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最后一个店铺》的观后感大全

《最后一个店铺》的观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15 18:30:59
《最后一个店铺》的观后感大全
时间:2024-05-15 18:30:59   小编:

《最后一个店铺》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讲述了一个老人坚守最后一家店铺的故事。在现代化浪潮中,他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不愿放弃这个曾经给他带来希望和快乐的地方。电影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让观众感受到了坚持和执着的力量。

《最后一个店铺》观后感(一)

《最后一个店铺》很慢,在这里,城市是慢悠悠的,街道是慢悠悠的,人是慢悠悠的。

然后讲了一些慢悠悠的故事。比起这些店铺的主人们,我竟然看完了这个系列的主要推动力,其实是那些形形色色的客人们。那个和老伴儿认认真真互相发牢骚的老大爷,那个和闺蜜在街上哭的稀里哗啦的女同学,还有热烈的回忆父亲的阿姨姐妹。在现实中,这些店铺于我来说一定是陌生的,但是这些顾客,却仿佛遍布我的身边,甚至,是某一刻的自己。

在旧书店的故事里,老店主病重、离世的片段很打动人,我看到时,也只是感慨。但是,当昏黄的光影下,略微摇摆的镜头里,那本来自父亲的书缓缓打开时,我和片子中的阿姨一样,哭的不能自己。十几年过去了,我的父亲应该也在某个地方,等待着用某种特殊的方式与我重逢。

一家小店,店主的故事是他的岁月,顾客们的故事则是我们的时代。“最后”二字,是悲凉,是无奈,时代大步往前,不敢回头。“最后“二字,也是倔强,是故人如书,是相邻如水,是童真如昨。

感谢那些把时间拖慢的人和痕迹。

《最后一个店铺》观后感(二)

《最后一个店铺》第五集中的“一元水酒店”开在居民区不起眼的角落,甚至连招牌都没有,但它仍然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顾客,其中有人从小就跟着爷爷经常来店里。

第一次看到这集的名称有点不解,也要给小伙伴们说一下店名的断句是“一元水酒,店”,没错店老板好任性,几十年从未涨价,一碗水酒只要一块钱,再搭配上花生米和卤味,简直是街坊闲时的“天堂”。 看完本集后,最大的感触就是,让我想起了老家小区的十字路口,也有这么一家开了几十年的卤味店,老板同样是热情好客。每次购买时,大家总是会很自然地和老板闲聊几句,生怕老板忘记自己这个老客户,老板的笑容也让凉拌好的味道更好了。当然,很多这样店铺的老板都有个共同“爱好”,就是喜欢大方痛快地赠送一些其他小吃,这样的“小确幸”轻而易举地让人们的忙碌生活增添了一丝惬意。

《最后一个店铺》观后感(三)

要说广州去过很多次了,但是水菱角确实从来没听说过,(对,我没听说过的有很多= =)神奇的是,看它第一眼还真猜不出来它应该是什么味道,看那粉Q弹Q弹的倒是很有想一口塞进嘴里咀嚼的欲望。

话说没想到这一碗小小的水菱角,制作工艺也是繁杂的,果然好吃的东西,都没有那么简单,竟然是用筷子一个一个的做出来,如果没有老手艺,肯定这一天做不了几碗水菱角,更别提开店了。这画面看的我口水可以流三尺,仿佛闻到了米香味儿,我觉得此刻我应该先去嗦一碗粉...

民以食为天,总之希望这种老手艺店可以长久的开下去吧,看到老板说现在年轻人不一定喜欢粘稠的口感,会改成麻麻辣辣的,爽口一点的口感,果然,老板你很懂我!(重点是我是年轻人)哈哈哈,老板等我,我要组团去~

《最后一个店铺》观后感(四)

连环画、老唱片之流,我们现在来看都是很小众的东西,但还是有人把他们当成精神食粮。可当这个时代注定要把它们当成过去式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能有这个心气,咬牙坚持这最后的荣光呢?这个记录片就是这样给我们展现了,当某样事物渐渐消失在人们身边的时候,还是有人在用一间小小的店面,给这点火种有一个避风港。 像在杭州的二手唱片店里,老板心心念念的音乐分享会,我能感受的是那一个圈子里的人,他们成为朋友,他们在一起分享音乐,感受音乐带给自己的满足。可以看的出,这家店的老板真的是很艰难的在维持着这家二手唱片店。聆翔,在老板的心里,他在聆听音乐的时候也许真的是在飞翔吧,音乐会带给他无限的可能。 在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家小小的店面耗废了老板大量的时间,还有金钱。用一个小小的饭盒盛着的是局促的一顿午饭,但老人还是乐在其中,他说这一个店投下去的钱,可以买一套房子,家人的不理解也给他的心里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这些努力,换来的是值得,在那个女孩找到在陪她度过校园时代的记忆的时候,音乐刚刚响起,她就不能自已了,又是开心,又是感动。我们不知道在这个女孩的过往中,这首歌陪伴她的是什么样的故事,但是在片中,我是真真切切的看到了她对着那一张唱片留下的眼泪,往事浮现,映下的是这张唱片的留存下来的意义。 二手唱片我们经常可以在网上看到是有有一些人在关注它,收藏它。而在这家店里,我可以感受到人们对那些名家啊,珍藏啊,关注的少,人们还是愿意按照自己的喜好,寻求那一份铭刻这自己情感的载体。 而从整个系列的纪录片而言,我能感受到的就是在这个信息时代里,那些不是数字化的自动化的老事物是在那些小小的屋子里,保留这最后的一点火种。

《最后一个店铺》观后感(五)

看了第五集的一元水酒,很有感触。店主一开始为生计所迫,才继承了母亲做水酒的事业,然而一做就是30年。30年的时间,围绕一方小天地,每天坚持一件事情,很难。现在什么都很快,店铺的更新换代很快,像学校周边的奶茶店,一个学期同一个位置换了三家店铺,价格也从一开始的8块,到12块,再到15块;生活节奏很快,快到来不及好好吃一顿午餐,然而这种老店却有一种魔力,能让时间慢下来,让人停住脚,看看生活中的烟火气。我总觉得,在各地开花的快餐店,是年轻气盛的,是懵懂的,而老店是沉稳的、有记忆的。它记得守店的人,记得每天来的老伙计,这些店,长着长着就成了一座城市的记忆。很遗憾的是,随着人的老去,这些老店也消失在城市的街角。可能有人为它们的诞生感到过欣喜,可能它们也经历过辉煌,可能它们陪伴过失意的人,但最终人走茶凉,它们像是孤寡的老人,再也没有了来看它们的人,最终消失得默默无闻。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对文化传承的意识越来越高,现在有人开车几公里到店附近买菜,只为喝一杯水酒,有的人发朋友圈呼朋唤友,其实大家都想留住这样的店铺,留住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的文化。新店成为老店,一生坚持一件事,它长在了人的骨血,有了责任心,最不愿意的事情反而是放弃。像片中的主人公,他们早就过了退休的年纪,但还是日复一日做着水酒,只希望那些老伙计再来的时候,能仍有一碗水酒等在桌上,说一句:嘿,你来啦。

《最后一个店铺》观后感(六)

有这样一档节目,它记录了六个最后的故事,它们横跨大半个中国,是六段不同的人生,也是“六代人”记忆的时间胶囊。

在这六段不同的人生里,他们远离闹市,做着在快餐时代已被淘汰掉的事情,不被大多数人认可,它们是成都《最后一家连环店铺》、广州《最后一家濑粉店》、杭州《最后一家黑胶唱片店》、合肥《最后一家旧书店》、南昌《最后一家水酒店》和重庆《最后一家胶片相机店》。 不用明说,只需看到这六段人生的小标题,就知道这是一场关于时光、关于情怀的故事。 在所有人都大步向前的当下,哪怕一秒钟的停留也是一种生命的浪费,更何况他们停留在过去,做着“毫无意义”的事情。 但人生从来都没有无用的过去,在这场故事里,有无人问津的苦辣,但更多的是被同好认可、支持的甘甜。 他们身体力行地坚守着最初的美好,也带来最后的感动。

最后一家,有无奈,也有顽强,它们珍藏着一代人的味道、声音与色彩,纵使时间流逝,时光却永远凝固。 如果你肯驻足停留,听一听他们的故事,或许你会收获另一种人生的可能。

《最后一个店铺》观后感(七)

《最后一个店铺》整体来讲确实不错,以民间手艺人、传承人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经历为纽带,以一座城市讲述一个文化。从第一集成都的连环画书店,到第六集重庆的相机维修店,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南昌的“一元水酒店”了。

一开始就以一种南昌人特有的酒文化习惯作为了水酒店的引子,后面又引出了店主王细英与其哥哥多年来制作水酒的艰辛,经营店铺的用心。介绍了水酒制作手艺传承的同时,又以街里邻坊多年来对店铺的深情作为贯穿全程的主体,剧情紧凑且让人百看不厌。

几十年来,水酒店从未涨价,一直以1元一碗水酒精心经营。这份精心不仅仅体现在文化的技艺上,更是突出了人与人之间的那份暖心的人情!纪录片虽然短暂,却用这仅有的十来分钟充分将感情与传统相融合,无不恰当,完美的将水酒手艺人王细英对这份文化的感情与南昌人对当地酒文化的感情相结合。

纪录片最后一点,提及了水酒文化申请非遗,同时要在更多地方开分店的事宜。但在我的理解上,非遗和分店的确让人感到振奋,最后王细英的那句:至少在我这辈里,这家店永远是1元才是关键。这1元不仅仅是简单的经营收入,更是王细英与顾客之间的情感流露。时间飞逝,物换星移,但人情却像传统文化一样,应该永久被后人铭记!我是觉得这样的纪录片可以多出一些,毕竟泱泱文明大国,这些文化是应该被传承的。

《最后一个店铺》观后感(八)

有这样一档节目,它记录了六个最后的故事,它们横跨大半个中国,是六段不同的人生,也是“六代人”记忆的时间胶囊。

在这六段不同的人生里,他们远离闹市,做着在快餐时代已被淘汰掉的事情,不被大多数人认可,它们是成都《最后一家连环店铺》、广州《最后一家濑粉店》、杭州《最后一家黑胶唱片店》、合肥《最后一家旧书店》、南昌《最后一家水酒店》和重庆《最后一家胶片相机店》。 不用明说,只需看到这六段人生的小标题,就知道这是一场关于时光、关于情怀的故事。 在所有人都大步向前的当下,哪怕一秒钟的停留也是一种生命的浪费,更何况他们停留在过去,做着“毫无意义”的事情。 但人生从来都没有无用的过去,在这场故事里,有无人问津的苦辣,但更多的是被同好认可、支持的甘甜。 他们身体力行地坚守着最初的美好,也带来最后的感动。

最后一家,有无奈,也有顽强,它们珍藏着一代人的味道、声音与色彩,纵使时间流逝,时光却永远凝固。 如果你肯驻足停留,听一听他们的故事,或许你会收获另一种人生的可能。

《最后一个店铺》观后感(九)

连环画,是多少人童年的记忆啊,夏天炎热的午后,一只风扇、一半西瓜、一本连环画,就是一整天。那时候,我们小城中卖连环画的书店还不少,只是现在,很难看见了。 怀念这种老店,也是怀念一整套生活方式吧,怀念还没有被过多打扰的专注。那时候,书店就是书店,没有咖啡厅,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文创商品。抱一本书,一站就是一下午。时间嗖得过去,没有微信要回。 这些老店,给了我们太多珍贵的回忆,也在不经意间影响了我们对未来的选择。 就算年纪变大,也总会记得,第一次和广袤世界的某个角落产生精神连接的时刻。很多年前的那个下午,从连环画书店走出来,心中充满愉悦和梦想,我确信,自己是个不一样的人:我要做大侠! 我喜欢这种老店,因为它身上的坚韧、因为老板的坚持,在现代化和快节奏生活的夹缝中生存,在年月逝去后依旧独树一帜。 《似水流年》里有一句歌词:“外貌早改变,处境都变,情怀未变”,在岁月流走之后,一座城市的外貌早已改变,书店生存的处境也大不相同。 如今铺租跃升、书店生存很难,也希望老店有更多人光顾的同时,能有人潜心看一看店中的书籍,淘一两本自己喜欢的,当做是对老板一路坚持下来的尊重吧。

《最后一个店铺》观后感(十)

中国人民站起来啦!——大概是我看了《最后一个店铺》之后的第一反应

往日也有好事情了,回忆的口吻全然没有苦大仇深了

我们终于更倾向用【怀旧】这个情绪回首过去,而不是【忆苦思甜】

胶片相机,老唱片,连环画,旧书,还有水酒跟濑粉,仓廪足了,肚子饱了,人民群众才可以搞些精神副业,才可以拥有几样松弛的贯穿一生的爱好。这些爱好在时代的淘沥后,终于又成为了牵动几代人柔软心肠的温和回忆。

片子文案似水温柔,老店的守与留没那么重要,人心重要,记忆重要

比起很多扛着大旗,强行“坚守”的故事,我更喜欢这样的论调

时代有时代的选择,顺势而为才是中国人的哲学,才是我们今天承继的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我们都可以《午夜巴黎》一下,抱怨几声《从前慢》,但如果是注定要消失的,不必挽留,如果是时代仍有需求,那便回应时代的召唤

在这样一个什么都被记录在网,公众记忆却颇短暂的年岁,我们关于【家】和【根】的信念存放在哪里?很多移民二代的朋友生如浮萍的心境,便是他们并不在我们语境中成长的结果,精神上颇有些无家可归的苦恼。

而与其说这六集片子里的物件和店铺是某种时代的缩影,不如说是共同走过这段岁月的中国人和他们的记忆,演生了让彼此可以同心同德的新的文化根脉。那是在长城秦俑,唐诗宋词之外的,新生的文化肌理,至于百年之后哪些化了白骨供奉在博物馆里,哪些改头换面焕发新生,那是又一个时代的选择

“遥远的路程昨日的梦

以及远去的笑声

再次的见面

我们又历经了多少的路程”

我辈当自强,担得起这盛世,文化自有出路

致敬改革开放,缅怀美好时光

《最后一个店铺》观后感(十一)

前两天看了一个系列的短纪录片——《最后一个店铺》,其中有一集让我特别有感触,是关于成都连环画专卖店。这是四川省最后一家的连环画专卖店,店里买的书就只是连环画,专供连环画爱好者。书店的老板小时候家里穷看不起连环画,于是长大了就开了个专卖店,把所有小时候看不起的那些连环画都看一遍。

喝茶的叫茶友,玩香的叫香友,而这样一群喜欢连环画的人,因为这个兴趣爱好也形成了一个固定名字——连友。这家连环画专卖店就成为了这群连友的纽带。他们定期交流,一起看书,甚至背靠背地看书,画面非常有爱。

其实这个感觉就让我想到了之前在B站看到的一个纪录片,叫做《只是还有书籍》,里面有一期叫做《二手书的奇幻漂流》,就是说一群喜欢收藏二手书的人,他们会定期交流,交换手里的二手书,把自己最近淘到的好书拿出来分享,以志趣会友。

我特别容易被这种情操所打动,一群人因为相同的志趣在一起交流,一起成长,而且还不是那种低级的趣味。我觉得生活就是需要有一些高级的趣味来做调剂,你想如果你一周辛苦地上完班,在周末或者在某个闲暇的晚上,有这么一群朋友,这么一个地方,可以去讨论大家喜欢的东西,是多么治愈的一件事呀!

希望大家可以在生活中找到这种志趣,而且其实这个纪录片后面也有很多相应的内容,比如合肥增知的旧书店啦,杭州的黑胶唱片店,重庆的胶片相机修理店,都是一种生活志趣的表达方式,大家都可以去看一看,一集也就十多分钟,相当治愈哦。

《最后一个店铺》观后感(十二)

一件简单的事 做起来也会让人感到神往。这家店的老板是一位长者,或许是基于孩童时期的渴望,开了这样一家连环画之家,这一开就是二十三年...

现代生活节奏快的有点让人跟不上,每天朝九晚五、信息科技网络也发展成为鱼和水的关系。尤其是生活在一二线城市,曾几何时真的有想过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店,但开什么店,却一直是久经思考但又不得结果的难题,直到我看到这家连环画之家,那种对长者的敬畏油然而起,我看到的不只是书店,还看到了长者背后那饱经风霜的岁月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还要问问自己,曾经那些执着的热爱呢?

这难道不是我们儿时的梦想吗?在喧闹的街道里坐在这样一家书店的门口,时而耳朵里传来的车水马龙,手上正在翻着的是那心爱的小人儿书,这画面仿佛一下子拉回到童年...三五个好友围坐在一起,只因为有着共同的爱好,彼此间变得亲密无间,讨论着哪本最好看,也可能为此争个面红耳赤,但下次见面还是会彼此微笑寒暄。

不知道成都的某一个角落还有这样的地方,下次我想要亲眼去看一看,像这位长者一样,怀抱着对连环画的热爱,去亲手翻一翻,重温童年的快乐。现在满脑子都是长者的那句“连环画不会消亡的,信心你要有嘛......”

《最后一个店铺》观后感(十三)

很久没有看到这种物件了,胶卷,小的时候觉得它很神秘,这样一个小小的东西里面是多少家庭的欢声笑语。记得自己儿童时代,最喜欢一家去公园游玩的时候,总是会拿上很多吃的,在河边、在草地、在长廊,走一路吃一路,玩一路笑一路。爷爷总会拿着一台“傻瓜”照相机,跟我说“去那边 爷爷给你照一张”,并会远远的喊着:三 二 一,茄子”,更有时候脸上的笑容都摆僵了也没有听到那一下‘咔嚓’声,比起数码照相机时代,那老旧的照相机显得多了许多“人情味儿”

现在经常有人说:“过去东西坏了,人们都想着修;现在东西坏了,人们只想着换”是呀,从什么时候开始,家里老旧的物件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都是功能更完善,产品力更强的现代科技产物。

如今这种老物件维修的店铺越来越少了,当你走在大街上看到这么一家维修店,我相信老板一定是有着诸多故事,怀旧且幸运的人。也正如我所想,引用片中一段我喜欢的话“把你喜欢的工作,当事业来做,这都算很幸运的人了”。

如今这种老物件维修的店铺越来越少了,当你走在大街上看到这么一家维修店,我相信老板一定是有着诸多故事,怀旧且幸运的人。也正如我所想,引用片中一段我喜欢的话“把你喜欢的工作,当事业来做,这都算很幸运的人了”。

《最后一个店铺》观后感(十四)

看到第一集片子里面的连环画书店,记忆好像一下子被拉回了06年读小学的时候。那时候我妈在一家超市工作,晚上7点半下班,所以每天放学之后我都会去她上班的地方等她一起回家。

超市的负一楼是书城,里面有很多家书店,但大部分都是卖教辅教材的,唯有拐角处的一家名叫“东风第一枝”的书店,里面堆满了各式各样的漫画和小人书。每次等我妈下班的时间都是在那里度过的,也是在那里,我看到了老夫子、阿衰等一系列漫画,觉得等待的时间一点也不漫长,经常被老妈叫走后还意犹未尽。

后来老妈不在那儿上班了,我也就再没去过那个书城和那家书店。直到高中毕业那年,想淘点旧漫画看看,想起了那个被遗忘的角落里的书店。可是再去的时候它已经关门了,连同那个负一层的书市都荒废了,只留下纸张在略显潮湿的楼层里散发的霉味。

所以,当看到片子里的“连环画之家”,曾经的记忆一下子就涌了上来。现代技术的发展让“阅读”这件事情变得越来越便捷,但也让“阅读”变得越来越廉价——我们习惯了一目十行,习惯了大量的分段,习惯了在拥挤的地铁上打开手机阅读,却忘记了怎么在一个安静的午后,静静地翻阅一本旧书,品读一个故事。

诚然,时代是在进步,新旧的更替是大势所趋,但那些“老”的、“旧”的东西,依然还是有它们存在的价值吧,那些书更是如此。它们记录的不仅是书本上原有的知识,还承载了人们的回忆和快乐。或许有一天我们已经不再需要借助纸张来记录,不再需要借助书本来学习,但是也不能忘记它们存在的意义,不能抹去它们存在的痕迹。就让他们留在时光的角落里熠熠生辉吧。

《最后一个店铺》观后感(十五)

连环画,是多少人童年的记忆啊,夏天炎热的午后,一只风扇、一半西瓜、一本连环画,就是一整天。那时候,我们小城中卖连环画的书店还不少,只是现在,很难看见了。

怀念这种老店,也是怀念一整套生活方式吧,怀念还没有被过多打扰的专注。那时候,书店就是书店,没有咖啡厅,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文创商品。抱一本书,一站就是一下午。时间嗖得过去,没有微信要回。

这些老店,给了我们太多珍贵的回忆,也在不经意间影响了我们对未来的选择。

就算年纪变大,也总会记得,第一次和广袤世界的某个角落产生精神连接的时刻。很多年前的那个下午,从连环画书店走出来,心中充满愉悦和梦想,我确信,自己是个不一样的人:我要做大侠!

我喜欢这种老店,因为它身上的坚韧、因为老板的坚持,在现代化和快节奏生活的夹缝中生存,在年月逝去后依旧独树一帜。

《似水流年》里有一句歌词:“外貌早改变,处境都变,情怀未变”,在岁月流走之后,一座城市的外貌早已改变,书店生存的处境也大不相同。

如今铺租跃升、书店生存很难,也希望老店有更多人光顾的同时,能有人潜心看一看店中的书籍,淘一两本自己喜欢的,当做是对老板一路坚持下来的尊重吧。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