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无限阅读》读后感锦集

《无限阅读》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11 10:15:29
《无限阅读》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05-11 10:15:29   小编:

《无限阅读》读后感:这篇文章介绍了现代人在信息时代面临的阅读难题,以及如何通过无限阅读来提升阅读能力。作者提出了多种有效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如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深度阅读和速读结合、积极思考和笔记记录等。通过不断阅读,我们可以拓展视野、提升思维能力,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挑战。

无限阅读读后感(一)

从前与朋友见面,大家都会聊最近读了什么书,看了什么电影,听了什么歌,有的人会从帆布包里拿出一叠手稿送给人看。后来就不同了,有人开始对食物拍照,有人修图,有人借用AI生成的词句描述一段关系。当然,大部分人已经聚不起来了。

自称一直在与现代主义小说肉搏的骆以军碰上了许久没见的老师,老师劝他别熬夜,戒掉咖啡,喝台湾老茶,跟他分享丹田内小周天上升至喉头的呼吸方式,......每天下蹲一百次,“和身体对话”。

世界向反文学的方向高歌猛进,文字好像已经没有意义了,世界撕裂对立,整个文坛很闷。

所以这本书很珍贵,它让我们知道,还有人在观照这个世界,以一种猛烈的核爆之力一一介绍他认识和欣赏的作家作品。

“这世界有时让我觉得几乎撑不住,几乎要疯狂,分崩离析,但是这个寂静、笨重、必然驶向未来的火车印象,救了我。”还是要相信未来,相信种种可能。

他还是习惯不加标点写很长的句子,描绘印象中别人笔下的故事,那些故事发生在雾中、在深海中、在疯狂的宇宙坍缩中,在人伦丧失的核爆地狱中,在苦难累积的精神病院中,小说让我们从日常时刻走向魔术时刻,是一种唬烂之术,也是一种钢之炼金术。

无限阅读读后感(二)

《无限阅读》

大学时候就因为《西夏旅馆》对骆以军深深着迷了,后来还收到了一本带签名的《月球姓氏》

骆以军的文字带着一种支离破碎的解离感,实体化的情绪被无章地摔碎在时光粗糙的表面上,给沉沦其中的读者造成玻璃渣沾满皮肤的刺痛的无力感。

——像是在不可终结也无法醒来的梦境中挣扎着下坠

——醒来时,月亮冷冷地挂在窗帘后,窥探着徒劳的冷汗

它们犹如一段段失落的记忆,沉浸在时间的河流中,只有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才会被勾起,让你感受到一丝悲伤和无力的感觉。就像一个人迷失在无尽的迷雾中,无论怎样挣扎,总是无法找到出路。

当你回过神来,周围的一切都已经发生了改变,仿佛你回到了一个陌生的世界,这时候你会感到一丝无法言喻的孤寂和落寞。

这本《无限阅读》倒不是骆以军的新小说作品,却比一本他的新小说更加让我狂喜。

这是一本他的读书笔记,是他的私藏书单。

没有什么比私藏书单更贴近一个人的心灵了

这本书是我离我私藏的蕞爱的台湾作家,最近的一次

在品评其他作家的作品时,骆以军独特的文学品味仍然从字里行间中散溢而出。

“‘神隐’,即是穿过宛如昨日重现的垃圾坟场、老灵魂多年前彳亍做人类学观察的原始部落旷野、神话的时间(这时我们领悟朱天心式的,博尔赫斯之一个以上的‘包罗万象的历史’之构建)……如那只变貌成腐烂神的河龙,偿还世间/物质/人类学式庞大城市记忆债务地,哗哗突出这一切‘变老’噩梦的造梦材料。”

“木心写‘不在场’,用一种‘本来在、应该在、记忆惰性或视觉暂留的 在’,但终于空缺了,永恒不在了。”

童伟格、房慧真、黄锦树、朱天心、苏伟贞、木心、大江健三郎、莫言、卡尔维诺、马尔克斯、张爱玲、安吉拉·卡特、余华……在信手拈来之间,骆以军展现出了他庞大的阅读体量,不仅是针对这些作家本身的书评,还在字里行间对于AI、虚拟现实、“三体”等时髦文化元素表露了自己的观点。

尤为特别的是,在个人文化背景的作用之下,骆以军对于台湾当代文学的了解之深,以及对于其发展的方向有着非常独特的见解,在本书中也着意挑选了许多现在仍然在活跃着的台湾作者的作品进行品评。

反正,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火速下单了一大堆新的台湾小说……

无限阅读读后感(三)

喜欢这个封面,朋友圈至少有五个人长得像他

在《无限阅读》中,骆以军分享了自己的私藏书单,大多是二十世纪的名著,有华语文学,也有外国文学。然而,我很难将这本书简单归为书评一类。换个说法,如果这本书是书评,那么书评写作的界域就大大拓宽了。我们甚至可以将其看作骆以军一如既往的写作探索,在阅读过程中,也要放弃成见,打破常规,忘记小说、散文、书评、论文、工作报告这些东西,只聚焦于写作与生命经验本身,才会发现其中玄奥。

骆以军的书总给我很大的启发,《西夏旅馆》《匡超人》都令我大开眼界,也难免让我烦躁和沮丧。小说如此,这本书亦然。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未来小说家”。这本《无限阅读》虽然是对各类小说的评论分析,但与我们常读的书评不同,它对读者的要求很高。

首先,骆以军的书单和他行文中经常引用的著作,大大超出了我平时的阅读脉络,甚至与我习以为常的文学史也大不相同。读唐诺的书时,也有这种感觉。他们提到的作家, 童伟格、黄锦树、朱天心、陈雪、大江健三郎、莫言、卡尔维诺、马尔克斯、奈保尔,以及贯穿始终在引用的博尔赫斯、波德莱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本雅明、舒尔茨、福克纳、川端康成等人,即便读过,也很难整合到一起,更别提能够互为佐证了。你必须对他们非常熟悉,熟悉到对某一部作品中某一个场景的侧面引用都能认出来才行。而且,这种认出来,要在第一时间反应过来,不能中断阅读,不然就会掉队。这似乎是骆以军最喜欢玩的游戏,就像猜谜一样,只有猜中的人才能入围,其他人只能望书兴叹。

其次,骆以军的语言是巴洛克式的,汪洋恣肆,繁复晦涩。他的用词打破了我固有的阅读经验。他不只用文学语言,是将一切领域词汇都融入文中,其中不乏物理学术语、心理学术语、语言学术语甚至网络词语。随便翻开一页举个例子,长篇意识的粒子态的全景布置,危险悬空感,琥珀胶冻于核分裂之瞬……你必须放下自己的成见和习惯,否则无法入其堂奥。在句法上,骆以军也不断设置障碍。他的句式极为复杂,在一句话中不断增加从句,当你搞懂了从句的意思,终于读到了句子末尾,往往会忘记他要说什么,只能退回去重读。我甚至会想起当年上语法课时的状态,读的过程中恨不得拆分句子成分,这对习惯了语言简洁的读者,也是个巨大的挑战。你只有在全篇、全段都跟上骆以军的节奏,才能在其中一个句子上走得顺畅。

另外,最让我觉得艰难的是,他在分析某一个场景时,经常会引用另一个作家的作品,而这个作品又会引出下一个作家,就像增加从句一样,通过五六个引用的排比叠加,才能穷尽他的意思。但这时候,如果对他后面引出来的几个作家的作品,没达到我之前说过的标准,就不免会觉得云山雾绕。这就像游戏中,需要跳过好几个云彩,才能抵达悬崖对岸,拿到宝物或揪出公主,顺利通关。一旦其中某个云彩没踩到,就会掉下悬崖,退出重来。在阅读这本书中,我为了能不那么沮丧,尽可能地在骆以军布下的迷宫中,寻找熟悉的名字,发现之后,好像在迷宫中找到了线头,或是大海里找到了救命的稻草,紧紧抓住,不敢松开。

可见,骆以军并不是面向入门读者,想通过他的书评来了解一本书值不值得读,往往会悻悻而归。骆以军面向重度资深小说迷,甚至可以说,他面向有写作经验的读者,即便什么都没写成,只要有过那种揭开皮肉、挖掘内心去叙述的经验,就会在他这里得到启发。骆以军通过不同的现代小说的分析,对文学与历史、生与死、身体与灵魂等主题都展开了晦涩且精妙的探讨,但你也只有在他设置的障碍中通关,才能满载而归。

以上。

无限阅读读后感(四)

《无限阅读》,骆以军的文学评论集。说实话,在阅读本书之前,我只是模糊地把骆以军归类为作家,并没有想到他的文学评论也有如此高的造诣。《无限阅读》收录了骆以军写过的四十篇文学评论,而文学评论的对象则是台湾地区、华语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享有崇高声誉的作家,如童伟格、黄锦树、张爱玲、木心、莫言、余华、卡尔维诺、马尔克斯、门罗等,视角广阔,大开大合,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评论木心时,骆以军以木心的“不在场”描写为重点,进而援引木心的多篇作品证明此观点,又从中穿插木心的生平经历,对其思想来源进行了一番探索。 有关莫言,骆以军从自身与莫言的几次交往讲起,以《蛙》《檀香刑》等莫言代表作品为例,深度阐述了莫言作品中的批判精神,其中也寄寓了莫言深深的热爱与同情。 对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骆以军将其形容为“死亡百科全书”,接着便将《百年孤独》中出现过的多次死亡摆上台面分析,展现各种死亡的内在意蕴。

村上春树、石黑一雄、奈保尔、略萨等作家,虽然在书中没有单独的一章内容,但却在与书中收录作家的对比中频繁出现。《变形记》《铁皮鼓》《尤利西斯》《佩德罗·巴拉莫》等名作,虽然在书中也没有单独的一章内容,但却出现在各种举例中。在书中,骆以军引用的作者、作品、理论不计其数,仿佛在炫耀一般,而这是没有“无限”的阅读经验是绝对写不出来的。 此外,骆以军的文学评论像小说一样文采斐然、洋洋洒洒,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不得不说,他就是天生吃文学这口饭的!

小说家对小说家的评论往往精辟、有意思,如博尔赫斯评价王尔德,“王尔德在技巧上的平庸可以用来作为证明其内在的伟大的论据。”;当然,也免不了偏见和文人相轻的感觉,如张爱玲说:“如果必须把女作者特别分作一栏来评论的话,那么,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骆以军经历了中文系文艺创作组的学习,而逐渐成长为小说家,这使得他对于小说的评论既有学院派的专业色彩,又有同为作家的文人共鸣。

最后,我不得不称赞后浪华语文学系列。童伟格、郭强生、黄锦树、刘以鬯、张贵兴、袁哲生以及骆以军是我仰慕已久或者说闻名已久的作者,但很少有机会阅读他们的书,而后浪如今一直在出版他们的小说。

无限阅读读后感(五)

-

骆以军的《无限阅读》。

一部读书私语录,自我、跳跃、炫目,考验读者的阅读量和思维跟进。

-

第①篇,写童伟格。“时间本身,单纯地让每个人终成鳏寡。”童伟格说。而骆以军,一点点地剖析童伟格的时间法则。

恍惚想起了我读童伟格时的感受,我去豆网翻找当初的感言。我写道:错乱构成小说的魅力之一,反复叠穿的记忆贯穿时间的魔法。

-

骆以军说,小说是静谧的独自时光,是独自感受着星光、流风、时间、大海、暴雨临袭前的风云变化,无害但存在于老屋或这座岛各处的鬼魂。

-

每个读者都是哈姆雷特。每个人对小说都有不同的领悟,但在某些时刻,我和你、和他,和某个读过同一本书的人,恰巧处于同一频道,这份亲密让我觉得欣慰而不孤独。

-

童伟格、袁哲生、朱天心、李渝、张怡微、邱妙津、黄国峻、董启章、黄丽群……

-

骆以军说:他们扩大并繁殖自己手中握着那一点小小的伤害来编织那些密室里的,“内向世代”的故事,神的复眼、法国新小说的完全客物化,身体的尤利西斯流浪,或如德里达所谓的“形上的永远漂泊与替代”。

-

骆以军不时提起“内向世代”这个词。这是骆以军与他的同时代的写作者们共同拥有的经验,比如,朱天文之“荒人手记”,童伟格之“无伤时代”。一种“废人”的自我身份定位,一些自我放逐的“伤废”思绪。骆以军袒裎这个世代的累累伤痕,阅读创作者所封阻的内在诗意、空旷、独白、甚至无声电影般的“心灵形状”。

-

房慧真,从暗夜芙蕖编织成惊人之故事海洋的秘术;

黄锦树,南洋丛林视觉、气味与梦中暗影稠夜之林中疯狂叙事;

陈雪,那剥洋葱般一瓣瓣摘下包裹迷雾的镶嵌叠套的唱盘旋转的声纹形式;

徐誉诚,披了波德莱尔华丽戏袍的契诃夫,以文字打开被封印的现实的梦境……

-

“内向世代”是主干,这主干还有深植的根,延展的枝,与生长的叶、盛开的花。

本雅明、卡尔维诺、马尔克斯、波拉尼奥、爱丽丝·门罗、奈保尔、大江健三郎、张爱玲、木心、余华、莫言、王安忆……骆以军的无限阅读书单,就像一列穿梭在梦境里的时光列车。

无限阅读读后感(六)

阅读,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在我们阅读的时候,书中内容与生活的冲撞也是我们思考人生的因素之一。 而作为作家、学者更是如此,因为他们本身就在这样一个圈子里,他们接触到的也都是更多的作家、学者,也就可以把他们的阅读的作品与他们的个人有机整合,给在作家圈子之外的我们普通读者以一窥其境的机会。

骆以军,台湾著名作家,获奖无数,作为作家,他的阅读也一定是和作家圈子紧密连接的,而从他的阅读感悟之中,我们也就可以探索着与书籍紧密相连的更广阔世界。

骆以军的这样一本著作《无限阅读》就带我们走进当代华语文学与外国经典文学的评论之中。在这些评论里,作者与一位位作家的深情互动你就成了评论的一部分,也就能够让我们得以窥探作者文学作品魅力之外的个人的魅力。

因为作者是一位台湾作家,因此他读的这些书中有很大一部分也属于台湾作家。这一部分的作品可能对于我们来说稍显陌生,但并不妨碍我们在这里开启一扇对于台湾文学认识和科普的道路。我们能看到骆以军对于童伟格、黄慧真、黄锦树、朱天心、苏伟贞、陈雪,等等作家知名作品的评论,当然也就给我们绘制出了一个台湾文学的众生貌。如果对于其中的作品产生兴趣,通过这些评论的阅读也可以扩展我们的阅读圈。

在骆以军的这些文学评论中,我们更可以看到一些熟悉的面孔,也更想了解这些熟悉面孔背后的故事。比如在这里,我看到了他对于莫言的评论。

作者是从莫言这样一个人开始讲起的。作为华语文坛的作家,他们必然是有交流的,而彼此之间的故事也是我们好奇的一部分。这也能够从中看到作家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在这篇文章中也就有了莫言和作者的几次近距离交流,甚至还有了一些特殊的经历。

当然,文学评论还是聚焦于作品之中,那么骆以军又怎样来探索莫言的文学作品,这里就通过对于莫言的《蛙》《生死疲劳》《檀香刑》的细致梳理,发掘着莫言文学背后的特色。“我们看到莫言如何清醒、严肃,在‘小说的真实’疲惫的文字苦刑书写实践中,将那么充满生趣、鬼脸、表情丰富的、他爱眷同情的民间话语、英雄好汉又王八蛋,嘻哗胡闹却又悲壮真挚的人物们,带进那个‘冷酷异境’,或二十世纪中国人,曾走过的‘格尔尼卡’‘2666’‘抵达之谜’,那个噩梦般、看不到天际线的受创的旷野。”

是不是会给我们一种不一样的评价感悟呢?其他的作家呢?这里也有着木心、张爱玲、余华等华语经典作家的作品,也有这像大江健三郎、卡尔维诺、马尔克斯,等等世界著名作家作品的解读。那我们就通过这样一本书走进世界文坛,通过一位作家的思考发掘出其他作家更广阔文学。

无限阅读读后感(七)

万物之间皆有隐隐的联系,因而总有说法,让人将自己的书房视为最私密的角落之一,更加不可暴露己身正读之书、喜读之书与推崇之书,因为这些书籍连同其中或隐晦或鲜明的联络,串联出一幅思想蛛网,若隐若现的勾勒出这位读者的爱好与厌憎,看待世界的角度与视野,如是种种不可尽述。

就连教育自身也正是通过统一而确定的阅读,将若干本书的部分或整体作为孩童立身的基础,再通过教化与引导,让这基础以举一反三的态势辐射向辽远的未知。

所以才有人说,你读什么书,就是什么样的人。

好在这世上并非人人敝帚自珍,总有愿慷慨奉献自我思维轨迹与思想结晶者,于是书话这一体裁在新文化运动兴起,白话文登堂入室后迅速成为饱受喜爱的热门,货运站民国时期的大家诸如唐弢、阿英、叶灵凤,周作人短小精悍的散文也大可做书话来读,而建国后尤其是今天,精彩书话数不胜数,结合书籍推介与父辈蒙学教育于一身的范福潮,学术类作者如辛德勇,渊博如张宗子,以及创作品鉴俱佳的苗炜大人均为个中翘楚。

而今日想和各位分享的,是笔者迄今读过最真诚的一本书话,骆以军的《无限阅读》。

每本书话都是“书之书”,是一座灯塔,一颗卫星,与悠远处遥相呼应,思想呼应思想,著作串联著作,骆以军本就惯于也擅于描绘一切溯源与脉络,以及过程中合理的情感滋生与解释,这势必导致无限的延展,有相同意象或类似感觉均可辐射,是以家族因其宿命与血脉传承的蛛网特点大兴于魔幻现实主义写作中,也让骆以军的文风特别适宜写作书话。

每本书话又类似于“夫子自道”,可以清晰投射出作者的心理与思想。是以骆以军的这本书以台湾作家童伟格的《西北雨》和《童话故事》做开篇。童与骆以军别无二致,都是“文字绘画者”,都用行动摒弃传统线性叙事,而习惯句句段段遥遥虚扣文脉而做无止境的发散,对单独的句子却又有着可能近乎偏执,得失寸心知式的严苛炼字造句要求和标准。就连童伟格本人的作品,都既像在说自己,又像刻画骆以军的样貌,他说:

父性、寿命长短、死后世界以及记忆等,在这些方面,运用自己深深为之所苦的,主动去创造不确定性,是精神官能症者惯用的方式之一。这造成一种深邃的景观:如弗洛伊德所言,是为了远离现实并与世界隔绝,唯其如此,他们才能在正常人环伺的世界里生存。

这段话所包含的意象与思维特点,在童骆二人著作中几乎无页无之;“神经官能症”式的强迫症与忧郁,活在这两个写作疯子身上;而所表达的思想观点,活跃在骆以军《西夏旅馆》《遣悲怀》《我们自夜暗的酒馆离开》《我未来次子关于我的回忆》中,同样活跃在童伟格《王考》《西北雨》《无伤时代》《童话故事》中。甚至可以说,骆以军的《无限阅读》,从写自己开始。

而承继“写自己”的,则是“复杂时代”部分。

童伟格之后,骆以军陆续抛出房慧真《单向街》与黄锦树《南洋人民共和国备忘录》,前者房慧真为林奕含旧友,骆以军粉丝,是行文如诗的散文作者,她的作品密集出现沉思、好奇、噩梦、失落、乡愁、缅怀与追忆,勾勒出时代全景轮廓,而又包含“原应是这个模样”的对过去时代田园牧歌式的理想化向往。

而后者黄锦树,则是个典型的马来西亚华语作者,他与马来西亚名作家李永平、《野猪渡河》《猴杯》作者张贵兴,以及不是马华作者胜似马华作者的甘耀明文风如出一辙,均为“狂躁式魔幻现实主义”,因创作背景均为热带地区,故而全书充斥溽热、肮脏、汗味、焦躁与痛楚。更鲜明的分界在于,温柔的魔幻现实主义作者如吴明益、莫言、骆以军自己或是东北文艺复兴三杰,他们的作品中多数篇幅发生在与你我日常一般无二的环境下,魔幻处不时出现并最终淡化了边界,与现实无法用常理索解的融合。而张黄甘几位,则更为暴力狂躁的让魔幻燃烧在每个角落。

房慧真徒劳的勾勒与温柔的缅怀,黄锦树冗杂堆砌的意象与热病狂乱式的暴力疯狂,内核都是对复杂纷乱的今日世界的本能抗拒与难以描绘,不时也有昨日难重现的感伤迷惘乃至悼亡。这些都是骆以军认可并中意的,他本人文中常常出现的“咒术”“巫术”“幻术”几乎无一不是对“yesterday once more”的期待所成。而他对线性叙事的摒弃,也很可能是因为这一手段已经很难讲明现在的复杂世界,因而只有无止境的辐射,在这个魔幻的现实主义世界。

书中援引了李渝的“多重渡引”概念,是在评述黄锦树,也是在说骆以军自己:

“小说家布置多重机关,设下几道渡口,拉长视距,带领我们读者进入任务,再由人物经过构图框格般的门窗,这长距离的有意的观看,使普通的变得不普通,写实的变得不写实,遥远又奇异的气氛出现了。”

目的在于气氛,手段刻意去复杂,这种写作方式本质上是苏州园林式的思路。值得一提的是,二十世纪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线性叙事大退潮,写作技法千奇百怪,故而出现《万有引力之虹》《尤利西斯》《傅科摆》这样“读不懂的经典”,这种现象也许证明骆以军黄锦树他们的正确,这世界太复杂,只好复杂的来写。

有了自己,有了对时代的观点,接下来出现的,就是骆以军的写作族群。

朱天心、苏伟贞、陈雪、李渝、杨泽、杨凯麟、张怡微、徐誉诚、蔡俊杰。黄怡君、邱妙津、黄国峻…甚至还有陈绮贞,不是台湾省本土作家,就是有台湾教育背景的作者(张怡微),除却他们,就是一大批大名鼎鼎的诺奖得主诸如大江健三郎、莫言、奈保尔等,大陆非诺奖得主能够跻身本书的,只有余华和祖师奶奶张爱玲。

这种偏向明显的选择最大的好处在于,让读者了解很多有价值而名声相对不显的作者与作品,书之书的指导意义得以显明,有趣的是,近期走同样路线的书话还不少,譬如《纽约时报》前首席书评人角谷美智子以近十年新书为主的书话集《角谷的藏书架》。

因而,这本书话浸透了骆以军标志性文风,由他自己、他眼中的时代、他族群的作者与滋养他以致无法忽略的重要作者四部分构成,其个性化可谓无与伦比,这样的构造也恢复了书话本真的样貌,任何一位细致阅读了本书的读者,均会对骆以军的思维地图与三观倾向洞若观火。

笔者曾在讲座邂逅骆以军,他是一个眼神温柔甚至有点怯生生,谢顶的有些明显,讲话时真诚纯朴的近乎笨拙的人,给人的印象是,单纯的无法想象他会欺骗。这种无保留的诚挚,流动在这本书里。

最后,抛却一切骆以军因素在外,此书是一本典型的原教旨主义书话,列举的书名足够供给一般读者十年分量,这种“lonely planet”式导引作用是书话最本真最基础的用途,不仅于分享书籍,更在于引申出其他书籍,这层意义非常重大,总要有人在《西游记》和《西游补》、《百年孤独》和《佩德罗·巴拉莫》之间搭起桥梁的。

这层意义是如此重要,以致此书本身质量的重要性都要等而下之。毕竟,如果相亲邂逅心仪伴侣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媒婆长得好看赖看,谁又会在意呢?

也许下一本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平凡的世界》《战争与和平》一样,可改变整整一代人思想的书,正如浑金璞玉般躺在书行里,静静等待那位读者到来,拂去岁月等待的尘土。

无限阅读读后感(八)

台湾文坛一线小说家骆以军的私人书单!骆以军在《无限阅读》中分享了一个个重量级作家和他们熠熠发光的作品,马尔克斯、波拉尼奥、黄锦树、邱妙津、黄国峻、陈绮贞……四十篇深度文评,进入一场阅读盛宴。

本书中骆以军分享了自己为陈绮贞《不在他方》所写的序,陈绮贞的歌有旅行、流浪的元素,轻盈,美丽,让人回想起离散还未启动的初萌时光。

Un Momento

陈绮贞的笔触,充满一种“颜色在它们本然的视觉,尚未晕染淹开”的状态。

很怪,很像在讲《周易》乾卦的卦辞:

“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

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

万事万物都在一初始萌芽状态,仿佛梦中将醒未醒之际。譬如她在哈瓦那给那些老人,用拍立得拍照。当他们拿着尚未显影浮出的底片,焦虑疑惑时,她用西班牙话安抚说:

“Un Momento”(等一下)。

这个“等一下”,那个“生命的影像会在细索无声的流动后,浮现出来”的时间差,好像是陈绮贞的文字,乃至她创作的歌词,那在画面本身轻轻摇晃一下,给人拖曳出来,多出来的晕影,叹息之感。

那是什么?乍看(乍听)是用色简单的:爱情,祝福,怀念,遗憾,让开来在主旋律外的小步舞曲,触摸着贴满墙的人像照片每一张脸都隐藏一段难以言喻悲不能抑的故事,但其实生命是这么流瞬变易,命运交织,百感交集。

如果,这观看的眼睛,像那张“Un Momento”的拍立得底片,将我们这个,后来像颜料桶全打翻、混淌、漩涡快转、尖叫激切的世界,收摄停顿在初始未发,“感情的种子状态”,将要萌发前(或初初萌发之瞬),那种透明状态,“哀矜而勿喜”,很奇妙的,它们便成为这个老昆德拉说的,沉重的、下坠的、黑暗、粗俗、寒冷……将我们压到崩塌、沉没的,不能承受之重的“受创的世界”,或永劫回归的历史的暴行和恶,那之上轻盈、飞翔的疗愈和修补精灵。这样的持续创作,并非只是如我们印象派式的“上帝离心旋转机器”:美好的光和天使飘浮到上方;丑怪的、重金属机械,或魔鬼则如锅渣沉淀于下方。它反而成为一种“生活在他方”的,每一次出发:没有一种经验、没有一种情感,是该被这个已纠结扭曲如发电缆团的世界,所挟持裹胁,它该展开的旅程。

流浪。流浪的途中谈别人创作的歌。那像是波拉尼奥在《2666》中,写一个离家出走的妻子,“不在场”,但她在哪些地方做些什么呢?她眼睛看见了什么?她遇到了哪些人?和他们做些什么?那个丈夫这样想象着:

回到那个“变易”初始的,一切旅行、一切流浪、一切离散还未启动的初萌时光。

它像是村上《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那图书馆地下室,一枚一枚吃了人类全体颠倒妄想梦境之兽,死后的头骨,而那眼瞳被割开的主人公(职业叫“梦读”)所做的,不过就是抚摸那些头骨,将那些曾被吞食、混淆在一起的梦之颜料,释放出来,成为飘浮空中的小荧光点。

我们觉得她(陈绮贞,或她的歌)好像在不断离开到远方,但又说不出的那些像是她从那些流浪途中传回的模糊影像(我们想象的)、她的干净的歌,那像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安魂曲:诸般不辨来时路、纠缠挤压、原来如青叶瀑布初心良善的,后来不知为何过去未来缚绑在一起,成为怨憎对、求不得、爱别离、宝变为石、一只一只流着污浊泪水的伤口……陈绮贞的歌便像那旋转颠倒梦境之释放栓钮的温柔的手指,“撑住”或“初萌”,一条延展到“即使只要出发的梦想”,夜间发着光的异国公路的颠晃吉普赛。

我们会想:那是怎样的一种“灵魂滤筛处理器”呢?那是怎样一座无人知晓自动洒水的秘密花园呢?她如何能像蜂鸟翅翼,将这一整代人梦中的冷酷仙境,不能承受之疲惫和沉重,过渡到一个无比轻盈的、两脚踮起的飞行时光呢?

其实“轻盈”和“流浪在他方”,似乎是陈绮贞的歌(她的空灵疗愈为美声、她自己创作的歌词、那些她拨着吉他和弦的曲、或形成故事暗示的这些歌的 MV)模模糊糊给人的印象。但这本书里的陈绮贞,你发现在歌声之外的意念,像《巫士唐望的世界》那书里曾说,某些印第安女猎人,可以穿越时间的间隔,

疗愈的力量在这些地方秘密发动着、编织着、延伸着:譬如她写到《下雨天愉快》,写着:

这写得多么的好。一种泡水后“可以膨胀到它本来的好几倍”的湿雨中所有微细之物的膨胀晕湿感,却能在这些“字的雨丝之银线”延展中,成为“收藏且带着旅行的记忆”和“旅行中经历的雨不是这样的”,那些雨

(这真是写得惊人的好)……

旅次中曾经一瞥而逝的印象,或旅途的放空颠荡中怀念起自己其实微细隐藏,有时间、身世的那个城,那个“日常”它们互相成为悬念、怀念、残念,也同时在那样移形换场景的,充满蒙太奇的镜头对调,让阅读者感受到一种灵动的、柔软的、充满同理心的“让眼球转动的小肌肉”。即:她观看世界的方式。

她小时候曾经暗下心愿,

她在租屋里想象着屋子的主人,在她的时光之屋里,怎样的生活,感受那些气味她像我们的张爱玲和赫拉巴尔,着迷于市声、空气中的油烟气、早餐店的犹在梦中的人影;她对被拔掉的智齿、旧照片、武侠小说、陪爱打麻将的外婆,上小学夜间部唱《往事只能回味》、马克·吐温的《哈克流浪记》那河流冒险之梦……

对了,我不止一次,和不同年龄层的哥们——有像我这样的中年大叔;有咖啡屋的气质女吧台;有二十出头的小文青—偶然一听他们说起陈绮贞,他们总说:“我的陈绮贞”,好像哥伦比亚人昵称马尔克斯:“我们的 Gabo”;或意大利人昵称当年他们的小马尾足球先生巴乔:“我们的 Roby”。似乎她的歌替许多人守护着一个纯净、款款摇晃的透明薄光所在;似乎许多人都曾在某个时光,欠过她一个像整幅星空忍住眼泪、直到一颗流星划过,那样的疗愈。打开这本书你发觉她的魔术或就在,那让世界“等一下”,Un Momento,疑惑中相信,悲伤中微笑,看似柔弱却从不犹豫伸出坚定的手,朝远方出发的同时却无比珍惜沙钟里每粒昔时时光的沙粒—于是,那个“世界本然,比较美丽,比较透明一点点的形貌”,就从我们眼前显影浮现。

无限阅读

暂无评分

骆以军 / 2023 / 上海文艺出版社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