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大象在屋里》,我深受启发。小说通过大象这一离奇的元素,探讨了人性本质和生活的意义。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展现了对现实的无力和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生活的希望和渴望。这部小说让我思考了很多关于生活和幸福的问题。
大象在屋里读后感篇一
当个心理师挺好,为他人心里种上一朵花,给他人的世界打开个裂缝,让阳光进来。最伟大的事就是拯救一个人的心灵吧!你拯救了一个人,你让他重新活了,你很伟大。
即将做父母的的人,应该提前读一些家庭心理学书籍,最大限度的避免家庭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冷战,为孩子提供一个温暖和谐的成长环境。如果原生家庭的伤害需要孩子花一辈子去治疗,那也太悲惨了。
大象在屋里读后感篇二
英语中有句谚语“The elephant in the room”翻译成中文就是“房间里的大象”,指的是明明看到了,却不愿意去谈。
以色列社会学家伊维塔·泽鲁巴维尔有一本书《房间里的大象》,算是社会心理学方面的著作,从社会学角度剖析集体沉默,或者是合谋性沉默。大象,就是某种巨大的,不可回避的真相,但所有人视而不见,甚至绕着它走,最终所有人都被大象逼到了墙角,无法自由行动。
这本《大象在屋里》中的大象跟上面大象的意象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关于家庭中的大象。一个家庭有只大象,表示这个家庭系统存在某种大家都知道,但都假装看不见,或者不认为跟自己有关的问题存在,于是视而不见、逃避、三缄其口。但大象会越来越大,直到堵塞住了家庭系统,让家庭系统无法再艰难运转。
这个时候,家庭中就会有人站出来,表现出症状,成为索引病人,把家庭带到了咨询室,也让堵塞家庭功能,被家庭成员视而不见的那只大象显现出来,摆在家庭和咨询师的面前。这个时候,咨询师的工作就是,和家庭成员一起认识这只大象,了解这只大象,慢慢的清除这只大象,最终疏通堵塞的家庭功能,让家庭系统健康的运转起来。
在这本书名中,我认为,在屋里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大象在家庭中,是被视而不见的,是逐渐变大的,另一层是大象在咨询室,是被看见的,最终大象越来越小,甚至消失不见了。
希望每个人家庭都没有大象。
大象在屋里读后感篇三
《大象在屋里》,副标题是“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实录”,全书也确实像一本记录合集。共八个家庭在玛利亚博士的带领下,用直接沟通、定格雕塑等方式走向更有希望的境地,如果我身处于治疗现场,是这些学习小组中的一员,或者能够观看现场录像,一定会感受颇深。但是同时也意味着,我没有在翻译腔比较重、比较啰嗦的发言稿里获得很多启发。另外一点不足是,尽管这本书描写了八个家庭的故事,但很多家庭的经济条件、问题都比较相似——中产之家,愤怒的母亲、叛逆的青春期孩子、缺位的父亲,正像刘亮的那本书的标题所揭示的现状。当然有部分原因是源于治疗“实录”的“实”,但作为读者更希望成书的时候能选择更多样、更有代表性的家庭。
萨提亚模式最突出的记忆点的大概莫过于“定格雕塑”的沟通方式。在这个方法中,我看到了具身认知的影子——我们的身体姿势、感受以及与他人的相对距离、方向等信息不仅是一个缩影,能概括出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最突出的信息,还能作为亲身体验传递到大脑中进行快速加工,使改变身体成为改变心理的先导。
第二个记忆点是资源取向的影子——咨询师始终关注家庭中每个人的资源,并同样用具身认知的方式,让学员或玩偶代替个人资源,使家庭中“被认为有病的人”得到力量。至少有三个家庭中,治疗师玛利亚都要求家庭成员互相告诉对方,自己欣赏对方什么。这一情节让我感触很深,因为大家的回答总呈现为相似的模式,例如“他的能力很强,工作很体面”,首先是大家不习惯直接对家人表达,而要用第三人称去回答治疗师的问题,仿佛家人之间身隔几百米。另外是在现实生活中也强烈感受到的实用主义倾向,大部分人之间都会用工作、工资、成绩等指标作为欣赏他人的根据,并不是说这种方式不好,只是觉得这种方式用在相爱的家人中,显得过于冷漠和教条。确实,大环境就是处处显露出人人皆是工具人的意味。但家庭对社会的补偿作用还有很多发挥空间。
最后,还有一个新学到的观点——反应(react)和回应(respond)的区别。前者代表对他人言语信息的即时反应,而后者代表对他人需求的察觉和回应。例如,生活中有时候的话听起来是愤怒的指责:“游戏比我好玩吗?”而听到的人就会感觉自己被威胁,不自觉地为自己辩护:“我玩游戏的时间还要经过你的准许吗?”,或者预感到即将到来的争吵,逃避这次沟通,这是即时反应。而有些人能察觉到其实前者隐藏的需求是“需要陪伴”,就能够给出对情感需求的回应,化解冲突。在咨询的过程中也是一样,咨询师的主要任务虽然是促进家人之间的沟通,但有时能够察觉到一些家庭成员的需求,这时候咨询师的回应并非打乱节奏,而是很重要的心理支持和沟通示例。
从去年三月份参加过心理剧工作坊后,萨提亚式家庭治疗一直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流派。但是这本书好像没有完全展现出现场的张力和魅力。建议喜欢这个流派的朋友们去工作坊体验看看吧,百读不如一见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