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生态女性主义读后感锦集

生态女性主义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7-29 05:20:49
生态女性主义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07-29 05:20:49   小编:

《生态女性主义》一书深刻探讨了环境问题与女性主义的关系,呼吁人们重新审视生态环境与社会性别之间的联系。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理论分析,揭示了女性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建立更加公平与和谐的社会生态体系的思考与探索。

《生态女性主义》读后感(篇一)

1.作为一个简单的通识读本,能从中看到一些关键人物的观点,完成了通识读本的功能。这些观点是有启发性的,读完之后有再去找资料延伸学习。但作者原创性的东西很少,只能说没有犯大的失误。

2.用莫言来作为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案例,惊到我了。

3.用论文凑书的做法,给读者的体验并不好。果然是国内学者的知识生产方式和价值。

《生态女性主义》读后感(篇二)

某天摸鱼的时候从瓣里看到的有意思的话题,从不敢看活的动物被杀说起,看到被异化和被客体化的过程,发散性的思考历程,感觉今天又多长出了一条脑沟。

生态女性主义作为女性主义学派的一个分支,着重强调女性与自然作为人类中心主义和父权社会体制下收到的二元论压迫,强调女性的遭遇与大自然被人类的破坏有异曲同工之处。作为一篇学术著作,每一张强调了不同的论点,从文学等领域举了好多例子。有一章花了大笔墨分析莫言的小说,但从我的体感上来看,男性作家的生态学角度是无法真正立足于女性内部的,男性永远不能真正理解女性的难处所在。

书里倡导,需要开创“知雄守雌”的复合内涵,偏重于将阳刚、坚强这些特质从男性本身中剥离开来,变成一股“阳”的力量,不存在性别之分,而只是个体的一个层面,而柔软、细腻则为“阴”的一面,同样在发扬对世界柔软地世界观上逐步迈向更高等的文明。

想起前几天看的帖子,总有y以战争中牺牲的男人更多为由斥责男女平等的必要性,却完全忽视了战争极大层面上为一群男人挑起,更有甚者以女人为借口来发动战争,以因果报应来看,男性过于强调对社会、自然的掠夺和强势,则势必导致男人在男权体系下更多的牺牲。【活该么这不是】

对于素食主义,书里着重探讨的是动物为满足人类的欲望而只被看重的“有用”的部分,被残忍地虐杀满足人类的口腹之欲和精神需求(类似于品种宠物的不科学配种),动物被“肉”化,彻底丧失了主体性。“动物遭受的是工具性暴力,而女性遭受的是制度性暴力”。除了由动物受虐而引发的女性受虐,我还联想到了前几天看b站上的读书F4里介绍《微小的总和》一书提到资产阶级无形中拉高与普通阶级的鸿沟的方式是铸造“道德”围栏,举例是英国超市里有Cage Egg、Free Range和Happy eggs,Happy eggs就是说鸡在养育过程中比较轻松闲适,在自然环境里,没有被残忍虐待(例如国内很多养鸡场用催产素)。但消费得起这类不被虐待的动物肉的又恰好是上层阶级。我暂时还没考虑好到底吃肉和不剥削之间的平衡在哪里,比较还是肉比较香嘛(我暂时做一个不素食的生态女性主义者)。

其中一章关于家园的阐述我也觉得很有意思,关于“寻根”和“溯源”,上午头子说感觉远离了出生地才能获得真正的力量。又是什么让我们将出生地和故乡联系在一起的呢,“也在扪心自问,自己有没有自觉地寻家,我们是不是都相当自然地默认了出生地为家,抑或一个人的出生地对他/她的精神支撑?可是话说回来,即便如此,其中就没有惰性么?是我们懒得思考家园的标准,还是从感情上便无条件地认同了出生地即是家园这一点呢?”“只有彻底打开内心(自我)与外界(地域)的沟通机制,摒弃种种分离、拒斥,做到相互依存,才能寻到真正的家。”啊,好深奥,我的脑沟太浅了,悟了但是没完全悟,还要继续品。但从中我理解了“农村的女性没有故乡”的更深层的意涵,人与人,乃至自我与他者、与地域的关系也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根植于与其他生命形式及地域的关系,受到相互依存的能量流的滋养。一旦理解了自我与地域的持久关系,那么“现时的每一刻,家即是你所在之处”,找到周遭大环境更适宜自己呼吸的底盘,才是我们的归宿。

《生态女性主义》读后感(篇三)

我还记得2019年收到韦清琦教授的大作《生态女性主义》时,就匆匆忙忙地(准确地说是迫不及待地)拜读,读后受到不小的触动,于是就针对“生态女性主义”话题谈了一些个人“感想”。感想之后,此话题依然未从我脑海中消失,因为女性,或者说大一点,性别,与生态、自然、环境之间的复杂纠葛其实一直都拉扯着我,只是因为时间、精力和智力所限,我没做更多、更深入的思考。近来稍有闲暇,又从书架上取出韦教授的大作,开始漫读,读完之后,发现该著的内容着实丰富,既有对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的追根溯源,包括对其内部各理论派别之间分歧的讨论和合作路径的探寻,也有运用生态女性主义研读文学、文化、现实文本的许多具体案例,从而将生态女性主义从话语层面导向物质和身体的层面,并具有较强的现实批判指向。当然,该著作中的“交叠性理论”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令我深思。在此,我不打算对该著作全面的评价,只想简要谈谈“交叠性理论”与跨学科和跨文化研究之间的关系。

先说交叠性理论与跨学科研究的关系:如果我们运用这一理论去理解当下的环境问题,便可窥见环境困局的错综复杂,亦可理解探寻有效应对环境危机的文化策略绝非易事,任何一个策略都不可能单打独斗,取得立竿见影之奇效,生态女性主义亦是。因为作为社会个体成员的性别身份与其他身份,诸如种族/族裔、阶级、性取向、文化、宗教、年龄及健康状况等紧密交叠或交织,这些身份范畴又以不同的方式与作为文化建构范畴的“环境”或自然发生或隐或显、或强或弱的勾连。用跨躯体理论的话说,这些范畴无论从话语层面还是物质层面,都与环境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存在不间断的物质交流。她/他们的这些社会身份自然而然也映照、影响了其自然观。另外,这些不同的身份范畴会引发不同学科下的研究,比如种族/族裔研究、酷儿研究、社会生态学、文化研究、残障研究等。这些范畴也可在与环境的接触中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对环境的关切,比如多元文化生态批评、酷儿生态女性主义、生态残障理论等。

作为一种伞状的理论视角或批评方法,生态女性主义定要与多种理论开展对话、协调,甚至妥协,以达成生态共识。由此可见,生态女性批评一定是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研究。当然,生态女性主义中的女性身份总是力荐从女性的角度看待环境问题和探寻应对危机的相应策略,因而有学者倡导构建女性主义生态批评理论(feminist ecocriticism)。尽管生态女性主义学者宣称自己的理论绝非只关注女性性别自身的或女性中心的诉求,还要兼顾其他身份或其他身份的成员的诉求,致力于建构非二元整体性的生态女性主义或追求所谓“完美的整体”,从理论层面和话语层面上看,生态女性主义者也许勉强做得到,但生态女性主义不能总纸上谈兵,停留在“话语上”,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行动主义的层面,并在物质或身体的层面上得以体现。在现实语境中,女性性别身份与其他身份的诉求时常错位、冲突,甚至对立,在此情况下,如何协调、达成妥协,甚至实现和谐共融呢?生态女性主义对待环境的理解是否天生就带有归化其他身份中弱势族群的冲动呢?客观地看,生态女性强势归化其他受压制的身份主体诉求的冲动是存在的,因而生态女性主义试图通盘解决环境问题的诉求和消解交叠性压迫网络结构的目标又相互抵触。实事求是地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生态女性主义也许不难,但“己所欲勿施于人”对于生态女性主义,甚至其他理论,也许就难了。

当然,生态女性主义对多身份交叠的深刻认识和探究的确为其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学术空间,也为其在现实世界找到了形成强大环境同盟军的路径。从学术上,其要求学者立足基础的女性视野,多学科或跨学科地透视生态问题及其实质,现实中则要跨越各种人为的隔膜,联合一切被他者化的弱势群体共同应对生态退化的困境和挣脱自身受虐的窘境。由此可见,跨学科自然是生态女性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

接着,我们再看交叠性理论与跨文化或跨文明研究之间的关系。生态危机早已演变成世界性危机,并直接威胁到地球人的生存,20世纪70年代发轫于欧美的激进生态女性主义思潮也伴随危机的蔓延和恶化早已溢出其边界并发展成为一种国际性生态思潮。尽管其声势算不上浩大,但也颇受许多国家和地区学界的关注。由于在不同文化,尤其异质文化或文明中,生态文化模子、生态文化范式和人们生存方式的歧异,与生态女性主义有关的范畴,诸如性别、种族/族裔、阶级、自然、宗教、文化尽管存在交叠,但交叠的情况呈现相异的特征,因而对多范畴交叠性的阐释自然存在多元或异质的情形,由此,来自欧美的生态女性主义理论也必然遭遇“水土不服”甚至尴尬的局面,其阐释方法会变得不那么灵便、部分失效或完全失效。具而言之,其基础预设可能面临部分修正,甚至被否定或重构。我们可以这样说,生态女性主义产生了文化变异。这在韦教授的著作中的“知雄守雌:生态女性主义的中国之声”这一节中就有所涉及。有鉴于此,作为非西方学者,在遭遇西方的生态理论时,我们不应全然盲从,更不能机械照搬,而应该有足够文化自信,立足本土文化根基,主动把握生态阐释自己的文化经典话语权,用批判眼光引进、借鉴包括生态女性主义在内的西方生态理论,积极推动中国经典的生态转型,建构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生态理论,以之应对中国的生态问题。

《生态女性主义》读后感(篇四)

看完了这本书的收获还是挺多的,但更多是对生态女性主义一种系统化的梳理。

里面的观点有我认同与不认同的,书评就先从我不认同的地方说起。

首先是书中作者对于波伏娃的一些批评。

作者指责这是波伏娃的局限,是反生态的,任何进步都必须建筑在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这样的视角未免有些过于“政治正确”了。不否认人离不开自然,但任何进步都必须建筑在与人类和谐的基础上,才算是实际与可行。这是指的就是从人类的集体利益出发,去改善和维护自然环境至一种与之和谐的状态,而不是本末倒置,要人类去违反自己的本性,主动牺牲以维护其他物种的生态。它是要求一种无私的奉献,是要求我们放弃狂欢,主动地“退化”我们的文明。

当然我这句话可能会被指责说是人类中心主义(的确属实),可这唯一的办法,唯有如此,也只能如此。

正如作者批评波伏娃所谓“超越”,那田园牧歌式的“退化”也一样不切实际,更不存在所谓的非人类中心主义。只因我们是人类,除非我们有一天真的可以变成蝴蝶或上古的恐龙,否则就只有人类中心主义。

并不是说人类只要表现了无私的那一面,便是非人类中心主义。它的标准不应该如此低下。我一直觉得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第一原则就是众生平等,但别说人类了,动物也做不到。

对于生态主义者似乎素食主义是唯一的出路,美食是现代人类贪婪的象征,它被彻底地否认,大加鞭挞。生态主义者仿佛要人类回到只为生存进食的阶段。将生命商品化地制造出产,去满足人类无节制泛滥的欲望,这样的浪费践踏是他们没有办法接受的。但这并非出自人类天生的同情心,根本原因是人与自然有着无法斩断的联系,内心深处对这种残酷的宰杀感到畏惧警惕。相比于屠夫,这时候砧板上动物的处境甚至更接近普罗大众的真实生活。

至于非素食主义的生态主义者,我暂且归为改良版生态主义者,我看到的更多是政治上宣传的话术,但细想根本站不住脚。这难道不是最彻底的人类中心主义吗?

这里面最先涉及的就是价值择选。能吃不能吃的,受保护和不受保护的,你怎么估量?不还是按着它对人类整体扮演着什么样的功能?

猫狗比鸡鸭高贵,因为它们可爱的外貌能给人类带来欢乐,而鸡鸭只有一身的肥肉能引起人们的垂涎,所以他们就算被集体饲养宰杀也不会有人为此流泪示威。

在我看来,肉食主义与生态主义这两者存在无法调和的矛盾。这里面吃肉就涉及了衡量生命,无论怎么考量,也都会落入人类视角的范畴以内。

这类生态主义者与支持环境保护的人类主义者尽管诉求与出发点不一,但本质上他们都是追求相同的目标,让人类幸福地生存子一个健康的地球。两者在政治话术上的统一也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拉扯,共同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我认同素食主义,是因为女性确实与生命的联系更加密切,但这里似乎陷入了一个死结。人类无法退化自己的欲望,而继续保持又意味着“犯错”。 但我所理解的波伏娃的“超越”,指的更多是人类力求达到的最高境界,而如今的现状既不令人满意也不让人失望,更像是一种停滞的状态。它曾经是超越,但现在已经过时。每次超越都有它的局限不假,但也只能继续超越。解决“超越”的办法只有“超越”,这是人类这一物种的命运。

有点可惜的是文中没有提及我认为生态女性主义最该关注的,便是现代资本主义下肉食消费文化背后的残忍真相:雌性剥削。换句话说,它其实是延续了古时封建社会的分工,男死女生。

雄性在交配之后,肉体便是它们剩余的价值,随后被拿去宰杀食用;雌性则被关在狭窄的空间里,继续繁衍,动物如母牛甚至会被强制产奶,把雌性独有的功能剥削到了极致。

我们需要将这种残忍隔离在我们世界之外,不仅仅是对人类,对女性也做到了掩耳盗铃的效果。但并不是说远离了它就不存在了,它甚至是最危险的存在。因为合理化甚至合法化这样的一种分工,女性就有被贬低为雌性的危险,这里是暗示了女性独有的功能可以被剥削与利用,尤其是到了紧急时刻比如战争和人口危机,这一层薄纱也没有再继续遮掩的必要了。女人可以是动物,因为这是社会所默认的。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