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适合少女的职业》是一部描写两位女主角在职场中奋斗的小说。故事中,她们面对着各种挑战和困难,展现出坚韧和勇气。小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表达,让读者深入感受到了现实社会中女性在职场中所面临的困境和压力,同时也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信念和力量。
《不適合少女的職業》读后感(篇一)
不过完全就是在说‘未成年保护法是我们的武器’,在结局前,就一直希望俩妹纸去自首。13岁呀,黄金13岁,作者会把妹纸年龄设定在这个微妙的数字,也是考虑到结局的吧?会吧?
不过看样子是百合不起来了,大西妹子被卖的好彻底。
1/6页《不適合少女的職業》读后感(篇二)
起先看这本书时,看到背书以夏季的炎热天气为背景,而且文中多次出现蝉鸣。
突然让我觉得和道尾秀介的(向日葵不开的夏天)有点相似。
如果我说的过分的话,就好像里面的大西葵和道夫在书中都是以自我心里描写和做事。
尽管他们是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的人,但是两本书都有描写到孩子在家庭黑暗的承受和忍耐。
其余就再没有相似的迹象了,结尾该怎么说呢,没有(向日葵...)那样既感到绝望又稍微感到温暖。
就我个人感觉是个算是个温暖的结局,虽然大西被杀人的阴影困扰,但是她也同时得到了朋友不一样的评价。
这本书虽然没有(向日葵...)那样更贴近社会派,但是也算一部很不错的书吧。只是看到书名我有点想歪了。
嗯,大西是一个特别的女生,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女生。因为她的忍耐,没向母亲,警察倾诉才会让让自己落入深渊。
我想大西再也不用忍受夏季蝉鸣声烦乱的困扰,就算以后的天气再炽热,再也回不到那个夏季吧。
这本书适合女生读吧~
2/6页《不適合少女的職業》读后感(篇三)
一个穿着sm内衣的清纯姑娘,和一个手持血淋淋板斧的天真少女,哪一个更具震撼效果?读樱庭一树的作品,简洁、华丽、有趣,但压抑难以释放。不由让人想起《向日葵不开的夏天》和“黑乙一”作品的氛围,同样散发着令人窒息的暗黑气息。
一、人间迷宫
希腊神话里有座非常著名的地下迷宫,那儿关着一个叫弥诺陶洛斯的牛首人身怪,这怪物手持战斧,凶暴而残忍。同样,樱庭一树在《不适合少女的职业》里也塑造了一个手持血淋淋板斧的形象,但这个主角却是少女。故事讲得是:在大概一年的时间里,初中二年级的大西葵结识了地主家小姐宫乃下静香,两人用诡计害死了大西葵可恶的继父,用战斧杀死了静香贪婪的哥哥,而这一切又戏剧性地结束在小岛的迷宫里。这种虚浮的主题,没想到被作者修饰得如此饱满。作者在一个封闭的孤岛上,以人心构建迷宫,不仅突出了未成年人面对成年人冷漠残酷世界的茫然无知,也挖掘出少年如野兽脱缰般凶恶残忍的一面。更主要是抓住了少年的灵魂,并将成长中种种心迹的变化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不由让人蓦然感慨“是啊,那个时候我也有同样的心情!”。
二、少年情趣
海岛少年的生活虽然单调,但充满了游戏和冒险趣味。故事情节黑暗,舞台却很美,作者借助少女的口气把季节变化、海岛的风景描写得极美,“一到夜晚,几艘采海胆的小船就会浮现在大海之上,看起来像召唤星星的魔法小船似的”、“时光像在斜坡上滚落一去不复返”、“现实就像在远处上映的电影一样”等,充满了少年的心理和情趣。作为犯罪计划,虽然没有惊人的诡计,却趣味十足。暴力少女大西葵为行动者,柔弱的静香作幕后军师,充满恶意又很显得单纯的计划给人一种很神秘的感觉。比如对付小葵继父时,静香说:“要准备的东西是捣药棒和菜油。”意思是把捣药棒放在楼梯上,在小路上撒满菜油,让酗酒的继父坠入山崖。在对付哥哥时,静香说:“要准备的东西是冷冻鲔鱼和爱说闲话的欧巴桑。”,是打算用冻鱼打死哥哥,然后把冻鱼丢进锅里煮掉,再利用喜欢偷看别人家秘密的欧巴桑,证明进入房间前没有带任何凶器。可惜实际行动时计划都失败了,少年智慧还是无法轻易改变成人世界的,游戏终究难逃规则。所以从刚开始利用魔术(镜子)障眼法,侥幸让继父的心脏急救药消失造成意外,到最后只能变成明晃晃的杀意加战斧了。
三、灵魂出路
两个少女第一次的人生交集,是阅读同一本书《人为什么想死?》,这是她们相互信任的基础。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原始人因为孩子和妻子被熊杀死,而进入悲伤模式,他独自静静躲在洞穴里。“为了保护自己原始人屏息静气,排除所有欲望,毫不醒目的生存着。”这也是少女的生活状态,一个面对继父的无赖残暴,一个面对哥哥的贪婪险恶。面对外部暴力的侵害,软弱的少女从躲避的悲伤模式进入战斗模式。
接近尾声,警察送小葵回家,讲述一个斯巴达狐狸的故事:传说斯巴达有一个少年,偷一只狐狸藏在胸前,狐狸在衣服内咬他,为了不被人发现,他忍耐不发声,直至被狐狸咬死。以此来告诫少年,沉默和暴力都不能解决问题,压抑是滋生恶魔的温床,成长要就懂得直面黑暗寻求出口。小葵误害继父犯下第一个错误,通过和朋友游玩回归平静,但由于心里藏着恶魔,终于暴发。如果她会把的事情倾诉给亲密的朋友,向辛苦的母亲坦白,就不会走向毁灭的道路。如开头小葵所交待的,那时候那个夏天,我的身边,只有那个人。
拯救少年孤独、悲伤的灵魂,需要划破黑暗的驱散寒意的光,还要有勇气大声求救、释放压力的声音。大西葵想说,要准备的是燃烧弹和麦克风!
3/6页《不適合少女的職業》读后感(篇四)
“少女的灵魂不适合杀人。
如果有人早一点告诉我就好了。
但是那年夏天,在我身边的,只有那个人。
宫乃下静香。“
记得罗曼罗兰在他的《约翰·克里斯多夫》中说,大家都把”朋友“这个词语给误解了,人的一生只能交一个朋友,而且这是少有的人才会有的幸福。
从大西葵孤独的开场白开始,我就觉得作者要开始黑静香了。猜测葵是一个没朋友没人爱的问题小孩,静香是一个玩弄纯真少女心自命不凡的女王。
但恰恰相反。受到孤立的是洛可可式的图书管理员—静香,而葵表面上与朋友们其乐融融,整天耍宝,但因为家庭的原因,内心却阴郁苦恼。
直到二人相遇。直到《人为什么想死?》这本书将两人的感情连在一起。葵的”原始人的孤独“觉醒了。
静香的孤独是一个人的寂寞,而葵的孤独在喧嚣的众人中找不到自我的位置。可以说二人的孤独都是面对这个过于耀眼世界的自卑。
葵有小幸,有雪代,甚至有相同境遇的异性田中飒太,但葵太软弱了,软弱到无法把自己这样的软弱展现给大家看。
因为大家都过于耀眼了,而还因为田中飒太的女朋友,自己的爱意与懦弱内心的冲突下, 也无法再坦荡地面对他。
只有宫乃下静香。他们二人的关系并不是由光维系的,而是黑暗将二人的内心联系在了一起。于是也只有在静香的身边,葵才能真正将强起来。
少女的内心不应该软弱。因为软弱意味着失去。
而静香,扭曲的家族造就了她的孤独。她太寂寞了,以致于发现有个因为同一本书流泪的少女,就将其视为一生的朋友。帮葵杀了继父,两人靠黑暗联系在了一起,相信这对静香来说这就是朋友的契约。但一旦有了葵这个朋友,就无法再忍受孤独了。当葵还挣扎在杀人的痛苦深渊中而故意逃避着静香时,这次轮到静香真正爆发了。杀死表哥。葵无法拒绝,他们之间的羁绊由那罪恶的黑暗深深牵连着。
少女的孤独不应该被打破。在那孤独背后,有着少女无法想象的执着。
P.S.这本小说早就拍成日剧了,不是06就是07年来着。惊喜一下吧,女主角就是《GANTZ杀戮都市下篇》里那个惊艳的女高中生,绿友利惠哦,
4/6页《不適合少女的職業》读后感(篇五)
这个
书上的开头的开场白 完全浓缩了 整个故事嘛
1国中二年级那年,我——大西葵,十三岁,杀了两个人。
* 少女杀人:现在的社会到底病态的多严重,又是一本关于“邪恶小孩”的书。最早从云泥花园开始,到乙一的到石田衣良 到小妖尤尤 完全变态手册和樱庭一树的这一本都在写少年少女杀人。
矛盾和冲突之美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过去对于小孩的看法停留在:天真无邪如白纸一般干净的人们要注意了,当正太萝莉们拿起沾血的刀子,露出冷漠或者疯狂的眼神时,就是拷问你 “杀人是最不适合少女的职业,柔弱的少女是被什么逼迫才去杀人的呢?”的时候。
①:关于真正的成长和成熟,心智并不止是单单和年龄成正相关的。世界上多的是愚蠢的大人,这些人一边一本正经的强迫你遵循种种规矩,一边自己又在现实中屡屡食言。小孩是世界上最怪诞的生物。他们张着好奇的眼神,打量世界的同时打量着你,所谓的父母们永远不知道自己在他们眼中是什么样子。每次我看到小孩子那种疏离的眼神心中不由的颤栗,他们是不是在心底嗤笑为了柴米油盐斤斤计较自以为是的大人。再者和完全变态手册描述的一样,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完全没有是非观,没有善恶,对错,不被社会道德束缚,完全凭本意行事,你永远猜不到下一步他想做什么。值得庆幸的是,心智不成熟的同时他们也很弱小,一般情况下,一个小孩想杀死一个大人实在太难了,然而这些书逆其道而行,对这种力量冲突,用种种不同的手段化不可能为可能。研磨棒和菜籽油,冷冻鲔鱼和爱说闲话的欧巴桑,看他们带着孩子般的幻想怎么将这剧上演
②:关于大人 他们可能也是由心智不健全的小孩长成的(他们可能自私可能孤僻可能暴戾)然而活在的人群中,他们也缺少关心。比如只爱化妆交友的母亲,常年工作应酬不归家的父亲,沉迷八卦和牌局的母亲,沉默少言缺少交流的父亲—— 甚至一看到别人家小孩开口就问 成绩如何,不问你喜欢什么科目,你最喜欢的科目怎么样?有没有朋友?这何尝不是一种病态。
有着歇斯底里着"我这么辛苦工作你却什么都不用干"的母亲和酒鬼父亲,生活在冰冷,压抑,黑暗的葵被鲜红血液污染的纯白的灵魂什么的,真是暴虐的破坏美。
2暑假一个,寒假又一个。这本书没有《糖果子弹》那样瑰丽的想象和最血腥的事实,却跨越季节变化,有蝉的鸣唱和大海永无止境的交响,海面上星星点点渔舟的既视感~ 虽然是转型作品,樱庭一树的文笔真的很不错~
3第一个凶器是恶意,第二个是战斧。虽说是推理小说,诡计基本可以忽略= = 像这个介绍的一个是恶意,一个是暴力
4我不行了,完全不行了。
害怕得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身体似乎就要自动停止生命机能。
少女的灵魂不适合杀人。
但是那年夏天,在我身边的,只有那个人。
就是宫乃下静香。
5这本书的内容可以用书中3个隐晦的故事概括
1.原始人的悲伤。2《人为什么想死?》3.斯巴达的狐狸
热闹是你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葵,对着伙伴也说不出家庭苦涩的葵,压抑自己只是为了保护自己每天都过的不开心的葵。封闭的小镇,扭曲的家庭,痛苦的少女。真的是好元素~然后终于一天因为一个契机——一本叫《人为什么想死?》在你们身边我也很寂寞的葵认识了好基友总是一个人感觉很寂寞的宫乃下静香,两个人惺惺相惜然后交换杀人。安静的歌特少女和开朗暴躁双马尾,你们没有搞成百合真是可惜。3自首的结局在开头就已经暗示了~少女的灵魂不适合杀人,斯巴达的狐狸,没有为犯下的罪付出代价是不行的哦,哎,对自首结局失望,特别是对我这样期待结局逆转或者崩坏的人来说。而且静香的哥哥是个没有被开发完全的角色,有点蛇尾的感觉,结束的太潦草了~
5/6页《不適合少女的職業》读后感(篇六)
青春其實苦悶,尤其寂寞。
年輕的歲月是美好綺麗的,是要擁有朝氣、活力,從不在意煩惱地瘋狂虛擲,這就是美好的青春。
但也有這樣的情況,因為倏然成長所伴隨而來的,是還沒適應長大而必然對於纖細心靈的敏感探試。無法停止想像與思考,總糾結於某個無法打開的結,於是任何看似簡單瑣碎的小事,經過那敏感的設想,遂成了一種傷害。
「不適合少女的職業」說的就是一個這樣苦悶的青春年代,在十三歲這一個看起來這應該是除了課業考試都不該會有太大煩惱的年齡,為什麼會苦悶?
讓我回想一下自己的十三歲,確實那時候的煩惱比起現在來說,是微小且略嫌幼稚的,但那是站在我現在這年紀的點上回望的想法,我很記得一件事情,那是年少時的我最常有的一個感覺:
「大人不會理解我的想法」
我想那就是所有問題的根源,所有的想法與煩悶,無法對人說也找不到人說,雖然爸爸媽媽常常會講:「我們都是這樣成長過來的,也曾有過一樣的小時候」,但作為孩子的自己卻怎麼也很難能夠感覺到他們能有相同的感同身受。
人,都是這樣的,我想我也是這樣,一旦長大了就忘記了曾有的幼小,但是在成人的世界跌跌撞撞,便越想回到過去,因此曾有的困惑與迷茫在回憶裡完全成了不存在的事物,於是年少青春成了美麗簡單的符號,如此地熱情而且艷麗,慘白與暗黑的形容,就彷彿從頭到尾都不該是屬於那段歲月會有的色彩那般地令人執著地深信。
習慣性地把那少年時期的所有一切都想做萬般千樣的美好,因此也把這份想像投射在現在的自己看待孩子的眼光上,是的,我也跟爸爸媽媽一樣明確地知道曾經是這樣走過來的,也認為自己可以理解現在的孩子所想的,因為他們所想過的我也曾想過,事實上不是的,因為現在的我不知不覺間早已經選擇了遺忘,忘記了太多還在做孩子時的心情,而把現在所認為的,理所當然地放進了回憶裡。
就像這本書;「不適合少女的職業」裡女主角大西葵的母親常對她表示出的一種態度:
忙碌、辛苦、壓抑。
大人的世界似乎犧牲了很多。
大人的世界必須壓抑著想法。
大人的世界總是忙碌辛苦的。
那種態度像是一種抱怨也像是種宣示:
你們小孩子懂什麼?知道我們為了生活有多辛苦嗎?為了活下去、還有讓你們活下去,我們犧牲了許多自我的理想、壓制著心裡的聲音,這些辛苦不是你們小孩子能體會的。
我想這是一種嫉妒,總覺得已經長大的自己早已失卻了真誠與純真,因而在看到這些孩子無憂無慮的模樣,便會出現這種莫名所有的酸溜溜怒氣,但是我們其實是嚮往著他們不須煩惱的快樂,在成人世界裡遙想的乾淨以為只存在於那個年代,所以既羨慕又嫉妒。
不過那只是我們一廂情願的嚮往與想像而已,曾走過那段歲月的我忘了一件事;那就是自己每每聽到父母這麼抱怨的時候,是這樣想的:
說我過得很輕鬆,其實我也很辛苦啊 ~~
就是這樣。
不管成人還是孩子,所擁有的悲傷都是一樣的,煩惱也是具有相同的重量,並不是說成人的煩惱就比較了不起,孩子就比較微不足道,成人的煩惱無人理解、找不到人訴說,孩子也是一樣的,同樣抱著說不出的痛苦這樣走下去。
以這樣的方式來觀看「不適合少女的職業」,以「暗黑系」來形容這部作品或許是很簡單的區分方式,但根本上它只是很忠實地反映出了身處青春期的少年少女所必有的苦悶與忙亂,黑暗的想法與心情人人都有,只看它是以如何的方式呈現,而「不適合少女的職業」是以最不好的方式走向最不好的結局。
正如同這本書的書頁上所說的:
「真希望當時有人能夠阻止我,可是那年夏天在我身邊的,就只有她…」
如果有人願意傾聽,如果有人可以擁抱,那這不幸是不是就不會發生?
無法對人言的苦悶與痛,只有自己能體會的所有心事,最終會導致孤單與寂寞,寂寞可以使人安靜、但也會讓人發狂,因為寂寞是無邊無際的感覺,而且會不斷延伸,除非碰到了牆、有人可以理解的那種感覺就像一面牆,才能夠縮小孤單寂寞的範圍。
作家村山由佳寫過一本小說叫做「青春是無限孤寂的海」,青春就是這樣地有些秘密給無聲無息藏在自己心中,時時面對著它,便不時感到寂寞,孤寂是自然而然便存在的,就在甜美無敵的青春年代裡。
「凡事必定要有出口和入口」
這是村上春樹在「1973年的彈珠玩具」裡的一句話。我感覺「不適合少女的職業」裡的兩個主角少女;大西葵和宮乃下靜香就是進入了沒有出口的迷宮,在迷亂與孤寂之下尋找不到情緒的出口,坐困於自己的徬徨之中,迷茫地亂走亂繞,但找不到正確的通往出口的道路。
於是寂寞開始瀰漫成為悲傷。
在「不適合少女的職業」裡提到了一本書名是「人為什麼想死?」的書,書裡以一個失去一切、跑到山洞裡躲起來獨自難過的的原始人故事來述說一個觀念:
人是為了保護自己,才進入「悲傷模式」
所謂的悲傷,其實是人求生的本能。因此你痛苦時只想靜靜發呆、不想做任何事,這絕對不是你的錯。
但是;並不是將所有的一切以悲傷之名拒絕在外,就可以排拒所有煩惱,它們還是會不斷地在門前叩著,「悲傷模式」只能夠做為一個暫時的殼,卻無法完全逃開。總有一天,那靜靜品嚐的悲傷會連同叩門的事物,化成更巨大的恐懼來到身邊,是比悲傷更甚的悲傷,要是已經無法再用「悲傷模式」來保護自己,那只好任由茫然逐漸暴走。
就像大西葵自己所說的:
「真希望當時有人能夠阻止我」其實那就是種求救的信號,但是被悲傷模式鎖住的自己無法把它誠實地完整透露出來,也沒有人察覺到這個求救的信息,所以暴走的少女大西葵只好聽從身旁如同惡魔一般的宮乃下靜香的催促,走入了只有入口而沒有出口的青春迷宮裡。
如果、我在想、如果;大西葵能在她想著「真希望當時有人能夠阻止我」的當下遇到故事後段那個親切溫和的警察老伯,是不是所有的以後都會有所不同?那讓我想起的是日劇白夜行裡笹垣大叔對亮司的懺悔:「那天我沒抓住你,真的很對不起」,在日本獨特濃重的恥文化氛圍下,大西葵與亮司是否真的可以因為法律的制裁與勸導而擁有更加光明的人生?這真的很難說,但從這看得出命運凝結在一個無法改變的片刻而透露出的無奈,青春只有一次、機會的選擇只有一次,正是如此不能回頭的終於果然,所以世事沒有如果,如果這個單詞是在日後後悔的心情中才會產生的不負責任臆想。
大西葵或許埋怨後悔與宮乃下靜香的相遇,在她最寂寞的時候遇到了一個帶她走向黑暗境地的惡魔少女,葵也許覺得無法理解,為什麼在最需要有人陪伴的時候,是靜香出現在自己身邊?但我相信這相遇並非絕對的偶然,葵與靜香彼此之間有著互相吸引的特質,從兩人因為「人為什麼想死?」這本書的內容同樣感到悲傷難抑的這一點看來,至少葵與靜香一定擁有相近的精神面與思考,儘管她們在表面上是如此地不同。可以說葵在有意無意間排除了身旁的人進入自己的內心,卻接受了靜香。因為她們在無形之中都知道一個事實;只有彼此才能知道彼此的苦悶與煩惱。
所以現在把這些前因後果整理好來想;一開始葵覺得靜香既神祕又冷酷,到最後葵從靜香的口中得知原來靜香竟然很崇拜自己的這兩件事,就不是那麼值得震驚與意外了,葵在靜香身上看到的神秘與冰冷,也許就是她自己傻呼呼笑嘻嘻的單純面具下真實的自己。靜香崇拜葵的纖細敏感和殺意行動的終於付諸,那纖細敏感根本是靜香自己,而她也同葵一樣有痛恨的想置諸於死地的對象。
葵在靜香身上看到的是葵、靜香也在葵身上看到了靜香。
葵與靜香,這兩個角色都很突出,如果光看整體的敘述;靜香無疑地是最具有吸引眼球的一位少女角色,平時戴著眼鏡、安靜不發一語的沉悶乖寶寶形象,無趣也不引人注目,一旦褪下制服,就搖身一變為留著魔魅娃娃頭的哥德蘿莉系美少女,在葵的眼中,靜香既神秘又危險,以冷靜的思維吐出的話語都像惡魔的呢喃般誘人犯罪。
以角色強度來說;要不注意到靜香真的很困難,即使是在真相大白之後,在葵與讀者--我的面前,靜香已經失去了那份神秘所帶來的魔力,然而這個戲劇性的改變反而使得靜香更具有她闇弱的人性化一面,雖然她只能算是第二女主角,戲份比起做為主線來敘述的葵少了太多太多,但就這些短短的敘述就很難讓人忘記。
不過我卻是比較喜歡葵,乍看之下傻頭傻腦,但是該怎麼說呢,我很喜歡葵敏感的思想和想法,看著葵就像看到了「開。關」裡的苫子、「欠踹的背影」裡的初實,也像是看到了自己,心裡存在著猶疑不決的懦弱和想推倒高牆的悶吼,那種自己和自己對話和糾結著某種想法無法解脫的模樣,實在很難不因此把情感投射進去。的確比起靜香,葵沒有靜香強大得難以忽視的存在感形塑的魅力,但在那不強烈之下的平凡,則是一種更形複雜的自我。
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