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神捞到一条金鱼》是一篇令人深思的文章。它以死神和金鱼的对话为线索,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人类对生命的态度。通过金鱼的坚持和死神的觉醒,作者告诉我们珍惜生命的重要性,以及在生活中要有勇气面对困境。这篇文章引人入胜,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死神捞到一条金鱼读后感篇一
有的书,不那么宏大,但它会击中你,走进你的心,给你所需。近期过得很焦虑,所以这本书来得很是时候。它排解了我内心积累的抑郁情绪,让我知道,停下来,休息一下的重要性。停下来,不是躺平,而是重新找找方向,然后再出发。
它一本图像文学,关于好好生活。我花了一小时沉浸在画面和简单的文字中,本来大笑不止,忽然又被伤感击中。
工作狂死神,被HR命令休假一年!(一万个羡慕)在这一年中,他终于活得像个样子了。
他去散步聊天,去旅行,去嘉年华,吃棉花糖。他想要恋爱,交朋友,但也喜欢独处,在夜空下升起篝火,在秋日看落叶飘零。他独自走进树洞,真切地感受自己,倾听内心的秘密。
在休息中,他有了更多时间思考。一年的时间,过得真快。在假期结束时,他学到了很多,体验了很多,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得以拓展。他会再度回归工作,但那时他将不只是一个工作机器,而是通过劳作有所收获,不管那收获是什么。
整本书的图很简单,也很鲜明。主色调有四种,黑、蓝、红、黄。颜色会根据季节和心情而变幻。画面干净,留白很多,很有松.弛感。越是简洁的画面,我沉浸的时间越长。
对了,补一句:翻译很妙,传神,对味儿。语言的节奏把握得很好。
“我走进了树洞。所有的声音都消失了。我觉得自己变得小小的,很暖和。”在这一刻,一个人准确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脉搏,他知道自己很渺小,但他也决定要缓慢而有力地活着。
死神捞到一条金鱼读后感篇二
【2023/08/29】
#做手不离卷的阅读者#
[美]布莱恩·雷 死神捞到一条金鱼
『死神也要休假~』
2023年阅读之BOOK156
在上海书展的时候,上海译文区小姐姐推荐的书籍,说看了会喜欢的。确实会喜欢,而这样的喜欢是刚好打到了我的点上,有点想休息半年了。
我并不是很勤奋的人,喜欢抠脚,喜欢在家里躺着,我知道我这样的状态在很多人眼里看来是非常不学无术的,不过胜在我性子随意了点,也不怎么在意别人的目光,所以觉得过得潇洒就好,这样自己会更开心。学生时代读过美国一家公司员工的文章,他们那儿的制度时流行上班七年休息一年,七年时间正常工作,然后用一年的gap year来调整。休假之后,他们的情绪会更加饱满。我一直都很羡慕这样的形式,但是想更堕落地实行努力三年休息半年的情况。疫情那一年撞上了我萌生休养生息的时间点,因为2021届高中生高一那个暑假,上完课就直接去医院了。
几次工作的连轴转导致的最终都是在医院呆着,更甚至有一次上了三节课直接吐了,四天掉了八斤肉,学生说我一下子薄了,本身是胖子但并不意味着我不接受自己的体型。我觉得比起我的过度肥胖,一下子没肉,更累。疫情让我误打误撞休息了八个月,没收入我也不介意。那半年多的时光真的很自在。我读了更多我有兴趣的书籍,也拓展了我阅读的方向,要知道我原本只想扎根推理这一区域。疫情解封这三年,虽然看着也挺自在的,但是带学生吧,其实还是累的。21届和22届投入了很多心力,所以23届高中生,我没公开招生。找了很多很棒的素材放在这两届上,确实最后的高考成绩很喜人,可也真的很累。现在手里高一到高三都有学生,每个年段平均下来三四个,不多,但不会太累。于是我再一次萌生了休息半年的想法,甚至去看了些信息,想去外面先潇洒一个月或者三个月,结果某国不做人,也暂时放下了计划。
但这种休息的心情依然还是在的。
六月底的时候辅导学生写了一篇编辑的约稿,真好打在了“特种兵旅行”这一点上。看到这点的时候我真的觉得很好玩,当旅行变成打卡式的任务的时候,确实是某种程度上的另一种辛苦,却也是因为工作多、时间紧迫的年轻人,能够选择的性价比最高的另类的休假模式了。
勤勤恳恳的死神也是需要工作的,他需要有一个时间调节自己的节奏。而现在,是有太多的人,被工作,裹挟住了人生看。所以这一次看《初入职场的我们·法医季2》的时候,有一个职场小白在法医大佬们问身上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时候说了一句特别动人的话,大意就是“我最骄傲的、就是我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这个回答一下子就感动到了我,普普通通没什么不好,普普通通活,然后拥有普普通通的快乐。
我不喜欢工作,可是我也并不认为人可以完全离开职业。所以我依然觉得木村拓哉在《悠长假期》里说的那句话很漂亮——“有时候,我们需要停下来,充个电之后,才能卷土重来。”
人生,是需要休假的。
死神捞到一条金鱼读后感篇三
“死神”本来是一个恐怖的词,或者恐怖的角色,但是这两年被彻底玩坏了。
《死神捞到一条金鱼》整本书像是用铅笔画慵懒插画,搭配明亮的色彩,幽默的金句,感觉每一句都是金句。
主角是一个忙碌到死且充满童趣的死神,也可以说是死神界的一只牛马,比我们任何人都卖力工作,365天24小时不休假,不请假也不调休,堪称牛马界的王者。就是这样一个角色,可能是hr迫于怜悯,要求死神一次性修完全部假期,时间为期一年。
一年的时间里,死神决定自己一定要活的像个正常人一样,去体验了人生该有的各种各样的旅程。
去一场狂欢吧,总要喝一杯,敬过去;去健身房,甩大绳。
总要有经历一场痛彻心扉的爱情吧,给女送送一个骷髅☠️,瞬间吓跑对方。
嗨一次极限运动吧,从高空跳伞,反正也摔不死。
再去一次游乐场,在摩天轮上抽一支烟,思考人生(死生)。
跟农民朋友们深切交谈,讨论各自工具——镰刀的的使用技巧。
还有许多笑点,罗列不完……
在嘉年华游玩,幸运中奖捞到一条金鱼,从此死神有了一个真正的伙伴,无论干什么事情,他都要带上他的伙伴,去经历人生(死生)更多的风雨。
再回到公司,死神对工作和人生又有了新的希望。
死神一整年的休假点滴,处处爆笑,处处又蕴含着人生哲理,终于在丰富多彩的休假过程中完成了对生命意义的反思——“要学会何时划船,何时歇桨”。
有时候做牛马久了,人就会麻木,如同看到一句话:“少工作!”瞬间被惊醒!就是书签里的这句话打动了我,也正是因为这一句话我买下这本书。
谨以此书,献给当下在繁忙工作中的我们,放松下来,缓一口气。“人的一生,是有终点线的”、“少工作!”
死神捞到一条金鱼读后感篇四
由于作者自己本人也是个工作狂,也因为据世界死亡率显示,每秒钟大约有两人死去,因此作者以死神的做为本书的主人翁进行了创作。也由此开启了死神长长达一年的工作休假。一开始,死神先生接到休假的消息后,对一直处于工作的他来说无疑感到很不适。后来不久他终于发现自己有事可做了,于是列了个清单,比如吃冰激凌、静听鸟鸣,滑雪、冲浪。。。。。。死神先生都按着他的列表一一去实现打卡了。在这过程中,他玩游戏中奖到了一条金鱼,此后他有了伙伴;他注册了交友软件,跟女孩约会,尽心打扮和挑选礼物,送她一骷髅头后,遭到了女孩的拒绝;在不同的同方交到了不同的朋友;收集了水晶球;四仰八叉地趟在一片花海里;在鬼城里,知晓了微笑也是值钱的;在红树林的树洞里静静聆听树的生命。。。。。。很快休假的结束时间到了,死神先生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体验了很多以前从未有过的生活经历。也有了很多不一样的感悟,当他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他又有了全新的感觉既紧张有兴奋,他的内心有了很多以前没有的东西。他或许感悟到了如何在生活和工作找到平衡,和学会合适划船,何时歇桨。
死神先生的假期清单
好好生活
对于这本书的内容,今天我特别的有感触。在毕业后到去年吧,我的全部心思都放在了工作上,就算每周的单休或双休,都在尽量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上,匆匆地就过去了,似乎毫无体验感所言。今年的工作量少了,所以要求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渐渐慢下来,慢下来之后,我有了很多的思考。我感激以前的自己,在以前很忙的状态下,也都尽情去做了想做的事,见了想见的人,一股脑使劲地往前冲,虽然很多事情都是匆忙完成的,但现在想来,是一种很棒的体验,热血、毫无畏惧,我就想去,不管怎样,去了再说,别人说的不算,自己亲眼看到和体验过才是真,体验感不算差。一个人也可以很爽。今年工作的状态是顺畅的,经过了往年的经验和积累,在很多第一次遇上的事情上,自己能够抓住重点的处理,在处理困难的事情上了,也足够地冷静。生活上,我一直在学会治愈自己这件事上,阅读了很多关于女性的书;尝试做很多自己想要吃的菜;并且味道还得到了邻居中肯的意见;哥哥嫂嫂一家人每一的到来,都会准备好零食和饭菜;一个人早晨和傍晚跑步,遇上了蚂蚁的爱心窝,也看过了同一个地方早晨的太阳和傍晚的日落;在一个项目完成后,约朋友去了一直想去的南京。。。。。。目前,自认为讲好了今年属于自己的故事。我认为找到生活和工作平衡点的标准是过得舒心,困难、挑战、开心都是伴随生活和工作的,好好生活,冷静面对,过得舒心。
追光
。。
死神捞到一条金鱼读后感篇五
引 言
布莱恩·雷
死神第一次游玩嘉年华,赢了一条金鱼
找到生活与工作之间的平衡——这句话我时有耳闻。但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是说要少工作吗?还是多度假呢?而且,如果到头来我们回首往昔时会心生遗憾,觉得浪费了那些本该用来享受的时间,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这么努力地工作呢?对此,我想了很多,而且惭愧的是,我自己也有这种遗憾。
我以绘画为生。这是一项充满激情的事业——是我对自己天分的追随,因为这是我最喜欢做的事情,胜过其它一切职业选择。身为艺术家有很多好处,我对此心存感激,但要说有什么缺点,那也许就是我永远无法“关停”。我很少有停止工作或不思考工作的时候,脑子里总是在想着某个项目、眼下在做的某件事情或是未来可能出现的新项目。[1] “办公中”的灯,永远亮着。有时,工作会影响到家庭时间、旅行计划、人际交往,乃至我自己的健康。[2]但奇怪的是,当我想放下工作稍事休息的时候,却会对我“不在工作”的这个事实感到焦虑。[3]我哥哥则恰恰相反。他不喜欢工作,只喜欢跟妻子和两个孩子待在一起。真羡慕他。他还有一处分时度假屋,在奥兰多。
在成为专职艺术家之前,我在《纽约时报》担任美术总监,负责报纸的一个每日专栏。我的任务包括委托艺术家进行创作、设计版面、监督数字项目,并确保所有的事情在每晚6点左右顺利完成。我总是处于紧张状态,坐在贴着我名字的小格子间里。上面有各位老板要伺候,还得穿着西装上班。我在那里工作了大约5年,学到了很多,对于能有这样的机会也无比感激。但说实话,那份工作太疯狂了。[4]直到现在,我还会焦虑地梦见自己在那里上班的日子。
就职于《纽约时报》的最后一年,我开始在速写本里列清单,把让我焦虑的事情都写下来——包括截止日期、脚手架坍塌、外星人绑架等等。这样过了几个月之后,我意识到,自己有些问题需要解决。于是,我开始考虑换工作。
2008年6月5日,星期四,以攀爬全球众多高楼而闻名的法国攀登者阿兰·罗伯特(Alain Robert)徒手爬上了纽约时报大楼:不系绳索,爬上了52层。我记得自己被挤得贴在了玻璃窗上,看着罗伯特先生向上爬去——为了看得清楚一点,所有员工都你推我搡、上蹿下跳,就好像有只独角兽飞进了我们办公室。这太不寻常了。在世界上最为繁忙、逼仄、令人窒息的地方之一,罗伯特先生却能让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如此放飞自我、无拘无束。但当我冲进自己编辑的办公室,问他:“你听说了吗?有个人正沿着咱们大楼外面往上爬?!”他却只回答道:“嗯。法国人。”正是这个神奇的回答,让我下定了决心。
2001年,我父亲退休。之后不久,我便飞回马萨诸塞州,看望他和其他家人。每次回去,父亲总会去机场接我。从波士顿洛根机场开回切姆斯福德我父母家,大约需要45分钟。在这段时间里,我们通常会谈论如下话题:工作、亲友、保健、车子(一般就是说说里程表上有多少英里)、我现住地所在州的税收、我曾住地街坊的八卦、至少一个少儿不宜的笑话、我爸妈的宠物、政治和钓鱼。而这次回去有一个话题似乎很重要,那就是问问他退休后的新生活怎么样。大家应该都知道,我爸是很棒的父亲,对我们非常支持,但他也是一个工作狂——通常5点起床,6点上班,往往天黑了才会回家。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工作态度可是件大事。我母亲是一名簿记员,在居家工作的同时,养大了三个疯子一样的儿子(以及每个邻居家的孩子)。诸如“让你自己成为不可或缺的人物”、“应得尽得,不要手软”、“要想人前淡定,就得人后流汗”、“想做的事情,第一次就得做好”之类的话,始终在我们耳边盘旋。但现在,老爸完全成了另外一个人,我也突然对他另眼相看了。在我看来,他更有智慧了,或许也更有眼光。所以我跳出往常的那种说笑,问他:“嘿,老爸,要是能从头再来,你会给30岁的自己什么样的忠告?”父亲毫不犹豫地对我说了三个字:“少工作。”
本书谨献给那些尚未听过这条忠告的人。[5]
父亲的这句话,在我脑中挥之不去。我开始思考,有谁比其他所有人工作都要卖力。毕竟,我们都听过“过劳死”的疯狂故事。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翻过了想象中的生命之巅,对“人生有涯”的感触也更深了:我剩下的日子,已经比我探索过的日子要少了。[6]很伤感,但这就是事实。世界死亡率显示,每秒钟大约有两个人死去——想想看,这是多么令人抓狂的数字。根据这种统计,我们大概可以说,工作最卖力的是死神!他从来都不休息。
但想象一下,如果人力资源部通知死神,他必须把自己的假期用掉——相当于要休息一整年的时间。那么,死神会用这么多空闲时间干嘛呢?他会去哪儿?他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他会写日记吗?(会。)他会开口说话吗?(不会。)
在这本书里,死神从不“工作”(即:杀人)。毕竟他在休假,要尽可能不去工作。当然,还有其他员工在死神公司里忙活,所以人们还是会死,只不过,不是死在我们这位朋友手里。他忙着体验生活还来不及呢。
重要提示:死神不是我们中的一员。
他不是从我们的世界来的,因此活人每天做的大部分事情(外出就餐、约会、社交媒体、美甲等)对他来说,可能不太熟悉。死神关注的事情永远只有一件:死亡。所以,他可能是活人世界里的小白一只。但他还是竭力想要融入,并且多数情况下,也很喜欢和我们在一起。但最终,他还是要面对和我们活人一样的困境,并学着接受现实,尤其是:当我们休假的时候,还是会对我们不在工作的事实感到焦虑。
这才是要人命的部分。
又一条重要提示:本书不是关于要人命的。
的确,本书的主角是死神。但《死神赢了条小金鱼》也可以是关于一根工作狂香蕉的书,传递的思想或许也一样。不过,从数据看来,死神干活可比香蕉要卖力得多,况且他也刚好可以提醒我们:人的一生,是有终点线的。
最后一条重要提示:本书是关于好好生活的。
我上大学时有一位导师,名叫罗恩·米纳德(Ron Minard),以前在宾夕法尼亚州哈里斯堡的《爱国者新闻报》(Patriot News)做编辑。他给我的建议是,“要学会何时划船,何时歇桨。”他还告诉我,“无论如何,绝对不要去报社上班。”尽管我辜负了他,去报社上班了,但我希望,借着写这本书的机会,我能学会不时歇一歇桨。希望读这本书的你们,也是一样。
[1] 本书就是这样一个项目。
[2] 如果你是自由职业者,或者认识某个自由职业者,那么你一定见过这种人神情恍惚盯着什么地方看的样子,仿佛完全不在现场。我太太把这种时刻称为“魂儿飞到岛上去了”。
[3] 每年夏天回我太太瑞典娘家的时候,我都觉得那个国家像是整整关停了三个月。瑞典人已经完全参透了工作与生活平衡的玄机。
[4] 我平生第一份工作也很疯狂:在松山路边上的斯皮罗鸡蛋农场。当时我12岁,负责把鸡蛋放进纸箱。这和我在《纽约时报》的任务相差无几——新闻就像鸡蛋一样,源源不断地沿着传送带运过来,永不止歇。而我的工作,就是尽可能整齐地把它放进正确的洞里。
[5] 要告诉大家的是,两年之后,我父亲又回去上班了——他和我母亲坚称是因为他们需要钱。但我猜,是因为他每天遛我母亲的约克夏㹴遛烦了。
[6] 我现在会对身上出现的不明疼痛感到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