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这本书通过讲述成功人士的故事,阐述了成功的关键因素和奋斗的重要性。作者认为,只有不断努力和追求卓越,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读后感觉启发深刻,激励人们勇往直前,追求更高的目标。
卓越读后感篇一
过年在家连看两遍,然后做了笔记。看两遍是怕第一遍有些重要的内容没留意,做笔记是为了方便后面的复习。
一如既然的风格:讲原理——说案例——摆事实,文笔轻松流畅,让人想一口气读完。里面还谈到许多教育类的书籍,对于想了解教育这块的小白来讲很受益。
回想三年前换了一家公司上班,无意间接触《态度》《见识》《格局》时的豁然开朗,到拜读吴老师的全部作品的酣畅淋漓,再到听吴老师的《硅谷来信》和《文明之光》专栏,以及阅读吴老师给大学生推荐的书单,一步步走来,受益匪浅。
卓越读后感篇二
书写的很精彩,旁征博引,历数教育的历史,又有比较的方式对比了中美的基础教育差。 在看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想怎么写这个读后感,一直有点迷茫,最后想到了一个词“托而不举”。对子女的教育应该按照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一些旧有知识归纳之后的安排,选择一个相对友好的环境,然后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去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有点公德心,从没那么功利的角度去思考教育,假如孩子底子还好的话,能得到一个不错的结果,假如底子不好的话,能成为一个挺好的公民。 同时,高等教育方面,应该结合家庭、经济条件和目的去进行选择,是学习一技之长的工科类,还是先通识教育再硕士时精进。专业的选择,其实有些跟张雪峰类似的建议。 基础教育篇可以跟万维刚之前的一本书对应着看“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就是以合适的方式打开他的下限,而不是揠苗助长类的想着提升他们的上限”,这样难度很大,也会出现很多原生家庭的心理疾病,可能需要成年后花费很长时间去治理,就像我之前想到的“托而不举”。
卓越读后感篇三
吴军老师的新书,是《硅谷来信3》课程的部分合集,也是即《大学之路》、《态度》之后,又一本讲教育的书。
教育这个话题,讲的真的是头疼,每一个家里有神兽的父母,都会有面临崩溃的时候。
神兽们花了几十年时间接受教育,甚至为此失去很多快乐;
父母们为了孩子们的未来,动用大量的时间与金钱,甚至为此牺牲自己的生活;
十几年后,神兽们的成长那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几十年后,曾经的神兽们又为自己的孩子操碎了心,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如何做好教育?是一个一点就炸的问题。
吴军老师通过《卓越》,再一次展示其在教育上,所展示智慧。
杜威说:“教育即成长”。
通过教育,人一步一步的成长,从蒙昧走向开化,从开化走向文明,从文明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
吴军老师对两个女儿的教育,向我们展示了他的教育理念,他的两个女儿所走的教育路径完全不同,时代的不同,国家的不同,看似截然不同,但却又很多共性。
《卓越》从教育的意义、内容、方式、节奏、道路着手,立足全球视野,理论结合案例,让你全面读懂教育规律和趋势,让家长们不焦虑,不盲从。
卓越读后感篇四
我还是挺喜欢这本书的。
1、在这个随波逐流内卷的时代,回到本质来认识【教育的意义】。
教育至少有三个意义。第一,它会让一个人成为身心健全、具有谋生能力,并且能够过好一生的人;第二,它会让一个人承担起对他人(包括自己的家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第三,站在社会的层面看,只有人们普遍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整个社会才能变得更好。教育真正的目的,就是通过知识使人获得自由。
所以,单个维度地追求成绩的高低,肯定不是好的教育。即使在学校,老师光盯着孩子的成绩看,在家里,也要把孩子当做完整的人,除了学习,还要坚持锻炼,有个健康的身体;要会做家务,自己的事情能够自理;培养同理心,有更好的沟通能力。
2、复利的效果,终生学习。
之前一直在投资上用到“复利效应”,原来整个人生都可以。只要我持之以恒地努力,我就能超越我曾经认为遥不可及的人吗?总之,终生学习总是比在学校里就耗光了对学习的热情要好。
3、允许孩子的成就不如自己,只要他们过得好就可以了。
孩子能否超过父母,除了自身的努力,大的时代背景也很重要。现在,大家都知道,中国的经济不可能如过去那样高速增长,内卷的性价比也没有那么高了。我觉得让孩子活出自我更重要。希望他能想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4、Anyway,亲子关系才是最重要的。
卓越读后感篇五
第1章,教育的意义。书中的结论是:“接受教育是为了获得成长,为了追寻更好的生活,生活的目标应该是幸福。在此之外的东西都是达到幸福的手段而已。每个孩子都是上天给予家庭的天使,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应该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活出自己的人生。” 我觉得,这也太理想化了。吴老师说:不要鸡娃,要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快乐的成长,他自己从来没有逼孩子学过,也没有逼他们参加过什么竞赛,他的两个孩子都觉得人生的头18年过得十分的快乐。……等等,因为你是吴老师啊!你,是精英中的精英,你的学识高度和涉猎的广度甚至超过了很多大学教授,我相信教育言传身教的力量一定是很大的。您在认知上和日常潜移默化上,带给孩子的影响是普通家庭所给予不了的,就更别说您的朋友圈您所积累的家庭财富了。更别说你说18岁以前你都能够在家陪着孩子了。还有精力陪着孩子在美国选一圈大学还能出本书了。。。
“上天给予家庭的天使,活出自己的人生”我想到的是什么?是教育其实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孩子来到这个家庭的那一瞬间,这个家庭的状态。更具体来说,是孩子的父母的状态。父母的人生是怎样都还不知道呢。千千万万普通家庭从无到有的建立,年轻的父母从懵懂无知,到新手爸妈,到虎爸虎妈。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逐渐从只要“孩子开心就好”到不得不踏上鸡娃的道路。是源于自身生存的焦虑,是源于无法给予孩子更多认知上的指导、资源上的铺垫……的焦虑。不是不希望他快乐啊。是担心他没有在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竞赛中胜出,那18岁之后的人生只能陷于低级的快乐啊!更可怕的是:觉得是自己不够优秀,担心孩子在28岁之后走上自己的老路过柴米油盐鸡零狗碎劳碌奔波的日子啊!所以要不要鸡娃,当然要。不管是荤鸡(以学业进步为主要培养方向)还是素鸡(以文艺体育和领导力为主要培养方向),都要鸡,毕竟大多数普通家庭没有足够的底气说可以支持孩子活出自我,遵循自己的兴趣爱好去生活。只能在有限的资源之内,用有限的时间精力的发挥,争取在18岁之前,终于能赶上一点精英的后代的脚后跟。——这是源于一个普通家庭的80后母亲的感受。
焦虑是不得不焦虑的,鸡娃是一定要鸡的。但就是注意方法呗。其中的观点我也是认同的,比如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主动性。这才是他真正能够为自己而学的基础。
另外你举的那个例子也很好。就是美国的名校也会招一些偏远地区的学生,教育资源匮乏、家庭条件不好,所以那些学生的主动性不需要保护。他们有天然的学习动力。这就是为什么我说谈教育离不开家庭背景。
至于你说的宏观意义上的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要具备现象背后看原因的判断力,是对世界的思考,是从片面的表象转向全面而完整的客观,是明辨是非拓宽见识,提高判断力。是“知识使人自由”。这些我都认同,但这些不是现在的学校教育体系能给孩子的。甚至接着前面的说,家长能做的就是只能尽力克制不能因为鸡娃,动作变了形,压力过大,让人失去了基本的判断力,更甚者,没有保护好孩子的身心健康。更甚者家长是要保护孩子在现有学校的竞争体系里面,不被精神性的压垮。还要给孩子喂鸡汤让他能保持竞争的状态。这根本是在挑战作为普通家长的认知和格局啊!
所以你看,普通家庭孩子的教育,是真的不容易:想让孩子快乐,想让孩子得到更好的生活。父母要尽力用少有的资源去支持孩子,还要尽力克制自己不把社会竞争的焦虑带给孩子。要用有限的认知帮孩子尽力的筹谋。更重要的是自身还要工作谋生,能用在孩子身上的时间本就很少。谁不想过快乐的生活呢?那些教培的钱,我们拿来吃吃喝喝旅游不好吗?所以我说,谈教育离不开家庭背景的语境,更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变,由小学到初中的转变。由初中到高中的转变。孩子在成长变化,年轻的父母也在跟着变化。受到学校竞争气氛的影响,受到自己职场危机的影响。
所以现在的我理解的教育的意义是什么?不过是:一边鸡一边躺。给孩子灌鸡汤,转头给自己灌迷魂汤。拼尽全力只为了过上普通的生活。
卓越读后感篇六
早些年,我写过一篇文章,表达了这样一些观点:我们乐于造神,也乐于看到偶像走向崩塌。这些年以来,我发现偶像崩塌,走下神坛的事情,更是屡见不鲜。
在我眼中,吴军就是这样一个曾经心目中的偶像,到这几年渐渐走下神坛的其中一个。其实,很早就有同学向我推荐吴军,因为他那本成名作《数学之美》。而我真正开始认识和了解他,是因为《浪潮之巅》和《大学之路》。
前几年,我在一家互联网公司上班,想要了解互联网的历史,于是误打误撞读到了《浪潮之巅》,那时候是两本书,还包括《硅谷之谜》。《浪潮之巅》帮我打开了认识互联网历史和发展的大门。吴军博士的语言朴素而平实,在《浪潮之巅》中所展现的钩沉历史,谋篇布局的能力,宏大的视野和格局,一下把我震撼住了。我也是在他平实、朴素的叙述中,得以了解互联网发展上的一个轮廓。
其实关于中外互联网发展的历史,讲国外的自然是《浪潮之巅》,而国内公司的是《沸腾十五年》,如果将两者对比起来看,就会发现吴军博士的勾勒历史与未来的能力,以及宏大的视野,相比于《沸腾十五年》侧重于勾勒一些互联网人物和事件的叙述,可以说其中格局高下立判。尽管《沸腾十五年》依然是一本非常好了解中国互联网的史记。
后来,我辗转到出国留学的国际学校工作,又是吴军博士帮我打开了了解教育发展史和国外大学的大门。他的《大学之路》虽然是一本陪女儿的选校之书。然而,依然可见的不仅仅是吴军博士跨越各个领域,丰厚的学识素养,更重要的依然展示了吴军博士系统性思考的深度,以及扎实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众多出国留学的攻略中,吴军博士的《大学之路》成了一本不一样的孤本,在于他具备超强的信息筛选和学习能力,并能将这些通过平实的叙述,穿插在宏大的构架中。
说吴军是文理兼通的通才,这并不为过。经历这两本书之后,我开始找来更多关于吴军的书来读,包括《文明之光》、《全球科技通史》、《信息传》以及后来的《态度》、《格局》等,甚至出的《软技能》这样的书,我都没有落下。那时候,在我心目中,吴军绝对是偶像一般的存在,似乎什么在他那里,都能在将宏观与微观,在他朴素的语言之下,娓娓道来。
现在,当我回过头来看,为什么吴军的书,当时对于我具有如此大的魅力。
一是吴军身上本身巨大的光环,清华毕业,全美顶级名校约翰霍普金斯毕业,兼具中美两国顶尖教育经历,同时,又在谷歌和腾讯工作,兼具中美两国顶级互联网公司的经历。这些耀眼的经历,对于他的书籍来说,一个是在叙述中更具有真实性,不会成为空有理论的空中楼阁。其次是给他深入在顶级一线公司的经历,直接助力于他对互联网公司的最新和前沿的观察和洞察。
二是吴军确实是文理兼修的通才。出身理工科背景,且从事的都是互联网领域的工作,然而得益于他从小在清华附中的成长和学习经历,丰富了他的人文背景,这也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顶尖科技从业人员,然后能够通过文字融会贯通,并形成著作的并不多。他的文理兼修,还在于以极高的信息检索素养,能够贯穿历史,并具备宏大叙事的能力,将科技史著作,娓娓道来,填补了在这一块中文领域的空白。如果多读吴军的几本书,就发现,吴军的思维、格局,知识之广博和丰富,绝对是同类科技专家的佼佼者。
三是吴军的文字朴素自然,流畅而不失厚重感,尤其是写科技史和文明史的作品,能够在万千线条中,披沙拣金,用通俗而朴素的语言娓娓道来,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强的文字风格和能力。也正是得益于这一点,让他的书籍,既有故事性,又不至于被“史”这一类著作所吓到。捧读他的作品,犹如与老友和智者倾心交谈,读着读着,浑然不觉岁月忽已晚。
四是吴军的勤奋。早已经实现财富自由的吴军,光从写书这一块,就足见起勤奋与勤勉。隔三差五就出一本书,而且经常出的都是一些大部头作品。要知道吴军是元丰资本创始合伙人,投资数十家独角兽公司,而且还是约翰霍普金斯工学院董事,并兼培养两个女儿学业,送进全美顶尖名校。就光以上几点,能够做好一点已经是难能可贵,吴军不仅做好了每一点,还隔三差五就出版著作,其勤奋程度可见一斑。
或许正是因为以上这些因素,让吴军成为众多人的偶像,或者说成为了众多进入互联网或者追寻教育者的一个引路人。然而,当文津图书奖等各种奖项加持,当已经妥妥是人生赢家的吴军。按照道理来说,他应该做的是放慢出书的脚步,通过他更广阔的中美视野和经历,为读者再一次奉献像《文明之光》、《浪潮之巅》这样的好书。
然而,对于读者来说,却事与愿违。已经功成名就的吴军,继续开始隔三差五出书,而且书的名字一个个都充满着成功人士的口吻《见识》、《格局》、《态度》、《卓越》,如果不是因为这个书籍署名是吴军,我想很多人看到书名都会当做鸡汤来读,此时的吴军,俨然成了大众的人生导师。
当然,做人生导师也没问题,毕竟在荣誉纷至沓来的时候,当然可以把这些经验分享给后之来者,很多年轻人其实也很受用。然而,问题是已经祛除了偶像滤镜的吴军,摘下偶像的光环之后的吴军,俨然已经不再是当年写《文明之光》、《数学之美》的吴军了。
一是他的文字开始变得絮絮叨叨。有时候,朴素的文字是一体两面,可以理解为朴实无华,但另一面就是絮絮叨叨。尤其是当吴军的很多书,都是他的“硅谷来信”演化而来的,书信体的文字,本来就比较朴实,如果大本大本出书,就会发现朴实的文字毫无魅力,早已经是絮絮叨叨的老太太一般,又长又臭。
其次是他的书里已经开始不断炒冷饭。严格来说,一个人一生的经验总结,说实话如果能够凝聚在一本书里,其中价值绝对值得留下给追随者。然而,当一个人本身的经历有限,又不断重复那些一以贯之的观点,又或者发布一些新的思考,对于已经是站在一个视野和认知高度的人来说,这无异于自降身价,曾经的视野多么宏大和开阔,现在的碎语就有多么零碎。
再者就是他的书中已经缺少很多系统性的思考,尽管这既受到本来是“硅谷来信”,一篇篇书写的影响,但同时也是因为他本身放弃了那种需要大量准备材料的系统性的阐述的方法,他已经开始习惯于零碎的文字,习惯于通过过往的人生经历而成功经验的叙述。此时的他已经是一个来自远方的人生导师。这也就是为什么他再也写不出类似于哪怕《全球科技通史》这样的作品也行,或许是这样的作品太耗费精力,不如来点鸡汤,来点人生经验来的实在。名利双收,何乐而不为。
当然,对于刚入大学或者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读一读吴军的后面这些人生进阶作品,或许会有些裨益。然而如果读多了他那些来来回回的人生经验和经历的话,对于普通人来说,更容易陷入“鸡汤”的毒药之中。
原因是吴军的所有成长和个人经历,都是极少数人能够有的经历,或者说都是不可复制的极少数,如果将他的经验视为成长和人生的圭臬,对于普通人来说,轻易就会陷入凌空蹈虚的状态。毕竟从小到大,从清华附中,清华到约翰霍普金斯,这些人生经历,注定只能属于少数人的故事,而吴军正是其中之一,很难复制。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多读读《浪潮之巅、《数学之美》、《文明之光》,或许会比那些人生导师的言论有价值的多。原本以为,已经是名利双收,人生财富双自由的吴军博士,会爱惜自己的羽毛,至少会对知识,对书籍有着最起码的敬畏之心。毕竟他是一个敢在得到开《阅读与写作》课的导师之一。
只是,有时候,名利的烟云,遮蔽的不仅仅是普通人的眼睛,那些站在高处的人,有时候也不能免俗。想到吴军,我总是容易想起李开复,曾经风靡各个校园的人生导师,励志导师。现在应该很少人会提起李开复了吧,连那本《世界因你而不同》也应该再也不会有人热捧了吧。
归根结底,烟云散去之后,个人魅力和经过时间淘洗的作品,才是时间的试金石。真心期待,吴军博士能够多出一些类似于《数学之美》、《文明之光》这样的好书,而不是《态度》、《格局》、《见识》,这种看起来并没有很有态度和格局的书。