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雾女孩》观后感: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来自农村的女孩在城市打拼的故事。她勇敢面对困难,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同时也表现出对家乡的深情。影片通过细腻的画面和感人的故事情节,让观众感受到了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力量,让人深受触动。
《云雾女孩》观后感(篇一)
#《云雾女孩》上映了,今儿一下班立马飞奔到电影院♥️这是一部有质感的电影,一部有烟火气的电影,聚焦一个小众群体,电影真挚纯粹的表达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好听的故事,要有悬念,要有大起大落,这样才能扣人心弦。但是,美满的人生,不需要特别的悬念,更不能有大起大落,只能随着人生的趋势自然而然地发生。
《云雾女孩》观后感(篇二)
中国内地演员商忆莎,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2002级表演系本科班。这一届是名副其实的明星班,商忆莎的同学有唐嫣、童瑶、毛俊杰、杨烁……星光熠熠的班级绝非偶然汇聚,这是一班实力非凡的新人相遇。
商忆莎近几年将精力放在了家庭之上,淡出影坛。她近期回归表演,电影新作《云雾女孩》于5月17日影院公映。她为了演好片中的角色三儿,对自身的造型、气质进行了全方位改变。商忆莎曾经是影视剧中闪亮的都市丽人、古装美女,她即使站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也会被一眼认出。她出众的美丽和超凡的气质,显得卓尔不群。
但是,她在《云雾女孩》几乎是脱胎换骨,完全变了一个人。她饰演的角色三儿,是一个苦命的女性。三儿的父母为了生男孩而超生,结果她还是女孩,父母连名字都懒得给她取,直接叫三儿。
商忆莎在片中是一名体力劳动者形象,从不化妆,短发造型更显干练。她由内而外对自己进行全方位塑造,成功让三儿鲜活地矗立在大银幕之上。《云雾女孩》中的三儿,心思敏感、历经沧桑。她的形象略显粗粝,表明她经历过无数次的社会“毒打”,早已看透了人情冷暖。
商忆莎具备一张故事感十足的面孔,三儿的话不多,但是每次一开口总切中要害。譬如她和殷小萍初次见面,了解对方来了例假,立刻嘘寒问暖,短时间就成为殷小萍的知心好友,进而开启了她的复仇计划。
再比如殷小萍和男友谢承东去逛动物园,他俩把三儿也带上了。情侣之间闹了矛盾,三儿见缝插针地问:“小东好像不开心啊。”她一句话听着无关紧要,却默默扎中了小萍的内心,助长小萍对男友的不满情绪。
商忆莎饰演的三儿,是一个让人猜不透的人物,这取决于影片浓郁的悬疑氛围。三儿这个角色有鲜明的人物弧光,导演使用两条叙事线并行来展现人物状态的前后差异。
一条是回忆线,数年前三儿和好友余柳形影不离,余柳溘然辞世,她认为和谢承东有关联;第二条是正叙线,三儿刻意破坏谢承东和殷小萍的感情,着手调查余柳的死亡真相。
另一条在回忆线,三儿是一个阳光、开朗的女生,短发让她略带男子气概。她虽然是一名收入微薄的送奶工,但是她向往美好、热爱生活,眼睛里有光,吸引余柳靠近她。
三儿的正叙线里,面容低沉,已经变成心思沉重的女性。她的短发造型,让她显得生人勿近。余柳的离去,让她的世界变得灰暗。
商忆莎精准把握住人物心理的强烈变化,三儿的生活中失去了余柳,人物状态前后判若两人,堪称蜕变式演技。余柳走入她的生活,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余柳离去,三儿犹如失魂落魄。商忆莎表演的精妙之处在于不着痕迹,她无需激烈的动作和言语,仅用层次分明的精神状态,诠释出内心的分崩离析。
演员绝佳的表演,首先是演什么像什么。三儿作为一个混迹于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商忆莎在影片中的一举一动、衣食住行都符合角色定位,毫无破绽。其次,演员在戏中化为角色。商忆莎让自己成为三儿,与角色感同身受,然后让角色命运与观众情感产生同频共振。
崔汀/文
《云雾女孩》观后感(篇三)
女性同性片作为一种电影题材,随着近些年女性运动的兴起,也在不断发展。为人熟知的有2013年上映并荣获第6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和影评人费比西奖的《阿黛尔的生活》,而近两年也有范总主演的《绿夜》珠玉在前。
最近关注到一部女性悬疑题材影片——《云雾女孩》,观看了郑州场点映,这部影片的思想性非常令人惊喜,导演借双女主的外壳,将原生家庭的矛盾与影响置于意外之下,以敏锐的目光观察社会关系的变形。
文:秦戬 采访/整理/编辑:梨子
责编:刘小黛
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
影片主要讲述的是“因为家庭变故的芭蕾少女离家出走和城市孤儿的三儿在一起生活,因为一次偶然,芭蕾少女发生意外,三儿自以为是的按照少女的曾经诉说,决定为她复仇,但结局却让自己陷入困境……”这是一个讲述女孩们“寻我”的故事,更像一首罗生门式的情歌,里面的每个人都在追寻旧时小巷里的月亮,去照亮未来的路。
本片的主人公是个社会边缘化的女性。因为不被父亲接受,连名字都没有的一个人,“三儿”。接下来就是父母争吵,大打出手,她从“魔窟”里逃了出来。为了保护自己,她被迫成为“男人”,留着寸头,干着勉强糊口的工作。幸运的是,她遇见了一束又一束的光,照亮了她的生活,不幸的是,那些光又消失在时间当中。
影片中采用了大量的窥探视角,通过三儿的视角来反映出两个年轻女孩的生活。这既表现出了三儿作为社会边缘者对这种美丽的渴望,又表达出了三儿的自卑与若近若离,更满足了观众的窥视感。
片中运用了大量的固定镜头来表现事情的发展,反映出了三儿与众多人物的复杂关系,而精妙的拍摄,使得影像风格更为成熟,影片的色彩大多都是淡淡的青灰色,又充盈着雨过天晴般的晴明,让影片既如梦如幻,又如此真实,就像夏天的山城:处处充满着真实的灰暗,但透过云层的明媚依旧。影片对主人公的近景画面,也多采用暗冷色调,无论是昏暗的灯光还是逼仄的空间,都刻画了主人公身处黑暗之中,依然渴望光亮的复杂心理。
这部影片中还有何廖侣匀(饰演小东)的惊喜出演,身为新青年演员,在片中的表演游刃有余,对角色的理解和把握十分到位,无论是初见余柳时作为乡下人的怯懦退缩,亦或是在花椒地里面对诱惑对良知的坚守,都展现出青涩少年难以拥有的勇气。
站在戏外的角度来看,小东无疑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作为孩子,是母亲出轨叔叔的孩子;作为男人,性能力的不行也难堪为男人。他不断地对生活妥协,对女友妥协,而他对生活的忍让也临到了崩溃的边缘,在修车店时,他恍惚间见到余柳,那个他喜欢又不得的清纯少女,但现实是坐在豪车里的小萍,是他得到又失去的人。爱而不得和得到又失去的感受,使得男主在那一刻,悲剧性达到了最高峰。也正是这些悲剧的元素的存在,影片才更加丰满,曲折,像一条期的河,蜿蜒而去。
本片也运用了一些暗喻手法。影片中多次提到了动物园大象这一形象,个人认为,园区中的大象就像生活中面临困境的女孩们,大象们没有足够的活动范围,只能在一小方土地上活动,生出的指甲无法消磨,只能靠工作人员来修剪,而女孩们努力走出这片孤岛般的土地,还是有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在父母的“帮助”下,把那些所谓的“无用思想”清除干净。
在文章的开头就曾提到,本片就像是一首罗生门式的情歌,聚焦于底层人民不同命运的交织当中,在时间的洪流之下,努力生存着。“再好的电影,也只是电影”,这是一个美好的故事,但是也局限于是一个故事,哪怕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本片也只是一个美好故事的呈现,不需要代入角色,更不需要进入剧情。
希望大家拥抱阳光般的生活,远离风霜云雾。
以下是我连线丁叮导演做的一次专访,和他聊聊关于这部电影的故事。
抛开书本:这是国内少有以女性同性为题材的电影,您是如何接触这个项目?
大概两三年前,公司的小伙伴帮我找来了这个剧本,看过后我觉得还可以。我当时选择这个剧本的原因是它是一个没有任何意识形态的东西,在这部片子里没有所谓的好人坏人之分,也没有牵扯到任何关于社会和所谓民生的任何事情。我尽量去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而不是让大家陷入情绪里面。我希望这个故事看完以后不同阶层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而不是说我们所有人看完都一个感觉。不同阶层的判断对每个人物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出生环境和社会环境不一样,导致对于每个人物和这个故事要讲什么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这个故事不太带入我个人色彩和我个人信息。
抛开书本:作为男性导演,通过哪种视角与想法去表达出女性与女性之间的细腻与纠缠?
首先我觉得没有什么男性女性,我们一直在讲究要尊重女性、女性平等或者是给女性争取权益,其实这就是对女性的不尊重,女性不需要“尊重”,女性就应该享受到作为“人”的权利,而不是在这分什么男性、女性。当你分男性女性的时候其实就是对女性的不尊重,这是我的观点。我们没有所谓的男性和女性这个概念。不要把这个概念,当成概念,我可能会拍两个男生的故事或者是男女的故事,也是这样拍。如果是一男一女拍,两个人那就是爱情了,所以我这个故事,不想把它界定为他俩是什么感情,我不想把我的戏那么具像化,其实我就挺抽象的。不被任何东西定义,我的结尾也是不愿意被定义的。就是你看完不是同性,有些人看到就会觉得是不是同性,这是我想看到的。你认为什么就是什么,不被定义。
抛开书本:本片预告片上所提到的“尊重爱,不扰人”,能否为大家具体解释一下?
这是我个人价值的问题,首先我们尊重任何人的爱,无论性别。我们往往会用爱情这个比较大的词作为掩盖,却做出伤害到别人的事情,我不希望我们因为爱去影响到任何人,包括片中,三儿就是因为她爱余柳,你爱余柳没问题啊,但是不管是出于什么爱,友情、闺蜜那种或者是寄托,你不能去影响人家,不能去影响小东,不能再去主观地影响其他人。
抛开书本:结尾他算是一个半开放式结尾吗?
结尾其实剪掉了我们一个完整的结果,我们只能按现在的来说,现在就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尾。虽然结局显得不是很完整了,但是给观众留下了更多思考的空间,很多看过片的朋友都有这种感触,所以也希望走进电影院的朋友能多互相交流下不同的人物感受和思考延伸。
抛开书本:您觉得影片中三儿与余柳、小萍之间的相互救赎达到了吗?
她们没有救赎,都是互相依靠。余柳离家出走只能去三儿那里,当她无家可归的时候,三儿就是她的出路,所以她就去了。当她不需要三儿的时候,她离开了就行了。我是一个逻辑思维很严谨的,就这么简单。三儿要为余柳的前程去考虑吗?每个人都会想和美好的东西接触,她和余柳成为朋友,让自己的自卑能不能变好一点?其实是不会的,当三儿看到余柳这样美好的生活,三儿是向往的,我们还是愿意跟比自己好的人或者是比我们层次高的人交往,所以没有什么救赎,都是互相依赖,在特殊的时刻互相依赖。但是最终回归到还是自己,理解为救赎,也不为过。
抛开书本:您对于这个影片中有没有对原生家庭下人性扭曲的一些审视和批判?
原生家庭问题也是因为社会造成的嘛,每个人都有个人的性格缺陷,比如说余柳,她的性格是有问题的,主要是三儿和余柳,作为社会边缘人物,这些也没办法改变。小东对于作为男性来说是自身问题,我觉得小东在里面是最可怜的,他也没能力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审视和批判,我更多想表达的是让观众一起审视和批判后,增加对挣脱原生家庭桎梏的力量,人终究是要向前看的,不能一直陷在过去。
抛开书本:影片的整体色调偏冷,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这样设置?
我当时想的第一个城市就是去重庆,因为我在重庆也拍过好几个戏嘛,而且重庆的取景有很多阴冷压抑的感觉,整个片子的影调也是丧,整个城市跟整个片子这种压抑和丧是脱不了关系的,所以我们就选择了这个色调。我们既然选择这个城市,就尽量往这个城市靠,我既然选择重庆,还要选择一个色温,包括整个城市,跟重庆不相干的这个色调,那我觉得就不用了。
抛开书本:在中篇小说的基础上,如何构架故事,灵感来源于?
我觉得改编就是把它弄得合理一些,贴近真实的生活。虽然现在剪掉很多,但是逻辑上来说,跟现实生活中,哪里不合理就尽量给他弄合理,不那么情绪化,不刻意地歇斯底里。如果你跟我说的哪里逻辑行为上不合理,我一定会给你讲清楚,逻辑都是经得起推敲的。
抛开书本:您觉得这部电影的主题和信息会对观众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我觉得不会有啥影响,因为电影本身不承载这种教育人的功能,非要提炼出来点什么,就还是我们的宣传语:尊重爱,不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