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好奇心的力量读后感锦集

好奇心的力量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13 12:20:13
好奇心的力量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06-13 12:20:13   小编:

《好奇心的力量》是一本充满启发的书籍,它告诉我们好奇心不仅仅是一个基本的人类特征,而且也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书中阐述了好奇心的重要性,并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技巧和策略,帮助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发掘更多的可能性。

好奇心的力量读后感篇一

作为一个打工人,每天最开心的一件事就是回到家里躺在床上刷手机,看综艺,以为这样就是在放松自己,却总是觉得拿着手机放松过后的自己更加地疲惫了。工作的时候睡不醒,晚上刷手机看剧却精神的不得了。网上曾经流行一句话:用着最贵的护肤品,熬着最深的夜。这也被戏称为现代年轻人的“朋克”养生。

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我们就在生活中追求速度。看文章不看超过三屏以上的文章;看视频不超过3分钟的;看电视剧去广告,二倍速,遇到不喜欢的情节马上跳过,再也不会慢慢地期待情节的发展。看书就去网上找读书解读,拆书听书的软件,草草地听过别人的解读就当自己已经了解了书的内容和精髓……

这样的日子往复循环,我们除了手机以外的身边任何事物都提不起兴趣了。生活除了无聊就是无聊,我们无法从生活中获得更多的乐趣,无法静下心来去完成一件事……我们也深刻地意识到了这一点,想要去改变这一切,但是却不得方法。把自己陷入了无聊,空虚,焦虑的恶性循环中。

我们该如何改变这样焦灼的状态呢?应该从哪里着手寻找突破口呢?法国临床心理学家芙拉维亚·马努西的新作《好奇心的力量》,为我们找到了方向。他通过多年的医疗经验写成了这本涵盖了诊断和方法论的书籍,为在快速且信息爆炸环境中迷失自我的人们找到了很多可靠而实用的自我测试和疗愈的方法。

每一天都是全新的一天,但我们却经常过着相似而又无趣的日子。对生活失去了热情,不愿意去体验新的东西。尤其到了中年,周末的时间或者用来陪伴孩子,或者就是想着休息。

想想儿时漫山遍野地奔跑,看到路边的小鸟都能停下来欣赏的我们,眼睛都失去了光彩。有人说,这就是社畜的日子。但我们并不甘心生活变得这样的压抑且无趣。但是,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作者为我们分析了这个原因,成年人的三种习惯关闭了对生活的好奇心。

当我们呱呱坠地的时候,面对着这个新奇的世界我们充满了无限的好奇。对周围的空气都能够表现出极大的渴望,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逐渐地习惯了生活的场景。

我们在成长中学习了很多的经验,但这些经验有利有弊。有利的方向是我们可以依靠这些经验少走很多的弯路。但是弊端也很明显,大脑凭借这些规律的经验把自己放在了惯性的框架中,于是,它越来越懒了。它不再愿意进行费时费力的主动思考,宁愿去跟随惯性让它们做出思考,或者只是根据自己熟悉的一个小点做出判断。

大脑所依赖的经验会一直正确么?那是不可能的。所以,面对飞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在大脑吃尽了经验的红利后,突然有一天就会意识到自己可能已经跟不上外部的变化了。我们就被动地陷入了人生危机之中。

现在职场中很多的公司都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公司,而不是有10多年以上经验的中年人。因为大部分的公司意识到,年轻的员工在学习力和思维力上面会更有创造力,能够给公司创造出其不意的价值;而人到中年的职场人,在经验值上面可能更胜年轻人一筹,但是在创造和突破上面却有明显的不足,他们经常会把自己框在经验之中,而没有意识到这些经验已经不适用于主流的职场环境了。

所以,如果要摆脱危机,就不要完全相信自己之前的经验。要一直让大脑保持主动学习,跳出思维的框架去吸收新的信息。就是现在常说的突破自己的舒适圈,扩展自己的技能圈。用这些新的信息去刺激大脑,让我们再次活跃起来,找回对生活的好奇心。

拖延症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我们对未知的恐惧。很多时候,我们在进行预判的时候,总是会把最好的结果和最不好的结果都想一遍。让我们产生恐惧的就是面对失败。

失败的挫败感是谁都不愿意面对的,尤其是从小就被要求完美的人们。在很多原生家庭中,父母对儿女会有很高的希望,父母们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有好的成绩。我们小时候最常听的一句话就是:别人家的孩子行,你为什么不行?

父母们过于追求完美的期望,也让我们不敢面对失败。一想到面对失败就会产生恐惧感。逃避恐惧最好的方式就是不启动这个项目,于是我们就有了拖延的习惯。这样的习惯导致的恶性循环,会就让我们陷入焦虑和拖延之中。

在大事上面前怕狼后怕虎。逐渐地,随着思维习惯的养成,任何一件做决定的小事也会让你犹豫不决,害怕承担失败和被指责的后果。

在面对这样习惯性的消极预期时,我们要时刻地警觉自己,克服自己随时会冒出来的消极念头。一旦这些念头出现了,就马上去问自己:事情还没开始做,怎么就会失败?就算失败了,难道就没有收获么?为了防止失败,哪些问题是可以避免的?

通过这种自问自答的模式,逐渐地消除内心的不安和恐惧,勇于迈出第一步。大多数时候,你会发现。所有的预判都是自己吓唬自己,做起来后往往比想象的要轻松得多。

在青春期的时候,我们的逆反心理就像小火苗一样在内心里蹭蹭蹭地窜着,仿佛给了我们一个爆发点可以燃烧全世界。

青春期是人从孩子到成人的过渡期,身体在变化,自我意识在形成。不愿意再在父母的庇护下,希望能够做一些事情来证明:我长大了,我可以掌控自己的世界。

他们觉得父母不让做的事情,就一定要尝试,只有自己尝试了才知道人生的铁板在哪里。于是,青春期的问题事件层出不穷,孩子们彰显着自己已经成人了,家长们对此也无可奈何。

但是,青春期的孩子们对成人世界的暗流是没有办法做出准确评估的。很多孩子们因为对家长忠告的逆反心理而产生的畸形的好奇心,让自己尝试了禁忌事物而走上了歧途。

等到自己身心已经成熟,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年人的时候。才意识到曾经畸形的好奇心已经对自己的身体和心灵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了。曾经的经历让人对未来更加地没有自信,无限度地自卑感和焦虑感充斥着整个人生,经受挫折的能力也不足,找不到一点点生活的光亮。

很多问题少年在经历过改造后又会重蹈覆辙的概率会很高,也是因为他无法摆脱曾经经历带来的伤害,也没有方法去找到正确的生活好奇心而造成的。

所以,在孩子历经叛逆的生活时刻,父母们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尊重他们的想法,用他们能够听得进去,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教育和疏导。让青春期的孩子们能够真正地明白什么是规则,什么是不可以逾越的雷池。避免不良好奇心给孩子带来的伤害,能够让他们平稳地度过叛逆期,成为有原则、有责任的年轻人。

稻盛和夫说:人生的结果= 能力X 热情 X 思维方式

在很多时候,对人生的热情决定了另外两个元素的高度。人生的魅力需要用热情来烘托,保持人生热情的方式就是对人生处处充满好奇心。

有一双有好奇心的眼睛,去发现每天日常生活之外的美好。如果能够因为一草一木的变化,对生活就有了更深的向往。这样的人生就会充满颜色和动力,去面对外界的快速变化,舒缓内心的焦虑和恐惧。让自己的人生不再陷入无聊的恶性循环,因为每一天都有新的体会,每一天都能发现新的未知,让我们充满对明天的期待与好奇。

好奇心的力量读后感篇二

点击右上方,关注@库小七站长,和你一起实现个人成长!

文/芳菲(库小七站长团队)

公园里,一个孩子盯着一群正在搬家的蚂蚁,出神地看着,很多成年人漠然走过,孩子的奶奶也在一遍一遍地催着孩子快走,可是,孩子却固执地蹲下来,继续观察着。

孩子对外面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成年人却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似乎我们好奇心的通道被阻塞了。

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一个伟大的发明家,坦言自己是因为对外部世界的强烈好奇心,才获得成功。可见,好奇心是人类独有的特质,可以让人对未知世界保持永不停息的热情。

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可以帮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但没有了好奇心,会出现麻木、懒惰、拖延等后果。

成年人应该尝试重新唤醒好奇心。法国心理学家弗拉维亚·马努西著的这本《好奇心的力量》,将手把手教你激活好奇心,重启内心的活力,摆脱不良习惯。

人生变化无常,有很多艰难的时光,生命就像加速的陀罗,直到发动机出现故障。

那么如何让发动机重启呢?我们要努力找寻对生活的渴望,善意地与自己相处,欣然地接纳痛苦。

万科的老总王石的每一份人生经历都像粗粝的原石,当兵、考学、从政、经商,先倒腾玉米和电器,后又涉足房地产,渐渐到达了事业巅峰。

这期间,王石和万科一起经历了无数的危机,最严重的是2008年的汶川地震“捐款门”事件中,被网民指责,信任度跌入谷底。万科不解释,不公关,冷静地应对危机,渡过了一劫。这是因为,王石始终相信,自己实实在在地干事情,在任何时刻,都保持对外界独有的敏感度和好奇心,会取得网民的理解。

后来,王石毅然辞去万科的所有职务,只带着满满的好奇心上路,转而去登珠峰,划赛艇,去哈佛做访问学者,去希伯来大学读书。

从根本上来说,好奇心是以最纯粹的方式对现实进行反抗,所以王石虽然居于财富和智识的双子塔高端,却依然保有自己特别的好奇心。他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努力尝试跳出舒适圈,做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是在困境和顺境中保持好奇心的一个典范。

生命本质是沉重的,但是有了好奇心,我们就可以让它过得轻描淡写。台湾的美食作家,专栏作家蔡澜,70多岁的高龄,在许知远《十三邀》的采访里依然那么翩然,他亲自去集市采购食材,去熟悉的大排档吃饭,毫不掩饰自己对美食的热爱,朗声笑说人生就要学会享受。你感觉他像个孩子,好奇心爆棚,而好奇心回馈给他的也是对生活的种种美好的感受。

好奇心是一种让人感到舒服的状态,那种探究、思索、对未知的渴望,让你感觉到特别的舒服。

王石和蔡澜都是在人生渐老的时光里,通过好奇心,永葆对生命的热爱和渴望,重启了生命的活力,重启了多姿多彩的人生,我们还有什么做不到呢?

因为保持好奇心,你会发现生活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小确幸”,让人惊喜。

同样是老年人,刚刚荣获“全国最美政协委员”称号的凤翔果王曹儒,76岁了依然活跃在苹果产业第一线,坚持每天在园子干活做技术指导,到处开会讲课学习。

但是很多的同龄老人或者还没有他年龄大的一些老人,却整日呆家里面不喜欢出门,一天天地守日子熬日子。他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主动闭塞了自己的好奇心,不再对任何事情保持探究的心。

无论年龄多大,我们要呵护好奇心的小种子,让它生根发芽。

开发好奇心的过程是给自己赋能的过程。

按照《好奇心的力量》一书中提供的办法,尝试给自己建立活动表格,把一周或者五天所做的事情记录下来。看着表格,珍惜你所拥有的,寻找你所缺失的,保有生活中的那些感动人心的小确幸。

诗人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说:“每做一件事都当作第一次做这件事,第一次走路,第一次回家。”

每天坚持写成功日记,认真寻找生活中的小确幸。仔细聆听窗外鸟儿的叫声,分辨高低远近各不同的声音,感受外面的世界的鲜活,感受处处让人心动的欢喜。

生活的真实看似非常宏大,实则非常具体。作为成年人,每天在好奇心的引领下,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无论对待工作还是对待家庭和朋友,保有一颗赤诚之心。当你通过自己的日积月累的努力,收获工作的肯定、孩子的成绩、朋友的笑脸时,那是多么美好的生命享受。

我们每个人天生就是科学家,是理性的,能做出正确的科学判断,不让非理性的信念来干扰我们的判断。

有段时间,我因为工作原因和职业农民接触比较多,他们每个人都是对自己所从事的产业有强烈好奇心的人,并且他们在市场的摸爬滚打中,最早学会如何理性思考和判断。

和他们聊天,去他们的经济实体,突出的感受就是他们都是非常有韧性,有好奇心,对事业对生活非常有热望。

因为他们是最接地气的奋斗者,土地上、乡村里、园区里,收获的喜悦和付出的辛劳交织着,但他们的上进心、努力的劲头和好奇心,却像春笋冒尖,嗖嗖地成长着呢!

搞种植的职业农民看着成熟的豇豆,特别的欣喜,说自己最喜欢摘豇豆;养牛的,特别喜欢他的牛,每一头牛都能叫上名字;做绿化苗木的,喜欢他满地的苗木;养鸭子的,爱着他满池的鸭子;还有几位职业农民网红,都是打了鸡血一样的状态,对自己从事的事业,也都充满好奇、充满热望、充满爱。

他们都是理性的科学家,排除一切的感性因素,在做着自己的事业。他们保有好奇心和渴望事业成功的过程,其实就是关照自己内心的过程。

科学家通过功能核磁共振发现,人在好奇心得到满足的时候,大脑中一个叫伏隔核的部位,会产生放电行为,这与人类早期的觅食行为和得到食物以后的放电区域一致,所以科学家把好奇心称为人类像吃饭和睡觉一样的本能之一。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好奇心会逐渐减退,但好奇心是人与环境的连接枢纽,可以促进人类的进化。

所以,你看,保有永续不枯竭的好奇心多么重要,修复和重启好奇心多么重要。让我们正确认识好奇心的力量,改变认知思维,在好奇心的引领下,实现个人与组织更大限度的价值共生和共长,实现总体价值的最大化,让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更美好。

好奇心的力量读后感篇三

文/兰心(库小七站长学员)

在法国南部的一个小村庄里,一个小男孩趴在溪水边,出神地看着水里游动的小生物。这些小东西是什么,为什么它们会在这里,这些小东西会到哪里去,它们吃些什么,这些小问号在他的脑子里一个个地冒出来,促使他每天都要在这里趴上老半天,久久不忍离开。天快黑了,溪水旁边,他负责看管的鸭子嘎嘎地叫着,催促着他快点回家。他只好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土,恋恋不舍地赶着鸭子回家去。

这个小男孩就是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法国博物学家、动物行为家、昆虫学家、科普作家、文学家,他写的《昆虫记》一书使他留名后世。雨果称他为“昆虫世界的荷马”,被誉为“科学界的诗人”“昆虫界的维吉尔”。

从小对小动物和昆虫有着强烈好奇心,让法布尔成就了他的精彩人生。

好奇心真的那么有力量吗,真的能够让你的人生更精彩吗?法国著名心理学家弗拉维亚.马努西结合他多年来的临床实践经验,写的这本《好奇心的力量—如何摆脱懒惰、焦虑和拖延的习惯》,给我们揭示了好奇心成就精彩人生的秘密。

弗拉维亚.马努西认为,人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好奇心会被不当的教养方式,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氛围,不当的观点等等磨灭,最后人的好奇心会慢慢地减少,甚至有些人会灭失掉好奇心,轻者出现懒惰、焦虑、拖延,更严重的会出现抑郁,对生活丧失信心和期待。

孩子在婴幼儿时期,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往往会影响孩子好奇心的发展。

这个阶段,父母好比是孩子的“安全基地”。当父母持续地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爱的照护,婴幼儿的内心就会有足够的安全感。这个时候,他会有着无限的好奇心,想要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因为他知道,无论他遇到何种危险,他身后强大的“安全基地”都会立刻给予他无限的保护,让他不会“身处险境”。

我们常常会看到呆在母亲身边的婴幼儿,摇摇晃晃地试探着离开父母牵着他的手,去往陌生的地方,看一朵花,观察一只蚂蚁。这个时候,他总是会回头看一看母亲,确认这个“安全基地”是否在原地等他。当他确认母亲在关注着他的时候,他会放心大胆地继续向前。一旦发现母亲不见了的时候,他就会撇开他要去的地方和要达到的目的,去寻找他的母亲。

这时,母亲是否能够持续地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安全感,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说,父母是孩子好奇心的保护者。

有人也许会问,如果父母在孩子的婴幼儿时期没有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那么是否这个人一辈子就不会再有好奇心了呢。

其实,好奇心本身也是会良性循环,充满动力的。

假如一个孩子基于某种机缘,完成了他对世界的初次探索,会得到来自外界的“嘉奖”。这份“嘉奖”使他增强了自信心,让他更加地开放包容,有了更多探索外面世界的能力,能够勇于直面未知,产生更强烈的好奇心。同时,因为这一次的成功,会使他获得愉悦的心情,这些又能够进一步强化他的探索行为,他会继续向外面去探索更多更精彩的世界。

如此一来,好奇心的良性循环和动力就形成了。

在孩子的婴幼儿时期,不良的依恋类型也会损伤掉孩子的好奇心。比如能够持续得到父母关照和爱护的孩子就容易和父母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不稳定的关系,比如母亲情绪不稳定,忽冷忽热,就会在孩子和父母之间建立起回避型的依恋关系,你回家了,他也不感到开心,你出门了,他也不哭闹。如果父母对待孩子态度不好或者让孩子感受不到关爱,觉得处处都是危险,他就会不停地哭闹,发脾气,这就形成一种反抗型的依恋关系,他哭闹、发脾气的目的在于引起大人的注意。不管是回避型的还是反抗型的依恋,都是一种不良的依恋关系,都会损伤掉孩子的好奇心。

有时候,我们也会见到有的孩子胆子特别小,不停地在哭闹或者撒娇,只想呆在母亲身边,哪里也不去。他总是害怕,他怕周围的世界给他带来危险,担心自己离开父母就会身处险境。说到底,这样的孩子,他的内心里是缺乏安全感的。

由于孩子在婴幼儿时期没有得到过来自父母亲持续的爱的关注,所以才让他们从小一直在不断地摸索和适应新环境。这种不断地摸索和适应的过程,让他感觉到世界充满了无限危险,所以他们就产生恐惧,以至于缺少足够的力量和能力去对外面的世界进行探索和感知。

在儿童期到成人期,人的好奇心在不断演变,“选择性概括”、“消极预期”和“慢性悲伤”,成为阻碍好奇心发展的拦路虎。

选择性概括就像一个人在拿着放大镜,仔细观察那些我们自认为羞愧不已的事情。当这种让人羞愧的事情越来越多地被放大镜找到以后,我们的大脑就被禁锢了,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是不好的。本来好奇心还可以引导我们的注意力去往别处,从而调和我们对事情的看法,但是由于深陷选择性概括的负面泥潭,我们好奇心的魔力会瞬间消失。

消极预期则是对未来的消极想象,即人们总是把事情的结果中的灾难性场景预设得很清楚。在一项未知的事项探索过程中,会有一些积极的预期,甚至这种消极预期会是灾难性的。

一般来说,能够预见到未知事项的不良预期,是好事。这样,我们就可以去早早地进行预案,减少灾难的发生。但有些人往往认为灾难性要大于建设性,认为未知的探索是不值得或者不能去做的,所以,这也就阻碍了我们好奇心的探索动力。

慢性悲伤是指由于在生活中遭遇变故后,引起的悲伤情绪不能被消化,从而长期渗透到我们的骨子里,让我们不断缩减社交活动,变得越来越自闭。陷入慢性悲伤的人,面对一切都不感兴趣,不好奇,失去同外界的联结,并且会像陷入流沙一样,越陷越深。

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外事件,打破我们原来的平静生活。但是这些意外事件中,有些是我们通过努力可以改变的,有一些是无法改变的。无法改变的意外就给我们造成了一些小危机。

面对这样的危机,想要改变现状,最好的办法是改变自己的想法。当你的想法改变了,你才会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处境,情绪也会发生持续的改变,然后你的身体会不断地放松,甚至灵机一动,就想出新的解决方案。

但是人们往往会在看待问题时进入思想的“高速公路”,用惯常思维来解读事物,而不去做深入地思考和探究。人们会由当前的处境迅速导入到一种情绪中来。这个过程忽略了中间的一道桥梁,即我们的想法。

当我们的想法积极时,情绪就是愉悦的,行动上是积极主动的;当想法悲观时,情绪就会是焦虑的,行动上就会是懒惰的,处理问题时就是拖延的。这时就如同一段链条上的一环,你处在一个无法预知未来会发生什么的境地,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只知道现在是这个样子,无法预知将来会是什么样子。

这时候,我们只有启动好奇心,用新的眼光去看待和观察手中的这个套娃,打破现在的平衡,最终才能达一个新世界。

哥白尼是个好奇心很强的人,他想知道在另一个运行着的行星上观察这些行星的运行情况会是什么样的。基于这种设想,他萌发了一个念头:假如地球在运行中,那么这些行星的运行看上去会是什么情况呢?经过20年不辞辛苦地观测和研究,他发现并创立了“日心说”。这一学说打破了长期以来居宗教统治地位的“地心说”,从根本上否定了基督教关于上帝创造一切的谬论,从而实现了天文学中的根本变革,为现代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徐霞客幼年喜好读书,志不在功名,他的父便鼓励他读书作学问。他读遍家中藏书,又到外面去找书读。有时候发现了好书,没钱买,他就用衣服换。后来父亲去世,他很想外出探询名山大川的奥秘,而且想绘天下名山胜水为通志,于是在母亲的支持下,他开始远游。一生三次游历祖国名山大川,写就了《徐霞客游记》,在山脉、水道、地质和地貌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你看,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走出思想的“高速公路”,打开导航,人们就会克服一切困难,超越一切艰难险阻,努力去达到自己探究的目的,懒惰、拖延、焦虑也就销声匿迹了。

生活中的变故常常会让人们悲伤痛苦,悲伤痛苦又使我们的情绪沸腾,而如果持续沸腾的情绪得不到缓解就会陷入慢性悲伤的流沙,使人们失去生活的动力,不愿意和外界交流,自闭。这个时候就要重启好奇心。

重启好奇心,首先要学会接纳悲伤。不要拒绝和逃避,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生活的不完美,接纳周遭一切的不完美,摒弃掉固有的观点,站在全新的角度看问题。孩子没考到理想的大学,天并没有塌下来,只是这次考试不成功,孩子的人生不会因为这次考试而不再多彩。腰痛了,这是一个预兆,提醒自己从此要注重健康,不再久坐,要勤于锻炼。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现实,让自己不要陷入慢性悲伤的流沙。

列出自己的生活清单,从中发现自己的活动是否是充实的,调整自己生活的天平。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激励积极的情绪,保持愉悦的心情。强化积极预期,打破消极预期的魔咒。这些都有助于人们重启好奇心。要去爬山,也许会很累很辛苦,但是一路上的风光会让身心愉悦。这项工作或许有困难,但是完成它却是工作能力展示的好机会。多用积极的预期来引导健康正向的思维,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探索。

改变自己的惯性思维,试着去理解我们头脑中想象的问题并不是事物本来的样子。对于选择性概括要有识别的慧眼,要打消片面不客观的想法。

通过观察、感受、触摸、思考等等,培养对现实的好奇心、培养对自己的奇心、培养对他人的好奇心、培养对痛苦的好奇心、培养对成功的好奇心、培养对周遭一切的好奇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

左拉说: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

学会用善意的倾听,启动对一切事物的好奇心,用好奇心成就你的精彩人生吧!

( 图片来自网络,请联系侵删!)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