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本真的最美味》是一部饮食纪录片,通过记录不同地区的美食制作过程,表达了食物最本真的美味。影片展现了各种原始的食材以及传统的烹饪方式,呈现了食物的原汁原味和美味。观影后让人感受到食物的美味不仅仅在于味道,更在于历史文化和人情味。
最本真的最美味读后感篇一
当我们提到料理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生鱼片和寿司。这个词已经和日本深深地联系在了一起。和茶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一种饮料,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一样,料理之于日本也是一种深深植根的文化。居于东瀛四岛上,周边被大海所包围,正是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风景,造就了日本独特的饮食文化。《最本真的最美味》这本书就介绍了日本的料理文化。为我们揭示了日本的独特一面。
本书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于2022年4月,是套装书中的一本。所聚焦的是;料理的精进——正视生命的饮食,生活一切皆是修行。日本的料理文化独特的一食一味,某种意义上让每一餐都有了意义。餐前的“我开动了”祝语,表达的也是对饮食料理的感恩之心。而《最本真的最美味》就是通过名家名笔来传递出这一点。
和中国的八大菜系明显不同,日本料理有着自己的特点,淡淡的味道,精致的餐具等等,都是料理文化的一部分。在这里,品尝料理并不仅仅是为了饱腹,还是一种精湛的技艺、一种精神上的追求、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本人赋予了料理独特的意义。
这本书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食之理,这里收录了北大路鲁山人的多篇有关料理的论述,还有柳田国男论三餐。它不仅讲述了有关料理方面的知识,还有味觉,艺术等等。“料理”的字面即为“料想”食物之“道理”,这里面包含着深刻的意义。因此,料理必须合理,必须合乎食物的道理,必须对食物进行合理的处理。他把世俗日常的料理之事,提升到艺术的美学高度,追加了很多料理之外的附加之物。能让日本人以及东方人认识自己的料理文化。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食之味,选取了吉川英治、冈本加乃子等名家的有关料理文化的文章,从中可以读出料理文化的独特味道。值得一提的是河豚,河豚的蛋白质含量高,热量低,而且含有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是一种有利于美容养生的美味食品,但是有毒。日本人却趋之若鹜,很喜爱这种危险的食物。还有相应的成语来形容。这种矛盾的心态也反映了日本人对吃的态度。
本书的第三部分所述为食之趣,吉川英治、正冈子规等名家写就了料理文化中有趣的部分。舌尖游戏、水果、饮料等等。看似普通却蕴含深意。而扇贝火锅之歌更是让人会心一笑。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是食之忆,讲述的是和料理有关的回忆。芥川龙之介、片山广子等人分享了自己和料理之间的故事。
日本料理的美味不能超过食材原有的滋味。这就是日本料理与口味浓重的中华料理的区别。这种文化值得我们去了解,而美食也值得我们去品尝。
最本真的最美味读后感篇二
人终其一生都在满足自己的口腹欲,食物带给我们最原始的感动。人间最温暖的的地方就在于存在满满的烟火气,人们在袅袅升腾的烟雾中感受生活的本真,在食物入口的刹那感受人间的美味。人间至味是清欢,殊不知人世间最本真的最美味。
一食一味,生活的喜悦都源自生命中最原始的感动。
《最本真的最美味》一书是由16位日本作家共同书写的关于食物的文字,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人对待食物的态度。“不管料理是什么味道,它都必须符合对方的口味,必须符合事物的道理。”书里有关食物的做法,每一句文字的描写都显得张弛有度,透过食物所展现出来的人生哲理更是在不断的娓娓道来。发掘食材的本真之味,让人们在唇齿间感受那份美好。
将一种日常升华为一种行为美学,河豚、山椒鱼、香盒蟹、杂煮、扇贝火锅……每一种食物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味道,一食一味,生活的喜悦都源自生命中最原始的感动。我喜欢书里对各种美食的描写,从文字背后我看到了闲适安宁,也看到了慢也是一种回归本真最好的路。泰然若素的态度,生活可以有不同的另一面。
“切鱼片时下刀的那一条线的弧度,决定了料理的生死……”
《最本真的最美味》在描写美食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告诉我们故事,每一餐要慢慢吃,多多吃,每一餐都有其特殊的含义。在这本书中既有北大路鲁山人对食物的精进之心,也有芥川龙之介对食与友的趣味杂谈,还有柳田国男对三餐起源的民俗考.....一生中会有各种各样的记忆,而关于味蕾的那道记忆,也终将成为生命中的一种慰藉。
我喜欢这本书中表现的本真之味,食物也是有生命的,我们在吃饭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收获着感动,每一道美食都有其独特的做法,口味也会根据食材的不同,厨师的手法有些许的偏差,可就是因为这些许的偏差,让我感受到了真实和本真。
每一个人都在不断的向外求,所有人的欲望都是填不满的,那是永无止境。就像书里开篇讲的那样:学习不能只满足与表面知识,还要积极地付诸实践。只有通过实践不断加深研究,我们才能深化自己对料理的认知。因为不管料理是什么味道,都必须符合对方的口味,必须符合事物的道理。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生命中难以忘怀的一道料理,或是童年时的记忆,或是独处时的感伤,或是在他乡的旅愁。在我们心中,最难忘的味道也许不是最贵的,但一定是最好的。”有态度有生活,所有的一切都在变,唯独我们对待食物的需求不会变。食物将会是我们最后的心灵慰藉。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有人想陪你环游世界,有人想陪你柴米油盐,珍惜那份平凡,珍惜属于自己的那份食物的本真。
最本真的最美味读后感篇三
说到饮食的话题,为了我想到很多故事,不管是从其他地方看到的,还是自己经历过的。吃东西既是为了满足生存的必要,也可以是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能够不急不慢的品尝一个美味,在我看来是一件极其幸福的事情。 最近我读了《最本真的最美味》这本书,这本书的内容很丰富,不仅有如何做出一顿美味的实用建议,还有对于饮食文化的哲学思考以及一些与饮食相关的真实故事。 料理(或者说烹饪),其实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虽然大家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也会自己去炒菜做饭,但是想要做出一桌让大多数人都能够满意的宴席是需要较高的水平的。 临阵磨枪做不出好的料理,只有发自内心地喜欢,并拥有一个味觉灵敏的舌头,才是能做出真正美味料理的秘诀。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饮食爱好和饮食习惯,当我们在做料理的时候需要去考虑食用者的爱好。就我而言,我不喜欢吃辣的,因此很多时候朋友邀请我去吃火锅,我都会委婉的拒绝。 像很多人一样,我喜欢吃甜的。后来我认识到我们的大脑对糖非常容易“上瘾”。糖的甜味会直接开启大脑的奖励系统,让我们感到愉悦,会不断想吃糖体验这种快感。所以我们爱吃糖,其实不是自控力低,而是无法克服这种本能。 在准备一次丰富的宴席之前,我们还需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比如说选择合适的食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合适的食材就几乎不可能做出让人满意的菜品。 如果你认为牛肉贵,所以它是上等食材,而萝卜便宜,所以它是廉价的下等食材,这就大错特错了。我们千万不能根据价格的高低来决定食材的好坏。料理人不仅要在料理中加入自己的个性,还要把食材的不同个性充分利用起来,做到赏心悦目,美轮美奂 在这本书中还有一些比较哲学性的讨论,非常的发人深省。在做料理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够过分的追求一些比较复杂的流程,或者是比较少见的食材。有些时候一道美味的菜,并不一定需要多么复杂的流程。 “浅显易懂的事情才是最切实的真理呀。因为你总是不愿面对真理,所以你才会对它产生错觉。因为你的舌头未曾尝过真正的美味,所以你才会被欺骗。因为你不愿意用你的手去做一些浅显易懂的事情,所以在用菜刀时你才总是会弄伤自己。” 我们在平常美食的过程中,也可以采用一种更加轻松自带的态度,细嚼慢咽,切实的体验到本真身材中包含的美味。饮食过程中,每一种食材都可以成为一种极致的享受。
最本真的最美味读后感篇四
捷克作家、新闻工作者、文艺评论家尤利乌斯·伏契克曾在经历战斗、变革之后,看清生活的本质,感叹到“在生活中是没有旁观者的。我爱生活,并且为它而战斗”;阿根廷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兼翻译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曾在历经人生起伏,不断地推翻自我并重塑自我之后,成为“作家们的作家”,可能也叹之“生活是苦难的,我又划着我的断桨出发了”。
你会发现、会质疑、会思索,生而为人的这一场“生活”,再多闪耀的荣光也只是若烟花一瞬,最本质的、最基础的、最根本的唯独这“吃穿住用行、柴米油盐茶”,而这十大项唯独“吃”是“必须”的,不然便别说生活更是无法生存下去。周国平说:“世界是我的食物。人只用少量的时间进食,大部分时间在消化。独处就是我在消化世界”,我想这已道清了生活之中,食物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果腹,更关键的在于让生活升华。而在《最本真的最美味》一书中体现的是一种升华为美的感受。
谈到升华“所有的美食吃到最后,如果仅仅是食物,它可能都有点寡淡,余味不足”,要去一探“最本真之味”。也许你所在的城市,正在发生巨变;也许你记不得,曾经吃过的一餐一饭,但多年以后,你回到一个地方,你仍记得那里你最早见到的模样,你再尝到一菜一汤,你仍记得的,还是那份熟悉的味道,和陪你吃饭的那个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生命中难以忘怀的一道菜品,或是童年时的记忆,或是独处时的感伤,或是在他乡的旅愁。
这是我最近在《最本真的最美味》一书中最大的感悟,博集吉川英治、北大路鲁山人、佐藤垢石、坂口安吾、芥川龙之介等十余位日本各界大师人物,广纳料理之理念、味觉之美、时令风味、特色菜品、酒席之间、佳肴之内等方面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日本料理事。一众日本文学名家用生风妙笔不仅是直指当下世事,更是将美味之美用文可表,阅文可感。一篇篇文章,不仅仅是食物的描述撰写,更是表达出一种热爱,关于生活,品出人生道理。
料理之时,不仅是对食材的处理,更是追寻生活本味,料理的过程,最为重要的是一种修度,取食材,便要有诸多考虑,而生活不也如此,日本作家们在料理上涂上了人生底色。对一餐一饭的认真,对每餐每饭的讲究,最是对生活最大的热爱,就是对人生最大的认真,追寻最本真的美味,便是对生活最大的热爱。
最本真的最美味读后感篇五
我们的日常生活最绕不开的就是吃食,民以食为天,每天吃什么似乎成为了我们的日常话题。中国历史悠久,流传下来的美食数不胜数,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也有着各自的饮食习惯,可以说,关于吃食,中国人有着觉得的发言权。那么外国饮食大家又知道多少呢?记得我一段时间看小栗旬的《无间双龙》,主人公对蛋包饭念念不忘,那个时候特别想尝尝,便自己在家去做,但是不成功,也让我对这个食物失去了兴趣。关于日本的饮食,我想看日剧和日漫的人一定有着很大的感触吧,经典的剧作都会有美食,它们穿插在故事中,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火影忍者》中鸣人最爱的拉面,以及那些寿司、鲷鱼烧等等。日本的料理在世界上也有着较高的知名度。《最本真的最美味》带你走进日本美食。
《最本真的最美味》收录了知名作者关于美食的文章,对日本美食做了最为细致的讲解,在这本书中你能看到日本饮食习惯的变化,日本传统食物和新生食物。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喜爱的食物,有着自己的饮食习惯,看一看作家们关于美食的记忆吧,哪些与你有着共鸣呢?
读吉川英治的《河豚》,看题目的时候就会想到苏东坡的“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诗很多人都会背诵,甚至在临近的日月,大家会不约而同的想到这句。关于河豚不知道现在食用的人还多不多,可能我的印象中就是它有毒,这个印象太深,以至于我总会潜意识的认为它不能吃。然而苏东坡的诗总会给你一种它很美味的感觉。日本人似乎很喜欢吃河豚,“如果一个人吃起河豚总是战战兢兢的,那么他一定无法体会到河豚的真正美味”。可能我就是其中一个吧,因为我可能不会尝试。这本书还收录了另一篇关于鱼的美食,山椒鱼,这算得上是珍味了。
火锅是我爱吃的,在中国火锅的种类也有很多,不同地区吃法也不一样,四川火锅最为出名,还没有尝试的我还是想去当地感受一下它的辣。中谷宇吉郎的《扇贝火锅之歌》我觉得引起了我的共鸣,虽然我从来不吃扇贝这类东西,但想尝尝他所说的火锅,对他来说,扇贝火锅更是一种情怀,是年少时的记忆,是成年后的怀念。
正冈子规的《水果》为我们讲述了水果的定义,自己水果的颜色大小等等指标,让我们更为清晰的认识水果,水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不可缺少的食物,它有着丰富的维生素,也为我们提供着大量的营养。没有人不爱吃水果,只是喜欢的水果不同而已。
日本料理很出名,久保田万太郎的《浅草美食》绝对是值得看的,书中记载的店面倘若有机会一定要去走一走,看一看,尝一尝。 《最本真的最美味》是一部阅读起来非常轻松的书,关于日本的美食我们在这本书中可以看见很多,吃的永远是人们的一部分追求。
最本真的最美味读后感篇六
文/舒念
你有仔细研究过日常的吃食吗?柴米油盐、五谷杂粮或是鸡鸭鱼肉。在速食化的当下,人们对于吃的选择越来越多,不再需要考虑时令或是地域,这样的便捷背后,让我们忘记了食物本身的特质,只知成品而不知源头。吃成为一种生存的必需,而非是生活的消遣。
但在过去可不是这样,你或许也会发现,在许多古老的文章中总会记录着许多关于吃的细节,在作家的笔下,吃食曾经代表着一种态度。《最本真的最美味》收录了许多日本知名作家对吃的态度,总结出了这样的主题——发掘食材的本真之味,将一种日常升华为一种行为美学。在他们笔下,吃可不仅仅是填饱肚子的行为,想要吃得更好,吃出艺术感,就需要明白料理烹饪深层的道理。
在这一点上北大路鲁山人可有很多话要说。第一集食之理部分就收录了四篇他的文章,全部是关于日本料理的基础观念及味觉美与艺术美等内容。在他看来,料理可不仅仅是割烹,而是要符合处理食物的道理,才能够做出真正美味的料理。而料理的道理从选材开始就需要学习与实践,并且绝不能使用味之素等捷径,这倒是与我们如今的料理方式有着相同之处。
当然,这本书收录的可不只是北大路鲁山人,还有我们熟知的柳田国男、正冈子规、芥川龙之介等人的文章,同时也有对我们而言相对陌生的佐藤垢石、片山光子等人的文章。无独有偶,他们都非常注重食材本身的味道,甚至时令、地域对食物产生的微妙影响。
正是寻着这些文章,我们可以找到日本各个区域的特色美食,尤其是水产,日本人似乎对水产尤为关注,一条河的不同流域也会影响鱼的味道,而且如何烹饪才能得到鱼类最本真的美味,他们都有着各自的想法,差异之处,读之甚是有趣。
而在烹饪与食材本身之外,人们对食物最重要的还是曾经的回忆,即使只是简单地荞麦面,也会引起季节交替时内心的寂寥;酒前酒后的差异,促成了酒徒的狂想;故乡的味道也成就了难以忘怀的味道……
关于吃的故事并不难写,毕竟人们一日每日总在为吃而奔波,但如何将这种吃写成艺术呢?对于作家们而言,他们关注事物本身的道理,关注身边发生的微妙变化,关注自己在吃这件事上的感受。无论是我们早已熟悉的关东煮还是略显陌生的河豚料理,在他们的笔下都延伸出了味道以外的故事。
所谓《最本真的最美味》,其实就是属于食物的氛围感,无论是一场生意还是一个填饱肚皮的行为,因为料理与我们的生活贴的太近,我们才更能感受到那种来自于生活的艺术感。
最本真的最美味读后感篇七
这本关于美食的书,大半夜把我看饿了。
有海鲜有蔬菜,有水果有饮料,有精致大餐也有市井风味。更难得的是,每一位作者都不再或虔诚或肃穆地端着,食物是有温度的回忆,他们或温柔或俏皮,甚至偶尔有点无伤大雅的犀利,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最本真的性情。
虽然是遥远的日本料理,但食物的道理总有相通之处。
比如对食材的重视。从北大路鲁山人到佐藤垢石等众多作者,均十分强调食材的重要性。有了新鲜、天然的食材,才能料理出美味的食物。作为美食家,须熟知每一种食材的最佳食用季节和产地,一旦错过最佳时机,食物的滋味便会劣化。譬如鳟鱼以六至九月最为肥美,前两个月太瘦,后两个月脂肪用于生育,味道也变差。再如杜父鱼,利川根上游远胜下游,因为那里的水温更低。
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在日料之中,调料只是起到辅助作用,中谷宇吉郎笔下的扇贝火锅,调味品只需要几滴薄口酱油,以保持食材与生俱来的味道。这个观点和国内清淡区的饮食观念十分相似,比如粤菜中常以“甜”来称赞美食,这个甜就是指食物本真的味道。
要做出好吃的料理,餐具和刀具也很重要。合适的餐具不仅美观,还能提升食物的口感,所以北大路鲁山人将餐具和料理比作自行车的两个轮子。至于刀具的重要性,每个做过饭的人应该都深有体会。
最后是热爱。柳田国男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不假。有兴趣才能产生热爱,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如何料理出美食。热爱的另一个来源是爱,为心中所爱之人做饭,和满足饱腹需求是完全不同的心态吧。心中有爱,才能够为美食注入灵魂。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原来日本人也爱吃苦味食物。
片山广子笔下的八月瓜,将瓜皮晾干后剁碎爆炒,然后倒入酱油用小火红烧,甜中微涩,散发着大自然的气息。还有荔枝料理也是甜中带苦,柔软弹嫩。这两道菜都让我十分向往。说起来我也是苦味爱好者,苦瓜不苦无异于耍流氓,枸杞苗也要有枸杞苗的样子,苦菊和莴笋叶莫不如是。我爱喝茶,也是因为茶叶微苦化甘,滋味无穷。
日本料理中也有许多充满市井风味的吃法。
古川绿波说,传统的天妇罗是用芝麻油炸出来的,颜色有点黑,后来人们觉得这样不美观,改用色拉油或玉米油将天妇罗炸得金黄剔透。在他心中却觉得这样改纯属“歪门邪道”。还有关东煮也不宜在高级料理店品尝,而应该选择那些便宜的移动关东煮摊。
我对此深有同感,比如炸臭豆腐,就得是街头小推车里的才好,一旦进入高门大宴,再也不是那个味道。
对童年味道和母亲饭食的留恋,是人类共同的情感。
吉川英治小时候家境贫穷,母亲会去天妇罗料理店买那些散落的碎渣,早餐时撒几粒到味噌汤里,就是无上的美味。这位作家在成年后也一直忘不了这种吃法,直到再也找不到卖碎渣的店铺了。这让我想起小时候母亲炼猪油后剩下的油渣,洒一点盐便成为酥香的菜肴。还有焖米饭后的锅巴,淋上少许油,再撒些盐和胡椒粉,也是好吃的零嘴。
佐藤春夫回忆小学里喝的弹珠汽水,“有一种类似于烟花的、欢乐的味道”。哦,这让我马上想起幼时喝过的桔子汽水,酸甜的桔子味随着气泡在口腔轻轻炸裂,不就是这样的味道吗?
食物就这样承载着每个人的记忆,留存在我们的大脑深处。大道至简,饮食虽可变出万千花样,然而万变不离其宗,食物的道理总是相同的,情感也无分国界。
最本真的最美味读后感篇八
《舌尖上的中国》里有句经典的台词“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将这句用在日本行为美学上再合适不过。熟悉日本料理的人一定对日本食材的本真之味不陌生,像河豚、山椒鱼、香盒蟹、杂煮、扇贝火锅······这些料理在一食一味间,总能让人在生活的喜悦中感受来自生命最原始的感动。
《最本真的最美味》是湖南文艺出版社推出的一部,关于日本行为美学系列丛书之一,书中共精选了16位作家共同书写的关于食物的记忆,在发掘食材的本真之味时,将一种日常升华为一种行为美学。在这些充满了童真的记忆,独处时的忧思,或是与老朋友间的畅谈,皆在这一方食事中道出生命中最真实的、最美味的感动。
不管料理是什么味道,它都必须符合对方的口味,必须符合事物的道理。坂本一敏曾为了寻找一碗令人赞叹、无法忘怀的好面,跑遍中国2000多个地方,只为寻找与之灵魂相契的一碗面。而书中几位作家又何尝不是如此,山大路鲁山人在山椒鱼一章称:不管一种食材多么珍贵,如果味道不好,那么它也称不上珍味。在平凡一章也提出:越是浅显易懂的东西,实际上越是难懂。
经过了岁月积淀的日本美学文化,在追求幽玄、侘寂、物哀、意气之时,同样也在追求着极简之美。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日本料理的味道清淡,造型讲究,给人以最本真的美学感悟。
日本料理大多以生食为主,辅以调料调味,使其最大程度地保持原汁原味。它不仅追求极致的美味,同样讲究“色、香、味、器”俱全,所以每次看日料摆盘都是一种难以言表的享受。
《最本真的最美味》一书通过四辑与食有关的文章来讲述食之理、食之味、食之趣与食之忆的故事。让你的感受不仅仅体会在味觉之上,更多的是让视觉上的享受超越的感官。
日本著名全才艺术家、殿堂级人物北大路鲁山人在食之理一辑中提到:一个人在做料理时如果只会循规蹈矩,那么他做出来的料理也一定索然无味。只有当他拥有了自己的个性,才能创作出有个性的作品,因为有个性的事物不仅有着独特的形式、外观和规律,还会自然地流露出它的趣味、力量、美感、色泽和风格。
每一份美食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记忆,那些记忆中的味道在16位作家的笔下,呈现着不同的风味,像北大路鲁山人对食物的精进之心,芥川龙之介将朋友身体的各部位比想象成各种美食,柳田国男对食物起源的民俗考,片山广子季节交替时想起的荞麦面······
这些难忘的忆忆与美食相融,将每一道料理赋予独特的回忆,或童年时的记忆,或独处时的感伤,或在他乡时的旅愁,就像书中所说:在我们心中,最难忘的味道也许不是最贵的,但一定是最好的。
最本真的最美味读后感篇九
《最本真的最美味》这本书是一本讲关于日本料理的书。
首先在开篇详细地为我们介绍了日本料理的发展史,并且用许多的彩绘来向我们展示那些曾经真实存在过的繁荣景象。
之后还有一些日本作者写的关于食物的散文与随笔。
看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大概既是一种享受又是一种折磨吧。
因为书中提到的许多食物真的很馋人,我看得口水直流但又吃不到,只能叹气了。
例如看到书中的“杂煮”,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中国的羊杂汤和卤煮。但原来不是,日本的杂煮煮的是烤年糕,当然还有一些萝卜芋头等配菜。煮烤年糕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味道呢,真的是无法想象,有机会也要试一试。
有一点点意外但又觉得非常合理的是在这本书中竟然看到了苏东坡!想来也是,像苏东坡这样鼎鼎大名的吃货,出现在日本人谈吃的散文里,也不足为奇了。
而这篇散文讲的就是河豚,“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东坡对于河豚的喜爱程度,可谓是从未遮掩过,然而河豚却是还有句读的,所以当时便有一句“拼死食河豚”的豪言流传下来。
万万没想到,河豚在日本也是如此受欢迎,无论是在关东大地震前流行于人形町的“潮骚”火锅,还是受到俳句诗人、文坛作者、演员等等诸多名人的狂热喜爱。这一切或许都验证了一句俗语“越迷人的越危险”吧。
正如中国人吃河豚的历史传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大禹治水时期。在吃这件事情上,中国人可谓是很有话语权了,例如在《山海经》中出现的各种异兽大多被古人研究了吃法,再如苏东坡这样的吃货。再往后走走,不论是《随园食单》还是像《红楼梦》中描述的精致食谱,不论是汪曾祺的《人间至味》还是梁秋实的《雅舍谈吃》。
人们爱吃,也会吃,但吃,除了满足口腹之欲,它的另一面,何尝不是代表着一种人生态度呢?
正如书中开篇所讲的料理二字,料,是处理;理,则是事物的道理,因此料理必须是理性的,必须要符合事物的道理。
而料理也需要考虑对方的感受,不能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料理风格。
再例如料理除了精心选料,还必须要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因为它是无法通过科学或其他人为手段再现的。
这些都像极了做人的道理,我们要理性思考,要遵循“道”,要顺应自然规律,要尊重他人,也要保持本心。
从日本人做料理的态度上,也能看出他们对食物的尊重,他们坚信只有用心对待食材,食物才会回报给你最美的味道。
而用心的对待每一顿餐饭,何尝不是热爱生活的另外一种体现,我们太多人习惯了匆匆忙忙,在饮食上也习惯了敷衍了事。
但只要一回到家,吃到了妈妈做的饭,我们就能立刻感受到家的味道。所以,食物的味道,我们的味蕾记得,我们的胃也记得。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真的有被这套书的装帧设计与排版设计惊艳到。无论是期间素雅的植物插图还是每一篇文章的标题页排版,简约而复古的设计直接戳到了我的审美点上。
所以于我而言这套书值得收藏起来。
最本真的最美味读后感篇十
民以食为天。早在千百年前,人们就找到了对于食物的最准确定位。从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到因为偶然发现被火炙烤的食物有特别的风味,人类掌握了早期的烹饪手法,再到制作出用来承装和烹饪食物的各种器皿,引出了礼乐的发展。吃饭这一件简单的事,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被赋予了更多意义。古人从吃饭中体会出了治国之道,治大国,如烹小鲜。食物烹饪的技艺和对于食物的处理也有了自己一套规矩,如孔子提出的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食物也被用来表现气节,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为人称颂。足见食物从古到今,一直是人生的头等大事。
在我们的邻国日本,虽然国土面积狭小,物产贫瘠,却也诞生了很多闻名世界的美食,如日本拉面、寿司、生鱼片等,发展出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不了解日本料理之前,对于其的印象就是精致但吃不饱。当然对于吃这件事,由于文化和背景的差异,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对于食物的品鉴是不同的。《最本真的最美味》收录了16位日本作家书写的关于食物的记忆。带我们了解最地道的日本料理,感受最正宗的日本饮食文化。
本书收录了16位日本作家对于食物的记忆,这其中既有我们所熟知的芥川龙之介,也有没那么为人所知的北大路鲁山人和柳田国男等人。但从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对于饮食的独特理解,通过发掘食材的本真之味,将日常升华为一种行为美学。全书分为四辑,食之理、食之味、食之趣和食之忆。从四个维度全面的挖掘食物的本真之味。
日本料理的基础观念一篇,通过作家北大路鲁山人对于日本料理的理解,让我们知晓了何为好的日本料理,就像作家所说,一道好的日本料理,首先要适合本国人的口味。我们现在看到的日本料理正是在这样的文化和土壤中成长出来的。料理需要考虑对方的感受,所以我们看到的日本料理不仅仅是从食材本身,乃至承装食物的器皿都要令人耳目一新,色彩的运用上也要与众不同,必须使人的整体感官上得到满足,这也是日本料理的一大特点。其次食材的选择要新鲜,这样才能保证食材的原味,佐料的添加不能喧宾夺主,要以突出食材与生俱来的味道为重点。日本虽然是味精的发明国,作家本人却很排斥往料理中加入味精,虽然味精的添加会为寡淡的食物添加风味,却也掩盖了食材本身的味道,所以作者不喜。对待料理需以一颗虔诚之心,热爱之心才能做出让人人都为之称赞的饮食。
其实对于饮食的不同偏好,也对应了国民的性格和特质。孤岛文化诞生出的对于料理本身的研发就是实例,食材单一,能源匮乏,导致的烹饪手法有限,因此对于食物的研究就偏向于食材本身的研究和对旁支末节的衍生,包括食物的摆放,饮食的各种礼仪,美食美器的运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对于本味的追求更加纯粹,也体现在日本人对于事物严谨认真的一面。但也很容易走进死胡同,失去了拥有更加多姿多彩的世界的机会。我认为中华饮食文化的兼容并包,可能更加适合,当然每个人对于心中最美味的理解都是不同的,相信读者可以自行判断。
饮食文化影响了我们的思维理念和看待事物的方式,就像有的人喜欢吃辣,有的人喜欢吃甜,没有好坏之分,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最喜欢的方式。
最本真的最美味读后感篇十一
“民以食为天”这一句老话道出了生活的真谛,对美味的追求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一日三餐,“吃”是人活着做得最多的一件事,也正因如此,人们也才愿意在这件已经重复无数次的事上,投入时间和精力,来获取新鲜感和味觉享受。
《最本真的最美味》精选了北大路鲁山人、芥川龙之介、柳田国男等16位日本作家共同书写的关于食物的记忆。以日本料理为主线,记录每个人对于自己生命中难以忘怀的一道料理,或是童年时的记忆,或是独处时的感伤,或是在他乡的旅愁。
书名道出了日本料理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即发掘食材的本真之味,将一种日常升华为一种行为美学。日本人的认真态度,举世闻名,对于食物他们至今仍抱着感恩之心。我们在看日剧或动漫时,经常看到日本人在吃饭前双手合十说一句话:いただきます。意为:我吃了,我开动了。吃饭前说这句话,已经成为了日本饮食文化的一部分。这个文化源自日本古代人相信,食物本是神赐予人类的,人能吃饱饭是得到了神的恩赐,因此在吃饭时以这种方式感恩它们慷慨的赠与。
日本对于食物有一种天生的执着。以我们日常的“做饭”为例,这项活动被他们称呼为——“料理”。料理,从字面上看,料,是处理;理,则是食物的道理,所以料理说的就是处理食物的道理。因此料理必须是理性的,必须要符合事物的道理,不能存在丝毫勉强。
料理需要考虑对方的感受,不能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料理风格。就像医生给病人诊断开药一样,应仔细考虑对方的情况,选择适合对方的料理。不仅需要明白对方的口味,还需要考虑对方是否饥饿,之前吃了些什么,食物的分量和质量如何,平时的生活习惯,现在的身体状况等等。料理的美味不能仅仅体现在舌尖上,在样式上也要令人耳目一新,色彩的运用也要与众不同,必须使人在整体感官上都得到满足。
料理非常看重选材,如果食材不好,即使厨师的技术再高超也无能为力。如果是鸟类食材,最好选用那些尚未长成的中等大小的鸟,只有这样的鸟才是真正值得品尝的。而鲷鱼则当属重约1.5至1.9公斤的最为鲜美。除了精心选料,还必须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因为它是无法通过科学或其他人为手段再现的,所以我们必须要以食材的原味为贵。
餐具的好坏也是对美食感受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当你费尽心思做好一道菜,如果盛菜的容器是不好的,那么不管这道菜原本有多美味,你都无法从中获得任何快感。
最后,最好的料理法是“源于热爱”。实际上,在制作料理是必须注入我们对料理的热爱,不仅要懂得如何做好一道料理,更要享受做料理的过程。
书中还有很多与美食相关的记述,河豚 / 杂煮 / 山椒鱼 / 香盒蟹 / 杂煮 / 扇贝火锅 ……喜欢美食的人,自称“吃货”,网上有很多专门进行美食探店打卡的博主,即使受到经济下行的影响,但各城市的大型商业综合体最火爆的店铺永远都是餐饮。美食寄托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是人们活在当下的一种信仰。吃东西这事没法请人代劳,毕竟人还没有心有灵犀到味觉相通的地步。
最本真的最美味读后感篇十二
提到美食没办法不想到日本,这是一个饮食文化非常独特的民族,有着自己一脉相承的美食历史,和世界其他地方,甚至影响它们深远的近邻中国,都有着本质的区别。 日本美食有哪些不同呢,又能吃出什么样的美妙感觉呢?只有真正的美食家才能了解到其中的真谛,而美食更多是不可言传之物,看似只有亲自去品尝了。
好在还有一群人,他们也是美食家,但他们有着能够化腐朽为神奇的妙笔,能够用他们的文字给我们讲述美食的故事。这本《最本真的最美味》就是收集了一群日本作家关于美食的文章,让我们在不能品尝到美食的时候,来一次通过文字传达的美味饕餮盛宴。 那么这些日本作家都有谁呢?他们都给我们讲述了什么样子的美食体验呢?
北大路鲁山人,对他我们中国人可能略显陌生,但这一位绝对是一个吃货,而且是会吃、讲究吃、懂得吃的专业人士。他给我们普及了日本料理的基本理念,也就是这本书书名《最本真的最美味》的产生原因。日本美食讲究的就是本真,讲究的就是食物原始的味道。
所以北大路鲁山人告诉我们:料理,其实是处理食物的根本道理,重在过程,重在用心。只有真正的“源于热爱”才能料理出最美味的食物。而这种热爱,遍布于料理的每一个环节,从选材、食物处理要处处为食者考虑,到怎样最好利用食材,怎样把食材用最好的方式呈现出来,都是一个极为讲究的过程。
会吃的北大路鲁山人不仅仅是在理论上讲究着吃,他也在实践中给我们介绍着真正的美食。山椒鱼,已经属于日本保护动物,而且极难料理,是需要几个小时的时间进行炖煮的食材,但它还是成为北大路鲁山人口中美食,而且一生多次品尝。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只有从他的文字中去寻找了。 吃,不仅仅是一种美味,不仅仅满足于口腹之欲,更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而这也是文学家们通过食材可以清晰表达的内容。所以这本书中也就有了那些作家们关于吃的真实感受。
比如吉川英治,再也不会因为外界的美味儿改变自己的口味,再美味可口的食物,都没有妈妈了的味道,都没有“穷困潦倒的日子里,母亲辛苦做出来的古怪而廉价的小菜”更能满足他内心的需求。而其他的水果,饮料、普通的食物在每个作家的笔下都会吃出完全不一样的心境与感悟。
而吃更是一种关乎回忆的重要载体,通过舌尖上的感触而回忆起过去的人、事是我们最常见的经历。很多远在外地的游子都有着通过品尝食物怀念家乡的时候,这就是食物记忆的魅力。 而这些日本作家们的记忆都有什么呢?最为有趣的当时芥川龙之介了,在他的记忆里并不是因为食物而想起了人,竟然是直接把人想成了食物:“用李见弴君的肉做成松皮刺身一定十分松嫩可口”,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呢,是恐惧还是有趣,这也是作家的另类思维了。
日本作家的文字还是非常有特色的,细腻而温柔,读着这本《最本真的最美味》,徜徉在美食与文字的交相辉映中,带给我们美的享受。
最本真的最美味读后感篇十三
本身就是个吃货,所以每当我看到什么有关于美食的书的时候都想要去看一看,《最本真的最美味》这本书同样如此,同时这本书中吸引我阅读的原因还有这是16位作家共同书写的关于食物的书,芥川龙之介,北大路鲁山人,柳田国男······等这些日本知名的作家都在其中。
什么是美味的食物呢?
这一点说起来见仁见智,毕竟世界这么大,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人的口味都不一样,有些人认为美味的食物在另一个人看来就未必了。
就像《最本真的最美味》中说的“不管料理是什么味道,它都必须符合对方的口味,必须符合事物的道理。”
作者北山路鲁山人认为这是日本料理的基础观念。
《最本真的最美味》一书总共分为四辑,分别为:食之理,食之味,食之忆,食之趣。
食之理,讲述的是料理。
“料理,料的是食之理。”
《最本真的最美味》中说:“料,是处理;理,则是食物的道理,所以料理说的就是处理食物的道理。”
即用最本质的材料做出最美味的食物,不能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料理风格。
私以为第一辑食之理算是最切合书名《最本真的最美味》一说。
北山路鲁山人对于吃相当看重,也相当执着,他会吃,也会做。
为了让我们这些读者如何能够尽可能地品尝到真正的美味的食物,北山路鲁山人从食材的挑选,食材的处理上开始就一一告知我们,例如鸟类的选材,鱼类的处理,蔬菜的挑选等北山路鲁山人就洋洋洒洒写了好几页,教我们如何最好的保存食物的原味。
食之味,字面意思应该是食物的味道,然而我这一辑我更愿意理解它为“如何吃”。
一样食物放在跟前如何吃才能够更美味呢?
《最本真的最美味》中说:“如果一个人吃起河豚总是战战兢兢,那么他一定无法体会到河豚的真正美味。”
遇到一样美食,一种新鲜的食物的时候,不要想太多,吃就是了。
不管是什么样的食材,什么样的烹饪方法,既然做出来了且颇受一些人的喜欢,那么就有其可取之处,如果用怀疑的眼光去小心翼翼的品尝,还不如不吃。
就如同,炒炖过后的荔枝,爆炒瓜皮,刺五加新芽凉拌等等,这些食物的吃法给人十足的新鲜感,也别有一番滋味。
食之忆,顾名思义回忆过去的美食。
这是一种很多人都会有的思想,时间久了,日子过去了,总会回忆一下过去的一些美食。
这些美食,或者粗糙,或许在现在看来不是那么的美味,也或许早已经消失在了时间的长河中已经没有多少人会做了,然而情怀总是诗,过去或者说童年的美食总会在我们心中占据一席之地。
例如,我记忆中的锅边糊,鱼汤等,不算多么精致的美食,只是平平无奇的路边摊,然而它就是在我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也比如,片山广子的荞麦面,中谷宇吉郎的螃蟹等,都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食之趣,即食物的趣味。
吃,从来也不只是吃一个味道,还讲究吃一个趣味。
扇贝火锅,水果等,并不需要多么美味,多么稀奇的食物,有时只要叫上那么三五个友人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吃吃喝喝,就感觉生活充满了趣味。
《最本真的最美味》讲述的都不是什么极端美味的食物,然而作者娓娓道来从料理,味道,回忆,趣味四个方面告诉我们最本真的最美味。
最本真的最美味读后感篇十四
说到吃,脑子里总是有太多的想法。吃是人生大事,不吃就没人生了。中华料理菜系众多,各有特色,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日本料理作为一种比较流行的饮食,也有着它自己的独特之处。
近来看了本挺有意思的书,讲吃的。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日本美蕴精作选之《最本真的最美味》,收录了芥川龙之介、北大路鲁山人、柳田国男等十六位作家的文章,时不时碰撞到自己的内心,感觉确实不错。
不管是哪里,吃的历史跟文明的历史一样长。时代不同,食物也各有不同。过去的日本料理是怎样的?或许我们现在也只能从那些流传下来的浮世绘中窥见一二。书中最开始就给读者展示了几幅名家之作,艺术欣赏加美食诱惑,确实难挡。
爸爸是家中大厨,做的菜不仅家里人满意,来家里吃饭的客人们也是赞不绝口。我曾经问他怎么才能做到这样,他就告诉我一句话,不做吃饭的人不吃的菜。我似懂非懂,在书里看到北大路鲁山人所说的,料理需要考虑对方的感受,爸爸的话就突然在脑海里回想起来,他的话也因为这段文字让我有更深刻的理解。
看完舌尖上的中国,看到啥都忍不住想起那句“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采用最朴素的烹饪方式”。日本料理就真的特别强调食材,比如我之前看的美食综艺节目《料理东西军》,每期对决双方都会有一种特选食材,围绕这个特选食材做出一顿丰盛料理。 鸡是家里常吃的一道菜,但是如果买到了精心饲养的家鸡,爸爸就不做那些香喷喷的烤鸡盐焗鸡之类的了,就撒了把盐直接蒸,我们也确实尝到了不一样的美味,最本真的鸡味。
料理当然不可能只是口腹之欲,它还有很多东西,历史渊源哲理等。研究之下,会发现很多有趣的内容。柳田国男对三餐起源的民俗考察,挺有意思的。底层民众,对民俗的保留程度就越多。这也是我喜欢看的内容,料理离不开人,料理的故事也就是人的故事,我总会不自觉地会拿来和我们自己做对比。
我的家乡是小吃之乡,有朋友从外地过来,自然要带他们去品尝一番。这家店吃点豆腐花,那家店吃点薄饼,再到旁边那家店吃吃笋粄……就像逛夜市美食街一般,一边走一边吃,身为主人的我,一边吃还得一边介绍,这个小吃的故事或者特色啥的。这些市井小吃,充满人间烟火气息,也是最真实的人间写照。
在外的游子总是对家乡的味道魂牵梦萦,我这边外出回家的人,往往一下车就会就近找个小店,叫上一碗面,感受那久违的味道。说也奇怪,不管是哪家店,都有那种家乡的味道,而到了外头,再怎么找也很难找到那种感觉。我在外头读书四年,找了好久也没找到,还是得回家才能享受吃面的满足感。
你敢不敢相信,我一边吃着泡面,一边看着这本讲吃的书,还一边记录着自己内心的感受。小时候寄宿舅舅家里,舅妈时不时夜里会煮泡面当宵夜。现在的宵夜种类可丰富了,但是我依然隔一段时间就想吃一碗泡面,这大概也是人总会忍不住追寻童年的味道的表现吧。
最本真的最美味读后感篇十五
文/石墨杨(shimoyang11)
《舌尖上的中国》系列节目,让中国美食文化火爆国内外,中国美食在世界上久负盛名。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以其独有的海洋饮食文化,让我们领略了一个不一样的日本饮食文化。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人生况味,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生命中难以忘怀的一道料理,或是童年时的记忆,或是独处时的感伤,或是在他乡的旅愁。在我们心中,难忘的味道也许不是贵的,但一定好的。
《最本真的最美味》这本书精心选取日本16位作家共同书写的关于食物的记忆,既有北大路鲁山人对食物的精进之心,也有芥川龙之介对食与友的趣味杂谈,还有柳田国男对三餐起源的民俗考.....一生中会有各种各样的记忆,而关于味蕾的那道记忆,也终将成为生命中的一种慰藉。
吃饭是一门大学问,该怎么吃饭?
慢慢吃,多多吃,早饭要吃得丰盛,午饭要吃得饱满,晚饭要吃得随意。但这是别人家的规定,在我们家的每一餐,爸爸妈妈都是为了工作而吃。而孩子们则为了能够尽情玩耍,为了尽情歌舞和成长,为了能以最佳的状态去学校读书、学习知识而吃。
学习不能只满足于表面知识,还要积极地付诸实践,只有通过实践不断加深研究,我们才能深化自己对料理的认识。
我们一起看看北大路鲁山人的《日本料理的基础观念》不管料理是什么味道,它都必须符合对方的口味,必须符合事物的道理。
料理,料的是食之理。料理,从字面上看,料,是处理;理,则是食物的道理,所以料理说的就是处理食物的道理,我相信其中有很深的含义。因此,料理必须是理性的,必须要符合事物的道理。割烹(日式烹饪法)指的是将食材先切后煮,我们很难说它是处理食物的道理。料理必须是完全合理的,不能存在丝毫勉强。
临阵磨枪做不出好的料理,只有发自内心地喜欢,并拥有一个味觉灵敏的舌头,才是能做出真正美味料理的秘诀。
北大路鲁山人说,料理需要考虑对方的感受,不能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料理风格。原材料第一,选材非常重要。切勿扼杀食材的原味,料理的秘诀在于保持食材的原味。做黄瓜就要保持黄瓜的原味,做蚕豆则要保持蚕豆的原味。比如做烫豆腐时,我们必须精挑细选,选取最好的豆腐,而不是总念叨什么“要加酱油!”“要加佐料!”当然,佐料也必须十分上心,但它终究是第二位的,比起佐料,对豆腐的拣选才是重中之重。
美酒配佳肴,人间美味。古川绿波在《食与故人》中谈到:我们倒出红葡萄酒,吃着仍在滴血的牛肉,再将刚刚倒出的红葡萄酒也一并送入腹中。就在这个时候,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牛肉就应该配红葡萄酒。
片山广子的《八月瓜》,邻居家的院子里第一次长出了八月瓜,托他的福我也分了不少。八月瓜的皮比里头的果肉好吃,处理八月瓜时,要先将瓜皮置于阴凉处四五天直至晾干,然后将它剁碎放入油锅中爆炒,最后将爆炒过的碎瓜皮浸在酱油中用小火红烧。这瓜皮味道十分稀罕,甜中带着少许苦涩,嚼起来十分柔软,还散发着一种大自然的气息。
久保田万太郎在《浅草美食》,更加不幸的是,从一开始,浅草就没有一个地方能让我们聚在一起,静静地享受美食。久保田万太郎如数家珍,滔滔不绝说出了很多料理店的名字。料理店有:草津亭、“一直”割烹、松岛、日本桥“大增”、冈田炭烧鸡、新玉和宇治茶之乡。鸡肉店有:太金鸡肉点、竹松鸡肉店、须贺野、御牧和金田。寿司店有:美佐乃、天山美家古寿司、寿司清、金寿司和吉野寿司本店。
古川绿波说出了真话,其实很多美食都藏在那些廉价、低档的市井小吃里。
在我的家乡西安的很多美食,就是在街尾巷口,很多老字号开了连锁店,反而不如一些苍蝇馆子吃着美味可口。木炭烤的羊肉串就比电烤的味道香,回坊的羊肉串真材实料。美食讲究返璞归真,市井烟火气。
《最本真的最美味》一本关于美食的记忆之旅,中国民以食为天的文化必然影响了日本,一个民族的美食中蕴藏着文化,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最难忘的味道无论贵贱,一定是最好的。
墨杨世无双,赠君一枝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