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跟大师来读书:小时读书》读后感1000字

《跟大师来读书:小时读书》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17 20:00:28
《跟大师来读书:小时读书》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6-17 20:00:28   小编:

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小时候的阅读经历,以及大师们对阅读的启发和影响。作者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体验了不同的情感和思考方式。同时,大师们的教诲让作者懂得了读书的真谛,更好地理解了人生。这篇文章值得每个读者借鉴和思考。

跟大师来读书:小时读书读后感(一)

朋友,你会读书吗?

我想,绝大数朋友的答案都是会呀,读书怎么不会。从小到大都读了20几年,怎么不会?

但是你真的会读吗?文章都读懂了吗?

答案是只读懂了一部分。

那该如何去读一本书呢?今天就给大家带来一本新书,书名《跟大师来读书:小时读书》。他由废名所著,原名冯文炳,湖北黄梅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京派”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不像其他作家看得云里雾里,让人捉摸不透,他通常把问题缩小话,喜欢用典故,无论来源是诗歌、戏曲或者散文,使用的时节,他往往加以引申,给予其新的含义。

《跟大师来读书:小时读书》分为五辑,《小时读书》、《中国文章》、《陶渊明爱树》、《孔子说诗》、《竹林的故事》,对于这五辑,《中国文章》作者给予不一样的解读,书中作者指出中国的文章里没有对于世界的厌恶,但是国外文学中,比如作者喜读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喜读哈代的小说,喜读俄国梭罗古勃的小说,往往他们的文章里却有中国文章所没有的美丽。中国人生在世,确是重实际,少理想。对于中国诗人善于写景,如“草木无忘忧之意,花无长乐之心”,”霜随柳白,月逐坟圆“。也许你认为没有人能写出这种诗句。

其中《女子故事》,书中指出中国的事情都是该女子倒霉。在历史长河中往往女性所代表着悲惨的角色,如“周幽谁诛焉得夫褒姒”,总会把亡国与女子联系在一起。而在外国文学作品里,女子都是洒脱、自由,敢爱敢恨。而诗人李商隐写了《景阳井》,诗写得很优美,触景伤情,但有些事总不能怪女子,但是因为当时的社会背景,女子就这样成了不幸的牺牲品。

写在最后

《跟大师来读书:小时读书》看似教你如何读书,但是实际上是一种生活态度,从古人的诗文中看出作者对于生活、对于自己的祖国的热爱,他们绝大数描绘景色,通过景来抒发自己当时内心的想法,也许我们很难理解他们为什么会有感而发,但是如果我们换位思考,说不定能体会他们当时那种感受。

也许我们很难理解,但是作者以让人很好理解的方式让我们明白古代诗人的社会背景以及当时的环境,在当时他们也想成为英雄,保家卫国,但是朝廷的腐败,只能通过借景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想法,说不定也能成为千古名句。

跟大师来读书:小时读书读后感(二)

废名是民国时期的京派文学作家,虽然其名号不为人熟知,但是相信很多人听过他那句:此地是妆台,不可有悲哀。这句诗出自于他的诗歌《妆台》。

这本书分为五辑,收录了废名读书的心得及感悟,以及他的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废名的文字不是很好读,一来因为民国时期的半白话半文言的语言特点,另一个原因是废名极多用典故,除非读者有比较扎实的传统文学根基,否则很多地方都不太好理解。关于用典故的问题这本书有两篇废名的相关文章,从中不难看出废名非常欣赏会用典故的作者,比如李商隐。而且废名主张用有意思的典故,而非陈词滥调的典故。因此阅读时需要查阅及深思的地方很多。

废名爱读《论语》、《诗经》,他也爱孔子,本书中有多篇相关文章。废名认为孔子及《诗经》的最大特点是真实有趣。正如他多次提到的孔子对于《诗经》的评价:“思无邪”。废名认为中国文学缺少些真实,比如性事就不能提,又比如很少有厌世的文学。关于这点,我想起了前些日子在网上看到的一个段子:美国文学——我为自由而死;法国文学——我为爱情而死;俄国文学——我死了;日本文学——我想死……但是到了中国文学就变成——活着。这样想想还真是如此。我们的文学一贯不喜欢人露出败象,不管怎样必须励志必须硬撑。

废名的短篇小说中乡土气息很重,故事的地点不是在竹林里,就是桃园里。他的小说主人公也是普通的农人,故事也不外乎平常的农家事。此外他小说中总是在冲淡平和中透露出一种悲哀。是安静的悲哀,无出路的悲哀。废名说中国人最爱避讳死,文学中也是。他自己的小说里总是有死神的影子。在这悲哀背后,是废名对同胞的同情及爱护。

此外废名对于《诗经》及《论语》的解读也是一大亮点,从中可以收获许多新观点。废名最是赞赏孔子骂的“正墙面而立”,这个我认为可以有两种解释,一个希望大家多多学习,不要不学无术无所事事;另一个希望大家做有趣的学习者,不要死读书读死书。在这个方面废名是非常好的榜样。

跟大师来读书:小时读书读后感(三)

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就是读书。拿起一本书,看完目录后快速翻页,自然大体知道内容是什么风格;或者看看序言,找出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用这个思想来扣内容,十之八九大差不差,做个知道分子也是极好的。

可是,走马观花般看书,在书的精神世界门前徘徊,算是读了,也算是没读,有的书得深入其境,才能感受到行文的奥妙。废名的著作《跟大师来读书:小时读书》就是这么一本用心深入研读的妙书,书的每一个字你都认识,可一旦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你啥都体会不到。

这不是夸张之辞,确实是让我感到废名的文笔趣味意深。不管是第一辑《小时读书》还是后面的《陶渊明爱树》还是《孔子说诗》,都能让人感到“应该很简单但却阅读艰难”,得一个字一个字地看,不能落下,落下了也许就不能完全领悟其中的味道。

比如在《教训》一章中,废名写道,“有一天读老子《道德经》,忽然回到小孩子的地位去了,完完全全地是一个守规矩的小孩子”。你要是突然略过这句话,或者只做消遣的文章,便不能感同身受地沉浸在作者对传统先贤的博大精深中。

所以,读废名的文字,有一种紧迫感,让你不敢放松,生怕忽略其中深邃思想的大门,漏掉进入作者精神世界的机会,更不同于阅读老舍先生那般风趣的文字;有的书,也许能让浮躁的你静下来,但废名的书,如果心平静不下来,它是不会停下来等你的。

因此,废名的作品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内心必须平静下来,排除外物的干扰,思维进入到一层,才能解锁下一层,不断地层层递进,才能明白微言大义,或者找到他内心最香说的话。

废名的行文风格,可以看做是一种障碍,也可以看做是一种悬念,你可以理解为对思想的保护,也可以理解为“凤求凰”。只有一定的学识和见识,才能层层拨开文字的迷雾,体会到其思想的深刻性,你得到了共鸣,才有资格做对方的知己。

这种写作风格和手法,建立在废名先生爱用典故的习惯上,孔孟、李杜等人的故事信手拈来用以明志,你了解了四书五经,你读懂了陶渊明,自然会慢慢读懂隐晦,从而接近废名。

周作人评价废名,“他的行文好比一溪流水,遇到一片草叶都要去抚摸一下,然后又汪汪地向前流去”。溪水抚摸草叶,是生活中的寻常景致,而抚摸前后的景致,真是同一片景致吗,让人感受到“人不同踏进同一条河流”,有种哲学思考的味道。也许在废名看来,溪水因草叶而有趣,草叶因溪水也不凡,但不是心思细妙之人,感受不到其中微妙的情致。

正如周作人的另一种评价,废名的文字“初见者每不知其云何”。有人说,废名的文字是心境的写照,既然是心境的写照,就应该以内心读内心,读得久了,悟得久了,也许就感受到文中的溪水和草叶。

读书,真的要心静下来才行!

跟大师来读书:小时读书读后感(四)

如果在假日时光,一杯税,一本书,度过一个晴朗的下午,这是再惬意不过了。当然这本书得值得陪伴你一个下午,值得阅读,细品,回味,就像一杯好茶一样,浓郁清香,回味无穷。

而本书就是这样的一本书,陪伴你一个下午,而身无倦意,清新芬芳,读完之后又似余音绕梁一般,书中浓郁的气息似乎充满了阅读的房间。

这便是心书合一,《小时读书》足以让你沉浸其中,让你窥探当年废名大师的内心,又让你穿越的大师当年读书的时代和环境,感同身受。

本书是一本文集,由若干篇废名先生的若干篇治学文章收录而成。废名,本名冯文炳,湖北黄梅人,著名作家、学者。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代表作家。

在现代文学史上自成一派的人物不多,都是很了不起的,他们的治学心得文章,值得一看。看完之后真的也觉得不虚此看。

全书有很多先生对所读之书的批注,而这些批注,足见废名学贯中西的功力,从古今的典籍到国外的莎士比亚,《唐吉可德》,信手捏来。

作者对书籍的研究力透纸背,如89页,通过对《水浒传百十五回》和《水浒传》通行版本相关章节的细节分析,作者明确指出《水浒传》通行版本并非某个作家创作,也就是并非施耐庵所作,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民间文学作品。

如果作者没有足够的治学功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是不会得出这样的学术意见和结论,否则就会和一般人一样拿《水浒传》当小说看,受益很浅。这一点治学方法和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古语讲得好”尽信书,不如无书“,书中表现了作者对金圣叹(明末清初大才子)非常的倾佩,也引用了金圣叹很多评注。但是也不尽是完全赞同金圣叹的看法和观点。最后提出了自己一套著书立传的观点,消化吸收前辈的治学精华,化为我所用,这才是高明的地方。我想,每个想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的人,大抵都会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

时代远去,大师也远去,但是大师们潜心研究学问,治学严谨的作风永远值得后辈们学习。

好的读物会让人产生穿越感,说再通俗一点,就是如临其境。本书虽然说心得文集,好多文章篇幅很多,但是学养极高,沐浴其中,常有豁开朗的感觉。不仅工作之余,可以读一读释放压力。而且更可以作为智慧之书,常读常新,建议读者多加收藏,品读。

跟大师来读书:小时读书读后感(五)

机缘巧合的机会遇到了这本大师之作:《跟大师来读书:小时读书》。初时只以为这是一本教授如果提高时间管理,及如何读书的方法论文章,但是深入之后才发现,原来稍显晦涩的文章背后,其实教授的是一套读书的方法论,如果真正读懂了,确实受益匪浅。

《跟大师来读书:小时读书》这本书分为五个部分:小时读书、中国文章、陶渊明爱树、孔子说诗、竹林的故事。虽然没有明确表明小时读书的好处与方法,但是却通过数篇短小的文章逐渐揭示了为何要小时读书。

这本书的作者废名(1901年11月9日-1967年10月7日),湖北黄梅人,原名冯文炳,中国现代作家、诗人、小说家,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文学"的鼻祖。

1917年,考入国立湖北第一师范学校,开始接触到新文学。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成为周作人的学生。1925年10月,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1928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桃园》。1932年,出版长篇小说《桥》《莫须有先生传》。1949年,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

到底该如何读书?答案是小时读书

刚开始很多人看了书名都会误以为小时读书是对时间管理的叙述。可是其实不然,小时读书的真正含义其实是从小开始读书。

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人称"废名风"。语言的许晦涩难懂,却并不影响废名作品的深远影响。而其中,就有这样一篇文章,充分揭示了中国家庭教育的诟病。

《小时读书》里提到了《四书》,提到了《论语》,也提到了在少小时,废名自己亲身经历了哪些所谓的没有理想式的读书,曾经给他带来的伤害及影响。然而,小时候认为所受的教育等于有期徒刑,在渐渐长大后,才发现这一系列看似严苛不近人情的教育背后,却给他带来了一系列的惊喜。而渐渐的似乎也能理解《论语》中,那些写的好的句子,更可以用典故来表达自己。这是少小时读书所带来的喜悦,却也是少小读书时万万没有想到的。

教育不能改变中国式家庭教育的现状但是读书可以

小时读书里描述了很多废名先生亲身经历或看到的中国式家庭场景。早期的中国式家庭,大多被困境包围,孩子的天真烂漫,也务必与家庭生活的窘迫相提并论,更别提合适的教育方法。在这种大环境下,当时的教育往往都是严重滞后的。

既然教育无法改变中国式家庭的现状,那么让孩子从小读书或许是最后的选择,读书可以改变未来。比如废名的侄子在不经意间,也要变成了作家,比如废名自己,虽然觉得饱受教育之苦,但是却依然成长为有名的作家。

所以说,小时读书,自有其裨益,而这也揭示了废名先生为何提倡小时读书。

跟大师来读书:小时读书读后感(六)

《跟大师来读书:小时读书》这本书由后人精选废名先生的多篇关于读书治学方面的文章组成,内含五大板块:小时读书、中国文章、陶渊明爱树、孔子说诗、竹林的故事。

有读者会好奇,废名是谁?为何会和鲁迅,贾平凹,沈从文等大家扯上关系。

废名(1901年11月9日-1967年10月7日),湖北黄梅人,原名冯文炳,中国现代作家、诗人、小说家,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文学"的鼻祖。

1917年,考入国立湖北第一师范学校,开始接触到新文学。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成为周作人的学生。1925年10月,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1928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桃园》。1932年,出版长篇小说《桥》《莫须有先生传》。

1946年,受聘北京大学国文系副教授。1949年,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1952年,调往长春东北人民大学(后更名为吉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1967年10月7日,因癌症病逝于长春。

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人称"废名风",对沈从文、汪曾祺以及后来的贾平凹等文学大师产生过影响。

但由于废名先生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特点,语言有些许晦涩难懂,导致废名先生的作品鲜有读者。

废名先生的作品有以下几种风格:一是散文化倾向,也正是对后辈大家们影响颇深的一种风格;二是以禅写诗,废名在中国新诗上的主要功绩是开辟了一条新路,以禅写诗的新路;三是美与涩的交织。废名的诗美是天然的,诗情是古典的,往往令读者有一种丈二和尚摸不找头脑的美丽,有仿佛得之的感觉。

在小时读书这本书中,废名的文章仍可以看出来鲜明的个人特点,不仅批判了旧的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灵的摧残,更用一种禅意的方式指出这种教育就像是坐井观天一般。作品虽好,却不是儿童所能理解与接受的知识。

在书中,有这么一篇文章:桃园。这篇文章刻画出了典型中国农村家庭孩子天真无邪的特点,以及中国式父母遭遇的困境。

生病的孩子时时刻刻挂念着自己的父亲为什么要一直喝酒,时刻疑惑不解为什么自己的父亲要和母亲吵架,为什么家庭具有如此的不幸,思考着本应该属于父亲的责任。

这本书中刻画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也为当代家长提供了许多教育指南,值得一读。

跟大师来读书:小时读书读后感(七)

跟着大师读经典

近年来,掀起了一股“国学热”的风潮,即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包括穿汉服、播放国风综艺、阅读国学经典著作等,其中阅读国学经典著作是国学热潮的重要表现内容。

这些国学经典著作历久弥新,是经典中的经典。经典虽好,但实在难读。国学经典多是文言文写就,如果语文功底薄弱是很难理解千年之前的圣贤所作。

“京派作家”废名的《来跟大师读书:小时读书》一书中,收录了作者多篇关于读书治学的文章。废名从小接受传统的私塾教育,对于中国传统的经典文学作品可以说是信手拈来,从书中的选题和大量用典就可以看出作者传统文化的底蕴之深,这跟他从小接受私塾教育,熟读经典有很大关系。

他少时的学习经历,奠定了他传统文化的底蕴。虽说他在书中批判了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我自己是能不受损害的,即是说教育加害于我,而我自己反能得到自由。但我绝不原谅它。我们小时所受的教育确实等于有期徒刑。”不可否认的是,他也从中得到许多益处。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应该怎样阅读经典?

阅读经典就是在阅读自己的生命感受。阅读经典不是在增加知识,而是在经典中阅读生活,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对于生命的感受能力越高,面对生活的抗打击能力就越强。我们需要从经典中获取这种心灵力量,增加对生命的体悟。经典思想可以解决当代问题。《论语》、《孟子》等经典中反映的思想,仍然适用于现当代,不管是个人、社会,甚至是国家层面的问题,也可沿用这些经典思想,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经常会在国家领导人的发言中看到这些经典语句的原因。

阅读经典,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慢慢阅读、咀嚼,切不可追求速度,更需要我们以从容的心态去阅读。阅读一部经典著作,得先达到对作品的整体把握,我们必须在作品中的语句与段落、段落与章节、章节与整个著作之间不断进行反复对照、求解、互证,更要参照对比其他经典著作进行互释。所有的人文经典都需要这种内外相互联系的解释循环才能深入理解与通达。作者在谈到读《论语》时,引用并参照对比了陶渊明、《中庸》等经典著作。

经典,需要慢下来从容的阅读!

跟大师来读书:小时读书读后感(八)

自从读了“跟大师读书”系列中的《经典语文课》后,便迫不及待地找来另一本《小时读书》走进小时候的阅读历程,去探寻文章的精妙之处。

《小时读书》的作者是废名,湖北黄梅人,原名冯文炳,中国现代作家,诗人,小说家,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文学”的鼻祖。原以为京派文学就是像老舍先生操着一口京腔十足的话的文章,然而非也。这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何为“京派文学”?

京派文学,是指在30年代以北方城市为中心的作家的文学创作流派,主要写真善美,与“海派文学”形成巨大的反差。除了废名是创始人,代表作家还有沈从文,凌叔华,林徽因等。他们这类作家都是陶醉于传统文化的精美博大又置身于自由,散漫的校园文化中,我喜欢他们的写实风格,大多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看沈从文和林徽因就不难理解这类学派作家的风格了。

这本书也是沿用之前的以旧录旧的方式,虽然语言习惯不同,却能从中感受作者的文字风格。这本书分为小时读书、中国文章、陶渊明爱树、孔子说诗、竹林的故事五个文辑。

小时读书常常窃喜,恍如看到儿时的自己

小的时候常常不懂为何读书,读书的意义是什么?还记得大家在上学时候的呼天抢地的哭闹吗,为了逃避上学拙劣的演技和搞笑的借口吗?在教室里看着窗外的鸟都是自由的,无不羡慕教室外的一切,觉得自己被监禁在这四天方里何等的悲哀,当时这是《还珠格格》热播时,小燕子负气逃跑到棋社,被关在里面做牛做马,和我在教室里的煎熬是如此一致。就连作者也在写道:“我想将我小时候读《四书》的心理追记下来,算得儿童的狱中日记,难为他坐井观天到底还有他的阳光哩。”果然,无论是前人还是现在人,小时候读书的痛苦竟然穿越般的相似。

小时候读书,很多小伙伴都被“全文背诵”“段落背诵”这八个字深深“伤害过”。因为都是翻开书马冬梅,合上书马x梅,再翻开书马冬梅,合上书x冬梅。遇到段落重复总是常常窃喜可以偷懒了,作者读到“在邦必达,在家必达”也觉得讨了便宜,因为可以一句抵两句。“割鸡焉用牛刀”“某在斯某在斯”觉得好玩,小时读书不就是这样,虽不解其中意思,却觉得好玩得不得了吗!

竹林的故事,是儿时的故事,是对童年的追忆

在这些文辑中我最喜欢的“竹林的故事”这部分。

夜幕降临,繁星点点,遥望星空时,我总爱回忆过往点点滴滴,好的,坏的,遗憾的,错过的,在这璀璨的星空中那最耀眼的是童年里的玩伴,和小弟在夏日里去河堤路骑车,去后山上抓蜻蜓,抓萤火虫,听邻居阿姨讲故事,还要争做猜谜语大王,然后伴随蛐蛐声在姥爷家的老屋里慢慢睡去,纵使是独生女,却有个朝昔相伴的小弟,我们俩一起下河,一起爬山,倒也不孤独寂寞,相见就一言不合打架,不想见的日子里互相想念对方,就像作者笔下的柚子妹妹和他,柚子妹妹寄居在外婆家,和我何其相似,原来我和大师的生活竟然如此重合,读着不合当下语言文字,却也生出了惺惺相惜之感。再读,仍旧如此,这大概是竹林故事,都有我们这群龙的传人的童年印记吧!

在这夏日里,跟着京派作家废名读一读不一样的文学,体验一样文学大师的世界。

跟大师来读书:小时读书读后感(九)

追忆似水年华,最令我们难忘的莫过于儿时的读书时光,虽常有困惑却仍时常感到快乐,但是有一位大师却对儿时的教育时光“深恶痛绝”,他便是文学大师废名先生。

废名,本名冯文炳,湖北黄梅人,著名作家、学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京派”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别具一格,凡他写出来的,全是他自己的,他真正在创造。著有《竹林的故事》《桥》《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作品。

《跟大师来读书:小时读书》中收录了废名先生多部经典治学之作,让我们从这些看似朴实无华,实则寓意深刻的文章中一窥废名先生的读书心得以及童年故事。

我们曾不止一次地认为那个年代的孩子能够学习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当我们看到废名先生在《小时读书》中称其小时候所受的教育确是等于“有期徒刑”时,不禁产生疑惑,那会是一个怎样的学习环境呢?

废名先生对于儿时教育的抵触可以追溯到他小时读《四书》的时时候,在《小时读书》中他将小时读《四书》的心理追记下来,逐一叙述那始终难以忘怀的“狱中时光”。从书中的叙述我们不难看出废名先生喜欢读孔子的《论语》,每每读及其中的句子,总会感到欣喜,这与读《孟子》《大学》《中庸》又有所不同,单看废名对《论语》的喜欢程度可见一斑,读《论语》时总会有喜悦与好玩的心理不断涌出,而读《中庸》时便会感叹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难字。

废名先生的文章喜欢多引用典故,这或许与他儿时读《四书》的经历有关,当你浅读废名的作品时总会有一种读古文的感觉,只有深入地去读透才能理解其中的寓意。这些叙述虽看起来朴实无华,却暗含深意,需要我们一读再读,才能看透、读透、吃透。

我们要学会在文章中引据经典,将文化的精髓化作自己的、可以直接抒发出来的情感,这才是学习语文真正的目的。

废名用自己独特的理解方式以及生动的讲解,将一堂堂经典语文课带到全书中为我们讲解读书治学方面的作用,与我们一起感受文化之美,感受语言的魅力,认知经典语文的重要性。

《跟大师来读书:小时读书》一书以废名先生的童年做引线,将我们带入一个认知读书的环境,与废名先生一起学习如何读书才能获取知识的最大化,如何让读书变得更加有趣、有物。

跟大师来读书:小时读书读后感(十)

“我自己是能不受损害的,即是说教育加害于我,而我自己反能得到自由。但我绝不原谅它。我们小时候所受的教育却是等于有期徒刑。我想将我小时候读《四书》的心得追记下来,算的儿童的狱中日记,难为他坐井观天到底还是他的阳光哩” 废名先生古文功底之深厚,文章之平实优美,文学成就之斐然,一定得益于小时候的大量读书,得益于儿时的文学熏陶。虽然他把小时候的教育比喻为有期徒刑,但从《小时读书》中,我们看到那些古文熏陶对于他的深远影响,又是不得不提到的。

小时候是记忆力最好的时间,好多需要记诵的那些文章,应该利用这段时间深深地植根于大脑之中,这将是一辈子受用无穷的东西。虽然废名小时候受到的是《四书》的熏陶,他至今仍然能够深深地记得背诵《论语》时的那种痛苦,要不也不会有这样一个比喻了。当时的心得体会、当时的心情都历历在目,其中既有背诵的心酸,这是每一个用功的学子都会有的体会,毕竟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也没有谁能够轻易的把那些过时的古文记在大脑之中。但这其中也会有着其莫名的快乐,在背诵时的各种小插曲,甚至每一个句子、每一个字所带来的不同的感悟,现在也铭记于心。 中国古文已经成为他人生的一部分,虽然他对于小时候的背诵有着深深的悔恨,但却无法改变这些知识给他今后的命运所带来的改变,他的那些记忆信手拈来,他的文章用典准确,他的文字典雅优美,都得利于他小时候的那些背诵。

我们现在不会再去要求背诵那些深奥的《四书五经》,但在小时候一定还是趁着记忆高峰,需要用功的记住一些东西的。优美的唐诗、宋词,流传至今的散文、诗歌,把那些美好的文章记忆在我们的身体之中,在我们长大之后必将是滋养我们精神的重要养料。 当然,古文还是需要了解的,毕竟这是我们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不需要完全背诵,不是不需要我们理解。在废名的《小时读书》中介绍了非常多的关于中国古典文化的内容,有关于《论语》,有关于其他《四书五经》,有关于中国四大名著,也有关于陶渊明,关于孔子其人其事。废名把他所经受的那些熏陶,又经过他自己的个人感悟、理解传达给我们,对于我们又是一种学习。

这本《小时读书》是《跟大师》系列中的一本,还是要建议这套书一起来阅读了。里面有我们需要背诵和学习的所有最好的知识来源。《经典语文课》就是那些已经成为经典并流传的文章,是值得我们背诵的,而老舍的《我的读书笔记》和朱自清的《写作杂谈》是关于教我们读书、写作的内容,这本《小时读书》虽然名字叫小时读书,确是给我们来了中国古文的熏陶,让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学。这就是一套关于我们语文教育的全本指南,是要给我们补齐所缺失的那堂中文课。

跟大师来读书:小时读书读后感(十一)

现如今很多人都不太喜欢读书,人手一部手机足以走天下啊!你看坐地铁上人人一部手机低着头被手机里的世界所吸引,很少能看到在地铁上看书的人。有的人或许说,看书太慢,手机上信息都看不完还看书呢,看书太浪费时间了。

虽然现在人人时间都很宝贵,但挤挤时间还是会有的。之前单身时除了上班外有很多间时间可以用来阅读,很享受工作一天后躺在床上看书的时光;现在有了孩子后每天都围着孩子转,大把的时间被分隔成N个零碎片,想要看完一本书需要在孩子睡觉后,做完家务后争分夺秒的看书;最近和朋友开启了创业,前期大部分时间都投在创业上,剩下的时间就是亲子陪伴时光,属于我的阅读时间真的是几乎少之又少。

大概有一个星期没有阅读了,对于我来说内心确实很恐慌有一丝丝的焦虑。今天早上利用通勤路上的时间我阅读了一本《跟大师来读书小时读书》的书,这本书一共有五章,每一章都是小时必读书目的经典。第一章写作者小时候是如何读书的,比如是如何读《论语》的,如用应用书中的典故的。其实小时候的记忆是最好的,我相信很多人都还记得小学背过的语文课或诗词之类的,越长大记性越差。

《三字经》是很多家庭作为孩童学龄前启蒙需要背的文章。作者说《论语》是小时候熟读的书,也是读得最早的。相信作为父母的我们都有同感吧。

关于《论语》类的书,许多孩子刚开始读起来不是很顺利,我们看看作者是如何 读论语的。

作者读《论语》获是了很多经验之谈。有一次在县城里给学生做补习,朋友带来他的外甥,让作者给补习,可是这个孩子年龄过十五,不会国语是失学的孩子,作者为孩子手抄一份九九乘法口诀,在一边抄一边迁怒于朋友不该带来这孩子时,抬头看一眼无辜的孩子时的,作者突然感觉自已错了,不应该迁怒于学生。此时想起之前读过《论语》中的一句话:“子曰:有教无类”。此时这章书给作者很大的安慰。

如果光读书不从生活经验中去体验作者写书的心境时,根本无法感受到语句真实的魅力所在。像《论语》这类经典的书,必有经典之所在。

《跟大师来读书小时读书》中的中国文章、陶渊明爱树、孔子说诗等每章都是非常经典的文章,像这类书应早日植入孩子们的阅读世界里,让孩子们一开始就能接触到经典的书,用经典的书去熏陶孩子的文学世界,想必将来在阅读上一定不会甘拜下风。

多让孩子读读经典书,总归是好的。在文学的道路上视野才会更加开阔。

跟大师来读书:小时读书读后感(十二)

选自《跟大师来读书*小时读书》的若干作品,对京派作家废名“永远长不大”的特质是毫不掩饰的。废名将儿童固化为故事的主角,并采取过去时的书写方式,追求的审美意味是深沉的,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远远要比知道“自己到哪里去”更重要。

废言在文本中讲述了发生在自己身边曾经认识和见闻的人与事。当被叙述的过程在文本中呈现回忆状态,它就已经失去了原原本本记录与传承的风格,毕竟对先前发生事情的重构,着重聚焦他人的悲欢离合,书写人生的阴晴圆缺,而非讴歌自我的放纵青春,畅想岁月的静美如瑕。 《竹林的故事》中的三姑娘,父亲在时,“小小的手掌,跟着她的欢跃的叫声热闹起来,一直等到蹦跳蹦跳好容易给捉住了,才又能坐下草地望着爸爸”,父亲亡后,“黑地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虽然更显得好看,却叫人见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样懒懒的没有话可说了。” 家庭对于每个人都很重要,只是父母子女可以有美好的开始,未必有甜蜜的结局。

《柚子》中的柚子,“完全不是我记忆里的柚子了,却也不见得如妻所说那样为难人家的女儿:身材很高,颜面也很丰满,见了我,依然带着笑容叫一声焱哥”。从两小无猜到心有千千结,只不过是时光的嬉戏,既无情又无趣,家境败落不是某个人的过错,怨只怨时代在伤害每个人时从来不需要借口,共同的成长并不意味着共同的记忆,但失忆的彼此却不需要共同的成长。 《桃园》中的阿毛,当尼姑偶然路过时,“同是天涯沦落人”,瞬间忘记了自己的孤独与清贫,“回身家去,捧出三个红桃,阿毛只可惜自己上不了树到树上去摘”,心里空空的,什么也没有想。小小的心儿没有声响地碎了。桃树病了,父亲病了,母亲病了,自己也病了。看似世外桃源的“桃园”,实质上却是痛彻心扉的“桃缘”。 《小五放牛》中的小五,以涉世未深的目光看待大人世界发生的爱恨情愁,“毛妈妈是陈大爷的娘子吗?那么陈大爷是干什么的呢?这第二问使得我很有趣,我知道我没有问出来我的意思,但有一个意思,我是随便地想了一想罢了。”成年人的组合更多的是为了生活而苟且,而非诗与远方的召唤。

废名将童年时光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一方面源于对生命的珍惜与关爱。儿童是人生的开篇,正如在一张白纸上,可以写字、可以作画,无拘无束地去表达、去构思、去追求。由于没有受到世俗的浸染,其纯洁、善良、天真的性格突显人情人性中最为美好的亮色,反衬下的成人世界阴暗、虚伪、狡诈,离理想很远,离生活很近;另一方面童年是废名认识世界、观察人生的起点,生于黄梅,居于黄梅,或许并不缺乏诗意的想象,哪怕只是希望成为一个自由自在的人,但残酷的现实,即使没有刀光剑影的威胁,也少不了灯红酒绿的诱惑。

跟大师来读书:小时读书读后感(十三)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小时候,牙牙学语的你是不是也曾被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领着读过一些小人书,古诗,汉字,拼音,字母,这都是对你思想的启蒙,为你打下坚实的基础,热爱读书的基础。

著名作家废名,曾经在一本书中跟大家分享了他小时候读书的记忆。这本书的名字,简洁易懂——《跟大师来读书:小时读书》。

废名,湖北黄梅人,原名冯文炳,中国现代作家、诗人、小说家,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文学”的鼻祖。 废名在1917年考入国立湖北第一师范学校,开始接触到新文学。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成为周作人的学生。中文系任教授。1967年10月7日,因癌症病逝于长春。

作者简介

废名的文章以一种自然、通脱的文风,写出了他对文学、对于生活的思绪。所以在读的过程中能感受到他的几分烂漫天真,又略有几分自恋,而这又有着他对于文学理解、文学体验的执着。

一本书听着废名的讲述,他的纯粹让人神往。总之,每个人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自己的所爱。本作记录了废名的自我修炼之路,其中个人感觉老杜诗评部分最好,乃解得古人心者。装帧素朴典雅,摩挲抚之,颇有触感。内用纸绵软却薄,书厚而举重若轻,足见设计用心。与同系列金克木的《书读完了》同属佳品。可见功底!

作者小时候跟随着的身边的亲人,无一不给他产生了影响。

所以在废名先生的书里,对人物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

废名笔下的人物

大家写陶渊明可能都会写他"爱菊",但废名先生对陶渊明先生的理解是"爱树"。

“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

陶公对树荫的喜爱,从这句诗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废名先生被称为京派诗人,果然名副其实。

他写的东西不是模仿的,就是他自己的。只属于他,独一无二。

《桃夭》大家都读过吧。我们普通人第一次读《桃夭》好、肯定是觉得美的,就像是其中的景色,映入自己的眼帘,身临其境。

而小时候的废名先生就对古诗词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桃夭》的后两句,"有蕡其实","其叶蓁蓁",写的有些多余了,写到花就好了吗,为什么还要写叶子呢。

当然啦,那是小时候的废名,不知道长大的他还会那样想吗?

写在最后

易上瘾,记得住,有趣有品,传世经典,处处有料。

这是书的封面上的两行大字,我觉得处处合适。

喜爱读书的你,应该读一下,看看大师读书方法和你的有何不同,向其学习。

我是阿彤木,闲时读书,忙时码字。期待关注!

跟大师来读书:小时读书读后感(十四)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重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蒙蔽而陷入迷惑。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只学习而不思考是不行的。

今天来读一本让我们在读书时懂得如何思考的书,就是《跟大师来读书:小时读书》,且看大师如何边读边思考。

这本《跟大师来读书:小时读书》选录了废名的部分作品,以读书治学方面的文章为主。

既然推荐《跟大师来读书:小时读书》是废名的作品,就要介绍一下作者。

废名,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京派代表作家。他本名冯文炳,是我国著名作家,学者。他先是考入北京大学,后退学。他曾先后任北京大学国文系副教授、吉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跟着废名一起来看当时他是如何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

比如在《小时读书》这篇文章里,他就解他读这些文章进行了思考。

比如说读“子钓而不网”仿佛也懂得孔子钓鱼,读“鸟之将死”因为我们捉着鸟总是死了,比如读到“割鸡焉用牛刀”觉得好玩儿,读到“子路拱而立”觉得喜欢,因为以前曾经有过“子路共之”那个戏剧动作。

通过生活中的点滴与这些句子相结合,恰到好处的进行了思考。

比如在《我怎样读《论语》》中,作者说在山上走路,心中寂寞,发现孔子的“鸟兽不可与同群”这句正好表现了他此时感情。他觉得孔子的话是生活的。

通过生活中某一情景与句子相呼应,情景结合,好记好理解。

比如在《再谈用典故》中,作者指李商隐写隋宫的句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一句以典故写景,一句写得苍凉。作者指杜甫也会用典故:“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塚向黄昏”,妙处便在紫台,前一句仿佛对对子,比李白“千里江陵一日还”还要快,比坐飞机还快。作者最喜欢杜甫的“云雨荒台岂梦思”,把朝云暮雨的梦真拿来写景。

通过典故品读诗句,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找出巧用典故的妙处。

整本书里,收录了废名的第一篇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短篇小说集《桃园》、《枣》等文章,收录了废名关于说诗经的文章等等,全书共分五大辑。

这本《跟大师来读书:小时读书》,有料的经典作品,边读边思考,读书应该这样做。

跟大师来读书:小时读书读后感(十五)

也许有很多人会说,现在生活节奏是这样的紧张,每个人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状态,哪里还有时间读书呢?但,其实不是这样的,也许,静下心来思考,我们会发现,有时候忙碌只是我们的借口。是的,我们知道学习一直在路上,也知道读书对于我们的意义,当我们在书桌前捧读一本书的时候,获得的不只是知识,还有内心的宁静。那么,我们又该怎样读书呢?

《跟大师来读书:小时读书》是中国现代文坛著名文学家废名先生的作品集,这本书分为《小时读书》、《中国文章》、《陶渊明爱树》、《孔子说诗》、《竹林的故事》五个部分,收录了废名先生多篇关于读书治学方面的文章,从这些朴质的叙述中,我们会对如何读书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废名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京派”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气势磅礴的句段,他的文字是那样的平实、质朴,却又是那样别具一格,凡他写出来的,就全是他自己的。

废名先生爱读书,也有自己的选择。在他看来,“人生短而艺术长”,读书就当然要读好书,那什么才是好书呢?文章应该是能够在历史当中不朽的,那如何是不朽呢?我想,应该就是百读不厌、常读常新吧。

《论语》是要读一读的,当你开始读懂了孔子的一句话,也就慢慢懂得了孔子的一切,也就开始渐渐走近这一个圣人。是的,有时候,在生活的某一个瞬间,你特别想要用一句话来描述自己的心情,而《论语》中的一句话悄然从脑海中闪现时,那种恰当和妥帖会让你重新认识这部作品,也会深深体会到孔子言语间的朴质,他的话完全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更像是对生活的一种总结和升华,而当那些经典的句子,随着我们的经验有所触发,也让人心生欢喜。

古诗是要读一读的,废名先生喜爱中国的诗词,特别是一些名句更是意境万千。如孟浩然的“微风淡河汉。疏雨滴梧桐”、王维的“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李商隐的“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总是能用精妙的文字,将平凡的景致写得超凡脱俗,仿佛你就置身于其中,仿佛你就在那个当下,仿佛那些风、那些雨、那花草、那钟声,都是你在你的身旁。诗人们用一支惊人的笔,写出他们心中情感,却激荡起我们的共鸣。

学习一直在路上,读书对于我们的人生有着非凡的意义,让我们来一起读书吧。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