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读后感摘抄

《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4-04 11:15:28
《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5-04-04 11:15:28   小编:

读完《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我感受到了人生中那种难以言喻的快乐和幸福。故事中的主人公经历了种种磨难,最终在一天中找到了真正的快乐。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幸福并不在于物质,而在于内心的满足和感悟。这让我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读后感第一篇

书中《姐姐 》是我很钟意的一篇,就像他书中大多数的女性一样善良坚忍朴实勤劳,贫瘠的土地也会开出灿烂的花朵,时代造就不同的人,路遥的文字常常带给我心灵的慰藉,感叹好姑娘都在遥远的地方~~~~~~~~~~~~~~

1/6页

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读后感第二篇

这本书时代的代沟太大了,在我们如今看来,或许有些难以接受或感觉假惺惺,可也不是完全无借鉴之处,其中舍小家为大家,舍己助人,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等等品质不是我们现代人所欠缺的吗?现代的我们接受太多资本主义的垃圾,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盛行,是与共产主义相斥的……

2/6页

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读后感第三篇

读过路遥的几部小说了,觉得他的文字质朴,描述了生活的素美与不屈,往往主人公都是在压抑,贫困,荒芜中走出了美丽与坚韧的生活。

但是这本读了几页,感觉不过是写那些先进不求名利的人如何倡导政府号召,默默无闻,没有什么冲突因而觉得没什么情节,表达出来的内容就没那样深刻了~~~

3/6页

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读后感第四篇

首先,我们了解了路遥文学创作中的现实主义视角。陕北高原的黄土地,一直是路遥文学创作的源泉。他从周围各个阶层人们的生活中,挖掘了普通人多元而丰富的真实面貌。

同时他又能敏锐地捕捉到社会发展与时代变革的动向,对农村政策与社会转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有着深刻的洞察。

他记录现实,又超越和突破了现实,走出了一条完全与众不同的文学之路。

其次,我们看到了路遥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关键词一一城乡交叉地带。

这个交叉地带,并不仅仅是空间上的概念,更是当代社会中,城市与乡村在不断的交流、碰撞以及分化中,产生矛盾中突的真实面貌。

城乡间无法逾越的巨大鸿沟,使人们对自我产生了身份焦虑,催生出充满自卑又自尊的双重人格,同时也让许多人在对恋爱与前途的选择中,经受着严峻的考验

最后,我们分析了如何在苦难中找到出路,打破人生的困境。

路遥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在展现人生的苦难体验。但他笔下身处艰难与危机中的人物,都带有极其自觉的个人抗争意识。

路遥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在展现人生的苦难体验。但他笔下身处艰难与危机中的人物,都带有极其自觉的个人抗争意识。

他们关注自己内心真正的愿望,又在困境中激发出了坚毅乐观的生存意志,通过顽强奋斗走出眼前的困境。

这是路遥对于人生的理想主义,也是他的作品能够经久不衰,打动人心的魅力所在。

——摘抄自十点读书,不雨亦潇潇撰稿

4/6页

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读后感第五篇

此书购于2011年,最近由于太多不开心的事,所以决定拿出来在看一遍,没想到心情与前几年看完之后完全不同。

那时候,还在读大学的自己,看到这本书的前几个故事,满脑子都觉得这本书的写作目的难道就是为了歌颂?所以读了一半以后就没有继续读下去。

而现在拿起来看的时候,却满心的感动。感动那个年代的人,是那么的质朴;感动那个年代的人,梦想是多么的单纯与执着;感动那个年代人,才会做出这个年代的人想也想不通的事情。

20年后的孩子们看到这些文章,是感动还是不屑?是不敢相信还是也像当初的我一样,读了一半就放弃了呢?不同的时代,早就了不同的生活环境、人生信仰、价值信条,当然也赋予了当代人更多的选择。

记录几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故事。

《匆匆过客》

那个时代的爱情真的是纯洁又美好,喜欢你,就会对你好;对你好,也不敢让你知道。因为大家都一无所有,所以感情就变成了纯粹的、无杂质的,在一起的条件。人品,永远是在一起的先决条件。

《惊心动魄的一幕》

看这个故事的时候,让我想起了《1984》。有些人,看清了,所以遭到了迫害;有些人,不愿意同流合污,所以被消灭;有些人,在做真正对的事情,却得不到公正的待遇。那个年代,希望不要再来。

《在苦难的日子里》

以前上学的时候,总有些同学从很远的地方来到市里读书,他们内向,不善于表达,不与别人沟通,也不喜欢与人来往。有些成为了隐形人,而有些,却成了攻击的对象,长大以后才发觉,原来校园暴力存在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得到善待,每一个人也愿意付出自己的力量温暖别人。

《我和五叔的六次相遇》

这个故事很长, 但是让人开始读就停不下来。五叔的形象就这样活生生的站在眼前,从一个充满志向的青年,到一个窜梭于市井的只为了自己的领导干部。是什么让这个人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这背后的理由又是他堕落的原因么?

读完《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一些人物就这样显现在眼前,或许,这就是小说的魅力。每一篇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篇都有背后的含义,每一篇都引发了思考。好的作品,就是用最简单的语言构筑了最深刻的记忆魔方,无论如何旋转,你都会有新的发现;每次旋转,你都会引发一些新的思考。

5/6页

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读后感第六篇

读了路遥的两部作品集,一部《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中短小说集和《早晨从中午开始》随笔集、访谈集、剧本集和书信集,前者收录了比较重要的作品有《在困难的日子里》《惊心动魄的一幕》,我觉得写得比较好的是篇幅短小的《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和《匆匆过客》,后者收录了《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全文六七万字的样子,写出了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的艰难心路历程,还有《人生》电影剧本。路遥的作品很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编出来的路遥全集仅仅只有六册,这和他的早逝也有关系,但总的来说,路遥的创造力的确是令人比较失望,中短小说大多数写的很一般,情节多处雷同,主人公千篇一律,无非是歌颂劳动人民,主旋律色彩浓厚,看多了也审美疲劳,文笔有那个时代文人的笨拙幼稚,像这样的糟糕描写几乎比比皆是,反正我是看的很尴尬。

窗外已经听见风的吼叫声了,雪粒像沙子似的敲打着玻璃窗,她仍然站在灯前,脸上挂着两颗亮晶晶的泪珠,久久地看着那一枝金黄色的、放着清香的腊梅花。此刻,她越发爱这花了:它竟然敢在这冰雪里开放得这么娇艳!她想:人难道不可以和这花一样吗?不畏强暴,不畏艰险,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中保持自己高贵不屈的品质。她感谢这腊梅花!它给了她生活的一个重要启示!

路遥这些小说具有的文学史意义比文学意义要强烈的多,这些同时期的作品在特定时期承担的更是一种政治教化的责任,当时的群众可能喜欢看,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没有选择,让现在的人看来恐怕觉得难以接受,不是同一个时代的生活环境,很难有心理共鸣。

路遥本人对文学创作的严谨态度也值得我们尊敬,他写到自己为了创作《平凡的世界》,做了一系列的周密计划,包括阅读百篇长篇小说,体验煤矿生活,翻出十年来的报纸,记录全国各地每天发生的大事,一页一页翻,甚至翻到磨到手指的毛细血管,只能用手掌托着继续翻。路遥的阅读群体之众有些令我吃惊,说一个温暖的小细节,上次借了六本书从图书馆出来响了警报,图书馆管理大叔便一本一本试看哪本没有消磁,拿到《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时大叔笑了,说我看过,我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是领到第一份工资的那天,有人领到第一份工资会存起来,有人会交给父母,又问我领到第一份工资会怎么办,我说我肯定是花掉,大叔一边把书还给我一边咯咯的笑,说小姑娘你是个消费主义啊。此外想在敝校图书馆借到《平凡的世界》、《人生》和《白鹿原》简直是不可能,馆藏虽然不少,但各个版本长期处于借出状态。

路遥小说最打动人心的地方是他的真情,他在随笔集中反复强调,作家的职责是表现生活,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把生活中普通的事情和人物经过艺术加工后变成具有巨大社会意义的典型,在长久的积累下表现出情感的蜕变,故事是虚构的,但是感情绝对是真实存在,虚假的感情永远也无法打动人心。他的确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一点,尤其体现在《平凡的世界》的诞生,路遥非常推崇俄国文学,自己也在一直阅读长篇小说来学习写作方法,他在访谈中反复引用俄国作家的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静静的顿河》以及法国文学《红与黑》,英国莎士比亚等等。大家知道,二十世纪的苏俄由于处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小说始终体现着恢弘的历史感,有力的批判,强大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试图反映社会全景,这些对路遥有很大的影响。路遥曾坦言自己观察过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们的代表作品大多是五十岁之前完成的,所以自己要在四十岁之前完成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巨作,他的确是抱着书写史诗的心态去写《平凡的世界》。这让我想起陕派作家几乎都追求宏大叙事,如柳青、陈忠实、路遥、高建群等,陕西在当代文学实在是文学重镇,由一个地域来引发的具有全国范围影响的文学现象并不多见,这得益于八百里秦川天然的博大浑厚,陕地独特的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和秦人的恋土情结。1991年路遥在敝校有一次讲座,谈到对养育了自己的陕北农民,特别是德顺爷这样陕北老光棍的感情。

我走进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这样一些繁华街市,透过那一片花花绿绿的人头,我猛然就能在人群中停住,停住后,泪水就忍不住在眼眶里旋转,我看见特别遥远的远方,在那黄土山上有一个老头脱成光脊梁,在吭哧吭哧地挖地,脊背上的汗在流着,被太阳照的亮亮的,那老头已经七八十岁,没有任何人帮助他,还在那儿靠原始的劳动来养活自己。就是这样一种情景,就是这样一种感情。

我在图书馆读到时几近堕泪,一个作家最打动人的文字,正是这样毫不矫揉造作的真挚的感情啊。我觉得比较好的《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姐姐》,相比而言,《在困难的日子里》、《惊心动魄的一幕》虽然令他在文坛里声名鹊起,却不如这个小短篇要来的温暖人心,有长久感染读者的生命力。

6/6页

还剩3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