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怪人们》读后感摘抄

《怪人们》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1-14 08:55:21
《怪人们》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11-14 08:55:21   小编:

《怪人们》是一部描写孤独、自卑与社会边缘人的小说。主人公们在异想天开的世界里寻找自我的定位,最终领悟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通过这部小说,我们深刻思考了人性的复杂与多变,以及对待他人的包容与理解。这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

怪人们读后感篇一

2018年的尾巴啦,没想到是以这本书作为ending哈哈。

七个小故事,最深刻的是“蜜月之旅”,平淡的生活总要来点反转的剧情,自我的人一定要爱上一个人才能学会放下自我,替对方着想吧。最有趣的点是“至死方休”这个题目,翻译也是很有脑洞哦,这个词还能这样用

怪人们读后感篇二

听别人说东野圭吾主要是写推理的,写的也不错,一直没有机会去拜读。今天中午去学校的小北街二食堂买饭,看到有人在卖书,一如既往兴奋的跑过去挑书,就看到好多关于东野圭吾的书,在里面挑了一本《怪人们》,一下午看完了,里面都是一些一个个故事,写的东西觉得挺一般的,细节描述,前后照应,也不是很满意,故事也不是很离奇,也没啥精心动迫的引人入胜的情节,难道我读一本败笔?以后有机会你的书吧,真希望不要让我再失望了。

怪人们读后感篇三

从2014年看了《解忧杂货铺》之后,东野圭吾的书我基本都会买来看。他的文风平静随和,不急不慢,细节刻画恰到好处,温柔展示人类的心理和品格,《怪人们》当中的故事叙述也具备这样的特征。

《怪人们》是一本短篇小说集,里面包含“沉睡的女人”、“让我再听一次你的判罚”、“至死方休”、“蜜月之旅”、“灯塔之上”、“新婚照之谜”、“哥斯达黎加的冷雨”七个故事。故事里的角色展示了普通大众都会有的自大、谨慎、贪心、固执、粗心、自欺、狂躁、自私、多疑、邪恶、勇敢、多情之类的心理特质。这些故事基本以角色心理为结构支撑,虽然没有特别跌宕起伏的情节,但依然可以将我吸引进去,每一个基于人性抉择的微小转折都是如此地意想不到。从中可以看到众生百态,可以看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缩影。

怪人们读后感篇四

这是一本由七篇短篇小说合集合成的小说。原以为“怪人们”会是其中一个故事,这次并没有按照套路出牌呢。

这本小说收录的故事,没有过多跌宕起伏的情节,但有的故事却也是值得思考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依旧读的有滋有味。突然想到最近读的味如嚼蜡的短篇小说合集《遍地痕迹》,真的值得某些作家学习呢~

这里面的《灯塔之上》让我联想到了《恶意》,现实生活中身边的“好朋友”真的是朋友吗?这种短篇合集,特别适合当作睡前故事或者午休时光阅读,独立的故事,不需要占用太多的时间。

但目前这种合集作品,我最喜欢的还是《天使之耳》呢。这本书不推荐,但也不讨厌,综合评价3星吧。如果说它的魅力,大概就是你可能已经猜到了凶手,但却还是有一探究竟的好奇吧。

怪人们读后感篇五

生活中总有太多你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生活中也会感觉到你遇到了太多你不理解的人,我们称之为他们为“怪人“。东野圭吾的小说《怪人们》就是讲了七个怪人的故事,其实七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有着理性思维的正常人,所以这部小说实际上讲的是七件怪事。当然东野圭吾的小说里故事就是等同于案件。是什么促使他们会犯案,反而是看过故事之后值得思考的问题。

尤其是里面《蜜月之旅》这个故事,男主人公的前妻死于意外,他带着女儿与女主人公组成了新的家庭,但是女儿死于家里的一氧化碳中毒,后来判断是壁炉没有完全燃烧造成的,但是男主人公依稀记得是自己出门前是关掉壁炉的,虽心生疑窦,但也猜测可能是四岁女儿自己点燃的。当男女主人公一起出游的时候,临行前无意间,男主人公从邻居那里知道他当时出门后,女主人公搬燃油到屋里。此时一切矛头都指向了他新婚的妻子,女儿与她种种不和的画面涌入脑海,没错就是她,他已认定她就是凶手。当在旅行夜晚的床上,他掐住了她的脖子,问是不是你杀的,她没有回答,只在抽泣中轻声道,如果你认为是我,就杀了我吧……

幸而,他没有最终下手,旅馆隔壁的一对老年夫妇告诫他,你自己的记忆就真的准确吗?于是他拼命回忆当时的一切,终于渐渐想起来当时他出门后在轿车里打开发动机睡着了,排气筒可能会对着屋内的通风管道,女儿是这样一氧化碳中毒身亡的!而他的妻子是不愿让他知道女儿是他自己害死的,才伪装……

我们生活中的诸多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凭借我们原本模糊,甚至可能是被篡改的记忆去评判他人的是与非,也许我们在别人眼里也是一个"怪人"。

怪人们读后感篇六

本书共收录了大叔的7篇短篇,分别是《沉睡的女人》、《让我再听一次你的判罚》、《至死方休》、《蜜月之旅》、《灯塔之上》、《新婚照之谜》、《哥斯达黎加的冷雨》。

该书最初发表于1994年,无疑是大叔非常早期的作品。从内容上也看的出,故事寡淡,情节老套,推理简单,与大叔其他的短篇集相比,这本毫无特色。

笑之系列,怪笑、毒笑、黑笑、歪笑极尽吐槽之乐;《超杀人事件》大开脑洞;《天使之耳》和《那时的某人》,或推理或人性,都有拿的出手的故事。但这本,除了让我们更加了解大叔的创作经历,实是没有出版的价值。

之前看大叔的短篇就有过类似感觉,短篇的设计或创意仿佛是长篇用剩的边角料,或是当时还未成熟的想法。这次看《怪人们》,这种感觉更加强烈了。

7篇短篇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灯塔之上》,看到第一页就立即联想到了大叔的名篇,加贺恭一郎系列之《恶意》。同样是两个因家庭住处而被动成为“朋友”的同学,同样是性格迥异的两个人,同样是其中一人,不满二者的关系,对对方心怀恶意,并最终实施报复。

《灯塔之上》采用的是看似弱小一方的视角,在“我”的眼里,朋友佑介始终压着自己一头,不仅如此,变得平庸普通的佑介只能通过贬低自己维持自尊心,寻找优越感以及博取女孩子的好感。“我”明明心生厌恶,却强忍不发,不动声色地维持着两人的关系。但心底的恶意日积月累,不断膨胀,直到有一天,随便一个什么样的契机就触发了开关。

在“我”的叙述中,佑介着实令人讨厌,如果是自己也会恨不得老死不相往来,可是“我”却一直维系着这样的关系。《恶意》中,野野口修通过杜撰杀猫事件,恶意丑化日高邦彦的形象,对日高邦彦一直以来提供的各种帮助视而不见。更甚者,学生时代的日高邦彦越是无私、正直,野野口修对其越是厌恶、憎恨,对方的高大,更加凸显了自身的怯懦和无能。联想到这一点,对《灯塔之上》中的叙述,不禁心生怀疑:“我”对朋友佑介的认识和评论是否客观公正?《恶意》中加贺通过回访两人学生时代的同学,还原了日高邦彦的正直形象。但《灯塔之上》中,我们没有更多的信息去判断叙述者所言是否属实。

芥川龙之介在短篇小说《竹林中》通过不同人物对同一事件的叙述,揭露了人性的利己倾向。为维护自身利益,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在叙述中“篡改”事实。

从这一点来思考,叙述者“我”的话,要大打折扣。如果写一个佑介视角的续篇,会不会是热心而富有正义感的佑介从小到大维护和引导着看似弱小、没有主见的“我”呢?

不仅人类的悲欢,不会共通,连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理解,有时候都难以到达。

佑介和“我”是性格迥然不同的两类人。退一步联想,即使佑介的波旁酒中没有安眠药,面对意欲不轨的小泉,佑介更可能采取激烈的反抗,而不会像“我”一样评估形势,做出更加理智的选择。

是的,“我”看似弱小,实则聪慧缜密,在当时危急的局势下,尚且能做出最佳的选择,那过去十多年里,“我”自然会评估远离佑介和躲藏在佑介身后,哪个是更有利于自己的选择。从这点来说,我更相信,二者的关系之所以一直没有断掉,不仅是靠佑介的主动,更是因为“我”的不拒绝。以和女孩子约会为例,和佑介在一起,可能要被佑介比下去,但如果是自己一个人,可能连和女孩子接触的机会都没有。

“我”更可怕的地方是在结尾,明知佑介被强暴后反杀小泉,但是,“我对两人之间的纠葛怀有浓厚兴趣”,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态!

看《恶意》的时候,就常常在想,为什么善意的传达如此困难,而恶的传递却如病毒一般轻易扩散。我心中阳光、正直,富有正义且才华横溢的日高邦彦,最终死在了卑劣的小人野野口修之手。

小人难养,聪明而知隐忍的小人,简直令人毛骨悚然。

《沉睡的女人》

“我”把房子出租给同事们约会,某天清晨发现一个女人迟迟不肯离去。通过垃圾桶的卫生纸,发现女人并非同事们的约会对象,进而守株待兔发现了女同事的犯罪真相。

《让我再听一次你的判罚》

“我”因为一次棒球赛失利,课业逐渐走向下坡路,最终退学后成为社会游民。一次入室抢劫逃跑后,我跑进了当年裁判员的家里,想要听到裁判员承认误判。不料真相是自己在最后一刻放松了警惕,手滑落,裁判员并未误判。

P.S 蝴蝶效应,人生真的会因为一件小事,从此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吗?

P.P.S 这篇跟推理有个毛线关系?

《至死方休》

这篇是除《灯塔之上》最令人动容的一篇,被供应商杀死在车间,但误以为是机器事故的林田君,用尽最后的力气爬到茶歇间,并在房间反锁,最终死在了茶歇间。对工作爱的如此深沉,也是一种幸福吧,只是身边的人可能会不幸福。

《蜜月之旅》

这篇最是无语,强行反转,生硬的很。前面用一堆铺垫,误导读者,女儿是被继任妻子杀死的,为此,“我”不惜杀死妻子为女儿报仇,都在海边思考如何处理尸体了,强行反转为最后一刻还是没能下去手,自杀未遂的妻子被偶遇的老人所救,“我”也在老人的指引下,找到妻子,并得知了女儿之死的真相。问题是妻子自杀的话,尸体也不需要你来处理吧……

《新婚照之谜》

邻居在偷丈夫的蝴蝶标本时,被上门叫板的小三撞见,失手杀死了小三,慌张之下误把小三和丈夫的照片和妻子的信一起寄给了妻子的好友。心生疑惑的好友赶来查找真相,从信件上提取到了邻居的指纹,杀人案件随即告破。

《哥斯达黎加的冷雨》

“我”和妻子在哥斯达黎加探险过程中被抢劫一空,回到首都后在搭乘的警车上面拾到了被抢走的相机上的电池纽盖,从而得知警察和劫匪互相勾结抢劫游客的真相。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