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命说是》是一篇充满哲理和思考的文章,作者通过讲述自己与生命的对话,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许。文章中展现了生命的脆弱和宝贵,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和珍惜。通过深刻的文字,作者呼吁每个人要珍惜生命,珍惜当下,珍惜每一个瞬间。
《对生命说是》读后感(一)
奥南朵老师的文字,细腻入心。
对生命说是,是对生命的认可接纳;
对父母说是,是对父母的认可接纳;
对自己说是,是对自己的认可接纳。
对爱人和孩子说是,是对爱人和孩子的认可接纳。
只有接纳了已有的,才能发现拥有的珍贵。
当你没有认识到这些时,你的痛苦自然就多。
《对生命说是》读后感(二)
《对生命说是》奥南朵作者,感觉很有帮助,道理都相通这本语言特简单,半天肯定能看完。
对任何发生的事件、情绪、状况说是。什么事情不如意,或者什么人没有如预期,比如有人迟到、天气变化、表现不够好等等,我最近会在心里说“算了,就这样吧,没事,得了,没准这样事情进展更好呢,可能有更好的安排呢。就这样吧。”
不再抗拒,不再控制,事情可以不必非要按我的预想发生。如此省去了很多纠结、气愤、焦虑,情绪干扰和起伏少了,淡定了很多,事情也顺利了些。
“对生命说是”跟“臣服实验”跟“接纳”“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殊途同归,一个意思。
《对生命说是》读后感(三)
尽管内容都已知晓,但还是看到新东西,哪怕是再一次的加深(如下)。神奇的是,看的过程中,在一次午休半睡半醒间体验到头脑中的内容如屏幕上滚动的字幕般,连续不断且清晰。这一意象让我再次确认了,那字幕上写的内容不是我,我是看着那些滚动字幕的觉知者。
————————
头脑vs体验者
可能是因为别人,创伤才会被触发,但这些被挑起的痛苦和恐惧,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你感到被抛弃了,你可以问问自己:“我抛弃我自己了么?为什么我可以容许自己被抛弃?自己又为什么有被抛弃的感觉?”然后你会看到你为自己所做的。这样做,远胜于去期待或要求对方给予。(这不是书中原话,是加进了自己的角色加以改造的一句。)
不陷入头脑对情境的诠释所衍生的心理反应中,把注意力移到身体的物理反应上。再过一会儿,如果它们做到了它们要做的事,这些反应便会平息下来。
面对情绪,还有第三种方式,即不压抑也不表达(发泄)。承认自己处在情绪中,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任,面对它,注视它,但不被它抓住。看它在体内产生的能量变化(细微活动),承认它,理解它。
能量是中立的,没有对和错。通过看和理解,而不是压抑,我们可以成为它们的主人。
恐惧和安全感出双入对,自由和责任感也寸步不离。
通过静心,你所体验到的让你知道你没有与存在分割,你是存在的一部分,是其浩瀚和流动的独一表达,总在变化之中。伴随着体验,你来到了一个信任的状态。信任你是存在的一部分,信任你自己比头脑多更多,你不可能失去任何本质上属于你的东西。
《对生命说是》读后感(四)
这本书,开始于读臣服实验和清醒地活之前,结束于读这两本书之后。
刚好形成了交织和互印。
属于这个话题的轻松易读版本。着眼于思维方式,侧重于描述和选择,在“如何获得这种思维模式的问题”上,更侧重于术层面,不似《清醒地活》那样高度浓缩和概括,侧重略方面。
在思维结构上,它是在纷扰世事和清醒旁观中间的一层。
它提示的一个问题,值得我们随身携带。“这是我的体验吗?还是我学来的?”
它提示我们是体验者,而非是别人经验的执行者。你所担忧的未来是真的会来吗?你经历过了?你被困住的过去是真的带有你解读的意义和暗示吗?你验证过了?
某些话语,在脑海里自然而然毫不费力呼之欲出,真的是来自你的体验吗?还是别人用经验构建的共同想象在你身上的投射?以前听到评论,“他脑子里都是别人喂进去的思想”,当时理解不了。难道脑子里不是自己的吗?这句话作为攻击他人思想保守迂腐仍是傲慢轻浮的。但是却通俗地给了一个很适合反观自身的角度。
书整体是从不同场景下展示,如何说是。也阐述了我们经常说否的原因。因为说否,会带来“可以参与问题,可以为问题而助威,可以为解决问题而努力”的存在感。
每一次,感受到“我不太想接受”,就是现实发生在了非舒适区,我们想要用力改变现实,拉它回到舒适区。但其实,现实已在过去的一秒定格成了现实,再怎么样用力,现实都已在那里了。
如果看到这一点而不着力于此。“是,那是我不能控制的,也不需要我解读的现实。那只是发生而已”。say yes 会感觉虚无,这也许是一开始无法说是的理由。这种虚无相对于“因抗争而忙碌”,从忙到闲,从我在现实里,到,我在现实外。
然而,只有那一刻走开了,这一刻才能在场吖。当下不意味着过去与未来,没有懊悔和担忧。但当下需要你在,你在,就是放开了过去或未来,就是,“我经历此刻,此刻经历我”。我用无数个当下的体验,来构筑真正的,流动的,自在的我。
《对生命说是》读后感(五)
这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我给打了四星是因为里面有一小部分观点是我所不认同的,我练习冥想已经一年多了,里面有至少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内容是我之前都已经学会,且熟练掌握了的。不过差不多一半左右是我欣赏,能给我以鼓励、带给我正能量的启迪的内容,让我十分受益,所以我这个四星给得非常值得。
是通过冥想软件认识奥南朵,听了她的课程觉得不错,看评论知道她有书,我到当当看有这本书,就买了,我很开心现在看书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够判断其对自己的意义,接受对自己有益的观点,对另一部分持怀疑或者否定态度,这就是成长的力量、成熟的标志。这也让我能够读更多的书,接收更多的新鲜事物、跟更多的人合作,做好更多的事,到达更高的层次上去。这就是我这一年的收获,我希望这样的收获在今后的日子可以一直帮助我。我相信我自己的所学,也相信自己未来的能力、动力和执行力,因为我现在爱我自己、爱我的孩子、爱我的生活,我的过去、我的成长、我的家庭、我的根,我的未来。我既是独立的,又是与他们融为一体的。这个很重要。
我看到父母那里深有感触,就是对于父母,要感谢他们,他们给予我生命,让我拥有现在美好的一切,爱自己,爱自己的身体,爱自己的生活,爱自己的生命,所以感谢他们。但是也不要愚忠,接纳他们,同时与之独立,与他们正确相处,时间在当下和未来,过去可以帮助你判断。
对身边的人、状况都要接纳,承认他们的合法性,之后才能对这些做出合理的反应和处理,我小时候就是把精力都用在了否定这些状况和人身上,有母亲个人主义(让我不接纳,那么我永远不成长、不成熟,她就有足够的理由照顾我,也有足够的理由让自己成为家里最聪明最有能力最耀眼的一,否则她就愤怒,在窃喜的同时给自己安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我比他们都强,我这样是可以更好地照顾他们,所以到后面她由于懒惰、偏执和理想主义导致自己越混越差的时候就出现了我严重的心理偏差)理想主义和片面的因素,导致大家觉得我反应慢,没有情感,其实不是的,是我花很大精力在否认眼前的一切,所以没有精力去面对正在发生的一切和我身边的人。最后我得到的就好少,甚至是负值。这就跟我自己联系起来了,所以我觉得是一本很好的书。
而实际上我感觉跟奥南朵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们都是在英国长大,我是英国留学生,我们都经历过家道中落,她是小时候家道中落,我是青年时候家道中落,之后我的母亲继续挥霍,依然自负,最终把自己落入深渊,给这个家庭也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我想在这方面我的情况要比她更严重一些,我也是20多岁才开始接触舞蹈的,给我带来了非常不一样的体验,果敢、自信、美丽、敢于生活创造、活出自我、活出精彩。我们都曾经是耀眼明星、然后消沉、伪装、自我否定,然后悟道、进而重新绽放。所以她的语言和经历能够打动我,而且我们这样的人有过起起伏伏, 都是靠自己的力量支撑起了自己的生命,开拓了自己的幸福生活,说话则更有话语权。
《对生命说是》读后感(六)
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入的看待自我生命,我们的存在本身就是独特的,我们不应被生活中的那些人的思维或者观念所禁锢,我们不应该无意识的生活在这其中,我们也不应该被头脑控制一切,我们需要发挥体验感官的力量,去感受真实的自我。
书中有提到一些人际关系的观点,我认为对我非常受用,包括人际关系会引发一连串的情绪反应,我们也更应该从中学会与自我相处。我意识到很多的争吵关系来源于自我的内在需求及我想要改变他人以满足个人的期待,但实际上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我们无法改变所有的环境和人。我们需要谦卑,且有力地生活着,需要更加有耐心的地去发现内在自我的感受、内在自我的需求。
这其中让我想到的是我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认为自己有着比他们更加广阔的知识面而带有一种优越感的身份,但是实际上我们更应该感恩,他们给予了我们生命,更应该去宽容以及体谅他们一些我们不认可的特征。同时我们应该警惕自己去发现我们与父母身上是否也同样拥有着一些特质,以此进行改变的可能。总而言之,事实上我们眼中所看到的他人,其实就代表着我们头脑的反射,我们依据自身的概念去诠释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一切。要知道看清楚自己确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看到别人是又是如此容易,保持警惕。
接受我们的情绪。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对于情绪的处理都是压抑或者宣泄。但这种方式往往是消极的,实际上我们无法彻底消灭情绪的存在情绪,它是由我们头脑的观念所产生,而这种情绪总是伴随着能量在移动在变化。情绪的产生出自头脑对情境的诠释触发起身体的感受。头脑负责的是我们的情绪,而体验负责的是我们的心。当我们自我感受到危险的时候,身体便会以一种战斗或逃离的方式来进行反应,做出一系列的行为,这时候我们需要意识到,我们该如何将这种能量去转化成向好的方向发展,而不是让它流失于无意识。
对生命说是 ,接纳我们身边所发生的一切。 认识到状况是中立的,它的意义在于我们对其的诠释。走出舒适圈,执着于我们的舒适地带代表我们选择了死亡没有变化没有活动,是死亡的象征。改变代表的是更多的危险和机会,在看到危险的同时,我们也要发现机会。我们的头脑往往习惯于对过去有经验,并且把过去的经验投射到未来。但是事实上我们对未来新的一切并无所知,我们需要有一份勇敢的力量去应对生活的一切。生命是不安全的,这是生命的本质,它不确定并且时刻在变化。虽然我们所拥有的一切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安全感,但实际上我们需要意识到,唯有追求不安全,并且看到不安全的现实我们才能拥有更美好的生活现实。
本书理论操作实际性本人看来仍缺乏一定可行性,但为体验不可妄下结论。书中的语句值得启发思考。
《对生命说是》读后感(七)
对生命说“是”!任何情境、情绪、事件发生了,请接纳它,尊重它,跟随它。
很多时候,当我们遇到问题时,甚至在遇到问题前(这个问题并没有发生时),我们就会开始在大脑中放小剧场,而且还是一些负面的小剧场,我想那些钻牛角尖的人大概就是这样子。曾经有段时间,我一直沉溺在自己的情绪中无法自拔,那是一种令人心悸、令人绝望的情绪,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无法让我提起兴趣,什么都不想干,什么都无法转移我的注意力。不想看书,不想运动,不想旅游,连吃饭睡觉都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每天清晨,我都会被这种情绪叫醒,然后开始不停地思索思索(其实就是乱想),身体也会随着这种情绪的增强而颤抖,惊出一身冷汗......其实现在想来,都觉得有点可笑,那时候的问题完全不是问题啊,只是那个时候,不懂得如何收住自己驰骋的思维,任由它在脑海中狂奔。
当你对你的问题说“这不是问题”的时候,你停止了给它能量,你接受了它!接受问题的瞬间,它不再是一个问题。一个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你拒绝它。如果那段时间,我可以看到这本书,我想也不会那么糟糕了。其实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就看你是否有耐心和毅力去解决它。那些我们不喜欢,不想要的情绪会导致问题的产生。因为任何我们拒绝的,我们都把它变得重要了,是我们赋予它力量,这力量支配了我们。所以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该控制思维,而不是让自动化思维在脑海中驰骋狂奔。小剧场改收就收,该停播就停播,我们才是思维的主人。麻烦只是麻烦而已,没有那么糟糕,即使是非常大的麻烦,也只是个大麻烦而已。
本书中还提到,当我们唯有依赖他人才能建立自己的形象时,我们就被操控了。所有关于我们身份的想法——你所认为的你,你认为你应该如何,你认为你不够好的想法,统统都是外界加诸在你身上的,这与《拆除你的情绪地雷》中阐述的“自我价值=自己真正需要的≠别人赞同的”一致。说到这点,我必须承认自己的确是一个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看法的人,我努力维持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即使有些事情我心里并不是很愿意,但为了这个形象,我还是会去做。是时候该改变自己了。
除此之外,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很容易碰到让自己生气的事情。不要迷失在生气的原因上,只要接受事实即可。压抑或宣泄情绪是有害的,我们要承认自己处在情绪中,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任,面对它,注视它,但不被它抓住。假如某人让我生气,我首先要对自己承认,愤怒正在这里,而这愤怒是我的。
作者总结了几点:1.要对自己的反应负责,是我对状况的反应让我受苦。2.我对状况的感受,取决于我对状况的诠释。3.承认事实,设法解决问题。4.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把事情看得透彻,有助于远离制造问题的头脑。5.承认我不接受状况,且我希望它会改变,因此制造了问题。6.状况需要处理,但问题只存在于头脑,它是头脑对状况的解释,是头脑就状况而创造出的故事。问题是头脑的恐惧和焦点,忧过去愁未来。7.抱怨和斥责,是把焦点放在错误上,放在问题和困难上。
《对生命说是》读后感(八)
对生命说“是”,学会接纳自己
对生命说是这本书,读完让我有种在温习以前学的一门课程交积极心理学很像,当然我是在网络上看的这门课程,据说这是哈佛最受欢迎的公共课程,甚至超过一些很有名的教授,也让我们思考,那一群智商超群的人,为什么也乐此不疲地希望学会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换而言之,是不是所有的人不断学习,不断生活,也在不断地认知自己,接纳自己。对生命说是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全书也不是很长,和将近有250多个小时的课程来说,我只用了将近三个小时就看完啦,当然不是对应的书籍,只是有些相似的思想,还是值得一看的,里面还不时地透露出一些禅机出来,让人似懂非懂的领悟,或许这就是哲学。
一、对自己说“是”,包括你的一切
接纳自己,悦纳自己是积极心理学的一步,也是最开始的一步,首先在认识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之前,必须先认识本体,也就是你自己本身。如何学会悦纳自己,才是应该提到的事情。在现在的社会当中,我们的耳边不断地充斥着他人的抱怨,如,为什么这阵子又胖了,我该怎么办?我什么事情都办不好,是不是这辈子不会有什么成就啦?我这件事上次就搞砸啦,这次一点信心都没有。诸如此类等,这时候,消极的情绪就会占领着你的大脑,给潜意识灌输你不行,这次也不能成功的思想。这时候你就需要学会悦纳自己,对自己说是。其实很多时候,你所做的事情比你想象的要好,你总会将最糟糕的情况设想出来,然后感觉生活很糟糕。要知道,你不是那个你认为的你,真实的你其实更加优秀,与出众。
二、对危机关系说“是”,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现在闪婚闪离的比率逐年升高,原因不外乎爱情阶段的头脑发热以及婚后的不善于处理矛盾有关系,像80,90后都在只生一个好的政策环境下长大,一般都受到家族里面的各方面爱护,要什么有什么,不高兴就哭闹一定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现在可不是啦,当你与另外一个人缔结伴侣关系,需要体谅另外一个人的感受,学会分享以及处理感情。书中讲啦一些方法,有从你的童年来说,如果你总是情感很丰富,或许就是性格还留存在童年那个无拘无束的时候,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易怒,易躁。你可以先深呼吸,然后试图回想下对方带给你的美好,毕竟人都是喜欢揭露伤疤,以前就算是很小的事情,当双方吵架急眼啦,什么难听的话都说的出来,恶心的事情都做得出来,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本来还是可以慢慢缓解的矛盾,非要闹到无法扭转为止。
三、对你的父母说“是”,也是学会接纳自己
父母是影响我们最深的人,而且这当中也有一个人们常常提到的一个词语叫做代沟,年代的差距会带来价值观等这类思想的不同,代沟也是在这当中产生的一种情绪,首先你需要认同你的父母,并明白在事情的处理上,你有多少是继承你的父母的,这点或许很多人都不会同意,尤其是那些还在叛逆期的孩子,会毫无理由地抵制父母所带来的东西。事情恰恰相反,在你还未懂事的时候,父母已经将他们的价值观等基础思想传给你,你在潜移默化之间都早已学会。所以为什么有那句我渐渐成为我最讨厌的人的段子出现,世界上的人或许都在谈论着如何才能让自己不在成为自己父母的影子,首先你要观察,看那些事情上面的处理你是从父母这边学到的,如果是正确的方法可以继续沿袭,如果是不那么正确的方法,你可以尝试先接纳这正是从父母这边学到的观点,然后改变自己的的行为规范,这样才是较为正确的方式方法。
其他剩下的还有对自己的行为举止说“是”,对身边的人说“是”,对习惯说“是”,对情绪说“是”,等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就让我感觉很像当时看到的那堂听过的积极心理学的课程,如何扭转消极心态,学会悦纳自己,享受生活,带给身边的人欢乐而不是痛苦,书中没有太多具体的方法论的东西,讲述的是事情发展的前因后果以及我们从那些方面去改变更加合适等,还是值得一看的,最好在一个闲适的午后时光,静坐一阵,拿起这本书阅读。
《对生命说是》读后感(九)
对自己说是
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让一只大象成为一只大象,让一颗种子自然的发芽成长。没有什么东西必须去做任何事,或达成任何事,或者做出努力去成为它们该成为的样子。它们不需要从外界获取任何意见。
我们拥有所有我们需要的东西,我们成长为我们该有的样子,我们已经举办我们成为独一的我们需要的每一样东西。我们不必做任何的努力去证明我们是特别的,或者改变我们自己,只为了让别人接受我们,我们已经被接受了,否则我们不会在这里。
带着意识去做每一件事
深深的呼吸,所有的谴责和埋怨,都是你自己的保护模式。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意识到,种种习惯都是我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
做一个悲观者保护你免于失望。
优柔寡断保护你免于承担后果,以及由于错误决定而遭受被批评的风险。完美主义免于被挑剔。
自视过高甚至爱好挖苦别人,保护你免于被羞辱或感觉弱小。
掌控每件事情,隐藏你的脆弱,保护你免于被嘲笑以及感觉无能为力。
把时间挤得满满的防止你感到空虚,也许是孤独感。
取悦别人使你感觉被需要,保护你免遭拒绝的恐惧或感觉自己没用。
严肃保护你免被取笑,或者让别人对你更认真和聆听你说话。
帮助他人保护你免于发现自己也需要被拯救,等等。
谴责只会把我们带入深渊。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有很多相似的观点。抱怨和斥责是把自己放到受害者的角度,把错误放在他人身上,不用对自己负责,人生会容易,但是也会让自己困在受害者的角色里面,无法感受到自主的活力。
坦然面对拒绝,别人的拒绝,很多时候,与我们无关。我们的情绪,不是他人的过失。
生命是不安全的,只有死亡才安全
西藏静心技法:假设你隐身于世,以幽魂的形式回到你的日常,你会发现,就算没有了你,生命依然运转的很好,事实上,人民是如此的忙碌于他们自己的生活,他们甚至都没有想挂念你。你做的每一件事都消失了,就像你在水面上写下你的名字一样!正因如此,你不必负担过重,只需要顾好自己即可。
勇敢的拒绝别人,随心所欲一些。
你可以做你认为对的事,你也可以选择做一个快乐的人。
存在之中,没有对错,没有公平
事物本身没有好与坏,批评、评价、恐惧都是你的大脑。勇敢面对你的遭遇,不带任何抱怨或判断地去正视它。
练习:
描述你正在经历的,解释你的感觉。
对亲密的人,坦白承认你的弱点。
记录下真实的感受,回到当时的场景,站在客观的角度看待当时的自己和当时的处境。能量跟随者想象力,运用你的想象力显现你自己-一个没有观念束缚的自己。
最近有两个人工作中的小伙伴,给了我正反馈,一个小姑娘和我说:你是不是家庭特别幸福?从小得到了很多爱,感觉你特别有底气。一个男生和我说:感觉你的心态好好啊!
天知道,我每天都很丧,每天都在吐槽,但是在他们看来,我却是轻松的,自在的,自信的。客观的回顾,整天吐槽并没有任何好处,要像cristine学习,勇敢的表达,而不是努力维持表面的和谐。
《对生命说是》读后感(十)
我是一个高敏人士,从小到大就是一路打碎自己玻璃心再拼凑回来这么长大的,我很容易因为在意的人的无心言辞而伤心难过。我跟庄庄说,真希望我能早点看到这本书,早点看到就不会把亲密关系搞得一团糟了。她说,只有在你需要它的时候,才会看到它。看不到的人,还是看不到。
对生命说是的本质是什么?
对生命说是的本质是接受生命的不完美,是真正意义上的活在当下。
我们为什么应该学会对生命说是?
因为对生命说“不”,是在跟生活抗争、拒绝生命的馈赠,我们很容易会因为事与愿违而感到痛苦,这种对抗是在精神内耗,削弱我们自身的能量。
而对生命说“是”意味着我们接受生活本身的样子,其实发生的事情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只是因为大脑的存在,我会判断它对我来说有好有坏,所以说“是”意味着我承认我可能痛苦,但是因为我承认并且觉知了痛苦,我才能摆脱痛苦。
听上去有点绕是不是,我们进一步来说明。
为什么我们很容易陷入痛苦无法自拔?其实是我们的“大脑”在作祟。
大脑的天性,是找茬,制造问题。它喜欢感受强烈的自我,当我们在开心、放松的时候,是很少会意识到自我的,它为了找存在感,自导自演,让我们沉溺痛苦,因为痛苦会让我们感到与众不同。
比如我们想和伴侣一起吃饭,但是伴侣有事情拒绝了我们,实际上这只是因为对方有很重要的工作,但在我们看来,我们会觉得他不爱我了,我不是最重要的了。
这种时候正常的反应应该是,他没时间,我可以约有空的朋友一起吃饭,而不是脑补伴侣不爱我了的剧情。伴侣的行为并不是我们受伤的真正原因,只是它触发了我们童年时期的记忆和创伤,我们希望得到无条件的爱,但是我们没有被满足。
我们追溯本源,当我们开始记事的时候,我们最初的观念是由他人灌输得来的,别人觉得我们好,我们就会认为自己很好,别人觉得我们很蠢,我们也会相应的觉得自己蠢,并且表现出愚蠢的行为与这个人设匹配。
我们渴望被接受,渴望被认可,渴望被爱。因此我们不知不觉中因为渴望来自他人的肯定而被控制。
当我们得到了认可,我们感到满足;一旦没有得到,我们就自我否定,觉得自己不够好。你忘了,这些旧观念都是他人灌输给你的,不是你自己的。这是你从小到大沿用的保护机制,它让你觉得很安全,哪怕令你痛苦不堪,你还是死死拽着不放,它限制你探索广袤无际的世界,让你甘愿当一个受害者。因为指责别人是非常容易的事情,比起主动承受成长蜕变的痛苦,被动接受痛苦太容易了。
但是你真的愿意一辈子没有自我,只根据他人来判断自己的价值,一次次的经历失败的感情吗?
如果你的答案是否,那可以尝试着练习这么去做。
第一,重写信念。打破他人设立的限制,思考对的事情。你不需要别人怎么觉得,你只需要问自己的心,你是怎么觉得的。
第二,找到制约根源。主动的去面对不舒服,觉知冲突背后那个受伤的自己,去探究自己过度反应背后深层的原因。当你感到生气、愤怒等情绪的时候,不要在情绪上头的时候跟对方发泄或者是憋在心里。去感知情绪能量是如何在你体内流动的,但是不要被它控制,你需要做的,是放弃受害者心态,停止内耗。
第三,开创健康关系。开创健康关系的第一步,是与父母和解。如果没有父母的结合,就没有你的存在,哪怕只是为了这一点,你也应该心怀感恩。我们也许比父母懂得更多,或许观念不同,你可以不认同,但是不要去对抗。因为你对抗你的根,就是在否定你自己。你应该全然的接受自己,包括带给你生命的人。
这不意味着你要对父母愚孝,只是和父母和解,是接纳自己的一部分,只有你记得并接纳了自己从何而来,你才有机会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
当你要和他人建立深度关系的时候,你可能会失望,也可能会受伤,所以放弃不切实际的期待
,没有人会无条件的爱你,即使是父母也很难一直如此。当遇到这样的时候,承认创伤是你自己的责任,与他人无关。正视自己的问题,不谴责他人,只表达自己的感受,坦白自己的弱点。
有句话说,想改变别人的是神经,想改变自己的是神。不要想着去改变别人,只改变自己。放弃助人情节,哪怕你觉得那是为他好。你不是他人的父母,不要试图对他人说教。当你否定他人的时候,他们也会感到被攻击。其实每个人需要的都是被看到和被理解。
所以啊,由己及人,接受你可能会被误解,接受你会有负面的情绪,他人只是演出了你想看到的剧情,去问自己为什么,去挖掘背后那些被你藏起来的原因。
大脑带给我们困扰,心会带给我们体验。用直觉去感受,保持开放性,当你接受并允许一切的发生,你会发现你能够享受每一个当下。
《对生命说是》读后感(十一)
不期待,就不会受伤害,某种程度上,我会觉得这是一种悲观的观点,对结果都不期待了,能积极吗?但最近却有新的感观。
在超越之旅的课程上赛德说:“问题是目标与现状的差距。”这句话当时似懂非懂,看了奥南朵的书《对生命说是》才进一步明白:“你是否注意到‘问题’实际上只是一个状况?状况当然需要去处理,但是‘问题’只存在于头脑,它是对状况的诠释,不是吗?它是头脑就状况而创造出来的故事。‘问题’是头脑的恐惧和焦虑,忧过去愁未来。在当下只有真实的状况,假如你能够清晰地看,没有迷失在头脑的戏剧里,你会看到答案。”
问题的产生在于,你对事情有期待了,你“想要更好”“想要更多钱”“想要更快到达目的地”,“想要”说明你感觉现在没有,“更”说明你脱离了现在,这些都是“头脑的戏剧”,如果你不对现状评价,只是承认它的发生,不会想要一个“更”怎样的可能,也就不会和现在脱离,也就没有问题。我觉得这不代表自暴自弃,相反,是随遇而安,所有遇到的事情你都能找到感受它,经历它,事情会有它的运转。
我想起我的一次坐高铁经历。那次去找朋友玩,聊得太开心,以至赶到候车室刚刚停止检票。我太懊恼了,就坐在候车厅里重演为什么我会错过车,“如果刚才不聊那么久就好了”“如果提早十分钟出门就好了”“如果买的是下一趟车就好了”⋯⋯然后还拿了一张纸写下自己的反思,足足有三四十分钟。然后也不好意思问人,就重新去买了一张全票。但是你知道吗,我后来再去车站坐车时,发现每开一趟车,广播就循环在响“xx车次已停止检票,请来不及检票的乘客到售票处办理改签手续”,我当时坐在候车厅该响了多少次啊,可是我愣是没听到,完全沉浸在自己赶不上车的问题里,也沉浸在别人不可能帮我的恐惧里。
爱因斯坦说:“你无法用问题产生的同一思维去解决问题。”试想一下,如果当时我能接受错过了车这个现实,不封闭在自己的情绪里,广播很容易就能听到,马上去改签下一趟车也没关系;或者,如果我不是对他人的态度有恐惧的想象,问问检票员有没有下一趟车,遇到好一点的检票员会让我进站的;如果是现在,知道赶不上了,可以提前手机改签⋯⋯问题的答案一直都在,如果我能找到这些线索,问题根本就来不及出现。
同样的状况,我不一样的处理态度就可能导致不一样的结果,或者说不一样的人也可能有不一样的处理方式,这说明问题来自我们自己。并不是说意外、灾难、苦难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而是说事情是客观发生的,是我不能改变的,但是我对事情的诠释却可能让事情变成“问题”或者不成问题。如果我把责任推给外界,我选择逃避、否认、抗拒、泄气⋯⋯无论哪种都在把事情变复杂,但如果我能承认它,直面它,感受它,认同它⋯⋯就有可能把问题化解。
修蓝博士说;“问题发生时,你都在现场。”如果你想改变任何事,就要从自己的内在做起,而不是外在。意思就是要对生命中的一切负百分之百的责任,不能怪罪任何人,一切都因你而起。对每件事负有百分之百的责任,并不代表每件事都是你的错,但每件事都是你的责任。对所发生的一切负责任,不表示我们以任何方式、形式或形态应该为此而受责备。奥南朵也说:“想想,当我们往外寻找造成我们这样生命的原因,我们只会指责环境,这又怎可能将它改变呢?我们没有力量,没有能力控制这些外在发生的事情。我们感到不幸,也因为这种想法,我们变成了受害者。”
期待,也就是希望外界改变,这种思维不仅让事情变成“问题”,也会让关系成为“问题”。我们想要爱人改变,想要他变得更体贴、更能干、更整洁、更浪漫、更幽默,这都是脱离了他本身的样子去给他设定了一个我们想要的形象,没有人想要被别人改变,结果只会导致他的反感和我们的失望。我们对父母有很多不满,希望他们给予更多无条件的爱,更多的自由,更多的理解,不想像他们一样粗鲁、学识低、胸无大志,结果我们越拒绝的反而越有力量,我们越来越像自己讨厌的那部分,奥南朵说,我们只要认同父母赋予我们生命的事实,接受他们就是最适合我们的父母,就会释放一些紧绷,让一种新的力量注入。对待工作、讨厌的人等等都可以看看自己能不能接受事情的原貌,有没有对自己负责,是受害者还是责任人。包括对待我们自己,你是否能接受自己现在的样子,是否想要变得更完美、更可爱、更聪明?这些认为我们该如何的想法很多时候是外界加在我们身上的,奥南朵提了一个很犀利的问题:“试想,如果你全然地接受、尊重和爱你自己(这个没有变得完美,或变得更好的你),会有任何人有问题吗?”而如果我们不爱自己,也很难容许别人爱我们,或者去爱别人。
“问题”产生的核心根源在哪里?奥南朵说,我们的大脑有两个部分,一个部分称为“头脑”,是“思考和推理的地方、收集和贮藏信息的地方、我们的自我和智力的家,会怀疑、忧虑、抱怨、责备,喜欢唠唠叨叨,喜欢聚焦在“什么是错的”,是一个“问题制造厂”;另一部分是“体验者”,是“觉察”身体感官的部分,“是我们内在创造力、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对神秘事物的好奇以及我们的自发性的核心,是大脑里反映当下真实经验的部分。拿吃饭做比方,头脑喜欢计算卡路里,分析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比例,甚至与上一顿饭做比较;而体验者会闻食物的清香,品尝食物的口感和味道,充分让自己的味蕾与食物接触,感受到吃的单纯的快乐。两个部分都对我们有用,但我们只是太常陷入头脑里,每天都被头脑轰炸,注意自己的头脑内发生什么,静心、感恩日记能让我们全然沉浸在当下的体验里,从头脑走向体验者。
奥南朵说,“每一粒种子本身已包含了所有它该有的‘东西’,让它去成长出它该有的样子。”“没有什么东西必须去做任何事情,或达成任何事,或者做出任何努力去成为它们该成为的样子。”是的,我们无需期待,世界本来就很美。
奥南朵
顺便说一说,看到书最后才发现,奥南朵是一个求学时父亲破产自杀了,家境没落,但是她拿着奖学金从法律系毕业,通过执业律师考试,并获得最高法院承认的一名执业律师和法律顾问,然后拿着奖学金去学习舞蹈,遇到丈夫后转去报刊届做销售广告的工作,被誉为商业街成功女性,压力变大时她去了印度,离开了丈夫和工作,在印度成为针织设计师,其中一双袜子出现在《时尚杂志》。这个在旁人眼中仿佛做什么都会成功的女人,却有跌到人生谷底(自杀)的时候,她一直都在修行的路上。我想,看她现在的状态,就知道她已经活出了自己,能从这样智慧的人身上学习,实属幸运。
《对生命说是》读后感(十二)
“在我准备好了去发现自己的无限之前,我必须要先明白,根本没有任何东西是合理的!”——《对生命说是》
2021.9.19读完《对生命说是》。
对生命说是,标题直接表达了一个观念——接受。
没有十全十美的存在,而大家都在追求完美的目标。有目标固然是好的,可以指引我们前进,但是一旦利欲熏心,太过执着反而被反噬。关于问题这词语,每个人恨不得远离它。“一个问题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是因为你拒绝它。”我很庆幸遇到一个好领导,他教会我很多,收益匪浅的是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等待只会迎来死亡。当我们希望客户可以让我们参与他们的供应商选材时,一开始的拒绝很正常,因为他不了解你;接下来说没问题时,但他还需要和其他部门协商需求。没问题只是我们没有发现问题的存在性,风平浪静的水平面下暗潮涌动。如果问题不提早出现,最后就晚了。我喜欢问题这个词,中国人就是在各种麻烦中加深感情的,有来有往。任何一件事的开始都可以发现问题,只是问题的深浅度不同。简单拿我们的身体来说,某个部位痛上百度一搜就感觉像是踏进棺材板里半只脚了。这有点夸大,但小问题是可以预兆大问题的。又或者说,当我计划出行的时候,从定地点开始,考虑地点远近、季节景色、朋友所在、兴趣点等,然后针对这个地点还要设置路线,定来回车票、路线和门票等,当然还要看天气。做部分的螺丝钉容易,做全局的领导者无论什么事情都比较难。时刻迎接问题的到来,此路不通换条路,实在不行不走了行不,指不定开荒队伍正在来时的路上呢。
本书中针对发生的各种情况一一解说,例如有对危机中的关系说“是”,对别人说“是”,对父母说“是”,对状况说“是”等,其中比较吸引我的是第六章,对情绪说“是”。当无法控制情绪时,伤害自己也伤害他人,很多意外发生的原因是一时冲动,追悔莫及。“当你注意到你正陷入头脑之中,只需要简单地对自己说‘这是头脑’。”在作者看来,我们头脑将外界的场景记录下来,将无法解决的问题归结于别人,为自己的行为找原因。头脑是一个偏向自己无法公正做出判断的部位,它会促使我们的情绪偏激化。因为客户激怒我们而不得不委屈求全,或者恋爱对象因为琐事争吵不断,家人对你强加要求,事情不怕多就怕突然全部集中出现导致措手不及,情绪一上来无法控制。头脑真是惯会耍些花招,或者是眼睛欺骗了我们,而这时静心可以让自己冷静下来,思考问题的本质。说实话,当时看这本书的时候正好抚慰了波澜的情绪,外界的不确定因素让决定下的不怎么果断,同时本来计划的事情被客观因素耽搁了。临时去看电影结果碰到无线没信号了,师傅过来本来说半小时可以修好结果没吃饭就干等了一个多小时,离电影播放还有十多分钟。但一次都没和师傅说过电影的事情,除了问下进度没有催他赶快修好,那是因为我也明白师傅也要早点离开去吃饭,越催只会加重两方的情绪。虽然电影延误了十几分钟,但最后还是成功看完了,且电影真不错!当时看这些的时候深有体会,反而重新记录心得时有点力不从心。理论的知识在事情发生时将会起到巨大作用,否则我们当它又是一则心灵鸡汤飘过。看多了理论,在实践中摸索,才会珍惜阅读的重要性。
“生命是不安全的,这是它的本质,它不但不确定,还总是在变化。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带给我们安全的错觉,然而它们也是围墙,限制了我们。一旦我们创造了围墙,无论里面何等舒适,都会令我们死守其中不得超脱。我们会感到挫败甚至无助,这也就是为什么你要看这本书。假如我们接受生命是不安全的,它总在改变,那么,随之而来的唯一道路能让我们充满活力和能量,那便是勇于活在不安全里面,勇于对改变说‘是’,甚至对混乱说‘是’,顺着生命带给我们的一切一起漂浮。”
曾几何时,一直都寻找安全感。睡觉抱着家人,下课怕脱单找同学,寝室里报团……我一直觉得意外太多,下一秒很多事情都说不准。当然我一直在作死地挑战自己,增加经历延伸生命的深度。以为躲进学校就可以免遭社会的荼毒,以为不说话就可以免遭陌生人的眼光。生命是不安全的,社会是变化的。一年又一年,二三十岁的人习惯用“老了”和几岁十几岁的少年做对比。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哈哈哈。问题会出现,计划赶不上变化,接受然后做好准备才能更好地不被情绪掌控。一个25岁的朋友想退休,一个30出头的人想退休,某种时刻我也想过。对于六七十的大爷们他们如果听到这个会嗤笑,可这种想法的产生是大多数的常态现象。被打击多了,会害怕、恐惧、逃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眼看到头,有何其可争的?甚至对另一部分来说,哪怕拼劲全力去争,都抵不过拆迁户。公平吗?世界没有绝对的公平可言,可是死亡却是公平的,意外是突然的。没有绝对的安全,绝对的保护,在你开始走路后大人就放手了,在你毕业后你必须学会独当一面面对风雨,在危险来临时你必须承受。与其被动等待,不如早点经历不断变化的事物。“因为活在没安全感之中就是活在边缘上面——未知的边缘。”有时候想想,感觉我们时刻走在悬崖边上,稍不留神粉身碎骨,幸运的可以重组,不幸的结束。等待的是死亡,适应了变化可能锻就一身铠甲延续生命。生活最喜欢毒打小白,就像孟婆端着汤看着一轮又一轮的人们。变化其实是有趣的,伴随着危险也伴随着机会,从小变化累积到大变化,这就是成长,也是成熟。曾经我害怕阅读国外作家的书,因为我担心因为文化差异无法理解书中内容无法续写心得;曾经我害怕阅读不认识的作家的书,因为我担心在对他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也是无法理解或者有误解他的本意怎么办。后来我发现,正是因为未知的存在诱惑着我继续下去,至于理解的问题,“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时,“万变不离其宗”。想太多不如直接读,读完发现担心是多余的。新的城市,新的故事,新的朋友圈,这是成年后你自己选择的人生。出生可以被命运限定死了,你的亲戚也被限定死了,而现在,当有能力有判断可以选择自己的活法时,为什么不多去尝试呢?尝试会入坑,但不尝试会后悔。
——欢子随笔
对生命说是
7.9
[澳]奥南朵 / 2015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