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的和地上的》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天与地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作者通过描述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灵和景象,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同时也让我意识到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这本书让我深刻反思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天上的和地上的读后感篇一
第二届陈伯吹儿童文学创作大赛获奖作品《天上的和地下的》是一部儿童诗诗集。作者丁云是一位诗人老师,她带领孩子们一起读诗、写诗,一起发表了大量儿童诗歌。这部儿童诗集取名为《天上的和地下的》,正是因为其中有很多诗歌是对大自然和儿童天性的讴歌,是来自“天上的”天真之歌,还有很多诗歌是对儿童现实生活的展现,是来“地上的”非常接地气的童诗。她的诗歌描写生活的点点滴滴,不仅充满了童心、童趣,还非常富有哲思,让儿童在吟诵中获得诗意熏陶和心灵启迪。
童诗集《天上的和地上的》开头几首诗歌都是与动物有关的,非常具有童话幻想性的意味,其中一部分富有寓言式的哲思,值得小读者反复体味。开篇第一首题目是《八只脚的蜘蛛》,八只脚每一只都有自己的目标,或者“去树下探险”,或者“去花园看花”,或者 “去拜访蚂蚁”,或者“去晒晒太阳”,或者“去踩踩露珠”,或者“去草地蹦跳”,或者“去围墙攀爬”,八只脚的蜘蛛“哪儿都想去”,结果却“哪儿也去不了”。因为局部与整体不一致,导致了一次不成功的出游,这让小读者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认识到团体协作的重要性。《七只小猫》在黑夜中安全快乐的玩耍,《迷路的蚂蚁》在花瓣中寻找家,《雨中漫步的蜗牛》体会着雨天的勇敢与诗意,每一首诗都是一个有趣的童话,拥有童话奇思妙想的同时,也有融入了生命的思考。
童诗集《天上的和地上的》有一部分童诗描写自然界的诗情与画意,给予儿童爱与美的哲学。《雨后》这首小诗描写了“透明的水珠”,“小小的蘑菇”,伸出触角的蜗牛,咕哝几句的小石子,每一处风景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他们仿佛与这个世界无关”,却共同组成了“整个世界”。《花儿知道》运用对比手法,写“冬日里到处都是空荡荡的树干”,“春风一吹,花儿都会回到自己的家”,美好的春天,美丽的花朵,在作者笔下有了灵气,被赋予了诗情画意。
童诗集《天上的和地上的》还有几篇是运用并列式结构来命题,在对比中引发思考,给孩子以思想的启示。比如《大事和小事》,“蚂蚁断了条腿”,“紫色斑纹的甲虫失踪”,“蜘蛛的家破了”,哥哥说别拿小事烦我,妹妹却感觉大事不好,因为对这些动物本身来说,都是天大的事情啊!再如《大人和小孩》中以孩子的口吻,在生活中体悟到“小孩是长不大的大人”,“大人是长大了的孩子”。《大和小》中,小孩小小的却离天空和大地很近,大人高高的却看不见天空和大地,从生活小事出发,从孩子的视角出发,让我们对大和小有了重新的认识,也让成人读者有了反思的空间。
童诗集《天上的和地上的》大部分诗歌都来自孩子日常生活,运用具有幽默意味的语言,让孩子在会心一笑的同时,反思自身的不足,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比如《不像个梦》中小主人公梦到作业丢失,小妹妹却说这不像梦,不像离奇又好玩的梦,而像孩子们现实中真实发生的情况一样。《床有引力》委婉的讽刺赖床的孩子,《慢吞吞》委婉地讽刺拖延症的孩子,《后悔》中后悔吵架又和好的孩子,《铃声》中上课迟到找不到班级的孩子,作者总是用丰富的联想或者巧妙的比喻,从生活的小事中发现儿童小心思,引导他们在自我反思中获得启迪。
诗人丁云和孩子们一起读诗、写诗, 书写着童诗的纯真与哲思,把生活也变成了诗。诗集《天上的和底下的》不仅赢得了评委的喜爱,更是赢得了孩子的喜欢。亲近母语创始人徐冬梅说“让孩子们阅读这些童诗,鼓励他们以自己的视角来观察生活,感受自然,体会内心的情感”,读诗对于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在诗集的后记中,作者写了自己创作素材的来源,如何在实践中写作和修改童诗,这对喜欢童诗的小朋友和大朋友们,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天上的和地上的读后感篇二
《天上的和地上的》是丁云的童诗歌作品集,荣获第二届“陈伯吹新儿童文学创作大赛”佳作奖。从篇幅上看,每首都非常简短,语言精练,可堪称“小巴掌童诗”。这本诗集既适合低幼阶段孩子学语言,又非常适合小学低段同学学写童诗。
1. 设计
封面
《星子一颗一颗跳下来》
2. 形式
自由诗体,语言简洁、句式简短、节拍灵活、节奏明快。自由体可肆意自在地抒发作者内在的诗情。语言虽晓畅浅白但仍具诗的特质,强调诗化与情感化。如,《迷路的小蚂蚁》“一朵花 两朵花 三朵花/红的花 黄的花 紫的花/黑黑的 小小的蚂蚁/转了半天 唉 一个都不是我的家/小草们都笑了 醋浆草准备了蜜糖 地丁支起了睡床/要不,先休息一下 一会儿让风姐姐送你回家”。这首诗浅显语言的背后流露出作者温柔友爱的纯真心灵,情感的流动使语言呈现出诗意,营造出美好的诗境。这首诗三节分别描述了蚂蚁迷路后的三个画面,组合在一起,仿佛是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前两段都是三字一节拍,体现了童诗的韵律美,满足了低幼儿童在听觉与认知上的独特需求。口语化的表达,更易于儿童理解与模仿。
《迷路的小蚂蚁》
3. 内容
与儿童生活密切联系,具有明显的儿童性。如《慢吞吞》“早上起床 我需要十分钟/吃个早饭 我需要十五分钟/收拾玩具 我需要二十分钟/哦 亲爱的妈妈 别总说我慢吞吞 慢吞吞/你看— 那片小卷云 经过我的窗前 只用了三秒 我就坐上去 跟他一起去探险。”这首诗贴近儿童实际生活,凸显成人与儿童世界的不同。儿童世界不仅有现实,还有想像。在现实里,他们显得拙笨落后,在想象里,却灵巧超前。这里作者没有像一般成人般批评教育儿童,而是从儿童本位出发,发现儿童独特的能力与美好。
《慢吞吞》
《奔跑》
《小孩和大人》
《不像个梦》
封底
总的来说,这本诗集非常符合儿童真善美的审美理想,具有独特的诗性特征,极具韵律性、游戏性、现实性与幽默性。
天上的和地上的读后感篇三
诗人丁云说:“如果留心,万事万物都可以写成诗”,于是,她把留心观察的、属于天上地上的这一切,都写进了这本诗集。诗歌虽短,但意蕴绵长。
想象是诗歌的灵魂
在五十九首“让人眼前一亮”的诗歌中,第一首打动我的是《自由》:
想到树下/就到树下//想到草里/就藏在草里//想闻花香/就跑去花园//雨后蘑菇/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只有一条腿的蘑菇/从来不会左右为难
它不单单反映孩子天真有趣的视角,它的独特性在于富有节奏的语言是自由的,雨后蘑菇的生长是合理的,结尾的揭示让人萌生对自由的向往,这是多么美好。第一次读,发现:原来自由的是蘑菇,因此被打动。带着这份打动再次回到这首诗,会发现,这首诗多么灵动,多么自由。“想到树下/就到树下//想到草里/就藏在草里//想闻花香/就跑去花园”,你是否看见雨中,一个个小蘑菇在树下、在草丛、在花园里冒出来,俏皮可爱。
儿童诗中一定会有“儿童”,他不一定出现在具体的语言中,而是常常隐身在每个有趣的想象背后。这些想象都反映出儿童的秘密,《七只小猫》《睡不着的时候》《别关紧你的窗》是儿童睡前的内心活动,《荡秋千》《奔跑》是孩子对变化的追求,《一会儿,就一会儿》《哎呀!》《放学路上》《有时,我不是自己》《好心的影子》《彩色的影子》《名字》是用想象力创造的游戏世界,让他们沉浸、着迷。儿童面对世界万物,有着独属于自己的理解,真诚、善良、美好。
其中,我贪恋《放学路上》的精彩冒险:
我用一朵迷路的云/救活了一头蓝鲸/骑着一头绿色骆驼/穿过广场/打败了丛林里的黑衣巫婆/巡游了一圈棕色森林/最后才回到家//这些事/除了我的布娃娃/谁都不知道在《儿童的秘密》一书中,曾写到乔伊步行上学路上的各种游戏,只有自己知道的游戏。这样的场景一下子把人拉进时光隧道,每个人的童年时期,都曾把万物编进属于自己的童话里。
我融化在《七只小猫》温柔的关心里:
妈妈把灯关了之后/我看见七只小猫来了//……我缩在被子里/慢慢地睡去//把黑暗的/安全的/自由的房间/留给他们这让我想起“天那么黑了/那些留在家门外的脚印/会不会害怕呀?”(《脚印》雨兰)也让我想起“上层的雪,很冷吧。冰冷的月光照着它。下层的雪,很重吧,上百的人压着它。中间的雪,很孤单吧,看不见天也看不见地。”(《积雪》金子美铃)这些关心中有着一颗闪闪发光的童心,对世界予以最天真、天然、天使般的爱与善良。
我还停留在《对话》和《笑话》结尾,思绪万千:
我凑上去/一句也听不懂/原来他俩说的是/花朵的语言——《对话》
我听不懂/只能傻傻地站着/像一个笑话/看他们笑得更大声——《笑话》
诗人总以想象去编织儿童的世界,那些奇异的、瑰丽的、变幻的确实让人着迷。而想象也无法进入的窗口该怎么描写?让想象安静地停在窗口张望,反倒创造了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世界。也许这样写,才是对儿童内心的敏锐把握。
每次读着这样的诗,都想返老还童,借着孩童时的眼睛和心灵,重新感受这个世界。长大,就像是在心里装了一台越来越精细的过滤器,就像《大和小》中写的那样——“大人高高的/只知道忙忙碌碌/看不见天空/也看不大地”。
诗歌应有对现实问题的回应
儿童诗除了美好的想象,温暖的内核,还常常揭示现实问题,如儿童和成人这对关系。因此,有些诗读来是冷静的,甚至觉得残忍,感到伤心。
“草地上的蚂蚁断了条腿/有紫色斑纹的甲虫失踪了/蜘蛛的家也破了”——《大事和小事》
孩子总爱和你分享那些在你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但对这些动物来说,对孩子来说,都是了不得的大事情。有一天,小朋友和外婆说,我不喜欢阿姨,因为她总是让我等一会儿,等了一会儿,又等一会儿。每次,小朋友来找我讲故事、搭积木,我总是忙着手头的事情,让他等一会儿,一开始他很耐心,可小孩子的耐心也就是那么几分钟,他在一旁等着,我更着急地忙碌着,但我仍旧选择把他先放在一旁。作为大人,我们总在找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平衡,但两者始终在天平的两端,矛盾着。学着做大人的我们,只希望不要变成“不行,不行”“可是,可是”的残忍模样——
“如果我把这篇课文背下来,/可以出门堆个雪人吗?//不行,不行,/你还要弹琴!//如果我弹好琴,/可以出门滚雪球吗?//不行,不行,/你还没写好毛笔字!//如果我写好毛笔字,/可以出门打雪仗吗?//不行,不行,/你还要背单词!//如果……如果……/外面的雪已经化了/我的“如果”也融化了——《“如果”融化了》
所以,儿童诗多么适合亲子共读,用诗来传递苦恼,表达愿望,消除大人和孩子的一些误解,比如这首《宝贝》:
爸爸把电脑和文件夹/塞进公文包/那是爸爸的宝贝//妈妈把口红和护手霜/塞进小皮包/那是妈妈的宝贝//我的小书包里啊/藏着我的宝贝/一片羽毛/一片最好看的叶子/一颗白中带绿的石子/几粒路边收到的花种子/还有一张寻宝图……//嘘——/不能被妈妈知道/她会把我的宝贝/统统扔掉
如果大人也读了这首诗,也许在看到作业本里的枯树叶时,不再不屑一顾地扔进垃圾桶,而是小心翼翼生怕碰碎,甚至会心一笑,因为作为大人的你也懂得了孩子的秘密。
如果老师读到《不像个梦》,就会知道每个学生都怕迟到、都怕查作业、都怕丢三落四被批评,因此时常梦到,所以亲爱的老师们,可以再温柔一点吗?
大人和孩子不以年龄划分,也不是对立面。读一读童诗,说不定就又变回“孩子”,孩子读一读童诗,长大后也就不再那么“大人”。
这本诗集适合随手翻阅单独拿出来读,也适合一首一首前前后后比较着读。当我读到《云和小孩子》时,就翻回了《羡慕》。
一群小鸭/在雨中/快活地踩着水洼/甩着头发//真好/弄湿了衣服/弄脏了脚丫/妈妈也不怪他/还陪他一起玩耍——《羡慕》
云多好/想到哪里/就到哪里/想变成什么/就变成什么/——地上的小孩子说//小孩子多好/哭了有妈妈抱/累了有爸爸背/每天晚上/可以在温暖的床上睡一觉/——天上的云说——《云和小孩子》
其实两首都在写“羡慕”,《云和小孩子》则又补充了云的视角。两首都在写小孩子常有的心态:习惯看见他人拥有的好,而忽略自己的。所以,我在想,这两首诗是否可以再延伸一点,让孩子也看到自己的好,两个视角或许还不够,可以形成一个更多元的环。
哲思浸透在诗歌里
诗集最后一首《路的尽头是什么》,诗的题目是个问句,是五十九个题目中唯一一个问句,这是一首充满哲理的小诗:
马路的尽头/没有路/只有一个池塘//池塘是小鱼的路/池塘的尽头/没有路/只有一片荒地//荒地是蚂蚁的路/荒地的尽头/没有路/只有一座山//山是小树的路/山的尽头/没有路/只有高高的山顶//山顶是风的路/山洞的尽头/没有路/只有一片蓝天//蓝天是白云的路/是鸟儿的路/是会飞的路//路的尽头/没有路/路的尽头/还是路——《路的尽头是什么》
读着这首小诗,我们恍若走在了一条充满疑问的路上,所有的文字铺成了一条思考的路。神奇的是,这些诗句里头并没有问句,只是读到第二、第三小节时,我们自然就会掌握这首诗的密码。于是,我们一边读一边问,一边问一边答,一直向前走,一直找寻“路的尽头是什么”。
这首诗的每一节都像是一个失望的结局,而往下读,就能幸运地找到充满希望的回音,当读到真正的结尾时,才懂得“路的尽头/还是路”的真正含义。它的哲思在于用一连串的奇妙想象,打破既定认知。在一般的理解中,路就是人可以通行的地方。而诗人告诉我们:池塘是小鱼的路,荒地是蚂蚁的路,山是小树的路,山顶是风的路,蓝天是白云的路……以蓝天作为最后一个回答,开阔明朗,浪漫的想象背后还轻轻地叙说着:无路可走时,一定还会有转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笔下的这句纪游写景也曾表达出相似的理趣。
儿童可以从简洁的语言中读到无穷无尽的快乐,他们脸上的表情会从皱眉的疑惑转为欢呼的惊喜,最后沉浸地思考,正巧在诗集的最后,留给他们更多的空间去走接下来的路。诗意,除了独特的想象、浅浅的语言、有趣的视角、还有对生活的态度。
读诗,小孩子喜欢,大人也可以。
读诗,才能发现这最简单的语言,怎么读也读不尽?
读诗,一起把生活变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