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回到本源》读后感精选

《回到本源》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15 14:00:40
《回到本源》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05-15 14:00:40   小编:

读完《回到本源》,我深受触动。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讲述了现代人追求内心平静的故事。作者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引发了我对人生的思考。书中强调了回归本源的重要性,提醒我们要珍惜内心的纯净和平静。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意识到要坚守自己的初心,追求真正的幸福。

回到本源读后感(一)

在最近的疫情中,中西医都贡献出了自己独到的智慧,一起来打赢这场抗疫之战。在这场较量中,我们无法忽视中医药的巨大价值。

最近我读了《回到本源》这本书,主要内容是一场古代传统中医理念和现代思维方式的对话,内容始终围绕着中医的精华要义,并力求释繁就简。

关于中医与西医的差别,人们也都有各自的看法。在之前千百年来,现代西方医学理论并没有出现,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中医学在治病救人方面展现出了独道德效果与极大的价值。

我一直认为,中医学千百年来的贡献是实实在在的,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这种学问是值得起实践检验的。并且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去完善中医的理念,只是近些年来西方医学的崛起,让中医学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了。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是一套完整的医治过程的。

观察外观,包括体型、姿态、走路方式、脸色、皮肤和舌头状态等。听闻声息,包括说话声调、是否有体味或口臭、是否咳嗽等。询问症状,身体不舒服的具体症状、食欲状况以及生活习惯等。摸脉象,触摸病人,感受脉搏,确认腹部是否胀气等。

中医倾向于通过提高机体的自愈能力来缓解各种不适症状,因此,中医和中药非常适合那些不想给身体增加过多负担的人群。

西药往往讲究“对症下药”,在实际效果上可能更加明显。比如一个人发烧了,西药的方式就是吃退烧药,而中药更加兼顾身体全局,从调理的角度去处理,从而避免了许多药物的副作用。二者各有所长,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

在这本书中谈到了非常多中医的治疗理念,我们能够通过这本书的阅读对中医学有大致性的了解。

比如,治疗中,首先要稳定病人的神,神定则气机稳定;要明晰邪正斗争的发展趋势;要协助“第一个医生”完成邪正斗争,顺应原本的方向(开或阖、向表或里)以排除病邪;要减缓邪正的反应强度,使之在患者可承受的范围;要时刻留意本气(中气、元气)之有无。

中医学不仅是一种学问,还可以看作是一种生活方式。从这个角度上去理解中医学,我们会有新的发现。

在生活中,我们其实不必追求某些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应该去均衡好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当我们遇到困难与挑战的时候,可以充分的发掘自己的潜力,而不是立刻就寻找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有的时候并不易得。

回到本源,能够让我们对中医学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回到本源读后感(二)

前阵子刚好咩咩咩了,在退烧之后还是咳嗽不止,家里长辈说煮冰糖炖雪梨,可以止咳。但那一阵子实在买不到雪梨,只有之前吃剩的两个香酥梨和新到的罗汉果,于是只好上某度搜索“熬梨水不用雪梨可以吗”“罗汉果可以和梨一起煮吗”这一类的问题,然后就往下就看到了“风寒”与“风热”一类原理解释的字眼。

其实在很早之前就有感叹过中医的奇妙之处,因为我最好的朋友是学中医的,现在在一家中医院工作。以前我们时常在休息日一起去咖啡馆自习,我看书她备考,中间偶尔也会和她谈论起关于中医的话题,看她的笔记。

拿最常见的感冒举例来讲,对于西医来讲一般是对表症下药,消炎止痛退烧。而对于中医来讲,中医感冒分为实证和虚证,实证包括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虚证包括气虚感冒、阴虚感冒,然后再对症下药。

在我这个门外汉看来,对于中医来讲最重要的是“辩”,通过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与身体情况从而分析出患者的虚与实、寒与热。

记得也正是在上次某度的时候,男朋友看到之后还不解地和我讨论过“动不动就是邪气,那这个邪气究竟是什么呢?”我为了和他抬杠去问了我的好朋友(bushi)

在中医学中“邪气”包括了一切可导致人体功能紊乱、内外环境失衡的各种致病因素等。如外感六淫、疫疠,内伤七情、饮食、劳逸,以及外伤、虫兽伤等,以及能够引起传染病的病邪,它们是引起外感的外邪之气。

中医学的理论认为,疾病的过程是正气与邪气斗争的过程。而到底是该祛邪又或者扶正就如同阴阳虚实一样是更加是深入的辩证了。

五行相生相克,阴阳相辅相成,其实中医学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学科。虽然如今谈论起中医网络中的评论总是褒贬不一,但我相信,在现实中对中医学略有了解的朋友一定都会觉得这门学科的奥妙无穷。

老祖宗们千百年来流传下的智慧,去其精华去其糟粕或许就能成为许多治病的良方。

而这本书就是了解中医的很好的一个渠道,这本书是一个中国人和一个法国人关于传统中医学的对话,通过翻越典籍里的医术,探寻中医的本源,中医究竟是一门怎样的学问,又藏有着多少神秘的宝藏?它不仅仅治病救人,更能使我们了解天地运行规律。

这就是中医的魅力所在啊~

回到本源读后感(三)

一提起中医,在各大论坛都会引发各种暴论,中西之战激烈程度堪比公园大爷们华山论剑。曾经辉煌的药铺时代到了今日的中西医结合,加上这几年特殊的大环境,让人们从一开始弃若敝履,到开始更加重视中医知识。在这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想要了解个中奥妙,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难如天书。

现代中医与过去中医有什么不同,入学法门在哪里?《回到本源》一书捋清了中医发展脉络,讲解唐宋前的中医典籍文献,进而靠近原初中医的内涵和实践。

在书中的前言中,作者指出现代中医临证过于关注不和谐的病象模式,传统中医更关注整体。书中重点讲述人体的主要资源和诊断的四大步骤,同时还有很多治疗思路与药物方剂的使用,对于喜欢中医的小白,这是走进中医好的开始。

在第一理论部分,介绍了人体“正常”运作时的平衡状态,就是人体处在不受邪气过度干扰的相对平衡状态。古代医者关心“常”,现代中医关心的是“病”。所以中医应该回归研究人体运行状态,

四大层次分别为:形神精气。这就是很多人常说的精气神儿,合起来的人体内能力总称就是真气。生活环境与饮食习惯等都是人体汲取能量的途径,所以很多疾病的来源,就是当代人用脑过度、饮食没有规律等。

评估身体状态后就要进行诊断,很多人立刻会想到“望闻问切”四诊法,其实医生的问诊很重要,比如询问出汗、手脚温暖、大小便是否正常,因为依据《黄帝内经》“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有经验的中医需要:得其机、顺其势、握其度、顾其本。

书中用两人对话体方式通过一问一答将中医原理与中医诊治原则讲明讲透,而在草本经典中重点介绍了《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书籍,这些书籍关于中药的分类,药性等都有具体的解读。分类原则与现代教科书有所不同,作者认为重在学习分类思路和气味描述,这些书都是学习中医的入门书,必须熟读掌握顺势而为。

关于比较专业的中药分类,书中建立了表格。每一味药的名称、药品、药性与疗效都一一排开,一目了然。而方剂类,出处、治疗病症、煎煮之法俱全。比如《小柴胡汤》,就是今天冬季很多人会给自己家人开的方子,相关的药剂各大药房也都有出售,主要是治疗小儿、老人身体虚弱引发病症。而《四物汤》我也早有耳闻,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四味药,主要是治疗女性补血等,但文中也强调,现今女子与药方时代宋朝女性体质完全不一样,服用此方也容易出现月经过多失眠等症状。

而第三部分主要为实操,针刺、艾灸、火罐与按摩。自己曾经经历过拔火罐艾灸的治疗,当时后背青紫被治疗师认为是体寒。关于针刺,作者强调今人重穴位手法,而忽略了直觉感受病人之气,抓住时机用针。

本书可以说是目前研究中医的入门指导书,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学习经历,将中医知识与实操等都事无巨细铺展开来,加上自己的积极探索。时代在进步,现代医学也在不断更新,传统医学更应该吸收古代经典养分,挖掘经典,回归医学本源。

回到本源读后感(四)

本书的内容简介如下:

从中,我们可以提取一些关键,一是这本书是“交流”下的合作书,类似于访谈录;其二,原来的文本是英文,如今出了中译本;其三,这本书是关于传统中医学的;其四,这本书是为了明晰表达“我”对传统中医学的理解的。

当然,笔者一开始不得不奇怪且好奇,为什么传统中医学和一个法国人有关,且最初的文本和英文有关。当看了本书的英文版序、法文版序、中文版序后才恍然大悟,原来,不知不觉间,传统中医学在国外已经有了不小的影响力,甚至有不少外国人在学习。而愧疚的是,笔者一位地道的中国人,却对中医所知甚少,体验也少,这让笔者不由得对“保护/继承传统”这些语句有了一点反思。

笔者看过一些有关中医的网文,网文作者有说书中的故事是由真实案例所改编的,且文中主角问诊过程和说的理论,看起来也是头头是道,而最后主角面对的疾病也是越来越厉害,各种疑难杂症,读之带给我不少震撼。但终于对中医还是有些疑惑,毕竟没有亲身体验过中医药到病除的感觉。亲见这一本书,或许能让我对传统中医学有一丝更深的了解。

中医确实有着自己的理论和逻辑,在问诊和用药方面,似乎像是做数学题一样,需要拨云见雾,探得究竟。合格的中医,应当是熟悉理论的且不断钻研,又依据实践不断验证理论,加深理解的。本书一共四部分,第一部分即是理论。在理论部分,本书用四章加以讲解,第一章谈人体四个层次、真气、气机及病机,第二章谈诊断步骤,第三章再谈病机,第四章为诊断方法,最后还有一个“总结”。

当中,第一章应是理论之基,介绍道,人体四大层次为形、精、气、神。四者关系是,形承载精气神,精化生气,气化生神,而神的统摄又对精与气产生影响。又介绍了上焦清气、中焦胃气、下焦元气合成的真气。而气的运行状态就是气机,正常人是属于“常态”,如果失常,就是病机。那么诊治,其实就是让人体的气机归于常态。到这里,这些入门的中医理论其实对笔者来说已经开始难以理解了,更不敢谈及之后的理论,以免误人子弟。

除第一部分谈理论,第二部分本草治疗,谈及了中药、方剂;第三部分谈及针刺、艾灸、火罐和按摩,这一部分还有相关案例,涉及头痛、腰痛、肩周炎等;第四部分涉及静坐与气功。当然,本书还有三篇附录,分别是《神农本草经》药物枚举、《黄帝内经·灵枢》选读和《伤寒论》选读。

此书相对于英文版,已经晚了十多年,虽不知这十年来传统中医学在国内外发展的如何了,但应当是影响力不断扩大了。书名“回到本源”,回到最初的传统中医学之意,回到古代典籍之意,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启蒙”读者对中医的了解,很有作用。我相信,对学中医的朋友一定大有裨益,对普通读者,也能加深对中医的了解。

回到本源读后感(五)

本书不是一部纯理论著作,书中所述的大部分原则已为中医实践者熟知。这是一场古代传统中医理念和现代思维方式的对话,内容始终围绕着中医的精华要义,并力求释繁就简。“清晰头脑,方有清晰而快速的效果”,这个看似简单的原则,运用自如并非易事。

就像一位艺术家,如何超越物质世界的表象,获取对真实存在的领悟;中医,又如何能够越过表象的种种不和谐,来调控整体的生命能量运行?这正是现代中医需要关注的。

事实上,我们已经远离原初中医的内涵和实践。现代的中医临证过于关注不和谐的病象模式,并专注于努力纠正这些不和谐的现象。然而,传统中医并不只是汲汲于“局部”的不和谐,他们更关注整体,因为“局部”揭示着“整体”,他们直观地把握“整体”。

只有深入理解古代经典,方有这样的认识。在本书中,我们讨论了唐宋以前的经典和文献。我们认为,自宋以后,中医学的发展虽然丰富多彩,但太多个人的表述与解释,淹没了《黄帝内经》中的基本原则。

金元时期,张元素和李东垣这一学派继承了《黄帝内经》与《伤寒论》的实践精神,同样,明清时温病学派提出的“卫气营血”和“三焦”理论,也注重正气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把握邪正斗争的方向和趋势;方剂的应用,是依据药物的气味与方向,来控制作用的层次和方向,这都是汉代以后继承发扬传统中医的典范。

所有传统中医老师都强调:只有深入学习古代经典,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才能够运用传统中医的基本原则来实践,才不至于在学习繁复又看似矛盾的后世各家学说时陷入迷惑。这样才能根据病患的体质、神质和邪正斗争反应情况,以药物的气味升降为基础,来配伍合适有效的方剂,而非根据课本上笼统的方剂功用来机械用药。

现代教科书倾向于教我们如何认识病态的类别,如肝阳上亢、心血亏虚、脾经湿热等,并就此处理一个个失常的表象。这种以“脏器功能失常”为主导的表述方式,常把现代学生带入类似于现代医学的系统化思维中;近代立足于肉体层面的疾病定位与定性理论模式,忽略了传统医学里最重要的“神与气”。

《黄帝内经》提示我们要以神-气-形完整地来观察病人,临证重点应是观察能量层面和精神层面的运转状态,而非紧盯具体症状。他的资源(精、气、形、神)如何?身体的基本状况(睡眠、饮食、大小便、出汗、心情、锻炼的状况,与自然环境、人际关系、精神层面的互动关系)怎样?

所谓“知常达变”,知道了常态,我们才能分析和感受机体对邪气的反应模式。这些反应模式由症状所揭示,由患者本来的体质与神质决定,由此我们才能知道机体对于疾病的修复,会在哪个层次(精、气、形、神)反应,以及预知疾病的未来演化趋势。其中的关键,在于始终把握住病人本来的整体能量状态,而非某个脏腑的功能。在治疗疑难病证时,这一整体的临证思维会更准确、高效。

在本书中,读者将学习到如何评估人体的主要资源(精、气、形、神)和诊断的四大步骤。

我们还用了大量篇幅来讨论诊断治疗思路以及药物和方剂的运用。书中会介绍《神农本草经》对药物的分类(上品、中品、下品),然后按照作者的个人经验,以药物的性味和方向作基础,对部分经典的方剂进行分析,评价其综合效用(开或阖)、整体方向(升或降、开或阖)、综合属性(补泻、寒热、厚薄、走守)。

《黄帝内经》中指出,传统中医的治疗,会根据虚实、开阖、阴阳、顺逆这些大的原则而进行。“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外,中药方剂的作用亦是如此:“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特定的药物以其质地、气味、信息在形气神三个不同的层面帮助人体,其原则仍然是“虚实、开阖、阴阳、顺逆这些大的原则”。而传统观点也认为,“方剂的不传之秘在于剂量”,组方药物的剂量比例调整,会导致整个方子呈现不同的开阖升降等效用,这些原则在本书中皆有详细阐释。

在针刺方面,同样根据前述的原则——阴阳、开阖、表里、升降、补泻,我们在书中也可以了解古人如何用针,以及《黄帝内经》中描述的医者的“内在训练”和“直观把握”之道,感受进针当下之时,病人“神与气”的变化。

古代中医透过针刺,调整病人与环境、天地之气的交流。这正是《黄帝内经》里所述的无法言教,而可以心传的艺术,也是现代中医常常忽略的古典精神。我们可以通过静坐、站桩等内在训练,提升对气和神的直觉感受,以医者的身与心、专注与关心,在临床实践中完成这一针刺的艺术。

对于有所领悟的医者而言,一切都只是开始。

回到本源读后感(六)

“医道浩瀚,精微幽远。” 西医与中医的区别在于,前者要你相信药到病除,而后者让你自信不药而愈。 不药而愈的说法有些夸张,但比起西医着眼于从病灶开始解决问题的做法,中医更多地考虑病人整体需要哪些方面的改善,即“以人为本而非以病灶为本”。

脱胎于中华文化的中医注重“越过表象种种不和谐,调控整体的生命能量运行”。 这样一种温和的、涵养式的治疗,正是时下大多中医师逐渐淡忘的,也是《回到本源:经典中医启蒙对话录》一书想要唤醒的。 但此书又不仅仅是专业圈内的拜读书籍。 作为医学类书籍的推广代表,《回到本源》采用了问答的形式,抽丝剥茧引领读者入门,即使是对中医一无所知的读者,也不必担心内容晦涩难懂。 可是,生病了便去医院治病即可,为什么还要大费周章地翻阅医书? 道理很简单:中医不只是治病,它更关注如何使人回归“常”态,以正“常”的机体继续生活。 换言之,学习中医有助于我们回归纯净的自己,不论是身还是心。

让身回归常态,中医里典型的做法便是开方药。 “中医方药的不传之秘在于剂量。” 准确地说,处方用药的秘密在于方剂中每味药的剂量与相互的比例。 剂量加大或减少,每味药相互间搭配的效果也会发生变化。 鉴于此,李辛老师说: “不能只是按方开药,必须熟悉每一味药的气味、升降、寒热、厚薄,以及组合之后的药势,这是一种‘复合式能’”。 通过加减中药剂量,将多余的“东西”排泄出体外,将不足的部分重新运化生成。这就是让身回归常态。

中医不仅治身,它还能疗心。 书中第四部分专门讲解了有关“静坐”的知识。这也是我本人很感兴趣的一部分内容。 李辛老师在这一节内容里提到: 静坐可以帮助我们内观自己的感觉、情感、思想、语言和行为在“我”这个生命体内的交互变化。 思其源而不受其扰。 日复一日的练习,也是在训练“心”的稳定和清晰的觉察力。 通过这样的内观练习,渐渐地,我们不再在焦虑、哀伤等情绪中来回挣扎,也不在犹疑不定的决策模式中生活。 我们开始脱离“惯性反应”,更多地倾听内心的声音。 比起需要通过药物、物理等疗法联合作用的西医式心理诊疗,我更愿意用这样一种能够自主的静坐,慢慢改善内心环境。

说到底,大多数和我一样着迷于中医的小伙伴,对中医“根治”的魅力有所需求。 那么,就让我们慢慢读透一本中医医书,从了解自己到改善身心,让我们彻底变好。

回到本源

9.5

李辛 [法]克劳迪那 · 梅赫 / 2022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回到本源读后感(七)

前段时间看由杨幂和白宇主演的电视连续剧《谢谢你,医生》,深有感触。这样一部表现医生工作、生活状态的作品,带我们走进医生,走进医生的七情六欲和生活现实之中。 但我们在敬佩着医生的执着和坚持,敬佩着医生为了病人尽心尽力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很多医生的无能为力。特别是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再做个检查,寻找致病原因”这样的情节时,也让我们观众陷入深深的无奈。

现代医学在治病救人的同时,又陷入了一种完全依靠技术力量诊治疾病的怪圈,所有的疾病都依靠各种数据的参考,而治疗手段更多是对于患病部位进行对症治疗,有时候手术、切除就成了最佳的选项。

可这样的医疗总会给我们一种缺少本源性东西的认知,医疗体系就完全成了一种技术性工种。但我们人类的身体作为一个整体,必然有着一个整体应该具备的身体状态,这样一种把我们身体进行拆分的治疗手段,是否也有着一些无法避免的弊端呢?

在人类漫长的过去,并不是依靠现在的这样一种以治“病”为原则的医疗手段。各个文明国家所发展起来的自然医疗体系往往都是把人体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着系统性的修复和还原的过程。那么这些自然医疗体系中必然有着很多值得现在医学借鉴的内容,当然也就有着更多的医生,重新走入传统医疗体系之中,寻找这些医疗体系中有益的诊疗方式,为现代医疗提供更好的建议。

中医,无疑是过去世界医疗体系中极为引人注目的存在,它几千年的历史给古老的中国人民带来了更为健康的生活,也让国人在得病时,可以得到更好的治疗。那么中医的理论必然有着合理之处,有着值得发扬光大的部分。

但我们现在的中医也已经在向西医靠拢,更关注于病,关注于治病的技巧,忽略中医很多本源性的学问,忽略了中医中最应该坚持的基础。这是急需我们重新找回的中医原理,是急需让更多的人知道的中医理论根本。

李辛,资深中医学者,他坚持着针药并用、心身同治,立足经典,学习历代诸家所长,取验于临床,秉持着中医最根本的理念,通过最基础的中医理论进行着诊疗工作。 克劳迪那·梅赫医生,致力于传统医学和最新的自然疗法的研究,寄希望于能够把能量医学领域进行客观性研究和知识传承。她学习过中国针灸等中医治疗手段,而中医这样一种极具传播力量的自然医疗体系也必然成为克劳迪那医生广泛传播的内容之一。

而这一本书《回到本源:经典中医启蒙对话录》是克劳迪那和李辛关于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对话集。从一位外国人的视角提出一些关于中医只有外国人才会提出的问题,而由中医学者李辛来回答,让中医的理论得以更加明确,能够更深入中医的本源,让中医的相关理论能广泛传播。

这本书先有了英文版、法文版,现在才终于又回归中国,有了中文版,也让我们中国人对于自己的医学理论有了重新认识,反思我们中医所走的弯路,让中医理论回归本源,回归中医把人体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个自然体系的一部分。

这本书中,李辛帮我们梳理了中医的根本,明晰中医中人体的四大资源精、气、形、神,以及如何辨析人体的虚实有无,再根据这些根本进行各种治疗方案。 那我就通过这一本书,让我们对于中医进行重新思考,重新认识这样一个绵延了几千年的医学体系应该具有的现代价值。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