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40亿年地球生命简史读后感精选

40亿年地球生命简史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20 08:00:31
40亿年地球生命简史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05-20 08:00:31   小编:

《40亿年地球生命简史》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科普读物。作者以生动的笔触,讲述了地球从原始生命形态到现代多样化生物的进化历程。文章揭示了地球上生命的奇妙之处,让我对自然界的神秘与壮丽充满敬畏。阅读后,我对地球生命的起源和发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更加珍惜眼前的生命奇迹。

40亿年地球生命简史读后感篇一

名气很大的一本书,曾以《生命的跃升》为书名出版过,简体中文有两个译本。无疑,读客梅苃芢这个译本更流畅精彩,能还原作者即使身为科学家也毫不输给作家的闪耀的人文素养。没记错这个译本是获得了吴大猷科普翻译奖的。

首先从专业的角度,这本书包含了自达尔文以来的各种理论及假说,作者以其深厚的专业背景,跨越数个学科,用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向读者呈现关于生命进化最全面的图景。阅读过程中,你能看到作者解答了关于生命起源的进化常见的问题,比如生命其实只起源了一次,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也只起源了一次,所有多细胞生物都来自一个共同的先祖等等。

其次,作者不止介绍了目前最认可的理论,也介绍了科学发展的过程。从这本书中,我们完全能了解到生物学家是如何工作并得出他们的结论。阅读时不仅能感受知识的愉悦,也能一窥科学研究和发展那充满猜测和冒险的真相,感受人类站在自身已知的边缘,如何仅仅因着好奇心得到令人惊讶的文明成果。

在我所读到的科普书中,少有如此严谨又大胆的。作者小心求证的同时几乎涉足了生物学所能踏入的所有领域,并对尚未明晰的部分做了了不起的断言。诚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作者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对人类尚未探明之地所做的大胆推证,至少是往后三十年中生物学最重要的课题和最接近真理的方向。

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点,就是作者对所有生物知识可能引起的人文猜想都很小心,他专门指出“达尔文的‘为生存而奋斗’不是叫我们一味去竞争”,在书中可能引起遐想的部分非常克制,真正是科学家的风范。到了后记部分,就能理解作者的用意,因为这本书的英文名是致敬数学家布鲁诺夫斯基的,在纪录片《人类攀升》中,数学家布鲁诺夫斯基缓缓走过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湿地,那里埋葬着400万人的骨灰,其中就有他的家人。通过这个镜头,布鲁诺夫斯基传达了“科学不会把人变成一串数字,奥斯维辛才会”,“当人类渴求上帝的智慧却不经检视时,才会发生这种事”的理念。作者借以书名对其致敬,并在文中引用这段,写到:“科学不止是知识,它是人性化的知识”。社会达尔文主义曾引起过的灾难,如今的生物学家们不想再让它重现。

我想,对于专业的学生来讲,这本书会促使他们打下坚实的学科基础,对于资深阅读者和科普爱好者,也一定因受益匪浅。

40亿年地球生命简史读后感篇二

根据科学家的分析,也是比较公认的一种说法,地球已经存在46亿年了,而生命的出现大概也有38亿年的历史,从生命起源到人类文明,其间又经历了前生命的化学进化阶段、生物学进化阶段、文化进化与生物学进化并行和相互制约阶段。

如果想要具体了解下生命的起源与发展,《40亿年地球生命简史》是一部十分不错的科普著作,这本书以基因科学的新发现为依据,讲述了生命进化与演变的漫长历史,为我们重新认识生命进化提供了崭新的认知。

该书作者尼克·莱恩(Nick Lane)是著名的演化生物学家,在生命起源与演化领域有杰出的学术贡献,因此于2015年获得生物化学学会奖,除此之外还获得过BMC遗传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和进化研究奖等多项大奖。作者不仅在专业的学术研究建树颇丰,还著写了多部与生命起源和演化相关的科普书籍,为科学知识的普及同样有重要贡献。

《40亿年地球生命简史》也是其代表作之一,该书获得了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并被《独立报》《泰晤士报》《自然》《新科学家》评为年度最佳图书。《新科学家》称本书“新颖而令人敬畏,包含着深刻和重要的思想”,《独立报》也称尼克·莱恩为“我们这个时代令人兴奋的科学家”。

正如作者所言,《40亿年地球生命简史》重点讲述的是进化中的伟大发明,以及这些发明如何改变我们的世界,我们人类又是如何凭借与自然匹敌的智慧,来解读自身的历史。而这些发明也有四个标准:一是必须让整个行星和生命世界发生变革;二是必须对当今人类世界极其重要;三是必须是自然选择直接造成的进化结果;四是必须具有某种标志性。

依照以上四个标准,本书重点讲述了DNA(生命密码)、光合作用(太阳的召唤)、复杂细胞(命运的邂逅)、性(地球上最伟大的彩票)、运动(力量与荣耀)、视觉(来自盲目之地)、热血(冲破能量的藩篱)、意识(人类心智的根源)、死亡(不朽的代价)等进化史中的重大发明。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也许只有苏东坡的这句词才能表达出人类在浩瀚宇宙面前的渺小与卑微,这既让我们认真思索人类的未来,也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的起源。最后就以康德的那句话结尾吧——“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璨的星空,一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律。”

40亿年地球生命简史读后感篇三

聊一聊书上关于死亡的注解:

首先需要明白的一个常识是:不死的细胞是有毒的,只有死亡才能造就多细胞生物。前面半句不难理解,我们就对后半句进行一点展开。

善终(死亡)对古希腊人来说意义重大。在希腊,生命看作是某种戏剧,其中充满了各种迂回曲折与命中注定的死亡。如酒神的疯狂的庆典,就不断在各种故事与传说中出现。

书上讲到特洛伊人提托诺斯的故事了,他的女神爱人祈求天神宙斯赐给他不死之身,但是忘记了要求青春不老。最后的结局只能变成了“所有令人难以忍受的衰老特征全压在他的身上”。这个故事就非常有深意了,即便你寻得了不死之身,你也很难同时获得青春永在。即便你在获得不死之身的同时又获得了青春永在,你可能又面临某种新的困境,比如备受回忆的折磨、或者遭受疾病、或者记忆力衰退。生命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而死亡是无可避免的必然的归宿。在现代,各种医学发展虽然延长了我们的生命,却没有延长我们的健康。现代医疗可能会延长一个人一年的生命,但是却只有极少数人能享受几个月的完全健康,大部分人只能沉入身体的更加衰退。死亡看起来或许像残酷的笑话,但是衰老却更让人悲伤,到头来,我们反而要祈求慈悲之死。

其实人类的寿命的延长,在今天看,已经给整个地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果人类的寿命在延长50%,那地球必然难以忍受这种压迫,会出现各种反噬。

死亡是一个非常让人困惑的“发明”,那既然是发明,那这个发明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人类的死亡并不是简单的死亡,而是一个复杂的方式将自己杀死,而在细胞中完成了进化,在遗传中完成对新的环境的适应。环境总是在不断的变化,给人类带来更多更新的挑战。人类的细胞只有回归到水中,才能完成进化。如果人类一直保持不死,也很难想象人类如何以什么新的方式替代“死亡”的进化模式。

理论上,人可以完成永生。但事实上,很多人并不希望得到永生。想想吧,万一神经元的细胞开始坏事,人类无法完成神经元细胞的更新,那自己的记忆就不在是自己的记忆,如此一来,永生的代价就是完全的牺牲人性。生命是线性发展的,一旦将其变成循环发展,那将是巨大的灾难。

40亿年地球生命简史读后感篇四

当人们眺望星空时,或许会猜测在遥远的宇宙深处,是否存在着其他生命。广阔的宇宙中存在着无数的恒星,更遑论数量更多的行星,要从其中找出一个和地球环境相似的星球似乎并不困难。那么,如果真的存在一个类似地球的类地星球,它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诞生出生命呢?

曾经有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在一个空白的培养皿中加入一些营养物质,然后不断地观察它的变化,直到发现了其中有菌株的产生。然而后来经过证实这些细菌都是实验过程中不慎引入的,生命并非是凭空诞生的,而是在一系列的奇迹和巧合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杜维认为生命的起源来自于某种化学反应,因化学反应的速度极快,因此生命的诞生必然迅速。通过海底热泉可以作为辅证解释生命起源,富含催化剂的热泉中,二氧化碳与氢进行反应,经过一系列的反应过程,最终形成克氏循环中关键的ATP,而化学渗透则保证了ATP的不断增殖。

化学反应创造了生命诞生的基础条件,而DNA则保证了生命遗传的稳定性。在生物学中DNA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DNA的信使RNA同样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负责制造各种氨基酸,然后翻译成对应的蛋白质。然而在热泉系统中,却是链长较短的RNA先行诞生,在反转录酶的作用下逐渐形成了长链稳固的DNA,最终维持了DNA→RNA→氨基酸→蛋白质这一稳定过程。

在热泉猜想中,热泉提供了生命活动的能量,那么如果生命脱离了热泉系统,又将从何处获得新的能量来源呢?光合作用给了生命新的希望。作为碳基生物,生命需要各种有机物,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储存成各种有机物和氧气,而呼吸作用又会消耗掉氧气。最初的生命仿佛在拆离水分子的循环反应中乐此不疲,事实上这个过程最初来自于一小团锰原子簇的自发分解水分子活动,而生命巧妙的抓住了这个机会,最终转化为自己的技能。

在生命诞生和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必然和偶然。化学反应的过程是必然的结果,物质在特定条件下的反应是固定不变的。然而生命总能把握住机会,在必然的过程中添加了偶然的变化,最终为生命的诞生和发展创造了机会。

生命创造了一系列的奇迹,从单细胞进化到复杂细胞,从进化出观察世界的眼睛和有性生殖,生命总是在不断的突破和创造。然而生命创造的各种奇迹与生命的诞生相比,一切都显得微不足道起来。生命的诞生是由必然结果上的无数偶然组成,这一切都充满了不可思议,值得人们去研究和探讨,并对此怀有敬畏之心。

40亿年地球生命简史读后感篇五

如果地球会记日记,那么从生命诞生到现在一定是本大书。而现在这是浓缩了地球的40亿年生命的日记,隐藏着生命的奥秘,读完之后,突然特别感到时间的紧迫。

这是地球上生命的历史 ,而不是不是山川河流的历史!地球的生命究竟从何而来?后来又怎样度过了大灭绝的难关到了现在?不同于达尔文“进化论”的渐变,生命的历程有时候也有喷涌而出的剧变。书里讲述的东西有的很复杂,充满了术语,比如“单核苷酸多态性”,但其实,它主要讲述的就是在“进化中最伟大的发明”。作为伟大的发明,它们必须让整个行星和生命世界发生变革。(光合作用,是它把地球变成富含氧气、充满能量的行星);它们必须对现今的我们极其重要。(生与死);它们还必须是自然选择直接造成的进化结果,而不是其他因素导致的,比如文化。它们还要具有某种标志性。比如DNA的双螺旋。

最初的生命是一块石头?

米勒-尤里、罗素和瓦赫特肖瑟等科学家前赴后继的在研究一个问题,生命的起源问题,也就是“我们从哪里来的问题”。他们做了很多实验,来模拟地球最初的样子,得出了一个结论,地球第一个生命是一个多孔的石头,在里面一边合成复杂的分子,一边产生能量,以准备生产DNA和蛋白质。(这个结论比前几天新闻中关于人类祖先是一条鱼还让我震惊,那样我就能理解孙悟空是怎么来的了)。

科学的标志,让人觉得时不我待!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生命的奥秘,也就是DNA,这已经进入了课本,广为人知了。它“是基因的物质基础,当然也就是遗传物质。它帮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编码,从人类到变形虫,从蘑菇到细菌,只有少数病毒例外”。而它的双螺旋结构已经成为科学的标志。

术语中有有趣的地方,比如基因组的长链,单个细胞核里就有30亿个字母,术语是3Gb,世界纪录是一只小小的变形虫——无恒变形虫,它巨大的基因组包含了670Gb,大约是人类基因组的220倍!书中还讲了基因突变以及男性女性的不同,太不容易了,年纪越大基因突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就算是一般年轻的夫妻的孩子,也比他们的父母多大约200处突变。紧迫感油然而生!

用30多页讲述了DNA的简史,现在有很多东西和沃森与克里克当年不一样了,所有加入了很多新的理论。

运动、视觉、热血、意识!

这些原以为是人类专有的名词,现在发现在动物、植物上都有意义。生命在于运动,动物能够在运动中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让植物和动物之间有了更多的互动。眼睛是复杂与完美的统一体,在生命的历程中5.4亿年前它就出现了,这里有个关于视觉的简史,开启了更多的话题。

除去科学上固有的术语,其实生命的每一步都很震惊,如果达尔文有现在的科学条件,他会做出更好的《进化论》,在生命简史里再加上一笔。

一部颠覆认知的科普书,讲述了从生到死,再到永恒的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我们的地球,40多亿年的岁月,依然年轻,它的每一步都有意义,如果拍成电影,那将是非常精彩的,我们都是匆匆过客,到不了终点站就要下去,“尘归尘,土归土”。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