曾经的辉煌与荣耀。但谁又能说清他们当年是如何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今天的世界的样貌,有多少是他们勾勒的。他们直接影响了希腊,希腊是欧洲的渊薮,欧洲在近代横扫了世界,日本也在其列,中国又在甲午后掀起了留学日本的大潮,其后五十年中,中国历史的关口,处处都有日本的影子。这就是世界。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在美索的漫长历史面前自惭形秽,同样我们也没有理由在后发的西方诸国面前以相对的历史长度扬威。就我自己而言,我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很想了解它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如何拥有今天的容颜,又会走向何方。我知道历史的演进、民族的交融不是良辰美景,它有印第安人的眼泪之路,有非裔美国人曾代代上演的生离死别,有我们民族的百年国殇。历史是残忍的,但终究不是邪恶的。
很幸运,能在翁先生凝练的笔下感受苏美尔万神殿的光辉,见识拥有几千年历史却在商博良先生破译下仍然可读的古埃及象形文字。期待将来可以再一起重睹西班牙统一,哥伦布起航,似乎已经听到了工业革命的轰鸣,也很想知道雨果曾着力描述过的《九三年》,究竟是个怎样的九三年。
天涯游客暮雨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