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国的小船》是一篇令人思考的文章。作者通过描绘一个小船离开中国的故事,表达了对故土的眷恋和对未知世界的渴望。文章中充满了对中国文化的赞美和对传统价值的思考。通过这个小船的旅程,读者也被引导去思考自己对家乡和未来的态度。这篇文章给人以启示,让人不禁深思自己对家乡和文化的认同与珍惜。
去中国的小船读后感篇一
《她的埋在土中的小狗》是村上春树这部短篇小说集中的第六部作品。(我相信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绝对不是七篇小说中最精彩的一篇)
“宠物”一词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中,似乎是不养猫、狗的人使用的称呼,而真正养猫、养狗的人则给自己的猫狗取名,视他们为家人。
我们与猫狗建立家人朋友般的关系,而我们该如何面对他们的死亡?不如说这个问题根本没有答案,村上春树只是呈现了一种结果。
文章的设计十分巧妙,撇开印在书页眉的标题不谈,总共43页的文章,前面32页从未出现过“狗”字,从出现过有关“宠物”的内容,而是一个似乎与标题无关,但仍旧十分具有趣味的情节在读者面前呈现:旅游淡季,与女友吵架的男子“我”独身来到空寂的度假宾馆,遇到了一位同样独身,气质非凡的女子,工作是“写文章,访谈录,通讯报道”的“我”,隐隐约约地在女子身上感觉到了模糊的东西,与女子以游戏般的形式对话,猜测有关女子的信息。在直觉的帮助下,我说出了让女子冻僵沉默的猜测——关于院子、关于右手。
村上布置了这样的一个剧情,通过“我”,将一位在淡季独自一人前往度假酒店、具有良好的教养、美丽优雅、从小练习钢琴等等等具有各种形象的女子摆在了读者面前。
而后,通过“女子”与我的约谈,才缓缓揭开了往事:女子亲手埋葬了陪自己从八岁走到十六岁,陪自己走过没有兄弟姐妹、没有朋友的童年的马尔济斯犬。她曾将与狗的合照、狗食、手帕、网球、头发、存折,与狗的尸体一起放进木箱,刨坑埋葬于土中。她还曾时隔一年将木箱挖出,取出里面的存折而后又焚毁,而那、从箱子里带出来的气味则永远沁在了她的右手无法洗去。
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村上春树将其呈现的尤为动人,他不将女孩与狗的死亡直接呈现出来,而是透过“我”,观察这样一个经历了宠物的死亡之后的人,是什么样的状态。
村上不告诉读者她是怎么心碎的,而是直接把她碎的心摆了出来。
回归到本评的开头,我说这不是对大多数人来说最精彩的一篇,因为大多数人没有经历,没有经历就无法想象、就无法体验。
而我,则在一年前真真切切的体验了这一切,一只叫“墨墨”的猫突然的心梗死亡,同样在我心中划出了一个口子,我从不能接受不能理解,到把这件事小心翼翼地裹好埋藏心底,不去触及,如今看到路边的野猫心中隐隐作痛,这样的死亡,这样的失去,村上春树将这样的感觉写了出来,它不仅属于村上,也属于我。
正因如此,我才会被这篇文章如此触动,读到女孩的坦白时胸口沉闷作痛,那是我的心的回应。
写这篇书评,同样也是在揭自己的伤疤,所以我没有勇气放在公众号上说,而是分享在豆瓣上,分享给我不认识的书友们。
最后分享文中的这样一段话:
“就像心里一下子开了个空洞,但还是活了下来。”
去中国的小船读后感篇二
二十年前在书店看完《挪威的森林》起,村上就成了我这么多年无法绕开的作家,他是我在文学道路上的启蒙者,也是一位朋友。不管是什么年纪,我都会再重读村上的书。是一种情结,也是一种魔力。
在我看得不多的村上小说中,主角好像一直都很年轻,独立且游离在现实与虚幻之间。过着普通的生活,却又好像离“我”的生活相距甚远。在读的时候,我不明白主角们的行为,却又好像能理解他们为何要这样去做,或者说村上描绘的也许就是现代人类潜意识中,某种不明不白的事情,和那些说不出口的、道不明白的如薄雾一般的情绪和感受。
《去中国的小船》这部短篇小说集,最喜欢的两篇是《下午最后的草坪》和《她的埋在土中的小狗》。《下午》这篇,主角回忆起十四、五年前自己在兼职做草坪修剪工的经历。十四、五年,时间不算长,但也不短,在主角十八、九岁的年纪,记忆虽然会有偏差,但是也足够深刻。对于人类来说,拥有和生存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失去和死亡几乎是非常短暂的,这对于个人来说也许是一种强烈的冲击,但留在我们记忆当中的更多的是对失去和死亡对象存在时的画面。从这种角度去推测,村上在这篇当中,描述了“我”和“妇人”之间由于失去,由于死亡而产生的某种情感上的联系,那是哀伤的,是愁思的,是孤寂的,而那又是无法用言语去诉说的。任何情感都需要一个出口,对于“我”来说,修剪完最后的那片草坪后,不再去修剪别的,意味着我将把记忆整理好,把和女友的关系永远放在过去,然后开始独自一人的旅程。结尾写到,“什么时候住进带草坪的房子,我或许还会重操旧业,……即使到了那时,我也肯定能把草坪剪的齐齐整整。”这在表示,“我”仍然还有爱的能力,但在这之前,我可能还得先花上一段漫长的时间去修整。拥有这片草坪的“妇人”,通过提前修剪草坪,将女儿的房间整理的整整齐齐,谈论自己的丈夫,让别人去描述女儿的模样去怀念自己的丈夫和女儿。和“我”一样,是失去重要之人拥有的哀思。酒精和烟的动作在“妇人”的动作和语言当中从未结束过,爱人们的逝去,对于“妇人”来说,想必是难以接受的。所以,以重复这样的动作来让自己停留在过去,停留在爱人们还在的记忆里。和“我”不同,“妇人”也许永远停留在最后的那片草坪和房子当中,而“我”可以开车,去很远的地方,在喝完酒后,我也可以喝掉可乐,让气体带走留在体内的沉痛感。
《下午》未曾直叙死亡,可全篇弥漫着死亡的气息,与此同时,全篇对于景色细致入微的描写,又带着生和希望。现实的“死”和记忆的“生”,二者对立又合理共存,让人读着不禁产生奇妙的感觉,跟着“我”的步伐去深深体会“我”内心的情感。这也让我想起自己在十七、八岁那个年纪,总觉得“死”是一件大事,好像是每天都必须去思考的事情。可到如今,明白了“死”就是“死”,那是自然,和呼吸,喝水一般自然的事情,虽然离死亡越来越近,却也越来越淡忘它的存在。这也许是只属于年轻者的一种权利和浪漫吧。
《她》我觉得写的也是失去,不过这篇的情感相较前篇而言更加细腻而敏感。“女孩子的话都是那样,习惯于把自己的处境想得格外凄惨。”这个社会对于敏感的人并不友好,大多时候,人们无暇去顾忌自己的情感,更不用说是他人的。这样的女人,受到过良好的家教,身上却包含着常人无法理解的忧伤。这种忧伤来自于何处,也许是爱犬的死亡,也许是缺乏陪伴,是对于朋友处境的无能为力,是不懂得如何表达爱意。在少女时代,经历了自己的好伙伴狗的死亡,面对生命中某个重要事物的失去,那意味着失去了一段亲密关系,是悲伤的,惶恐的,无力的。这种感受演化成了一种对他人的亏欠感,无法释怀,成为了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结,就像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的冰山理论,它成了潜意识中某个不能被抹去的部分,你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但又在心灵深处积郁着,阻碍你成长,每当向前跨步时又出现,阻止你前进。就像“拿在手上,手也有气味,怎么洗也洗不掉,怎么洗都没用。沁到骨头里去了。至今……”
当“我”提出想闻一闻她手中的味道,并告诉她手中只有“香皂味”,这才好像是让女人对过去做了一场告别,对少女时代作别,也是对那时的失去的一次告别仪式。而此后的我,好像也是受到了启发,再一次的拨打女友的电话,这也意味着“我”不想不明不白的失去,或者说我从中获得了某种鼓舞,一种向未来生活的进步,去解决问题,去探索不解之事,去面对现实。“我再次拿起听筒,重新拨动号码盘,慢慢地拨。”
去中国的小船读后感篇三
早期的村上作品带有一种说不出的轻快且充满灵气。有人认为村上的前两部小说是村上写作素材碎片的堆积(《风》《弹子球》),而这部发行于三年后的短篇集则名副其实的作为“村上素材库”,其中想象力非同寻常,行文风格颇为随性,调调同前两本小说基本类似,且村上早期作品的大部分母题都在这本短篇集中展现。
这里主要想谈谈我个人格外中意的两篇之一:《下午最后的草坪》。
《下午最后的草坪》起于“我”十四五年前的回忆,“我”因能一丝不苟的修剪出一手精致的草坪而作为临时工被重用,在同女友分手工资无处花销后便辞去工作,最后去为一位亡夫的中年妇女修剪下午最后的草坪,在其家中“我”被主妇拉到她女儿的房间看女孩空荡的衣裳,而“我”脑中所想的却尽是分手的女友。故事透露着一股薄雾状的质感与往昔夏日终曲的朦胧感,如小川洋子所言:“全篇笼罩着死亡气息,死者一个也没出场,然而谁也逃不出死亡气息。”
全篇死者固然没有一人出场,未出场而被描述的死者有两人:主妇的亡夫,主角死去的父亲。同样未出场的生者也有两人:主角曾经的恋人,主妇未曾谋面的女儿。篇目的开头处写道“记忆这东西类似小说,或者说,小说这东西类似记忆。”,已然点名了本篇最大的母题:记忆。主妇说“我”一丝不苟的修剪草坪时像她死去的丈夫,而“我”看到主妇不醉酒精时想到自己死的甚为轻易的父亲。主妇向“我”展示离开女儿的房间与衣物,“我”想到的却尽是往昔女友已然模糊的衣着与面容。“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其一部分永存。”同样,故人旧侣亦是如此,两位逝者的记忆得以有所相连,两位记忆中生者留下的落寞感伤也在旧型号家具的房间里扩散开来,房间中的沉默中笼罩着霾状的死亡气息。
学者唐户民雄认为本篇是村上探寻“人之存在理由”的一篇,结合小说中的背景,发生于JimMorrison(TheDoors)唱第一张专辑的时代(六十年代末),是越战美国参战时期,书中“我”开车时“FEN电台的新闻播报员连连道出怪异的越南地名”足以见得,越南战争被认为是没有胜者的一场战争,常年的战争中,双方损耗巨大,越军死伤惨重,美军未达目标,无数美国人不晓得战争为了什么,意义是为何,社会陷入不明意义与理想丧失的危机,人们迷茫的思索着“人存在的意义”“人之存在的理由”,与本篇探寻的主题相符,同时期,日本出现学运,大量出现罢课全共斗运动,主角在内外动乱的时代背景下同恋人分手,现出了迷茫,混沌:“同恋人分手后,钱的用途想不出,事情也不知如何是好,人生这东西真是说不清楚。”,恋人也同样如此:“你温存亲切,但这样不够,为什么我不明白。”“你大概对我有种种需求,而我怎么也意识不到自己在被需求着。”人存在的理由,渴望被承认且被需求,人生的种种迷茫都在时代背景下一一表露。
本篇中我认为同样有趣的一点,是如黑古一夫教授所言,显示了村上的劳动观,工作观:“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在阅读了村上早期的其他作品后,发现村上更加热衷于不需要想法的体力型作业。在《1973年的弹子球》中,主角与伙伴共同经营一家翻译社,处理事务日常时表露道“搞我们这个档次翻译的好处,就是无须加入想法,只需一股脑干下去即可。”工作投身其中,下班后尽情浸于跳舞,约会,发呆中。在《跳舞的小人》中主角的工作为在工厂不停的按工序组装大象,在同属于小说集的第一篇《去中国的小船》中,主角与中国女孩在仓库一个劲的进行“简单,乏味,忙碌”的书籍处理工作。同时,工作既然做,就一定要做好。例如本篇中表现大多数与主角相同的剪草临时工都马虎剪完,选择近处获取更多工资,而主角认为本应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却显得难能可贵。我认为其中对于工作的一丝不苟,村上在其中或多或少隐含了他后期作品的一个重要的母题:个体对高度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反抗。《舞舞舞》中提到的“文化扫雪工”:对于无意义工作的身体力行,精益求精。便是某种对追求速率效益而不求质量的高度发达资本主义的一种个体反抗。本篇虽未对其展开大量描述,但已包含有些许倾向。
同时本篇对于夏日风情与剪草坪的描写也格外出色,这点从书中与林少华先生的序言中便可见得,在此我无法通过语言表达其精妙,大家只得从原文中自行感受。如林先生所言,读着读着我也竟想去剪草坪了,村上便是有这本事。
本书还有一篇我格外中意,为《纽约煤炭的悲剧》,全篇分为三部分:1.“我”的朋友喜欢在下雨天撑伞去动物园,但他本人地道至极,且拥有一套出席葬礼的黑西服,自从他订制西服后身边便没人死去,而那一年“我”身边的朋友却接二连三的死去,如煤矿事故的受害者。2.舞会上初识的一位女子,在脑中杀死了与我长相甚是相同的人。3.煤矿事故:大家尽量少喘气,剩下的空气不多了。本篇对于死亡的叙述繁多,有趣的一点是村上在《挪威的森林》中的观点“死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在此则彻底推翻:“死只能是死。换而言之,从帽子里窜出来也好,从麦田里跳出来也好,兔只能是兔。”
去中国的小船读后感篇四
开篇话写了删删了写的,最终还是自己写不来这种东西,与其苦苦想着到底要怎么写,还不如直接进入正题来的自在。以下是我的些许刍荛之见,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本篇小说结构较为简单,忽略掉PART1总共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既是“我”遇到的三个中国人,每人各一部分。
先来看第一部分,“我”遇到的第一个中国人是为中国人小学考场的监考官,考试开始前对着在座各位学生讲述着中国与日本应该如何友好相处云云,最后有一段话如下:
怀有自豪感!读完这几句自己也不由得稍微挺直了背,这个时候的“我”对于中国人的印象是“怀有自 豪感”,但并非是“自豪感”,而是“怀有自豪感”,这两个字很重要,请诸位读者细细品读。
到了第二部分,“我”在打工的时候碰到了第二位中国人——“沉默寡言的女大学生”。这一部分是本篇小说中作者倾注心血最多的地方,其中无论是“我”对于这位女大学生的愧疚之情亦或者这位女大学生对于自身存在的困惑都有很多值得去深思的地方。
这一部分最令我感兴趣的是村上在这一篇——第一个短篇——就透露出其独到的对于城市内核的把握。
这一句话应该是有双指,一是对于日本这个国家,二是对于城市。虽说是中国人,但她生在日本,大陆香港台湾一次也没去过,中国话几乎不会,英语呱呱叫。 以及在小说末尾所写到的:
第三个部分中,“我”遇到了高中时代的中国人同学。其靠着向中国人推销百科事典谋生,还与“我”笑着说卖完百科事典后怕是接着劝中国人加入生命保险或者推销墓石。可当初“教养不差,成绩也应在我之上,在女孩子里想象也有人缘”的同学何以至此落到这种靠着同胞情谊谋生的地步了呢?
当时我想对他说句什么,因我想恐怕再难见到他了。我想对他说的是有关中国人的,却又未能弄清到底想说什么。结果我什么也没说,说出的只是普通的分手套话。
那作者在这里到底想说什么呢?前面有说过在这村上的第一篇短篇之中就隐隐透出了一丝愧疚之情,这里“我”想明确表达自己的愧疚之情,并对此讲些什么,但到底讲些什么好呢?可那种情况下(具体什么请读者设身处地的想想),怕是无论讲些什么都是不合适的吧,所以从“我”口中出来的只是普通的分手套话。
最后说说结尾,请先看这几段话:
这一部短篇中,村上对于中国的“原罪意识”在其之后长篇《奇鸟行状录》中的放大,村上对于城市如此别具炉锤的把握,在送女大学生上电车后其笔下独特的趣味和幽默感,这些都是唯他仅有的,任挑一本书只需看上那么几句就会恍然大悟道:“呀呀呀,这不是村上春树所写的么,这可是只有他才能写出来的感觉啊。”
最后在多写几句,在这本小说中“我”所遇到的中国人(到了第三个尤为明显)更像是在日本社会边缘徘徊的人群,与其说村上所描写的是中国人,倒不如是说村上在描写在日本社会边缘苦苦徘徊寻求出路的日本华人。
《袋鼠通讯》这一篇小说读起来更像是村上无聊之时的奇思乱想之作,没有太多的故事,更多的更像是没有意义的自言自语,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其中在开头就已经提到的动物园以后其后在末尾的海驴。在这本短篇集里提到动物园的还有《纽约煤矿的悲剧》,而在《纽约煤矿的悲剧》中,描写朋友喜欢在台风天去看动物们的这一段非常有趣,以及后面的《奇鸟行状录》中也有关于动物园的出现,村上会以人类视角观看在自然行为或人为行为对动物们产生影响时动物们会做的举动,或者简洁一点,即是试图以人类视角理解动物的行为,而类似于站在以动物视角理解人类以及动物行为的描写,村上笔下也有很多,不同于什么科幻故事或者童话故事中那样,村上用其独特的诙谐的语言将人类与动物之间不同的行为、不同的世界观、各种各样的不同通通遮掩掉,剩下显露出的部分则是呈现给我们读者的。
而文中末尾的海驴,村上之后也以海驴创作了一篇小说——《海驴节》(二者之间的联系不大清楚,应当是没有太多关系的),在这篇小说中村上描写的海驴更像是在隐喻徘徊在日本社会边缘的人群,这跟我刚刚所说的《去中国的小船》较为相似,但只是较为相似而已,诸位读者有兴趣可以去阅读一番。
回到本篇小说,提到海驴的时候,作者是这么描述的:
联系到我上面所说,颇有一番回味,但这也仅仅只是我个人的猜测而已,说不定作者写这几句的出发点仅仅只是觉得有趣而已,这都未可知,也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于思考这一过程,并用语言将其细细梳理开来,仅此而已。
去中国的小船读后感篇五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深刻的哲理思考,以及对现实世界的细腻描绘,赢得了全球读者的喜爱。
《去中国的小船》作为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无疑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往村上文学世界的大门。
在这部作品中,村上以他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一系列关于人性、孤独、友情、爱情与社会的故事。
这些故事虽短小精悍,却饱含深意,展现了村上春树深沉而幽默的文学风格。
由于书名中带着一个“中国”,所以对中国读者来说也非常有吸引力。前不久,我终于读到了这本仰慕已久的书,下面就来聊一聊。
开篇之作《去中国的小船》,实际上并没有写到什么“去中国的小船”,只不过在开头引用了那么一首歌谣罢了。
这篇小说中写了叙述者认识的几位中国人,和与他(她)们发生的事情。总的来说比较平淡,其中有一个中国女孩因为他的失误,坐上了相反方向的列车,结果很悲惨,他还把记着中国女孩的电话的火柴盒不小心丢掉了,后来就失联了。
顺便说一句,虽然村上春树在中国拥有大量的粉丝,但是从他的文章中能看出来,他对中国的态度算不上有多友好,顶多算中立吧。
在《穷婶母的故事》中,村上则以一种荒诞而幽默的方式,揭示了社会现实的残酷与不公。
他通过对穷婶母这个虚构角色的刻画,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困境,以及他们面对困境时的无奈与挣扎。
这种荒诞与现实交织的叙事手法,不仅让读者在笑声中感受到生活的苦涩,也让我们对村上的文学才华赞叹不已。
《纽约煤矿的悲剧》则以一种寓言的形式,探讨了人性的复杂与自私。在这个故事中,主人公的朋友们接连死去。甚至他还在一次聚会上认识了一位女士,对他讲起了自己杀人的事,当然了,其真实性还有待商榷。
故事的最后,以煤矿事故来隐喻他自己的处境,仿佛被封进了坍塌的煤矿,静等着空气的枯竭。
《袋鼠通讯》在我看来是一篇非常无聊的故事,通篇都是一个唱片店的工作人员在给顾客的投诉信写回信,东拉西扯地说了很多,其中包括袋鼠,也就是标题的由来,总之唠唠叨叨地说个没完。
《下午最后的草坪》是一个勤工俭学的大学生在打零工剪草坪遇到的事情,在他最后一次剪草坪的时候,遇到了一位女士,在休息之余还请他到家中小坐,并进行了一番对话。
这篇故事情节平淡了一些,没什么反转。
《她的埋在土中的小狗》讲述了一个男子在与女友分手之后,独自旅行中遇到了一位女子,听她讲的一段伤感的往事,她小时候养过一条狗,后来死掉了,被她埋在土里,但是又因为一件事,必须要挖出来……
故事正进行到有趣的地方,却戛然而止。
在《悉尼的绿色大街》中,主人公是一位私家侦探,配角是后来在《寻羊历险记》等小说中出现的羊男,侦探的任务竟然是帮助羊男从羊博士那里找回被拧掉了耳朵。
很明显,这是一个带有童话和虚幻色彩的故事,但是给人感觉比较浅显,少了那么点耐人寻味的东西。
值得一提的是,《去中国的小船》中的这些故事,虽然看似独立,但却在无形中构成了一个最初的完整的村上文学世界。
它们相互呼应、相互补充,共同展现了村上春树对于人性、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这种整体性与连贯性,不仅使得这部作品更具艺术价值,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村上的文学风格与思想内涵。
《去中国的小船》作为村上春树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无疑是他文学创作的里程碑之作。
它以其深沉而幽默的叙事风格、对人性与社会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跨文化的独特理解,赢得了全球读者的喜爱与尊敬。
这部作品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往村上文学世界的大门,如果你想系统地了解村上春树的文学作品,这部短篇集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