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是一部经典的中国传统戏剧,通过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荒诞和不公。主人公梁山泊和杜丽娘的爱情悲剧令人唏嘘,而作者借此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这部戏剧让人深思人生的无常和人情的薄凉。
《牡丹亭》读后感(篇一)
从配色到装帧都很精致,惊喜的是,还附有昆区工尺谱,我不是戏曲方向的,这是第一次细看曲谱,很新鲜。
去年上元明清戏曲研究时,老师布置的作业之一是找个明清的白文本做句读,我当时找的是《玉杵记》,中间有段情节,李晓云同裴航两心相许,奈何父母不允二人婚事,又有豪绅来求亲,李晓云为证贞洁跳河自尽。
看完我在想,明清戏曲本子里女人自杀自毁以证贞洁清白的戏份是真的不少,这种传统在唐传奇就有了,不信请看《任氏传》,一个法力高强的狐妖面对男主角之外的人的强取豪夺所做的居然是放弃使用法术,试图唤醒对方的良知,这时候她完全从狐妖变成了一个贞洁的传统的男人理想中的女人。稍好一点的是《鸣凤记》,杨继盛死后,夫人张氏在刑场自刎,一方面是追随丈夫而去,一方面这自杀也多少含有政治意味,为戏曲女性的死亡理由拓宽了边界。尽管历朝历代,政治上的贞洁和女人肉体上的贞洁往往联系在一起,一直到清末,文人还在用抗倭的女英雄来嘲讽在台湾一事上表现软弱的李鸿章等人。
女人的死,女人的生,似乎从来都是一个工具。
杜丽娘也死过一遭,原因是忧思难忘,郁结于内,总而言之,因为情。
汤显祖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如果用现代人对爱的理念来看,杜丽娘的死好像不算为了情,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一个男人,属于恋爱脑。
但是换一个角度看,杜丽娘的死好像又和那个男人没什么关系,这个男人是谁好像不重要,这个男人爱不爱她,甚至认不认识她,好像也没那么重要。十种曲有九种,男主角都中状元,柳梦梅能留名戏曲史,全仰仗杜丽娘。真正重要的真正特别的,只有杜丽娘。杜丽娘的死,是一场脱离自证范围的单方面的孤勇。无论这份爱带有多少我们现代人看来的局限,但或许已经是汤显祖所能想象出来的最大的纯粹。
《牡丹亭》读后感(篇二)
《牡丹亭》也称《还魂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剧本,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是中国戏曲史上极为杰出的作品之一。
因为它的文体是戏剧,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牡丹亭》中流传至今的金句几乎全都略显破碎,因为它们就是从几句几句的唱词中历经时间磨损,却愈发璀璨夺目的吉光片羽,其实全书都没有太长段的对白。
可也正是在这种你几言我几语的循环往复中,演绎的是中国古代史中戏剧的绝佳之作——《牡丹亭》。即便是对原著并无真正涉猎的人,想必也一定听说过那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壁残垣”。
多美好啊。
天生丽质又正值年少的杜丽娘,被封建礼教所束缚,不能自由地追求内心向往的爱情。却在一日听讲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课后,恍恍惚惚梦见了一个清俊书生拿着柳枝而来,请她作诗,而后又将她抱至牡丹亭行云雨之欢。
多怅惘啊。
梦中如胶似漆,哪知醒来却是南柯一梦。情根深种的杜丽娘万万接受不了一切都是虚妄,终至思恋成疾,药石无效。
多圆满啊。
此前谁能想到,香消玉殒的小姐能够在那个从来没真实存在过、后来却又的的确确存在了的书生的召唤下,起死回生。于是生生世世、生生死死的爱情故事,拷问的不仅仅是人间缘分,或许还有人们的赤子之心。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我们此时重读《牡丹亭》,不禁会感叹这简直就是中国古代最叛逆却也最余音绕梁的情欲之歌。借助于杜丽娘这样一位因情而死,又因情重生的女性角色,汤显祖试图向我们演绎情所能够产生的动人奇迹。
在他这里,情又恢复了生的认知意义,即一切生者皆是有情者。即便是草木,只要未枯,就必有情,而非人们常说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有情即真,无情即伪。
这是东方美学的巅峰,也是中国人自己的爱情神话。
这本粉嫩的《牡丹亭》有植物羊皮护封+进口水洗牛皮艺术纸内封,采用古典风格的锁线空脊,书口三边刷与全书同色系的粉色,如梦似幻,恰似回到了那一年春色满园的牡丹亭。
《牡丹亭》读后感(篇三)
《牡丹亭》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戏剧作品,其价值自不必多说,懂的都懂。
下面我只想说一说,这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粉红封面《牡丹亭》的独特妙处。 一是名家导读。
郑培凯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学者,以历史学为底子,推广中华文化。 他推荐《牡丹亭》的一个重要角度,就是让读者看到牡丹亭身兼伟大的戏剧作品和强大的舞台表演两大长处,而不仅仅把《牡丹亭》当作纯文学作品来欣赏,所以在他的导读中,增添了很多关于舞台的魅力。 还戏剧以舞台,棒极了。这不正是戏剧作品的魂灵所在吗? 舞台表演的审美境界,就是戏剧有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独一无二”。 看得我都想去看看舞台版了。过去我好像太注重文本,而忽略了舞台。罪过罪过。 二是精彩的插图。
本书的插画师高马得以女主人公杜丽娘为主角,设计了杜丽娘的一些舞蹈画面,并加上自己的诠释,比如杜丽娘手拿柳枝,画家题道:“梦中人一枝春柳枯萎了,人也枯萎了。” 让我们看到了爱情就是杜丽娘的生命,是她呼吸的出气口,爱情是杜丽娘生命中的阳光,失去了阳光的照射,她的生命就变得黯淡无光。 画风也很别致,过去曾经在家人的集邮册中见过一套长方形的邮票,这个绘画的风格和黛玉葬花非常类似,主人公都有弱柳扶风的感觉。 三者,字号清晰明白。
曲牌名、曲词、说白,均使用不同的字号,让熟悉的人看起来更加方便,不熟悉的人看起来更加明了。
比如第八出《劝农》,有只《前腔》,是老旦和丑先上来采茶,然后唱上两句,紧接着发现了来劝农的官员杜大人,茶农遥遥以歌赞美杜宝,杜宝让人送茶农美酒,茶农簪花饮酒。这一段有歌有对话,有介绍有台词,用大小不同的字体清晰界定,阅读难度降低很多。
每一出回数的旁边,都单选出这一回的精彩句子,做点睛之笔,这是原文没有的,是推荐者精选。 四者,注释中的细腻严谨。
整剧五十五出,每出之后的第1个注释,都是对这一出的优美概括,文字简练到位,概括全面精当。 一些重要的出,还可以点出它在演出中的重要性。
比如对第十出《惊梦》的介绍:“这是《牡丹亭》中最为重要的一出,应有此梦,才有后来的种种,也是舞台上最常演出的一出。” 用典的地方全部指出,简明扼要。
精彩的句子略加点评,不肯放过一处妙处。 我一个平常不爱读注释的人,不由自主读得津津有味。 五者,书中附送文创产品。
《牡丹亭》昆曲选段,这种小折子也让人感受出过去折子的手感,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