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我只在乎你》读后感摘抄

《我只在乎你》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21 15:45:16
《我只在乎你》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04-21 15:45:16   小编:

《我只在乎你》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讲述了两个人之间的深情厮守。故事情节曲折动人,令人动容。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揭示了爱情的真谛。小说中的情感细腻入微,让人们对爱情有了更深的理解。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视角,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温馨和感动的世界。这本小说无疑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作品。

《我只在乎你》读后感(篇一)

“人要往前走,总要丢下一些人,往往是最亲的人。”

这句话来自《我只在乎你》,24岁的郑执决定给父亲写一本书,于是就有了这本。

那时候他还不是“东北三杰”,《生吞》《仙症》还没有出生。只有一个儿子对父辈的想象和一腔真诚。

时隔十年,全新版本归来。郑执做了一些修订,在书的最后面我们看到了三次改定时间。同时也保留了很多很多,当时的赤城和单纯,对家乡和历史的回望,都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

书里双线叙事,父亲苏敬钢对爱情至纯无暇,誓死不渝;对兄弟满腔热血,生死拼杀。儿子苏凉生在80年代末,成长于新世纪前后,浑浑噩噩。两代人的故事交叉展现,背后是东北这篇土地三十多年的变迁。

时代的一粒尘,普通人身上的一座山,在这部小说里体现得淋漓尽致。风云变幻的时节,有人坚守自己的爱和义,有人乘风而上追逐名利,有人借着浪潮追求自我和梦想。

遥远年代的纯爱,就像邓丽君的《我只在乎你》歌词,纯粹得让人难以置信。而苏凉那种不安的随时想逃跑的状态,倒更像现在的我们。

读到故事的最后,父辈的陨落也意味着一个时代彻底翻覆。像大多数离开东北的孩子一样,苏凉也离开了那片热的血和冷的雪兼有之的土地。

《我只在乎你》读后感(篇二)

既然作者说了“这个故事非讲不可,只能以二十四岁的姿态”,那我也以二十四岁的姿态来读它。

《我只在乎你》讲的是一对东北父子在各自年轻时期的故事。一条线讲的是父亲苏敬钢从一名不要命的混混,到不如意的工厂职工,再到失去妻子的单亲父亲;另一条线讲的是从小缺乏母爱的儿子苏凉在经历了挫折和历练之后逐渐成长并理解父亲的过程。

作者非常会讲故事,这样的双线叙述没有任何的凌乱感,反而是把故事讲的更深更透。关于这点,在他后来写的小说《生吞》中读者也能体会到。

相比起来我更喜欢父亲的故事,这是作者以他本人的父亲为原型所创作的。老年苏敬钢不苟言笑,谁能想到年轻时的他也是个可以为了义气和爱拼命的人。在那个世纪之交的东北,苏敬钢也曾勇敢地燃烧过自己,试图在新的世界里站稳脚跟,却最终被磨平棱角,选择认命地留守在这座城。

天寒地冻的东北总是能生出内心热腾腾的人。苏凉虽然名叫苏凉,其实和父亲一样看似少言寡语其实内心滚烫。父子俩的情感故事也很多相似之处。也许是因为都爱得太执拗,总是错过对身边亲近的人表达爱的蕞佳时机。蕞终命运安排父亲永远留在这座城,儿子则踏上了一场没有终点的旅途。

这是一个关于爱情、亲情、义气和命运的故事。P.S 东北作家可太会讲故事了,改成电视剧吧,一定很好看。

《我只在乎你》读后感(篇三)

郑执的代表作品有《生吞》和《仙逝》,也许这本再版的《我只在乎你》没有那么广为人知,但是回过头来看这个郑执24岁时写成的作品,充满朝气和痞气的青春,留下各种各样的的遗憾,奠定无限可能的未来。 再版序中,郑执提到,二十四岁那年,他也没奢望自己能写多好,只是非讲这个故事不可,有些故事,过了那个年纪也许就不会再去讲了,就算讲出来也不是那个滋味了,所以哪怕现在再去修改,总感觉无权去修改过去的那个自己。年轻人,总要经历生活的打击,总会尝试还击,就算失败也会变得更头硬,这个过程无法代替,只能靠自己去度过,就像《我只在乎你》中的苏敬刚和苏凉父子,唯有时间才能证明出,最在乎的那个人是谁,最在乎的那件事是什么,而岁月,是不顾任何人死活的。 《我只在乎你》也是采用郑执常用的双线叙事,父亲和儿子两条线随着时间推进,当年的疑团也逐步揭开;以老家沈阳为主要的发生地,用最熟悉的街头巷尾讲述小人物的成长经历;以年轻人的热血、躁动、义气、情感为抓手,看看男孩到男人的变化,也看看男人的一生究竟要遭遇怎样的事,才会活生生将他从原有的自己逼成截然相反的另一个人。回过头去看曾经那个不成熟的自己,只会露出欣慰和无奈的微笑吧,就像看这本24岁时的作品,也许你可以挑出一些不完美之处,但是这似乎才是青春该有的样子。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东北也经历了从曾经的辉煌到逐渐的没落再到如今的稳步发展,人与所处的那个时代更是息息相关的,每代人都有每代人不同的青春。苏敬刚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家乡的街头,也为了一个女人一直坚守,直到老婆抛下了他和儿子。而苏凉算是由父亲独自拉扯大,和父亲一样叛逆不安分,但他,始终在路上,念叨着我还是会走的,不会在一个地方、一个人身边停留太久。苏凉的故事到24岁也就戛然而止了,也许当时的郑执想着,再往后的以后,又有谁能知道呢?也许会有无数的可能性,等着以后的自己去书写。

《我只在乎你》读后感(篇四)

好故事让人沉浸。

重感冒。诸多事情全都放下,错过了3场约会和周末的好天气。

但是看了一本好小说。

东北文学的风刮了几年,看了几部东北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还可以。

郑执的小说第一次看,是一个让人不愿中途撒手的故事。

两代人的命运,父子的双线叙事,像电影般的闪回。东北这块土地上孕育的故事,总有种宿命感。

“他们成了岁月的遗腹子,也永远不会懂,岁月为什么从不顾任何人死活。”

时代的变化翻天覆地,普通人不过其中的流沙,随岁月沉浮。

苏敬钢的坚守,苏凉的出走,似乎也是东北这两代人的缩影。

主角是苏敬钢,我却对其中的两个女性的命运产生了兴趣。

一个是左娜,苏凉的母亲,苏敬钢的爱人。中年后,最终还是奔向了自己的舞台理想,最后远赴他乡,留下父子二人。苏凉找到母亲,问她:“这么多年,后悔吗?”她说:“不后悔。”

另一个就是燕子。一生追随苏敬钢,性子烈,爱得坦荡,最后也获得一个家,和苏敬钢相守了一段岁月,获得了苏凉的认可。

男人的故事里,是友情、义气、事业的得志和不得志。这两个女人,却也足足占了这个故事里的半壁江山。

“我只在乎你”,邓丽君那暧昧婉转的调调作为故事的背景音,不断出现。

我们的眼里曾只看得到一个人,几经岁月,世事变迁,都变了模样。

但曾经“我只在乎你”的那份纯粹,也是确确实实存在,它在某个角落,不曾沾染世间风尘。

《我只在乎你》读后感(篇五)

这是一本东北文艺复兴三杰中郑执的旧作新版。浓重的地域文学色彩,沈阳城的两代人,一些事。

相比于郑执更广为人知的《生吞》、《仙症》,这本《我只在乎你》还是有些青涩,但其实已经有一些味道了,工业城市老去的背景,城中苦苦挣扎却又徒劳无功的人们。残酷的大背景,幽默的文字,无可奈何的结局,地地道道东北文学的味道。

封面

父子互文,两代人的爱恨情仇都在一座城市中上演。这座城,无异于世间任何一座城,有人来了,有人去了,这座城仍是这座城,烟向上飘,水往东流。

苏敬钢和苏凉,这座城市中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父子。年轻时都能以一敌百,追求自己喜欢的姑娘。年轻真好,它只和青春悸动少年意气有关,而与名利才气关联甚少。

但人总要入世生存,理想与现实打架时,人总是那么的无奈。好像人这一辈子能得到什么,都是定数了,苏敬钢靠自己的一往无前得到了左娜一些年,却无法得到她的一辈子。

一个人的人生,从婴儿往后看,好似无限可能。但从死亡前推,一切皆有定数,命运有双大手在推着我们走。

个人觉得父亲苏敬钢线要远比苏凉线好看,父辈的故事总是容易写得厚重,而年轻的故事写出感觉确实是更难的,太容易声色犬马青春文学,就没意思了。

如果你看过《生吞》、《仙症》,不妨再看一看这本。如果还没看过郑执,推荐读一读《仙症》,很妙,很有味道。

《我只在乎你》读后感(篇六)

“他们一个守,一个逃。守的一无所有,逃的只剩归途。” 父子两代人血脉相连,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凋零与生长,蹲守与奔逃。但无一例外地,他们都活在自己在乎的生活里。 《我只在乎你》写于作者二十四岁,是以已逝父亲为原型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献给父亲的礼物。 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位从邓丽群歌曲遍布大街小巷时代走出来的东北男人,血气方刚的市井“英雄”,执守儿子的颓唐父亲。几分还原,几分想象,还有几分仰慕和感叹。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青年,英雄梦想尚未退却,所爱所恨皆由拳头表达,父亲就是他生活时代片儿区的“老大”。父亲在家排行老幺备受宠爱,在外一群兄弟,凭借坚持不懈的努力,还追到了令人羡慕的娇妻。 然而时代迅变,靠拳头的日子一去不返,父亲也逐渐苍老,可他爱憎分明,执拗倔强,不肯改变。于是放飞妻子,只固守儿子安稳度日。

苏凉,他的时代看不到父亲的过去,满眼都是一日三餐围着锅台转的男人,满脑子都是母亲为何离去的问号,异地相恋的女友爱而不得。 苏凉不断地逃离。逃离居住地,四处漂泊,逃离熟悉的人,到处相逢。父亲为保护儿子“英雄”般的落幕,他理解了父亲,也开始行走在无牵无挂的路上,哪怕女友的追赶也未能让他停留。

作者在小说中采用了双线叙事的写作手法,让父亲与儿子的青春相互交叠,彼此印证。同样的青春、成长,不同的际遇、选择,父子两代有传承,也走向不同的人生。 除了父子,小说中还有很多性格鲜明的形象:为理想抛夫弃子的母亲左娜,为爱付出一生的周晓燕,走投无路轻生的大昆,正直仗义的周国大,自私贪财的冯劲,见利忘义的“八幺儿”,狭隘卑鄙的“小尾巴”……

同一个时代背景下,每个人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在你看来是错的,可笑而荒唐,而在对方的世界里,那就是他最在乎的生活。 任时光匆匆流去 我只在乎你 心甘情愿感染你的气息 人生几何能够得到知己 失去生命的力量也不可惜 所以我求求你 别让我离开你 除了你 我不能感到 一丝丝情意 …… 人人都有他在乎的,需要守护的人或事。在此致应有尽有的时代里,一无所有的人。

《我只在乎你》读后感(篇七)

同为“东北文艺复兴三杰”,双雪涛和班宇的作品均已读过多部,郑执的名字早就听过,而且也买了他最有名的《生吞》《仙症》两部小说,但真正读他的小说,却是始于这部《我只在乎你》。

这是郑执的早期作品,从中可以明显看出生涩的写作痕迹和稚嫩的故事情节。小说中的“这座城”,显然是指沈阳,这也是双雪涛和班宇孜孜不倦的书写对象和故事舞台的发生场域。但不同于后两者,这部小说中的沈阳,在东北衰落、枯瑟的基调下,多了几分热血和暴力,而背后则是“江湖”不再的落寞情绪与明日黄花的男儿义气。

小说采用了典型的双线叙事架构,主人公为苏敬钢和苏凉父子,两人的故事交叉并置,有重合也有错位,呈现了两代人的爱情纠葛与生活历程。

苏敬钢的故事主要发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候的东北,虽然是共和国的长子,但随着商品化改革,已然显现出衰颓的气象。生活于其中的年轻人,不关心时代大潮与自己命运的相关性,也不知道前路何在,只懂得打打杀杀,似乎用拳头和刀棒可以打开一条通向未来的道路。然而,到了一定年龄,他们终究要成家立业,为柴米油盐焦头烂额,在婚姻和生活中步入庸常的中年。

苏凉的时代,已是千禧年之后,年少的他们,生活中不再有那么多刀光剑影和称兄道弟,可还是缺少不了学业的烦恼与爱情的甜蜜。母亲的离去,加上父亲的重病,苏凉在少年时代左奔右突,始终找不到突围的缺口。于是他只能一直流浪,沈阳、北京、云南,一路南下,也一路蜕变,他似乎找到了自己,但也丢失了自己。

小说名字为“我只在乎你”,无疑是邓丽君那首最知名的歌曲,也是书中反复出现的“意象”。这首歌是苏敬钢与妻子左娜的“默契”,也是书中父子两人爱情的背景音乐,为故事带给一股淡淡的哀愁,当然,还有难以诉说的缺憾。

不过,郑执想在这部小说中表达“深情”与“长久”,平庸的故事和笨拙的文笔让这份表达大打折扣。这显然是只有年轻人才能写出来的作品,往好了说,“为赋新词强说愁”是年轻人的特权,他们可以使用文字,肆意将不靠谱的想象生成不着地的故事,不管现实与虚构,无论真实与虚假;往坏了讲,这是一部YY小说,充满很多不切实际的想象,似乎现实生活就像金庸武侠中的江湖世界,自己也是顶着主角光环的天选之人,总是会遇到几个喜欢自己的美女娇娃,然后发生几段风花雪月的爱恋。比如,苏凉与方夏、林伊敏、江渡渡、雏菊等人的感情,有太多不合逻辑之处,爱情不是这个样子的,生活也不是这个样子的。

作者当然也明白这个故事的“矫情”与“泛滥”,他也说得很清楚:“二十四岁那年,他也没奢望自己能写多好,只是非讲这个故事不可,且只能以二十四岁的姿态:骄傲且自卑,莽撞且脆弱,误把时间当盟友,不懂心疼就是爱”。毕竟,二十四岁,又有几人能够懂得爱情与生活的样子。

其实,你我或许都有这样的体验:看到自己少年时期写下的文字,其中充斥着不懂节制的矫揉造作和毫不收敛的中二情结,不禁眼红心跳,羞愧难当,方才切实懂得了“悔少作”的复杂滋味。但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些记录也是十分可爱的文字,为自己轻歌飘扬的岁月留下了宝贵的备忘。谁的年少轻狂,谁的青春幻想,不具有天然的正当性?就像郑执的这部小说,我们一面斥其幼稚、矫情、狗血,一面又孕育出一股泪流满面的力量。

《我只在乎你》读后感(篇八)

任时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你心甘情愿感染你的气息人生几何能够得到知己失去生命的力量也不可惜

这是一首老歌中的一段歌词,歌名《我只在乎你》,演唱者邓丽君,上世纪70年代这首歌曾经风靡一时。

把这首歌的名字用作小说的名字,郑执想表达的东西意味深长。

郑执是地地道道的东北人,东北沈阳人,所以他的小说都有东北味,就像口音,怎么也改不掉。很多人将郑执与双雪涛、班宇并列,称为“东北文艺复兴三杰”。

《我只在乎你》是郑执24岁时的作品,写给去世的父亲。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个故事非讲不可,只能以二十四岁的姿态”。

故事用父亲苏敬钢、儿子苏凉的人生经历,讲述了东北某个城市(东北人都知道那是沈阳)中两代人各自的爱恨纠葛,“父亲”与“儿子”的青春相互交叠,彼此印证,同样桀骜不驯意气风发,又同样遭到世界的痛击。

上世纪八十年代,18岁的苏敬钢是“大西菜行”一带叱咤风云的人物,打遍周围无敌手,人称“三哥”。苏敬钢仗义,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

后来,苏敬钢进厂当了工人,娶了家对门的漂亮女孩左敏,生了儿子苏凉。在苏敬钢的认知里,这就是幸福的小日子,而且这样的日子会一如既往地过下去。

随着经济浪潮的冲击,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几乎所有工厂都出现停产倒闭,工人下岗,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寻找出路。

苏敬钢也下过海,他跑供销、搞服装,还开过小面馆,但是由于性格过于倔强他四处碰壁,而平时败在他手下的“小混混”却个个干得风生水起,“三哥”的称呼也渐渐变成了“老三”。

左敏是个美丽又有文化的女人,当年因为父亲病危错过了高考,只得当了工人。左敏爱唱歌,尤其喜欢邓丽君的歌,模仿得惟妙惟肖。这首《我只在乎你》是左敏唱给苏敬钢的,苏敬钢不许她唱给其它人听。

如果没有生活的重压,如果苏敬钢不那么执拗,也许左敏会和他相守一生,但是命运再一次举起重锤,砸向苏敬钢。左敏走了,她与苏敬钢离婚后去了新加坡,从此再没有回头,只留下一句话给苏敬钢:“最不懂我的人是你!”

苏敬钢带着儿子苏凉生活,他再没走出这座城市,再没走出“大西菜行”。苏敬钢一天天老了,儿子一天天长大。在苏凉眼里,苏敬钢就像那个时代的东北男人一样,粗糙、倔强、沉默寡言。

苏凉是80后,也许在苏凉身上,我们能看到二十四岁之前的郑执的影子。“骄傲且自卑,莽撞且脆弱,误把时间当盟友,不懂心疼就是爱。”那时的他一心想逃离这座城市,想离开这个家。

命运兜兜转转,走上社会的苏凉一次又一次在绝望中挣扎。他和父亲苏敬钢的人生轨迹看似不同,但是悲剧的苦味却一样浓重。

故事的结尾充满血腥,看得人心疼。父亲苏敬钢用死换回儿子的自由。苏凉也在父亲死后才真正感受到父亲沉默背后的爱。

苏凉的未来是什么样子,二十四岁的郑执无法给出答案。“他是另一个人,我无权修改他的人生。”

在迷茫中寻找,在寻找中和解,“睁大眼,重新看看这个世界。”也许,这就是80后的一代人比他们的父辈更倔强更聪明的一面。

《我只在乎你》读后感(篇九)

“任时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你,心甘情愿感染你的气息,……”

改编自作家郑执原著长篇小说《生吞》的青春悬疑犯罪短剧集《胆小鬼》,在2022年的盛夏时节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寒冬,也令人心倍感现实冷酷的故事,网络视频平台放送的过程中,无数观众线上“催更”,豆瓣平台自开分到今天依旧保持着7.8分的评分,将郑执笔下的东北,带有衰落气息又正文艺正在复兴的质感凸显。“唯有苦难一视同仁,容不得谁细嚼慢咽。”命运早就准备好的“苦果”,你只能默默“生吞”下,谁能不爱上郑执的小说作品。

郑执与双雪涛、班宇作为极具代表性的东北青年作家,被广大读者和媒体并称为“东北文艺复兴三杰”。他们不与青春文学的创作为伍,也不热衷网络文学的流量,以自身一代的视角,去审视父辈一代的故事,寻着自身成长的轨迹,以文学视角凝视,以不同的文字风格和手法描绘东北地区肃杀、温厚、寂寥、炙热的多面,助推“东北”成为当下文学领域中一个独特且鲜明的“文化符号”,其中作家郑执为进入文学创作领域时间较早的。

在今年夏季热播的《我在岛屿读书》第二季中,郑执老师也作为飞行嘉宾参与其中,话题间讨论起“写普通人的生活”这一话题,郑执推荐了台湾作家袁哲生的短篇小说《父亲的轮廓》,谈起文章中与父亲有关的温暖记忆,当时的分享中所用的复述言语十分令人动容,这令我想起郑执24岁时以父亲为原型所创作的那部《我只在乎你》,这是他对父亲最好的纪念和爱的表达,他也曾在《一席》演讲中谈到过,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

时隔多年,这本《我只在乎你》经修订再版,并新增了序言,我十分理解他在序言中所写的那句,“三十六不敢翻二十四写的东西”,我们谁又能平静的去翻看多年前的朋友圈、微博等留下的那些“记忆”,对比他的《生吞》《仙症》等后作确实大有不同,但我反倒觉得二十四岁时用邓丽君的经典名曲为题,讲述了时代变迁中两代人各自爱恨纠葛的《我只在乎你》更具价值,不追求华丽的技巧,用双线叙事的手法,讲述真实记忆,是笨拙与本初的精彩。

对于郑执而言,《我只在乎你》是非讲不可的故事,更只能以二十四岁的姿态。东北再大的雪也覆盖不了普通人关于生活与生存故事的炙热,故事的两条线由苏敬钢与苏凉父子展开,并叙中有重合有错位,时间覆盖上世纪60年代至新千年后又十年的半个世纪,在东北地域的“舞台”之上,文笔其实已成熟老练,郑执独特的书写风格已有显现,时代在经历变迁,地域在经过兴衰,贴近现实质感,更与这座城市中的人的独特性格息息相关。

你能明显感受到人物塑造上的生动与真实,这些得益于作家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直接观察。苏敬钢与苏凉是不同代际人的直接缩影,苏敬钢身上有着曾经的荣光,那时的东北被冠以“共和国长子”的美称,但到了苏凉已是辉煌的荣光不再,前后的形成巨大对比,也从一个侧面书写了精神特质及改变。苏敬钢所经历的正是巅峰与衰落,为此你能看到故事中,那个时代人的选择,当下满手细碎,难知前路未来,他们陷入了最混乱的岁月。

但好在他们最终都归于生活的平静,可能也是一种与自我与时代的和解,毕竟微小个人的命运又怎能抵得过时代的巨浪,而千禧一代苏凉全然不同,少了那一份社会的“江湖义气”,生活在更为平和的环境中,但依旧有关于学习和恋爱的苦与乐,再加上家庭的破碎的深刻影响,明明在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时代,依旧对未来充满迷茫。一代人有一代的不同命运际遇,而“我只在乎你”的书名所选贯穿故事前后,成为一条连贯的线。

阅读完毕合上书,我能感受到当年二十四岁的郑执,一位青年作家所想要表达的,也能感受到一步步走到今天每一步作品中他的再思考与再创作,这不仅仅是创作风格和技巧的趋向成熟与卓越,更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我想到他在序言中借用王小波《黄金时代》的那句话“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我只在乎你》中的父子在被锤,现实中二十四岁和三十六岁的政治也一样,但现在的他找到趁手的兵器还击。

我避免了对故事内容的剧透,如果你也喜欢郑执的《生吞》《仙症》等作品,那这部《我只在乎你》绝不容错过,人生一场,两手空空,只在乎的唯独是你。

《我只在乎你》读后感(篇十)

我只在乎你

7.3

郑执 / 2023 / 新星出版社

听一首《我只在乎你》的时间,足够吃掉一颗橙子;看一本《我只在乎你》的素常,日落月升;而说出一句“我只在乎你”,却锁上了一个人的性命。 故事到了后半部分,我仍觉得也许读完后可以轻松地做个总结,然而越接近尾声,越让我在深夜里暴哭,无法自持。

冲着书名而看这本书,也冲着“东北文艺复兴”这个标签,我觉得很有必要看——《我只在乎你》,这本以自己父亲为原型的故事。 作者郑执,“东北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他笔下的父与子不仅呈现出来一种生活,也集中了一个时代的缩影。

1、一股东北味 东北的人,东北的语音,东北的处事方式……读起来很畅快,满满的地域气息层层叠叠,扑面而来。 什么样的人口中说出什么样的话,在作者笔下真是恰当自如。画面感好强,不自觉地就代入了。

2、特别的叙事方式 读到第二章的时候会懵,人名换了个新,以为是别的故事。后来才发现是双线叙事,父子互文,在我看来是种很特别的写小说方式。 单数章是父篇,双数章是子篇,父亲与儿子的青春相互交叠,时空由远及近收缩,到最后一个章节,时间交织到相同的当下。 这对父子,同样都桀骜不驯意气风发,又同样都遭到世界的痛击。在遭受压抑的境遇中,他们彼此印证,相互理解,也是这个故事的核心所在。

3、我只在乎你 这首邓丽君的歌曲,始终推着故事往前发展,是一首歌,也是一个眼神,是一个心中的傲然,是一个故事的承与转。 他写一个不断升温的时代,一座急速下坠的城市。在这里人心浮动,欲望翻涌,有人出逃,有人坚守,守的人一无所有,逃的人只剩归途。 喜欢一个词叫宿命感,每次读小说,如果能够从中咂摸出宿命感,对我来说是种享受。 无疑《我只在乎你》这部小说是有“宿命感”的,至少我这般认为。 周晓燕这个人物给我感触最深,她身上的始终如一,以及为了想要保护的人而拼命的冲劲,不仅让我读到宏大的宿命感,也能落到对现实的价值观影响。

这里有温暖到鼻酸的人间煙火,也有悲凉到彻骨的时代伤痕。再渺小的人身上也有幕纯粹的热烈,浪漫又血性,孤独又灿烂,他们活着,因为能活在自己在乎的一切里。 读《我只在乎你》,希望你也能汲取到面对有关成长、遗憾与和解的力量。

《我只在乎你》读后感(篇十一)

在2019年的《一席》演讲中,郑执用一张照片将所有人带到了沈阳的一家老啤酒屋。在这里,一个人只要花十块钱,就可以从白天喝到黑夜,喝到不省人事。

许多又穷又爱喝的人,总是揣着自带的下酒菜,窝在店里打发时间。等吃饱喝足了,有的蹒跚离去,有的就在脖子上挂一块牌子,加入到门口空地上站着的几个人中,牌子上写着“电工、水电焊、泥工、瓦匠”之类的。因此,这个啤酒屋又被老沈阳人戏谑地称为“穷鬼乐园”。

郑执《一席》演讲:面与乐园

在郑执还是孩子的时候,就看到过父亲在穷鬼乐园和朋友一起喝酒。“他们在里面推杯换盏,隔着玻璃可以看见我父亲在大笑。”在郑执的面前,父亲一直是不苟言笑的。而在玻璃另一边大笑的父亲,让他觉得好奇又陌生。

父亲去世后,郑执第一次以成年人的身份走进穷鬼乐园,坐在“穷鬼”们中间,听他们讲那些似真似假的人生故事。

后来,郑执以父亲为原型写了一本长篇小说,书写最熟悉的东北城市和那些与父亲一样平凡的“穷鬼”们,这本书就是《我只在乎你》。

郑执《一席》演讲:面与乐园

那时,他写下他们不为人所知的、或精彩或唏嘘的人生,也在追问:“如果此地终将消亡,这些灵魂又将何处安放?”

时隔12年,《我只在乎你》历经修订再度出版,就是如今的郑执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01. 这是一个“非讲不可”的故事

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相信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对于郑执来说,文学与人、与这忙碌世间是浑然一体的。

“好的文学作品,一定会让人看到自己。哪怕是你生命中那些最细微与隐秘的感受,也一定有一部文学作品是写你的。”郑执在《我在岛屿读书》中如是说。

《我在岛屿读书》(第二季)

是的,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这个世界上,每时每刻,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着怎样的传奇。而郑执的笔总是指向那些野蛮生长的小人物,他犹如一位温柔、细心的修复师,通过写作,为他们拂去满身尘埃,为他们补上被岁月磨平、曾经鲜亮的色彩。

《我只在乎你》就是这样一部被“修复”的作品。

故事的背景是处于世纪之交的东北。那时,新事物、新机遇接连涌现;过去的、旧的大到体制、思想,小到街道建筑、生活习惯,都在悄然发生改变,令人应接不暇。而就在这样一个不断升温的时代,原先坚实稳固的东北文明却摇摇欲坠,赖以生存的一切逐渐坍塌,有的人开始找寻新的出路,逃出升天;还有一部分人,被永远留在了原地。这幅缭乱的市井生存图景,被郑执拓录了下来。

图片拍摄场地:EI Nido

小说的主人公苏敬钢就是“留下”的一个。郑执以父亲的经历为原型塑造了这个人物,却又在他的身上“修复”了一群人的生命色彩。通过双线叙事、父子互文的手法,从苏敬钢本人和儿子苏凉两个视角,描摹出一个普通人的蹉跎一生。

苏敬钢就像千千万万个中国父亲一样,扮演着生活的多重角色。父母骄纵的儿子,不懂爱人的丈夫,沉默的父亲,重情重义的朋友,混迹于市井的江湖英雄……逡巡在角色之中,他轰轰烈烈又磋磋磨磨的人生,就这样晃晃荡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苏敬钢的身上,能够看见我们的父亲、丈夫、朋友,甚至可以看见那个冲动、迷茫又孤独的自己。

郑执《一席》演讲:面与乐园

12年前,郑执正处于人生的转折点,他将对父亲的怀念、少年的心绪和对生活入微的观察都写进了这本《我只在乎你》。如今,回望这部些许蒙尘的“少作”,他再次提笔,为那些遗留在岁月中曾经蓬勃的生命重新上色。正如他在新版序言中写的:“这个故事非讲不可,且只能以二十四岁的姿态。”那些人,那些事,“非讲不可”;那段曾经书写他们的时光,不可替代。

02. 我们多么想,活在自己在乎的一切里

今年热播的《漫长的季节》让东北文学叙事中“父亲”的形象再次出现于大众视野。如果说那个追寻儿子死亡真相的父亲王响是为子复仇的勇士,那苏敬钢便是一位孤独又固执的守候者。

年轻的苏敬钢天不怕地不怕,敢闯敢拼,重情义,小弟前呼后拥,对他都是一口一个“三哥”地叫着。在自己那一片小天地里,他就如“英雄”一般存在。但在喜欢的女孩左娜面前,苏敬钢又会变得小心翼翼、体贴入微。虽然嘴笨又死脑筋,但不论对朋友还是爱人,他都是实干派。那时,所有人都围绕在自己的身边,苏敬钢也曾春风得意。

然而,万花筒般的世界人心浮动、欲望翻涌,苏敬钢从“三哥”变成了“老三”,下岗潮席卷整个城市,身边的人也一个接一个地离开。面对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维持自己的小家,苏敬钢跑出租、开面馆、做服装,却仍然没有留住左娜的心。她说:“你最不懂的是我。”

苏敬钢确实不懂,不懂左娜对梦想和机遇的渴求,不懂为什么爱一个人也要放手。他始终站在原地,固执地选择自己的小家,选择死守在这片生养自己的土地上。

图片拍摄场地:EI Nido

曾经的市井英雄逐渐褪色,苏敬钢从意气风发到沉默衰老,从一呼百应到无人问津。就连儿子苏凉都一心想要逃离这个家,觉得他就是一个唯唯诺诺、难沟通、没本事的倔老头。

他曾经拼命守护的一切,就这样在时间的风里一片片瓦解,支离破碎。而他却像一座沉默、坚实的雕像,托举着自己在乎的一切,守候着脚下这一方地,等待着那些离去的人归来。他寂寞、执着,但他没有遗憾。

我们该怎么定义“活着”呢?一种答案也许是:

有爱的人,并为之挣扎于人世间,快乐也好,痛苦也罢,活在自己在乎的一切里,才叫活着。

03. 致应有尽有的时代里,一无所有的人

《我只在乎你》是一个人的灿烂谢幕,也是一群人的怅惘悲歌。干了半辈子的工作没了,生活了几十年的家拆了建、建了拆,身边的人来了又走……在一部分人收获满满的时候,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两手空空,无所归依。其实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有这么一些人,在丰盛的世界里,一无所得。

但最渺小的人,也可以有最纯粹的热烈。在小说里,有的人一心一意守护在爱的人身边,至死不渝;有的人为朋友两肋插刀,即使失去生命也在所不辞;还有的人为梦想,勇敢踏出舒适圈,甘愿一生颠沛流离。他们都不是完美的人,也不是最幸福的人,他们或贫穷、或固执、或懦弱、或狡猾、或自私,但即使一无所有,他们也都在奋力地活着。

郑执《一席》演讲:面与乐园

或许,多年以前,郑执在穷鬼乐园的玻璃外,看到那样开怀大笑的父亲,感受到的就是这样炽热的生命力。

他将这些蓬勃的力量注入到这部小说里,让那些或远去、或死守在这里的灵魂永远活在最热烈的故事中,成为我们永恒的记忆,也给予我们更多生活的勇气。

如果此地终将消亡,这些灵魂又将何处安放?《我只在乎你》或许就是最好的答案。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