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牧羊日记》是一部描写牧羊人生活的散文随笔集,在作者心灵的牧场里,牧羊人与羊群共同生活,体验着自然的美好与生命的真谛。通过与羊群的亲密接触,作者深刻领悟到生命的平凡与伟大,感悟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部作品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感受到自然的力量与美好。
我的牧羊日记读后感第一篇
书的封面很可爱,红日一轮,远山起伏,粉色的天空,碧绿的草原 羊分散几头,牧羊人独自沉思。
很简单纯粹,一些思考和牧羊生活的琐碎。读时仿佛自己面前也是辽阔的牧场,绵羊悠然无声,安静放空…
不在乎他人的希望和期待。自我价值的认定。 一种生存方式,仅此而已,无关道德或可持续生活。 “我”只是人类这个大群体中微不足道的一个个体。
如译者所说,思考怎样去生活,怎样在兼顾自身发展的同时,与大自然握手言和。
我的牧羊日记读后感第二篇
一本想提醒我去看《断背山》的书,因为其中有很多牧羊的唯美镜头,不要对你养的羊产生感情,否则,我们就不忍杀掉他们,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赞美它们肉质鲜美。
牧羊有什么意义吗?只是自然而为之。
《我的牧羊日记》可以快速读完,一种远离现代的生活可能带给我们一点启发。
我的牧羊日记读后感第三篇
你是否也同我一样,身在俗世,心向远方?也许,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渴望一片远离喧嚣的自由之地,令人忘记烦恼,放下欲望,让自己的灵魂与大自然赤诚相对。而在现实中,这是那么遥远,可望而不可及。当我翻开这本书,周围的喧嚣仿佛陷入沉寂,我似乎跟随作者一起逃离都市,去到了那片梦中的草原,看草长莺飞,花开雪落。我闻到了泥土和青草的芬芳,听到了草原上的风吹草低声,一朵朵洁白的羊儿的咩咩声,一切久违了的,最纯真最美好的自然之声……
本书由一篇篇简短的日记组成,轻松不失深刻,诙谐不失严肃。作者的笔下的羊儿,是顽皮的,执拗的,天真的,可爱的。字里行间,不经意流露出作者对羊儿的喜爱之情。而当有一天,他不得不去亲手宰杀他们的时候,我在他那貌似理性而冷静的文字下,却分明看到了他内心的无奈与挣扎,不禁为之动容。他的日记中并非只是简单的叙事,更包含了很多的灵感和哲思,让疲于奔命的你我忍不住停下来沉思,重新思考生活,思考人生,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牧羊人立在天地间,远离人群,却毫不孤独,他与羊群为伍,与万物相伴。他走出都市,走出困住身心已久的安乐牢笼,走进大自然的风云雨雪、四季变换中,赤足与天地亲密接触,仿佛找回了久违的童真,仿佛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我们或许不能像读者一样勇敢逃离,但至少我们的心可以通过这本书来感受这一切。
&
我的牧羊日记读后感第四篇
这种形式的文字,让我想起我的备忘录,我零碎的日记。
我很佩服作者选择的路以及他的勇气,当然这也需要一些底气,至少平心而论,我没有这些底气。
作者所想要的,人类自给自足,和大自然和谐共处,人类吃肉,只在乎生存,而非享乐的世界,也是我认同的理想世界中的一种,但我也想起那些冰冷的现实,这个世界,依旧有很多人连生存都困难,更别提去追寻所谓理想世界了。
本书中次年9月30日记:我们要有经济基础,我们不能成为社会的累赘,我们可以以任何方式为生,甚至人也是国家的资产。
我看得毛骨悚然,那样我还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还是一个自由的人类吗?下一秒,我又觉得,身处其中,本就没有什么真正的超脱。我很想知道018的结局,但日记戛然而止,但转念一想,018早晚会迎接她的死亡,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不管作者护不护得住,018早晚会死,作者和其他人亦是。
突然想起195,当下我已然忘记它的编号,我重新翻阅了书籍。当我看到日记提及它瘦弱时,我也想知道后续如何,但我就像作者说的那样,世间之事是如此,我很快就会把它抛诸脑后,在日记里,作者妻子阅读日记问起,我也才想起这么一回事儿,而现在我又把195的编号遗忘,只记得这么一只羊儿的事情,只记得它生过病,病愈后瘦弱,丰腴后又在那年产下两只小羊羔。或许编号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故事,甚至它的故事也不重要,我的看法更不重要,我记不记得也无所谓,一切都是自然规律。
看完之后,我似乎有什么新的念头,但又好像没有,毕竟我是如此顽固不化。
其实我并不认为作者这样做对自然就是最好的,本身他做的任何事,就是人类改造大自然的一部分啊,只是影响大小和对象的不同罢了,他追求自然,但作为人类,所作所为始终还是在社会范畴里,逃脱不了,越想越绝望,理想有,但似乎不是一件可以完成的事情,只是远近的区别,但这是作者想要的,也是他觉得适合自己的,那便做吧。
日记里记载的一句带过的琐事,好繁琐,做一个牧羊人,远远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至少不是我想象的那样简单。养育生命的重任,兼顾家庭与理想,依旧是困难重重,想象了一下我自己回到乡下种那几亩地,我肯定是不行的,也许要花上好几年才能做得和其他人一样好。
我想起我父亲,退休后,最近几年越发喜欢待在乡下种地了,以前他没时间,没法时时照料地里的作物,他喜欢种很多东西,但却又不了解不精通,以至于成效不佳,但他依旧沉迷其中,这两年他花了更多的时间精力在这上面,成效显著,种出来的果蔬,他不爱卖出,总是送给亲朋好友,分享自己收获的喜悦,向人们证明他种作的能力。
20221218夜
我的牧羊日记读后感第五篇
这是不是你向往的生活?一望无际的草原,蓝天白云、牛羊成群!阳光从薄薄的云层中洒下,像细碎的金沙。
想象着某一天,你起的很早,坐在一碧千里的小丘上,手中有意无意地扬着长鞭。牧羊犬在你身边跑跳得欢脱,时不时追赶一下离群的羊儿。小羊跟在母羊身边,身边咩咩地歌唱着。你平躺下,双臂枕着头,口中吹出悠扬的曲子,就这样度过一天,直到夕阳西下……
看《天龙八部》的时候,很希望阿朱和萧峰真的能到关外牧马放羊,打那时候起,这个叫做“关外”的地方就在心中扎了根,想象中便一直向往着,以至于结局不尽如人意时,我还一度落了不少眼泪。
那时还不知道社会的压力和生活的窘迫。长大后,迫于生计不得不卑躬屈膝的时候,才知道那种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是多么值得珍惜和热爱。不用被急躁的闹钟从睡梦中叫醒,不用追逐着总也赶不上的公交车,不用面对着上级不实的批评低头哈腰,更不用再夜幕降临后华灯初上时,拖着疲惫的身子从让人压抑的大楼中踱步而出,然后再无力去追赶下一辆公交车……
这就是生活。但是,生活很多时候可以由你去选择。数着羊、修着栅栏、挤着奶、剪着羊毛。看小羊跌跌撞撞地跟在母羊身后,看牧草丰盛并在风中摇曳,看羊群在齐腰高的草丛中若隐若现,看夕阳的余晖染红了整个草原,然后月亮升起,星星漫天……
可以不急不躁,可以不慌不忙。可以躺在大草原上看日升月落,那时候,时间也一定是极慢的,就像天上的流云,在草原的风中卷起又舒然散开!
去,有风的地方!
我的牧羊日记读后感第六篇
不知你上次想逃离城市的喧嚣是什么时候?还记得之前在忙碌之中初读《瓦尔登湖》,感受到内心压力得到释放。当时真的非常想逃离当下的琐事去拥抱大自然。几年后我翻开这本《我的牧羊日记》,又有了当时读《瓦尔登湖》时的宁静和感动。
《我的牧羊日记》是一本日记体书籍,作者艾克瑟・林登是一位瑞典的大学教授,当他出国去做科研工作时,环境和生态的灾难对他触动很深。对于平时住在城市,乘坐交通工具出行的他来说,决定回归自然,去沃野牧羊,在别人眼里是一件非常异想天开的事情。
有一天他看着那些被城市拖垮的脸庞,一直埋在心里的信念让他选择不再犹豫,决定逃离城市,回归大自然。他的父母刚好想要离开农场,于是作者就成了“半路出家”的牧羊人。这本书记录了他1021个牧羊的日子,里面有133篇看似诙谐幽默其实充满哲学意义的日记。这本书是一本充满人生智慧的书,适合这些正处在城市喧嚣想要寻找内心平静的我们。
今天我会从日记里对牧羊生活的描述出发,谈谈我对这本书的几点思考和感悟。
一篇8月28号的日志里描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新来的女孩来到农场,尝过农场的羊肉之后特意记录下她吃肉的感受,夸赞这是她吃过最美味的肉。可过了几个月,这个女孩请求作者把它留作种羊,不要把它杀掉。因为她在喂领头的公羊时,它会亲切的在她脸上嗅以示友好,她渐渐的喜欢上和这些羊相处并产生了感情。
① 人类都有着相同的物欲,也有着相似的情感
不管是农场里新来的姑娘,还是我们自己,其实都会经历这样的变化。在没有和羊建立起联系的时候,我们对肉是一种本能的的需求,人类只需要考虑是否能够满足物欲,满足对蛋白质的需求就可以了。我们不会去想这些动物本身也是一条生命,也有会感情和痛苦。 我们就像很多城市里穿梭忙碌的人一样,吃肉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如果人们想要体验生活,可以结伴去农家院,尝尝农家饭菜,大家都觉得这些食物异常美味。就像这位农场新来的女孩一样,对刚刚宰杀的羊排赞不绝口。可是当她真的来到农场,学会真正用心和大自然接触,和这些羊儿成了朋友,与羊群的互动让她体味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微妙感情。通过与羊儿的相处,让她在空旷无垠的农场里对这些羊儿形成了感情依赖,所以她不想眼睁睁的看着这些有感情的动物被无情的杀害。② 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对于肉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之前看过《贫穷的本质》,读的时候我深刻的感受到了那些贫穷国家对于资源的渴望。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和资源让我们很难我们接触到极度贫穷的地区,很难意识到那些我们看来唾手可得的资源,对他们来说是多么的珍贵。
社会满足人们的需求的同时,是否可以努力的让这些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感受到乡村里人与动物之间的相处?我想如果我去农场生活一阵子,再回到城市去看那些鲜红的肉,我可能也会像农场那位姑娘一样心生怜悯。
书中有一句话我非常喜欢:“所谓最佳道德立场并不存在量化的评判标准。” 不管是素食主义者还是食肉,这些本质上并没有道德层面的谴责。当人们为了满足欲望无情杀害羊群的时候,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没有与它们建立内在的联系,就像新来的农场姑娘当初夸赞羊肉的美味后又在和它们相处之后不想杀害它们一样。在我看来,作者的这篇日记是想让生活在城市喧嚣里的人们意识到在满足自我物欲背后那些我们没有感受到的情感和在全球对资源的需求之下被遮蔽的事实。
乡村生活对于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新鲜还是无聊,孤独还是喜悦?在11月18日的日记中作者写道:他从未感觉到孤独,因为他的身边永远有羊儿的陪伴。他认为孤独并不源于你的社交频率,而是取决于你与谁交流。
相较于城市生活的繁琐,乡村的生活更加简单纯净。在我的认知中,一望无际的草原在我面前,短时间内我会觉得很新鲜,但如果让我一直在农场里远离喧嚣和网络,我想大部分都会觉得非常孤独。因为大部分人早都习惯了网络,习惯了便捷的生活方式,习惯了有事没事约上好友一起去聚会聊天。
而作为一个半路出家的牧羊人,他并没有感觉到孤独,他非常享受与羊儿们的相处,这是让我没有想到的。后来我在结合作者其他几篇日记思考后终于明白,为什么他会在这样的乡村生活中并且不觉得孤独。
在2月17号的日记里,他描绘着羊儿无所事事的模样,这随遇而安的样子影响了作者,也让他逐渐感受到了摆脱无效社交后的轻松。因为城市里人与人紧密的联系,让我们无时无刻不面对着社交压力。这些压力慢慢“教会”了我们与别人的相处之道。前一阵子关于“讨好型人格”的讨论占据了各大热搜,足以可见大家对于社交的无奈和压力。
在生活中,我们有时候需要费心的讨好别人,需要思考如何说话。而在乡村农场里,作者学会了和羊儿们共处,他不会思考羊儿到底对他是什么看法,该如何讨好这些羊,他只需要享受在保留尊严后的惬意和宁静。在健康积极的心态下的自处,就不会再感觉孤独。因为无论在哪,和谁,我们都有万物相伴。作者称这种生活为“我行我素”的生活,其实在我看来,这是活出自我的一种姿态,一切源于自然与万物。
①生活无须迎合众人,虚幻的喜欢没有任何意义
你是否也曾经想要在社交媒体上迎合众人的口味,写着一些自己不喜欢的文字,发着自己并不感兴趣的视频,做着一些自己并不真心喜欢的事?我曾经有一段时间在写作中,就迷失过。在我尝试很多不同类型文章的写作之后发现,我还是喜欢在读书之后去写自己喜欢写的书评。因为在读书和写书评的过程中,我会进入心流状态,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不会觉得煎熬或者痛苦,相反的那是一种很难用文字形容的喜悦。
本书的作者是一名大学教授因为在城市的喧嚣中厌倦了自己那副疲惫不堪的脸庞,在做研究时看到了那些生态和环境问题,他不顾外人的眼光,不必迎合别人的喜好,选择搬去农场,成了一名牧羊人。他热爱自然,热爱农场里的一切。他喜欢看羊群的一切活动,尽管好几只羊都曾经尝试跳出栅栏逃跑。
生于二线城市的我曾经对一线城市充满了期待和幻想,向往霓虹灯下城市气息浓郁的生活,雄心壮志般的想要留在北上广。后来我在北京呆过一阵子,但却好像从来没有对这个城市有过归属感。除了做好手上的事,尽量让周围的人喜欢我,我好像从未问过自己到底喜欢待在这里么?你到底喜欢做的是什么?那个时候的我,是迷茫的。
而当我翻开这本书,感受到的则是他对自己人生的掌控。它让我再一次明白真正的生活不是为了迎合众人,虚幻的喜爱并没有任何意义。它让我再一次重新审视自己在人生中的选择,让我再一次学会静下来听听自己内心的诉求。
②孤独并不可怕,形单影只却有万物相伴
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们,经常会感到孤独,尤其是当我们在偌大的城市中却没有依靠的时候。这是一种普遍会存在的情感,尤其是当我们想要依赖和陪伴的时候。作者抛开了城市的生活,选择回归最简单的乡村农场生活。但他在刚开始的时候是孤独的,因为在日记中他曾经尝试把自己的牧羊生活发到网上,在意社交网络对于他的文字和图片的评价。
后来他在对社交的思考中意识到,我们的孤独来源于想要外界的认可。人是贪婪的,在我们解决了温饱之后,人类还有数不尽的欲望想要被满足。意识到这些的作者开始专注在自己的生活本身,不再想借助网络寻求关注和留言来满足虚荣心,他学会与大自然为伴,他开始感受到了内心的变化。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曾经说过:
孤独从来都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牧羊生活对于生长在城市的我们来说是孤独的,但是,作者却感受到了孤独的另一面,虽然他形单影只,但是也是因为形单影只才让他更清楚的意识到,原来我们与万物相伴。他从未否认过孤独,他只是接受了孤独,并看到了生活的另外一面。
最后的话
读完这本薄薄的日记,让我在繁忙的工作之后感受到了内心的平静。里面看似诙谐幽默的记录着牧羊人和羊群故事,而这些背后则是人生的哲学。几年前我去新西兰的时候,也曾短暂的感受过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生活,蓝天白云下一片宁静,读完这本书后更让我心生向往,想再去感受一次。
《我的牧羊日记》作者透过对1021天的牧羊生活的记录,把那些看似简单琐碎生活里对自然的尊敬和人生的思考,通过诙谐幽默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如果你也想寻求喧嚣城市中内心的平和,不妨翻开这本书,感受下不一样的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