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艺术史的另一半的读后感大全

艺术史的另一半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23 17:00:17
艺术史的另一半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05-23 17:00:17   小编:

《艺术史的另一半》是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探讨了艺术史中被忽视的一面。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女性艺术家在历史上的被忽视和轻视。通过对多位杰出女性艺术家的事迹和成就的介绍,文章呼吁公众重新审视艺术史,并给予女性艺术家应有的认可和赞赏。

《艺术史的另一半》读后感(篇一)

姐妹们,此刻让我们一次认识艺术史上,23位才华横溢的女艺术家,了解她们的成就和背后故事,还有比这更快乐的吗? 书名: 艺术史的另一半 作者: 李君棠 垂垂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从中外历史上伟大的女艺术家的生平与成就的视角出发进行艺术史科普,以幽默的语言和生动的漫画讲解艺术基本知识。同时展现她们如何突破社会及个人生活的限制,创作出令人惊叹的作品。书本是全彩印刷,让人一看就停不下来,适合收藏! 今天我想重点说说我们中国的女画家: 1.管道升: 元代,善画竹,书画双优 ✔乾隆说,无论书法还是画画,都应该跟她学。 ✔她的丈夫是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她的墓志铭中赵孟頫写到: 她天生聪明过人。 ✔她的书画水平很高,连皇帝元仁宗都请她抄写《千字文》,并藏于宫中。 ✔2004年,她的作品《十八尊者册》,拍出了1980万元的高价 ✔她曾说: 喜弄笔墨,并非女工。然天性之好,自不能已。 看了她的艺术介绍,我又去搜索

《艺术史的另一半》读后感(篇二)

在泉州芥子书屋知道的书(希望越来越多书店设置女权专栏)

实体书拿到手很兴奋。厚实的书封、精美顺滑的书页、大开幅的画面,太漂亮了。可惜不知道是不是版权原因,选择了漫画形式。如果都能配上作者真实画像就好了。另外遗憾的是,因为是科普,有些东西难以更深入。

男权把控的世界里,一切都是男男男,艺术自然不例外。正如伟大的女作家少一样,女艺术家也少。因为她们在过往许多年里不被允许创作,无法拥有相关条件。但即使如此,也有许多女性挣脱时代桎梏,跳了出来。

这本书读完,对艺术史有了简单了解,更是认识了许多女艺术家。尤其被安利了弗里达和路易斯布尔乔亚,准备把她们纪录片看了。还知道了那些男艺术家的不堪,罗丹出轨小自己二十多岁的女学生卡米耶,说她是自己的灵感女神,却让她不断遭受伤害,还让她的创作之路遭阻。人生经验极度不对等、权力地位不对等。这难道不是一场性别霸凌吗?

女人不该只是所谓男人的缪斯,女人要做自己人生的主宰。希望未来更多男性/丈夫等辅助女性/妻子登上伟大殿堂,而非总是女人站在男人背后。

《艺术史的另一半》读后感(篇三)

读这本书之前——不知道管道升, 但都知道赵孟頫; 只知葛饰北斋, 很久后读到《浮世绘女儿》才知道葛饰应为; 不知道画家Berthe Morisot, 但都听过Manet(马奈); 不知道雕塑家Camille Claudel, 但都知道Rodin(罗丹)。

比全文字要易读太多, 翻完非常喜欢, 从内容到绘画, 是把艺术家们放在时代背景和社交网络中叙述出来的。旁白小黑脸很有意思, 常常在吐槽; 用小黑脸去替代没有留下自画像/相片的人物也好可爱。

作为从设计系毕业的人, 看到熟悉的包豪斯和Marianne Brandt还是有些意外, 一直以来传统教育中的艺术和设计都属于两个不同分野, 没想到作者会把一部分设计融合进来。(同样既意外又觉得感动的还有Maria Sibylla Merian!)

新书封面上的人像都是留白的, 读完后把书里附带的贴纸对应贴上了, 有一种"消失的另一半从此将被看见"的感觉, 真好。

已经很久没有认真记名字, 被封面的设置感动到, 慢慢地对应记下了这些名字, 也将继续慢慢记住她们都是谁。

连后记也认真看了, 谢谢两位(人手一只猫的小黑脸儿)作者, 希望你们知道有读者很喜欢这本书, 甚至想认识你们!

《艺术史的另一半》读后感(篇四)

漫长的艺术长河之中,有那么多著名的艺术家,我随口就能说出梵高、毕加索、莫奈等等,可是仔细思索下来,我竟然不能说出半个著名的女艺术家。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让那些女艺术家如同星辰一般隐匿在了白日的太阳之下,而那些最终在艺术历史上努力留下名字的女艺术家,是怎样冲破了黑暗的迷雾来到了世人眼前?

在这本书中,我跟随“小黑人”的脚步,一步步揭开过去历史上对于女性的束缚。说来好笑,作为一个艺术家最重要的竟然就是留下自己的自画像,不然在本书中只能用“小黑人”的形象代替。我曾经以为女艺术家之所以没有在历史上大放光彩,是因为她们被男子的光芒所覆盖,她们最终都会耽于家庭和孩子,所以很难将全部的自己奉献给纯粹的艺术。

可是,看完这本书我才明白,不同的国家有着相似的悲哀困境,尤其是对于女性。西方世界的历史上,女子不能接受艺术方面的学习,除非她出身在艺术世家。那个时候的艺术画作以裸体为盛,可是女子是被允许使用人体当作自己的模特的,大部分的女性艺术家只能通过景物或者风景来展现自己。

而中国的古代女性艺术家则被分成了四类:宫掖画家、名媛画家、姬侍画家、名妓画家,在这其中名媛画家的画作最难以保存。虽然这些大家闺秀往往受过艺术的熏陶,但是闺秀的规训让她们大多难以让自己的艺术作品留存于世,她们往往会将自己的画作在出阁前毁去,或是命令自己的仆人在自己死去后毁去所有作品。

不过即便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还是有着敢于冲破世俗桎梏的女性。即便在历史上,女性往往不存在属于自己的自我身份,她们难以掌控自己的命运,但是她们依旧通过艺术创作勇敢地表达了自我。

书中描写的女艺术家其实都是幸运之人,她们因为各种机遇以及自己的努力,最终让自己的名字被镌刻在了历史上,但是我始终知道,还有很多的明珠被蒙尘遗留在沙尘之中。但是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勇于冲破桎梏,总有一天,星辰也会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艺术史的另一半》读后感(篇五)

很喜欢这本书!

因为每次看一些画展的时候,都觉得看不懂,这怎么办,我也没有系统了解过艺术史,但就是很喜欢去逛逛,可总是清爽地进去,迷糊地出来,苦恼~

看完这本书,我明白了艺术史的发展,也看到了一些伟大的女艺术家被埋藏的历史。起初大家会追求精确完整复刻看到的神话、人物形象,到慢慢通过观察生活的瞬间,记录色彩强调情绪,最后越来越抽象,到看不懂,哈哈哈哈,不过给了我很多启发,原来艺术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它们只是不同时期的呈现,这让我有了更多信心去理解一幅画了,我决定以后试着耐心去欣赏一幅画,思索这幅画想要传递出来的情感以及我感受到的情感,耶!

接下来就说说小瑕疵哦,之所以还没看完就来写书评,是因为有个心理学上的小失误,我想解释一下。

就是提到弗洛伊德那一段,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对应关系。个人觉得有错误哦~

应该是

意识对应自我

前意识对应超我

潜意识对应本我

先说潜意识吧,它是指一个人不经意间内心最深处的思维想法;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是由人类的基本需求构成的,看起来我们的饥饿、睡眠、性等一系列需求是看得见的,但它不在意识层面,它是深藏于我们的内心深处的欲望,产生强烈需要,并被满足。

所以,潜意识对应本我(虽然自我和超我也会有可能进入潜意识,但大部分更多是本我哦)

前意识,是相当于一个守门人的岗位,它负责把控潜意识的东西进入意识,或者意识的东西进入潜意识。超我是个体生活在社会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而形成的,使自己更适合社会规范。

前意识对应超我,是因为一些道德约束是并不容易被个体主观意识到的,很多是在前意识层面影响人。

意识是人们可以随意想到的,你可以觉察到的主观经验。

自我是本我为了满足各种需求,但需要自我去学习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它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

意识更多对应自我(潜意识和前意识东西也可以进入意识层面,被感知到)

哈哈哈哈,不要和我杠哦,说这个才属于意识那个属于潜意识,非要对应起来就是按照这个,只是为什么要这么对应,我也很困惑,以至于自己学过这个觉得好对应,但真的去解释,好难解释清楚,就变成概念堆砌了,所以

请看图!

网上找的图片,要是不合适,联系我删除哦~

因为我没找到这本书的反馈意见地方,所以只能通过豆瓣来解答了,要是作者看到,给我伸个小爪爪~

《艺术史的另一半》读后感(篇六)

作为一个对艺术史几乎一无所知的人,这本艺术史可能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也是读(看)得最明白的一本。

我喜欢这本绘本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它第一次让我明白了理解艺术的角度需要同时综合三种视线,即艺术市场、作为人的艺术家(和重要经历)、以及艺术作品本身。我之前看过的艺术科普基本上涵盖两个方面——艺术家的生平和辨识其作品的特点(开创性的表达),但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为什么所有的艺术科普都在科普这些内容。我一直以为讲艺术家生平只是为了让科普显得不那么枯燥,以及解释作品是如何形成的、帮助观看者理解艺术家想要表达的信息。这本书是第一次引导我反思艺术市场、艺术家的意图和作品被解读的复杂三方关系是如何相互影响的——艺术家在作品中有没有在“撒谎”?作品里传达的信息一定是艺术家的亲身经历吗?让这位艺术家成名的艺术市场是怎样刻意或水到渠成地引导观看者理解艺术家和作品的方式?

于是我看这本书的时候就感觉自己好像盲人摸象突然开了X光氪金狗眼一样——以前摸到大象的细鼻子粗腿,现在好像突然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看到了大象的骨骼和肌理。

第二,虽然这本书的重点在于介绍被忽视和打压的女艺术家,但这个叙述线条并没有以很僵硬、很zz化的呼号的形式出现。相反,我在一位位女性艺术家身上第一次看到了很细节、很真实的问题——比如很多女性艺术家的画作偏小、是因为她们没有自己的创作空间、或者健康状况受限(比如弗里达)、或者受到自己民族文化的影响(还是弗里达)。这不仅让我对伍尔夫“属于她自己的房间”有了跨学科的联想,也第一次让我从很物质性的角度来看到一幅艺术作品。这种眼光是我之前不会主动想到的。

另一个我通过本书喜提的新视角是艺术家、尤其是女性艺术家、如何管理她们的艺术事业。我看到她们自己当自己的经纪人、用精明的商业头脑寻找有助于让自己被独特受众记住的独特定位。她们甚至在引导和推动受众在自己和其他知名艺术家之间建立对自己有利的联系和区别。这一下子打破了我对“艺术天才总不受自己时代待见”的刻板印象。我开始在这些成功的女艺术家身上看到精明的商人、厉害的社交手腕、调动和搭建各方资源为自己所用的超强能力。超前于时代不仅是悲戚的、疯狂的、骄傲的,还可以是长袖善舞的、锦上添花的。我在看Tamara de Lempicka介绍的时候非常震惊——她简直就是另一个“说谎的安娜”,她跟那个进了大狱的安娜唯一的区别可能就是她成功上岸、成为了真贵族,而那个我们时代的安娜没有这么好的运气、可能也欠缺了一些手段。

艺术史的根本逻辑是关于规训的建立与打破——艺术家们总在定义和在定义“什么是伟大的艺术”。从《艺苑名人传》、到向艺术家订购画的赞助者、到荷兰兴起的赋予商人、到从意大利到法国再到美国的艺术潮流的传递……无不体现了这一点。这个艺术史的核心逻辑其实在这本书之前我也有了解一点。但东一块西一块看来的东西,总是觉得很难拼到一起。一方面是对各个流派的认知浮于表面、很难用关键词总结出精髓并形成互相关联的知识网,另一方面是时间跨度很长、流派众多、艺术家更多,就更难拼接成有意义的一幅图景。这本书的梳理却让我觉得更深刻了一点,似乎之前的理解触及皮毛,而现在更接近了核心。

此外,本书也是我第一次在艺术史科普里看到中国画的主要题材和女艺术家与日本、墨西哥和西方的女艺术家共同出现。这本书阅读之顺畅、之没有废话和“爹气”一度让我以为这是来自国外作者的作品。当我意识到这是两位中国女性作者共同完成的作品时,我喜出望外。中国之未来,果然不在于群爹,而在于girls help girls。

当然,这本书也有小小缺点。比如里面出现的作品都以漫画的形式来表现——而我非常非常想看原画本来的样子,于是我一边看这本书一边打开了wikiart,一边查原画、一边读绘本。(我在猜测是不是版权太贵了,所以只能用漫画来表现原作。)另一个小缺点是艺术家的名字都用花体字来写,搞得我Wikiart上搜艺术家的时候比较痛苦。

但这本书应该是到现在为止我最喜欢的一本艺术史科普了。

《艺术史的另一半》读后感(篇七)

这本书最早是在中国美术馆的三联书店看到的。那个时候就一直想看。结果过了半年才又看完。(那个书店其实没我想象的好)

这半年感觉自己确实接受了很多艺术史的知识。主要是可能逛的博物馆比较多,然后为了在博物馆里没那么窘迫,于是看了一些相关的书籍。越看对艺术史也越感兴趣,虽然没什么“大用”,但是纯粹的美和纯粹的欣赏就已经让人很惬意了。

这本书我觉得很适合像我这样好久没读书了的人来“复健”。一下子读很严肃的书会让人头晕目眩(比如我最近读《父权制与资本主义》,就总是每每昏死在桌前),但是读纯漫画的书又有点过于简单,于是像本书这种“漫画+轻知识”的形式就很适合给我目前接受速率没那么高的大脑做一些“开机启动”。

在这本书之前,我印象中的女艺术家,只有弗里达·卡洛和草间弥生俩人。(因为在MoMA的时候看了一小本关于弗里达的绘本,在DC的时候又看了一些草间弥生的雕塑作品,所以很有印象)

但至于说看了这本书之后能记住几个,好像合上书之后也只能记住真蒂莱斯基、葛饰应为、玛丽安·冯·韦霍夫金和李·克拉斯纳这几个人。

最喜欢的画

但读艺术史嘛,偶有所得就很好了。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画,一幅是葛饰应为的《吉原格子先之图》(也有叫《吉原格子里之图》),一幅是韦霍夫金的《月光(Moonlit)》。

《吉原格子先之图》是因为明暗对比。葛饰应为画的另一幅《夜樱美人图》我也很喜欢。两幅画都是属于明暗对比比较强烈的类型。《吉》这幅画,虽然画面中的很多人物仅仅只是一个剪影,但在三盏灯笼的引导下,部分画面被照亮了,这种“欲亮不亮”,引起人的无限遐想。那些暗处的人,会是什么表情呢?那些坐在栏杆里的游女,此刻会是什么感觉呢?明和暗的对比、花团一样的女子和扒着栏杆看的民众,一下子江户时代那种热闹、市井、生机勃勃的浮世景象就跃然纸上了。好像能听到大街上的吆喝,又仿佛能听到民众们对游女们的指指点点和一些幻想。那种对人间烟火气的描摹和热爱,使人在百年之后的今天,依然身临其境,如闻其声。

这幅美人绘和那种类似喜多川歌麿《当时三美人》的美人绘还不太一样,在我看来,那种美人绘纯粹强调“美人”,人是主体,甚至在《当时三美人》里,美人们脸上多余的细节都被删掉,只留下了最重要的特征。(感觉和日本歌舞伎艺术里面,把演员的脸全部涂白,然后重新“再造”一张理想中的“美人”脸有相似之处,这种情况下,“人”也不是最终主体,“美”,理想中的“美”,才是要表现的对象)但在《吉》里面,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氛围”,是那种忽明忽暗、热闹暧昧的氛围让这幅美人绘有了和其他美人绘不一样的感染力。甚至可以说坐在栏杆里的“美人”已经成为了这幅画里不重要的元素,她们只是一个“钩子”,勾住那些路过游人的心魄,也因此勾住了江户时代的一个夜晚的余声。

韦雷夫金的《月光》

韦雷夫金的画总是这样,没有具体的“某个人”,所有人的面目都被抹去了,(所以《溜冰的人》那幅画看起来很像一群鬼魂在跳舞)因此,这个走在月夜小路上的人,可以是世界上任何地区的任何一个人。

这正是这幅画最开始勾住我的原因。它一下子就让我想到小时候自己在白昼一样的月夜走在家乡小路上的感觉。我拎着一个手电筒,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田埂地上,既担心自己玩晚了回去被家长责骂,又担心再不回去会有不知名的小动物突然从哪里窜出来咬我一口。天上的月亮很亮,连草的影子都能看到在风里摇曳,一路上能听见身边的蛐蛐声、远远的狗叫和周围人家的交谈,但我一个人独行,裹挟在黑夜里,仿佛要和黑夜融为一体,但又仿佛只在此刻的嘈杂中,我才能感受到最永恒的安静。

几乎是看到这幅画的一瞬间,这种感觉就击中了我,好像画里走在路上的是十岁的我,又好像是昨天一个人在操场上走路的我。可能这种被裹在黑暗里赶路的感觉,是此生在不同的年纪里经常会体验到的吧,但赶路的心境早已不一样了。

时代里的她

这本书里的许多艺术家们,都是当时艺术潮流的一份子,从印象画派到现代主义,女艺术家其实从来也未曾缺席,只是她们当时的名声可能随着她们的逝去也一并消散了。时代浮华散去,人们会记住的可能只有那几个光辉耀眼的名字,还有更多的名字被埋在尘土里,但所幸我们已经在慢慢发现她们。

其实我们不是缺少伟大的女艺术家,我们缺少的永远是打破常规的勇气。真蒂莱斯基在17世纪的意大利就打破常规,不按照当时画师们盛行的专门为某个宫廷服务来谋生,而是放弃稳定的收入,游历在意大利的几个城市里,推销自己的画作,在不同赞助人之间建立口碑,有人为她铸造纪念币,有人为她写出诗篇,这当然是另一种成功,比起死后名留青史,至少她在世时就已经极尽画家之荣耀。我没有这种勇气,所以,面对这种女英雄一样的人物,我只能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在接受采访时,有人问克拉斯纳:你为艺术做过的最大牺牲是什么,她说,我觉得我什么也没有牺牲。希望所有的人,男人和女人,都能在回首时说出自己已经尽力了,并无牺牲。

《艺术史的另一半》读后感(篇八)

周杰伦新作《最伟大的作品》一出,引来YYDS的同时,也带来了一阵艺术风;我们找寻歌里的细节,点出那些伟大艺术家的名字——马格利特、莫奈、梵高 ······

也许我们该多问一句,“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她们不该只是“蒙娜丽莎的微笑”、“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她们也是创作者,也应该被记住姓名。

其实市面上关于女性艺术家的书籍并不多,推荐这一本《艺术史的另一半》。这本书是由伦敦大学学院比较文学专业硕士李君棠和工艺美术专业硕士、插画家垂垂共同创作的艺术史科普绘本。书中从女艺术家为主题视角讲述艺术史的同时,详细介绍了23位女性艺术家的故事。

提到有名的女艺术家,我脑子里第一浮现的就是佛里达,她那极具特色的自画像——前额一对标志性的相连的眉毛。但之前,我并不知道是”疼痛造就了佛里达“:

疼痛给了佛里达重要的创作母题,使她成为墨西哥国宝级画家,也是法国政府收藏的第一位20世纪墨西哥艺术家。但在佛里达成名之前,她只是“试水艺术创作的伟大壁画家——里维拉的妻子”。

被掩盖了声名的,又何止佛里达。擅长画墨竹的元代书画家管道升,一定不及她丈夫赵孟頫来的有名;在《元史·赵孟頫传》中,甚至没有提及管道升。我知道画出浮世绘代表作《神奈川冲浪里》的葛饰北斋,却在书中第一次知道了他的女儿、助手,极具绘画才华的葛饰应为。

这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掩盖声名的女艺术家,最终还是在历史的时光里留下了痕迹;在她们的年代,能自由地学习艺术,已是一件幸运的事。

女艺术家们对后辈的影响,是我在书中最喜欢的部分l。

拉维尼亚·丰塔纳是西欧第一位职业女艺术家,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个开个人工作坊、获得商业成功的女艺术家。这不仅得益于传授她绘画技巧的父亲、支持她事业的丈夫和赞助人,也因为她要追随和超越偶像——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

安圭索拉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位蜚声国际的女艺术家,她创作的《棋局》一画,被瓦萨里收录到了《艺苑名人录》的第二版,并评价为“除了不会说话,和真人没有区别”。

前人的勇敢开拓成为后来者们的灯塔,girls help girls。

女性,一定是艺术史上绕不开的“另一半”;也因为是女性,丰富了艺术创作的内容;正如卡萨特笔下的日常生活,卡灵顿的超现实主义儿童绘本。

《艺术史的另一半》读后感(篇九)

提到伟大的艺术家,你会想到谁?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达利?毕加索?

在众多的画家中,你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都是男艺术家?很少有伟大的女艺术家?

其实不是没有,只是因为各种因素,被埋没了,或者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

那么影响艺术家成为一代宗师的条件有哪些呢?历史上有哪些伟大的女艺术家呢?《艺术史的另一半》(副标题: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 告诉你答案。

如果你认为有天赋又有创意就可以成为伟大的艺术家,那么你就错了。在不同的时代,若要成为伟大的艺术家,则需要不同的要素,缺一不可。

在15到17世纪,若想成为伟大的艺术家,需要四个要素,分别是艺术训练;赞助人,也就是订购绘画的人,或者给画家提供经济支持的人;家庭支持以及行会认可,只有得到行会认证的艺术家才有订单。

那么18世纪以后,这样的状况有什么变化呢?

在19世纪,行会渐渐消失,沙龙逐渐崛起。如果想让别人看到画家的画,可以通过邀请别人来到自己的画室,前提是你有一间画室;在商业画廊展览;参加世界博览会以及参加沙龙。

20世纪以后,绘画逐渐进入现代艺术,赞助人和沙龙的概念也逐渐淡化,但是,为了生存以及宣传,画商的存在非常重要,作用类似于经纪人,能够让画家被更多人认识。

由此可见,想成为伟大的艺术家,绘画本身虽然很重要,但是经济上的资助以及后期的宣传,同样重要。

书中内页实拍

相比起男艺术家,女艺术家的艺术生涯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首先是艺术训练,在19世纪前,艺术学校是不收女生的。这就意味着如果想学习艺术,要么父亲或者亲戚是艺术家,要么就是贵族或者大家闺秀,可以请得起家庭教师教授学习。

其次就是家庭,在过去,女性结婚以后能否继续从事艺术创作,需要得到丈夫的同意。同时,生儿育女也是很多女艺术家要面临的问题。

最后是宣传,在题材上,人们更期待女艺术家是一位淑女,而不是大胆或者激进的艺术家。因此,很多好的题材若出自女艺术家之手,很容易遭受非议,而中规中矩的题材,却难以成就伟大的作品。很多贵族或者大家闺秀,也并不想宣传自己的作品,所以在女艺术家去世后,她们便销声匿迹了。

可见,女艺术家在各个方面都受到了很多桎梏,但是,这些困难依然无法阻拦女艺术家对艺术的爱和追求,不同的时代都有女艺术家杀出重围,让人们惊叹,让后世敬仰。

书中内页实拍

在历史的长河中,从文艺复兴到印象派再到现代艺术,历史的长河,革命的变迁碾压着一代又一代人,在这冲击中艺术家就是时代的思考者和展现者,在这其中,女艺术也在熠熠发光。

阿特米西亚·真蒂莱斯基是巴洛克风格的代表画家。在她的笔下,让神话中的女英雄摆脱了男艺术侧重美貌的状况,她突出了女英雄的勇气和决绝。

贝尔特·莫里斯是第一位参加印象派联展的女画家,用油画画出水彩的轻盈,让画里充满了光,也充满温柔,将印象派发挥到极致。

李·克拉斯纳一生都在重塑自我艺术风格,和让市场认可以及固定风格作为标签相比,她大胆地不断摸索和突破,不断剪裁过去,站在自己的废墟上,直到创造出新的事物。

每一位隐藏在杰作后面的女艺术家都有自己不同的亮点和奇思妙想,不仅仅是突破那个时代放在她身上的枷锁,还突破了艺术领域,创造出让人啧啧称奇的作品。翻开《艺术史的另一半》,解锁更多不同时代的女艺术家,看她们如何让一个时代折服。

《艺术史的另一半》读后感(篇十)

西方主流媒体曾与知名画廊合作,邀约百万位读者评选出20世纪最伟大的200位艺术家,占据排行榜前十名的是现当代艺术家中,皆为被人熟知的男性艺术家,如毕加索、塞尚、莫奈、杜尚、马蒂斯、波洛克等人。

在大众为排名引发争议之时,有谁注意到在西方人的视角里,为什么没有一位伟大的女艺术家入榜?为什么她们被扣上了“不够伟大”的帽子?

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这部《艺术史的另一半: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上市即占据各大媒体好书推荐榜单,而它到底有着什么样的魅力可以直冲豆瓣艺术设计图书一周热力榜单?它将如何回答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这一问题?如果没有,原因是什么?如果有,是什么样的社会与个人生活的限制,使得她们在艺术史叙事中被遮蔽?

从传统意义上讲,由伦敦大学学院比较文学专业硕士李君棠所著的这部《艺术史的另一半》是以女性艺术家角度出发的艺术史全年龄段科普,旨在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众展现出众多女艺术家的作品,了解到古今中外女艺术家的故事。

但从现实意义上讲,这部作品不只是作者想要借由这个平台来展现出她们的才华,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女艺术家的存在,而非隐藏在丈夫背后为了家庭不得不舍弃自己理想的那些女性,更多的是通过这些女艺术家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传统观念的禁锢下,女艺术家们该如何被定义,如何被评价。

历史上真的没有女艺术家吗?显然不是,只不过加上“伟大”一词,这个答案似乎就变成了肯定的。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述,如果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认识王维或列奥纳多·达·芬奇,可能会令人惊讶,但是如果那人不知道管道升或弗里达·卡罗,大概却没什么大不了的。

在艺术史“常识”中,女艺术家从未获得一席之地,即便如贝尔特·莫里索这般参加印象派联展的次数比莫奈要多得多的人,也未能被人称之为伟大的女艺术家。只因为是女性,所以女艺术家们在这场比赛中输得非常彻底。但这并不表明,历史上没有出现过女艺术家,只不过那些超越自我和社会现实的禁锢,创造出动人心魄作品的她们,总是被世人迅速遗忘。

正因如此,本书作者李君棠希望将这部以女艺术家的角度来梳理和介绍艺术史的作品,呈现在大众面前,用一个全新视角来回答那些只从男性艺术家角度来叙述的问题。在这本艺术科普作品中,我们不仅仅能看到各个时代的女艺术家们是如何突破时代的禁锢以及个人生活的限制,用独特的灵魂改变艺术史的进程,提出描绘世界的新方法,创作出令人惊叹的作品,还可以通过书中生动有趣的漫画人物的解说看到许多有趣的艺术史故事。

从古罗马的老普林尼在《博物志》里记述的第一个画画的女性开始,到整个艺术史中从未缺席的女性艺术家们,她们将在这部作品中一一登场,展现女性艺术家的魅力,叙述她们在艺术发展史中创造的成就。

这将是一部打破了既定思维的艺术之书,是一部抛开传统定义的探访之书,是一部让你笑着读完的艺术史科普漫画之书,也是一部可以一次性认识23位艺术史上不可或缺的女艺术家之书。它将带你以一种全新的角度重读艺术史的可能性,也将为你解开“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之谜。

《艺术史的另一半》读后感(篇十一)

你喜欢看画展吗?

你有喜欢的艺术家吗?

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梵高的向日葵、莫奈的莲花……等等,你能说出些女性画家的作品吗?

呃~,好像,真的想不起来。

是想不起来,还是不知道,抑或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

为什么历史上被大家记住的女性艺术家寥寥无几呢?是她们缺少天赋么?是她们不够努力、不会展示自己?

凡是有此疑问者都需要这样一本书,一本展示曾在艺术史的长河里留下足迹的女艺术家们的书。无论艺术史的书写者如何有意淡化或忽略女艺术家,她们却从未从历史舞台上消失。正如仓央嘉措写的那样:你见或不见,她们就在那里,高举画笔,从未缺席。

这便是艺术的雏形。之后,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分工的需要,男人逐渐走到台前,而女人因为生育、家庭一点点退居幕后,她们的艺术天赋和才能被忽略或埋没了。

在海外中国古代女性史研究系列的《内闱》和《闺塾师》等书中,作者分析了宋元明清时期社会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对女性生活带来的影响,她们的生活范围逐渐禁锢于内闱之中、闺阁之内。

在西方社会也是同样,女艺术家常常隐藏在男人的身后,作为他们的助手、妻儿,照顾他们的生活。辅助他们创作之余,小心翼翼地兼顾着自己的爱好。

一位艺术家若想被冠名“伟大”,首要的是有作品的流存。女艺术家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挫折颇多。

首先,在学习临摹阶段,19世纪前鲜有学校接收女学生,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女艺术家是不被允许使用衤果模的。而西方对艺术的评判很多时候都取决于是否精确掌握人体。

其次,学习过程中还要小心规避流言蜚语,毕竟从学徒到大师的动辄十数年的时间里,一直混迹于男人圈,要承受周遭道德和婚嫁的压力。

即使学成,当时艺术家和工匠的地位一样,只能依靠贵族或行会的委托接单谋生。而女艺术家除非像安圭索拉那样,有一个极力像王公贵族宣传推荐自己女儿画作的父亲,或者像卡特琳娜那样,有一个准许她一起到宫廷绘画的丈夫。否则在当时的社会寸步难行。

女艺术家们就像酚酞溶液一样,看似无色,一遇到碱就会立刻变红。

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李·克拉斯纳曾经被老师夸赞道“你的作品好得不像女人画的。”西方新闻标题也常常是《伟大艺术家某某某的妻子试水创作》,而不提女画家的名字。

对性别的有色眼镜一直存在。对女性艺术能力的褒贬毁誉牢牢地掌握在男性手里。明代进士杨万里也用同样的话评价过元代著名女书画家管道升。在《元史·赵孟頫传》中甚至都没有提到过他的妻子管道升。

尽管如此,古时的女性好似并不在意,只要允许她们作画,她们就很满足了。她们会为了丈夫的名声而谦虚自己的本事。东方曾把“女性不能太过张扬自己的才华”当作处事规范,西方则认为画家与淑女不能共存于一身。即便如此,女艺术家们还是凭着骨子里的热爱和追求,抓住一切机会,坚持不懈地努力作画。

提起弗里达·卡罗或许有人并不熟悉,但若说那个双眉连在一起,唇上长着小胡须的女人,大伙儿多半都会记起。可有几人知,自幼疾病缠身、18岁遭遇车祸,大难不死的弗里达在复健的病床上审视自己,创作了一幅幅自画像。啼笑皆非之后隐藏的是不为人知的坚强;肆无忌惮地张扬是为了遮掩无尽的悲伤。

提起浮世绘、木刻版画,无一不知葛饰北斋,无处不识《神奈川冲浪里》。可是北斋对于女儿葛饰应为绘画美丽女子的功力也是赞不绝口、甘拜下风的。在北斋六十岁以后身体状况愈下,女儿北斋应为离婚回家,一边照顾父亲;一边做他的助手。就像北斋应为的《吉原格子里之图》所展现的那样,女儿的本事有多少隐藏在了父亲的光芒之下呢?

其实无论是东西方,自古以来能够拿起画笔,接触艺术的女性,多半出生于艺术世家或富裕家庭。她们有些只是因为爱好,并没打算让自己的作品流芳百世;有些甘愿为心爱之人下厨作羹汤。所以幸或不幸,或许并非尽如世人想象……

你见或不见,她们就在那里,高举画笔,从未缺席。

艺术史的另一半

9.2

李君棠 垂垂 / 2022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艺术史的另一半》读后感(篇十二)

下文选自李君棠 、垂垂新书《艺术史的另一半——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序言,由同为女艺术家的龙荻老师撰写。探究女艺术家身份的由来以及成为女艺术家的不易,敬请持续关注本书资讯。

2015年,我看了很多遍惠特尼美术馆新馆的开幕展,印象最深的是初夏某天碰到一群站在李·克拉斯纳作品《四季》前的私校女中学生。

当时她们正一字排开听美术馆讲解员解析这幅作品的创作背景,讲解员大概说的是:

失去丈夫是一件悲伤的事,但讽刺的是,只有丈夫的离去,克拉斯纳才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创作自由和空间。

题材决定了空间,空间也决定了题材——《艺术史的另一半》

对新一代的纽约女孩来说,大概很难体会在阁楼里画画的克拉斯纳选择成为艺术家的艰辛。看展的纽约私校女中学生们虽然穿着统一的校服衬衫短裙,但未来她们都可以肆意追求自己的爱好。如果她们选择成为艺术家,若有天赋和努力加持,道路亦将平坦许多。但对克拉斯纳来说,她的犹太家庭、所属阶层,甚至看上去极般配的伴侣都是限制她发展的客观阻力。还在学习艺术的时候,她的一位老师对她作品的赞美也带着性别歧视的滤镜:

“你的作品好得不像女人画的。”

这句带着极度偏见的赞许,几乎完美总结了女艺术家面对的历史性和系统性阻碍。那天看展的经历,结合克拉斯纳在阁楼绘画的场景,总让我想起史学名作《张门才女》。在这本叙事精彩的中国性别史著作里,作者还原了晚清常州大家族中几代才女的故事,她们在文学和艺术领域拥有过人的才华,但大多数时候她们的创作只能在家族深闺中分享和流传,因为女人的创作流传出去是不光彩的。

“闺阁画家”意味着什么?——《艺术史的另一半》

性别史中有个观念,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女人都属于内在的家庭空间,而男人属于外在的社会公共空间。男人理应在家庭之外创建一番事业,女人则需要奉献于家庭,尽到母亲或者女儿的本分和职责。男人创建事业制定规则,他们赚钱养家,而真正贡献家庭劳力尽母职之责的女性的劳动则被忽略或贬低了。同时,女性在辅佐的角色上,也很少有机会去追求自己的事业。

也许正因为婚姻赋予了克拉斯纳以妻子的身份,她才甘愿在小阁楼里绘画,如果她丈夫没有去世,也许我们都欣赏不到《四季》这样的作品。

李·克拉斯纳《四季》1957年,235.6厘米×517.8厘米,现藏于美国惠特尼美术馆

学性别史的经历告诉我,历史上的女性是没有自我身份的,没有自己可以定义的身份,也就没有掌控命运的权力。而艺术创作恰恰非常注重自我和个人的表达,这就和时代对女性的期许形成了冲突。女性的天赋和创作很难被看到和支持,这本书里写到的女艺术家其实属于幸运的极少数。因为观念的限制、现实的阻碍,许多女性的天赋和才华被埋没,把精力奉献给了柴米油盐和家族延续。

但即使是那些在世时能被看到的女艺术家,她们依然要面对来自外界的偏见和误解,因为评价和阐释的权力并不总在她们手里。大多数时候,这样的权力属于千百年来在外创建事业和规则的男性。

比如乔治亚·欧姬芙,这些年来无论内行还是外行,提到她的时候都会说那个画花的女人,她画的花象征着生殖器。但乔治亚·欧姬芙本人始终不这么认为,把花和生殖器联系起来,是她的艺术经纪人(后来成了她丈夫的施蒂格利茨)的主意,虽然她后来多次辩解,但先入为主的概念一经传播,固有的印象便很难被改变。正因为阐释和评价的权力不在女性和创作者手中,她们才被扣上了“不够伟大”的帽子。

花朵不能比人重要?——《艺术史的另一半》

李·克拉斯纳和乔治亚·欧姬芙的故事都可以在本书中读到。在我看来,这是一本艺术史工具故事书。一方面,读者可以在书中读到古今中外女艺术家的故事;另一方面,读者从这些故事出发,可以去探索更多的艺术作品背后的历史,了解更多女艺术家的创作和她们所处的时代信息。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把这些女艺术家放在她们的时代里进行了讨论。相比历史上和她们同辈的那些无法接受教育、追求艺术理想的女性而言,她们是超越时代的幸运儿。但读者也需要记住,无论时代怎样变迁,无论我们当下一代女艺术家有多大的选择权和创作自由,所有人都是时代的产物,我们或多或少受到时代和环境的规训与限制。李·克拉斯纳为了丈夫可以委屈自己的创作,在丈夫死后倾其一生都在维护他的艺术遗产。

我一度很想知道,那么多年奉献于丈夫,克拉斯纳是否遗憾?是否想过离开他?但回看20世纪50年代,二战后美国发展迅速的冷战年代的社会环境,即便受过最好教育的女性大多也回归了家庭,也许克拉斯纳当年的决定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下对她来说“最好的”决定。我们不能用如今对艺术家女权程度的要求去要求克拉斯纳。

艺术史的另一半

评价人数不足

李君棠 垂垂 / 2022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说到今天,如今当代艺术蓬勃发展,市场大好,选择成为女艺术家就没有阻碍了吗?答案肯定是令人失望的,至少我的体会是这样,那些历史和社会常识中根深蒂固的观念是很难改变的。人们对艺术家的误解往往更深。

如今即使是比较了解我的朋友,好久不见之后问我的第一个问题都是:

我微笑客气岔开话题,心里也会想对她们大吼,艺术家最重要的个人问题难道不是创作吗?为什么不问我最近在搞什么创作,读了什么书,又有什么进步和启发?

同样,即便今日,仍然有人问已婚的女艺术家,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没有人去问已婚的男艺术家这个问题,因为男人的设置就是要去开创事业的疆土,女人就要回到家庭,奉献于家人。这从一个侧面回答了“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这个伪命题,但我们更应该问的是当女人选择成为女艺术家,忠于自我和个人的表达与创造的时候,是哪些历史的、系统的、同辈的、异性的、同性的偏见在阻挠和抑制她们的行动?

选择成为女艺术家,与任何选择在这个世界和社会独立开创一番事业的女性一样,都需要极大的自信、耐力和勇气。历史中根深蒂固的偏见是谁都逃不掉的障碍,比那些实际的客观阻碍更无孔不入。

我个人并不介意被人称为女艺术家,虽然有出色的前辈非常介意这样的称谓。这也非常好理解,因为在前辈的时代和创作环境中,女艺术家的作品就算再出色,都会被别人看低一等。但时代在变,女艺术家要真正追求创作与表达的自由,得到平等对待,接受和拥有这个身份也许是第一步。真正有能力的女艺术家,并不需要证明自己和男艺术家(或者男性藏家追捧的艺术家)一样可以创作他们所谓的“伟大”或者“深刻”的作品。而阅读这本书,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女艺术家身份的由来,以及成为女艺术家的不易。

《艺术史的另一半——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书影

《艺术史的另一半——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书影

《艺术史的另一半》读后感(篇十三)

在我的阅读中,“历史中女性的被消声和漠视”已经是并不陌生的议题了,仅就我自己的阅读而言,从《如何抑制女性写作》到《花神的女儿 : 英国植物学文化中的科学与性别(1760-1860)》就已感受颇深,而如果关注到个人,我在《浮世绘女儿》《弗里达·卡罗》等作品中也感触很多。

而巧合或者说惊喜的是,后面两本书的主人公,也出现了在了这本书的收录人物中。

首先,让我们来跟着作者的思路,思考和讨论一下“女艺术家”这件事。

从古至今,从中到西,女艺术家无不都需要面对来自父权体系的凝视与抑制,因为那传承的惯性,几乎把女性桎梏在家庭空间里、定义在辅佐的角色上,让她们没有太多机会真的去追求自己的事业,使她们的自我身份消失在命运的深处......

那些被埋没了天赋与才华的女性,只能要么围绕灶台、要么围绕婴儿床、要么成为花瓶,在时代与环境的规训与限制中,失去自己的声音,丢掉自己的追求与理想。

而那些有幸得到训练机会和基础艺术教育的,往往是因为她们是男性艺术家的女儿、伴侣或是助手,但是接下来他们又要面对使用裸体模特的禁忌、评判标准的偏执、拿不到赞助人及行会认可的尴尬......

来看看《如何抑制女性写作》这本书,勇敢地放在封面的词句吧,它们同样适用于女艺术家们。

来把“写”替换成“画”——

“她没有画”,“她画了,可她不该画”,“她画了,可你们看看她画的啥呀”,“她画了,可她算不上真正的艺术家,这也不是真正的艺术”......“她画了,但她是个怪胎”“她画了,但......”

本书序言也铮铮铁骨地指出——

是的,选择成为女艺术家,与任何选择在这个世界和社会独立开创一番事业的女性一样,都需要极大的自信、耐力和勇气。历史中根深蒂固的偏见是谁都逃不掉的障碍,比那些实际的客观阻碍更无孔不入。

接下来,如果你足够细心,是不是发现我拍的书封和豆瓣条目露出的照片不太一样呢?

那就对啦!因为本书附赠了让读者自己操作的人像贴纸。于是我除了按照其本身的设计意图,贴了一部分在书封的阴影处,还有一部分当然是——不能浪费这么好的手帐素材啊,于是,我挑选了最喜欢的4位艺术家头像,做了这一次的手帐。

首先,就是独辟蹊径的阿特米西亚·真蒂莱斯基,先来看看她的标签——

❀巴洛克风格代表画家

❀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第一位女性成员

❀以独特的戏剧性画面描绘神话中的女英雄

❀大部分的画作展现了和男人平等的女性角色

在堆满杰作的博物馆中,真蒂莱斯基描绘了最独特的女性群像,让观众可以一眼就辨认出来,她一面呈现女英雄包括脆弱、恐惧、激情的复杂面,一面又赋予它们无与伦比的力量。

而最特别的是,她会把自己的面貌融入画作——在挥动画笔时,她就是神本身——

此处附加彩蛋一枚,这本书和我另外同时在看的《艺术谜题》有重合的知识点,其中之一就是阿特米西亚·真蒂莱斯基的画作,如下

第二位要介绍的,是我们中国古代的女艺术家管道升,先来看看她的标签——

❀善画墨竹

❀始创晴竹新篁

❀【书坛两夫人】之一

写于清代的《玉台画史》(这本书种草了!)把女艺术家分为四类——宫掖画家(皇室成员)、名媛画家(大家闺秀)、姬侍画家(妾室婢女)、名妓画家(青楼女子)。

管道升作为数量最多的名媛画家之一,长期居住在家里,没有太多出游机会,在画山水画上面对比男画家更多的挑战。

有人因为管道升有名的丈夫——赵孟頫,“楷书四大家”之一——而低估她的才能,误以为她的书法作品都是赵孟頫代笔。可是在管道升未出嫁时,她在湖州瞻佛寺墙壁上画的一丛墨竹,就已经轰动到让观赏壁画的人几乎踏破寺院门槛。

就连乾隆皇帝都说——

要知道2004年她的绣画《十八尊者册》可是拍出了1980万元的天价,创下了中国刺绣艺术品的拍卖记录!

第三位女艺术家,是来自邻国日本的葛饰应为,也是我开头提到的《浮世绘女儿》中的主人公——

❀“光之女”

❀浮世绘艺术高手

❀光影美人画堪称一绝

❀忠心耿耿地为父亲画画

作为葛饰北斋的女儿,她无疑继承了父亲对画的挚爱与修炼,但是更难为可贵的是,她一方面在自己并不漫长的人生中尽心力协助“老爹”,

一方面她也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技艺,让他的父亲也承认“在绘画美丽女子这方面,我完全比不上她”,

最后一位,是被苦难浇灌的、墨西哥国宝级画家弗里达·卡罗——

❀用想象力呈现伤痕和痛苦

❀法国政府收藏的第一位20世纪墨西哥艺术家

❀艺术史上著名的女艺术家面孔

类似于阿特米西亚·真蒂莱斯基,弗里达更加擅长于反复描绘自己的脸,以至于只要看过一两幅她的画,就足以连同她标志性的相连眉毛,把她的相貌牢记于心。

她撕开自己的身体,灵活运用墨西哥的文化,在每一个小小的画作里展示着高超的叙事能力和不经矫饰的情感......

当人们感叹,“她是女权、残疾人、同性恋者以及那些不循性别桎梏之人的精神图腾”,而她,其实只是默默做了她自己,活为了她自己。

这里,同样附加彩蛋一枚,也是与《艺术谜题》重合的知识点,

总之,作者不仅带领我,紧跟其步伐,再次领略了独属于女性的故事与风采——当我们从历史长河中,打捞这些“北极星”,她们足以群星璀璨地组成另一片绚烂星河。

而且就艺术本身而言,也得到了很多关于艺术史知识的科普——比如,艺术作品的鉴定发展、展示方式的变化、各种“主义”的诞生经纬等。

当女艺术家依然在不知疲倦地追求创作欲表达的自由时,看到已经有如此多的先辈是如何开创了道路、证明了自己,无疑是振奋的。而我们也必须看到,更好地理解女艺术家身份的由来、成为女艺术家的不易,才能成为珍惜当下、创造更理想的未来的基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