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面的告白》是一本关于爱情和人性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身份与爱情的故事。主人公的身份和过去都是谎言,但他的感情却是真实的。小说通过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引人深思。
假面的告白读后感第一篇
读这本书真是一个纠结的过程,阅读体验不能单纯说好还是不好,是一种很复杂的感觉,三岛不厌其烦的反复又深刻又多方面的对自己心理和情感进行剖析的过程真的读得有些痛苦,很多段落读完一遍完全不理解他想表达什么,然后又重复的读,读完还是像没读一样
假面的告白读后感第二篇
之前在微博上看过一个三岛的句子,觉得很细腻很戳中我。后来偶然看到一个关于这本书的视频简介,发现我所困惑的,与这本书中提到的问题很相近。带着好奇,去图书馆苦苦找这本书找了很久。 关于困惑的问题,我深知在这本书里无法找到答案。我仅想了解三岛的经历。即使我与作者完全不同,但在死亡与爱的问题上的困惑、那些敏感的思考与挣扎的情绪有相似之处。这可能就是我没有像一些人把它当作变态小说的原因吧 人的一生,来到这个世界,多么深刻的经过,却也只是走个过场而已啊。透过前人的生命轨迹,来反思自己的人生
假面的告白读后感第三篇
去年从省图借回来了,看着开头,就让我有种强烈的不适感,就给还回去了。周六去看到了这本书就又给借了过来,翻开发现自己之前的书签还在里面。
“假面的告白”的意思就是“带着假面具,说着心里话”。虽说是长篇,但也不是很长,和一般的中篇差不多。这本可以说的上是三岛的半自传式小说。刚开始接触三岛是《潮骚》,海水味的《边城》让我有三岛和川端康成差不多的错觉,紧跟着看的《金阁寺》,直接让我从温柔乡掉进了苦命海。看完这本《假面的告白》,我才懂了三岛,他就是咔一刀,把美好的一部分拿出来,写出了《潮骚》,把不好的那一部分写成了《金阁寺》。
假面的告白读后感第四篇
我降生后初次沐浴时,荡漾于澡盆中的水光,确实不止一次地摇曳于我的记忆中。
像祖父那般对人一味信赖的愚痴秉性,我半生从未见有人可与之相比。
随着穷困的到来,越发显现出回光返照般的病态的虚荣。
士兵们的汗臭,那种潮风吹送着的黄金海岸空气般的气息,那种气息扑入我的鼻孔,令我心醉。我的关于气味儿的最初记忆,或许就在于此。那种气味儿,当然不会直接与性的快感相结合,但士兵们的命运,他们职业的悲剧性,他们的死,他们所见到的远方各国······对于所有这一切官能性的欲求,都在我心中渐渐苏醒,并深深根植下来。
假面的告白读后感第五篇
读这本书真的思绪万千…首先,可以看到主人公对自己身份认同的痛苦挣扎,在反复的自省与诘问里不断拒绝与承认,在伪装的痛苦中品尝背德的欢欣。这一往复曲折的心路历程体现在叙述中,让读者也在一种亦真亦幻里沉浮。而戴上异性恋身份的假面,或许可以是巴勒特performtavity的一种诠释?其次,作为战后文学,主人公身处在战争纷乱的年代,就好像“losing your place in the world”有人对于命运、渺小对抗深渊的无力感,最后还是回归到了to be or not to be的永恒的拷问。此外,也是一本刨析人性的书,解刨刀之下,是血肉粘连的模糊景象,混在了懦弱与无畏、冷漠与温情、麻木与敏感、欺骗与真诚,使得主人公真实可触。最后,作为三岛由纪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其语言、选材、人物的设计,都在后续的一系列作品中有所呼应。《假面的告白》是最接近三岛由纪夫的作品。
假面的告白读后感第六篇
这是第一次接触三岛由纪夫 又是一次由于网络盛誉抱着极高的期待
但是大概入门不该选这本书 一开始真的很难坚持下去 或者是翻译的问题...
都说这是半自传性小说 作者强调虚构 读者认为是借着小说说自己 所以是假面的告白
所以不管怎样
故事里还是故事外
主角追求恶 又自知不好 从恶里透露出来的是对同性(也就是男性)的刚毅的着迷和爱恋
能坦白 能直面 能不为外人的眼神而遮掩而逃避 并且不以之为羞愧 这是多勇敢多强大
人生这么短暂 我们却总因为别人的眼光 别人的言语 而不断质疑自己 甚至去选择并非自己意愿的选择 从而可能导致不愉快的结局
人生真的很短 虽然也很长
且行且珍惜 活在当下 从接受自己开始 好好爱自己 好好生活 享受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的 每一天吧
假面的告白读后感第七篇
我对所有形式的死刑及刑具都很感兴趣。至于拷打刑具和绞首架,因为看不见血则弃而不用。我也不喜欢手枪和使用火药的枪炮之类的凶器。尽量选择原始而野蛮的武器,诸如弓箭、匕首和长矛等。为延长痛苦而瞄准腹部。牺牲者应使之感到长久、悲痛、伤心等无可言状的存在的孤独而呐喊。于是,我的生命的欢乐自幽深之处燃烧起来,最后以呐喊回应此种呐喊。这不正是古代人们狩猎的欢乐吗?
假面的告白读后感第八篇
把读完每一章时的记录搬上来吧。 早慧使“我”几乎生来便感受到了受排拒的悲剧性。在人世间挣扎寻求的“我”,从内里看去,处处是扭曲摇摆的分子,以一种自毁式的信仰存在着。 想来“想做花电车司机”的渴望,是父权下“想成为父亲”的影响,那一点悲剧性,也许是未能完全转变的挣扎和痛。这么说,好不浪漫。 “我”对近江的爱,更像是一种自我意识的投射,爱他所有的而“我”所不具备的美好健壮的肉体,厌“我”所有而不希望他具备的智识,爱他被赋予的而其实是由自身生出的悲剧性,爱得想拥有他又妒得想成为他。好复杂的感受,好厉害的笔力。 战争这样特殊的背景,是否也给了“我”去“爱上”园子的机会呢,在这样进出的过程中,“我”对于融入正常世界的挣扎更为显性了。总感觉战争给了“我”基于没有未来而生出的安全感,在这份安全感下,不管是爱也好,演也罢,都有个尽头。可招降书的出现,带来了把“我”推回原先世界的可能性。 快读至尾声时便在思考,这个故事将如何结束。真正看到结尾时,第一感觉是错愕,回过神来又看了几遍,慢慢品味到一些余韵。“我”和园子的关系实在难以界定,也许“我俩”都有着某些共性,两个同类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爱与欲与生活的交往后,反而有种心照不宣的遮掩的舒适。最后五分钟,园子与“我”的对话,突然有一种短暂的撕裂了什么的锋利感。不过在“我”哀求的调子之下,假面又完好无初了,那个精壮又粗俗的男子的出现,也只是一点涟漪。
假面的告白读后感第九篇
《假面的告白》
2020/04/14
拿起这本书读到甚至二分之一时,我还处于一个不太明所以的状态。
三岛倾注了大量的笔墨叙述主角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状态,让我很快就对这个主人公预设了一个极度敏感的印象。饱满的敏感特质为我感受这本书的故事增添了许多趣味,因为每一件细微的事情与环境的微妙变化都会使我更加好奇这些之于主角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
我们的每一条情绪纤维行走在情感的世界里,都充斥着无法用道德与好坏界定的矛盾。由于我们大多数人每天被各种各样的快速信息所包围,忙于走马观花每一处这个社会放置在我们心里世界的装饰品,很少有人会如此仔细地剖析那每一条情绪纤维。而三岛成功用文字将这些矛盾感情可视化。应当兴奋快乐的时候,他不会忘记有既定因素拉扯着的悲伤与不安;面对痛苦或即将到来的不幸,他不吝啬也不耻于表达矛盾的期待与激动。这样不加掩盖的真实,正像一根针一样戳进我的心中,让我直接醒悟何为“假面”,何为“告白”。
随着越来越“明所以”,(不能说真的可以抓住三岛的意思,只能说我不再对小说的故事线一头雾水),我的意识总不自觉地怜悯起这位主人公。人性的成长大多数时间都是客观条件所打磨的结果,人们被迫做出主动的选择,被动的形成性格,再被动的承担结果。被生病的祖母宣示了所有权的童年、孱弱多病的身体、对于女人的爱与欲,这些都让主人公被置于了一个与他人不同的境地里。我容易想象却又无法想象,每一次在他感受到差异时,他人的眼光与他自己的眼光交汇在一起像陨石一样砸在正成长中的他身上,会烙出怎样的印记呢。如此想来,如果更多的人愿意去思考与理解人之间的差异化,我们的社会能否有机会溶解掉更多的假面,让沉重面具后的角色更容易呼吸呢?
假面的告白读后感第十篇
★★★ 《假面的告白》 三岛由纪夫 [日] 陈德文 [译] 天津人民出版社 长篇小说。 关于自我欲望的描写。 是一种真诚的剖析,关于自己对肉体的感受,对性别的感受,对爱情的感受,夹杂在很多的自我痛苦和偶尔的直面中,读来令人觉得害羞又坦荡。 人的感情到底是怎样才是最好的?我一直在寻找一个答案,一直在用逃避和虚假的方式让自己看上去普通平常。 但只有内心最真实的欲望面前自己才是怯懦的、弱小的、虚伪的。 “假面的告白”,意思就是“戴着假面具,诉说心里话”。 没办法从始至终都坦诚自己的欲望,那是没有勇气的,是害怕的,是不确定的。 当你和周围的人人不一样,那就只能选择假装和他们一样,我们无法强大到接收自己与世界的格格不入,格格不入会令我们恐慌,但戴着面具更令我们心累。 就像书中的我在努力地去融入普通男人的世界一样,尽管痛苦,尽管挣扎,但自欺欺人地尝试都是失败。 很喜欢译者的一句评价——丰饶的荒凉。 这本书就是给我们这种感觉。 怎么形容呢,脆弱的肉体承受着强悍的内心欲望,二者在碰撞的极限拉扯中犹如火山喷发前的蠢蠢欲动。 直面自己内心深处的欲望并不是简单的事,需要反向的尝试,需要小心翼翼地触碰,这种过程无疑充满了痛苦和挣扎。 在矛盾中体验一种“变态”的快感。 书中对三岛的文字的评价我觉得很精确——用绚烂的语言铠甲,包裹纤细、脆弱肉体的孤独的现代艺术家,他将一切都堵给了语言的世界。 也许,只有文字才能稍微承受一些三岛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欲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