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莫格街凶杀案》通过揭露人性的丑恶和复杂,展现了社会阴暗的一面。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引人深思。主人公在追查凶手的过程中,不仅揭示了案件背后的真相,也发现了自己内心的黑暗。小说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扣人心弦的情节,引发读者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莫格街凶杀案》读后感(篇一)
莫格街凶杀案这本书包含了五个短篇 1.莫格街凶杀案 2.莉姬亚 3.失窃的信函 4.一桶蒙特亚白葡萄酒 5.莫蕾拉 收录的这五个短篇不全是推理小说,也收录了像莉姬亚这样的恐怖小说。 莫格街凶杀案是公认最早的侦探小说,内容写的是密室凶杀案,凶手居然是▇▇。 这本书看完给我的感觉像是在看故事会,但毕竟是开先河的作品,推理小说的各种套路也是从这开始延伸,也有很多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中致敬他。 推荐有空闲时间的人看一看。 最后再说一句,不喜欢这本书的封面。
《莫格街凶杀案》读后感(篇二)
整本书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之所以打开这本书是因为在看《日本推理文学史》的时候书中说:“日本作家中岛河太郎在谈到推理小说的历史和展望时指出,推理文学的始祖当属爱伦·坡,他在1841年发表的《莫格街凶杀案》为推理文学的起步。这一说法已经成为定论。”所以我就很想看看《莫格街凶杀案》到底是个什么故事。于是在微信读书翻开了这本书。 《莫格街凶杀案》 开头看得我云里雾里,我还以为我翻错书了。再次看了一眼书名,确实是《莫格街凶杀案》呀,怎么讲了一大堆心智分析、运用心智、下棋的事情。这就是推理文学的始祖嘛。看到一半我就明白这本书的封面为什么是个黑黢黢的大猩猩了。 《莉姬亚》 开头大量描述莉姬亚有多美,却离“我”而去了。后来的新婚妻子也死去了,再复活再死去,有点灵异感。不喜欢。 《失窃的信函》 杜宾一阵长篇大论,能不能快点说出信件在哪里啊!首先眼睁睁看着D大臣拿走信件这事我就觉得很不合理,然后居然在这样的地方找到了。。。感觉福尔摩斯中的《波西米亚丑闻》灵感可能来源于此,那个故事可要优秀太多了。 《一桶蒙特亚白葡萄酒》 我到底在期待些什么!就这!? 《莫蕾拉》 前半部分有点像《莉姬亚》前传。后半部分实在看不进去呀,我还以为伯爵和马互换了灵魂呢。到最后也没看懂要表达什么,这种灵异故事还是不太适合我。
《莫格街凶杀案》读后感(篇三)
1、莫格街凶杀案与以往看到的作品完全不同,前期做了大量铺垫,中期是大量推测,后期是证实猜测,全程都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主人公舍瓦利埃·C.奥古斯特·杜宾和“我”与凶杀案毫无关系,终于看到不是蓄意谋杀的故事了。莫格街凶杀案以“美丽的女海妖赛莲会用哪一首动听的歌诱惑水手?勇士阿基里斯的母亲为了不让自己的儿子参加必将惨烈的特洛伊之战,又是让他用什么化名混进了女人堆里?这当然都是难以寻找答案的谜题,可是这些并非毫无推测的余地。
——托马斯·布朗爵士,《瓮葬》”来开头,尽管铺垫很长,但没有使我感到无聊乏味看不下去,故事中三段部分(一、就心智分析进行论述。二、“我”和舍瓦利埃·C.奥古斯特·杜宾的故事线。三、围绕莫格街凶杀案展开。)没有显得突兀,过渡得顺其自然。
2、莉姬亚以“永远不会磨灭的是人的心念意志。当它产生之后,就算我们的肉体已经死亡,可是我们的精神仍然活着。没有人清楚,在这种神秘的心念意志中到底蕴含着多么神奇的力量!为什么我们相信上帝无所不在,不是因为别的,而正是因为我们对上帝有着永生的心念意志,因为我们一直相信上帝的存在!虽然我们每个人都会死去,可是死亡并不是因为我们在天使面前的屈服,更不是我们已经真正地死了。一个真正死去的人是那些心念意志薄弱的人,他们的精神已经不能再支撑他们继续活着。
——约瑟夫·格兰维尔”展开。用40页讲述着“我”对爱妻莉姬亚(黑发)的思念以及发生在新婚妻子罗薇娜·崔凡恩(金发碧眼)身上的怪事。《莉姬亚》最后的结局有点细思恐极的惊悚,不过看过很多推理小说和惊悚悬疑小说,这种程度还是能接受滴。
3、我真的好喜欢像舍瓦利埃·C.奥古斯特·杜宾和“我”的这种有趣的剧情式纯推理小说。看这篇失窃的信件一小时,以“过分的聪明和机灵只能是狡猾和阴险,在这个世界上,最令人担心的事就是滥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这会引起超出我们想象的严重后果。
——辛尼加”为论点。其中论述了“数学家的推理能力并不是很好,他们只是运算能力强”的观点。
4、这篇没有什么好说的
5、《莫蕾拉》以“它自己,永恒、唯一而独特的它自己,全部的存在,只有它自己。
——柏拉图,《飨宴》”开头,全篇都在诠释这句话,看完细思恐极地伤感,有什么堵住了想要迸发的情感。
6、《梅茨格斯坦》全篇都在诠释这句话“在世时,我即为你的灾难;死去后,我即为你的死神。
——马丁·路德”,稍稍有点压抑。
《莫格街凶杀案》读后感(篇四)
越是复杂和有价值的事实真相,越是浅显易见的。
《惊吓馆事件》中提到了《莫格街凶杀案》,于是找到这本书将这个案子看完。新世界出版社的版本,包含莫格街凶杀案、莉姬亚、失窃的信函、一桶蒙特亚白葡萄酒、莫蕾拉5个独立的短篇悬疑故事。这是豆瓣上给的简介,看完电子书后严重怀疑编辑审核时一定脑抽了,明明还有第六章《梅茨格斯坦》,却和《莫蕾拉》并在一起。
爱伦坡毕竟是开创了推理小说的大佬,这也造成了他的小说并没有特别明确的分类指向性。书中只有《莫格街凶杀案》和《失窃的信函》算是推理小说。另外几则故事则更偏向于惊悚小说。
《莫格街凶杀案》一般被公认为全世界最早出现的推理小说,也开启了密室杀人的道路,故事中的法国侦探杜宾和助手的组合也成为往后部分推理小说中的主角的重要参考。仅就在推理界的地位,也值得好好看完这个故事。案子本身并不惊喜,毕竟动物犯罪的真相在后来的小说创作中也出现了无数次。只是在看到各个国家的证人在提供证词时,推测凶手的国籍的行为,和公务员考试中行测的逻辑分析题不能说毫无关系,简直是一模一样。证词多到我懒得仔细论证其中的矛盾,直接联想到了《东方快车谋杀案》中所有人证人都是凶手的设定,会不会证人们各自阐述毫无关联的证词是因为所有人都是凶手。
《莫蕾拉》和《莉姬亚》让我觉得内核有些相似,欧美风的人鬼情缘。和一个人产生了羁绊,就要做好为她流泪的准备。莫蕾拉和女儿长得几乎一模一样;莉姬亚的死而复生,以及附身到崔凡恩身上。都让我想到了《暗黑馆事件》中“达莉亚 ”的不死之身和母女间的样貌几近一模一样,引得蒲登玄遥在情感上也是神经质爆棚。绫辻行人在创作时也免不了受到先辈的影响。苯基乙胺的浓度高峰一般可持续六个月到四年,这就是一次恋爱的时间。因此人本身并不是长情的生物,至死不渝的爱情违背天性,所以,当我们想放弃爱情时,这就可以成为借口。但是也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的:如果那个人是你,还是宁愿让心炸成了烟花,用一生去打扫灰炉。
《一桶蒙特亚白葡萄酒》可能也是最早把人砌在墙里的设定。对比现在市面上的惊悚小说,已看起来不新鲜了。故事中能够引起我注意的也仅仅只有两点:一、福杜纳托多次侮辱蒙特瑞索,引起蒙特瑞索的报复,最终被害。纵使不能兼济天下,也万万不要折辱他人,你永远不知道对方是不是睚眦必报的人。尤其是蒙特瑞索家族族徽上“有仇必报”的铭文和尸骨累累的累累,可以想象得罪了蒙特瑞索家族的人多半都突然消失在了世上。可以想象这是多么让人恐怖的一个家族。现实中我们应该不会这么倒霉遇到如此阴狠的人,但是这也不是我们可以看轻他人的理由,比如软弱温和的唐三藏,明明是看上去谁都可以欺负的老实人,可是我们不知道谁在他背后撑腰。当老实人真正发怒时,可能连跪下道歉的机会都没有。二、福杜纳托被引诱的原因在于自己对葡萄酒的自信和痴迷。在正常生活中,这事实上也不是什么大事,每个人总有一点兴趣爱好,只是记住不要让人利用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使得兴趣爱好成了伤害自己的起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