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战斗公主、劳动少女》读后感精选

《战斗公主、劳动少女》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03 02:35:13
《战斗公主、劳动少女》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05-03 02:35:13   小编:

《战斗公主、劳动少女》是一部充满青春活力的小说。故事围绕着两位截然不同的女主角展开,她们在战斗和劳动中展现出了坚毅和勇气。小说描绘了她们的成长过程,同时也探讨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阅读后,我深受启发,感叹女性的力量和坚韧。

《战斗公主、劳动少女》读后感(一)

就拿《冰雪奇缘》来说,陪小朋友看完脑子里只剩一首让他走让他走,作者居然从剧情、人物形象发展到女权运动和后女权主义,洋洋洒洒写了30页。 人和人的距离好似隔着一个马里亚纳海沟。 不过艾莎确实是迪士尼首位没有遇到王子的公主,这点确实意外到我了,所以作者说《冰雪奇缘》是革命性的。纵然有很多部影片的影子,但是拥有很独特视角,聚焦于姐妹情,而不是传统的王子公主幸福地在一起。人物刻画深刻,所有人都有多维不单一的性格,引入两个女性主角也是前所未有的。 同样的,作者还对《千与千寻》《魔女宅急便》等几部宫崎骏动漫和灾难片《星际穿越》里母亲缺位进行了洋洋洒洒的发挥,看完就是大写的服气!

《战斗公主、劳动少女》读后感(二)

“泛滥的战斗女性形象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这句写在《战斗公主 劳动少女》封面上的宣传语,一如其书名,某种程度上确实宣誓了作者河野真太郎赋予本书的一种表层意向:女性在二次元文化中战斗形象的形成。 当然,在完整读过本书后,便会发现作者的“野望”似不限于此——其貌似聚焦于日本二次元产品,实则案例的涉猎遍及广义的西方世界大众文化(开篇就是《冰雪奇缘》实属出人意料,读完却觉得理所当然);貌似探讨女权问题,实则将关怀的视野辐射至整个劳动阶级,倒从另一个层面印证了那句经典论断:女权即人权。 当然,这便难免导致读者的阅读体验和预设内容多少有些偏差——案例和视角皆是如此——但毕竟正如作者在一开始便声明的,其写作目的并非教科书全面撒网式的讨论,也不是对二次元文化甚或更广泛的大众文化的文本解读,而更应被理解为是以一些列美日大众文化作品串联起来的对权利问题的专题论述——从后女权主义到社会边缘的共同体,从劳动女性到人与自然。作者所做的,更多地是将一个个典型形象放置于其理论的基座上,再加以描述。 当然,这种写作方式必然带来从日本本土文化中抽离出来,而从经济结构上审视问题的结果——出乎意料确实出乎意料,深刻固然深刻,但从笔者个人期望来说其实有点遗憾——毕竟关于东亚文化氛围下对于“战斗少女”这一形象的扭曲塑造的讨论,某种意义上可能更加新奇一些。 而读到书末,还可以释放出一个新问题进行思考:作者对于文化作品的分析是否有些过度呢?是否会陷入小学阅读题那样过度分析的陷阱?仔细思索,倒也不尽然:毕竟创作者们从未能真正脱离他们的时代,这种时代和社会的印记也必然留在作品中,哪怕他们可能从未意识到。

《战斗公主、劳动少女》读后感(三)

《战斗公主劳动少女》从两代《星球大战》女主角切入,费雪的莱娅公主和雷德利的蕾伊,来讨论大众文化对女性的描写与表达。他探过的是共同文化,简言之就是指我们这些社会成员在创造与接纳过程中都能获得参与感的文化。以什么形式共同享有某种文化?这种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整体是如何交锋与碰撞的? 主要选取了在全球化的今天,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影视剧作品,如《冰雪奇缘》《狼的孩子雨与雪》《千与千寻》《魔女宅急便》《风之谷》《逃避可耻但有用》《新世纪福音战士EVA》《星际穿越》《消失的爱人》《辉夜姬物语》等。 在这些文艺作品中在各自所处的社会与文化语境中,女性、女性与劳动是如何被描绘与诉说的? 女性既不要被物化,也不想再做他者,一直被牺牲被剥削的女性劳动,是时候被赋予原本的意义与价值了。 初代星战女主莱娅公主,因持有大规模杀伤武器“死星”的设计图而被帝国军逮捕监禁。天行者卢克联合绝地武士欧比旺以及走私贩汉•索洛搭救公主,还是传统的拯救幽禁的公主叙事,是是莱娅公主已经是战斗的公主,她会夺过激光枪射击,带领大家逃出生天。这与她的扮演者费雪女士的女权思想相关,她持续地发表女权宣言,一直在战斗,与那些把她作为女性进行物化的势力战斗。而雷德利饰演的蕾伊本身是放松的,拥有原力,可以以绝地武士的身份活跃于战场。而莱娅公主虽然与卢克是双胞胎,却没有相同的原力。蕾伊与1980年代出现的宫崎骏女主娜乌西卡一脉相通。 河野真太郎借助流行文化中的女性形象塑造探讨其中的劳动问题,借助《冰雪奇缘》两姐妺公主塑造以至溯源迪士尼公主的塑造来普及女权主义的概念。后女权主义为一场为女性争取充分赋予的受教育权、工作权等权利的运动。他批评Facebook首席这营官雪莉•桑德伯格为一块遮羞布,掩盖了报酬格差下被榨取的女性劳动者们。但我们需要更多的雪莉•桑德伯格进入高层,打破职场玻璃天花板!《狼的孩子雨和雪》与贫困的代际传承,他联想到英国的小说《简•爱》以及《哈利•波特》系列和石黑一雄的《莫失莫忘》,作者的研究领域包括英国社会与文化。他这些类比联想都很有意思。 这本书中的各种想法主要来自于御茶水女子大学的女权运动读书会,看起来就是披着流行文化的皮进行女权主义普及与探讨的学术讲座。和日本学术书比一样叙事迂回,层层叠叠极尽联想的跳跃,但是就因为有熟悉的影视剧的带领,还是能体会走迷宫挖宝的喜悦。

《战斗公主、劳动少女》读后感(四)

这本书用很多流行文化作品剖析后女权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内容出乎意料得深刻。 首先作者从《冰雪奇缘》出发,将艾莎和安娜的关系解释为后女权主义中胜者组和败者组的和解,就是我从来没有考虑过的视角。 现实中胜者组和败者组的对立同样非常明显,而且双方的彼此厌恶来自于女性受到父权制社会教育后被灌输的厌女思想。 这种解读确实剑走偏锋,且不论主创本身有没有这方面的想法,但艾莎和安娜从一开始就结成了牢固的女性同盟,哪怕出现矛盾也不是因为彼此厌恶,而是源于艾莎因为与主流价值观不符产生的自我厌恶,以及安娜被灰姑娘情结蒙蔽的双眼。 不过无论作品本身是否有这层含义,胜者组和败者组的和解的确非常有讨论的必要。上野千鹤子同样提到过父权制对女性的分化,作者的胜者组和败者组分类其实与胜者组和败者组的分类有异曲同工之妙,重点在于女性自身要跳出分类,结成女性同盟。 日本在女权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方面都远比西方落后,尤其是女权主义,文化作品的表现甚至比不上中国,2023年的新番依然是一股子男凝味。 序言里举了《星战》莱娅公主的例子,提出电影在展现她的能力远胜男人之前,首先将她性别化,展现了她性感尤物的一面。 这种类型的战斗少女在日本动漫里可太多了,其实我可以理解宅向动画里的男凝,但我不接受女性向动画中依然有明显的男凝甚至媚宅属性。(比如《美少女战士》,作为一个大部分受众为女性的动画,里面的变身情节究竟是在为谁服务呢?) 与战斗公主相比,这本书在劳动少女上用了更多的篇幅,对于新自由主义中的劳动形式做了深刻的剖析,尤其是更隐形的身份认同劳动、再生产劳动、情感劳动等更多被抛给女性的劳动。 其实我觉得书里从劳动角度对《千与千寻》《魔女宅急便》之类作品的解读很多是过度解读,不过所谓作者已死,观众的解读自然是自由的,以这些耳熟能详的作品为切口来介绍有些枯燥复杂的理论确实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再生产劳动外包化(廉价化)究竟是对女性的解放还是进一步剥削,需要与资本、阶级等问题结合起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外包或许可以将原本完全压在女性身上的再生产劳动去性别化,然而在父权社会,这些廉价的雇佣劳动依然由女性承担。除了廉价之外,其中包含的情感劳动是这些工作被抛给女性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我很喜欢第四章对母亲缺位中男性视角下的女性厌恶的解读。缺位的是母亲,而不是女性,男性创作者表面上将女性和母亲身份剥离,但那只是没有表现而已,《星际穿越》里的墨菲晚年儿孙满堂,还是一个拯救人类的科学家;绫波丽是碇唯的克隆,还是宅男心中的女神。男性创作者幻想女性在成为母亲之后依然能够保持足够的性吸引力,或者在完成育儿工作的同时还能做出一番事业。 其实照书里这么细致地分析,市面上大部分作品都有需要批判的部分。老一些的经典作品再加上时代局限性,看的时候真是不能细想。

《战斗公主、劳动少女》读后感(五)

日本学者河野真太郎研究领域包括英国文化及社会、新自由主义文化,出版了多部以女性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为主题的作品。《战斗公主、劳动少女》一书从通俗文化中常见的战斗女性形象切入,但探讨的仍然是新自由主义和女性话题。

河野真太郎将战斗公主的原型追溯至1977年上映的《星球大战》中的莱娅公主这一强势、具有战斗力的新公主形象,并认为这与20世纪70年代的女权运动并非毫无关联,反映了第二波女权主义的影响。而2015年上映的《星球大战:原力觉醒》中的女主角蕾伊则被认为属于后女权主义的女性形象,但又与《风之谷》的女主角娜乌西卡血脉相通。其中,第二波女权主义指争取职场平等、劳动权益等女性权利的运动,后女权主义则是新自由主义的产物,其摒弃了“集团性的社会变革”,而代以“个人的立身成功”。而河野氏重点挖掘的就是塑造了这种后女权主义女性形象背后的社会和经济因素。

书中涉猎了许多通俗文化中的女性形象,如《BJ单身日记》《冰雪奇缘》《千与千寻》《新世纪福音战士》《星际穿越》《蓝色茉莉》等,引出了不同问题。如从Facebook首席运营官桑德伯格和《BJ单身日记》中布里奇特•琼斯的形象,引出后女权主义者中胜者组与败者组的对照,进而认为《冰雪奇缘》中艾莎和安娜的对比也体现了这一对照。而穿透表象,河野氏指出,在这背后,《冰雪奇缘》的设定,特别是对所谓爱之共同体的想象,其实取消了现实的劳动,并将女性的劳动和贫困排除在外。类似的,通过《狼的孩子雨和雪》,河野氏认为这其实指向了现代社会中无缘者的共同体;通过《千与千寻》,河野氏探讨了身份认同和依存劳动。这其中不无惊世骇俗之语,如认为千寻在故事中成为了性工作者。《消失的爱人》等则被认为主要表达了高学历女性(被迫)成为家庭主妇和母亲时的痛苦和艰辛。这些挖掘很多其实是出于河野氏对日本现实社会中女性境遇的思考。

很明显,虽然依附于原本的剧情,但本书更类似《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之类的作品,是藉此挖掘这些作品背后蕴含的含义,并展开对新自由主义和女性、女性劳动等相关话题的探讨,因此虽然其中一些角度非常新颖,但有时也不免借题发挥。

河野氏立足于日本女子贫困等社会问题,关注的焦点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女性劳动,认为主妇的劳动是被资本主义式原始积累榨取的无偿劳动,而面向女性的所有性别化劳动同样如此,对流动的、廉价的女性劳动力积极利用或者说是剥夺,成为了当前资本主义的一条生命线,进而指出一直被剥削的女性劳动应得到重视。而后女权主义的不足,正在于连带的丧失,以及发生集团性社会变革之愿景的丧失,只能寄希望于完全个人化的形式。而在新自由主义式竞争前提不变的情况下,只有很少部分女性成为所谓精英,给剥夺式原始积累的真相盖上了遮羞布。

河野氏并未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毋宁说,他寄希望于克服后女权主义,通过连带来采取集体行动,推动社会变革,修正资本主义生产模式,从而改善女性处境。

《战斗公主、劳动少女》读后感(六)

如果说这本书是分析大众文化、后女权主义、社会劳动现状等范畴的社会学著作,可能会显得学术气息过浓,让人有点害怕或者会预感到无聊。

但如果说这本书是作者带你一起看热门流行影视剧,比如《冰雪奇缘》《新世纪福音战士》《哈利波特》《千与千寻》《魔女宅急便》《逃避虽然可耻但却有用》《星际穿越》《消失的爱人》等等,会不会更有兴趣呢?

作者在书中提及的作品,差不多有八成我是看过的,所以阅读起来津津有味。虽然不是百分百赞同作者的观点,还发现了一处错误,但还是给我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原来我低估了这么多作品的深刻程度…

原来我脑海中的一些刻板印象是这么被植入并不断强化的…

大部分观众和我一样,能看出影视剧里的那段最明显的主旋律,可能是鼓励女性成长,证明女性力量,肯定女性价值等等,但结果可能更复杂,我们被蒙蔽或者被成功转移注意力。就像高中政治书写的那样,我们看到了一堆次要矛盾,却丢掉了主要矛盾。

一切都被精心包装。

异化是一步步循序渐进完成的。

你以为是你的错,但那只是你被灌输了某种观念。

可能平凡的我们连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已经用尽了力气,毕竟我们不是高贵的公主,不是有路可退的神明,也没有魔法,我们没有编剧写好的乌托邦来让我们生存,也没有编剧写好的爽文式结局。

活在现实中的我们,也许没有办法(或者说只能力所能及地)投入伟大的战斗,但也不是只能在泥泞的土里仰望,只要我们还有“姐妹情谊”,只要还有人能给予我们力量。“连带”,让女性站在一起。

所以说,我们不能没有“姐妹”啊!

这本小书一共200多页,别看篇幅不算长,但信息量很大:

为什么公司要你起花名?

断亲的困境有几重?

如何看待雌竞?

为什么家庭主妇的地位低?

逃离城市、回归田园意味着什么?

所谓“活着的真实感受”来自哪里?

为什么科幻作品中主人公总是丧母?

……

这本书能告诉你作者的答案~

前面提到我发现的一处错误是关于《哈利波特》,作者写的是“哈利是人类与巫师结合所生的混血儿”,这是事实错误+表述不准确,哈利的父母詹姆斯和莉莉都是巫师,另外巫师也是人类,与之相对的应该是麻瓜。

总的来说,是一本很有趣的书哦!

《战斗公主、劳动少女》读后感(七)

河野真太郎的《战斗公主、劳动少女》穿了一件非常二次元的LO裙,以大众流行文化入手,用《冰雪奇缘》《千与千寻》《风之谷》《EVA》等ACGN文化做切口,在通往女权主义的路上,架起了一座用料异常别致的桥梁。

可想而知这种融合会非常吸引想去了解女性文化的读者,但同时这本书也做到了把对女权这个理念没有太清晰认知的读者——骗进来咔咔乱杀。

.

为什么说乱杀?是因为写的不好吗?

不,恰恰是因为写的太好了。

“说好的看个轻松点的书呢,怎么写的每个字我都认识,但它们连在一起就看不懂了呢?”——我就是这样一个对女权主义暂时仅有浅薄直觉的女性读者,真的,看不懂。

于是我找出纸笔很严肃的再次翻开了这本书,自认这次我一定能行。

然后就发现了《战斗公主、劳动少女》第一章对“后女权主义与劳动”的探讨,已经是全书最易懂的部分了。

在后面的章节里作者河野真太郎的思维极尽跳跃,以女性劳动为起点开始了层层叠叠的联想与挖掘。

读到第五章开始探讨“新自由主义”的时候,我甚至已经进入了“我是谁、我在哪”这个阶段…

但奇妙的是到全书最终的落点,作者又迂回到了最开始的“本我”及“女性劳动”。

.

咱就是说整本书直接把我看傻了,我啃了好几天才终于算是把这本书通读了下来。但要说读懂了吗?我不敢回答。

写评这时我又翻看了一遍,脑海里对那些拗口又烧脑的理论确实是有印象的,但却还是没法记起它前后的连缀连关系…

本书的译者在译后记中写道:“阅读日文原版时,我的感受是,与其说我在读书,不如说我在听一个半学术的讲座。”对此我只想说,你们不要这么谦虚,这对我而言明明是“全学术”(捂脸)。

.

有了像我一样“被乱杀”的,似乎也会有“被擦肩”的。

如果是对女权主义有着深度见解的读者,同时又觉得书名所指比较跳脱的、或是对书目宣传所用的“二次元文化”不感兴趣的,我是真的恳求各位不要因此而错过这本书。

与其说《战斗公主、劳动少女》的卖点是“大众文化”或“流行文化”,读完这本书后我会认为那更可以说是“共同文化”。

虽然是以个例切入,但每段话其实在说的,都是“我们”。

.

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连带。

作者在终章举例电影《达格南制造》,它记录讲述了1968年英国工厂女工通过罢工实现男女同工同酬。

电影里两位女主人公起初是在不同阶级与对立立场,但在最后却纷纷打破了桎梏实现了对彼此的解放。中产主妇丽莎的愿望超越了阶级传递到工人丽塔手中的那个场面,有着非常纯粹的动人力量。

这种“接受他人愿望、努力实现愿望”就是连带。

而这里的他人,并一定是现在、现实中的他人,也可以是从前可能活过、今后可能活着的每一个人。

《战斗公主、劳动少女》读后感(八)

过多的“主义”,通常很容易劝退读者——尽管作者阐释“女性主义”的“主义”,主要是指一种状态,然而前女性主义和后女性主义、新自由主义、后福特主义等密集的术语,还是让人忍不住要先去恶补一下相关理论再回来读这本书。

相比之下,本书更吸引人的并非对女性主义理论的阐释,而是对影视与动画、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剖析。作者在两个领域中自如往来,将不同理论穿插起来,并在不同的文艺作品之间进行横向比较和分析。一方面,从女性主义视角延伸了艺术创作中人物形象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以现实世界中的人物与影视文学形象建立相应的对照,试图对现代社会的本质获得更深刻的了解。

作者善意地提醒,书中有剧透,建议没读者先去看原作品再来读本书。好在书中所透露的剧情,大多是早已为大众熟知的经典作品或近些年风靡一时的流行影片,比如女性小说之先锋《简•爱》、如日中天的迪士尼动画《冰雪奇缘》和脍炙人口的宫崎骏作品《魔女宅急便》《千与千寻》《风之谷》等。跟随作者的论述重温一遍,追寻安娜与爱莎、千寻和魔女琪琪之间的对比和相似之处,思路开放且富于启发性。

童话和文学中传统的女性形象,基本上莫过于两个类型化的产物,其一是纯洁无辜的少女,无论“灰姑娘”还是“白雪公主”,再广泛一些,诸如睡美人、莴苣姑娘、嫁给野兽的美女,莫不是身陷困境,然后等待王子来拯救;其二是嫉妒恶毒的后母、邪恶阴险的巫婆(两种身份常合二为一,例如白雪公主的后母就会用巫术炼出有毒的梳子、腰带和一半红一半白的苹果)。这也很符合男性作者一贯的判断: 但凡少女总是美丽可爱的,一旦结婚嫁人生了孩子就污浊不堪了。

不单是影视和文学作品,从古至今,现实中的女性也难以摆脱几种既定的身份: 女儿,妻子,母亲。女性理想的状态,是少女时代被当作公主宠着;成年后所嫁的人有地位,由此获得王后的虚荣心;上了年纪依然受人敬重,又有一群有出息的后辈环绕身边,如同太后一般不可一世。她所有的身份和地位,都是由旁人赋予的,因为依附对象的荣耀而得到风光。

作者从影视作品中找到了第一波、第二波、第三波女性运动的写照,并敏锐地意识到劳动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时代在变,劳动的形式也在变。包括直播艺人的人设维护,也是文中所谓“后福特主义式身份认同劳动”之一种。重新定义劳动,也是在重新定义女性。未来的女性主义,可以从中找到启发。

《战斗公主、劳动少女》读后感(九)

看之前一定先看原片再来看这本书,要不然对于分析根本不知所云,聚焦于共同文化中对女性的塑造,从影视中去发展女性文化的改变…

这是一本被书名耽误了的女性主义作品,作者用丰富的父权制下的理论储备借对影视深层次,更深层次的剖析,从影视开始谈起,回到生活的现状,最后再回到现有结构体系中,再次解读女性的结构中的真相……

被作者的学识,还有对影视的深层挖掘的思考能力折服,这本书里举了很多名声大噪的作品,我好像看过,但是跟着作者的分析又好像都没看过!!救命啊!随后我得,必须去重新看一下这些影视!!(如果是之前自己肯定就这样读下去了,从认识到女性女性后,不喜欢别人直接灌输自己的对某一东西的认识,即使对方是女性,也报了警惕的心态,这本书,必然会重读,在后面看完这些涉及的作品时,这回只看了一些自己看过的章节)

对于本书,更感动的点在于,明确的使用的是女权主义,不是女性主义,这方面,并不知道作者在以什么区分在这里,但是明确的也说明了,这两个不一样的东西,即使可能是一个词源的情况下!女性主义,和女权主义在不同语境中所表达的,所呈现给读者的意识上的思考性,确实印证了存在的不同(比如9页,还有其他地方的,尚未完全统计)

如果说上野千鹤子的女性主义是学术性的,那这本就是从大众化文化角度,从大家接受了影视预设深挖影视背后的“女性的觉醒”“女性的发展”,这两者很难说是好坏,只能说是每个人的喜好不同,但绝对必须承认的是,这本书从女性主义的分析让女权主义背后的探索更日常化生活化!更接近生活,女权主义也不再停留在理论层次,加速了从文化层面到实践层面的切换!!

女性的主妇化是在《父权制与资本累积》中用了很大的一个章节从各方面分析的一个资本主义累积下女性贡献的劳动,无偿贡献,借以爱的借口把女性封锁在家庭中,在这本书里居然看到了联动!!作者用的表述是女性的“情动劳动”“激情剥削”(家庭中以爱的名义,喜欢让女性自愿,心甘情愿的辅助)

情动劳动:能生发并操纵安心感,幸福感,满足感,兴奋,热情,等等情感波动的劳动。16

情动劳动是指产生“具有多样性的社会关系及生存形态”的生命政治性生产。25

《战斗公主、劳动少女》读后感(十)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借由大量动漫、电影等文艺作品,拆解、分析战斗少女、劳动少女背后的社会文化问题。如果对女性主义没有通盘了解,那么借由这些人气作品,真的可以获得太棒的切入口;而如果从未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过这些作品,那么便可收获完全颠覆想象的分析视角。

比如,《冰雪奇缘》的艾莎,魔法暴走之后的出逃,拒绝关联、建立只属于自己的王国行为,被作者命名为——把“(依附)男人”拒之门外的渴望,亦即,“强烈的、女权主义者式的自由渴望”。

艾莎也因此作为闪闪发光的“战斗少女”形象,成为否定男性依赖的女权主义意志与希望劳动消失的全球资本主义思想的混合体。

当然,也许仅靠艾莎的故事,还不能让人全然理解“劳动”是如何融入进这个话题的,那么先来看一下我拗口的总结——

因为劳动的女性化(资本主义生命线建立在对流动的、廉价的女性劳动力的积极剥夺之上),全球经济形成了以女性劳动为原始积累的“内部殖民地”,而首当其冲的就是无偿的主妇劳动。

而这种主妇劳动,既包括非物质生产劳动,也包括感情劳动、创新劳动。

上个月读《她们不是唠叨,只是受够了:不被看见的情绪劳动》时,我便触及过这个话题——付出太多情绪劳动的女性已在家庭中不堪重负。

再对照本书中对《魔女宅急便》的分析,当琪琪失去飞行能力,她被性别化的感情劳动便面临着失败,而当她通过“直播”、以“偶像的身份”树立人设,把自我存在也奉献给劳动,更是进一步完成了隐藏的身份劳动。

再对照本书中对《千与千寻》的分析,千寻被剥夺姓名的劳动,是否就如同提供了无偿家务劳动的婚姻制度呢,而汤婆婆作为这种制度(资本主义)的支撑者,则提供了再生产劳动的剥削场所。

......

以上分析,自然省略了很多作者提出/引用的硬核概念和它们的导出过程,但是作者真的是通过分析——包括并不仅限于《逃避虽可耻但有用》《消失的爱人》《星际穿越》《辉夜姬物语》,甚至还提到了我的心头挚爱《哈利·波特》——这些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充分看到了不愿被物化、不想做他者的真实女性。

爱了。

《战斗公主、劳动少女》读后感(十一)

你以为女权主义仅仅是为了女性争取权益吗?那么你就错了。两性的不平等不仅仅体现在弱势一方,即使男性为尊,他们照样被剥夺了选择的权利。为了维护平衡,每个人都要按照既定的剧本演。

你以为女权主义仅仅体现在同工同酬、抵制用人歧视上吗?那么你就错了。即使我们平时看的非女权主义电影,电视剧,动漫,也体现着女权主义。

不相信?《战斗公主、劳动少女》就从大众化的影视作品中讲述了在我们所处的社会与文化语境中,女性与劳动是如何被描绘与诉说的。

《战斗公主、劳动少女》这本书里涉及到《冰雪奇缘》《狼的孩子雨和雪》《千与千寻》《魔女宅急便》《风之谷》《逃避可耻但有用》《新世纪福音战士EVA》《星际穿越》《消失的爱人》《辉夜姬物语》等多部红极一时的文艺作品,从女权主义讲起,抽丝剥茧,讲述了各个电影、电视剧、动画中涉及到的隐藏劳动、身份认同劳动、激情剥削等一系列问题,不禁让我思考,在资本这双无形的大手下,有多少观念被制造,多少方式被改写。

书中提到的大部分影视作品我都看过,很多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我的眼里,只看到了主人公的勇敢、坚毅、成长,以及在人生重要时刻的各种选择。在作者的解读下,让我看到了这些作品的另一面。

书中内页实拍

我非常喜欢《冰雪奇缘》这种打破王子救公主套路的影片,同时,也被艾莎的魔力震撼,为她最后做回自己所动容。看过《战斗公主、劳动少女》这本的解读后才明白,这部电影,摒弃了灰姑娘情节,同时也体现了对父制社会的反抗。

《千与千寻》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电影,里面涉及到的环保主题和自我成长的话题,我非常喜欢。经过阅读《战斗公主、劳动少女》这本书后,让我看到这部电影中更多的隐喻。例如千寻被剥夺了姓名,变成了千这一场景,其实也是对婚姻的隐喻。部分国家结婚后女性要跟随夫姓,而在婚姻生活中女性要承担更多的劳作,被剥夺更多的时间,也可以看作是部分自我的剥夺。

《战斗公主、劳动少女》这本书里关于劳动剥削的部分更是打开了我的视野,说出了我隐约担忧却一直没有很好表述的话,例如激情剥削,即利用工作价值、工作意义等名目,要求劳动者进行低报酬,高强度的工作。再比如后福特时代,人们的休闲也是为了劳动,休闲和工作成为一体,打造个人品牌,甚至生活本身的状态也作为资本化的一部分,可以作为非物质商品售卖。

书中内页实拍

如果你对女权主义感兴趣,如果你想看另一个角度的影视赏析,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劳动是如何被解构和重组的,不妨翻开这本《战斗公主、劳动少女》。

《战斗公主、劳动少女》读后感(十二)

近年来,国内有不少“大女主”电视剧,如《甄嬛传》《如懿传》《芈月传》等,同时好莱坞也制作了不少类似的影视剧,如《星球大战》《冰雪奇缘》《西部世界》等。这一文化现象的出现并不偶然,背后有很多可供解读的符号,也可以作为女性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

日本学者河野真太郎的《战斗公主、劳动少女》即为这样一部著作,书中选取了《星际穿越》《消失的爱人》《千与千寻》《风之谷》《辉夜姬物语》《逃避可耻但有用》等多部脍炙人口的影视剧,提取出了战斗公主的形象,并对其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呈现了精彩剧情之后的学术意义和文化内涵。

具体而言,本书主要分为六章,探讨了后女权主义与劳动、身份认同劳动与照料劳动、新自由主义等话题,其最终指向则是女性主义的表达,就像本书封面所示:“女性既不要再被物化,也不想再做他者,一直以来被剥削的女性劳动,是时候被赋予原本的意义与价值了。”

近几年来,国内图书市场涌现了越来越多的女性主义著作,这些书绝大多数为译著,而且也极少为新作,基本上是国外市场早已出版了的,如《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成为母亲的选择》《始于极限》等。这个现象的背后,不仅是重新发现女性主义著作,更为重要的是重新发现了“女性主义”。《战斗公主、劳动少女》同样属于女性主义著作序列。在这一宽阔的作品谱系中,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引入了影视叙事,通过介绍影视剧中广为人知的女性形象,揭示出被压制已久的女性声音与始终被遮蔽的女性权利。

“美国现代女权运动之母”、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思想代表人物之一贝蒂·弗里丹,在其经典著作《女性的奥秘》中提出了“无名的问题”这一著名概念,也即,完美女性的归宿是尽职尽责的家庭主妇,她拥有事业成功的丈夫、聪明可爱的孩子和宽敞漂亮的住宅。但贝蒂·弗里丹指出,妻子和母亲的角色限制了女性的选择和自由,使得她们成为了丈夫的附属和孩子的保姆;在光鲜亮丽的表面下,她们不仅会滋长孤独与绝望的情绪,还失去了自身的独立与梦想,从而导致了“她”的隐藏和消失。

进一步讲,在漫长的性别史中,女性长期处于失语的状态,她们在结构性的“规训与惩罚”中被压抑,被异化,比如对自我形象的定义与塑造只能是刻板化的温柔、安静、贤惠、忠贞,倘若她们中间出现一个“异类”,不仅会遭遇男权的阻击,还会在女性群体中引起愤怒与谴责,陷入“底层互害”的悲哀命运。她们没有独立自主的话语权,而是寄生在父权、夫权所构筑的庞大网络系统之中,寻求他者的庇荫与护佑。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历史上的任何重要领域,女性从来都不曾缺席,只不过由于男权体制的结构性挤压,她们被除掉了姓名,被剥夺了声音,导致了“缺席的在场者”或者“在场的缺席者”的尴尬地位。她们作为社会体制中的弱者,在性别等级制度运作中一直处于被定义、被凝视的弱势地位,这种定义与凝视渗透了权力运作色彩,不仅包括观看的权力,还掺杂了欲望的权力、塑造的权力、禁止的权力。女性作为“第二性”,是男性/欲望凝视的客体与物欲的对象,时刻经受着鲁迅先生所言的“无物之阵”的困局,“分明有一种敌对势力包围,却找不到明确的敌人”,无奈沦为了有形或无形的受害者。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战斗公主、劳动少女》不仅是一部女性主义著作,还是一部旗帜鲜明的女性主义宣言书:审视女性的社会地位,关注女性的生存境况,从而推动男女平权,实现性别平等。

《战斗公主、劳动少女》读后感(十三)

《战斗公主、劳动少女》,这本书的作者是来自于日本专修大学的教授河野真太郎先生,他是在1974年出生于山口县的,出版了以《聆听新声的我们》《这个自由世界与我们的归处》等为代表的多部作品和《在新自由主义的废墟之上》等多部译作供我们阅读、分享和收藏。书中的内容由天津外国语大学的讲师赫杨先生为我们翻译,共分为六章三十三节,作者从《冰雪奇缘》、《狼的孩子雨和雪》等多部非常著名的文学作品中挑选很多经典的少女形象,对其中的联系进行讲解和剖析,告诉我们女性朋友们所付出的劳动也是要被尊重的,她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有权利主宰自己的人生,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冰雪奇缘》中,艾莎心中的渴望希望能够逃离家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我们都希望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相伴一生的伴侣,可是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现在有很多的女孩子能够上学接受教育,但是仍然逃脱不了被父母和家人安排工作、通过相亲选择伴侣的未来,我们希望能够选择自己喜欢或是擅长的工作,尽管有的时候会很累,但是我们的心里却是快乐的。而和自己喜欢的人相处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轻松和幸福的,所以会有很多的女性朋友选择去离家远的地方上大学,这样将来就可以留在外地工作和成家了。

无论何时何地,女性朋友都渴望能够得到尊重,这样就可以获得和男性平等的权利和对待,也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自由地决定自己的未来。虽然这在一些落后的地区是很难实现的,但是在广大的女性朋友们之中仍然有很多的人从未放弃过,像是一代女皇武则天、俄国的叶卡捷琳娜二世等人,她们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带领国家走向了富强,也让自己的名字闻名于天下,她们的努力和坚持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当代社会,仍然有很多地方的女孩子们无法上学,反而要承担家庭的劳动,照顾父母和家人,如果她们能够接受教育,就能够早日从家中走出来,把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精彩,也让自己拥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实现梦想的机会。虽然我们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只要我们能够做好准备,在机会来临的时候抓住它,就一定可以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完成辉煌的成就的。

《战斗公主、劳动少女》读后感(十四)

被《战斗公主,劳动少女》所吸引的确来自于标题,直观地反映出作者希望研究的文艺作品特色,而在阅读过程中,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作者基于新自由主义理论和女权主义浪潮分析的剥茧抽丝。

所谓“战斗公主”和“劳动少女”其实合而为一,指的是那些相对独立的战斗型女性角色,近年来文艺创作中的许多女性角色一反传统的爱情题材童话叙事中作为被保护的弱势方,而是塑造出一种强势的、具备战斗力的新公主形象,比如《星球大战》中持有“死星”设计图的莱娅公主。作者通过文本中的剧情和人物结合新自由主义视角,分析女性在争取权力的运动中与劳动等相关种种话题的关系——正如题材表面的“风马牛不相及”一般,是极致的“钻牛角尖”和“放飞主题”。

作者河野真太郎将《冰雪奇缘》视为革命性的女权主义教科书,就可见一斑。作者通过剧情中艾莎对劳动的彻底解放和反爱情叙事中心的视角,将其视为否定男性依赖的女权主义意志与希望劳动消失的全球资本主义思想的混合体,从而肯定其积极意义。

如果不是作者的分析,很难联想到《千与千寻》会与后福特主义时代的感情劳动和工作福利制社会中的身份认同劳动牵扯上关系。但作为新自由主义领域的专家和女性主义研究学者的作者,将这部作品中汤婆婆和坊宝宝的关系视作依存劳动、照料劳动有偿化进程的展示。

尽管这本书中充满了流行文化的作品和元素,但能够完全跟上作者的思路,还需要深厚的社会科学尤其是女性主义理论的积累功底。比如在讲述上文提到的《千与千寻》时,作者分析到“无偿劳动绝对不是非资本主义式的劳动,比如家庭主妇的劳动就是资本主义系统的重要一环”,理解这句话就需要对第二波女权主义思潮的理论有所掌握,作者接下来笔锋一转:

这种思考是需要站立在理解近现代各种关于劳动与社会问题的理论的全面观照之上的,不仅超越、而且几乎是重构了作为文本的《千与千寻》的故事的一角,而将其作为作者探照灯式文化理论探索的引路标识。

值得一提的是,《战斗公主,劳动少女》初版于2017年,而几乎与此次中译本同步,原著的增订本时隔6年之久刚刚在日本出版。不禁令人好奇,这几年间流行文化中的哪些热门作品,又有幸成为了作者解剖和分析的对象?据说对于电影《芭比》的文化现象,作者亦有观点发表,期待能继续读到这样钻牛角尖而放飞式的解读。

(2023.09)

《战斗公主、劳动少女》读后感(十五)

女权主义运动发展至今,已走过百年历程。从最初争取选举权等的第一波女权运动,到 60 年代关注私人领域、性别歧视的第二波女权运动,再到如今层出不穷的女性主义讨论。这一路走来,女性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一定的成果,但距离真正意义上的性别平等,仍然任重道远。

本书以当下大众文化中的一些畅销影视作品为切入点,解构其中女性形象的隐喻与象征意义,剖析女性在当代社会中的处境。《冰雪奇缘》《魔女宅急便》《消失的爱人》,这些作品背后所反映的女性问题,恰是现实社会的写照。而在此之前,我不曾想过这些作品可以从女性主义视角来解读。

桑德伯格在本书中出现的频率极高,作者对她的分析也十分有趣。他借福斯特之口,说出了桑德伯格代表的女性形象。的确,精英女性越来越多,会让人有种女性主义正在进步的迷惑感。然而这里存在风险,越鼓励“企业女权主义”,女性的个人时间越被压缩。极度强调个人能力而忽视集体行动,这个支点并不可靠。

作者指出:在新自由主义式竞争前提不变的情况下,只有很小一部分女性成为了幻影般的全球化人才精英,给剥夺式原始积累的真相盖上了遮羞布。我们必须要意识到“桑德伯格并不存在”。换句话说,精英女性的出现并不代表社会女性集体的改善和进步,反而可能会成为一种炫光,遮挡了一切真相。

如果说,以上种种都是女性在公共领域所遭遇的不平等对待,那么更值得关注的是女性在私人领域所承受的压迫。本书通过考察动画、影视中的家庭形象,指出父权制度下女性承担着巨大的家庭劳动量,但这些劳动因为是私人家庭领域的,而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女性的“义务”,因此得不到公共承认与补偿。这种“依存劳动”的不可见性,是女性处境的重要方面。

《逃避可耻但有用》里,男主人公试图通过向女主人公求婚而让其成为“主妇”,即无偿的家庭服务。这些虚构人物的遭遇,何尝不是普通女性的写照? 在现实中,女性常常面临着类似的困境: 为了家庭,不得不放弃事业;为了事业,又要独自一人承担家庭重担。长辈对男孩常说,男娃娃家邋遢点没什么,以后娶个好老婆就行。对女孩就换了嘴脸:女孩子这么乱,谁还愿意要你?仿佛女性天生就是要承担家庭责任,且不会获得任何劳动报酬。而观念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我们没有接受更广阔的思想教育,就很可能会被这种“天理”所迷惑,自我折磨。

同样值得玩味的是,本书对《消失的爱人》里女主角的解读。场面一片狼藉,妻子离奇失踪,一切都看起来非常诡异,而丈夫显然成了最大嫌疑人。你以为这是一次男性暴虐下的杀妻案,实则是妻子的复仇之旅。我还记得电影最后一个场景,女主人公的脸部特写令我心头一颤。在这个故事里,女性脱离了从属地位,开始掌握主动权,控制他们的关系以及男性,是典型的女性反叛角色。

类似的解读还有很多,作者娓娓道来,剖析了女性在当代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种种不平等处境。这并不是一本简单的故事书,而是用学术化的方式抽丝剥茧,让我们看到影视作品里的女性形象,看到她们如何从“被迫劳动”走向“为自己而战”。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