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边缘》讲述了一个关于人工智能和人类情感的故事。主人公与一名AI机器人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系,但最终不得不面对机器人无法拥有真正感情的残酷现实。小说通过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展望和对人性的思考,引发读者对人机关系和情感的深刻反思。
未来边缘读后感第一篇
能改造人的基因,为啥就不能改造粮食作物的基因,让它们能够繁盛于非洲贫瘠的土壤中?何况非洲大部分地区还很丰饶。基因改造人,谁能保证会对他们有足够的约束?后面几篇想象力足够丰富,但人物始终觉得有些模式化,遗憾。
未来边缘读后感第二篇
这本书共选入了刘慈欣的五篇小说,篇幅都并不算长,但每一篇都很精彩,大刘用他独特的悲悯情怀默默窥探着整个人类世界,他幻想着新技术为人类带来的种种荣光,亦或毁灭,在这几个故事中大部分都是幻想着未来科技给人类造成的无可想象的颠覆。
未来边缘读后感第三篇
科幻小说的厉害之处,莫过于,他在开脑洞的时候你要认真思考,他在思考人生的时候你得细细琢磨。一直以来科幻小说也好电影也罢都似乎再传达,人类对宇宙之大的敬畏,对地球肆意破坏的悲痛,对宇宙中生命探索的孜孜不倦,以及人类文明至于宇宙文明的意义。
赡养上帝的上帝文明和人类文明,给了我很大的冲击,如果我们已经丢失了创新,激情,科学还会存在无限可能吗,生命的本源也将毫无意义。如果我们只安于现状,生活还会存在意想不到的收获吗?
未来边缘读后感第四篇
书中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天使时代》。毕竟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没有经历过饥荒,如今的你我只能从电影《一九四二》中了解饥荒的含义,或者从父母的只言片语中对上世纪六十年代发生的那次大饥荒窥探一二。母亲说,他们那一代人最大的梦想就是吃饱肚子,不求其他。倘若吃不饱肚子,还讲什么道义?
《赡养上帝》和《微纪元》则充满了对人类未来的探索和想法。如果我们知道宇宙中还有其他生命,我们应该接纳、仇视、还是漠不关心?如果我们知道将来必定会发生一场旷世浩劫,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没有答案,但它们值得我们思考。
科幻的意义在于我而言,是对未知的探索和思考。有些事情没有发生过,并不代表永远不会发生。有些问题现在没有答案,并不代表永远没有答案。
未来边缘读后感第五篇
从《三体》重新开始喜欢科幻,喜欢大刘,所以看到这本《未来边缘》便毫不犹豫的入手了,很简短的书籍,几个短篇的科幻小故事,没有《三体》那样的鸿篇巨著,更多的通过很多可能性来探讨人类的生存和文明的延续,在宇宙的尺度里,我们的文明是那么的不堪一击,不管是在过去还是未来,细微的变数都可能导致地球文明的消失。
天使时代和基延族的故事分别探讨了我们现阶段可能面临的食物和寿命对于人类的限制,一些看似很美好的科技,或者看似违背伦理道德的技术,到底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完全是未知数,没有任何人可以预知。
上帝和恐龙的故事探讨了人类的起源可能,当然只是存粹的科幻,进化选择人类,可能真的只是一个巧合,而我们也需要考虑文明未来的方向,考虑我们自己文明的养老问题。
微人的故事从逻辑上是有着比较多的硬伤的,不过描述的场景像极了想象中的乌托邦。
生物的发展从来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
未来边缘读后感第六篇
这本短篇科幻小说比三体有意思多了。虽然感觉和三体在很多地方有类似的地方,如对文明发展的思考。但三体太粗糙太骨感了,好多地方简直像商品说明书般简略。而这本小说集就细节丰富有意思有感染力多了。
《天使时代》,表面是写生物科技对社会伦理的影响,感觉是很露骨地说黑暗森林那一套的弱肉强食,落户就要挨打,哪怕你饿得要死了,还是要打你。
《命运》,看看理科生如何写穿越。这篇小说是此书中最差篇,挖坑不填。
《2018年4月1日》,法律永远落后于科技啊。从这方面看,判例法真心是科技发展的好药啊。
《赡养上帝》,全书最佳,感染力超强。设定超有意思。这篇写得太棒了,几个人物都写得有血有肉,刻画人物都功夫难得的生动具体。”老骗子,行骗也没你这么猖狂的”,这句话笑死我了。
《微纪元》,地球毁灭与重生。但这篇感觉不合理,再强的细菌也是细菌啊,怎么能把所有的人类灭了?
未来边缘读后感第七篇
《天使时代》中桑比亚人为了生存而进行了基因改造成为“天使”,“所谓的文明世界,只要有需要,伦理是第二位的”; 《命运》里讨论人类成为地球主宰只是偶然现象,任何的历史改动都会偏离方向,“人类曾经生在幸运中而不知幸运”; 《2018年4月1日》因为延长寿命的技术发展,由此而产生了伦理讨论,经济犯罪以及情侣分手等等问题,希望只是个愚人节吧; 《微纪元》则是大难临头的人类为了存续而变形,因为“生命进化的趋势是向小的方向,大不等于伟大”;
而《赡养上帝》则承袭了一个流行科幻设定——人类乃是外星人在地球播下的种子,但不像《普罗米修斯》中外出去寻找人类祖先,也不像《木星上行》里被祖先或者说“饲养者”吃掉,而是使用反转,所谓的上帝已经进入老年,不得不依靠地球子孙来赡养,这一设定相比之下有了更大突破。并且其中能明显看到《三体》的影子,如“任何文明待在它诞生的世界不动就等于自杀”,其他地球生命为了利益而争夺如同“黑暗森林法则”。同时也不失感情线索,上帝老头与他爱人最终会归于一处。
未来边缘读后感第八篇
上次看三体,看了一本半,看不下去了,涉及到的物理和数学知识太多,我的笨脑袋跟不上了。这一次,基本是一口气读完了这五个故事,每个都精辟入里让人尖叫。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大意如此:任何一种文明,停在原地,都会衰亡。
这句话,对我的意义,就是今年的人生任务,努力去做,发展,向前,结局如何,who knows,但这艰难的开始,必须自己去办。也更坚定了我对科学的热忱,说来可笑,我,一个文科生,对科学、宇宙、科普,充满了爆炸般的热忱。
不知道人的大脑如何区分,有的人可以延伸到这么远的地方,太阳系,宇宙,那么遥远的地方。当然,在此之前,我基本不看科幻。总觉得不如玄幻接地气(其实是更适合文科生理解而已!)从这一本开始,我也要开始看科幻了!
赡养上帝,这个故事很好地衔接了科学与宗教,当然,作者只是用了“上帝”这个名字而已。最后一个人类,面对“微人”的无忧无虑,焚烧了仅存的人类胚胎细胞。还有意外改变了星星轨迹的情侣,恐龙存活至今,人类成了展览品。还有寿命能延长到300年,一个财务小职员的挣扎与失落的爱情……故事都短小精悍,让我开阔视野,想到更远的地方,更远的文明。正如上帝和兵兵所说,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飞出去,飞到更远的地方——妈的,突然觉得,好想做科学家,去探索宇宙啊,/(ㄒoㄒ)/~~
未来边缘读后感第九篇
看他的作品最早接触的就是三体,这也归功于雨果奖让三体大发光彩。本人也是比较喜欢硬派科幻小说,其实对于这些,都是物理研究的范围,当然有些只能用形而上学来解释。
《天使时代》、《命运》、《2018年4月1日》、《赡养上帝》、《微纪元》。
最吸引我的就是《2018年4月1日》。“自我的改变本来就很可以,构成自我的身体、记忆和意识都是在不断的变化中”。这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我是谁”。我也觉得以后意识的存在是我们目前想不到的,只能期待未来。起码现在我知道想要长寿,可以冬眠,可以基因改造。还有一种刘最喜欢的就是穿越虫洞,各种星际穿越。
感觉《天使时代》没什么吸引力,会飞的人类也是有可能的。还是《微纪元》更合乎情理,当我们的生活处于纳米级别的时候,已经没什么可以威胁到我们了,除非地球消失了。
里面都有提到基因改造,确实目前会涉及伦理,但是每个世纪的价值观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未来肯定不是我们这样的,我们唯一需要的就是想象。我们的生命不仅是我们自己的,从子宫到坟墓我们和“其他人”紧紧相连。
未来边缘读后感第十篇
刘慈欣写的是硬科幻,但这本《未来边缘》收录的几个短篇一点都不硬,我还是更喜欢《三体》这种硬通货。不过故事本身还是挺有趣,我发现科学其实就是考察人的想象力,科学的边缘就是想象力的边缘。中国的科技发展快,科学发展慢,估计也跟中国人的想象力有关吧。
《天使时代》:这是一个基因定制的故事,以改造人类基因来解决非洲的粮食问题。温饱和伦理,哪个更重要,非洲人和欧洲人显然得出相反的结果。当然双方都没有错,但是我觉得还是别整什么基因定制了吧,这破坏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公平。用技术来解决技术带给地球的苦难,用导致问题的思维去解决问题,问题只会越来越多。
《2018年4月1日》:假设在2018年,人类拥有了可以改变基因延长寿命的技术。通过延基,人类寿命可达300年。反正就是花钱呗,我不喜欢这个故事,既伤感又俗。
《命运》:一对情侣时空旅行时,遇到一颗撞向地球的小行星,为了拯救人类,就碰撞小行星改变其方向,后来发现,他俩也因此改变了历史,恐龙因此成为了地球的主宰!作者后面没有写下去,留着自己想象吧,这有点类似那篇最短的科幻小说:当世界上的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突然响起了敲门声……我希望进来的是接我回家的哆啦A梦。
《赡养上帝》:我最喜欢这篇啦。整整有20亿老头子的上帝文明走投无路,他们抵达了地球,打算在此过完余生。整篇都充满了有点悲凉的幽默感,要是有个上帝爷爷来让我照顾一下,每天能回答各种宇宙中神奇的问题,那好玩死了。人类还是挺知道感恩的,虽然经常表现出不耐烦,但上帝还是创造了一个善良的物种。
《微纪元》:如果把人类缩小到细菌那么大……其实在宇宙的尺度上来看,人类多大都无所谓,按照形状动力学来说,尺度本来就是相对的嘛。如果人类可以再小点,小到普朗克尺度,没准还能跨越时空呢。
未来边缘读后感第十一篇
这本短篇集的每一篇其实都蕴藏了一个刘慈欣的核心思想:
《天使时代》:“人工智能再一次变成了人工愚蠢”。
《命运》:“宇宙并没有选择人类,在我们的时间里人类文明在地球上达到巅峰,不过是一次偶然的机遇。”
《2018年4月1日》:“从写字楼顶层的窗子望出去,城市在下面扩展开来,像一片被剖开的集成电路,我不过是那密密麻麻的纳米线路中奔跑的一个电子。”
《赡养上帝》:“我们忘却了技术和科学,文化变得懒散而空虚,失去了创新能力和进取心,文明加速老去。”“任何文明,呆在它诞生的世界不懂就等于自杀!到宇宙中去寻找新的世界新的家,把你们的后代像春雨般洒遍银河系!”
《微纪元》:“先行者木然地站着,深蓝色的苍穹中,明亮的太阳和晶莹的星星在闪耀,整个宇宙围绕着他——最后一个人类。孤独像雪崩一样埋住了他,他蹲下来捂住脸抽泣起来。”
在尽可能短的篇章中,刘慈欣尽可能震撼地传达出了他的这些核心思想——在他的其他短篇和长篇中都能看到。
人物塑造依然是最大短板,刻板、机械,即使在刘慈欣的长篇中依旧,与篇幅无关。
我们很多人可能都是由刘慈欣引入的严肃科幻作品,我现在都还记得高中看《三体1》时的那种欲罢不能,那种即使第二天考试也要通宵读完的莫名的使命感。
现在,我们接触到了更多的更广泛的科幻佳作,知道了刘慈欣之外中国还有郝景芳,科幻的圣坛之上早已坐着了阿西莫夫、克拉克、海因莱因等等大师,但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我的领路者,在当年文化枯竭精神压抑的时候,让我在一个中国西南偏远地级市的土地上,第一次真正地抬头仰望了头顶的星空。
★★★☆ 2015.08.26-27 #Kindle#
未来边缘读后感第十二篇
每一篇都读到了沉重,可明明是科幻小说。严肃文学的力量吧。
天使时代
伦理和需求该如何选择 或者说 信仰和生存该怎样抉择?基因重新编辑是为了生存,那生存之后呢?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天使”,吃着植物就可有足够长的寿命,不再需要劳动就可获取,基本满足以后,“天使”们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那时,他们与常人的冲突该如何解决?常人是否也会羡慕“天使”的生活?嗯,科幻小说,却又超越科幻。
命运
穿越时空偶然间的改变,使恐龙成为地球的霸主,而人类却是它们的盘中餐和观赏对象。哈,蛮有意思的,期待后续的故事,但作者却戛然而止,总有些意犹未尽。
2018年4月1日
第三篇,想给作者大大的赞,第一次接触科幻小说,读起来不知怎么形容自己的感受。科幻,读起来又是那么的真实,仿佛那不是很遥远的事,仿佛一定会发生,就如这一篇。基延,通过基因改变人的生命长度,一旦更改,也许不止300年。在这样强大的诱惑面前,你会如何选择?基延主任并没有延长自己的生命;而两个年轻人,一个对生活充满失望,一个宁可坐牢,同时,抛弃了爱情。生命面前,美好都可放弃吗?或许,这不过是种逃避。如果你没有找到生命的意义,那,再多的时间也不过是虚妄而已。虚拟国家,IT共和国的idea很让人惊喜,甚至感受到了恐怖。
赡养“上帝”
任何文明,待在它诞生的世界不动就等于自杀。
霍金曾说 彻底开发人工智能可能导致人类灭亡,看到这一篇有了更深刻的印象。飞船的全功能使得“上帝”们在安逸的生活中丧失了创造力和学习力,甚至最简单的工作都不会做了;科技高速发展,机械、智能正逐步地取代人的工作,是否有一天,我们也会忘记最简单的事该怎样做?是否我们的文明看似飞速前进实则停滞不前?是否我们不再是儿童时代那样的单纯热情,而被利益、进步冲昏了头脑? 上帝是慈爱的,人确是无良。
微纪元
为了躲避毁灭性灾难,人类缩小了社会的尺度,建立了微小的生态系统,通过基因修改培育了微人类。宏人和微人之间的矛盾随着大灾难的临近越发凸显,甚至爆发了战争,微人类掌握先进的技术和知识,凭借着体型的优势赢得了胜利,同时赢得了掌管世界的权利,微纪元从此开始了。透过唯一的宏人先行者的视角,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风范。像孩子一样的世界,或许才是最好的世界。
未来边缘读后感第十三篇
本书编录了大刘的 5 篇作品:《天使时代》、《2018年4月1日》、《微纪元》、《赡养上帝》和《命运》。书是一本新书,作品明显是旧作了。封面是这么介绍这本书的:『钻石级的“硬”科幻、让雷军尖叫的作品、中影集团重金打造同名电影、全网独家插图版。 』作为大刘的粉丝,有人说他的作品是钻石级的,我就不说啥了;雷总的确十分推崇大刘的作品,从他的微博中我都了解到了。不过这 5 篇作品中影要拍成电影的也就一部《微纪元》,其他两部是《超新星纪元》和《流浪地球》。随便画两张图放进去,也敢宣称『全网独家插图版』,我也是服了,现在只要是人家没有,在宣传的时候都会用“独家”吗?
现在的出版社真敢做,也做得出,随便找个著名作家的几篇作品放一起排个版就印刷发行。骗读者的钱也不带这样的,会毁了自己的。编辑选题策划的时候,好歹保持一点出版人的操守嘛。大刘的作品是全部被出版了的,既有单行本,也有合集,并且没有出现因某本书绝版而有哪篇作品我们看不到的情况,不要随意出版一些圈钱之作。不要解释说决定用这 5 篇作品是思考半年的结果:我们紧扣『未来边缘』四字,反复斟酌,几次研讨才做出决定。扯淡,要是有这个时间,好歹写个《序》,写篇《后记》,弄几篇评论放里面吧,也让读者能读出个新(心)意。
不仅是大刘,其他名作家都会遭遇这样的命运,比如胡适和鲁迅,比如古龙和金庸,比如王小波。出版社千方百计获取版权,然后整理成册,排版设计,印刷出版。以前出版的书,可能由于审美变化、印刷技术等原因变得『不漂亮』了,后来重新出版,对排版进行美化,选取更好的纸张,更适于阅读,或许出版后还有点意义,给出更多选择嘛。出版一系列精装书,统一版式,对于喜欢收藏书的人来说是个好消息。但是简单的内容重组有什么意义呢?这比看到某本译作大卖后,重新请一个人参考前人的译本进行翻译,之后出版,更可恶。
最近在读《出版专业基础(初级)》,读的时候对照自己平时买书的经历,才发现不少图书编辑和出版社早已经选择性忽视出版的一些基础准则,一切都奔着赚钱而去。书籍定价低,盗版猖獗,电商打折促销,传统出版行业遭遇互联网冲击,这些都使得出版行业境况一步步恶化,有人会如此辩护。我理解生存是第一要务,编辑要吃饭,出版社要发展,但是当行业内的人自己将名声搞臭,一个行业还如何良性发展,最终只是自己逼死自己。从道德方面,我可以指摘很多,不过现实告诉我指摘是没用的。幸亏我也知道,市场经济制度之下,不好的出版社终究会倒闭,坏编辑终究会失业,经过多番整合,出版业最终将是一个贡献有价值内容的行业。
并非针对本书,只是因为本书突发感想,最近实在看到太多大刘的作品集了,结果翻看均非新作,全是炒冷饭,重复重复再重复,坑了读者。也提醒读者朋友买书的时候注意一下,现在买书方便,电子书都提供试读,网上购书也可先通过豆瓣进行了解,这花不了三五分钟时间,却可避免花了冤枉钱买来失望。
未来边缘读后感第十四篇
在科幻小说中发生过的众多世界末日里,刘慈欣在他的短篇《微纪元》里这样填上这么一个:太阳将发生一次短暂的能量闪烁,并损失大约5%的质量。在这样的高能下,地球表面温度将升高至4000℃,并可能会持续100小时左右。闪烁后,太阳恢复原状,但由于质量的损失,各行星的轨道会稍微后移,故地球表面的气温会降到零下110℃
这是一个很精彩的末日设定,是不是?在普通人眼中,太阳的能量大到无法想象,且对地球的环境稳定举足轻重,虽然不明白什么是能量闪烁,但也能了解太阳释放了一丁点的能量确实可能会让地球有惨绝人寰的高温。如果正好学过高中物理的话,太阳质量的减轻导致其对地球的万有引力减小,太阳无法像以往那样用无形的手抓住地球,只能任地球与之的距离变远;而这,又导致了地球从太阳吸收的能量减少,地球温度骤降。
科幻小说不是严肃的科学研究,不可能要求其每个假设都严谨完美。它的美妙之处就是在总体合理的基础上提供一种可能性:人类可能会有怎样的令人瞠目结舌的新未来;除我们地球自己以外,又可能会有怎样他者以怎样的生命形式存在。
读者显然爱看到这种可能性,并且能够发散在作者的设定。《微纪元》中,简单几个物理定律推演出的世界末日能读者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它因为便于理解而显得真实,读者不加努力地就可以在思维里体验到末日细节。这样的高温或许在一瞬间就产生,人还来不及呼喊肉身就熔化了吧,是不是就像一只蚂蚁本来乐滋滋地爬着,天杀的不晓得怎么回事头上就有人端了一把电焊枪,正正地对着自己,然后就悲剧了……地球上水肯定是没了!全都会蒸发!这会让整个地球变成一个大蒸笼,真是地狱啊!更没完没了的是,高温还不够,地球温度又剧降!地球哥哥真有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啊!!蓝色星球变得黑白相间,“黑色的是熔化后又凝结的岩石,那是墓碑的黑色;白色的是蒸发后又冻结的海洋,那是殓布的白色”。刘慈欣这样总结。很震撼,是不是?
科幻小说的精彩不仅仅是在于从日常生活中推演人类自己的未来,更引人入胜的,是哪怕修改一丁点参数或假定条件,就“无中生有”地创造出另一个奇异的生命、文明、世界或空间。这样的存在癫狂、荒诞、与人的常识经验相斥,同时你又觉得它有骨血,你愿意相信它。
中国古代有后羿射日的传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后羿一手好箭法,射掉九个,天下太平,故事结束。不妨深思,哪怕人间真的只出现三个太阳,地球必须围绕着三个太阳公转,那会如何诡异?
这是刘慈欣的长篇《三体》中三体人要面临的严肃现实。三颗恒星的万有引力在三者内部之间相互作用,互相较量,做着无法预测的三体运动。这使得绕其旋转的行星轨道毫无规律可言。三体人便生活于如此行星。他们的天空不同于地球,它时而在大段大段的时间里完全一片黑暗冷寂,什么都没有,三体人不得不苟且在常年极度严寒的冻夜中;毫无征兆地,突然三日连珠,巨大的引力将整个三体星吸入太空,流向太阳;有时候,三体星恰好处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与恒星的距离达到微妙的平衡,天空正好出现一个或者两个较小的太阳,只有在这时候,人才能稳定地生存。
三体星环境的变化剧烈,更糟糕的是不可预期。生命常常无法繁衍,文明无法发展。这样的现实,使读者能够很容易地理解,三体人对未知有着怎样的恐惧;为什么三体社会将把生存作为第一要义;为什么他们启动对地球的占有会这么果断、冷酷无情。他们进攻我们,驱赶我们,读者却同情三体人。
——————我————是————吐————槽————
《微纪元》中,人类为了应对危机,通过基因改造,将人类缩小至一个细胞大小,以方便人类全部躲到地下。细菌之于微观人,相当于皮球至于正常人。虽然人身体结构完全不变,但微观人以细菌为食。在他们眼里,乳酸菌相当于我们的鸡肉,大肠杆菌会咬人,因此被叫做大肠杆狼,而酵母猪当然就是酵母菌,和猪一样可爱。
咳咳,虽然这个设定充满童趣,但是一点都不好看好吗!都只有一个细胞大小了,人体还怎么保持原来的构造!人体本身自带的几十万亿个细胞要怎么安放他们滴青春!这么多细胞同比缩小吗?这是要改变原子的大小了吗!靠大量减少细胞数量来保持小体格吗?那还怎么保持原来的功能!不用保持原来的功能了,微观人都吃细菌了!那这么大的变革,都文中的微观人社会怎么还看起来和正常人社会差不多?
好好的一个开头,就这么结尾了,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