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文本和超链接》是一篇介绍超文本技术和超链接的重要性的文章。文章指出,这项技术能够将不同的信息资源链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的网络,让人们可以方便地获取所需的信息。同时,超链接也使得网页设计更加灵活,用户体验更加友好。这篇文章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超文本和超链接的巨大价值。
超文本和超链接读后感(一)
纸质书时代人们就在探索知识之间的连接方式,只是囿于工具的限制,一直没有好的方式。批注,附录,引用都是静态的,查找成本也高,书籍本身成本也高。数字时代的互联网一下子解决了很多问题,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过载的问题。
了解了伯纳斯李其人。他不仅仅提出了数字化连接的概念,还创建了互联网的基石:统一资源定位符(URL), 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 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不仅有理论,还真的付出了实践。相信在他之前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想法,但是他敢想敢做,而且正好赶上了这个时代。
超文本和超链接读后感(二)
一本超文本的科学史。我们目前浏览网站习以为常,也常说使用互联网,其实更准确说应是使用万维网(WWW),而万维网则基于超文本和超链接。
最早在1950年代提出超文本思维的万尼瓦尔·布什,在后期也成为技术保守者,因为他没能逃脱道格拉斯·亚当斯在《困惑的三文鱼》中提出过的一个幽默科技三定律:一,任何在你出生时已经存在的东西都是普通的、正常的,是世界运转秩序的天然组成部分;二,任何在你十五岁至三十五岁之间发明的东西都是新的、令人兴奋的、革命性的,你很可能以此为业;三,任何在你三十五岁以后发明的东西都是违反自然秩序的。
关于科技,亚瑟·克拉克也提出过三个定律:一,当一位年长的著名科学家说,某件事情是可能的,他几乎是对的。当他说某件事是不可能的,他很可能是错的;二、发现可能与不可能之间界限的唯一方法,就是稍稍冒险越过界,进入不可能的领域;三、任何足够先进的技术都与魔法无异。
人类科技未来,祝我们好运。
超文本和超链接读后感(三)
任何一个群体中总会有一小波很疯狂的人,他们不满足于现状,总要用自己非凡的想象力去创造魔法。这其中有大多数也许都是天方夜谭,但总有一些切中人们实际需求的东西会不断迭代进化,最终成为新一代人的现实。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人不断地为这些奇特的想法付出巨大的努力,包括智力的探索与金钱的燃烧,最终大浪淘沙留下来的就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推动根本进步的社会有一些要求。首先,这个社会有富裕的资源,能够用来为探索未来买单,如果肚子都吃不饱就谈不上创新了。其次,则是要能够识别哪些奇怪的想法出现在正确的道路上,这里不能全听人民群众的,又不能完全忽视人民群众的需求。最后,要给这些正确的想法以适当的资源,包括选择合适的推动者与领导者,并给予足够的物质。这个探索、迭代与演化的过程会持续很久,许多为之努力的人可能无法见到最终的成就。因此,这个过程需要功成不必在我的超然与远见。
绕过中东从欧洲直达亚洲,这个想法在八百年前看来是疯狂的,但正因为几百年的不断探索,才有了绕过好望角的路线与新大陆的发现。与这个过程相比,互联网与超链接的发展进程已经很快了,这是这个领域的幸运。
那些真正的被历史记住的创新者,当然也有一定的幸运,同时他们又往往是那些能在一个完美的目标与残酷的现实之间做出妥协的人,换句话说,他们能够在正确的方向上迈出一小步。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第一是方向正确,第二是一小步:在一个错误的方向上前进还不如步前进,但在正确的方向上跨得太快以至于别人跟不上,往往也只会成为“智慧的启迪”。
超文本和超链接读后感(四)
618时候用来凑单的一本小书,在一堆工作之后,就突然出现了在手上。舒适的封面让我打开了它,带我去到了几十年前,那还是机械和模拟的时代。到现在这习以为常的链接,点击,从一个窗口跳转到另一个窗口。手指的点击和复制,世界不断的展开。厚厚的大字典被轻巧方便的电子文档取代。
这些在以前还是超前的想法,有人认为是未来,有人对此嗤之以鼻。先驱们在其中奋力探索。尝试了种种构想,想尽办法投入现实。各种原因导致的无数的失败。从机械模拟时代一直延续到了数字时代,最终到达了互联网时代。
一个操作代表的是整个时代的转变,对于新时代已经来临的接受。当条件成熟之时,新技术承载这巨大的世界迈入了新时代。
在这其中先驱们大多没有获得太多的金钱利益,甚至还被人遗忘,驱动他们不断探索边界的动力令人着迷。他们身边无数人来了又走,聚聚散散。项目有成功有失败,起起伏伏几十年。他们是如此的坚持,即使挫折了一次又一次,也不被别人理解。最终在新时代面前,他们成为了众神。
曾经小时候无比相信网络会无限拉近世界上所有人的距离,给无数人带来幸福和快乐。虽然现在看起来似乎越来越远了。
不过,我们现在网络所有的一切都是从曾经先驱们一点点的探索中积累起来。抱着分享全世界的梦想走到了现在。虽然那个透明的互联网已经离去,但是相信会有新的技术出现来延续曾经的梦想。就如同当年先驱们泼洒的种子,最终成为了一棵参天巨树。未来会有更好的技术去承载梦想。
这本小书清晰有趣,看着翻着都没有压力,对于日渐枯竭的我来说再好不过了。就像是暴晒中突然出现的一小片阴影,能稍微让刺痛的皮肤缓解。
超文本和超链接读后感(五)
- 跳出思维固化并不需要很多颠覆,而是对习以为常的东西思考一下变化:
- 理想和实现的阶段性目标,理想环境需要生逢其时,是难以强求的:
- 实现规模影响的重要因素是通用性,或者说独特性也要基于底层的通用性:
- feeling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引导的过程——科技成果转化
- 要长远
超文本和超链接读后感(六)
p39.复杂性才是根本的问题。“世界变得如此复杂,事情都显得很紧急,而我们应对的技能却没有随之增加”,“如果能以某种方式,提升人类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将是非常有用的”。
p78.交互设计师布雷特·维克托在恩格尔巴特去世那天写了一篇纪念文章,他写道:“关于恩格尔巴特,最不重要的问题是,‘他创建了什么?’问出这个问题,你就把自己置于一个崇拜他的位置,站在那儿敬畏他的成就,把他当作英雄崇拜。但崇拜对谁都没用,对你没用,对他也没用。关于恩格尔巴特,你可以问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他想要创造什么样的世界?’通过这个问题,你将把自己置于和他一起去创造那个世界的位置。”
p84.“每个想法都需要一个好词来支撑它”。
p91.尼尔森认为纸张会限制思想的自由,“纸张的问题是,每个句子都想突围,向其他方向滑动,但页面的限制却不允许我们这样做。所以,如果页面能够长出翅膀,或是在一侧长出隧道,那么插入的文字就可以一直写下去,而不会在某一点之后停止”。
p97.如他(尼尔森)自己所说,他擅长很多事,但在每一件事上都没有天赋。
p104.在“跨包含”的基础上,尼尔森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版权解决方案,其核心是当一个人引用了某个文本的某部分内容,文本作者就自动收到一小笔钱。他写道:“我要做的是建立一种新的文献(系统),在其中你可以通过电子手段自动处理版权。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引用他人的作品,但引用的只能是原始对象,然后将使用费按比例分配给每一帧、每一个音频样本或每一段文字的版权所有者。”这套系统基于电子货币,文本的引用按字数付费,一切由系统自动处理。这个概念最初叫微销售或微支付(micropayment)。1990年代被称为“跨版权”(transcopytight)。跨版权是“上都”的基础经济体系,贝琳达·巴尼特博士评价说,跨版权将“我们如何防止侵犯版权?”的问题转换为“我们如何许可(内容的)再使用?”万维网的发明者带姆·伯纳斯-李认为,“上都”没有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尼尔森对内容付费机制的坚持,以及低估了建立这种全世界协调一致的机制的难度。他在《编织万维网》(Weaving the Web)中写道:“从理论上讲,只要做些扩展,这在万维网上是可能的,而一种微支付系统 ——针对个人银行账户的小额扣款——将允许以极小的金额进行自动支付。我对只有一种为信息付费的商业模式的想法并不热衷。”
p151.伯纳斯-李对一处设计很后悔,他意识到“http://”中的双斜杠“//”完全是多余的。
p168.他(伯纳斯-李)比大多数先驱都有道德意识,自万维网诞生之初,他就开始思考技术之外的问题,包括个人隐私、企业垄断、内容审查、网络监管、互联网的分裂等等至今仍未过时的话题。
p175.布什想象出机械时代的超链接和超文本,恩格尔巴特用计算机实现超链接、创造出数字时代的超文本;尼尔森发明“超文本”一词,成为它最积极的宣道者;最终,伯纳斯-李用超链接连接全世界,创造出无限的超文本系统——万维网。
超文本和超链接读后感(七)
前几天听李如一做嘉宾的一档播客,
聊当下互联网的“封装”,
一切的规则和秩序在不透明的状态下运作,
程序、编程、运算变成了小黑盒,
所有的用户只被呈现“结果”本身。
我们似乎习惯了这样的互联网,习惯了这样的“封装”本身。
但是在大半个世纪之前,
在计算机和互联网诞生之初,
那些被意味离经叛道的疯狂,
挑战着世界和大众的认知。
世界从来都没有所谓的天然运转秩序。
时间会对观念做出选择。
这本读库的小册子里,
可以看到 超文本和超链接的前世今生。
哪怕只是一个互联网的边缘用户,
我也不得不承认 office 的word软件是我日常使用的最多的电脑程序。
完全没有想到在1960年,
一个人面对电脑屏幕去工作是一件多么匪夷所思的事情。
我不知道“复制”“剪切”“删除”“撤回”这种日常操作中随手切换的技能,
在发明之初是有多么的曲折坎坷,甚至有许多完全不同的版本和想法,完全不一样的实验和设计。
却有前仆后继的“天才”们,
让技术和运算造进现实。
哪怕是粗粗地读完了一遍,
也实在难以想象,
“先知”们是如何在纯粹地物理计算的时代你,
合理地构想出了一个无限链接跳跃的世界。
道格拉斯·亚当斯在《困惑的三文鱼》中提出过一个幽默的科技三定律:
1、 任何在你出生时已经存在的东西都是普通的、正常的,是世界运转秩序天然的组成部分。
2、 任何在你十五岁至三十五岁之间发明的东西都是新的,令人振奋的,革命性的,你很可能以此为生。
3、 任何在你三十五岁以后发明的东西,都是违反自然秩序的。
人的认知有太多的局限性。我们的“天然秩序”,曾经也是别人的“荒谬和离谱”。
看了那些“Computer”得以成为“Computer”的简史,
不是从历史课本里晶体和二极管的角度,
而是完全从人在探索技术的无限可能性的角度,
会有震撼,也会有恐惧。
技术的发展和原始的初衷很难匹配。
我们一点点进化为“新人类”,我们一步步成为巨头献祭的“羔羊”。
“如今的互联网,喂聪明人安非他命,喂“蠢”人镇静剂,这座梦幻岛如今已经成真,盘桓其上空的唯一希望在于,这一滩不断膨胀,沸腾冒泡的热牛奶,最终会凝固,一个无法预料的新图案将从中显现。
祝年轻的一代好运,你们可能会看到新的天堂,或是地狱。”
超文本和超链接读后感(八)
当需要查一个资料,随手拿起手机,搜索关键词,打开一篇百科,浏览之中又发现了新的关键词,点击一下,跳转到另一篇网页……这就是现在查资料的常规操作。这一切的习以为常,几乎让人忘记了上世纪末,为了写论文,大家还只有去图书馆,检索、调阅、抄写或复印……“我们的图书馆已经爆满,并且在呈指数级增长。然而在这个巨大且不断增长的知识宝库中,我们仍然用马车时代的办法寻找特定的材料。”这是李恪的《超文本和超链接》引言第一段,把人带回到那个万维网还没有被发明出来的时代,人类已经拥有魔法一般的技术、无穷无尽的信息,却还在使用古老的信息处理法。 “连接相关信息,快速查找资料”,这个简单的想法中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它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历史上时隐时现,催生出超链接(hyperlink)和超文本(hypertext),最终诞生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资料库——万维网(World Wide Web)。李恪的这本书,就是在梳理这段历史,从时间维度上不过追溯到六七十年前,对于互联网的发展却已是考古一般的挖掘,从“科学沙皇”万尼瓦尔·布什、道格拉斯·卡尔·恩格尔巴特、泰德·尼尔森、安迪·范达姆到蒂姆·博纳斯-李,一本书读下来,每一个名字都是一座里程碑,“吃水不忘挖井人”,他们的名字和故事值得记录。 书中记录了一段亚瑟·克拉克对于科技的三个定律,“一,当一位年长的著名科学家,某件事是可能的,他几乎肯定是对的。当他说某件事是不可能的,他很可能是错的。二,发现可能与不可能之间界限的唯一方法,就是稍稍冒险越过界,进入不可能的领域。三,任何足够先进的技术都与魔法无异。” “科学沙皇”印证了第一点,但他的创意和后来者的创造,印证了第三点。当在书中看到当年的设计图,Memex简直就是现在的平板电脑。而尼尔森直接把他的项目命名为“上都”(Xanadu),就来自《马可波罗游记》中的梦幻之地,甚至电影《公民凯恩》里,主人公凯恩的庄园就叫Xanadu。尼尔森说,“Xanadu是文学记忆的魔幻之地,很适合作为创作型作家的逍遥宫”。科学家的浪漫,与一种把魔法变成现实的力量。 然而,如此自负的尼尔森,却可以把赞美毫无保留的送出去,“恩格尔巴特的NLS系统是一个真正的超文本系统,”上都”只是第一个被人叫作超文本的系统”。科学家之间的惺惺相惜,如星光交汇,灿烂动人。 科学史的考据,未必都属于严谨精密,也许无心的一句戏谑倒成了正名,比如,“鼠标”这个命名。中文译名至少还有点科技感,英文就是“mouse”,甚至没人记得是谁起了这个名字,有人说是因为它拖着一根尾巴,有人说是因为当时屏幕上的光标被称为“猫”(cat)。恩格尔巴特后来说,“我们以为,当它逃到外面的世界后,会获得一个更有尊严的名字,但是没有”。 如今我们打开网页,都要输入http://,但既成事实并不等于都有必要,科学家也有遗憾,博纳斯-李后来意识到,那个双斜杠//其实是完全多余的。他开玩笑说,人们多年来在浏览器地址栏中无数次打出它们,如果不用这么做,不知道可以节省多少时间和力气。 李教授放心,所以,现在我们几乎不用手动输入网址了,搜索引擎、导航工具早已变成常用工具。科技的每一点进步,原动力也许都是人想偷懒的心。只不过,重要的网址还是手输放心,比如,网上银行这种涉及动账的网站。 1994年第一届国际万维网大会召开,1995年雅虎注册,半年后亚马逊卖出了第一本书,1999年美国股市上的互联网公司超过了一百家。然而,英特尔董事长说过,“互联网不能改变一切。它不会改变供求关系。它不会神奇地让你把投资者的钱无止尽地变成运营费用,从而建立业务。钱最终会花光的——互联网不会改变这一点”。预言在第二年成真,2000年,泡沫破灭。也许那几年里关门的互联网公司不会想到,历史在短短十几年后,又经历了一次相似的轮回,只不过是从PC互联网转移到移动互联网。但无论如何,超链接与超文本,还是把便利快捷带到了人间。也许是个禁果,但我们已经咬了,可能会看到新的天堂,或是低于。祝我们好运。 “一本赞美电子文本优点的纸质书”,也许最适合作为这本书的Slogan。这是2021年读库本的第二本,随着读库2102一起到来。预定全年的优点就是,不会错过一本读库本。
超文本和超链接读后感(九)
笔记。很久没这样一口气读完一本书了,原来一代代先锋们的想象和灵感为构画我们现在已习以为常的互联网提供了巨大的方向指引。本书每章几乎都是以某位重要人物为线索推动的,他们的构想往往并未获得真正的成功、或是成功后逐渐被边缘化未能实现,但无疑意义巨大。
引子。连接相关信息,快速查找资料的想法,催生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资料库——万维网。
第一章的中心人物是万尼瓦尔·布什,重要的文章《As We May Think》开启了无数后来开发者的想象。
一个工程师必须十分懂人,人的组织与协作、人与人的对立。
世界上第一个程序员——诗人拜伦的女儿埃达·洛夫莱斯,在一篇翻译文章的注释中为分析机写下第一个程序。
1931年万尼瓦尔·布什制造出模拟计算机——微分分析仪differential analyzer。1935年军方开始用它计算炮弹轨迹。
对Memex的设想,个人电脑、超文本和万维网的诞生提出了线索,看到了未来。
恩格尔巴特,选择目标是件复杂的事,改造社会也是,解决任何重大问题都是复杂的,复杂性才是世界的根本。让计算机成为Memex。
真空管到晶体管,大型机Mainframe到小型机,此时计算机仍与信息处理无关。
50年代中期,批处理batch processing,编写代码到打孔卡、排队提交,等待处理结果。
交互式interactive,直接交流互动。分时系统timing sharing ,用户直接拥有终端terminal。
恩格尔巴特,增智研究中心与NLS系统,显示器添加,纵横方向定位光标-鼠标。
1968《2001太空漫游》人工智能大热的时代,计算机秋季联合会上产品演示,Mother of all Demos,在NLS看到了 Windows和MacOs操作系统特性、Skype和Facetime、Office和google doc。
阿帕网Arpanet与去中心分布式网络,Email在71年出现,为了连接不同网络,IP协议取代了NCP。
超文本、图形用户界面、多窗口、文字处理、大纲编辑、电子邮件、共享屏幕、视频会议、文档协作、文件版本控制等等都是NLS特性。
缺点是太复杂了,学习成本极高、限制严格—一些方向性错误。便捷性 控制力间的抉择成为计算机世界重要分水岭。
尼尔森使用超文本hypertext表示“非顺序”的文本,模块化、分支、相互连接,论述了一种文本块互相咬合的拉链列表。关联的具体化就是jump-links,后来叫超链接。另一个重要想法是屏幕编辑,可视的剪切、拖放。
众多能力的结合、想象力,但对具体的事缺乏天赋。学界对使用电脑阅读打字的想法嗤之以鼻,无用小事。
与程序员和极客学生们创造出支持搜索、可重排的树形数据结构enfilade,计划结合软硬件开发出文字处理机。
自费出版印刷《计算机解放/梦想机器》,获得极高地位,绝佳入门读物、叛逆的计算机宣言、黑客文化指南、计算机革命史诗、黑客梦想的圣经,宣言让世界上的所有著作、图片、电影、音乐变得瞬间可以访问。
上都计划Xanadu。跨包含transinclusion和链接作为连接信息和引用文本的方式,类似HTML的嵌入embed。旨在消除不必要的重复以及在完整的事物间建立和保持联系,是保持文本完整性和可追溯性的绝佳方式。微销售microsale,全新的版权解决方案,引用时自动向原始对象的版权所有者按比例支付金额
文献宇宙Docuverse,概念已经非常接近万维网,全球性的超文本网络。但上都最终没有研发出来。
安迪·范达姆,与尼尔森合作的超文本编辑系统HES,第一个在商用设备上运行的,相对NLS更自由。
受恩格尔巴特启发开始研究第二个项目FRESS,文件检索和编辑系统,后来搁浅。
"undo"的创意、“自动保存”首创,团队成员后来成为微软word第一任产品经理。
超链接附着于具体字词、颜色、下划线等特点来自本·施耐德曼,1983。同一时间,兰德尔·特里格参与了NoteCards项目,基于超文本的个人知识库系统,基础是虚拟的便笺卡,两种特殊卡片:文件盒fileboxes、浏览器browser,自由度很高。
布朗大学Intermedia项目,锚点anchor后来成为HTML文档中的标签。
此时的超文本系统都不能连接互联网、没有外部链接,到80年代仍然属于极小众研究领域。
互联网Internet是物理意义上的网络,计算机与线缆构成的基础设施。万维网world wide web是虚拟空间、信息世界。计算机与通信结合诞生互联网,超文本与互联网的结合诞生万维网。
苹果的hypercard实现了让非程序员将交互式信息组合的功能,但不能联网,仅指向内部文本。
伯纳斯·李,为了解决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信息管理问题,达成信息共享,找到了合适的方案——超文本。1989交出提案:讨论了问题、论述基于链接的信息系统,分析树状结构和关键词检索存在的问题,给出解决方案——一个超文本系统。1990年,在苹果电脑NeXT上独自开始了开发。
入口和界面:浏览器,来读取计算机内的数字和代码,客户端程序。并编写代码让浏览器支持FTP协议,整合外部的新闻等信息。
URL(统一资源定位符):Uniform Resource Locator资源在万维网上的地址格式;
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确定发言顺序、如何轮流,内容协商机制content negotiation;
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规定了超文本如何编写,简化自SGML语言的一种方案。
浏览器遵照http协议向web服务器发出请求,请求中包含的URL地址指定了某个html网页,服务器收到请求后将指定的资源发回浏览器。
互联网是信息世界的邮政系统,IP地址是资源在互联网的实际地址,URL则是资源在万维网的地址,DNS域名系统是互联网电话本,记录域名和对应的IP地址
最关键的特性就是外部超链接。
设计理念:principle of minimal constraint最小约束原则;
世界上第一个万维网服务器、网站架设于伯纳斯的NeXT电脑上:info.cern.ch。
到1993年,伯纳斯还在辗转各处机构、大学、网站推广万维网,多款浏览器被计算机学生开发出来,其中Mosaic一年下载量超过200万,加速了万维网的普及。
同时,1986年国家科学基金会出资建立NSFNET网络,取代阿帕网成为互联网的骨干,连接数随之激增。总之,图形用户界面、服务供应商等各种因素促进了互联网、万维网的迅猛发展。1994年万维网网站突破一万,95年NSFNET退役,万维网超过FTP成为互联网最流行的服务。
伯纳斯荣誉无数,却没有从或者试图从万维网赚大钱,而考虑的是如何使万维网为大家所用,并很早开始思考技术以外的东西,包括个人隐私、企业垄断、内容审查、网络监管等等。“我希望传输渠道与内容分离”,“保持中立和开放”。甚至在16年启动solid项目,希望去中心化、结束巨头垄断、将权力还给用户。
个人联想:学科细分之前的更多可能性、连接与想象力、研究开展的运转模式(军方、实验室、大学、个人)
另一篇文章:
为什么超链接是蓝色的(https://www.linkresearcher.com/information/f5499acb-1ba6-4848-b8d7-2fee24433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