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她的旅程读后感篇一
少年们都有着相同遭遇的挫折,他们迷茫和失败也近乎相同,他们相遇,继而相离。期间夹杂着温柔的暴力,克制感人肺腑萌发的爱情,还有最真挚的兄弟情。路小路的追寻是小齐吗?看得不是很懂,但是我挺喜欢于小齐这个人的,感觉她在那时候的年纪比我成熟多了,让我感觉她应该是喜欢小路的,不知道后面他们相遇了没有。
追随她的旅程读后感篇二
一口气读完这本书,脑海里都是这几个女的的形象,于小齐、欧阳慧、曾园。。。跟随着路小路的脚步,在18岁的夏天认识了她们,她们身上有每个男生学生时代暗恋的影子,她们就是我们青春的一部分。得不到的才是最令人遐想的,所以才吸引我们去追随,到最后,发现那些让自己魂牵梦绕的人和物都慢慢消逝,并且带走了自己的青春,留下了遗憾和痛苦。
我宁愿相信于小齐还活着,还在追求她的梦想。杨一还是那个阳光少年,未被黑暗所吞噬。。。本书虽然辞藻未必华丽,但通过粗线条勾勒人物的能力非比寻常,情感表达的很浓烈,实在受不了嘎然一刀捅心窝的感觉。
追随她的旅程读后感篇三
第二部,熟悉的路小路,不同的朋友,还是那个戴城。青春还是莽撞迷惘无处发泄,有很多盎然激烈的情绪,有很多荒唐却意想到的结局。小路和他们一样,参与者年轻张狂,却又不一样,局外人般平静叙述。所有人或早或晚离开戴城,发誓不做乡逼,只有小路不进不退,可唯有他真正看透体会了一些。无论最后如何,热血真诚,喧嚣打杀,街痞流氓,大院竹马,都是骄傲的灰暗的孤独的荒谬的曲折的顺流而下一去不返的青春。
读着读着就不自觉笑,笑着笑着就越发惆怅,最后合上书人物都在脑海过,清晰可见,他们一群自以为是可爱嚣张傻气执拗的人,各自散天涯。老丁说路不只有逃生一条。但不是人人最后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路,结局早都在某些时刻和地点被暗自排定,等着当初一无所知还以为可以依靠着什么的少年去赌,去博,去破,去立。唏嘘吧,弹指一挥间,机缘天定,不必吧,原道是寻常,事在人为。
追随她的旅程读后感篇四
我没有追上你,可我不能放弃追你
你是我生命中不可少的光芒
爱,是什么
我以为
我可以喜欢你,跟你相爱
擦亮眼睛,却发现你不在我眼前
早已离我而去
可我擦不掉
心中对你的思念
你 离开 回来 再离去
我 在走走停停中长大 成熟
——致所有男人青春路上的于小齐和欧阳慧
《追随她的旅程》青春气息浓厚,情节紧凑真实。青春可以没有高潮,可以在平庸中找到生活的意义,但小说不可以,它不是现实,而是现实生活的审美化表达,它需要高潮,路内选择了一叙到底,使小说缺乏足够的戏剧性、冲突和亮点。语言上,平凡不华丽,与主人公的形象十分契合。总体看,结构上前后契合度很高,别出心裁。书的最后三分之一很出彩,人物情感表达充分,未流于伤感的表层。配乐可以用《a woman 》。
追随的是爱,是美好,是生命中不可放弃的光芒。
追随她的旅程读后感篇五
也不懂为什么M要给我推荐这本书。
只是在一个很躁一年看不完一本书的时候,快快地消遣掉这样的小说还算比较满足。
有感于50页的:“《西游记》讲的是一个关于时间的故事,而不是路程……你感到痛苦,感到在漫长的旅程中要和那么多无聊的妖怪大家,那时因为神在很远的地方。一直到旅程的最终,他们还是在打来打去,这种痛苦和漫长丝毫没有因为重点的接近而减轻,那时因为,神并不承诺他何时出现。即使你能计算出自己和神之间的距离,你仍然无法计算那个到达的时间,也许你和神只有毫厘之距,但这毫厘之间却要花掉一生的是时间……假如痛苦的时间过得缓慢,那么,什么样的痛苦可以使时间停止?又是什么样的快乐可以让我们朝生暮死呢?”
其实这段话贯穿了全文,整个旅程,青春荷尔蒙激发,也是打来打去,想想过得那么漫长。原来真正的西游记跟Life of Pi的感觉是相同的,这种苦难怎么还不结束,其实原以为已经结束的,结果又另外开始了。
我们以为我们一直在追随着什么,其实神很抽象,而我们很麻木。这不是一个关于路程的故事,而是关于时间。
追随她的旅程读后感篇六
也不懂为什么M要给我推荐这本书。
只是在一个很躁一年看不完一本书的时候,快快地消遣掉这样的小说还算比较满足。
有感于50页的:“《西游记》讲的是一个关于时间的故事,而不是路程……你感到痛苦,感到在漫长的旅程中要和那么多无聊的妖怪大家,那时因为神在很远的地方。一直到旅程的最终,他们还是在打来打去,这种痛苦和漫长丝毫没有因为重点的接近而减轻,那时因为,神并不承诺他何时出现。即使你能计算出自己和神之间的距离,你仍然无法计算那个到达的时间,也许你和神只有毫厘之距,但这毫厘之间却要花掉一生的是时间……假如痛苦的时间过得缓慢,那么,什么样的痛苦可以使时间停止?又是什么样的快乐可以让我们朝生暮死呢?”
其实这段话贯穿了全文,整个旅程,青春荷尔蒙激发,也是打来打去,想想过得那么漫长。原来真正的西游记跟Life of Pi的感觉是相同的,这种苦难怎么还不结束,其实原以为已经结束的,结果又另外开始了。
我们以为我们一直在追随着什么,其实神很抽象,而我们很麻木。这不是一个关于路程的故事,而是关于时间。
追随她的旅程读后感篇七
从西安的北郊乘坐600路公交去陕师大的路上,我读完了《追随她的旅程》。
到终点站下车的时候,阳光正暖。望着陕师大校门口来来往往的人们,我突然有一种错觉。时光交错,我置身于一个异次元。
小说很丧,一种毫无愧疚感的颓废,一种理所当然的无力。小说里路小路和杨一俩个好哥们,一起打架,一起泡妞,一起恋爱,一起失恋,一起迷失,一起成为生活中的loser。然后回过头来细细咀嚼发生在青春时期那座小城的往事。最后接受这一切,接受自己。彼时,往事和他们已经隔了一个世界。
我一直以为,自我和世界之间是一场战争。因为没办法和解。从600路公交上下来的那一刻,我突然发现我错了。所有不能和解的东西统统和这个世界没有一点关系。都是自己和自己的战争。
小说叫《追随她的旅程》。我想路小路的这趟追随的旅程,就是一趟自己和自己和解的旅程。追随的她,在时空的另一端。往事如烟,自己从往事里救赎自己。然后把那些难过,遗憾,血腥,暴力,反抗,以及爱情统统都埋葬在过往里。
小说里,老丁对路小路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们还年轻。路小路不懂,杨一也不懂,我也不懂。
我一直觉得回忆中的夏天的阳光很灿烂,小说里也是。这种极致的灿烂,也许能体现出生命中的某种深刻吧。其实站在时间轴的最末端往后看,有时候其实挺美好的。带点血腥的美好。
人,总归是要对自己释然的。不然往事那么多,没人能背的动。
追随她的旅程读后感篇八
“悲观者无处可去”。这是路内在第一部中借路小路之口说的一句话。 无论路路小路是怎样的悲观,他的人生依旧丰富多彩。他穿梭在江苏与上海间也不知是否虚构的“戴城”。将十七岁时的青春挥洒在了糖精厂,第一发的精液留在了厂医姐姐白蓝的体内。年少时的冲动永远停格在了于小齐与曾园的记忆里,数年以后,想起这段挫逼岁月,她们的面容亦是如此。他还在步入中年,不对,不应该用“中年”这个词汇。毕竟谁都不想再25岁时就被人家称为中年人。但我们的路小路应该毫不在乎。他有货戴黛这么个“女儿”,尽管时间过于短促。还有故事结尾也没有交代是否与他度过后半生的宝珠。 在“追随三部曲”中个人最喜欢的还是《追随她的旅程》。因为彼时的路小路还待在学校里,还是技校。抽烟,打架,旷课,调戏女同学。相对于《少年巴比伦》时地工厂生活,还是《天使坠落在哪里》步入社会的生涯。还是这不于现阶段的我有感同身受的地方。 不过除了同是在技校这个背景外,以上所写的路小路所做的一切与我都没有半点相同。 此时的我已是二年级生的身份,坐在晚自习的教室里写下这一行还铅字。耳机里播放着的后摇是为了隔绝同学们的吵闹之声。抬头望了眼窗外,正与二楼位置齐高的橘黄色路灯不免有点炫目刺眼。 那年与我此时相同年级的路小路内心应该也是迷茫的。但所不同的是他真的不知自己的未来该走向何方。他也并无任何打算,只有满腔的热血想跟这个世界干一架。然后遍体鳞伤的败下阵来。而我却有所不同,我看似有明确但实则模糊的目标,我只是在为实现不了它而感到迷茫罢了。
追随她的旅程读后感篇九
据说“戴城”的原型是苏州。我想到另一个苏州籍作家及他笔下的“香椿树街”。记得第一次读《刺青时代》,记得小说中的“小拐”。
当然是不一样的。没有谁的青春可以复制。哪怕是竹马竹马。
题名“追随”,也许是“逃离”。女孩们都走了,只有懦弱的男孩留了下来。
读了开头几段就断定比第一部好。语言顺畅多了。特别受不了第一部中乱蹦英文单词。我对语言有洁癖。故事顺畅多了。特别喜欢那些看似不经意其实精心布置的伏笔。莲子羹、照片、理发、眉毛的伤。P3最后一行和P268倒二行呼应。
那么多令人心疼的女孩子。我个人有个习惯,看到心疼的段落会抽烟。和我一样的读者要小心路内,读他的小说容易得肺癌。不过幸好目前为止只出了6本书。
P247致敬刘索拉,笑翻。前面铺垫部分还耍嘴皮子,过了一半越来越沉重,就像我们的成长。老丁走了。小齐走了。曾园走的时候,说:“你要去,就自己去。”快哭了。那些兜兜转转的缘分,你不知道曾经的爱人落入谁手,也不知道自己落入谁手,也不知道落入自己手中的是谁。
追随她的旅程读后感篇十
那个时候的小混混,叫玩社会的、混社会的、打江湖的、跑江湖的等等,中性,既有些贬义,又有些褒义,也默认是个职业、行当、谋生的手段。 现在几乎不存在“小混混”的称呼了,对那些游手好闲混吃混喝坑蒙拐骗的人,人们叫傻缺、穷屌、渣滓、垃圾。 以混不以为耻的风气,盛行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那时候几乎每个县城都有菜刀帮、斧头帮、青龙帮等等。 路小路上技校的时代,已经是混混时代的尾声,混混的风光不在,善良胆怯的普通人已经敢撸袖子跟混混干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混混们一小部分成了民营企业老板,一部分制假贩毒当黄牛,大部分的混混入不敷出、食不果腹、一年茫然。 在这迷茫颓废又叛逆不甘的青春岁月里,路小路遇到了杨一、大飞、李翔、虾皮、王贵、老丁,还有于小齐、曾园、欧阳慧、李霞、小怪、黄莺。他们都生活在一个无所适从的小城市,或奋力拼搏或消极沉沦。 本书更像是《少年巴比伦》的前传。在人物的刻画、情节的设定、语言的组织、读后的回味等方面,感觉都是《少年巴比伦》序曲。 《追》里的人物形象,个人觉得刻画最成功的就是曾园,心直口快、敢爱敢恨。众人都经历了残酷的成长,但大起大落最甚的莫过于曾园,从单纯幼稚迷惘走向成熟沉默甚至有些心机,这才是路内想要塑造的人物。也许我们已经很久没有交到曾园这样的朋友了,所以对曾园有好感。杨一把一幅好牌打烂,欧阳慧明确果敢坚决,路小路于小齐李翔均是从普通到普通从平淡到平淡。如果可以用歌曲来描述其中的人,那么路小路可以用李志的《山阴路的夏天 (2016 unplugged)》,曾园可以用比莉的《DEAR JOHN》。 最后有个问题:路小路为什么没有坚持追随于小齐和曾园去南方?我想是因为他们都需要一个尽可能陌生的环境来与过去告别吧。而李翔一直不是混混,他没有过往的枷锁,所以他义无反顾地追随了于小齐,并最终成为相互间最终的伴侣。
追随她的旅程读后感篇十一
读完之后回头再去看引子,才发现开头已经预示了所有结局。只是当时我们还不知道谁是谁,谁又有怎样的故事。但这样的设计好像在告诉我们,这是一个首尾相连的循环,你十六岁那年遇见的人,会在你十八岁的时候发生故事,会在你二十六岁那年印证当时的预言。
这是一个关于寻找的故事。正如标题“追随她的旅程”一样,这里的她就是寻找的终点。可她也是旅程的起点。于小齐在某一天突然闯入了路小路的世界,又意外地占有了路小路的处子之身,最后又“不负责任”地离开路小路。在这整个过程里,路小路都显得这么怂,不能挽留也不能追,于小齐去上海的时候有了男朋友,他只能在旁边作为一个老乡呆着,于小齐去了深圳他仍然在原地,可那个本可以窝在莫镇做个小理发师的残废却勇敢地揣着钱就去追了。路小路怂得只敢在多年以后踏上旅程赴当年的约,可等他的只有李蓓了。其实我一度以为路小路会和曾园在一起的,那个敢爱敢恨的女孩,夺走路小路初吻的女孩,那个能拎起西瓜刀唬人也能温柔安慰人的女孩,值得路小路珍爱她。可路小路啊,他永远搞不清楚自己那颗摇晃的心该如何选择。他最后到底找到了什么?一份伤痕累累的回忆?一份没说出口的爱恋?一份不得而终的爱情?咦,好像什么都没找到。
杨一的逃亡仿佛像一个梦。一个曾信誓旦旦说要离开戴城的男孩,最后却又心甘情愿地回到了这里,重复上一辈的生活。路内笔下的青春于我而言太沉闷太痛苦了。我在其中仿佛喘不过气来,像要在那条运河里憋死一样。在回头和冒险之间,选了前者。
想起了《第七天》里的死无葬身之地,我总感觉莫镇也是这样一个地方。所有的回忆袭来,那些爱啊恨啊都变得徒劳,逝去的人和物都抓不住,飞奔离开的像幻影好似从不曾来过。我不明白,为什么到头来一场空,那活过一场到底是否有证据能证明活过?
“爱和死,都是浓缩的结果,寻找则是一种稀释。寻找,就其本质来说,游离于爱和死之外,它所具备的神话逻辑总是使之朝着另一个方向飞去,但有时也会坠落,被引力撕裂,成为徒劳的幻象,成为爱和死的奴隶。”
追随她的旅程读后感篇十二
终于读完了这本书,结局实在是出乎于我的意料,我以为迷茫的少年会不在迷茫,杨一会考上清华。读完以后内心很悲凉!
怎么说呢?路内的文字很坦率,骂骂咧咧的语言展现了青春期的叛逆,让人一读便感觉是以男性视觉的角度写的。这样更吸引人吧,展现了男性的思维模式!
这本书是一个离职的同事推荐给我的。开始看的时候觉得文风简直就是她的性格的写照,骂骂咧咧,很有幽默感!应该说我是满怀热枕的去看这本书的。我大学毕业,生活也过的混混沌沌,看这本书很多感受都一样。作者通过描述路小路、杨一的青春,描述出了很多当下年轻人的无力感。高考没考好,或者成绩不忧,青春叛逆突然想悔悟的时候究竟该怎么办?可以说启示我以为路内在熬一碗鸡汤,开始时候的叛逆混乱,最后会不会通过努力来个人生大逆转。
然而却没有!
开始读并不能明白名字为什么叫《追随她的旅程》,直到最后一章才看到故事的整个框架!看似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故事,鱼骨却结结实实!
路内没有像大众作家一样,一碗一碗的熬制鸡汤,怀念青春,却通过看起来放荡不羁、自黑自嘲、偶尔自卑的路小路,将我们的青春怀念,独具一格!有一种我不明说,字里行间都是感情的感觉。
最深有感触的一句话是:人在十七岁的时候是一个转折。在此之前,所有的快乐和悲伤都和这个世界没有关系,那都是你与生俱来的东西。在此之后,你就会被逐渐打磨成一个傻逼,快乐也好,悲伤也好,都是这个世界按照一定比例分配给你的。十七岁之前我们是无忧无虑的少年,十七岁以后我们就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有必要的责任需要承担!
追随她的旅程读后感篇十三
路内的小说适合一口气看完,开始总会觉得节奏很慢,后来慢慢就意犹未尽。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不及少年巴比伦,但看到最后却十分难过。
这几日发生了很多事,现在在老家的床上,看到杨一的遭遇竟然有些伤感。我后天要离开,明天要去参加个聚会。大家曾经都说着要逃离这个穷山恶水,可后来很多人又都回来。我们吃着烤腰子谈论着洗浴中心,足疗按摩。喝到兴致也会把上衣一脱,露出有些发福的肚腩。他们喝多时把这叫作经历,醒来后把它当作妥协。
这本书也是说逃离的。到了最后,有人离开,有人留下来。每个地方,都需要一些守墓人,留下来的就顺其自然成了这个角色。处于现在这个年龄,我也可以像作者一样回顾起十六七岁,感慨当初的事情在现在看来都是此时窗外的雨,细润却又容易蒸发。然而,我同样会像当初一样迷茫未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坦然地回顾起现在。
每当再回到这个前十八年生活的地方,就像一个扫墓者。说着曾经的女神现在在哪哪哪工作,谁谁谁都要结婚了,还有曾经的那些带头大哥多么落魄。跟书中人物一样,我们也总喜欢在那个年纪用着极端的词,说些决绝的话。如今,这些都变得不再重要,就像当初你被他扇过的耳光。我们都深谙遗忘之道,只是脸上的伤疤记得,有些承诺也还记得。
书的名字叫“追随她的旅程”,这太过于浪漫,现实中的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什么是追随。在某天看到如今年轻一代的涂鸦,除了一些网络词汇,墙上所表达的意思竟然跟我们那时并无差别,无非是“异性”和“性”。我们可以把这称作追随,抑或延续。今天是端午节,对我来说是个普通的日子,高中挚友在这一天结束了四年的感情。只是在这个下雨夜,我躺在床上看完这本书,开始想起了那些过去,并随手记录了下来。
--------------------------
我并没有想到同样的地方,两天后发生的事情。
追随她的旅程读后感篇十四
追随三部曲 书评
这是90年代的故事
我相信路内一定是这个时代最被低估的作家之一。
他说:''我是路小路,我在这里,将所有人的故事。''
九十年代不是我的年代,在这个世纪末我才出生。
但是路小路把90年代他的生活,大部分人的生活呈现了出来。不知道那是不是现实,但是很真实。那个年代很多灰尘,很多像兵工厂一样的化工厂,那个社会不会很复杂,一切似乎都和暴力有关可以用暴力解决,有很多无聊的事猥琐的人。但也有白蓝那样的厂医姐姐和纯洁无暇的于小齐,和倾注无限青春爱他的''胡子''宝珠和''侠女''曾园,更有舍身相救的狐朋狗友老杨和小苏。
读他的小说,总是会不自觉的笑,然后充满荒芜,回望了却如此无力。无赖,是路小路的生活方式。看透了世间的荒谬,才说自己是胆小的。闲着也是闲着,他还是想跟他玩儿玩儿。他从不愿辜负任何一个人,从一次次被人辜负背叛,小心翼翼的把自己装扮成小流氓,让伤了他的人和他不想伤的人无牵无挂地走开。他向雷达一样不断的接受消息。路小路他像坠落人间的天使。从神性坠到人性,似乎又高于人性。
他说过很多毒鸡汤。不是让人丧失希望而是让人认清事实。
他说:''后来经历过很长的时间,长到足以将自己的前半生结束掉,我才隐约明白,''猜''是一种生活方式,而''猜准''是一种生活能力。''
他对于小齐是疼惜:''我以为善良和天真是都很容易得到的东西,后来发现,这不容易,这些东西在我的世界里已经死掉了,我觉得珍贵,所以喜欢她。''
他泡了一个又一个妞,送走了一个又一个,有的去了米国有的读了研,反正都离他远去了。而他只是希望''忘记他,彻底地,仿佛出生时那么干净,不带一丝恩怨,没有纠缠的痛苦。''他的善良是宁愿自己痛苦自己被忘记,也希望她们快乐。
他说:''一切的幸福都是消极的。''仔细想想何尝不是呢?感到幸福的时候,你会不会有那么一丝不想奋斗 只想享受生活呢?
他说有情有义:''所谓的情,就是和你上床;所谓的义,就是为你去打人。''
他说:''踩过的枯叶,你再去猜他,就不会再有声音了。''
他说:''人要想守财奴一样守住自己的往事。''
他写的故事都是寻找的故事,寻找朋友,寻找爱情,寻找事业,寻找归宿。
西游是个寻找的故事,四个有缺陷的人,结伴寻找完美,当他们找到后,世界因此而改变。他们就这样带着缺陷成了圣徒。
在寻找中,大多数都没再见到过,在彼此看来,都沉入了茫茫大海。
寻找,永远是因为终点的存在,而不能归结于起点。归结于起点便没有了寻找。
我相信他说的缘分。我和你的缘分。我在这个世界上无处可去,所以,撞上了你。
追随她的旅程读后感篇十五
《追随她的旅程》被冠以“路小路追随三部曲”第二部的名号。顾名思义,故事的主角当然是路小路。其实,虽然是三部曲的第二部,与第一部的故事情节没有联系,可以直接阅读。按照顺序读的我,反而在一开始极力寻找着故事的联系,这个想法,在读完几十页之后就放弃了,这是一个全新的关于路小路的追随之旅。虽然故事全新但是场景与人物却似曾相识。
故事发生在一个虚构的县级市戴城,位于上海与南京之间。路内将戴城描述成一个破落封闭的县级市,农药厂、糖精厂、饲料厂浓烟滚滚,尘土飞扬。最为技校学生的路小路的被周围人认定铁定会成为一名工人,那么在这个狭小的城市里面路小路最大的希望就是进入效益比价好的农药厂、糖精厂。最终却落魄的进入了马台镇的濒临破产的前进化工厂,成为了自己口中的“乡逼”。
戴城仿佛是一个围城一般,将所有的人物困于此处。路小路的死党,高考生杨一,美术技校学生于小齐,老流氓的女儿曾园,曾园的追求者小流氓虾皮,戴城散文家老丁,以及来自莫镇的小齐的青梅竹马残废。对于他们来说,生活就如同被隔绝在戴城之中,除了曾园会出门旅游,其他人都从电视上,别人的描述中感知外面的世界。在小小的戴城中家长里短,上演各种十几岁少年们的恩怨情仇,你情我爱。就如困兽犹斗一般的凄凉与无助。
这段追随的旅程在读者看来,既不存在,却又真实无比。属于年少的那份无知者的无谓,在那个特定的时期里,总会觉得自己最富有的便是时间,俩人舔着冰棍都会觉得幸福快乐,茫然的看着前方不知道自己在长大成人之时会在哪里?心里想的是上海、北京的高楼大厦,现实总会把我们一个个打回原乡。经历过年少的壮怀激烈,慢慢在年岁中简单平凡。
路小路、杨一、于小齐、曾园、虾皮这一个个被作者塑造的人物,都是善良的。虽然嘴上骂着娘,动不动就要干一架,但心里却总抹不掉那条底线。他们只是太想证明自己,太想活的自我了,看似荒诞的他们一个个却又活的那么真实。
路小路在追随者于小齐的脚步,曾园问小路,什么时候去找小齐?小路说,在赚一笔钱之后。而,残废却背起行囊南下深圳,临走又问小路,你什么时候去深圳呢?小路对未来显得那么的犹疑,却又那么的真切。一个普普通通的十八岁少年的追寻,对未知的恐惧与慌乱,只有感觉自己口袋有点钱之后才能觉得有点底气的去追寻。却在二十六岁的时候终于踏入莫镇,而斯人已去,唯余相册中青涩的三张面容。
每个人回望自己的年少时光,或者是真实发生的,或者是后天想象添油加醋的,都会有一部属于自己的成长史。在路小路的成长史里面,总会感觉到自己年少的缩影。在灰尘漫天的小城中,迷茫虚无的生活着,但是那些坚守的善良,那些兄的的情谊却让灰暗的生活星光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