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汉语的本质和历史》读后感1000字

《汉语的本质和历史》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3-28 18:05:53
《汉语的本质和历史》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5-03-28 18:05:53   小编:

《汉语的本质和历史》一文深入探讨了汉语语言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作者指出,汉语是一种古老而丰富的语言,其独特的语音、文字系统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通过阐述汉语的历史演变和特色,文章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汉语的独特之处和不可替代性。

汉语的本质和历史读后感篇一

读此书,思维进入了崭新的领域,顿觉原来的书很多都白念了,机械的学习和机械的教学是不会获得真正的知识的,当一个外国人来到中国并试着探索古代汉语言的深邃的根源的时候,我们这些“当局者”才从这小小的论文中知道了我们距离先祖的语言已经相去甚远了。真是开卷有益!

1/15页

汉语的本质和历史读后感篇二

a.假借先于形声。

b.因为没有屈折变化,所有需要一定的语序。

c.上古多元音,元音逐渐脱落,导致同音字多,表达时需要的词数增加,但汉字独立,所以文言一直延续。

d.极上之古有屈折变化,(如“吾/我”——通过还原古音可见,商周时已近绝迹。)后变为孤立语,因汉字固定,缺乏音变上的形态留存,故很难发现。

2/15页

汉语的本质和历史读后感篇三

一、引言: 古汉语曾经为屈折语后发展为孤立语(单字句中作用多变,字形不变) 单音节 多声调 二、文字: 1.造字法――象形字 合体字 语音假借字 形声合体字 2.困难――读音变化体现不到字形上 例:多和侈 的和勺 3.解决――利用古音构拟理解结构 明义 三、音韵 1.构拟古音的价值――诗之音韵美 建立音变的普遍规律 历史亲缘关系 民族迁移 文化传播 2.如何构拟古音――资源:《切韵》现代方言 域外汉语 方法:比较声母 依靠声旁 四、语法 1.现汉之独立语性质 2.古汉之屈折手段 五、训诂 利用上古音 参照其它文本 结合历史背景 例:牂羊坟首,三星在罶

3/15页

汉语的本质和历史读后感篇四

偶然翻到这本七十年前出版的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的书,是写给欧洲汉语爱好者的,但中国人看看也挺有意思。

讲音韵的部分,作者以音韵学推理的方式还原了上古汉语的发音,与以前听到过的中国语文委用上古音读的诗经基本一致,看来是被认可的了。现在单音节的汉语发音,在上古居然很多字是双音节带尾音的,只是慢慢被省略掉了。

而讲语法的部分就有些偏颇了,可能是因为写给欧洲人看的吧,作者将汉语与欧洲语言进行比较,认为古汉语没有语法词性混乱,而现代汉语又没有时态等欧洲语言中比较清楚的格式,汉语书面语言要靠猜测能力!正好前阵看了周有光和张中行两位大师的书,了解了现代汉语语法在上世纪中期才开始了规范,参照了西语的语法规范,但至今仍不那么严谨。所以套用西语语法研究汉语甚至古汉语明显不是好方法。

西语是发展规范改进的过程,而古汉语更多的是传承,难怪作者说认汉字不等于懂汉语,因为汉语中有大量成语和借自典籍延伸意思而非字的本意。而现代汉语书面语言,可以说是一种很年轻的语言,不严谨不规范是必然。比如作者举的70年前的范句的用法,根现在也有不同了。

英语口语和书面语言差异不大,汉语口语和书面语言差异较大而古汉语书面语言和口语差异更大。造成了古汉语书面语言的学习难度,也形成了中国古代巨大的阶层差异。而近代白话文运动使汉语书面语言迅速普及,却也割裂了汉语的连续性。

4/15页

汉语的本质和历史读后感篇五

现代汉语言学奠基人、瑞典汉学家高本汉作品。本是为欧洲学生写的汉语入门读物,故是从西人学汉语视角出发撰写。但鉴于现代中国人很早就暴露于紧密联系的全球化世界中,传统文化反而是需要重新认知及体察的事物,故而该视角并不会给阅读带来阻碍,反而会给读者一种亲切感。且本书行文较王力先生的专著来得浅近,乃入门必读佳作。

如题目所示,本书揭示了汉语的本质——孤立语,即缺乏西方语言中表示曲折和派生的形态变化,而这正是西方人掌握汉语的最大绊脚石。想想不能通过词的形态分辨它们在句中的作用,该是多么麻烦!

此外,本书还从文字、音韵、语法、训诂等方面阐释了汉语的特点,并对各自的发展简史做了介绍。

在高氏最为得意的上古、中古音韵学研究中,他的研究方法是:从韵书和经典作品(《切韵》与《诗经》)入手,以周边语言的借词及现代汉语方言读音等材料为辅,拟构上古及中古音系同时整理出汉字的音变历史。

论证过程中,高氏还抛出了一个颠覆传统但已被广泛接受的事实——原始汉语像当今欧洲诸语言一样,也是一门有曲折变化的语言。只不过这些曲折语特点在文学作品诞生前就在历史中消亡了。

值得一提的是,译者聂鸿音为西夏语研究者。他所撰写的导读不但对整书脉络做了大致介绍,还指出了撰写时高氏所使用的著作素材,并对其可商榷处做了专业点评,故而有极大的阅读价值。

延伸阅读,可参《中国音韵学研究》。

另,汉藏语同源现似有异论。

5/15页

汉语的本质和历史读后感篇六

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写的汉语研究入门教材。对于我这样一个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来说,读起来也是很有趣味的。因为里面讲到了汉语的发展,特别是汉字读音的巨大变迁,这对于讲现代官话的我来说,属于崭新的内容。书中用我不认识的音标标注汉字的古音,我虽然念不出,但是了解到古音与现代官话差别很大。我原本知道汉字的读音从古至今发现了改变,但是没想到变化如此之大。如果听到一位两千年前的古人说话,很可能会被误认为是在说外语。

书中关于汉语语法的探究也很有意思。众所周知,汉语与西方的“屈折语”不同,词不会因为在句子里充当不同的成分而发生变化,而是一成不变的“孤立语”。这种句子成分模糊不明的语言让西方人在学习时很是头疼。作者在读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将读音和字形进行比较,得出古汉语是有屈折现象的结论,并认为经过之后的不断发展和简化,汉语才走上了与众不同的孤立化道路。这样的观点无疑是新鲜而有趣的。

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作者的研究方法。由于汉字是音形分离的,文字本身只表意不表音,而几千年来,汉字的字形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除去简化字),字义的变化也并不很大,因而我们依然可以读懂古人的文字,但对古人如何念这些字却完全没有概念。作者将古代的字典类工具书与多种方言的发音综合对照,甚至参考与汉语同源的藏语以及从汉语中借用文字的日语和韩语,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终于探究出一些汉字的古音,并总结出其读音变化的规律。

读这本书,让我发现自己对语言是如此感兴趣,对这种研究是如此感兴趣,以至于认定自己当初的确是学错了专业。

6/15页

汉语的本质和历史读后感篇七

这本书被列入汉译学术名著丛书里面显然有助于它的推广。 汉语的小学在近代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可以说无愧于许慎和段玉裁,但这其中却有些机缘巧合,一是甲骨的发现,二是西方音韵学方法理念的引入。其中第二个方面,本书的作者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彪炳史册了。 中国传统的训诂是在古书里面循环论证,根据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这是没有出路的,而新材料的出现和新方法的使用无疑使形势有了改观。 虽然从作者的出发点看,本书并不能算是他的严肃的学术著作,倒有点像科普著作,这在“汉译学术名著丛书”里面是不多见的,但其中仍然可以看到那些对汉语研究起过推动作用的重要的观点、重要的方法、重要的成果。 比如他的国际化的视野,不但发挥了它的母语的拼音语言的优势,而且还涉猎了日、韩、越南等语言。 甚至可以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来审视这旁观者的一些观点。比如他说: “实际上正是这种不改变词形的性质构成了学习汉语的最大困难,因为它意味着不计其数的词语关系在我们的欧洲语言中是由屈折或派生的方式明确表达的,而在汉语中却只能参照上下文去理解。这需要有很发达的猜测力才能确定说话或写字的人在句中的实际意思。在阅读拉丁语或德语这类语言时,读者了解语法,再有一部字典,就能得知每句话的意思,当然,我们假定句中不提及读者所不熟悉的事情。语法分析对读汉语几乎没有什么帮助,唯一确有帮助的只是通过广泛阅读而得到的体验,也就是对中国人造句方法的感觉。” 汉语的这种不重语法的特征,实际上有着广泛的文化背景,是一个系统性的特征,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就描述了中国人在社会生活中不重法治的传统。

7/15页

汉语的本质和历史读后感篇八

很棒。西方人来华之后对汉语的研究是另一套方式,用国际音标更加精确的记录语言,使得汉语语音的研究一下子变得更加可能了。

在旅行中,我接触了好几门东南亚语言,涉猎过泰语、老挝语、越南语,除了语法有些不同,感觉在语音构造上这些语言更像汉语或其方言。泰语、老挝语存在许多梵语和巴利语词汇,可当融入泰语、老挝语之时,原来的复辅音几乎都简化成单辅音。泰文有时候还会把第二个辅音r发出来,但不发r音却是更为正常。所以,pradesh就变成了pathet。

没想到,当我从越南进入到柬埔寨,就惊呆了。在边境时候看到的人感觉有点雅利安人种的,到了金边,一听周围人说话,sr,sl,kl,kr,tr,pch,一连串的复辅音出现,害我以为回到了印度。高棉语让人惊奇的是,相比周边国家淹没了复辅音,这个国家却仍然保留。甚至,梵语里词末的声门音h也出了出来。

原因为何?难道是因为是吴哥王朝正统后裔?继承更为接近梵语的语音体系是一种荣耀?

原因不知,而高本汉在此书中也提出汉语上古音具有复辅音,甚至有曲折变化。他应该是坚信语言的普遍规律,随着语言的进化,复辅音可以消失、曲折变化消失,远古的汉语可能和印欧语系相似。就像英语,古英语如德语一样有复杂的曲折变化,而现在变得十分简单。这种想法,可能只有西方人才能想像出来吧?

当然,汉藏语系中,藏语、缅甸语都存在复辅音,只是我未曾真正涉猎这两门语言。原始的汉语是怎么样?有时候真想坐上时光机回去看看。

学习新的语言,感觉打开一扇新的窗,以前开过的窗也突然开得更大了。这或许就是学习语言得一种乐趣吧。

8/15页

汉语的本质和历史读后感篇九

这本属于言之有物类型的书。 大部分读音内容,由于不认识外国的音标体系,阅读过程不知道怎么发音,就粗略浏览了一下。 收获: 1.从新的视角认识汉语的体系。从印欧语言的屈折语思考,(结合诸欧语言的一些发展特点)现代汉语的孤立语是不是也有从屈折语发展的历史,并用上古文本中上古音韵相近的词的(主格和属格—宾格和与格)来进行说明(例如吾余,汝尔,其之)这是一种合理的猜测,且作者能自圆其说。

现代汉语的字音简化现象。

上古汉语好像存在派生词变化。存在同源字的不同音相近(字也有可能类似)字,说明了可能有这种情况存在。但我觉得这里的解释并不充分。因为从象形的角度上来说可能只是画得有误差,并不代表他们属于英语的派生词。读音相近也说明不了什么,也有可能是方言的差异,毕竟中国一直是多民族国家,读音肯定存在互相融合影响的现象。 2.简单介绍汉字的发展过程,象形”、“会意”、“假借”、“形声”。 汉字是表义的象形文字,是个符号。 会意(独特的造字法),两个独体字合成一个新字,家,其成分都有助于表示意义。 大量的同音异义字导致了假借的情况出现。 形声合体字,改良语音的假借字,(扣,口)把现有的书写符号成对地结合起来,其中一个表音,另一个表意。 3.音韵的追本溯源,汉字的发展规律精准掌握,大量的语境建议,以及适当的想象力,有助于理解上古文言的本意。

4.感受到了文言文由于历史变迁,一些共识认知的丢失,理解上来说是有困难的。但是通过对上古音的考据,推测其假借字的选用,能更好的理解其原来的意思。

5.不同语言带来思维,碰撞出一系列的问题,回答解决这些问题,能给人一种新的眼光,看待旧有的事物。

9/15页

汉语的本质和历史读后感篇十

始读:20230906(三)8:31

读完:20230922(五)7:56

看了书的前文才知道高本汉(1889-1978)的出生年代,以及成就。这本书的出版于上个世纪的40年代(1946),本书翻译是根据英文版转译。之前听讲座的时候知道他,但不知道他的厉害之处。相信看完这本小书后会对汉语的认识会有一个不一样的认识。期待看完后的收获(记录:20230906(三)8:51)

看完之后对汉语又有了一些不一样的认识。包括为什么出现大量的的双音节词,也是跟语音的简化有关,很多字音大量合并成一个音,为了区分就出现了大量双音节词。而中古之所以单音节词为主,很多我们现在认为是同音的字,在当时读音是不同的,所以能够区分。

且文言和白话也就是口语,走的完全是两个系统。口语是用来听的,所以大量的同音字会造成理解不便。而文言是一种案头文字,即便是单音字,依旧不影响人们对文本的理解。白话的口语与案头文字的文言根据各自的特性在路上分道扬镳互不影响又互相融合。所以造成中文的特殊性。

汉语区别于欧美语言是独立的,根据高本汉先生的说法,中文在上古汉语也是有过欧美语言的曲折变化的,但更多的是体现在语音方面,而汉语之后走向了一条特殊的道路,更加简化,每字一音与之有相对的意义。不会因其词性与位置而产生屈折变化。也就造成了汉字的词语的模糊性与难理解性,他没有欧美语言那种,根据词尾变化,或句子中的位置,亦或词本身的变化来快速判断出,它的词性。如:名词、副词、形容词、动词等(记录:20230922(五)8:12)

10/15页

汉语的本质和历史读后感篇十一

看外国人用严谨的语言学方法一步步推导上古汉语是屈折语的过程。根据著作中的描述,作者为了研究古汉语的音变,考据了中国各个地区的方言、藏语、日语、韩语、泰语等种种语言,这种治学态度,无论放在哪个时代都很值得敬佩…

作者说西方人学中文最大的障碍在于汉语的孤立性质,同一个字在没有任何屈折变化的情况下既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等,这样导致习惯了根据屈折来实现语法功能的西方人,要看懂汉语,只能靠大量的猜测。实际上中国人阅读中文也是猜,靠上下文猜,猜错了就是韦一敏现象。

这两种阅读认知习惯的不同,让我联想到我学外语的难点恰恰也就是那些格、阴性阳性、时态变化,有的甚至还要敬语体系。如果是中文,我想表示尊敬就加个“请”,想表示过去就加个“过”,而不是费大劲去变化词尾。

举个典型的例子,对于一个没学过日语的中国人来说,假名泛滥的初级日语是很难从书面理解的,而随着专业度的上升,书面语中出现的大量汉字能够很好地帮助理解,以至于“君日本语本当上手”成为可能。日推上曾流行过的日式中文也属于是掌握了孤立语的精髓——去掉所有词缀。

说回这本书,作者考据了各地迥异的方言,感叹当代的普通话教育正在抹杀除北京方言以外的其他所有汉语。统一就是抹除差异,这个想法在我心里又加深一重。

还联想到汉字的简化,或许是可以减少文盲,但也斩断了字与字之间的联系。比如「国」「域」两字,在字形上很难感受到她们之间的关联,而繁体的「國」「域」,哪怕对上古汉语的造字方式一无所知,也很容易从字形上感受到两个字的关联。当时更激进的还有拼音字,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完全消灭传统的想法也是值得我去查一下的。

最后,对语言学一窍不通的我,开始对国际音标IPA感兴趣,有时间可以学习一下。

11/15页

汉语的本质和历史读后感篇十二

本书读来实在酣畅淋漓,通俗易懂的同时几乎没有一句废话,能够迅速汲取其中的要点,读完确实有“涨了知识”的感受。唯一的不足在于作者字里行间流出潜在的欧陆语系优于汉语语系的优越感,当然也可能是我对作者吐槽汉语演变过程中的不合理性进行了过度解读,但毕竟文中多次用感叹的句式表述“这是多么荒唐”“非常不合理”“很糟糕了”“全盘错误”等说法,读来还是令人极不舒服。

第一章引言开宗明义的一段论述可谓经典:“有一句名言说,你每学会一一种语言 ,就多掌握了一种思路。这话很对,它不仅考虑到因此而打开了该语言的文学、思想和美学的新领域——这毕竟可以通过好的翻译来获得——而且首要的是,你的思想被迫离开了母语为你造就的熟悉轨道,从而把你自己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准。你会认识到,基本相同的思想可以用差异很大的方式来体现,可以用与你所习惯的母语完全不语言来表达”,语言学的意义可见一斑。同时作者也直接给汉语定性:汉语是典型的孤立语和缺少屈折的语言。

第二章文字介绍了字形演变的四个阶段,分别是简单的象形字——会意的合体字——语音假借字——改良的语音假借(形声合体字)。简单的象形字造成识别和学习的困难,因汉语的几近改造和简化,日渐脱离象形的原始形态,若非母语为汉语者,则难以记忆作为象形字的汉字的最基本结构;中间两个探索阶段成为汉字不规律性的主因,主要表现为象形字的传统含义与合体字创新构造性之间的矛盾,典型的例子是侈,部首涉及人而创新式地增加单人旁,另一半还保留多的古音,造成了极其例外的特殊现象;而假借字的形成确实是语言进化的“歧路”,一字有多个完全不同的含义,且未被固定,部分含义后续又独立形成字,导致难以判断句中哪个字被借代,借代的又是哪个字,由此造就了训诂学。

第三章音韵意义最为重要,因为汉字传承的一贯性,大部分汉字通过实体呈现的形式而不存在理解上的障碍,但剩下一部分则需要通过实体无法体验的音韵进行解释,未来历史和语言的进步也需要在音韵中找出路径。从邻近语言(藏语、泰语、日语等语言)和方言(粤语等)中可以推断出中古中国的汉字并非一开始就是单音节词,很多字都为双音节词,最常见的为~k和~g,但在进化的过程中尾音全部丢失,形成目前汉语的音韵。这种进化导致后人会错意的情况时常出现,因为后人依据完全错误的发音进行假借字的推演,只会得完全相悖的结论。

第四章语法与第三章音韵同理,古汉语最初也具有一定的屈折性和固定的语法,如吾、汝作主语而我、尔作宾语,“格”的概念在古汉语中可以找到踪迹,但在进化过程中相关语法也全部丢失。但作者其中的一个说法似有疑窦,作者忽略了字的本源意思和衍生意思,词的词性一开始也已经确定,只不过在个别情形下用作其他词性而已,但作者似乎将其等量齐观,强调多种意思的同地位性,想必是有待商榷的。

第五章训诂应当是作者最得意的部分,归功于作者在音韵部分的造诣,因而能够较为准确地回溯出古汉语的正确读音,这也为过往训诂的纠偏提供了最具说服力的支持。汉语的精妙想必就在于训诂,诚如作者所言,零碎汉语是无法提供有效准确的信息的,必然需要通过大量阅读以及结合上下文,方能理解其中含义。汉语意义的多重性、汉语语言的简练性以及汉语句式前后的照应性,都给文献中汉字具体含义的解读创造出无限空间和无限可能,值得一代又一代的学者为之努力。

12/15页

汉语的本质和历史读后感篇十三

非常精彩的一本小书!很薄的一本!但是表现出了瑞典汉学家高本汉高明的语言学智慧!

主体部分主要分为四块内容:文字、音韵、语法、训诂。可以说这本书让我对小学开始着迷!训诂学真的太精彩了啊!!!!!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发现如果要精通汉语语言学,研究文字、语音、语法这三者的联系是极其重要的,根本分不开啊!并且,让我意识到现代汉语很多解释都具有局限性,只有将眼光放长远,从历时的角度考察语言,追溯历史,发现语言的演变,在考究演变的过程中,看到一些东西渐渐浮出水面,因而才能慢慢窥到语言的本质。对比之下,现代汉语真的有些鸡肋了……这本书主要是写给外国人的(高本汉预设的对象就是欧洲大学生,这本书是帮助他们了解汉语的入门读物),关注两方面的问题:

1、初学汉语的人应该注意些什么

2、有助于研究古代汉语的人应该如何展开研究(导读)

阅读的过程中,我存在一些疑惑(已标注在书上),也找到了未来可以研究的方向。

(1)高本汉全书都在考据与论证,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并给出充分的论据与解释,认为许慎的《说文解字》大多数情况下令人满意,但是我们不能盲目崇拜,因为篆书化简并讹变了原来的形体,甚至丧失了字的原形和本义。许慎作出的很多解释现在看来都是牵强附会,不可偏听偏信。比如,印象很深刻的是“黑”,许慎解释说这是表现从烟囱中冒出来的火焰,是“烟”是“黑色”,但是高本汉考据上古铭文后发现,“黑”的图形表现的是脸上身上都有污迹的人像,因此可以推迟上古铭文中画的是“黑色的条纹”。许慎不懂上古音,对很多同源词的解释也存在过多的主观臆断,比如“因”和“茵”是同源词,“因”是“茵”最初的写法,画的是一个人伸直了躺平在席子上。但是当我们把这个书写符号经常使用为动词的时候,加上了补充说明的形旁“草”来专门表示“席子”的意思。当然,每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个时代的人的局限,许慎所处的年代是东汉……(还是上古汉语时期)而本书的作者高本汉,写下这些的时候已经身处20世纪的缤纷世界了,已经有很多考据的现成资料可以参考(比如《切韵》)

(2)音韵学一块,让我深刻了解到了古音构拟为汉字发展史提供的新证据!但是它不仅仅只是适用于汉语,其他语系在语音的变化方式上也往往相同或相似,比如印欧语、闪语、美洲印第安语、非洲语和东亚语,都出现过类似的变音。这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是非常非常值得研究的!虽然不能完全看懂音韵学这一部分,但是我能感受到高本汉的spirit!他证明了在一大批字中都曾经存在过一个很早就失落了都-g!

(3)语法部分,高本汉认为最重要的是“猜测力”!他认为猜测力本身是学习语言非常重要的因素。具体体现在:体会中国人遣词造句的方式;体会他们用言语表达思想的方式。这应该是精通任何语言的关键!另外,这部分,高本汉提到,他认为汉语最初形式并不是孤立语,而是屈折语,并从语音上进行分析,给出了可靠的证据P66.上古汉语所具有的某些特征清楚地表明原始汉语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

(4)训诂部分,主要是以《诗经》为例子,发现古人对诗经很多注解都有错误,因为没有从语音的角度去考据。比如《小雅·正月》的十二章提到“彼有旨酒,又有嘉肴。洽比其邻,昏姻孔云。念我独兮,忧心殷殷”。毛亨认为“云,旋也”,云(平声)是去声“运”的假借字,“运”是“旋转”的意思,毛亨猜测这句话的意思是“亲戚极大地转向他们”。高本汉认为这太牵强了。他考据到《庄子》,发现有“万物云云”,意味着“世间的事物是无数的”,“云”是“芸”(众多)的略体。“昏姻孔云”的意思就是“(他们的)亲戚非常多”,与下面的“念我独兮”形成对照。

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训诂学的魅力,真的是有扎扎实实的经验材料的研究领域啊!真的好精彩!不得不说,私以为,这才是研究汉语语言学的精髓!(竟然通过瑞典汉学家的作品对训诂学产生了兴趣!妙哉!)

13/15页

汉语的本质和历史读后感篇十四

李零先生在《兰台万卷》的序言最末说:

“我毫不掩饰,我对套书、大书的横行天下并不欣赏。

当此鸿篇巨制君临天下的时代,我很怀念小书。

年纪越大,想法越强烈。”

真是说到人心里去了。

相对于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那本鸿篇巨制来说,《汉语的本质与历史》是本可爱的小书。【顺便吐个槽,这本书英文名是THE CHINESE LANGUAGE:AN ESSAY ON ITS NATURE AND HISTORY,NATURE翻译成本质,总觉得怪怪的,翻译成性质会不会好点?因为高本汉在书里强调最多的就是汉语是孤立语,这比汉语单音节的性质更重要。】

19世纪以来普通语言学兴起后,海外学者也开始逐渐将这种观点引入对汉语的研究分析中,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就是高本汉。虽然从民国开始,到建国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学者一直都在批判高本汉,给高本汉找茬挑错,但是无法否认的是,高本汉是一个凿破混沌的人物,是他把对于汉语的分析带入了一个新时代。后来人不管怎么批判,仍然跳不出他所设立的框架,就像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掌心。

本书的第三章《音韵》就是对《中国音韵学研究》那一大厚本的最精华部分的提炼。指导思想是用普通语言学的方法构拟古音,首先高本汉阐述了构拟的必要性和目的,一方面是建立普通演化语言学的系统,建立音变的普通规律,充实其作为普通心理学分支的内容,另一方面是通过古音构拟探讨汉语、藏语、泰语的亲缘关系,进而在普通历史学和文化史学角度进行观照。

具体的方法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是方言材料,但方言差异之大使得如果我们不能从汉语的较早阶段找到一个出发点分离出种种方言,找到一个系统分类的基础,就将一事无成。所以这导出了这方法的第二方面,即通过文献,特别是《切韵》建构汉语音系的“骨架”,虽然无法了解其具体的音值,但可以借助无数的方言材料来求出骨架中的未知数所代表的音值。除了借助方言材料之外,还有第三方面,即日译吴音、汉音、越南字音、梵汉对音等等推求中古时代的音系。

这里面高本汉还顺便讨论了《切韵》音系的性质问题,也是极扼要。他说:“我们有理由相信,《切韵》整理的公元6世纪的中国北方口语在唐代传遍了当时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它取代了其他中古方言,成了语言学家所称的‘共通语’,即标准汉语。有些学者被《切韵序》中的某些话引入了歧途,怀疑这部集体编纂的韵书是一个涉及不同方言的人造折中物。这真是荒谬之极。几乎所有分歧很大的现代方言都可以从《切韵》语言中系统而合乎逻辑地分别推演出来,这一事实就证明了《切韵》的确是忠实地描述了一种单一的语言,即中国北方的语言,都城长安的语言,这种语言在7世纪到10世纪时成了一门真正的共通语。换句话说,《切韵》的声韵分类清楚表现的音韵系统事实上是一切现代方言的直接母语。”【页32】

其他的几部分也都颇有独立思考的精神,比如《文字》一章中认为假借的造字方法早于形声,《语法》一章中认为原始汉语是屈折语,把清儒们零零散散的“声转”的看法系统化,指出上古汉语中词形变化和派生词的残留,虽然导出的结论不一定能让人接受,但的的确确是耳目一新,还有通过语言对思维方式进行揭示,指出中国人使用比喻的心理习惯,也很可玩味。

最后抄一段高本汉对于国外学习汉语者的建议:

“【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不难认识到,没有什么语法足以帮助我们剖析这个句子。这需要有猜测力,或者更确切地说,需要体会中国人造句的方式,需要体会他们用言语表达思想的方式。你必须了解中国人的思路,而要做到这一点只有一个办法:读书,读书,再读书。”【页45】其实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更应如此。

14/15页

汉语的本质和历史读后感篇十五

英语、拉丁语、希腊语、希伯来语、阿拉伯语、梵语和突厥语是来自不同语言家族的语言,他们的语法结构和特点各有不同。下面,我将概述这些语言在语法上的一些重要异同,并简要谈及非语法方面的一些差异。

这些语言的比较显示了不同文化和语言家族如何塑造了各自独特的语言系统和表达方式。

15/15页

还剩12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