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记者加缪经典读后感有感

记者加缪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1-25 00:25:23
记者加缪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11-25 00:25:23   小编:

《记者加缪》是一部关于自由、责任和真相的小说。主人公加缪是一名记者,他在追求真相的道路上经历了种种困难和挑战。小说通过描写加缪的经历,探讨了新闻行业的现实困境和道德困境。读后让人深思,引发对新闻报道和记者责任的反思。

记者加缪读后感篇一

如果说【赫伯特·R·洛特曼】笔下的加缪传记是个全景镜头的话,那么本书则是针对其新闻记者这一重要社会身份的特写。

作者【玛丽亚·桑托斯-赛恩斯】借由梳理【加缪】的整个新闻工作的生命历程,一边向世人呈现了【加缪】的立场与精神,一边向当今世界的新闻同业者们邀约,以专业人士的警醒与尊重事实、探求真相的不懈努力来保守职业底线与理想。

【加缪】曾在1939年11月25日未曾发表的《自由记者宣言》中给出了自由记者的四原则:“清醒、拒绝、讽刺和固执。” 他当年被阿尔及尔审查机关所扣押的文章,放在今日仍具有现实主义意义。

彼时【加缪】对于新闻业所面临的审查与政治宣传所带来的危险早已警觉,而这份警觉时值今日仍然有效…

【加缪】从未妥协过,他总是坚定地站在公正的立场,为弱者、沉默者、被社会主流抛弃的群体发声,他呼吁和平与正义,作为记者深入调查现场,了解事实真相。文笔犀利,逻辑清晰。【加缪】以他的勇气、活力、责任感与才能,担负起了他的社会责任与新闻使命。

他始终认为,新闻界应站在犬儒主义与麻木冷漠的、唯利是图与投机取巧的、固步自封与机会主义的对立面,追寻真相与本质,忠于良知与理想。面对普罗大众应起到捍卫民主、自由、正义与尊严的作用。

记者加缪读后感篇二

-

海明威、马尔克斯、乔治·奥威尔、玛格丽特·杜拉斯……

很多大作家都是记者出身,当然,还有阿尔贝·加缪(1913-1960)。

-

1938年是加缪从事新闻工作的开端,当时他年仅25岁,“从一开始,他就以深入实地的方式从事新闻工作,揭露赤贫者、卑贱者和受辱者面临的不公。”加缪的文笔正是在他的新闻写作过程中锻炼而成的。

-

玛丽亚·桑托斯-赛恩斯的《记者加缪:从阿尔及利亚到巴黎》,复原了加缪作为记者和社论作家的几乎所有工作,其中着重讲述了加缪在《阿尔及利亚共和报》《巴黎晚报》《战斗报》这几家报纸工作的记者生涯。

-

作者热爱加缪,文笔热情,直接的感情抒发有时会打乱我的阅读节奏,不过,总体而言,这本书为重新思考阿尔贝·加缪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

-

作者认为,加缪作为记者的职业素质的养成,植根于他幼年在阿尔及利亚的贫困生活,所以,这本书没有从加缪的工作入笔,而是选择从他的童年、家庭与教育讲起,其中引用了很多《加缪手记》的段落,可以共读。

-

加缪始终是一个正直的人,在他看来,“什么是记者?他首先应该是一个被认为有思想的人。”作者认为加缪想表达的是:“记者应是一个质疑自己工作的意义的人,一个不断忧虑、自问、怀疑的人,若他知道自己使命的重要性,便更应如此。”加缪那充满人道主义的文学与哲学作品,那带有个人意志的、追求公正的新闻实践,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

在加缪的职业生涯里,作者强调了加缪参与“奥当案”的过程,奥当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因为他想帮助小农的利益而损害了地方寡头势力,为了捍卫一个普通人的清白和尊严,记者加缪四处奔波、以笔作戈,唤起公众的注意力。作者将加缪的这番努力,比作“德雷福斯案件”的《我控诉》,凸显了加缪强劲的战斗力和坚韧的精神品质。

-

加缪与弗朗索瓦·莫里亚克的论战,是我感兴趣的内容。我以前只注意到加缪与萨特、波伏瓦的恩怨,现在更加了解法国文坛意识形态领域的激烈斗争。加缪与莫里亚克都是诺奖大作家,也是当时拥有话语权的名记者,他们之间的唇枪舌剑该有多么精彩啊!

记者加缪读后感篇三

诺奖得主、相貌俊朗是加缪的常见标签,但其崇拜者很少知道他还是一位倡导“清醒、拒绝、讽刺、固执”原则的公民记者。 学者赛恩斯的《记者加缪》记述了加缪从阿尔及利亚到巴黎的记者生涯,也为加缪何以成为加缪,提供了掷地有声的答案。 自幼丧父的加缪,成长于阿尔及利亚的贫民区。他曾直言:由于贫穷,我才不会相信,阳光下和历史中一切都是美好的;而阳光又让我明白,历史并不等于一切。 从地方新闻到法庭纪事,从专题报道到社论,他笔耕不辍。在阿尔及利亚,他为贫民区/囚徒/逃难者的生存状况呐喊,揭露殖民者们对当地的管理不善。 例如,他积极为奥当案蒙冤的小人物展开调查、仗义执言,“主张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普遍权利”,以身作则去贯彻“报告文学就是:事实、色彩、对照”。 这些义举,让他被踢出了阿尔及利亚新闻界,似乎也预示着他后半生追求理想、毫不妥协的愚者立场。 当法国本土已成为沦陷区,他将《战斗报》打造成为抵抗运动的重要阵地。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记者们是刊物唯一股东和所有者……在对信息进行批判性处理的基础上,记者们可以选择他们希望赋予报纸的编辑路线”——他努力为新闻战士们营造平等的氛围。 在《战斗报》,加缪还发表了一系列论述媒体的社论,他写道:永远不要忽视让一个国家重新获得最深刻声音的巨大需求。如果我们能确保这种声音仍然具有能量而非仇恨,具有高尚的客观性而非巧辩,具有人道主义精神而非平庸性,那么许多东西就会得到拯救,我们就不会失去尊重。 简而言之,加缪的《局外人》、《堕落》、《正义人》等文学作品,之所以有超越国界的振聋发聩之力,其根源就在于他的媒体经历。 无论是记者加缪,还是作家加缪,他都以其文字不懈捍卫人类的道德与理性底线,对满口谎言的利益阶层予以无情批判,与四面八方的偏激、不公展开论战。例如,他认为“铁幕只是一面镜子,世界的两半各自反映着另一半”。 加缪的时代早已远去,但是加缪忧愤的人类困境并未改变。当立场盖过理性时,当权力替代公义时,当新闻界、知识界为生存与发展而屡屡成为利益方的坐上宾时,《记者加缪》的鞭策意义就显得不言而喻。

记者加缪

8.2

[法] 玛丽亚·桑托斯-赛恩斯 / 2024 / 浙江大学出版社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