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关于家乡的粽子的作文

关于家乡的粽子的作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7-02 02:10:37
关于家乡的粽子的作文
时间:2024-07-02 02:10:37   小编:

家乡的粽子是我最喜欢的美食之一,每年端午节都会有家人一起包粽子。粽叶包裹着糯米、肉和豆子,香气扑鼻,口感独特。小时候,我总是迫不及待地等待着粽子煮熟,享受那浓浓的家乡味道。家乡的粽子,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乡愁的味道。

第一篇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我的家乡,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

在端午节的那天,你会看到家家户户在包粽子。早晨,妈妈喊我去厨房一起包粽子。我学着妈妈的样子先把叶片包成一个空心三角,然后放上一些米,馅料可以是肉、豆、蜜枣……最后用米埋住馅儿,包好,放入锅里洗个“热水澡”或者蒸个“桑拿”。

待到粽子熟了,你便会闻到家家户户传出的粽子的香味儿。每家每户包的粽子的形状与种类都五花八门:有三角的、有四角的、有长条的……有咸鸭蛋馅的、有肉馅的、有豆馅的、还有蜜枣馅的……每个粽子都让你垂涎三尺。不管此时你走进了哪一家,主人家都会热情的留你吃饭。

吃饱了粽子,还有人把粽子扔到江河里去哩!我十分不解:好好的粽子不吃,扔到河里干嘛?真浪费!后来一问,才知道古代有个大诗人叫屈原,曾经多次提醒楚王小心邻国,可楚王不听劝告,结果最后楚国被邻国消灭了。屈原十分伤心,跳河身亡。人们之所以朝河里扔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于是就有了这个习俗。

“哎,你再不吃就凉了。”小伙伴把我“拉”了回来,嘿,我听得入了迷,都忘了吃哩!粽子差一点儿就凉了,我赶忙吃了起来。

现在,端午节的习俗已经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了,我一定要将这习俗世代传承!

第二篇

关于粽子的作文900字篇一:家乡的粽子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节不久就到了,想必大家对去年过端午节的情形仍记忆犹新吧!现在我就介绍一下我家乡的端午节吧!

我的家乡――永昌,位于祖国的大西北,是座古城,历史悠久,可如今也只是知道者微乎其微的小镇而已。在彼,人们留心于早晚的云蒸霞蔚,四时的风花雪月,并不太在意小小的端午节;在此,人们向往着都市的灯红酒绿,生活的纸醉金迷,而忽略了小小的城镇。他们都喜欢心目中美好的东西,却不知在此边陲小镇中,端午节也是热闹非凡的。

家乡的端午习俗可谓多种多样。插茱萸。在端午的前几天,人们就弄一枝茱萸(或一柳条)插于门楣之上,据说可以驱妖避邪。戴香包。大人们用布缝制成小布包,并将艾、苍术、板蓝根等草药包于其中,让孩子或戴于项下,或系于腰间,可增强免疫力。我的家乡由于缺水,所以并不像江南等地划龙舟。在我家乡,最典型的风俗便是吃粽子了(有些地方吃油糕)。将糯米洗净,并配一把包,用棕叶宝成三角锥形,蒸熟,便成了香气四溢、味甘可人的粽子了。在永昌吃粽子有一个讲究,那就是在吃之前先祭屈原,在祭祖先,然后才能吃。

我最爱吃粽子。每逢端午节,我总要吃个够,直到再也吃不下为止。妈妈做的粽子十分可口。轻轻将棕叶撕破,便露出了又白又嫩的糯米糕,忍不住吃一口,甜汁溢入口中,那感觉简直妙不可言。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吃惯妈妈包的粽子,吃起别人包的,总觉得有些干涩,不如妈妈包的香嫩。

不知怎的,每次吃粽子都会有同一种感觉。满口喷香的糯米,氤氲香气中,仿佛升腾起成败英雄不灭的屈原,自己也仿佛回到了失落千年的楚国。不禁对靳尚、张仪与郑袖的卑鄙无耻嗤之以鼻,为屈原的气节所折服。何为英雄?生死契阔,气吞山河?金戈铁马,仰天长啸?都不是!而是喜笑悲歌气傲然,九万里风鹏正举!隐隐的,似乎可见你将那无尽的沉沦抛进滚滚汨罗江,只有那涓涓流水重复着永不改变的晨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你的心胸可吞日月,可囊星汉!整个世界因你而美丽!折断柳条留不住的,是岁月的裙袂,挽短罗衣留不住的,还有你追寻真理的脚步……

忽然,一切都消失了,只剩下幽雅的餐桌。原来,手中的粽子已尽,才明白富贵名禄过眼云烟,君王霸业恒河沙数,最终空留叹嗟,沉沦不已……

粽子在口,母亲在身边,家乡在心中。

关于粽子的作文900字篇二:端午节吃粽子

白白的糯米攒成一团,被碧绿芬芳的棕叶层层包裹。一个个立在那儿,象一个个胖乎乎的小娃娃,甚是惹人喜爱。待蒸熟后剥下粽叶,晶莹剔透的糯米展现眼前,咬上一口更是满口清香。这就是端午节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粽子。

小时候总是盼望着端午节快快到来,这样就吃到姑妈亲手包扎的粽子了!

在我们家姑妈的手是最巧的了。每逢端午,姑妈就会买回来很多粽叶和糯米。先把米泡好,粽叶洗干净,再准备一大把白线,包粽子就正式开始了!

首先要把粽叶折成斗状,盛满糯米,再把粽叶层层包上,,用白线紧紧绑牢,一个粽子就包好了。看姑妈忙得不亦乐乎的样子,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孩,我自然要挺身而出帮帮忙。可每次不是把粽叶折破,就是包得不紧,稍微一动米粒就争先恐后地从各个角落钻出来,怎么也绑不上。最后总是姑妈重新包一个。每当这时我就会痛恨自己的笨手笨脚,哥哥们也在一旁哄笑。

虽说包粽子不行,可吃起来我最在行。我总是迫不及待地等在锅旁,象盼着什么稀世珍宝似的。。待一掀锅,雾气弥漫中我早已抢出一个热腾腾的粽子,顾不上烫手,掰开粽叶就啃上一口,满嘴都是粽叶的清香和糯米的香甜。在“小馋猫”的笑声中吃得不亦乐乎。

在我们家,吃粽子还有一个讲究。为了赢得好彩头,姑妈还要在一些粽子中包上几粒红枣。由于数量有限,谁要能吃上带有红枣馅的粽子,那就是交了好运。每次大家都比谁的运气好。可我总是差一点。

有一次不知道什么原因,我总觉得大哥碗里的粽子包了红枣,硬要和他换,他却不给。我便要去找姑妈告状。见拗不过我,他只好和我交换。我满心欢喜地剥开粽叶,小心翼翼地端详几眼,心里带着些期盼与不安。“呀!有红枣!”大哥忽然叫了起来,果然原本属于我的粽子里包裹着几粒亮晶晶的红枣。我心有不甘地连忙扒开自己的粽子----那个原本呆在大哥碗里,却被我硬抢过来的粽子一片晶莹剔透,洁白得没有一丝瑕疵。顿时,懊恼之情在亲人们欢快的笑声中淹没了。

端午节又快到了。虽然吃过了各式各样许许多多的粽子,但最让我难忘的还是姑妈亲手包扎的红枣粽子。今年它们还会那么晶莹剔透吗?

第三篇

家乡的端午有许多风俗和外地一样:裹粽子,把一张张粽叶里放上馅,有的放肉、有的放豆沙、还有的放蛋黄;挂艾草,把一株株晒干了的艾草挂在门上,可以“辟邪去妖”;喝雄黄酒,用雄黄酒在孩子们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些都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而我一到端午,就最爱吃奶奶裹的粽子了,我们嘉兴五芳斋的粽子是出了名的,只要外地的人一谈起嘉兴自然而然的就想起了嘉兴五芳斋的粽子。

虽然说,五芳斋的粽子名气很大,也很好吃,但是我奶奶裹的粽子也不赖,选用的都是上好的糯米,又白又香,连粽叶也都是最好的,还带有竹子的清香。

说到了粽子,就不得不提提迷你型的一口粽了,这一口粽就如同这名字,咬一口就没了,这只能是放在餐桌上,大家一直喝酒饿了,就每人一个,垫垫肚子。在家里,大家一般都是裹一些比较正常大小的粽子。裹粽子的程序非常复杂,而且裹粽子的手法、技巧都非常难,我就简略的介绍一下:先把糯米洗干净,把粽子在水中浸一夜,把洗净的糯米倒些酱油(包括白抽和老抽),再放些盐和味精,把糯米搅拌均匀,切一些肉,要切成块状,也放些白抽和老抽,接着把肉和糯米裹到粽叶里(具体手法较难,我就不解说了。)

这就是我家乡的粽子。

第四篇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节不久就到了,想必大家对去年过端午节的情形仍记忆犹新吧!现在我就介绍一下我家乡的端午节吧!

我的家乡――永昌,位于祖国的大西北,是座古城,历史悠久,可如今也只是知道者微乎其微的小镇而已。在彼,人们留心于早晚的云蒸霞蔚,四时的风花雪月,并不太在意小小的端午节;在此,人们向往着都市的灯红酒绿,生活的纸醉金迷,而忽略了小小的城镇。他们都喜欢心目中美好的东西,却不知在此边陲小镇中,端午节也是热闹非凡的。

家乡的端午习俗可谓多种多样。插茱萸。在端午的前几天,人们就弄一枝茱萸(或一柳条)插于门楣之上,据说可以驱妖避邪。戴香包。大人们用布缝制成小布包,并将艾、苍术、板蓝根等草药包于其中,让孩子或戴于项下,或系于腰间,可增强免疫力。我的家乡由于缺水,所以并不像江南等地划龙舟。在我家乡,最典型的风俗便是吃粽子了(有些地方吃油糕)。将糯米洗净,并配一把包,用棕叶宝成三角锥形,蒸熟,便成了香气四溢、味甘可人的粽子了。在永昌吃粽子有一个讲究,那就是在吃之前先祭屈原,在祭祖先,然后才能吃。

我最爱吃粽子。每逢端午节,我总要吃个够,直到再也吃不下为止。妈妈做的粽子十分可口。轻轻将棕叶撕破,便露出了又白又嫩的糯米糕,忍不住吃一口,甜汁溢入口中,那感觉简直妙不可言。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吃惯妈妈包的粽子,吃起别人包的,总觉得有些干涩,不如妈妈包的香嫩。

不知怎的,每次吃粽子都会有同一种感觉。满口喷香的糯米,氤氲香气中,仿佛升腾起成败英雄不灭的屈原,自己也仿佛回到了失落千年的楚国。不禁对靳尚、张仪与郑袖的卑鄙无耻嗤之以鼻,为屈原的气节所折服。何为英雄?生死契阔,气吞山河?金戈铁马,仰天长啸?都不是!而是喜笑悲歌气傲然,九万里风鹏正举!隐隐的,似乎可见你将那无尽的沉沦抛进滚滚汨罗江,只有那涓涓流水重复着永不改变的晨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你的心胸可吞日月,可囊星汉!整个世界因你而美丽!折断柳条留不住的,是岁月的裙袂,挽短罗衣留不住的,还有你追寻真理的脚步……

忽然,一切都消失了,只剩下幽雅的餐桌。原来,手中的粽子已尽,才明白富贵名禄过眼云烟,君王霸业恒河沙数,最终空留叹嗟,沉沦不已……

粽子在口,母亲在身边,家乡在心中。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